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交友厚黑學
求人辦事,厚顏棄麵
與人打交道,麵子問題很重要。中國人自古好麵子,讀書人更好麵子,一事當前,麵皮薄,該開口的不開口,該要求的不要求,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拒絕的不拒絕,結果失去了大好時機,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種說法叫“麵子殺人”,意思是說,有時候為了麵子,可能傷害了自己,甚至犧牲了自己。
張老師酷愛收藏書籍,每天必圍著書架轉上幾圈,以手拭去書上的灰塵,選幾本心愛的書籍,靠在沙發裏一坐讀起來,其樂無窮。某日,好友李某到來,見其藏書,大加稱讚,並擇架上一書要借走。此書乃張老師最珍貴的書籍之一,但礙於情麵又不好不借,張老師仔細叮嚀李某三天後歸還。但三天後見李某又不好意思開口追要,於是拖了一天又一天,直至有一天張老師終於按捺不住,遂登李某之門索要,而李某卻瞪著眼珠子說:“我什麽時候借你的書了,有憑據嗎?有借條嗎?”張老師終於嚐到了“麵子殺人”的滋味。
馬某自小與林先生熟識。林先生開公司後,馬某找到林先生說自己的兒子沒有工作,希望林先生公司給安排份工作。林先生明知馬某的兒子不爭氣,但念在多年故友的麵子,就讓馬某的兒子來公司幫忙。誰知,馬某的這個兒子不但好逸惡勞,而且坑蒙拐騙,不僅工作幹不好,還借公司名義在外麵招搖撞騙,給公司造成上萬元的經濟損失。林先生一氣之下將馬某的兒子開除出公司。但沒想到馬某卻造他的謠,說他的公司有問題,自己的兒子是為了不變壞才自動離開公司的。林先生至此後悔不已,但無計可施。
有的人因為自己的無知而犯了錯誤,別人給他指出來,他卻因為麵子關係不願承認,為了麵子即使是犧牲一些利益也要堅持錯誤。這種人的“麵子”的確昂貴得很。過去楚地的人不認識生薑,看見生薑就對人說:“這東西是樹上結的。”知道的人告訴他:“你說錯了,生薑是長在土裏的。”這位楚人出於麵子的考慮,固執己見,並和人家打賭說:“我敢用驢跟你打賭,然後咱們以十人為限,如果這十人都說生薑是土裏長的,我的驢就歸你。”於是他們就去向遇見的人請教,結果一連問了十個,十個人都說生薑是長在土裏的。這迴楚人沒話說了,但他卻對打賭的人道:“沒辦法,這十個人真沒見識,現在我的驢歸你了,可是要知道,薑還是樹上長的啊!”楚人不曉得生薑長在哪裏,他說生薑長在樹上其實並無把握的,隻不過“鐵嘴鋼牙”罷了。可見,他的死硬到底,並非是堅信自己的論斷,而是寧可輸驢而不輸口。因為在他看來,麵子比驢更重要。
某廠的會計在審核一張出差單據時發現,供銷科小張的報銷費中有三千多元屬於不應報銷的,於是予以駁迴,不予報銷。但過了兩天,負責財務的張副廠長(小張的叔叔)找到會計說:“算了,給他報了吧,這事我知道。”會計說:“張廠長,這不符合財務製度啊。”張副廠長把臉一沉說:“怎麽,我負責財務,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了嗎?你看著辦吧。”會計考慮了幾天,還是違心地給小張報了賬。這是為什麽呢?這是因為小張與會計是同事關係,而張副廠長卻是會計的頂頭上司,俗話說“船大還能漫過水去”、“胳膊怎能擰得過大腿”,因此,會計在關鍵時刻頂不住,做了違心的事。
馬群是個剛被提升的局長。當他乘坐的專車第一次開進單位的大院時,門衛把車擋在了門外,直到司機和門衛解釋了好幾分鍾,才放車進門。馬群從心理上就對這個門衛產生了反感,果然,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將單位的門衛撤換了。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他的行為的:作為新提升的局長,他從心理上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新人形象,並希望人人接受這一形象,一旦這一形象不被人們接受,他便會產生惱怒和嫉恨心理,這也是一種情商病。犯這種病的人一旦地位變動就要發作,“麵子”隨著“位子”的變化而變化是這種情商病的主要特征。
能伸能屈,求人不難
對於正常人來說,要麵子並非缺點;相反,在某些時候倒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連一點兒麵子都不講了,那倒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甚至是十分值得擔心的事情。但是,愛麵子如果到了可以犧牲原則,固執己見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那就不正常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人,他們在和同事們學習、研究問題的時候,一旦自己提出了一個意見和想法,別人就隻有讚成和同意的份兒,如果有人提出異議,他就非要跟人硬頂到底不可。總之,說來說去,隻有他的道理對,別人隻能按他的道理辦,否則就是折了他的麵子。
自然,有的人也會稍微策略一些,他們或許不會和別人爭得麵紅耳赤,硬說自己的道理和辦法對,但心理上卻拒絕外來意見,隻想依著自己性子辦。總之,他們都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臉麵,至於效果如何則不管不顧。
對於這些人來說,有時他們也並非百分之百地認為自己的看法和辦法正確,或百分之百地知道對方的建議錯誤和無用。甚至還可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意見和辦法不靈或不佳,而確實知道人家的建議百分之百地勝過自己,但這些都不足以使他從善如流,屈己從人,或者稍稍吸收一些別人的長處,關鍵就在於他們不肯犧牲自己的麵子。
人一旦把麵子看得比真理還重要,那就變得十分荒唐可笑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以前有個盲人,由窄窄的板橋上通過一條幹涸了的小溪,一失足由橋上滑了下去,幸虧兩手抓住了板橋上的橫木,拚命掙紮,又喊又叫,自以為一失手必然要落入深淵,活不成了。過路的人看到以後,就好心地告訴他說:“沒關係,隻要一撒手,你就腳踏實地了。”可盲人卻根本不相信,覺得有眼睛的人一定是在故意捉弄他,想出他的醜,於是照樣抓著橫木大聲號叫,直到實在支持不住,失手墜落到地上的時候,才知道過路人說得是真的。
這個盲人,自己不能看見道路,如果能夠正視這一點,請明眼人帶路,不顧及麵子,頂得上去,這固然很好,但既然已經失足了,能退得下來,聽從別人勸告也好,可以穩穩當當地行走,但他既頂不上去,又退不下來,那就荒唐可笑了。
在當今社會,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加快致富,人們背井離鄉奔向開放和繁榮的地方,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而固守鄉土、足不出戶、謹小慎微、害怕變化等等觀念和心態,反倒有悖於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然而,很多人一方麵不甘於目前的工作及生活環境中,他們或者是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不喜歡目前的環境,認為沒有發展餘地,理智告訴他們“應該退下來”另謀發展,但他們卻害怕離開現在環境後狀況會更惡化,因此,處於一種“退不下來”的狀況;而另一方麵,他們又不可能硬著頭皮在現有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努力地幹下去,處於一種“頂不上去”的狀態。這樣的人在現在生活中實在是太多了,這兩種狀態維持時間越長,浪費的時間和遭受的痛苦越多。
看過《田中角榮傳》的人也許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田中角榮年輕時曾經幹過給房頂鋪瓦的體力活,一次不小心踩碎一塊瓦,被工頭撞見,好生奚落、責備,田中角榮一怒之下踩碎好多塊瓦,頭也不迴地辭職而去。這個故事至少可以說明一個道理:一種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工作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適合工作,以及自己不適合某一工作環境時,唯有個人尋求其他發展機會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一個人進也不能,退也不是,想走走不了,想待又待不下去之時,他們心理就會發生負麵的變化。單位裏的人際關係複雜,幹不了事和不幹活的人多了,這人看著那人不順眼,這部門看著那部門輕閑,這人看著那人多掙了錢,以及甲議論乙、乙評論丙,丙又見到子、醜、寅、卯就煩,以至於天長日久,有些人心理都發生異變,整個單位裏都見不到一個順眼的人。這種狀況使人感覺活著真累!
對於“頂不上去,退不下來”的情商病症,應該采取什麽辦法來治病呢?
