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進入建康城的當天夜裏,王頒秘密召集了他父親的一些老部下。
王僧辯畢竟一代雄才,雖然他已死了三十多年,竟然還有一千多部下,慕其英勇,念其風彩,趕來參見王頒。
王頒並不說話,他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昔日的部屬,痛哭流淚。
一千名壯士不知所措,他們都是一群大老爺們,根本就不知王頒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王頒還是默不做聲,哭泣不止。
壯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於有一個壯士站了出來。
他說道:“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仇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陳)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斬梓焚骨,亦可申孝心矣。”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王頒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立即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的老部下,跪拜在地,重重地,實打實地叩了幾個響頭。
王頒知道王氏已經離開江南太久,現在要讓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掘人墳墓,鞭其屍骨,是一件強人所難,驚世駭俗之事。
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王頒心誌堅定,誠心正意想求得他們的幫忙,他的叩頭是真正的實叩。
他的額頭被地麵碰撞得鮮血淋漓。
他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挖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顯然,以一個晚上的時間,要掘開一座帝王陵墓,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天亮之後,被發現告發,就會引來極大的阻力,事情大概率會功敗垂成。
在古代,掘人祖墳和殺父之仇並沒什麽不同,何況這是堂堂皇帝之墓。
一千壯士說幹就幹。
他們堅信人多力量大,一天之內,就準備好掘墓的鍬鍤,然後乘著夜色,在隋軍初到,各種力量自顧不暇之際,連夜斬棺焚骨取灰,投水而飲。
王頌終於得償所願,他自縛於晉王楊廣麵前,請求治罪。
這當然是大罪。
於是,晉王楊廣將賀若弼和王頒投入獄中,並將這二件事情,快馬加鞭,送呈楊堅定奪。
楊堅很快迴了信。
帝國上下,沉浸在南北一統的巨大喜悅中,楊堅對於這二個功臣,表現出絕對的肯定,和巨大的包容。
勝利者,總是正確的。
他在給楊廣的詔書中說:“平定江表,弼與韓擒虎之力也。”
楊堅不僅不治他們的罪,並且賜物萬段,又分別給賀若弼和韓擒虎下了詔書,肯定和嘉獎其豐功偉績。
但同時,楊堅遵循國滅祀繼的古禮,特別賜給了五戶人家,給陳國三個皇帝守陵。
對於王頒,楊堅也展現出足夠的人文關懷,他在給楊廣的詔書說:“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
也是舍而不問。
楊堅是最大的勝利者,陳後主國破家亡,成為最大的失意者。
楊堅心情大好,他對陳後主也表現出不尋常的優容。
作為君主級別的失意者,陳後主在江南,額外享有了一個告別儀式。
蕭摩訶作為陳國最著名的將領,在和賀若弼的正麵交戰中,未戰即潰。
於國於家,都是罪人。
其實蕭摩訶手下也有八千精銳,如果拚死力戰,勝負實在難料。
但蕭摩訶了無戰意,以致局勢一瀉千裏,即使現在心生後悔之意,也已於事無補。
蕭摩訶看到陳國已破,心中無限愴然,自己雖然被陳後主贈送了一頂綠帽子,終是私事,但他卻因為私事而妨礙了公義。
千載之下,自有後人評說。
蕭摩訶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他知道,和陳後主建康一別之後,隻怕今生,再見無期。
那一刻,他想起陳後主平日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也想起了自己身負陳國名將之譽。
他終是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陳國的大義。
蕭摩訶找到賀若弼,請求他讓自己和陳後主見最後一麵,他說道:“今為囚虜,命在斯須,願一見舊主,死無所恨。”
賀若弼看出了蕭摩訶眼中的意興索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蕭摩訶進殿,見到陳後主,往事曆曆,湧上心頭。
一朝君臣之義,竟以這種方式結束。
真是讓人感慨,蕭摩訶悲從心來,俯伏號泣。
傷痛之情,無法抑止。
蕭摩訶抬頭,看到陳後主還沒有進食,身邊也沒有一個服侍的宮人。
蕭摩訶走到後廚,取來食物,站在一邊,安靜地服侍陳後主進食。
陳後主靜默無言。
也許在這一刻,君臣二人,在心中都和往日恩怨,做了一個告別。
也許,他們已在心中,互相和對方和解了吧。
戰敗國的待遇是非常悲慘的。
楊堅不僅僅想在地理上征服陳國,他也要從文化上融化陳國。
