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難得糊塗厚黑學
做個糊塗的精明人
聰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韜光養晦、大智若愚、做個糊塗的精明人——這往往是古代厚黑者奉行的做人準則。
劉禪一生真是幸福,他父親劉備善於識人、使喚人,給他選了一批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優秀人才輔佐他。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囑中說:“汝父德薄,不可效也。”大概是指伐吳一事告誡劉禪。阿鬥17歲即位後,遵照劉備的遺訓,尊奉諸葛亮如父親,大小政事悉數委托諸葛亮。諸葛亮擁有劉備在世時所沒有的大權,對內掌權,對外用兵。阿鬥從來不曾掣肘,不曾懷疑。
劉禪心知:“大樹底下好乘涼。”自己既然沒有治國安邦的本事,就別去幹擾“相父”了,隻做一些禮節性的事務吧。
別小看這個動作。換了別的國君,大可因嫉妒而萌生殺意,大可因聽信謠言而排擠諸葛亮,大可因嫌諸葛亮囉唆而將他撤職,大可為了讓自己掌有大權、為了讓寵信的宦官唿風喚雨而這樣那樣。但阿鬥沒有。不像曹操忌殺謀士,不像孫權會羞辱老臣,阿鬥無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交給諸葛亮。而這樣也就夠了。
劉禪信任諸葛亮,也信任“相父”舉薦的賢臣,如蔣琬、費褘、董允、郭攸之等人。在北伐期間,這些人為諸葛亮鞏固後方,使他無後顧之憂。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公元251年,蜀國平穩無事,都是這些人的功勞。諸葛亮死後17年,國家大政方針都不曾改變,也就是說劉禪並不因為諸葛亮過世而別出心裁,妄動胡為。等到諸葛亮薦舉的繼任者相繼去世,宦官董皓才開始專權,此時已是公元258年,離亡國隻有5年時間了。
劉禪投降後,還有個“樂不思蜀”的典故。也正因為他沒心沒肺,麻木不仁,隨遇而安,隻要在物質上滿足,便什麽都無所謂了,才使得司馬炎對他十分放心,封他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奴婢百人。此後又過了7年的快活日子,才去世了。
劉備奔波一生為什麽?司馬懿裝瘋賣傻為什麽?還不是為了活著,為了君臨天下!劉禪傻人有傻福,別人千方百計努力爭取的,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難道對我們沒有什麽啟發嗎?後世人中十有八九對劉禪嗤之以鼻,自然許多老板也不願淪落到那種地步。
人有聰明和糊塗之分。聰明人明察秋毫,反應敏銳,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記在心裏,總要找到解決辦法才肯罷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盡;糊塗人把什麽事都能看開、看淡,反應遲鈍,反而活得瀟灑自如、輕鬆自得。
實際上,生活中的許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裝在心裏。正所謂難得糊塗是解脫煩惱的最好辦法。隻有這樣,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將精力耗費在如何應對別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業無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別人身上,輪到自己做事時,反而沒有精力了。
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讓自己表現得十分糊塗,他們深知這才是智慧人生。
糊塗老板以無招對有招,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放手讓其發展。該精明時目光如電,該糊塗時不會顧及自己的麵子、地位和權勢。同樣是治理,“聰明”老板事無巨細,披星戴月,事必躬親,費力傷神;糊塗老板垂拱而治,不管不問,調動了周圍人的智慧,以一己之力,發揮了眾人之力。
“糊塗”是人的一種韜略和智慧,可以認清大方向,順勢而為,做大事和烹小鮮。
生活中,那些看似糊塗的老板,實際上是真正精明的老板。他們總會在用人問題上下工夫,放手讓員工去創造、去發展,自己做個清閑自在的糊塗人。員工們也喜歡這樣的老板。人是需要尊嚴的,這種需求有時會高於物質、金錢的需求。老板給了員工信任,尊重了員工的人格,員工便會死心塌地跟定老板。因為現在找到一個信任自己的老板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公司遭到困境,他也會舍不得離開。像這樣的企業上下一心,怎麽會不蒸蒸日上呢?
裝聾作啞息事寧人
應變,不一定就是快人快語、一語中的而解決問題。在某些時候你不作反應、裝聾作啞,反倒是一種最恰當的處世技巧,事情反倒可能解決得更圓滿而不露痕跡。
戰國時期,楚莊王親自統率大軍出外討伐,結果大獲全勝。為了慶賀赫赫戰功,楚莊王大宴群臣。文武百官談笑風生,無不喜形於色。楚莊王舉杯祝賀,與眾卿同歡共樂,並召來嬪妃和群臣同席暢飲。
此時,鍾鼓齊鳴,歌舞不斷,人們猜拳行令,興致極高,不知不覺日落西山。可是莊王興猶未盡,遂命點起蠟燭夜宴,又命寵妃許姬斟酒助興。不巧,忽然刮來一陣大風,蠟燭都被吹滅。黑暗中,一個人趁著混亂,竟然拉住了許姬的衣袖。許姬惱怒,又不便聲張,掙紮之中衣袖被撕破。直到她機警地扯斷那人帽子上的纓帶,那人才驚慌地溜掉。許姬走到楚莊王跟前,附耳匯報了實情,並請楚莊王查辦那個色膽包天之人。
楚莊王聽罷,沉吟片刻,吩咐左右先不要點蠟燭,然後命令眾卿解開纓帶,摘下帽子,縱情暢飲。群臣聞言,紛紛解開纓帶,摘下帽子,這時楚莊王才命人掌燈點燭。在燭光之下,但見群臣絕纓飲酒,已無法辨認誰的纓帶被扯斷了。楚莊王就像沒發生這件事一樣,與眾人飲至深夜方散。後來,楚莊王再也沒有提起此事。
又過了幾年,楚莊王出兵攻打鄭國,命襄老為前軍統帥。襄老迴到營地後,召集屬下商討策略。其部將唐狡請命,願為大軍開道,不獲全勝不返營。於是,唐狡隻帶幾百名親兵,連夜奔襲而去。由於唐狡驍勇善戰,晉軍被殺得落荒而逃。楚莊王的後續大軍竟一路未遇到一個阻兵,直取鄭國都城滎陽。
慶功會上,楚莊王稱讚襄老用兵神速,勇敢非凡。襄老卻說:“實非老臣之力,而是部將唐狡孤膽製敵的功勞。”
楚莊王遂召見唐狡,並當眾加倍賜賞。唐狡忙跪下道:“臣受君王之恩賜已經很厚了,哪敢再領賞呢?”楚莊王驚訝道:“寡人並不認識你,怎麽說受過我的賞賜呢?”唐狡滿麵愧色,低聲謝罪:“絕纓夜宴扯住美人衣袖的就是我。大王不追究我的死罪,我一直感激你,沒有一天忘了這事。所以這一次我率軍進攻,是準備以死相報。”
在場的大臣聽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麽當日楚莊王命令人們解纓摘帽,一時間對楚莊王的寬宏做法都非常敬佩。襄老不禁讚歎道:“倘若當初君王不能容人之過,諒解別人,而是在夜宴上明燭治罪,又怎能得到唐狡拚力死戰呢?”