1.硬頂法
所謂硬頂,就是要明確堅決要頂的決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頂住,絕不半途而廢。
宋代時,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不為此尷尬,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迴家後再仔細地重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後的奏折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麵前不動。太祖為其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
2.硬退法
所謂硬退,就是咬定牙關,一定要退下來,不管有多難,都要硬退,因為退下來後,活動餘地更大,選擇更多,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
北京某廠技術科長郭某,設計的產品曾多次獲獎,對廠裏貢獻很大,廠裏也獎勵過他一套房子。後來廠領導懷疑他私自為外廠幹活,撤銷了他的科長職務,還把他調到了與技術無關的崗位。郭某因不能發揮特長,這時“頂”當然是沒有辦法“頂”了,隻有想退路了,於是他要求調到某三資企業,廠裏堅決不放。因為此時的企業正麵臨著非常困難的境地,專業隊伍很不穩定,廠裏認為同意郭某調走會使更多的技術人員外流,而不安排郭某的工作也隻是暫時的,以後還是要用的。這時郭某就采取硬退之法,說什麽也不願再幹,一方麵申請人事仲裁,另一方麵積極去三資企業說明並聯係工作,廠裏一看,隻好在仲裁令下達後放他走人。
3.進退兩全法
此法一方麵考慮到別人的麵子問題,使別人能“退”;另一方麵又堅持自己的原則,使自己能“頂”,這種方法更適合於素質較高的當事人及事情尚有餘地的情形。如太史公司馬遷的著作《史記·滑稽傳》記載:戰國時期,齊威王荒淫無度,不理國政,好長夜之飲。由於上行下效,僚屬們也全不幹正事了,眼看國家就要滅亡,可是就在這節骨眼上卻沒有人敢去進諫,最後隻好由“長不滿四尺”的淳於髡出麵了。但是他並沒有氣勢洶洶、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提出規諫,而是先和他搭訕聊天。他對齊威王說:“咱們齊國有一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屋頂上已經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飛,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麽原因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齊威王目前雖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卻不是一個同夏桀、商紂一樣壞進骨子裏去的人物,所以一明白淳於髡的隱語之後,他就被刺痛並醒悟了,於是很快迴答說:“我知道。這隻大鳥它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不飛則已,一飛即將衝天。你就等著看吧!”說畢立即停歌罷舞,戒酒上朝,切實清理政務,嚴肅史治,接見縣令長72人,賞有功人,殺有罪人。隨後領兵出征,打退要來侵犯齊國的各路諸侯,奪迴被別國侵占去的所有國土,齊國很快又強盛起來。
求人做事,難得糊塗
做人難得糊塗,可有的人在這方麵卻無與倫比。《水滸傳》中的林衝,已被人多次算計,還要誠信地赴約誤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鬆林還要說“無冤無仇,望祈饒命”的癡話,這是由於老實到了愚蠢的地步。而三國時期的劉備裝呆作癡,則是謀略上的韜光養晦大師。劉備處在低穀時期,隻有暫時投向走紅運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參與了滅曹的組織,隻好裝癡,將自己的計劃隱藏到深處,屈做一菜農。不然稍稍露出蛛絲馬跡,就會遭殺身之禍。
曹操擊敗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因自己勢單力薄,隻好隱藏下自己獨展宏圖的宿願,暫時依附於曹操。
曹操原本對劉備不放心,消滅呂布後,派人鎮守徐州,把劉、關、張一同帶迴許都。既然劉備歸順於他,也就得給些甜頭,於是曹操帶劉備進見獻帝,論起輩分,劉備還是獻帝的叔叔,所以後來人家叫他“劉皇叔”。劉備原先就是豫州牧,這次曹操又薦舉他當上了左將軍。曹操為了拉攏劉備,對他厚禮相待,出門時同車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禮遇,應該高興,劉備卻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懷大誌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帶詔”事發。原來,獻帝想擺脫曹操的控製,寫了一道討滅曹操的詔書,讓董承的女兒董貴人縫在一條衣帶中,連同一件錦袍一起賜給董承。董承得到這“衣帶詔”,就聯合了種輯、吳子蘭、王服和劉備結成滅曹的聯盟。因為此事關係重大,一點兒風聲也不能透漏。於是,劉備裝起糊塗,在後花園種起菜來,連關羽、張飛都摸不透大哥為什麽變得這麽窩囊。
宋代蘇洵曾寫道:“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為個人謀利益則思維狹隘,為天下謀利益則思維開闊。它的主要原因就是,為個人私利考慮得多,就必然將個人的利益淩駕於許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維基礎的變化必須導致思維結局的變化。所以,隻有思維開闊,不受私利的狹隘觀念所限製,才能使一個人的思維清醒、正確、明智。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奉命討捕群盜。對於一般的盜寇如毋端兒、敬盤陀等,都能手到擒來,毫不費力;但對於北鄰突厥,因突厥自恃有鐵騎,民眾又善於騎射,卻是大傷腦筋。經多次交戰,李淵敗多勝少,突厥兵更是肆無忌憚,李淵視之為不共戴天之敵。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盜寇劉武周,突然進據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煬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宮中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薛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責而殺頭的危險。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美女玉帛通通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的這種屈節讓步行為,就連他的兒子都深感恥辱。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之後還念念不忘:“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於頡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
李淵卻“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有他自己的盤算,屈節讓步雖然樣子上難看一點兒,但他深知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
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淵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麽用什麽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要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再加上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俯首稱臣,且親寫手書:“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與突厥約定,共定京師,則土地歸我唐公,美女玉帛則通通獻給可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退一步海闊天空。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最為艱難地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段時間裏,李淵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領少數人馬駐紮太原,卻從未遭過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收斂了不少。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此時的唐王,己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新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劉武周再也不是李淵的對手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於李淵甘於屈節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李淵屈節讓步的行為,雖為不少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兒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呢!
由此看來,暫時的屈節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支持,最後不斷走向強盛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論至德者不合於俗。”這是秦國嬴政讀《商君書》一開始就看到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對他影響特深,使得這個本來就心理陰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國傳統文化熏陶後,變得更加冷漠、殘酷,對一切人都不信任,對眾人都仇視,唯一追求的就是個人的功利。為了個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無法忍受的壓力,在長達數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睜睜地看著呂不韋在身邊頤指氣使地發號施令。他甚至視而不見地任憑呂不韋之流出入自己母親的後宮,眼看著他們在母後的床笫間恣意歡樂。但是,這種壓抑的性格,潛藏著令人們想都沒想到的仇恨,一旦得誌他會像豺狼一樣吃掉任何一個人。說他“居微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簡直恰當極了。
不過,在秦王攝政之前,他必須保持沉默,必須裝聾作啞,裝得什麽也不懂,任憑呂不韋擺布。尤其是《呂氏春秋》公布後的一段日子裏,嬴政似乎像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沒說一句評論的話,甚至沒有任何表情。令呂不韋捉摸不透。
事實上,嬴政這些日子緊張極了。下朝以後他匆匆忙忙迴到後宮,顧不得和宮女們嬉鬧,就伏在案上閱讀《呂氏春秋》,他急於弄清呂不韋這部書裏寫的是什麽內容以及他要幹什麽。
“咚咚”,宮中巡夜的衛士敲著警器已經走過三遍,滴漏刻示標出已是夜大半的時刻。可是秦王的寢宮內還亮著燈光,嬴政從晚飯後一直伏在案上看《呂氏春秋》。他的眼睛從簡上掠過,腦海裏翻江倒海似的掀起波濤。書中所寫的內容,有的使他拍案讚賞,有的則令他憤怒發指,不知不覺已到深夜。宮女、侍衛們偷偷地看了幾次,誰也不敢請他睡覺,他們都納悶,究竟是什麽吸引秦王如此動情。
“好!說得好。”忽然聽到嬴政大叫,下人忙進來看,誰知嬴政原來是看書入神自言自語,高興得大叫。他看到的是《有始覽·謹聽》中的一段文字:“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
當時東、西周均被秦所滅,掛名的“天子”確實“已絕”,年輕的秦王嬴政儼然以未來的天子自居,當然欣賞這種重新建立以“天子”為中心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新秩序的言論和主張,所以對於戰爭實現統一的目的理論也由衷地讚成。同時,他對於以武力的方式完成統一大業,也頗讚賞,比如《孟秋紀·禁塞》中所寫的:“故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唯義兵為可。兵苟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這裏說的“義兵”就是指消滅各諸侯國割據、實現統一的秦軍。《呂氏春秋》中還明確提出:戰爭勝利後要建立統一的政權、統一的法令。《審分覽·不二》中所寫的:“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
呂不韋當政期間進行了統一戰爭,正是《呂氏春秋》中提出的上述主張的具體實踐。看到這裏,秦王嬴政知道了,在主張用武力消滅各諸侯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政府方麵,呂不韋的想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厚黑求人,辦事十一招
在求人辦事方麵,新處世學有一套較好的辦法。
1.謙虛
在表達有關意思時不用“我”而使用其他比較謙虛的自我稱號,以免盛氣淩人,令人反感。比如:“晚輩失禮了,這點兒小事還要打攪先生。”
表示謙虛,這也是禮貌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比較正規的場合,尤其需要如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尊重對方
在表達有關意思時,使用指代詞等把時間、地點等方麵的視點推遠。例如:“那種事情用不了你多大勁兒。”
細細體會,使用指代詞確實比使用近指代詞顯得婉轉一些。
3.暗示自己非辦不可
就是在表達有關意思時把有關規定講述一下,而不使用直接指明對方的話語。例如:
“上頭規定這事由我負責,所以我非求你不可。”在為公務求人時,陳述規定是一種比較通行的做法。這比以個人的口氣發號施令要禮貌得多。在平常規勸人的時候,這種方法有時也適用。