陳國的都城建康,被夷為平地,要重新恢複耕地的狀態。
這和當年楊堅平定尉遲迥,推倒鄴城的政策,如出一轍。
這可以割斷江南之人的精神期盼。
一代繁華,終將落寞,此地居然形勝,也曾小小興亡。
陳國的君臣,全部被征召北上,他們的目的地是隋朝的都城大興。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王公百官加上其家屬,浩浩蕩蕩,連綿五百裏,真是蔚為壯觀。
楊堅展示了勝利者的風範,他命令京城士民,空出很多住宅,修整幹淨之後,禮待陳人。
他當然可以禮待陳國之君,因為陳後主,恭順而有用。
建康城破,陳國滅亡,但江南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陳後主的號召和影響力。
晉王楊廣采取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和為上的招撫政策。
他讓陳後主寫信給各地軍政首腦,招降他們。
為取信於那些實權人物,陳後主同時派出朝中文武大臣,向他們闡述陳國已亡,讓他們就地投降隋朝,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
於是,江南聞風而定。
在武漢三鎮和隋軍隔江對峙的,陳國水軍主力周羅睺和陳慧紀,解甲相聚痛哭三日,然後投降秦王楊俊。
不過,在洞庭湖之南,卻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嶽陽王陳叔慎,年輕氣盛,不肯做亡國奴。
國難當頭,偷生不如赴死,“縱其無成,猶見臣節。”
當時,湘州大地,士氣未盡,群臣激憤,歃血為盟。
“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之機,不可猶豫,後應者斬。”
於是,他們詐降於楊素的別將龐暉。
當龐暉進入嶽陽城中時,被早已埋伏的甲士一哄而上,招降部隊全軍覆沒。
但這無法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隻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嶽陽城很快遭到了隋軍優勢兵力的圍殲,嶽陽王陳叔慎被擒斬於漢口。
洞庭湖以南皆平。
但還有一塊骨頭,也必須吃幹抹盡,那就是隋朝南征時,明麵上的導火索,還需要去撲滅。
梁朝皇室蕭岩叔侄,在陳亡之後,頗得三吳之地的土著推崇,被尊奉為主,舉兵反隋。
但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
蕭氏叔侄雖名為刺史,但在當地根基尚淺,三吳之地,已遠非當年吳越爭霸時的精銳。
蕭氏叔侄很快失敗,作為最主要的戰犯之一,他們被擒送問斬於大興城。
整個陳國舊地,就剩下遙遠的嶺南,沒有歸附隋朝。
進入建康城的當天夜裏,王頒秘密召集了他父親的一些老部下。
王僧辯畢竟一代雄才,雖然他已死了三十多年,竟然還有一千多部下,慕其英勇,念其風彩,趕來參見王頒。
王頒並不說話,他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昔日的部屬,痛哭流淚。
一千名壯士不知所措,他們都是一群大老爺們,根本就不知王頒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王頒還是默不做聲,哭泣不止。
壯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於有一個壯士站了出來。
他說道:“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仇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陳)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斬梓焚骨,亦可申孝心矣。”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王頒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立即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的老部下,跪拜在地,重重地,實打實地叩了幾個響頭。
王頒知道王氏已經離開江南太久,現在要讓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掘人墳墓,鞭其屍骨,是一件強人所難,驚世駭俗之事。
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王頒心誌堅定,誠心正意想求得他們的幫忙,他的叩頭是真正的實叩。
他的額頭被地麵碰撞得鮮血淋漓。
他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挖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顯然,以一個晚上的時間,要掘開一座帝王陵墓,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天亮之後,被發現告發,就會引來極大的阻力,事情大概率會功敗垂成。
在古代,掘人祖墳和殺父之仇並沒什麽不同,何況這是堂堂皇帝之墓。
一千壯士說幹就幹。
他們堅信人多力量大,一天之內,就準備好掘墓的鍬鍤,然後乘著夜色,在隋軍初到,各種力量自顧不暇之際,連夜斬棺焚骨取灰,投水而飲。
王頌終於得償所願,他自縛於晉王楊廣麵前,請求治罪。