無獨有偶,唐代宗算不得一個明君,但他也曾以不變應萬變的說話方式,施展裝聾作啞術,平息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紛爭。
唐代宗時,郭子儀在掃平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璦為妻。這小兩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兩口因為一點兒小事拌起嘴來。郭璦看見妻子擺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這個丈夫放在眼裏,說:“你有什麽了不起的,就仗著你老爸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所以才沒當這個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唯我獨尊,任何人想當皇帝,就會遭到滿門抄斬的大禍。
升平公主聽到郭璦敢出如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和把柄,立刻奔迴宮中,向唐代宗匯報了丈夫剛才這番圖謀造反的話。她滿以為,皇父會因此重懲郭璦,替她出口氣。而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匯報,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得。我告訴你吧,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並且對女兒勸慰一番,叫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小兩口要和和氣氣地過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勸解下,公主消了氣,主動迴到了郭家。
這件事很快被郭子儀聽到了,可把他嚇壞了。他覺得,小兩口打架不要緊,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這著實叫他惱火萬分。郭子儀當即令人把郭璦捆綁起來,並迅速到宮中麵見皇上,要求皇上嚴厲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兒也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慰說:“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兒,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嘛:‘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們在閨房裏講的話,怎好當起真來?咱們做老人的聽了,就把自己當成聾子和傻子,裝做沒聽見就行了。”聽到老親家這番合情合理的話,郭子儀的心裏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頓時感到十分輕鬆,眼看著一場大禍化作芥蒂小事。
小兩口關起門來吵嘴,在氣頭上,可能什麽激烈的言辭都會冒出來。如果較真兒,就將家無寧日。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大動殺機,而是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兩口重歸於好。他的這筆利弊得失的賬算得很明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兒,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他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
賣傻裝憨
為人處世之道很奇妙,拙與巧的關係有時是互動的、互補的,巧中含拙,拙中見巧,此為厚黑“巧拙”術。真正的大巧也就不是巧,同時也無一不是巧,是無法形容的一種境界。有許多極為聰明的人,常會做出一些極為笨拙的事。這是一種故意“賣傻裝憨”,在其背後,其實是絕頂的聰明。曆史上有這種厚黑修養者往往能幹一番大事業。
曆史上“安史之亂”主要人物安祿山就是善用“巧拙”術的人。他早就有心反唐,但在發起攻擊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時間來進行“賣傻裝憨”,可謂用心良苦。
安祿山故意裝出憨直、篤忠的樣子,贏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對他毫不防備。公元743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並對他特別優待。他竟乘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下臣禱告完畢,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北飛下來,昆蟲無不斃命。這件事說明隻要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可笑的謊言,唐玄宗竟信以為真,並更加相信他憨直誠篤。安祿山常對唐玄宗說:“臣仰蒙皇恩,得極寵榮,自愧愚蠢,不足勝任,隻有以身為國家死,聊報皇恩。”唐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場,唐玄宗與安祿山相見,安祿山故意不拜,殿前侍監喝問:“祿山見殿下何故不拜?”安祿山假裝吃驚地問道:“殿下何稱?”唐玄宗微笑說:“殿下即皇太子。”安祿山複道:“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又是什麽官?”唐玄宗大笑說:“朕百年後,當將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祿山這才裝做剛剛醒悟似的說:“愚臣隻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該萬死。”並向太子補拜,讓唐玄宗感其“樸誠”,大加讚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唐玄宗設宴。安祿山自請以胡旋舞呈獻。唐玄宗見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著問:“腹中有何東西,如此龐大。”安祿山隨口答道:“隻有赤心。”唐玄宗更高興,命他與貴妃兄妹結為異姓兄弟。安祿山竟厚著臉皮請求做貴妃的兒子。從此安祿山出入禁宮如同皇帝家裏人一般。楊貴妃與他打得火熱,唐玄宗更加寵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給他掌管。
安祿山的叛亂陰謀許多人都有察覺,一再向唐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祿山“賣傻裝憨”所迷惑,將所有奏章看做是對安祿山的妒忌,對安祿山不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憐惜,不斷施以恩寵,讓他由平盧節度使再兼範陽節度使等要職。
安祿山並不是一個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後來的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的無賴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潰退千裏,也足見“賣傻裝憨”計謀的效力了。可見,在自己勢單力薄之時,用此法來得到別人的信賴亦能奏效。
人生活在社會中,麵對的是紛繁多變的世界,與之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要想立身於世,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異,有時候就不能顯得太聰明。
巧把糊塗當聰明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們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但是,厚黑者認為,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也就是說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智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孔子論人,以知、仁為別,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為: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聰明之軀別糊塗,大抵如此。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將此體係晉升為:“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兒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兒小虧。但“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兒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憫的人,他們往往自我感覺不錯。古人所謂“賊是小人,智是君子”,正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卻持小人之賊心的人,他們最大的敵人即是他們自身。做人與其聰明狡詐,倒不如糊裏糊塗卻敦厚。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聞於史,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嚐不嘖嘖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裏糊塗之人。糊塗難,難在於人私心太重,眼前隻有名利,不免斤斤計較。《列子》中有齊人攫金的故事。齊人被抓住時官吏問他:“市場上這麽多人,你怎敢搶金子?”齊人坦言陳辭:“拿金子時,看不見人,隻看見金子。”可見,人性確有這種弱點,一旦迷戀私利,心中便別無他物,唯利是圖。用現代人的話說:掉進錢眼兒裏去了!
在生活中有的人財迷心竅,將發財視為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動力。要知道,財富能夠使人幸福,也能夠給人帶來災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悲劇令人警醒。
秦漢時期的著名謀略家陳平年輕時,在一次戰役中失敗後,獨自一人帶著寶劍逃亡。擺渡陳平過黃河的船夫見他狼狽的樣子,猜到他是逃亡的將士,認為他身上一定帶了不少金銀財寶,頓起殺機。陳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圖,雖然很害怕,但仍然沉著應付,主動脫下上衣,光著膀子幫船夫撐船。船夫見他沒有財寶,便打消了殺人的念頭。
再如一船夫送一個客人過長江,見客人用黃色的金杯喝酒,起了歹意。其實,客人用的是黃銅杯子,根本不是金杯。客人對船夫異樣的眼光也有所察覺,於是為了防止萬一,隨著船的顛簸故意將杯子扔進江水。船夫見失落了金杯,感到十分驚訝和惋惜。客人趁機解釋說:“這是一隻黃銅杯,掉到江裏沒什麽可惜的。”客人的機智使他免去一場殺身之禍。
在不便直言的情況下,委婉地點撥幾句,讓聽者明白自己話裏的真實意圖,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很賢惠,有時還幫助唐太宗處理政務。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還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稍有閑暇便登上樓台遠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帶領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魏征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魏征又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
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在這裏,魏征借口自己眼花,點出了唐太宗父親的陵墓名稱,暗中告誡唐太宗:他更應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魏征雖然以直言相諫而聞名,但他也深知不能過於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變了以前不恰當的做法。
老子推崇“糊塗”。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智”與“愚”是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行了。
不顯露自己的聰明
《道德經》上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平時看起來卻像個笨拙的人,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說話一樣。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人要匿強顯弱,大智若愚,靈活處世,機巧做人。
李泌侍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君主,在朝野上下很有影響。
唐德宗時,李泌擔任宰相。西北的少數民族迴紇出於對李泌的信任,要求與唐朝講和,結為婚姻。這可給李泌出了個難題。
從安定國家的大局考慮,李泌是主張同迴紇恢複友好關係的。可是唐德宗因早年在迴紇人那裏受到過羞辱,因此對迴紇懷有深仇大恨,堅決拒絕講和。
正巧在這時,駐守西北邊防的將領向朝廷發來告急文書,要求給邊防軍補充兵馬。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空虛得沒有這個力量了,唐德宗一籌莫展。
李泌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便對唐德宗說:“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張,幾年之後,馬的價錢會比現在低十倍。”
唐德宗忙問是什麽主張,李泌不直接迴答,先賣了個關子,說:“隻有陛下出以至公無私之心,為了江山社稷,屈己從人,我才敢說。”
唐德宗說:“我當然會以國事為重。快說吧。”
李泌這才說道:“臣請陛下與迴紇講和。”
唐德宗果然斷然拒絕:“別的什麽主張我都能接受,唯有與迴紇講和這件事,你再也不要提了。隻要我活著,就決不會同他們講和。我死了以後,子孫後代怎麽處理,那是他們的事。”
李泌知道愛記仇的唐德宗是不會被輕易說服的。如果操之過急,言之過激,不僅辦不成事情,還會招致唐德宗的反感,給自己帶來禍殃。他便采取了逐漸滲透的辦法,在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經過多達15次的陳述利害的談話,才算把唐德宗說通。
李泌又出麵做迴紇首領的工作,使他們答應了唐朝的五條要求,並對唐朝皇帝稱兒稱臣。這樣一來,唐德宗既擺脫了困境,又挽迴了麵子,十分高興。而唐朝與迴紇的關係終於得到了和解。
可以說,這全是由李泌一手促成的。
唐德宗十分不解地問李泌:“為什麽迴紇人這麽聽你的話?”
