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缽略退避三舍。
主動和隋朝劃分了一條非常有誠意的邊界線。
他和楊堅訂立盟約,以磧為界,磧南屬隋,磧北歸突厥。
這條邊界線,是傳統上中原王朝和漠北遊牧民族之間,所能取得的最北的分界線。
沙缽略還奉上了一封誠意滿滿的國書。
“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內附。”
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看,當然不可能永遠保持這種真正的誠意歸順,但以當時情勢而言,這些話就是沙缽略發自內心的,至為誠實的真話。
在那一刻,他不再把自己視為突厥的大可汗,他也再沒有認為自己是可以和隋朝分庭抗禮的對等之國。
他從心理上完全認可了隋朝大國和宗主國的地位。
楊堅第一次成為天可汗,是居於突厥大可汗之上的天可汗。
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後世的李世民也不過是隨其項背,承其流風餘韻而已。
沙缽略真心歸附,不僅僅表現在語言上,更多地體現於他的行動中。
他完成了傳統上,做為附屬國的禮儀,他派出了他的兒子庫合真,入朝參拜楊堅。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遣子為質”,而隻剩下自己進入長安的“渭橋之拜”了。
楊堅,取得了對突厥的階段性完全勝利。
更大的榮耀還在後麵。
庫合真在輝煌燦爛的隋朝都城大興城拜見了楊堅。
當時,長安城已遷新址,取名叫大興城。
現在的大興城,是世界的中心,天子的家鄉,是光輝燦爛,震古爍今的世界都城和中心。
營建新都,是事所必然,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現實的因素是原來的都城長安,已經不適合人類的大規模居住了。
“漢營此城,經今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加上長安故城之中,發生了無數的政治謀殺,屢經兵火,冤魂聚集,頗有陰慘滲人之感。
楊堅本人也曾對北周宇文皇族斬盡殺絕。
他依然記憶猶新,雖屬迫不得已,是情勢需要,不得不殺。
但所殺之人,都是自己往日故舊,還有很多年齡很小的無辜孩童,也偶爾有過一麵之緣,無論如何,他心中始終會留下一絲愧疚與懊惱。
更重要的因素,卻是政治的需要。
隋朝是三百年來,第一個統一的漢人王朝,開皇年號,就體現了楊堅的野心,他認為“有當代而屢遷,無革命而不徙。”
意味著新朝就需要有新的氣象。
沒有比建設一個新的都城,更能展示皇皇盛世,萬象更新之意。
楊堅建立隋朝之後,所有的製度設計都是以強化皇權,化國為家作為出發點,他做的任何事,都帶有強烈的政治屬性。
舊都長安城,皇帝居住的宮城,一是製度狹小,二是偏處於長安的西南,這與楊堅本人,堅持天命所授,天子居中、至高無上的理念大為抵觸。
營建新都,楊堅創造性地貫徹了一切皆政治的理念。
楊堅是這個新都的總的理念設計師,他在城市設計理念中,獨創和賦予了建築很多人文政治的含義。
比如皇權至上,等級森嚴,天人合一等學說,都在大興城的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楊堅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化國為家的思想,他把國家想象成一個擴大了無數倍的大家庭。
他內心深處有建好一個新的大家庭的願望。
對於這個新的都城,他非常慎重。
他並沒有隨便選擇一塊地,新家要有新氣象,當然需要配得上他天下至尊的身份,更需要應天順人,是上天指定的吉地和寶地。
確實就有這樣一塊風水寶地,還有一個配得上楊堅身份的傳說。
那是一塊天賜之地,能滿足楊堅所有的渴求。
大興城中,朝野之間,繪聲繪色地流傳開來一個傳說。
新都大興城的辦公朝堂,就是當年的楊興村,村口大樹之下,天然就是一個納涼公辦之所。
當時還是上古的商周時期,有個異僧,叫做棖公,言無不驗,動必有中。
有一天,他對著樹下乘涼的民眾說:“此天子座處,汝等何故居此。”
可見,楊興村成為隋朝天子的新朝堂,早就是上天注定,楊堅不過是順天應命而已。
楊興村確實是塊風水寶地,它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龍首山上。
龍首山在原都城長安東南十五裏,位於關中平原的腹地。
“南直終南山子午穀,北據渭水,東臨滻川,西次灃水”。
是一塊天然的形勝之地。
龍首山高出周圍平地一大截,正符合楊堅心中構建的層級和秩序,可以想象得到,當他高高立於龍首原上,君臨天下,萬方來朝時的威風。
楊堅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同時,他更是一個迷信符瑞的凡夫俗子。
這可能和他的出身以及少年時代的成長經曆有關。
他出生並成長於尼姑庵中,他的整個少年時代也是在尼姑庵中,被尼姑撫養長大,因而,從他幼年時代開始,就接觸了太多的感應,符瑞等宗教理念和儀式。
他少年時在尼姑庵中的經曆,對於他性格中的節儉,自律,迷信祥瑞,以及對於儒家經世之道的輕視,都可以一一對應,而找到相應的源頭。
當他找到龍首原這塊寶地時,非常自然地,他請了帝國最專業和優秀的風水大師卜了一卦,想看一看這塊寶地是否真正具有王者之氣。
非常幸運,卦象大吉。
“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
當楊堅得到風水術上的肯定之後,他立即找來高熲和蘇威,這是楊堅新朝的二大核心的政要,他要和他們共同商議營建新都的可行性。
當楊堅把他的構想和高熲、蘇威交流時,他們的麵前,好象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他們都覺得,這個新建的都城,一定會是開天辟地,震古爍今的偉大創舉。
但建設一個如此規模的都城,對於新成立的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這就是楊堅找他們來商談的主要原因。
他們君臣通宵籌算,考慮各方麵可能出現的情況,竟然不知天之將曉,一整個晚上時間,就這樣悄然溜走。
天明時分,瘐季才求見。
這他是當代一流大術士,在楊堅篡周立隋的過程中,以天象天意矚意楊堅,而讓其成為名正言順的繼位者,可謂盡心竭力,是楊堅的堅定擁躉。
其實,庾季才更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當年更多的是從人事的角度支持楊堅。
他當麵對楊堅說過:“天道精微,難可意察,切以人事卜之,符兆已現。季才縱言不可,公豈複得為箕潁之事乎?”