4.不要做忘恩負義的人
在提出請求、願望等時,表示自己將對人非常感激,並且會銘記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如蒙鼎力相助,我們將不勝感激。”“你的大恩大德,我們終生不忘。”
尊重別人的勞動,特別是重視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這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重要原則,應該在語言中表達出來。
5.表達自己左右為難的心態
就是使用自相矛盾的話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例如:“我本來不想跟你提這事,可還是提了。”
迴答人家的問話,有時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兩可的話比較合適。
6.用“反語”督促對方辦事
使用反語來表示親密的揶揄、暗暗的責備等,以免話語過分呆板,令人感到不大自在。例如:“你真會開玩笑!”(實際上對方不開玩笑)。“朋友找你幫忙,看你多熱心!”(實際上他很冷漠。)
反語要是使用得當,可以打破僵硬的對話氣氛,密切雙方關係並顯得比較輕鬆愉悅。
7.向對方討個主意
通過反問式修辭問句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免直陳己見,顯得缺乏涵養。例如:“我能怎麽辦呢?”(比較:事情太糟了,我什麽辦法也沒有。)
在有些語言場合,使用反問式的疑問句確實比直陳胸臆要委婉、得體一些。
8.間接地表達看法
就是使用含有多種解釋的話語,把有關看法間接地表達出來,以免直接與對方產生分歧,例如:“這可是一種見仁見智的事情。”(你說好也行,你說不好也行。)
對某件事發表意見,在不清楚對方觀點和態度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隨意表態。含糊一點兒,靈活一點兒,則可能更好些。
9.“含沙射影”地說明看法
就是用不點名道姓的辦法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免叫人麵子難下。例如:“好像有人在上麵卡我們。”(比較:這事是你幹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難,請求對方高抬貴手時,不把事情點破,盡量照顧人家的麵子,是非常有益的。
10.將大事簡單化
就是使用籠而統之的話把有關建議或要求表示出來,避免唿來喝去,令人反感。
叫人做事,有時隻要講講必要性就可以了。如果加一點兒鼓勵的詞語,效果則更好。
11.訴苦以求助的方法
就是使用說半句留半句的方法把有關想法或要求表達出來,做到點到為止。例如:“我們公司已經半年沒發工資了,你們一下子收這麽多衛生費……”
直截了當阻止別人做某事是頗為令人惱火的,有時隻要把不好的可能性稍稍點一點,人家就可能明白了。
黑臉無情,當斷則斷
生活中,人人都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力求實現自己設計的目標或理想。假如有人反對你的做法,你可能就會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這樣一來,你原來設計的目標恐怕是永遠也達不到了。
你應該知道你永遠無法做到令每一個人滿意。事實上如果你能取悅於50%的人,那說明你已經做得相當好了。要知道,在這個世界裏,至少有一半的人不理解你所說的一半以上的事情。認清這個事實,你就不必立刻改變主意以求別人的讚同。一旦你了解了這些,你便不會因此否定自己,棄絕自己的主意,你就可以做個快樂的人。林肯曾經說過:“如果我要一一迴答別人對我的責難,也許就沒有時間做事了。我總是盡我所知道的努力去做,盡我所能做到的努力去做。而且我決定一生都要這樣做。要是最後事實證明我是對的,那麽別人對我的中傷將會不攻自破。要是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那麽就是有十位天使替我作證也是徒勞無益的。”
因此,走你的路,至於別人,愛誰是誰!下麵是你在社會生活中應注意的15個方麵。
1.做事要有目的性。能清楚認識自己行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才會使人更加信賴你。
2.做事要當機立斷,不可前怕狼、後怕虎,顧慮重重。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很難贏得別人的信賴。
3.做事不要草率、冒失。人們不願意與冒冒失失的人共事,對這樣的人總不放心。
4.要有自製能力,善於克製自己的衝動。關鍵時刻控製不住自己必然會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煩。人們最怕與缺乏自製力的人打交道。
5.做人要能吃苦,切忌驕氣十足。過分嬌慣自己會養成自私自利和懶惰的壞毛病,不會得到他人的好感。
6.不做見利忘義之人。如果你始終懷著利祿之心與人交往,將永遠得不到一個真正的朋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7.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並以此指導你的言行。有了一定的生活原則和目的,你才能擺脫空虛,紮紮實實地投入生活,也才能與人愉快地交往。
8.富有創造性,有獨到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人往往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領袖人物。
9.要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
10.不必覺得自己理虧。既然你討厭他,就不怕得罪他。
11.直截了當地說。說你正在趕做一件事,抽不出時間陪他。
12.裝著沒看見。當你發現他正向你走來,就裝著沒看見而走開,以免目光相接,讓他覺得你歡迎他。
13.先發製人。如果你知道了他要來找你,你就先去拜訪他,這樣你就占了主動地位,可以適時地結束談話。
14.不要停下手上的事。對方會認為你很忙,就會識趣地不做打擾了。
15.聲東擊西之計。你不妨說:“你來得正好,我帶你看一樣東西。”然後帶他去看庭院新種的花草,看完後對他說聲“再見”,轉身就走。
敢於拒絕,勇於說“不”
最沒有意思、也最浪費時間的事情,莫過於勉勉強強和一個你討厭的人來往了。要你拿出勇氣來,當麵和他攤牌:“咱倆吹了,你別再找我了好嗎?”
若想在日常生活裏應付自如,你可以對你的“他”說下列任何一句話——
“我一點兒也不想聽你說這些話。”
“你這種話對我可沒作用。”
“這種話真使我惡心。”
“以後再說吧!”
“這種事兒我也知道。”
當然,這五句中,以第一句最有效果,但須因時因地因對象而妥善運用,對方雖不致狼狽而退,也會知趣地自找台階,鞠躬下台。
黑臉無情,拒絕有術
對於那些絕對不能辦的事,必須斬釘截鐵地予以迴絕,而拒絕的方法則有多種:
1.直麵拒絕術
辦事都要講究原則,不符合原則的事兒堅決不能辦。如果某人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則的,你就不答應給辦,這就叫堅持原則。不論什麽樣的關係,該拒絕的一定要拒絕。
2.委婉拒絕術
本法是希望對方知難而退。著名作家錢鍾書在電話裏對想拜訪他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
3.轉移拒絕術
轉移重心,改變話頭是拒絕的一種藝術。曆史上著名的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轉移拒絕術的體現。
4.補償拒絕術
對一些要求拒絕後,可適當予以補償。別人所托之事千奇百怪,對於違背原則之事,應在講明道理之後,幫助他想一些別的方法作為替補。因為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如果你想的辦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經盡力了,對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辦法幫助別人圓滿解決了問題,那別人會更滿意。
5.打斷拒絕術
有位主管,當她不想聽人囉唆,或想拒絕那登門拜訪的推銷員時,便在對方正說得津津有味時,很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去一下衛生間。”如此兩三次以後,對方哪有“口味”再講下去?
另外運用下列詞語,也可使對方知難而退。
(1)切斷對方話題:“啊!是什麽?”“請再說一次!”“請等一等!”……
(2)轉換對方話題:“是那樣嗎?”“話可不能這麽說……”“難道沒有例外?”“有時候……”
人與人之間,如果用上敬語的話,那就疏遠了。
6.模糊拒絕術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當你提出某種要求時,對方既不馬上反對,也不立即讚同,而是耐心細致地與你談些與主題有關但又模模糊糊的問題,整個談話像籠在煙霧之中,最後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樣被拒絕的。這一計謀,稱之為“模糊拒絕術”。
1864年,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之後,又對日本虎視眈眈,他們用武力要挾日本簽訂割讓日本彥島的條約。日本方麵派高杉普任談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過中國,親眼見到中國國土被列強割據的慘狀。因此,為了國家的安危,他決心盡自己的能力與列強在談判桌上周旋。在簽字儀式上,他為了拖延時間,便滔滔不絕地說:“我日本國,自從天照大神以來,就……”把日本的曆史一一述說出來。曆史文字一般艱深難懂,假若再譯成其他語言,則更加費時費力。因此高杉普作的這一做法,使翻譯大感頭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而西方列強代表聽得更是雲山霧罩。談判最終無法分出誰勝誰負,簽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日本國土終於得以保全。
高杉普作可謂是將拒絕的計謀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國家安危受到威脅時,機智鎮定地用“模糊拒絕法”挽救了國家。
7.折中拒絕術
有些缺乏交際經驗的領導,往往習慣於運用單向思維來考慮和處理同事提出的要求,因此,盡管有時候他們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卻引起了同事的反感。
在交往中,他們忘記一條基本原則:同級相處,並不單純為了追求“正確”,更多的時候,應該在追求“正確”的同時,兼顧“合作”和“情麵”。譬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同事之間進行類似的對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主任說:“明天您能抽兩個人,幫我們科室核對一下生產成本嗎?”
張科長說:“不行,我這兒實在抽不出人來了。真對不起。”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張科長做出的決定可能是正確的,而且他也很注意交談的方式,十分禮貌地迴絕了同級的請求,但是卻仍然引起了李主任的不快和反感。究其原因,顯然並不在於他的交談方式是否得當,而在於他純粹采用了單向思維的方式,直接地在“行”與“不行”之間進行抉擇。這樣做,勢必使自己在處理與同事的關係時,迴旋的餘地很小,也很難做到既追求“正確”,又兼顧“合作”與“情麵”。在這種時候,倘若換用多向思維來考慮和處理同事的要求,其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張科長完全可以在下列兩種方式中,任選一種方式,來巧妙地迴答李主任——
(1)折中方式(滿足對方):“好,我設法抽出一個人給您,另一個人請您向別的科室求援,行嗎?真對不起。”
(2)緩解方式(逐步滿足對方):“我可以抽出兩個人給您,不過得過幾天了。如果您急等著久用,我明天先給您派一個人,五天後再給您派去另一個人,行嗎?真對不起。”
要想讓討厭的人自動離開,不妨就多用用這些詞語吧!
拒絕的藝術
作為普通人,雖然求人的機會多,被人求的機會少,仍要掌握拒絕的方法,排除因幹違心的事所帶來的煩惱、失望和內疚,增強人格的獨立性。具體的方法是:
1.迴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是否常被以下一種或幾種令人討厭的情況煩擾
(1)別人隨意占用你的時間,使你覺得無法支配自己。
(2)你內心不願與某人交談,但你還是敷衍著。
(3)由於無法擺脫,你隻得陪著同伴參加自己不喜歡的活動。
(4)明知對方提出的要求違反道德或違反公司紀律,你還是不情願地幫了忙。
(5)由於無法推辭,買一些你並不稱心的東西。
(6)接受那些你實際上不願去的邀請(例如你在做功課時,有人邀你去打牌)。
如果這些情況經常發生,並且事後總使你感到不安和內疚,那麽你就應勇敢地正視它,並采取相應的措施。
2.刨根究底地想一想,你為什麽害怕拒絕他人的要求
你把原因找出來以後,可以根據這樣一條原則——拒絕他人某些要求是合情
合理的,來判斷自己應該怎樣做。你應該對各種要求進行分辨,弄清楚什麽是你的確有義務去做的。下次再遇到你不願接受的要求,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
3.用合適的拒絕語可使拒絕的效果更好
一個人並沒有一定要向別人解釋的義務,找借口拒絕有時會弄巧成拙。
你應在紙上寫下一些適合自己的拒絕語,如:
“不,我覺得那樣做不行,很抱歉。”
“我不想參加那個聚會,很感謝你的邀請。”
“很抱歉,我不想把我的客戶名單借出去。”
“對不起。我不想說出那個特殊的原因。”
“我願意和你們一起玩撲克,可現在不行,我想獨自做些事。如果你們星期六晚上想玩,我一定來。”
將你寫下的拒絕語出聲地讀兩遍,如此這樣多次,就可以輕鬆說出拒絕的話了。
恰當把握,拒絕時間
再也沒有像“不”這麽難說出口的字眼兒了。因為說“不”,可能會將別人的好意一下子推翻掉,而說法錯誤時,人際關係也可能弄僵。很多人都會覺得拒絕別人很難,拒絕時卻又含糊其辭,雖然最終勉強答應了別人,卻因優柔寡斷而讓對方焦躁不安。
有時想要說“謝謝你的好意”來拒絕,結果卻礙於情麵什麽都說不出口。
因此要拒絕別人,一定要抓住時機。請看下麵的例子——
王經理在會議中提出白小姐的企劃案,受到總經理的褒獎。王經理心裏非常高興,決定要請大家去聚餐。
王:“白小姐,你提出來的新人研習企劃案非常好,總經理也很欣賞。”
白:“謝謝!努力還是有價值的。”
王:“我很高興,怎麽樣?今天大家想要去慶祝一下,剛好我也有空兒,你一定要去,今天我請客。”
白:“真是太好了……可是,經理,真抱歉!今天我已經和朋友約好要去聽音樂會,票都買好了,這次的票還蠻貴的,實在是很遺憾!”