如果是一個浮誇之人,必然會大講自己如何聲威卓著,令異族畏服。但是李泌卻是一個處世經驗豐富的人,他對自己的功勞一字不提,隻是恭敬地說道:“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靈,我哪有這麽大的力量!”
唐德宗聽了非常高興,也就更加信任李泌了。
身處夾縫,委曲求全
林語堂說,世間學說,每每誤人,唯有厚黑學絕不會誤人,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也比別人多討點飯。到了身處險地時,該厚黑裝糊塗時,千萬別“精明”。不要忘記曹雪芹對精明的王熙鳳的判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此為厚黑“裝”字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備靠“厚臉”建立起來的蜀漢王朝隻統治了42年,就被魏國滅掉了。後主劉禪做了俘虜,他的一家和蜀國的一些大臣,都被東遷洛陽。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有一天,他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還特地安排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隻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兒,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在宴會後,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說:“在這裏很快樂,不想念蜀地。”這就是“樂不思蜀”成語的由來。
跟隨劉禪來到洛陽的都正聽說這事兒,連忙求見劉禪,說:“如果以後晉王(指司馬昭)還這麽問你,你應該流著眼淚迴答說:‘父母親的墳墓都遠在蜀地,一想起這事兒,心裏就難過,沒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國的。’然後你就閉上眼睛,作出深沉思念的表情。”不久,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就如都正說的那樣對答,然後閉上眼睛。司馬昭說:“怎麽竟像是都正說的話呢?”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都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打算殺害他。就這樣,劉禪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陽去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下場的南唐後主李煜,作為亡國君主被俘到汴京,就似乎“聰明”得不合時宜。宋太宗派人監視他,發現李煜寫了許多懷念故國的詞,又後悔不該殺了替他保江山的大將。宋太宗覺得這李煜“賊心不死”,就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當然誰都知道劉禪是爛泥扶不上壁的阿鬥,他的糊塗是率真的表現。但是他由於糊塗所換來的東西卻值得我們深思。有時候,就算再有實力的人,在別人眼下,就應該學會低頭,否則就會落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這樣受到毀滅的當然是自己。所以,我們在馳騁職場時,凡事都不能精明過頭,受不得半點委屈,這樣做隻會為自己樹立更多的對立麵,招來更多的敵意。所以在宗吾先生看來,劉禪的木訥無情,一副傻乎乎的樣子,誰知是真扶不起來的白癡,還是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種韜晦與心機呢!
當然,這裏所說的“糊塗”,是該糊塗時別明白,並非一味地“糊塗”,適度的清醒和爭執還是很必要的。最好達到“大事不糊塗”的境界。
宗吾先生強調的是如何合理地運用厚黑“裝”字訣,做人、做事、做官都不能太“認真”,該糊塗時就糊塗,隻要不是原則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未嚐不可。然而,現實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特別在意小事,斤斤計較。於是,在他們的眼裏,社會總是一團漆黑,人與人之間隻剩下爾虞我詐。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首批“封王”中最年輕的軍事將領,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他同楊秀清、韋昌輝等同為洪秀全的重要輔臣。在天京(即南京)事變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亂,成為洪秀全的首輔大臣。之後,洪秀全大肆建造華麗宮殿,隱居深宮夜夜笙歌,將朝政全權委托給無能的洪氏兄弟,以牽製石達開,矛盾日益激化。從當時的情形看,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是誅洪自代,形勢的發展需要石達開那樣的新領袖,因為此時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正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打太平軍,如果不這樣做,太平天國遲早都會斷送在洪氏兄弟手裏。
公元1857年6月2日,石達開選擇率部出走,認為這樣既可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進行從事推翻清朝的活動,又可以避開和洪秀全的矛盾。
石達開率大軍到安慶後,如果按照他原來“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慶作為根據地,向周圍擴充,在鄂、皖、贛打出一個天地來。安慶離南京不遠,還可以互為聲援,減輕清軍對天京的壓力,又不失去石達開原在天京軍民心目中的地位。這是石達開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石達開卻沒有這樣去做,他決心和洪秀全分道揚鑣,徹底決裂,舍近而求遠,去四川自立門戶。
這就是決策錯了,大事犯了糊塗,所以石達開雖然擁有20萬大軍,英勇轉戰江西、浙江、福建等12個省,震撼半個南中國,曆時7年,表現了高度的堅韌性,但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敗塗地。
在宗吾先生看來,石達開這種做法是悟不出厚黑“裝”字訣的真諦,不足以為厚黑教徒所效法。該糊塗時則過分計較,總是要求自己的對方是完美的,社會是一塵不染。不該糊塗時又不能決斷,過於迂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把裝傻當做解脫之法
“裝傻”是一種臨危之時隱其鋒芒、韜晦待機的應變戰術。運用這種戰術的分寸在於“裝假”必須“成真”,必須做到天衣無縫,才能真正起到欺瞞對方,保護自己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基業之後,為了加強宗族勢力,他把自己的14個兒子全部加封為王。明太祖駕崩後,因皇太子朱標早死,就由長孫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10多位皇叔的威脅。於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把各位皇叔一個個剪除羽翼,有的流放,有的借機殺掉。最後隻剩下燕王和寧王兩個,因他們環境特殊,又因一時尚未找到借口,便暫時存留下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為人驍勇善戰。他也頗感自危,決意伺機行動,隻是力量不足,隻好暫時忍耐。建文帝也顧慮朱棣擁兵在外,又勇悍多謀,也不敢輕易下手。