這當然是大罪。
於是,晉王楊廣將賀若弼和王頒投入獄中,並將這二件事情,快馬加鞭,送呈楊堅定奪。
楊堅很快迴了信。
帝國上下,沉浸在南北一統的巨大喜悅中,楊堅對於這二個功臣,表現出絕對的肯定,和巨大的包容。
勝利者,總是正確的。
他在給楊廣的詔書中說:“平定江表,弼與韓擒虎之力也。”
楊堅不僅不治他們的罪,並且賜物萬段,又分別給賀若弼和韓擒虎下了詔書,肯定和嘉獎其豐功偉績。
但同時,楊堅遵循國滅祀繼的古禮,特別賜給了五戶人家,給陳國三個皇帝守陵。
對於王頒,楊堅也展現出足夠的人文關懷,他在給楊廣的詔書說:“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
也是舍而不問。
楊堅是最大的勝利者,陳後主國破家亡,成為最大的失意者。
楊堅心情大好,他對陳後主也表現出不尋常的優容。
作為君主級別的失意者,陳後主在江南,額外享有了一個告別儀式。
蕭摩訶作為陳國最著名的將領,在和賀若弼的正麵交戰中,未戰即潰。
於國於家,都是罪人。
其實蕭摩訶手下也有八千精銳,如果拚死力戰,勝負實在難料。
但蕭摩訶了無戰意,以致局勢一瀉千裏,即使現在心生後悔之意,也已於事無補。
蕭摩訶看到陳國已破,心中無限愴然,自己雖然被陳後主贈送了一頂綠帽子,終是私事,但他卻因為私事而妨礙了公義。
千載之下,自有後人評說。
蕭摩訶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他知道,和陳後主建康一別之後,隻怕今生,再見無期。
那一刻,他想起陳後主平日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也想起了自己身負陳國名將之譽。
他終是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陳國的大義。
蕭摩訶找到賀若弼,請求他讓自己和陳後主見最後一麵,他說道:“今為囚虜,命在斯須,願一見舊主,死無所恨。”
賀若弼看出了蕭摩訶眼中的意興索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蕭摩訶進殿,見到陳後主,往事曆曆,湧上心頭。
一朝君臣之義,竟以這種方式結束。
真是讓人感慨,蕭摩訶悲從心來,俯伏號泣。
傷痛之情,無法抑止。
蕭摩訶抬頭,看到陳後主還沒有進食,身邊也沒有一個服侍的宮人。
蕭摩訶走到後廚,取來食物,站在一邊,安靜地服侍陳後主進食。
陳後主靜默無言。
也許在這一刻,君臣二人,在心中都和往日恩怨,做了一個告別。
也許,他們已在心中,互相和對方和解了吧。
戰敗國的待遇是非常悲慘的。
楊堅不僅僅想在地理上征服陳國,他也要從文化上融化陳國。
陳國的都城建康,被夷為平地,要重新恢複耕地的狀態。
這和當年楊堅平定尉遲迥,推倒鄴城的政策,如出一轍。
這可以割斷江南之人的精神期盼。
一代繁華,終將落寞,此地居然形勝,也曾小小興亡。
陳國的君臣,全部被征召北上,他們的目的地是隋朝的都城大興。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王公百官加上其家屬,浩浩蕩蕩,連綿五百裏,真是蔚為壯觀。
楊堅展示了勝利者的風範,他命令京城士民,空出很多住宅,修整幹淨之後,禮待陳人。
他當然可以禮待陳國之君,因為陳後主,恭順而有用。
建康城破,陳國滅亡,但江南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陳後主的號召和影響力。
晉王楊廣采取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和為上的招撫政策。
他讓陳後主寫信給各地軍政首腦,招降他們。
為取信於那些實權人物,陳後主同時派出朝中文武大臣,向他們闡述陳國已亡,讓他們就地投降隋朝,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
於是,江南聞風而定。
在武漢三鎮和隋軍隔江對峙的,陳國水軍主力周羅睺和陳慧紀,解甲相聚痛哭三日,然後投降秦王楊俊。
不過,在洞庭湖之南,卻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嶽陽王陳叔慎,年輕氣盛,不肯做亡國奴。
國難當頭,偷生不如赴死,“縱其無成,猶見臣節。”
當時,湘州大地,士氣未盡,群臣激憤,歃血為盟。
“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之機,不可猶豫,後應者斬。”
於是,他們詐降於楊素的別將龐暉。
當龐暉進入嶽陽城中時,被早已埋伏的甲士一哄而上,招降部隊全軍覆沒。
但這無法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隻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嶽陽城很快遭到了隋軍優勢兵力的圍殲,嶽陽王陳叔慎被擒斬於漢口。
洞庭湖以南皆平。
但還有一塊骨頭,也必須吃幹抹盡,那就是隋朝南征時,明麵上的導火索,還需要去撲滅。
梁朝皇室蕭岩叔侄,在陳亡之後,頗得三吳之地的土著推崇,被尊奉為主,舉兵反隋。
但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
蕭氏叔侄雖名為刺史,但在當地根基尚淺,三吳之地,已遠非當年吳越爭霸時的精銳。
蕭氏叔侄很快失敗,作為最主要的戰犯之一,他們被擒送問斬於大興城。
整個陳國舊地,就剩下遙遠的嶺南,沒有歸附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