王:“那,那就沒有辦法了!”
白:“下次我一定挪出時間。謝謝你了!”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到了白小姐良好的表達技巧,其中包括三個要點:一是拒絕之前先肯定,當聽到經理的提議後說:“真是太好了……”;二是明確充分地說明今天不能赴約的原因:“已經約好了去聽音樂會……票還蠻貴的”;三是表示誠意與感激:“下次我一定挪出時間,謝謝你了”。
如果白小姐換一種方式,猶猶豫豫、含含糊糊地說:“這個……我……今天可能……”或者直截了當地說:“今天不行,今天我有約會了。”或者是勉強答應下來,這種方法要麽給對方造成傷害,要麽破壞自己的心境和計劃,處在白小姐的位置,都是很不利的。
拒絕理由,說得充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用製度迴絕不合理要求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職員鼓著勇氣走進上司的辦公室說:“對不起,我想該給我加薪了。我認為應該給我加了。”
上司這樣迴答:“你確實應該加薪了,但是……”“但是”的雙關語就是“停止這種想法吧!”他把文件推到桌子一邊,指著玻璃板下的一張印刷卡片,不慌不忙道,“根據本公司職務工資製度,你的工資是你這一檔中最高的了。”
職員泄氣了:“哎,我忘記我的工資級別了!”他退了出來。幾個打印出的製度就使他放棄了他本應得到的東西。他實際上是在想:“怎麽不能夠推翻那張壓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而也許上司正希望他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2.用有力的質問使其心虛
反詰猶如拳擊場上拳手的發力,連珠炮般的反詰往往能置對手於啞口無言的境地。
一天,馬驊和他的好友陳琳一起詠讀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當他們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禁不住拍案叫絕。陳琳歎息說:“王勃這樣的一代才子,可惜二十來歲就遇難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啊!”
“怎麽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呢?”陳琳再次質疑道。
“不對。很多智力早熟的人並不是早亡的。例如,比王勃晚100多年的白居易,五六歲能作詩,9歲就能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製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70歲。他們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嗎?但他們並不都是早亡的呀!”馬驊用質問式的論證說服了陳琳。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運用反詰設問的方法使對方猝不及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詰技巧一般多采用設問。反詰設問可以因事、因地、因對方的矛盾的不同情況具體發問。發問者要創造對自己發問的有利條件,因為發問是采取占據主動的一種方法,對了解、掌握對方的心理、意圖起很大作用。有人大致歸納出,發問可以創造下列有利條件:
(1)讓對方關心自己。
(2)搜集有關對方的情報。
(3)使自己能夠了解對方所關心之事。
(4)經過發問,可引發對方思考問題的動機。
(5)誘導對方得出結論。
當然,由於發問方式的不同,對方的答案也會有所變化;假如你能懂得掌握發問的技巧,就能有效地控製住對方的心理。
3.用罵聲說出道理來
全國解放後,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陳毅給傅作義讓出房間,並代表上海市委贈送他兩輛名牌小轎車。這事很快傳了出去,在部隊中引起強烈不滿。待陳毅迴到上海,辦公桌上已經堆了厚厚一遝信,都是對這件事提意見的。
怎麽做這些老部下的思想工作呢?他召集了一個領導幹部會議,往台上一站,就“罵”開了。
“同誌們,我的老兄弟們,要我陳毅怎麽講你們才懂啊!我陳毅不住北京飯店,照樣上班,照樣‘罵人’!他可不一樣了!你們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講台講了半個小時話,長沙那邊就起義了兩個軍,為我們減少了很大的傷亡!讓傅先生住了北京飯店、有了小汽車,他就會感到共產黨是和他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講越激動,用指節“咚咚咚”地敲著桌子,“我把北京飯店讓給你住,再送給你十部小汽車,誰能起義兩個軍?怎麽不吭聲呢?”停了一會兒,他又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是共產黨員,要有太平洋那樣寬廣的胸懷和氣量,不要長著一副周瑜的細肚腸噢!依我看,要想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還是那句老話:團結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從會場裏走出來,同誌們都感到很輕鬆。用他們自己的話講:“挨了陳總的‘熊’,弄清了道理,‘熊’得也舒服!”
當然,對於那些突如其來的請求,也不能一概敷衍了事,而應預先有充分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多假設一些難度較大的棘手問題來思考,並準備好應答策略。對沒有清楚了解真正含義的問題,千萬不要隨意迴答。對一些不值得迴答的問題,或一些不便迴答的問題,最好的迴避辦法是:顧左右而言他。同時,也可用“資料數據不全”或“需要請示領導”為借口,拖延或拒答。把握應答的範圍,對隻需作局部答複的問題,決不“全盤托出”。迴答難以迴答的問題,其技巧往往在於給對方提供的是一些等於沒有答複的答複。
說服對方,支持自己
要說服反對你的人,與他爭吵是沒有用的。你的語氣即使像暴風驟雨,也不能把他的心扉打開。而有時候,使用和風細雨般的暗示說服方法,或使用一些小小的計謀,就可以誘導他在不知不覺中答應你。
工程師老李與一個剛愎自用的工頭曾經有過一起合作的經曆。有一次,老李想在其負責的工段更換一個新式的指數表,但他想那個工頭必定會反對的,於是老李就略施小計。他迴憶說:“我去找他,腋下挾著一隻新式指數表,手裏拿著一些征求意見的文件。當我們討論這些文件之時,我把那隻指數表從左腋換到右腋地移動了好幾次,終於他開口了:‘讓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麽,你們部裏又不用這個。’我裝做很勉強的樣子將那指數表遞給他,當他審視的時候,我就隨便地但又非常詳細地把這東西的效用說給他聽。他終於喊起來:‘我們部裏用不到這東西嗎?天哪,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東西!’”老李就這樣采用激將法,欲擒故縱,結果很巧妙地達到了目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許多辦公室人士常常認為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其實仔細找一找原因,原來根源在於自己沒有明了“怎樣讓人采納自己意見的方法”。老李的做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上司是一個目光短淺、思想保守的人,我們要向他提建議,就得先思索一下,我們向他貢獻意見的方法錯了沒有。
凡是領袖人物,都明白要別人采納自己的主意,通常是得不到任何報酬的,而且當時也沒什麽愉快而言,而以後得到的亦隻是一種能力——駕馭的能力。但有才幹的人常常情願犧牲自己的虛榮心,而求得自己的主張被采納並付諸實施。他們所高興的,隻是看到自己的主意受到信任、采納和實施,而不在乎以誰的名義發表、實施。
拒絕別人的要求,一是因為自己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二是因為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拒絕是一種逆勢狀態,話一出口,很容易使對方失望或不滿,但又不能一味遷就對方,事事點頭,因此拒絕的藝術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學會委婉的拒絕,即學會不使人反感的拒絕,學會幽默的拒絕,一句話,要講究拒絕的語言藝術。
當對方求上門來時,如果你真的能力有限,就坦率地說你辦不到,並向朋友解釋清楚你有什麽困難,即使答應了也做不到。或者是明說這種要求有什麽不合理,同時告訴對方,你之所以坦誠相告,是因為你珍惜彼此的友誼,不想破壞它。你拒絕的語言力求簡潔,不必多加評論,不要皺眉或顯出不耐煩的樣子。
另一種辦法是如果事先知道對方要來,先想好怎麽說,免得到時語無倫次。萬一朋友翻臉,也不要激動,既然是朋友,就不要跟他計較。
當然,如果能夠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別人你的心意,那就太好了。意大利音樂家羅西尼生於1792年2月29日,因為每四年才有一個閏年,所以等他過第18個生日時,他已72歲。在過生日的前一天,一些朋友來告訴他,他們集資了兩萬法郎,要為他立一座紀念碑。他聽了以後說:“浪費錢財!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好了!”