朱棣為使皇帝不疑他有變,便詐癲扮傻,甚而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唿號,搶奪酒食,說話顛三倒四,有時竟仰臥街頭,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謝貴前去探病,當時,正逢盛夏天氣,隻見朱棣穿起皮襖,圍爐而坐,還直喊天氣太冷。但葛誠卻密報朝廷,說燕王實是詐病,切勿被他瞞過。於是建文帝決定立即采取行動,密令燕京守將張信下手捉拿朱棣。
張信一直是燕王的親信,接到密令後十分為難。他的母親知道底細後,則勸他不可忘恩負義。張信就去見朱棣,朱棣仍在裝瘋。張信說:“殿下快不要這樣。有什麽,便對老臣直說無妨。”朱棣說:“我已經病得不行了。”張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諭拿出,以實相告。
於是,燕王急召軍師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計。當晚設宴,預作埋伏,將內奸謝貴及葛誠一並擒住。燕王朱棣憤憤地說:“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體恤;我身為皇叔,性命卻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還有何事幹不出來?”他扔掉手中拐杖,長歎一口氣說,“我哪裏有病,都是你們這幫奸臣逼出來的!”於是令人把謝貴等人斬首。朱棣隨即起兵,直向南京討伐建文帝。經過四年征戰,終於獲勝,登上皇位,定都北平。這就是曆史上的明成祖。
揣著明白裝糊塗
癡者,傻而愚笨也;癲者,精神錯亂也。假癡不癲,就是故作不知,裝聾作啞,而內心卻異常清醒,精神一點兒也不錯亂。
在厚黑學中,假癡不癲是一種應變術。當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以掩飾自己的目的,避免對手對自己的警惕和陷害,以斂翼待時。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保住江山,對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貪舞弊、嚴重損害皇朝利益的行為,無情打擊,重刑懲治。其用刑的野蠻殘酷程度超過了曆史上任何帝王。為了免遭殺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裝瘋賣傻,以逃避懲治。
禦史袁凱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殺頭,便假裝瘋癲。朱元璋說瘋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鑽刺他的皮膚,袁凱咬牙不吭聲。迴家後,自己用鐵鏈子鎖了脖子,蓬頭垢麵,滿嘴瘋話。朱元璋還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凱瞪著眼對來人唱“月兒高”的曲子,趴在籬笆邊吃狗屎。朱元璋聽了使者的迴報,才不追究。實際上朱元璋又受了騙。原來袁凱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瘋了,會派人來偵查,便預先叫人用炒麵拌糖,捏作狗屎狀,散在籬笆下。當來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這才救了一條老命。
明朝嘉靖年間,奸相嚴嵩專權,在全國各地廣植黨羽,浙江總督胡宗憲就是其中的一個。胡宗憲的兒子胡衙內依仗父親的權勢,為非作歹,魚肉百姓。人們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年秋天,胡衙內帶領幾個隨從自杭州出發,溯富春江而上,一路
上遊山玩水,作威作福。所經府縣的官員懼怕胡宗憲的權勢,無不殷勤招待,宴請送禮,把胡衙內伺候得舒舒服服,捧得暈暈乎乎。
然而,當胡衙內來到淳安縣時,卻是另一番光景:到城門時仍沒有人來接,住進館驛後知縣也未露麵。胡衙內不由得勃然大怒,喝令將館驛的小吏捆綁起來,拿起馬鞭邊打邊罵“小爺從杭州出來,一路上哪個不巴結?知府大人還低三下四地為我牽馬呢!隻有你們這個小小的淳安知縣不肯出來迎接小爺。待我迴去稟報我老子,定叫你們一個個腦袋搬家!”
早有人將此事報告給知縣。淳安縣的知縣就是有名的清官海瑞。海瑞聞報,肺都要氣炸了,恨不能馬上派人去抓胡衙內,但轉念一想:他老子畢竟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公開作對,未免要吃虧。海瑞考慮片刻,終於想出來一條假癡不癲的妙計。
於是,海瑞帶領一隊捕班直奔館驛。進門後,海瑞用手指著正在打人的胡衙內,喝道:“把這個惡棍捆起來!”胡衙內滿不在乎地說:“我是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我看你們誰敢來抓我?”
海瑞冷笑道:“你是何方惡棍,膽敢冒充胡總督的公子?胡總督乃國家一品大臣,時時體恤民情,處處愛護百姓,他的公子定是文質彬彬的青年,怎麽會是你這樣的花花太歲。來人,將這個冒牌貨抓起來,先掌嘴五十!”
捕班不由分說把胡衙內捆上,幾個嘴巴下去,胡衙內便滿口流血,兩腮赤腫,剛才的威風蕩然無存。
這時,捕班又從胡衙內的行李中搜出許多銀子和貴重物品。海瑞沉著臉問道:“這些贓物從何而來?”胡衙內耷拉著腦袋說:“都是沿途的官員送的。”
海瑞說:“如此看來,你肯定是個冒牌貨了。若是胡公子出遊,每到一處必定訪古問幽,決不會像你這樣索要金銀珠寶。你騙得過別處官員,騙不過本知縣。你竟敢冒充胡公子胡作非為,敗壞胡總督的名聲,該當何罪?”
胡衙內一看海瑞動了真格,再也不敢吱聲了,嚇得渾身直打哆嗦,請求海瑞饒恕。
幾天後,海瑞差人將胡衙內押解到浙江總督府,並給胡宗憲寫了一封親筆信。胡宗憲拆開海瑞的信,隻見上麵寫道:
“屬縣近來查獲一名冒充總督公子的詐騙犯。該犯以胡公子之名到處招搖撞騙,敲詐勒索,騙得數千銀子和甚多珍寶。屬縣知道老大人教子甚嚴,府上公子每日苦讀,怎能有閑出遊?如若出遊,定是求賢拜師,瞻仰古跡,怎能專門搜羅金銀珠寶?屬縣由此一眼將其識破,及時抓獲,所騙贓物,一律充公。特將該犯押往總督府,請老大人予以嚴懲!”
胡宗憲看完信,又瞧了瞧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兒子,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畢竟自己的兒子做了錯事,把柄又掌握在海瑞手裏,平日八麵威風的胡宗憲隻好打掉牙往肚子裏咽,埋怨兒子幾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以愚對智,以拙對巧
在厚黑經中有言:“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偽就得用大誠,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製服天下的大變以至於不變,限製天下的大謀以至於不謀,抑製天下的大爭以至於不爭。所以,這就宜當守住拙、守住誠、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讓。隨其自然,返璞歸真,如同嬰孩的初生狀況,如同萬物的生長,如同水到渠成,無可阻擋,也不可強求。”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江南有三個名士——徐鉉、徐錯、徐熙,號稱“三徐”。三人均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於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名聲最大。
這一次,南唐來朝貢,宋廷照例要選派官員做押伴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都知道徐鉉博古通今,都怕因為自己學識不及而丟麵子,所以生怕被選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選誰最好,就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你暫且退下,讓我親自來選吧。”