即使如此,他依然配合楊堅從天道上,演出一場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好戲。
今天,他又一次讓楊堅喜出望外。
他呈上奏文,“臣仰觀天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
楊堅君臣麵麵相覷,遷都之策,並未對外公布,庾季才竟然未卜先知,難道這世間真有天意?
良久,楊堅才吐出四個字“是何神也。”
其實,這並不見得一定有多神奇,遷都之舉,在上層圈子當中,當時已是半公開的秘密。
但是,由朝庭欽定的大術數家,先行上表,其中意義就非同凡響。
這表示傳統的天人感應之說,已認可楊堅遷都的合法性。
營建新都,是合情、合法又合理的。
但遷都並不是簡單地搬家,曆史上曆次遷都,都可能帶來政治上的風險。
楊堅清楚地記得,當年北魏遷都洛陽,促成了代北鮮卑貴族的分裂,最終引發了六鎮之亂,才有後來的東西二魏,北齊北周的對立。
楊堅已經得到現任領導班子堅決的支持。
但是,他並不著急,他還在等一個人的消息。
他相信他以及那一群人,他們以前曾經站在自己這邊,這一次也一定會站在自己身後。
主動和隋朝劃分了一條非常有誠意的邊界線。
他和楊堅訂立盟約,以磧為界,磧南屬隋,磧北歸突厥。
這條邊界線,是傳統上中原王朝和漠北遊牧民族之間,所能取得的最北的分界線。
沙缽略還奉上了一封誠意滿滿的國書。
“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內附。”
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看,當然不可能永遠保持這種真正的誠意歸順,但以當時情勢而言,這些話就是沙缽略發自內心的,至為誠實的真話。
在那一刻,他不再把自己視為突厥的大可汗,他也再沒有認為自己是可以和隋朝分庭抗禮的對等之國。
他從心理上完全認可了隋朝大國和宗主國的地位。
楊堅第一次成為天可汗,是居於突厥大可汗之上的天可汗。
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後世的李世民也不過是隨其項背,承其流風餘韻而已。
沙缽略真心歸附,不僅僅表現在語言上,更多地體現於他的行動中。
他完成了傳統上,做為附屬國的禮儀,他派出了他的兒子庫合真,入朝參拜楊堅。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遣子為質”,而隻剩下自己進入長安的“渭橋之拜”了。
楊堅,取得了對突厥的階段性完全勝利。
更大的榮耀還在後麵。
庫合真在輝煌燦爛的隋朝都城大興城拜見了楊堅。
當時,長安城已遷新址,取名叫大興城。
現在的大興城,是世界的中心,天子的家鄉,是光輝燦爛,震古爍今的世界都城和中心。
營建新都,是事所必然,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現實的因素是原來的都城長安,已經不適合人類的大規模居住了。
“漢營此城,經今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加上長安故城之中,發生了無數的政治謀殺,屢經兵火,冤魂聚集,頗有陰慘滲人之感。
楊堅本人也曾對北周宇文皇族斬盡殺絕。
他依然記憶猶新,雖屬迫不得已,是情勢需要,不得不殺。
但所殺之人,都是自己往日故舊,還有很多年齡很小的無辜孩童,也偶爾有過一麵之緣,無論如何,他心中始終會留下一絲愧疚與懊惱。
更重要的因素,卻是政治的需要。
隋朝是三百年來,第一個統一的漢人王朝,開皇年號,就體現了楊堅的野心,他認為“有當代而屢遷,無革命而不徙。”
意味著新朝就需要有新的氣象。
沒有比建設一個新的都城,更能展示皇皇盛世,萬象更新之意。
楊堅建立隋朝之後,所有的製度設計都是以強化皇權,化國為家作為出發點,他做的任何事,都帶有強烈的政治屬性。
舊都長安城,皇帝居住的宮城,一是製度狹小,二是偏處於長安的西南,這與楊堅本人,堅持天命所授,天子居中、至高無上的理念大為抵觸。
營建新都,楊堅創造性地貫徹了一切皆政治的理念。
楊堅是這個新都的總的理念設計師,他在城市設計理念中,獨創和賦予了建築很多人文政治的含義。
比如皇權至上,等級森嚴,天人合一等學說,都在大興城的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楊堅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化國為家的思想,他把國家想象成一個擴大了無數倍的大家庭。