羅西尼本不同意朋友們的做法,但他沒有正麵迴絕,而是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好了!”含蓄地指出朋友的做法太奢侈,點明其不合理性。
糊塗中屈,糊塗中伸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執自守而內心卻世事通達,才高八鬥;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而內心卻空虛惶恐、底氣不足。
人生是個萬花筒,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變化。但是,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聰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
老子大概是把糊塗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
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寬慰了。
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寧武子即寧俞,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輔佐衛文公時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後,國家內亂,衛成公出奔陳國。寧俞則留在國內,一麵仍是為國盡忠,表麵上卻是一副糊裏糊塗的樣子,這是明哲保身的處世方法。因為身為國家重臣,不會保身怎能治國?後來周天子出麵,請諸侯霸主晉文公率師入衛,誅殺佞臣,重立衛成公,寧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這是孔子對“愚”欣賞的典故,他很敬佩寧俞“邦無道則愚”的處世方法,認為一般人可以像寧俞那麽聰明,但很難像寧俞那樣糊塗。在古代上層社會的政治傾軋中,糊塗是官場權力雜耍的基本功。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佯裝糊塗得以脫身;二是曹、馬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語雲:“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慨歎:“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為官可以愚,但為政須清明,不可混淆。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寫道:“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兒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兒小虧。但“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兒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在我看來,世上最可悲憫的人,往往自我感覺不錯,正是古人所謂“賊是小人,智是君子”之人,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卻懷持小人之賊心的人。為人處世與其聰明狡詐,倒不如糊裏糊塗卻敦厚。
求人辦事,厚顏棄麵
與人打交道,麵子問題很重要。中國人自古好麵子,讀書人更好麵子,一事當前,麵皮薄,該開口的不開口,該要求的不要求,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拒絕的不拒絕,結果失去了大好時機,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種說法叫“麵子殺人”,意思是說,有時候為了麵子,可能傷害了自己,甚至犧牲了自己。
張老師酷愛收藏書籍,每天必圍著書架轉上幾圈,以手拭去書上的灰塵,選幾本心愛的書籍,靠在沙發裏一坐讀起來,其樂無窮。某日,好友李某到來,見其藏書,大加稱讚,並擇架上一書要借走。此書乃張老師最珍貴的書籍之一,但礙於情麵又不好不借,張老師仔細叮嚀李某三天後歸還。但三天後見李某又不好意思開口追要,於是拖了一天又一天,直至有一天張老師終於按捺不住,遂登李某之門索要,而李某卻瞪著眼珠子說:“我什麽時候借你的書了,有憑據嗎?有借條嗎?”張老師終於嚐到了“麵子殺人”的滋味。
馬某自小與林先生熟識。林先生開公司後,馬某找到林先生說自己的兒子沒有工作,希望林先生公司給安排份工作。林先生明知馬某的兒子不爭氣,但念在多年故友的麵子,就讓馬某的兒子來公司幫忙。誰知,馬某的這個兒子不但好逸惡勞,而且坑蒙拐騙,不僅工作幹不好,還借公司名義在外麵招搖撞騙,給公司造成上萬元的經濟損失。林先生一氣之下將馬某的兒子開除出公司。但沒想到馬某卻造他的謠,說他的公司有問題,自己的兒子是為了不變壞才自動離開公司的。林先生至此後悔不已,但無計可施。
有的人因為自己的無知而犯了錯誤,別人給他指出來,他卻因為麵子關係不願承認,為了麵子即使是犧牲一些利益也要堅持錯誤。這種人的“麵子”的確昂貴得很。過去楚地的人不認識生薑,看見生薑就對人說:“這東西是樹上結的。”知道的人告訴他:“你說錯了,生薑是長在土裏的。”這位楚人出於麵子的考慮,固執己見,並和人家打賭說:“我敢用驢跟你打賭,然後咱們以十人為限,如果這十人都說生薑是土裏長的,我的驢就歸你。”於是他們就去向遇見的人請教,結果一連問了十個,十個人都說生薑是長在土裏的。這迴楚人沒話說了,但他卻對打賭的人道:“沒辦法,這十個人真沒見識,現在我的驢歸你了,可是要知道,薑還是樹上長的啊!”楚人不曉得生薑長在哪裏,他說生薑長在樹上其實並無把握的,隻不過“鐵嘴鋼牙”罷了。可見,他的死硬到底,並非是堅信自己的論斷,而是寧可輸驢而不輸口。因為在他看來,麵子比驢更重要。
某廠的會計在審核一張出差單據時發現,供銷科小張的報銷費中有三千多元屬於不應報銷的,於是予以駁迴,不予報銷。但過了兩天,負責財務的張副廠長(小張的叔叔)找到會計說:“算了,給他報了吧,這事我知道。”會計說:“張廠長,這不符合財務製度啊。”張副廠長把臉一沉說:“怎麽,我負責財務,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了嗎?你看著辦吧。”會計考慮了幾天,還是違心地給小張報了賬。這是為什麽呢?這是因為小張與會計是同事關係,而張副廠長卻是會計的頂頭上司,俗話說“船大還能漫過水去”、“胳膊怎能擰得過大腿”,因此,會計在關鍵時刻頂不住,做了違心的事。
馬群是個剛被提升的局長。當他乘坐的專車第一次開進單位的大院時,門衛把車擋在了門外,直到司機和門衛解釋了好幾分鍾,才放車進門。馬群從心理上就對這個門衛產生了反感,果然,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將單位的門衛撤換了。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他的行為的:作為新提升的局長,他從心理上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新人形象,並希望人人接受這一形象,一旦這一形象不被人們接受,他便會產生惱怒和嫉恨心理,這也是一種情商病。犯這種病的人一旦地位變動就要發作,“麵子”隨著“位子”的變化而變化是這種情商病的主要特征。
能伸能屈,求人不難
對於正常人來說,要麵子並非缺點;相反,在某些時候倒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連一點兒麵子都不講了,那倒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甚至是十分值得擔心的事情。但是,愛麵子如果到了可以犧牲原則,固執己見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那就不正常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人,他們在和同事們學習、研究問題的時候,一旦自己提出了一個意見和想法,別人就隻有讚成和同意的份兒,如果有人提出異議,他就非要跟人硬頂到底不可。總之,說來說去,隻有他的道理對,別人隻能按他的道理辦,否則就是折了他的麵子。
自然,有的人也會稍微策略一些,他們或許不會和別人爭得麵紅耳赤,硬說自己的道理和辦法對,但心理上卻拒絕外來意見,隻想依著自己性子辦。總之,他們都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臉麵,至於效果如何則不管不顧。
對於這些人來說,有時他們也並非百分之百地認為自己的看法和辦法正確,或百分之百地知道對方的建議錯誤和無用。甚至還可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意見和辦法不靈或不佳,而確實知道人家的建議百分之百地勝過自己,但這些都不足以使他從善如流,屈己從人,或者稍稍吸收一些別人的長處,關鍵就在於他們不肯犧牲自己的麵子。
人一旦把麵子看得比真理還重要,那就變得十分荒唐可笑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以前有個盲人,由窄窄的板橋上通過一條幹涸了的小溪,一失足由橋上滑了下去,幸虧兩手抓住了板橋上的橫木,拚命掙紮,又喊又叫,自以為一失手必然要落入深淵,活不成了。過路的人看到以後,就好心地告訴他說:“沒關係,隻要一撒手,你就腳踏實地了。”可盲人卻根本不相信,覺得有眼睛的人一定是在故意捉弄他,想出他的醜,於是照樣抓著橫木大聲號叫,直到實在支持不住,失手墜落到地上的時候,才知道過路人說得是真的。
這個盲人,自己不能看見道路,如果能夠正視這一點,請明眼人帶路,不顧及麵子,頂得上去,這固然很好,但既然已經失足了,能退得下來,聽從別人勸告也好,可以穩穩當當地行走,但他既頂不上去,又退不下來,那就荒唐可笑了。
在當今社會,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加快致富,人們背井離鄉奔向開放和繁榮的地方,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而固守鄉土、足不出戶、謹小慎微、害怕變化等等觀念和心態,反倒有悖於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然而,很多人一方麵不甘於目前的工作及生活環境中,他們或者是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不喜歡目前的環境,認為沒有發展餘地,理智告訴他們“應該退下來”另謀發展,但他們卻害怕離開現在環境後狀況會更惡化,因此,處於一種“退不下來”的狀況;而另一方麵,他們又不可能硬著頭皮在現有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努力地幹下去,處於一種“頂不上去”的狀態。這樣的人在現在生活中實在是太多了,這兩種狀態維持時間越長,浪費的時間和遭受的痛苦越多。
看過《田中角榮傳》的人也許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田中角榮年輕時曾經幹過給房頂鋪瓦的體力活,一次不小心踩碎一塊瓦,被工頭撞見,好生奚落、責備,田中角榮一怒之下踩碎好多塊瓦,頭也不迴地辭職而去。這個故事至少可以說明一個道理:一種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工作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適合工作,以及自己不適合某一工作環境時,唯有個人尋求其他發展機會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一個人進也不能,退也不是,想走走不了,想待又待不下去之時,他們心理就會發生負麵的變化。單位裏的人際關係複雜,幹不了事和不幹活的人多了,這人看著那人不順眼,這部門看著那部門輕閑,這人看著那人多掙了錢,以及甲議論乙、乙評論丙,丙又見到子、醜、寅、卯就煩,以至於天長日久,有些人心理都發生異變,整個單位裏都見不到一個順眼的人。這種狀況使人感覺活著真累!
對於“頂不上去,退不下來”的情商病症,應該采取什麽辦法來治病呢?