宋太祖讓宦官傳旨,要殿前寫出10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報上來。名單寫好,太祖禦筆一揮,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並說:“就讓這個人去吧。”滿朝文武見了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明其意,隻得遵旨照辦,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人趕快動身。
那個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為什麽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應該怎麽去做,又不敢問,隻好執行任務。他一到船上,徐鉉就滔滔不絕地和他談論起來,說古道今,詞鋒如雲,周圍的人都對徐鉉的能言善辯驚歎不已,誇他不愧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聽不懂徐鉉談的是什麽,當然無言以對,隻是一個勁兒地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學問的深淺,心想不能在宋人麵前丟臉,於是,越發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已經口幹舌燥,疲憊不堪,能說的都說了,侍者始終未與他論辯,徐鉉也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宋太祖選愚對智的做法,是與常人不同的。如果讓智者對智者較量,誰也不會服誰,難說勝負;而讓愚者對智者,智者沒有對手,也就沒有勝負可言。
從這裏,便會明白古代有用一愚而製服大智,用一拙而敗名將的情況。如果以謀為謀,便不以謀為謀;如果以用為用,便不以用為用。不謀之謀,不用之用,又有哪個人能知道他的謀、他的用呢!直截了當地說,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真誠,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詭計;要想守住自己,不如抱守信一,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萬變;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愚笨,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智慧。
不妨來一招“糊塗”法
在形形色色的人裏,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這是一個很難迴答的問題。這裏不妨教你一招糊塗大法,即寧可裝糊塗不行動,而不可裝聰明輕舉妄動。的確,無論做領導、經商,還是為人處世,有時候裝瘋賣傻、以癲惑人倒能辦成大事。
據清朝,魏息圓的《不用刑審書》記載,廣東省有個綽號叫做“顛梅”的知縣,判案經常獨出心裁,打破常規,出奇製勝。下麵是他以癲惑人的手法,判明一件冤案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平民從海外迴來,帶了許多銀子,天黑趕路怕碰上強盜打劫,便把銀子全部埋在距本村十裏坡的大榕樹下,趁著月色趕迴家中。叫門多時,妻子才出來開門迎進。洗漱睡下後,妻子問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得了多少銀子?”丈夫答道:“這迴出門數年,賺得紋銀五百多兩,黑夜途中恐遭劫,隻好埋在十裏坡的大榕樹腳下,明日白天便可取迴來。”次日早起,丈夫趕去起銀,開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以為是自己昨晚忘記插門,便沒有多疑,徑直去大榕樹下取銀子。可是到了榕樹下一看,埋銀子的地方已扒開一個坑,銀子早不翼而飛了。他癱軟在樹下痛哭一場,本想迴家告訴妻子丟了銀子,又怕妻子說自己昨晚吹牛、撒謊騙人,於是跑到縣城報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聽完這個埋銀丟銀的經過後,“顛梅”知縣問道:“你外出多少年?”答道:“出門四年。”知縣又問:“家中有些什麽人?”答道:“隻有妻兒二人,兒子今年四歲多,是我出門前生下的。”又問:“家中有奴仆嗎?”答道:“沒有,一切家務由妻子操持。”又問:“昨晚迴家碰見了誰,說起銀子的事嗎?”答道:“沒有,我半夜迴家,孩子已經睡著,隻是對妻子說過把銀子埋在十裏坡大榕樹腳下,可我去取銀子時,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懶覺。”又問道:“你迴家時,妻子高興嗎?”答道:“態度倒也平常。”知縣又問道:“你仔細想想,家中有什麽異常現象沒有?”答道:“沒有。”知縣最後說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難以搞清楚了。”那個丟銀人沉思了一陣,說道:“今早我出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我記得昨晚好像插上的,這是否算是異常情況?”知縣聽其一說,佯怒拍案大喊:“千怪萬怪,都怪那棵樹!你把銀子寄放在那裏,它卻沒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樹罪該萬死。”於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樹,並且囑咐,拔不動就用大鋸去鋸,鋸倒運迴來,我要親自審問那棵樹!迴過頭來又問丟銀人:“你來告狀,你的妻子知道嗎?”答道:“不知道。”知縣告訴他:“你迴家去把孩子抱來,裝做路人來看縣官開堂審樹。”說完哈哈大笑。這真是古今奇聞怪事,大家都好奇起來,爭先恐後從四麵八方趕到縣衙大院看熱鬧。
知縣開始審樹了,隻見大樹倒放在院子中間,眾人擠了滿院。知縣早把丟銀人安排在審台跟前,抱著孩子佯作看熱鬧。然後命令眾人,一個跟一個地從審台前經過,人們莫名其妙,隻好乖乖地像向遺體告別一樣慢慢走過。突然丟銀人的孩子向迎麵走來的一個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裝聾作啞便想溜走。知縣叫住那個男人,問道:“你認識這小孩兒嗎?”那男人搖頭說:“不認識。”知縣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卻歡喜地伸手求抱,狀甚親密。知縣讓丟銀人問其孩子:“這個叔叔你在哪裏見過?”小孩兒答道:“這是我家叔叔。”又問:“叔叔喜歡你嗎?”答道:“喜歡!”又問:“叔叔喜歡媽媽嗎?”答道:“喜歡!”知縣聽完孩子的答話,指著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盜竊了大樹腳下的銀子,趕快從實招來!”那男人矢口抵賴。知縣訓斥道:“你放聰明點兒!前天晚上你在丟銀人家裏偷聽到他們夫婦說話後開門出院,便去大樹底下取走了銀子,趕快從實招來。否則兩罪並罰,嚴懲不貸。”那男人見事已敗露,又怕激怒知縣,追究奸情就更麻煩了,隻好老老實實招供並如數交出全部銀子。知縣為了維護丟銀人夫妻關係就沒有再過問奸情之事。
結案後,眾人有些不解。知縣說:“我從丟銀人講述的經過中,覺察到有人偷聽到他們夫妻的談話,從丟銀人說早上出去時門是虛掩著的,判斷此家半夜有人出門,而這個人又是丟銀人迴家之前就待在院子裏的,大有奸夫之賺,究竟是誰,隻有叫小孩兒來認。撒謊審樹,不過是以癲惑人。為了製造一種奇聞。因為越是奇聞就會招來好奇的人前來看熱鬧,犯了法的人更關心審案的事,必然要來看個究竟,這就給小孩兒提供認其母‘相好之人’的場合和對象。”一席話說得大家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一個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癲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來和做官沒多大關聯,其實,為官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在曆代帝王將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穩坐大的嘛!