他內心深處有建好一個新的大家庭的願望。
對於這個新的都城,他非常慎重。
他並沒有隨便選擇一塊地,新家要有新氣象,當然需要配得上他天下至尊的身份,更需要應天順人,是上天指定的吉地和寶地。
確實就有這樣一塊風水寶地,還有一個配得上楊堅身份的傳說。
那是一塊天賜之地,能滿足楊堅所有的渴求。
大興城中,朝野之間,繪聲繪色地流傳開來一個傳說。
新都大興城的辦公朝堂,就是當年的楊興村,村口大樹之下,天然就是一個納涼公辦之所。
當時還是上古的商周時期,有個異僧,叫做棖公,言無不驗,動必有中。
有一天,他對著樹下乘涼的民眾說:“此天子座處,汝等何故居此。”
可見,楊興村成為隋朝天子的新朝堂,早就是上天注定,楊堅不過是順天應命而已。
楊興村確實是塊風水寶地,它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龍首山上。
龍首山在原都城長安東南十五裏,位於關中平原的腹地。
“南直終南山子午穀,北據渭水,東臨滻川,西次灃水”。
是一塊天然的形勝之地。
龍首山高出周圍平地一大截,正符合楊堅心中構建的層級和秩序,可以想象得到,當他高高立於龍首原上,君臨天下,萬方來朝時的威風。
楊堅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同時,他更是一個迷信符瑞的凡夫俗子。
這可能和他的出身以及少年時代的成長經曆有關。
他出生並成長於尼姑庵中,他的整個少年時代也是在尼姑庵中,被尼姑撫養長大,因而,從他幼年時代開始,就接觸了太多的感應,符瑞等宗教理念和儀式。
他少年時在尼姑庵中的經曆,對於他性格中的節儉,自律,迷信祥瑞,以及對於儒家經世之道的輕視,都可以一一對應,而找到相應的源頭。
當他找到龍首原這塊寶地時,非常自然地,他請了帝國最專業和優秀的風水大師卜了一卦,想看一看這塊寶地是否真正具有王者之氣。
非常幸運,卦象大吉。
“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
當楊堅得到風水術上的肯定之後,他立即找來高熲和蘇威,這是楊堅新朝的二大核心的政要,他要和他們共同商議營建新都的可行性。
當楊堅把他的構想和高熲、蘇威交流時,他們的麵前,好象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他們都覺得,這個新建的都城,一定會是開天辟地,震古爍今的偉大創舉。
但建設一個如此規模的都城,對於新成立的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這就是楊堅找他們來商談的主要原因。
他們君臣通宵籌算,考慮各方麵可能出現的情況,竟然不知天之將曉,一整個晚上時間,就這樣悄然溜走。
天明時分,瘐季才求見。
這他是當代一流大術士,在楊堅篡周立隋的過程中,以天象天意矚意楊堅,而讓其成為名正言順的繼位者,可謂盡心竭力,是楊堅的堅定擁躉。
其實,庾季才更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當年更多的是從人事的角度支持楊堅。
他當麵對楊堅說過:“天道精微,難可意察,切以人事卜之,符兆已現。季才縱言不可,公豈複得為箕潁之事乎?”
即使如此,他依然配合楊堅從天道上,演出一場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好戲。
今天,他又一次讓楊堅喜出望外。
他呈上奏文,“臣仰觀天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
楊堅君臣麵麵相覷,遷都之策,並未對外公布,庾季才竟然未卜先知,難道這世間真有天意?
良久,楊堅才吐出四個字“是何神也。”
其實,這並不見得一定有多神奇,遷都之舉,在上層圈子當中,當時已是半公開的秘密。
但是,由朝庭欽定的大術數家,先行上表,其中意義就非同凡響。
這表示傳統的天人感應之說,已認可楊堅遷都的合法性。
營建新都,是合情、合法又合理的。
但遷都並不是簡單地搬家,曆史上曆次遷都,都可能帶來政治上的風險。
楊堅清楚地記得,當年北魏遷都洛陽,促成了代北鮮卑貴族的分裂,最終引發了六鎮之亂,才有後來的東西二魏,北齊北周的對立。
楊堅已經得到現任領導班子堅決的支持。
但是,他並不著急,他還在等一個人的消息。
他相信他以及那一群人,他們以前曾經站在自己這邊,這一次也一定會站在自己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