1.硬頂法
所謂硬頂,就是要明確堅決要頂的決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頂住,絕不半途而廢。
宋代時,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不為此尷尬,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迴家後再仔細地重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後的奏折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麵前不動。太祖為其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
2.硬退法
所謂硬退,就是咬定牙關,一定要退下來,不管有多難,都要硬退,因為退下來後,活動餘地更大,選擇更多,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
北京某廠技術科長郭某,設計的產品曾多次獲獎,對廠裏貢獻很大,廠裏也獎勵過他一套房子。後來廠領導懷疑他私自為外廠幹活,撤銷了他的科長職務,還把他調到了與技術無關的崗位。郭某因不能發揮特長,這時“頂”當然是沒有辦法“頂”了,隻有想退路了,於是他要求調到某三資企業,廠裏堅決不放。因為此時的企業正麵臨著非常困難的境地,專業隊伍很不穩定,廠裏認為同意郭某調走會使更多的技術人員外流,而不安排郭某的工作也隻是暫時的,以後還是要用的。這時郭某就采取硬退之法,說什麽也不願再幹,一方麵申請人事仲裁,另一方麵積極去三資企業說明並聯係工作,廠裏一看,隻好在仲裁令下達後放他走人。
3.進退兩全法
此法一方麵考慮到別人的麵子問題,使別人能“退”;另一方麵又堅持自己的原則,使自己能“頂”,這種方法更適合於素質較高的當事人及事情尚有餘地的情形。如太史公司馬遷的著作《史記·滑稽傳》記載:戰國時期,齊威王荒淫無度,不理國政,好長夜之飲。由於上行下效,僚屬們也全不幹正事了,眼看國家就要滅亡,可是就在這節骨眼上卻沒有人敢去進諫,最後隻好由“長不滿四尺”的淳於髡出麵了。但是他並沒有氣勢洶洶、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提出規諫,而是先和他搭訕聊天。他對齊威王說:“咱們齊國有一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屋頂上已經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飛,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麽原因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齊威王目前雖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卻不是一個同夏桀、商紂一樣壞進骨子裏去的人物,所以一明白淳於髡的隱語之後,他就被刺痛並醒悟了,於是很快迴答說:“我知道。這隻大鳥它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不飛則已,一飛即將衝天。你就等著看吧!”說畢立即停歌罷舞,戒酒上朝,切實清理政務,嚴肅史治,接見縣令長72人,賞有功人,殺有罪人。隨後領兵出征,打退要來侵犯齊國的各路諸侯,奪迴被別國侵占去的所有國土,齊國很快又強盛起來。
求人做事,難得糊塗
做人難得糊塗,可有的人在這方麵卻無與倫比。《水滸傳》中的林衝,已被人多次算計,還要誠信地赴約誤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鬆林還要說“無冤無仇,望祈饒命”的癡話,這是由於老實到了愚蠢的地步。而三國時期的劉備裝呆作癡,則是謀略上的韜光養晦大師。劉備處在低穀時期,隻有暫時投向走紅運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參與了滅曹的組織,隻好裝癡,將自己的計劃隱藏到深處,屈做一菜農。不然稍稍露出蛛絲馬跡,就會遭殺身之禍。
曹操擊敗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因自己勢單力薄,隻好隱藏下自己獨展宏圖的宿願,暫時依附於曹操。
曹操原本對劉備不放心,消滅呂布後,派人鎮守徐州,把劉、關、張一同帶迴許都。既然劉備歸順於他,也就得給些甜頭,於是曹操帶劉備進見獻帝,論起輩分,劉備還是獻帝的叔叔,所以後來人家叫他“劉皇叔”。劉備原先就是豫州牧,這次曹操又薦舉他當上了左將軍。曹操為了拉攏劉備,對他厚禮相待,出門時同車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禮遇,應該高興,劉備卻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懷大誌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帶詔”事發。原來,獻帝想擺脫曹操的控製,寫了一道討滅曹操的詔書,讓董承的女兒董貴人縫在一條衣帶中,連同一件錦袍一起賜給董承。董承得到這“衣帶詔”,就聯合了種輯、吳子蘭、王服和劉備結成滅曹的聯盟。因為此事關係重大,一點兒風聲也不能透漏。於是,劉備裝起糊塗,在後花園種起菜來,連關羽、張飛都摸不透大哥為什麽變得這麽窩囊。
宋代蘇洵曾寫道:“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為個人謀利益則思維狹隘,為天下謀利益則思維開闊。它的主要原因就是,為個人私利考慮得多,就必然將個人的利益淩駕於許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維基礎的變化必須導致思維結局的變化。所以,隻有思維開闊,不受私利的狹隘觀念所限製,才能使一個人的思維清醒、正確、明智。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奉命討捕群盜。對於一般的盜寇如毋端兒、敬盤陀等,都能手到擒來,毫不費力;但對於北鄰突厥,因突厥自恃有鐵騎,民眾又善於騎射,卻是大傷腦筋。經多次交戰,李淵敗多勝少,突厥兵更是肆無忌憚,李淵視之為不共戴天之敵。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盜寇劉武周,突然進據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煬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宮中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薛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責而殺頭的危險。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美女玉帛通通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的這種屈節讓步行為,就連他的兒子都深感恥辱。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之後還念念不忘:“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於頡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
李淵卻“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有他自己的盤算,屈節讓步雖然樣子上難看一點兒,但他深知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
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淵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麽用什麽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要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再加上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俯首稱臣,且親寫手書:“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與突厥約定,共定京師,則土地歸我唐公,美女玉帛則通通獻給可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退一步海闊天空。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最為艱難地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段時間裏,李淵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領少數人馬駐紮太原,卻從未遭過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收斂了不少。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此時的唐王,己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新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劉武周再也不是李淵的對手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於李淵甘於屈節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李淵屈節讓步的行為,雖為不少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兒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呢!
由此看來,暫時的屈節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支持,最後不斷走向強盛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論至德者不合於俗。”這是秦國嬴政讀《商君書》一開始就看到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對他影響特深,使得這個本來就心理陰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國傳統文化熏陶後,變得更加冷漠、殘酷,對一切人都不信任,對眾人都仇視,唯一追求的就是個人的功利。為了個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無法忍受的壓力,在長達數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睜睜地看著呂不韋在身邊頤指氣使地發號施令。他甚至視而不見地任憑呂不韋之流出入自己母親的後宮,眼看著他們在母後的床笫間恣意歡樂。但是,這種壓抑的性格,潛藏著令人們想都沒想到的仇恨,一旦得誌他會像豺狼一樣吃掉任何一個人。說他“居微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簡直恰當極了。
不過,在秦王攝政之前,他必須保持沉默,必須裝聾作啞,裝得什麽也不懂,任憑呂不韋擺布。尤其是《呂氏春秋》公布後的一段日子裏,嬴政似乎像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沒說一句評論的話,甚至沒有任何表情。令呂不韋捉摸不透。
事實上,嬴政這些日子緊張極了。下朝以後他匆匆忙忙迴到後宮,顧不得和宮女們嬉鬧,就伏在案上閱讀《呂氏春秋》,他急於弄清呂不韋這部書裏寫的是什麽內容以及他要幹什麽。
“咚咚”,宮中巡夜的衛士敲著警器已經走過三遍,滴漏刻示標出已是夜大半的時刻。可是秦王的寢宮內還亮著燈光,嬴政從晚飯後一直伏在案上看《呂氏春秋》。他的眼睛從簡上掠過,腦海裏翻江倒海似的掀起波濤。書中所寫的內容,有的使他拍案讚賞,有的則令他憤怒發指,不知不覺已到深夜。宮女、侍衛們偷偷地看了幾次,誰也不敢請他睡覺,他們都納悶,究竟是什麽吸引秦王如此動情。
“好!說得好。”忽然聽到嬴政大叫,下人忙進來看,誰知嬴政原來是看書入神自言自語,高興得大叫。他看到的是《有始覽·謹聽》中的一段文字:“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
當時東、西周均被秦所滅,掛名的“天子”確實“已絕”,年輕的秦王嬴政儼然以未來的天子自居,當然欣賞這種重新建立以“天子”為中心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新秩序的言論和主張,所以對於戰爭實現統一的目的理論也由衷地讚成。同時,他對於以武力的方式完成統一大業,也頗讚賞,比如《孟秋紀·禁塞》中所寫的:“故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唯義兵為可。兵苟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這裏說的“義兵”就是指消滅各諸侯國割據、實現統一的秦軍。《呂氏春秋》中還明確提出:戰爭勝利後要建立統一的政權、統一的法令。《審分覽·不二》中所寫的:“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
呂不韋當政期間進行了統一戰爭,正是《呂氏春秋》中提出的上述主張的具體實踐。看到這裏,秦王嬴政知道了,在主張用武力消滅各諸侯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政府方麵,呂不韋的想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厚黑求人,辦事十一招
在求人辦事方麵,新處世學有一套較好的辦法。
1.謙虛
在表達有關意思時不用“我”而使用其他比較謙虛的自我稱號,以免盛氣淩人,令人反感。比如:“晚輩失禮了,這點兒小事還要打攪先生。”
表示謙虛,這也是禮貌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比較正規的場合,尤其需要如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尊重對方
在表達有關意思時,使用指代詞等把時間、地點等方麵的視點推遠。例如:“那種事情用不了你多大勁兒。”
細細體會,使用指代詞確實比使用近指代詞顯得婉轉一些。
3.暗示自己非辦不可
就是在表達有關意思時把有關規定講述一下,而不使用直接指明對方的話語。例如:
“上頭規定這事由我負責,所以我非求你不可。”在為公務求人時,陳述規定是一種比較通行的做法。這比以個人的口氣發號施令要禮貌得多。在平常規勸人的時候,這種方法有時也適用。