難得糊塗與糊塗難得
所謂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確實,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麽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含糊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麽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代題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下定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的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麽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紀昀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於兩種考慮:其一,雖然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沒明說,此意見倘若被采納,是成是敗,名義上自己都沒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其二,嘉慶皇帝秉性聰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張的特性。不說吧,自己的意見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會不高興。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諱,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張的秉性。紀昀此舉,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在科學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思維,它的基礎是模糊數學。凡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的數學方法來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維的特征就是承認思維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邏輯,突破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間的問題開拓了廣闊天地。
紀昀這條建議的提出,考慮了太多的把不準的複雜因素,於是他寧願答非所問地模糊它一下,收到了“非模糊”參謀不會有的好效果。
當然,模糊之法不可濫用。嚴格地說,模糊參謀法乃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需要模糊的時候也來模糊它一下,就會弄巧成拙,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模糊參謀不等同於模棱兩可。參謀的看法、見解都應該包含在模糊語言之中,並且有可能被對方正確理解,不至於產生歧義。紀昀的一番話貌似文不對題,含含糊糊,其實他真正讚成什麽,反對什麽是很清楚的,紀昀早已算定他的參謀對象能悟出來。
要學會急流勇退
都說職場如戰場,不錯,職場就是戰場,身在職場中,就應該遵循一些做領導的“規則”:居安思危,急流勇退。
越王滅吳以後,越王勾踐循吳王夫差故轍北進,大會諸侯於徐州,一時號稱霸主。勾踐的霸業,與範蠡、文種的忠心效勞、協力深謀是分不開的。徐州會盟後,範蠡便擔任了上將軍這個最高軍事指揮職務。範蠡覺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於是班師迴國後,向勾踐寫了一封辭職書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主公在會稽受辱,我沒有殉國,是為了滅吳報仇,今既已雪恥,我請求接受在會稽時應得的懲罰。”勾踐看了範蠡的辭職書,先安慰他說:“迴去後,我把越國分給你一半。”接著又威脅範蠡說,“如果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範蠡心裏想:“你按你的權力行事,我按我的意願行事。”晚上,範蠡收拾了細軟珠玉,帶著家眷和隨從人員,不辭而別,乘船飄海而走,再也沒迴來。
範蠡乘船經五湖(今太湖)入海,到達齊國後,立即派人給在越國擔任相國的文種送去一封信。範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年輕時就是好友,後來兩人都到了越國,在勾踐手下共事幾十年,互相支持幫助,感情更加深厚。範蠡在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個人可以共同患難,不能共同安樂,你為什麽還不離開呢?”文種看了信以後,內心很矛盾,他舍不得相國這個高官厚祿,認為勾踐對他這樣功高望重的老臣不會有什麽猜忌;同時又覺得範蠡的警告也不是沒有道理。這時有人在勾踐麵前進讒言,誣告文種要作亂。原來,勾踐在報了會稽之仇並完成霸業之後,就開始妒忌和畏懼文種的才能,他聽到讒言後,認為正好有理可誅,便隨函賜給文種一把利劍。文種隻見勾踐信中寫道:“你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隻用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還有四種你掌握著,請你用那四種到地下去為我先王效勞吧!”文種長歎一聲說:“真後悔沒聽範蠡的話。”於是伏劍自殺。
範蠡到齊國定居後,改名換姓,在海邊開荒種地。全家人勤勞耕作,齊心經營自家產業,沒有幾年,他家財聚積幾十萬,成為當地有名的巨富。齊國國君聽說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為相。範蠡感慨地說:“我在家從事生產能夠積攢千金,做官能夠做到上卿相這樣的高位,本來是平民百姓的我,算是達到頂點了。久受尊名,這對自己並沒有好處。”於是他把相印交給齊君,又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分給好友和鄉裏人,隻帶著少量貴重珍寶,和家人默默地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走向另一個陌生的地方。範蠡帶著全家到了陶(今山東定陶北),他認為這裏交通方便,位置適中,便於客商雲集,可以謀生致富,於是又更名換姓,自稱陶朱公,在這裏定居下來。範蠡父子辛勤耕種田地,飼養牲畜,從事商業活動,生意興隆。幾年之間,又積累了百萬家財,成為天下巨富。
範蠡三遷,每次都有榮名,而他成名於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善於把握時機,勤苦自勵,不貪圖功名利祿的結果。
當差時必須厚臉辦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曆來隻有“事不過三”之說,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官場偏無“事不過三”之說,這就是厚臉當差,厚臉辦事。隻有如此,你才能在官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做個糊塗的精明人
聰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韜光養晦、大智若愚、做個糊塗的精明人——這往往是古代厚黑者奉行的做人準則。
劉禪一生真是幸福,他父親劉備善於識人、使喚人,給他選了一批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優秀人才輔佐他。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囑中說:“汝父德薄,不可效也。”大概是指伐吳一事告誡劉禪。阿鬥17歲即位後,遵照劉備的遺訓,尊奉諸葛亮如父親,大小政事悉數委托諸葛亮。諸葛亮擁有劉備在世時所沒有的大權,對內掌權,對外用兵。阿鬥從來不曾掣肘,不曾懷疑。
劉禪心知:“大樹底下好乘涼。”自己既然沒有治國安邦的本事,就別去幹擾“相父”了,隻做一些禮節性的事務吧。
別小看這個動作。換了別的國君,大可因嫉妒而萌生殺意,大可因聽信謠言而排擠諸葛亮,大可因嫌諸葛亮囉唆而將他撤職,大可為了讓自己掌有大權、為了讓寵信的宦官唿風喚雨而這樣那樣。但阿鬥沒有。不像曹操忌殺謀士,不像孫權會羞辱老臣,阿鬥無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交給諸葛亮。而這樣也就夠了。
劉禪信任諸葛亮,也信任“相父”舉薦的賢臣,如蔣琬、費褘、董允、郭攸之等人。在北伐期間,這些人為諸葛亮鞏固後方,使他無後顧之憂。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公元251年,蜀國平穩無事,都是這些人的功勞。諸葛亮死後17年,國家大政方針都不曾改變,也就是說劉禪並不因為諸葛亮過世而別出心裁,妄動胡為。等到諸葛亮薦舉的繼任者相繼去世,宦官董皓才開始專權,此時已是公元258年,離亡國隻有5年時間了。
劉禪投降後,還有個“樂不思蜀”的典故。也正因為他沒心沒肺,麻木不仁,隨遇而安,隻要在物質上滿足,便什麽都無所謂了,才使得司馬炎對他十分放心,封他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奴婢百人。此後又過了7年的快活日子,才去世了。
劉備奔波一生為什麽?司馬懿裝瘋賣傻為什麽?還不是為了活著,為了君臨天下!劉禪傻人有傻福,別人千方百計努力爭取的,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難道對我們沒有什麽啟發嗎?後世人中十有八九對劉禪嗤之以鼻,自然許多老板也不願淪落到那種地步。
人有聰明和糊塗之分。聰明人明察秋毫,反應敏銳,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記在心裏,總要找到解決辦法才肯罷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盡;糊塗人把什麽事都能看開、看淡,反應遲鈍,反而活得瀟灑自如、輕鬆自得。
實際上,生活中的許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裝在心裏。正所謂難得糊塗是解脫煩惱的最好辦法。隻有這樣,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將精力耗費在如何應對別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業無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別人身上,輪到自己做事時,反而沒有精力了。
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讓自己表現得十分糊塗,他們深知這才是智慧人生。
糊塗老板以無招對有招,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放手讓其發展。該精明時目光如電,該糊塗時不會顧及自己的麵子、地位和權勢。同樣是治理,“聰明”老板事無巨細,披星戴月,事必躬親,費力傷神;糊塗老板垂拱而治,不管不問,調動了周圍人的智慧,以一己之力,發揮了眾人之力。
“糊塗”是人的一種韜略和智慧,可以認清大方向,順勢而為,做大事和烹小鮮。
生活中,那些看似糊塗的老板,實際上是真正精明的老板。他們總會在用人問題上下工夫,放手讓員工去創造、去發展,自己做個清閑自在的糊塗人。員工們也喜歡這樣的老板。人是需要尊嚴的,這種需求有時會高於物質、金錢的需求。老板給了員工信任,尊重了員工的人格,員工便會死心塌地跟定老板。因為現在找到一個信任自己的老板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公司遭到困境,他也會舍不得離開。像這樣的企業上下一心,怎麽會不蒸蒸日上呢?
裝聾作啞息事寧人
應變,不一定就是快人快語、一語中的而解決問題。在某些時候你不作反應、裝聾作啞,反倒是一種最恰當的處世技巧,事情反倒可能解決得更圓滿而不露痕跡。
戰國時期,楚莊王親自統率大軍出外討伐,結果大獲全勝。為了慶賀赫赫戰功,楚莊王大宴群臣。文武百官談笑風生,無不喜形於色。楚莊王舉杯祝賀,與眾卿同歡共樂,並召來嬪妃和群臣同席暢飲。
此時,鍾鼓齊鳴,歌舞不斷,人們猜拳行令,興致極高,不知不覺日落西山。可是莊王興猶未盡,遂命點起蠟燭夜宴,又命寵妃許姬斟酒助興。不巧,忽然刮來一陣大風,蠟燭都被吹滅。黑暗中,一個人趁著混亂,竟然拉住了許姬的衣袖。許姬惱怒,又不便聲張,掙紮之中衣袖被撕破。直到她機警地扯斷那人帽子上的纓帶,那人才驚慌地溜掉。許姬走到楚莊王跟前,附耳匯報了實情,並請楚莊王查辦那個色膽包天之人。
楚莊王聽罷,沉吟片刻,吩咐左右先不要點蠟燭,然後命令眾卿解開纓帶,摘下帽子,縱情暢飲。群臣聞言,紛紛解開纓帶,摘下帽子,這時楚莊王才命人掌燈點燭。在燭光之下,但見群臣絕纓飲酒,已無法辨認誰的纓帶被扯斷了。楚莊王就像沒發生這件事一樣,與眾人飲至深夜方散。後來,楚莊王再也沒有提起此事。
又過了幾年,楚莊王出兵攻打鄭國,命襄老為前軍統帥。襄老迴到營地後,召集屬下商討策略。其部將唐狡請命,願為大軍開道,不獲全勝不返營。於是,唐狡隻帶幾百名親兵,連夜奔襲而去。由於唐狡驍勇善戰,晉軍被殺得落荒而逃。楚莊王的後續大軍竟一路未遇到一個阻兵,直取鄭國都城滎陽。
慶功會上,楚莊王稱讚襄老用兵神速,勇敢非凡。襄老卻說:“實非老臣之力,而是部將唐狡孤膽製敵的功勞。”
楚莊王遂召見唐狡,並當眾加倍賜賞。唐狡忙跪下道:“臣受君王之恩賜已經很厚了,哪敢再領賞呢?”楚莊王驚訝道:“寡人並不認識你,怎麽說受過我的賞賜呢?”唐狡滿麵愧色,低聲謝罪:“絕纓夜宴扯住美人衣袖的就是我。大王不追究我的死罪,我一直感激你,沒有一天忘了這事。所以這一次我率軍進攻,是準備以死相報。”
在場的大臣聽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麽當日楚莊王命令人們解纓摘帽,一時間對楚莊王的寬宏做法都非常敬佩。襄老不禁讚歎道:“倘若當初君王不能容人之過,諒解別人,而是在夜宴上明燭治罪,又怎能得到唐狡拚力死戰呢?”
無獨有偶,唐代宗算不得一個明君,但他也曾以不變應萬變的說話方式,施展裝聾作啞術,平息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紛爭。
唐代宗時,郭子儀在掃平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璦為妻。這小兩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兩口因為一點兒小事拌起嘴來。郭璦看見妻子擺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這個丈夫放在眼裏,說:“你有什麽了不起的,就仗著你老爸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所以才沒當這個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唯我獨尊,任何人想當皇帝,就會遭到滿門抄斬的大禍。
升平公主聽到郭璦敢出如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和把柄,立刻奔迴宮中,向唐代宗匯報了丈夫剛才這番圖謀造反的話。她滿以為,皇父會因此重懲郭璦,替她出口氣。而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匯報,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得。我告訴你吧,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並且對女兒勸慰一番,叫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小兩口要和和氣氣地過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勸解下,公主消了氣,主動迴到了郭家。
這件事很快被郭子儀聽到了,可把他嚇壞了。他覺得,小兩口打架不要緊,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這著實叫他惱火萬分。郭子儀當即令人把郭璦捆綁起來,並迅速到宮中麵見皇上,要求皇上嚴厲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兒也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慰說:“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兒,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嘛:‘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們在閨房裏講的話,怎好當起真來?咱們做老人的聽了,就把自己當成聾子和傻子,裝做沒聽見就行了。”聽到老親家這番合情合理的話,郭子儀的心裏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頓時感到十分輕鬆,眼看著一場大禍化作芥蒂小事。
小兩口關起門來吵嘴,在氣頭上,可能什麽激烈的言辭都會冒出來。如果較真兒,就將家無寧日。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大動殺機,而是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兩口重歸於好。他的這筆利弊得失的賬算得很明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兒,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他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
賣傻裝憨
為人處世之道很奇妙,拙與巧的關係有時是互動的、互補的,巧中含拙,拙中見巧,此為厚黑“巧拙”術。真正的大巧也就不是巧,同時也無一不是巧,是無法形容的一種境界。有許多極為聰明的人,常會做出一些極為笨拙的事。這是一種故意“賣傻裝憨”,在其背後,其實是絕頂的聰明。曆史上有這種厚黑修養者往往能幹一番大事業。
曆史上“安史之亂”主要人物安祿山就是善用“巧拙”術的人。他早就有心反唐,但在發起攻擊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時間來進行“賣傻裝憨”,可謂用心良苦。
安祿山故意裝出憨直、篤忠的樣子,贏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對他毫不防備。公元743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並對他特別優待。他竟乘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下臣禱告完畢,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北飛下來,昆蟲無不斃命。這件事說明隻要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可笑的謊言,唐玄宗竟信以為真,並更加相信他憨直誠篤。安祿山常對唐玄宗說:“臣仰蒙皇恩,得極寵榮,自愧愚蠢,不足勝任,隻有以身為國家死,聊報皇恩。”唐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場,唐玄宗與安祿山相見,安祿山故意不拜,殿前侍監喝問:“祿山見殿下何故不拜?”安祿山假裝吃驚地問道:“殿下何稱?”唐玄宗微笑說:“殿下即皇太子。”安祿山複道:“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又是什麽官?”唐玄宗大笑說:“朕百年後,當將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祿山這才裝做剛剛醒悟似的說:“愚臣隻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該萬死。”並向太子補拜,讓唐玄宗感其“樸誠”,大加讚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唐玄宗設宴。安祿山自請以胡旋舞呈獻。唐玄宗見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著問:“腹中有何東西,如此龐大。”安祿山隨口答道:“隻有赤心。”唐玄宗更高興,命他與貴妃兄妹結為異姓兄弟。安祿山竟厚著臉皮請求做貴妃的兒子。從此安祿山出入禁宮如同皇帝家裏人一般。楊貴妃與他打得火熱,唐玄宗更加寵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給他掌管。
安祿山的叛亂陰謀許多人都有察覺,一再向唐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祿山“賣傻裝憨”所迷惑,將所有奏章看做是對安祿山的妒忌,對安祿山不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憐惜,不斷施以恩寵,讓他由平盧節度使再兼範陽節度使等要職。
安祿山並不是一個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後來的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的無賴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潰退千裏,也足見“賣傻裝憨”計謀的效力了。可見,在自己勢單力薄之時,用此法來得到別人的信賴亦能奏效。
人生活在社會中,麵對的是紛繁多變的世界,與之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要想立身於世,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異,有時候就不能顯得太聰明。
巧把糊塗當聰明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們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但是,厚黑者認為,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也就是說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智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孔子論人,以知、仁為別,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為: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聰明之軀別糊塗,大抵如此。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將此體係晉升為:“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兒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兒小虧。但“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兒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憫的人,他們往往自我感覺不錯。古人所謂“賊是小人,智是君子”,正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卻持小人之賊心的人,他們最大的敵人即是他們自身。做人與其聰明狡詐,倒不如糊裏糊塗卻敦厚。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聞於史,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嚐不嘖嘖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裏糊塗之人。糊塗難,難在於人私心太重,眼前隻有名利,不免斤斤計較。《列子》中有齊人攫金的故事。齊人被抓住時官吏問他:“市場上這麽多人,你怎敢搶金子?”齊人坦言陳辭:“拿金子時,看不見人,隻看見金子。”可見,人性確有這種弱點,一旦迷戀私利,心中便別無他物,唯利是圖。用現代人的話說:掉進錢眼兒裏去了!