4.不要做忘恩負義的人
在提出請求、願望等時,表示自己將對人非常感激,並且會銘記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如蒙鼎力相助,我們將不勝感激。”“你的大恩大德,我們終生不忘。”
尊重別人的勞動,特別是重視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這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重要原則,應該在語言中表達出來。
5.表達自己左右為難的心態
就是使用自相矛盾的話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例如:“我本來不想跟你提這事,可還是提了。”
迴答人家的問話,有時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兩可的話比較合適。
6.用“反語”督促對方辦事
使用反語來表示親密的揶揄、暗暗的責備等,以免話語過分呆板,令人感到不大自在。例如:“你真會開玩笑!”(實際上對方不開玩笑)。“朋友找你幫忙,看你多熱心!”(實際上他很冷漠。)
反語要是使用得當,可以打破僵硬的對話氣氛,密切雙方關係並顯得比較輕鬆愉悅。
7.向對方討個主意
通過反問式修辭問句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免直陳己見,顯得缺乏涵養。例如:“我能怎麽辦呢?”(比較:事情太糟了,我什麽辦法也沒有。)
在有些語言場合,使用反問式的疑問句確實比直陳胸臆要委婉、得體一些。
8.間接地表達看法
就是使用含有多種解釋的話語,把有關看法間接地表達出來,以免直接與對方產生分歧,例如:“這可是一種見仁見智的事情。”(你說好也行,你說不好也行。)
對某件事發表意見,在不清楚對方觀點和態度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隨意表態。含糊一點兒,靈活一點兒,則可能更好些。
9.“含沙射影”地說明看法
就是用不點名道姓的辦法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免叫人麵子難下。例如:“好像有人在上麵卡我們。”(比較:這事是你幹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難,請求對方高抬貴手時,不把事情點破,盡量照顧人家的麵子,是非常有益的。
10.將大事簡單化
就是使用籠而統之的話把有關建議或要求表示出來,避免唿來喝去,令人反感。
叫人做事,有時隻要講講必要性就可以了。如果加一點兒鼓勵的詞語,效果則更好。
11.訴苦以求助的方法
就是使用說半句留半句的方法把有關想法或要求表達出來,做到點到為止。例如:“我們公司已經半年沒發工資了,你們一下子收這麽多衛生費……”
直截了當阻止別人做某事是頗為令人惱火的,有時隻要把不好的可能性稍稍點一點,人家就可能明白了。
黑臉無情,當斷則斷
生活中,人人都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力求實現自己設計的目標或理想。假如有人反對你的做法,你可能就會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這樣一來,你原來設計的目標恐怕是永遠也達不到了。
你應該知道你永遠無法做到令每一個人滿意。事實上如果你能取悅於50%的人,那說明你已經做得相當好了。要知道,在這個世界裏,至少有一半的人不理解你所說的一半以上的事情。認清這個事實,你就不必立刻改變主意以求別人的讚同。一旦你了解了這些,你便不會因此否定自己,棄絕自己的主意,你就可以做個快樂的人。林肯曾經說過:“如果我要一一迴答別人對我的責難,也許就沒有時間做事了。我總是盡我所知道的努力去做,盡我所能做到的努力去做。而且我決定一生都要這樣做。要是最後事實證明我是對的,那麽別人對我的中傷將會不攻自破。要是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那麽就是有十位天使替我作證也是徒勞無益的。”
因此,走你的路,至於別人,愛誰是誰!下麵是你在社會生活中應注意的15個方麵。
1.做事要有目的性。能清楚認識自己行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才會使人更加信賴你。
2.做事要當機立斷,不可前怕狼、後怕虎,顧慮重重。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很難贏得別人的信賴。
3.做事不要草率、冒失。人們不願意與冒冒失失的人共事,對這樣的人總不放心。
4.要有自製能力,善於克製自己的衝動。關鍵時刻控製不住自己必然會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煩。人們最怕與缺乏自製力的人打交道。
5.做人要能吃苦,切忌驕氣十足。過分嬌慣自己會養成自私自利和懶惰的壞毛病,不會得到他人的好感。
6.不做見利忘義之人。如果你始終懷著利祿之心與人交往,將永遠得不到一個真正的朋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7.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並以此指導你的言行。有了一定的生活原則和目的,你才能擺脫空虛,紮紮實實地投入生活,也才能與人愉快地交往。
8.富有創造性,有獨到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人往往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領袖人物。
9.要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
10.不必覺得自己理虧。既然你討厭他,就不怕得罪他。
11.直截了當地說。說你正在趕做一件事,抽不出時間陪他。
12.裝著沒看見。當你發現他正向你走來,就裝著沒看見而走開,以免目光相接,讓他覺得你歡迎他。
13.先發製人。如果你知道了他要來找你,你就先去拜訪他,這樣你就占了主動地位,可以適時地結束談話。
14.不要停下手上的事。對方會認為你很忙,就會識趣地不做打擾了。
15.聲東擊西之計。你不妨說:“你來得正好,我帶你看一樣東西。”然後帶他去看庭院新種的花草,看完後對他說聲“再見”,轉身就走。
敢於拒絕,勇於說“不”
最沒有意思、也最浪費時間的事情,莫過於勉勉強強和一個你討厭的人來往了。要你拿出勇氣來,當麵和他攤牌:“咱倆吹了,你別再找我了好嗎?”
若想在日常生活裏應付自如,你可以對你的“他”說下列任何一句話——
“我一點兒也不想聽你說這些話。”
“你這種話對我可沒作用。”
“這種話真使我惡心。”
“以後再說吧!”
“這種事兒我也知道。”
當然,這五句中,以第一句最有效果,但須因時因地因對象而妥善運用,對方雖不致狼狽而退,也會知趣地自找台階,鞠躬下台。
黑臉無情,拒絕有術
對於那些絕對不能辦的事,必須斬釘截鐵地予以迴絕,而拒絕的方法則有多種:
1.直麵拒絕術
辦事都要講究原則,不符合原則的事兒堅決不能辦。如果某人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則的,你就不答應給辦,這就叫堅持原則。不論什麽樣的關係,該拒絕的一定要拒絕。
2.委婉拒絕術
本法是希望對方知難而退。著名作家錢鍾書在電話裏對想拜訪他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
3.轉移拒絕術
轉移重心,改變話頭是拒絕的一種藝術。曆史上著名的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轉移拒絕術的體現。
4.補償拒絕術
對一些要求拒絕後,可適當予以補償。別人所托之事千奇百怪,對於違背原則之事,應在講明道理之後,幫助他想一些別的方法作為替補。因為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如果你想的辦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經盡力了,對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辦法幫助別人圓滿解決了問題,那別人會更滿意。
5.打斷拒絕術
有位主管,當她不想聽人囉唆,或想拒絕那登門拜訪的推銷員時,便在對方正說得津津有味時,很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去一下衛生間。”如此兩三次以後,對方哪有“口味”再講下去?
另外運用下列詞語,也可使對方知難而退。
(1)切斷對方話題:“啊!是什麽?”“請再說一次!”“請等一等!”……
(2)轉換對方話題:“是那樣嗎?”“話可不能這麽說……”“難道沒有例外?”“有時候……”
人與人之間,如果用上敬語的話,那就疏遠了。
6.模糊拒絕術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當你提出某種要求時,對方既不馬上反對,也不立即讚同,而是耐心細致地與你談些與主題有關但又模模糊糊的問題,整個談話像籠在煙霧之中,最後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樣被拒絕的。這一計謀,稱之為“模糊拒絕術”。
1864年,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之後,又對日本虎視眈眈,他們用武力要挾日本簽訂割讓日本彥島的條約。日本方麵派高杉普任談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過中國,親眼見到中國國土被列強割據的慘狀。因此,為了國家的安危,他決心盡自己的能力與列強在談判桌上周旋。在簽字儀式上,他為了拖延時間,便滔滔不絕地說:“我日本國,自從天照大神以來,就……”把日本的曆史一一述說出來。曆史文字一般艱深難懂,假若再譯成其他語言,則更加費時費力。因此高杉普作的這一做法,使翻譯大感頭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而西方列強代表聽得更是雲山霧罩。談判最終無法分出誰勝誰負,簽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日本國土終於得以保全。
高杉普作可謂是將拒絕的計謀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國家安危受到威脅時,機智鎮定地用“模糊拒絕法”挽救了國家。
7.折中拒絕術
有些缺乏交際經驗的領導,往往習慣於運用單向思維來考慮和處理同事提出的要求,因此,盡管有時候他們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卻引起了同事的反感。
在交往中,他們忘記一條基本原則:同級相處,並不單純為了追求“正確”,更多的時候,應該在追求“正確”的同時,兼顧“合作”和“情麵”。譬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同事之間進行類似的對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主任說:“明天您能抽兩個人,幫我們科室核對一下生產成本嗎?”
張科長說:“不行,我這兒實在抽不出人來了。真對不起。”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張科長做出的決定可能是正確的,而且他也很注意交談的方式,十分禮貌地迴絕了同級的請求,但是卻仍然引起了李主任的不快和反感。究其原因,顯然並不在於他的交談方式是否得當,而在於他純粹采用了單向思維的方式,直接地在“行”與“不行”之間進行抉擇。這樣做,勢必使自己在處理與同事的關係時,迴旋的餘地很小,也很難做到既追求“正確”,又兼顧“合作”與“情麵”。在這種時候,倘若換用多向思維來考慮和處理同事的要求,其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張科長完全可以在下列兩種方式中,任選一種方式,來巧妙地迴答李主任——
(1)折中方式(滿足對方):“好,我設法抽出一個人給您,另一個人請您向別的科室求援,行嗎?真對不起。”
(2)緩解方式(逐步滿足對方):“我可以抽出兩個人給您,不過得過幾天了。如果您急等著久用,我明天先給您派一個人,五天後再給您派去另一個人,行嗎?真對不起。”
要想讓討厭的人自動離開,不妨就多用用這些詞語吧!
拒絕的藝術
作為普通人,雖然求人的機會多,被人求的機會少,仍要掌握拒絕的方法,排除因幹違心的事所帶來的煩惱、失望和內疚,增強人格的獨立性。具體的方法是:
1.迴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是否常被以下一種或幾種令人討厭的情況煩擾
(1)別人隨意占用你的時間,使你覺得無法支配自己。
(2)你內心不願與某人交談,但你還是敷衍著。
(3)由於無法擺脫,你隻得陪著同伴參加自己不喜歡的活動。
(4)明知對方提出的要求違反道德或違反公司紀律,你還是不情願地幫了忙。
(5)由於無法推辭,買一些你並不稱心的東西。
(6)接受那些你實際上不願去的邀請(例如你在做功課時,有人邀你去打牌)。
如果這些情況經常發生,並且事後總使你感到不安和內疚,那麽你就應勇敢地正視它,並采取相應的措施。
2.刨根究底地想一想,你為什麽害怕拒絕他人的要求
你把原因找出來以後,可以根據這樣一條原則——拒絕他人某些要求是合情
合理的,來判斷自己應該怎樣做。你應該對各種要求進行分辨,弄清楚什麽是你的確有義務去做的。下次再遇到你不願接受的要求,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
3.用合適的拒絕語可使拒絕的效果更好
一個人並沒有一定要向別人解釋的義務,找借口拒絕有時會弄巧成拙。
你應在紙上寫下一些適合自己的拒絕語,如:
“不,我覺得那樣做不行,很抱歉。”
“我不想參加那個聚會,很感謝你的邀請。”
“很抱歉,我不想把我的客戶名單借出去。”
“對不起。我不想說出那個特殊的原因。”
“我願意和你們一起玩撲克,可現在不行,我想獨自做些事。如果你們星期六晚上想玩,我一定來。”
將你寫下的拒絕語出聲地讀兩遍,如此這樣多次,就可以輕鬆說出拒絕的話了。
恰當把握,拒絕時間
再也沒有像“不”這麽難說出口的字眼兒了。因為說“不”,可能會將別人的好意一下子推翻掉,而說法錯誤時,人際關係也可能弄僵。很多人都會覺得拒絕別人很難,拒絕時卻又含糊其辭,雖然最終勉強答應了別人,卻因優柔寡斷而讓對方焦躁不安。
有時想要說“謝謝你的好意”來拒絕,結果卻礙於情麵什麽都說不出口。
因此要拒絕別人,一定要抓住時機。請看下麵的例子——
王經理在會議中提出白小姐的企劃案,受到總經理的褒獎。王經理心裏非常高興,決定要請大家去聚餐。
王:“白小姐,你提出來的新人研習企劃案非常好,總經理也很欣賞。”
白:“謝謝!努力還是有價值的。”
王:“我很高興,怎麽樣?今天大家想要去慶祝一下,剛好我也有空兒,你一定要去,今天我請客。”
白:“真是太好了……可是,經理,真抱歉!今天我已經和朋友約好要去聽音樂會,票都買好了,這次的票還蠻貴的,實在是很遺憾!”
王:“那,那就沒有辦法了!”
白:“下次我一定挪出時間。謝謝你了!”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到了白小姐良好的表達技巧,其中包括三個要點:一是拒絕之前先肯定,當聽到經理的提議後說:“真是太好了……”;二是明確充分地說明今天不能赴約的原因:“已經約好了去聽音樂會……票還蠻貴的”;三是表示誠意與感激:“下次我一定挪出時間,謝謝你了”。
如果白小姐換一種方式,猶猶豫豫、含含糊糊地說:“這個……我……今天可能……”或者直截了當地說:“今天不行,今天我有約會了。”或者是勉強答應下來,這種方法要麽給對方造成傷害,要麽破壞自己的心境和計劃,處在白小姐的位置,都是很不利的。
拒絕理由,說得充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用製度迴絕不合理要求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職員鼓著勇氣走進上司的辦公室說:“對不起,我想該給我加薪了。我認為應該給我加了。”
上司這樣迴答:“你確實應該加薪了,但是……”“但是”的雙關語就是“停止這種想法吧!”他把文件推到桌子一邊,指著玻璃板下的一張印刷卡片,不慌不忙道,“根據本公司職務工資製度,你的工資是你這一檔中最高的了。”
職員泄氣了:“哎,我忘記我的工資級別了!”他退了出來。幾個打印出的製度就使他放棄了他本應得到的東西。他實際上是在想:“怎麽不能夠推翻那張壓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而也許上司正希望他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2.用有力的質問使其心虛
反詰猶如拳擊場上拳手的發力,連珠炮般的反詰往往能置對手於啞口無言的境地。
一天,馬驊和他的好友陳琳一起詠讀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當他們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禁不住拍案叫絕。陳琳歎息說:“王勃這樣的一代才子,可惜二十來歲就遇難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啊!”
“怎麽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呢?”陳琳再次質疑道。
“不對。很多智力早熟的人並不是早亡的。例如,比王勃晚100多年的白居易,五六歲能作詩,9歲就能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製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70歲。他們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嗎?但他們並不都是早亡的呀!”馬驊用質問式的論證說服了陳琳。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運用反詰設問的方法使對方猝不及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詰技巧一般多采用設問。反詰設問可以因事、因地、因對方的矛盾的不同情況具體發問。發問者要創造對自己發問的有利條件,因為發問是采取占據主動的一種方法,對了解、掌握對方的心理、意圖起很大作用。有人大致歸納出,發問可以創造下列有利條件:
(1)讓對方關心自己。
(2)搜集有關對方的情報。
(3)使自己能夠了解對方所關心之事。
(4)經過發問,可引發對方思考問題的動機。
(5)誘導對方得出結論。
當然,由於發問方式的不同,對方的答案也會有所變化;假如你能懂得掌握發問的技巧,就能有效地控製住對方的心理。
3.用罵聲說出道理來
全國解放後,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陳毅給傅作義讓出房間,並代表上海市委贈送他兩輛名牌小轎車。這事很快傳了出去,在部隊中引起強烈不滿。待陳毅迴到上海,辦公桌上已經堆了厚厚一遝信,都是對這件事提意見的。
怎麽做這些老部下的思想工作呢?他召集了一個領導幹部會議,往台上一站,就“罵”開了。
“同誌們,我的老兄弟們,要我陳毅怎麽講你們才懂啊!我陳毅不住北京飯店,照樣上班,照樣‘罵人’!他可不一樣了!你們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講台講了半個小時話,長沙那邊就起義了兩個軍,為我們減少了很大的傷亡!讓傅先生住了北京飯店、有了小汽車,他就會感到共產黨是和他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講越激動,用指節“咚咚咚”地敲著桌子,“我把北京飯店讓給你住,再送給你十部小汽車,誰能起義兩個軍?怎麽不吭聲呢?”停了一會兒,他又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是共產黨員,要有太平洋那樣寬廣的胸懷和氣量,不要長著一副周瑜的細肚腸噢!依我看,要想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還是那句老話:團結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從會場裏走出來,同誌們都感到很輕鬆。用他們自己的話講:“挨了陳總的‘熊’,弄清了道理,‘熊’得也舒服!”
當然,對於那些突如其來的請求,也不能一概敷衍了事,而應預先有充分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多假設一些難度較大的棘手問題來思考,並準備好應答策略。對沒有清楚了解真正含義的問題,千萬不要隨意迴答。對一些不值得迴答的問題,或一些不便迴答的問題,最好的迴避辦法是:顧左右而言他。同時,也可用“資料數據不全”或“需要請示領導”為借口,拖延或拒答。把握應答的範圍,對隻需作局部答複的問題,決不“全盤托出”。迴答難以迴答的問題,其技巧往往在於給對方提供的是一些等於沒有答複的答複。
說服對方,支持自己
要說服反對你的人,與他爭吵是沒有用的。你的語氣即使像暴風驟雨,也不能把他的心扉打開。而有時候,使用和風細雨般的暗示說服方法,或使用一些小小的計謀,就可以誘導他在不知不覺中答應你。
工程師老李與一個剛愎自用的工頭曾經有過一起合作的經曆。有一次,老李想在其負責的工段更換一個新式的指數表,但他想那個工頭必定會反對的,於是老李就略施小計。他迴憶說:“我去找他,腋下挾著一隻新式指數表,手裏拿著一些征求意見的文件。當我們討論這些文件之時,我把那隻指數表從左腋換到右腋地移動了好幾次,終於他開口了:‘讓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麽,你們部裏又不用這個。’我裝做很勉強的樣子將那指數表遞給他,當他審視的時候,我就隨便地但又非常詳細地把這東西的效用說給他聽。他終於喊起來:‘我們部裏用不到這東西嗎?天哪,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東西!’”老李就這樣采用激將法,欲擒故縱,結果很巧妙地達到了目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許多辦公室人士常常認為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其實仔細找一找原因,原來根源在於自己沒有明了“怎樣讓人采納自己意見的方法”。老李的做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上司是一個目光短淺、思想保守的人,我們要向他提建議,就得先思索一下,我們向他貢獻意見的方法錯了沒有。
凡是領袖人物,都明白要別人采納自己的主意,通常是得不到任何報酬的,而且當時也沒什麽愉快而言,而以後得到的亦隻是一種能力——駕馭的能力。但有才幹的人常常情願犧牲自己的虛榮心,而求得自己的主張被采納並付諸實施。他們所高興的,隻是看到自己的主意受到信任、采納和實施,而不在乎以誰的名義發表、實施。
拒絕別人的要求,一是因為自己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二是因為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拒絕是一種逆勢狀態,話一出口,很容易使對方失望或不滿,但又不能一味遷就對方,事事點頭,因此拒絕的藝術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學會委婉的拒絕,即學會不使人反感的拒絕,學會幽默的拒絕,一句話,要講究拒絕的語言藝術。
當對方求上門來時,如果你真的能力有限,就坦率地說你辦不到,並向朋友解釋清楚你有什麽困難,即使答應了也做不到。或者是明說這種要求有什麽不合理,同時告訴對方,你之所以坦誠相告,是因為你珍惜彼此的友誼,不想破壞它。你拒絕的語言力求簡潔,不必多加評論,不要皺眉或顯出不耐煩的樣子。
另一種辦法是如果事先知道對方要來,先想好怎麽說,免得到時語無倫次。萬一朋友翻臉,也不要激動,既然是朋友,就不要跟他計較。
當然,如果能夠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別人你的心意,那就太好了。意大利音樂家羅西尼生於1792年2月29日,因為每四年才有一個閏年,所以等他過第18個生日時,他已72歲。在過生日的前一天,一些朋友來告訴他,他們集資了兩萬法郎,要為他立一座紀念碑。他聽了以後說:“浪費錢財!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好了!”
羅西尼本不同意朋友們的做法,但他沒有正麵迴絕,而是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好了!”含蓄地指出朋友的做法太奢侈,點明其不合理性。
糊塗中屈,糊塗中伸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執自守而內心卻世事通達,才高八鬥;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而內心卻空虛惶恐、底氣不足。
人生是個萬花筒,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變化。但是,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聰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
老子大概是把糊塗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
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寬慰了。
孔子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寧武子即寧俞,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輔佐衛文公時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衛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執政後,國家內亂,衛成公出奔陳國。寧俞則留在國內,一麵仍是為國盡忠,表麵上卻是一副糊裏糊塗的樣子,這是明哲保身的處世方法。因為身為國家重臣,不會保身怎能治國?後來周天子出麵,請諸侯霸主晉文公率師入衛,誅殺佞臣,重立衛成公,寧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這是孔子對“愚”欣賞的典故,他很敬佩寧俞“邦無道則愚”的處世方法,認為一般人可以像寧俞那麽聰明,但很難像寧俞那樣糊塗。在古代上層社會的政治傾軋中,糊塗是官場權力雜耍的基本功。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佯裝糊塗得以脫身;二是曹、馬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語雲:“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慨歎:“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為官可以愚,但為政須清明,不可混淆。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寫道:“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兒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兒小虧。但“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兒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在我看來,世上最可悲憫的人,往往自我感覺不錯,正是古人所謂“賊是小人,智是君子”之人,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卻懷持小人之賊心的人。為人處世與其聰明狡詐,倒不如糊裏糊塗卻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