在生活中有的人財迷心竅,將發財視為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動力。要知道,財富能夠使人幸福,也能夠給人帶來災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悲劇令人警醒。
秦漢時期的著名謀略家陳平年輕時,在一次戰役中失敗後,獨自一人帶著寶劍逃亡。擺渡陳平過黃河的船夫見他狼狽的樣子,猜到他是逃亡的將士,認為他身上一定帶了不少金銀財寶,頓起殺機。陳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圖,雖然很害怕,但仍然沉著應付,主動脫下上衣,光著膀子幫船夫撐船。船夫見他沒有財寶,便打消了殺人的念頭。
再如一船夫送一個客人過長江,見客人用黃色的金杯喝酒,起了歹意。其實,客人用的是黃銅杯子,根本不是金杯。客人對船夫異樣的眼光也有所察覺,於是為了防止萬一,隨著船的顛簸故意將杯子扔進江水。船夫見失落了金杯,感到十分驚訝和惋惜。客人趁機解釋說:“這是一隻黃銅杯,掉到江裏沒什麽可惜的。”客人的機智使他免去一場殺身之禍。
在不便直言的情況下,委婉地點撥幾句,讓聽者明白自己話裏的真實意圖,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很賢惠,有時還幫助唐太宗處理政務。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還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稍有閑暇便登上樓台遠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帶領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魏征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魏征又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
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在這裏,魏征借口自己眼花,點出了唐太宗父親的陵墓名稱,暗中告誡唐太宗:他更應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魏征雖然以直言相諫而聞名,但他也深知不能過於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變了以前不恰當的做法。
老子推崇“糊塗”。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智”與“愚”是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行了。
不顯露自己的聰明
《道德經》上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平時看起來卻像個笨拙的人,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說話一樣。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人要匿強顯弱,大智若愚,靈活處世,機巧做人。
李泌侍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君主,在朝野上下很有影響。
唐德宗時,李泌擔任宰相。西北的少數民族迴紇出於對李泌的信任,要求與唐朝講和,結為婚姻。這可給李泌出了個難題。
從安定國家的大局考慮,李泌是主張同迴紇恢複友好關係的。可是唐德宗因早年在迴紇人那裏受到過羞辱,因此對迴紇懷有深仇大恨,堅決拒絕講和。
正巧在這時,駐守西北邊防的將領向朝廷發來告急文書,要求給邊防軍補充兵馬。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空虛得沒有這個力量了,唐德宗一籌莫展。
李泌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便對唐德宗說:“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張,幾年之後,馬的價錢會比現在低十倍。”
唐德宗忙問是什麽主張,李泌不直接迴答,先賣了個關子,說:“隻有陛下出以至公無私之心,為了江山社稷,屈己從人,我才敢說。”
唐德宗說:“我當然會以國事為重。快說吧。”
李泌這才說道:“臣請陛下與迴紇講和。”
唐德宗果然斷然拒絕:“別的什麽主張我都能接受,唯有與迴紇講和這件事,你再也不要提了。隻要我活著,就決不會同他們講和。我死了以後,子孫後代怎麽處理,那是他們的事。”
李泌知道愛記仇的唐德宗是不會被輕易說服的。如果操之過急,言之過激,不僅辦不成事情,還會招致唐德宗的反感,給自己帶來禍殃。他便采取了逐漸滲透的辦法,在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經過多達15次的陳述利害的談話,才算把唐德宗說通。
李泌又出麵做迴紇首領的工作,使他們答應了唐朝的五條要求,並對唐朝皇帝稱兒稱臣。這樣一來,唐德宗既擺脫了困境,又挽迴了麵子,十分高興。而唐朝與迴紇的關係終於得到了和解。
可以說,這全是由李泌一手促成的。
唐德宗十分不解地問李泌:“為什麽迴紇人這麽聽你的話?”
如果是一個浮誇之人,必然會大講自己如何聲威卓著,令異族畏服。但是李泌卻是一個處世經驗豐富的人,他對自己的功勞一字不提,隻是恭敬地說道:“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靈,我哪有這麽大的力量!”
唐德宗聽了非常高興,也就更加信任李泌了。
身處夾縫,委曲求全
林語堂說,世間學說,每每誤人,唯有厚黑學絕不會誤人,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也比別人多討點飯。到了身處險地時,該厚黑裝糊塗時,千萬別“精明”。不要忘記曹雪芹對精明的王熙鳳的判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此為厚黑“裝”字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備靠“厚臉”建立起來的蜀漢王朝隻統治了42年,就被魏國滅掉了。後主劉禪做了俘虜,他的一家和蜀國的一些大臣,都被東遷洛陽。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有一天,他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還特地安排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隻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兒,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在宴會後,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說:“在這裏很快樂,不想念蜀地。”這就是“樂不思蜀”成語的由來。
跟隨劉禪來到洛陽的都正聽說這事兒,連忙求見劉禪,說:“如果以後晉王(指司馬昭)還這麽問你,你應該流著眼淚迴答說:‘父母親的墳墓都遠在蜀地,一想起這事兒,心裏就難過,沒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國的。’然後你就閉上眼睛,作出深沉思念的表情。”不久,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就如都正說的那樣對答,然後閉上眼睛。司馬昭說:“怎麽竟像是都正說的話呢?”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都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打算殺害他。就這樣,劉禪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陽去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下場的南唐後主李煜,作為亡國君主被俘到汴京,就似乎“聰明”得不合時宜。宋太宗派人監視他,發現李煜寫了許多懷念故國的詞,又後悔不該殺了替他保江山的大將。宋太宗覺得這李煜“賊心不死”,就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當然誰都知道劉禪是爛泥扶不上壁的阿鬥,他的糊塗是率真的表現。但是他由於糊塗所換來的東西卻值得我們深思。有時候,就算再有實力的人,在別人眼下,就應該學會低頭,否則就會落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這樣受到毀滅的當然是自己。所以,我們在馳騁職場時,凡事都不能精明過頭,受不得半點委屈,這樣做隻會為自己樹立更多的對立麵,招來更多的敵意。所以在宗吾先生看來,劉禪的木訥無情,一副傻乎乎的樣子,誰知是真扶不起來的白癡,還是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種韜晦與心機呢!
當然,這裏所說的“糊塗”,是該糊塗時別明白,並非一味地“糊塗”,適度的清醒和爭執還是很必要的。最好達到“大事不糊塗”的境界。
宗吾先生強調的是如何合理地運用厚黑“裝”字訣,做人、做事、做官都不能太“認真”,該糊塗時就糊塗,隻要不是原則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未嚐不可。然而,現實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特別在意小事,斤斤計較。於是,在他們的眼裏,社會總是一團漆黑,人與人之間隻剩下爾虞我詐。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首批“封王”中最年輕的軍事將領,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他同楊秀清、韋昌輝等同為洪秀全的重要輔臣。在天京(即南京)事變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亂,成為洪秀全的首輔大臣。之後,洪秀全大肆建造華麗宮殿,隱居深宮夜夜笙歌,將朝政全權委托給無能的洪氏兄弟,以牽製石達開,矛盾日益激化。從當時的情形看,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是誅洪自代,形勢的發展需要石達開那樣的新領袖,因為此時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正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打太平軍,如果不這樣做,太平天國遲早都會斷送在洪氏兄弟手裏。
公元1857年6月2日,石達開選擇率部出走,認為這樣既可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進行從事推翻清朝的活動,又可以避開和洪秀全的矛盾。
石達開率大軍到安慶後,如果按照他原來“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慶作為根據地,向周圍擴充,在鄂、皖、贛打出一個天地來。安慶離南京不遠,還可以互為聲援,減輕清軍對天京的壓力,又不失去石達開原在天京軍民心目中的地位。這是石達開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石達開卻沒有這樣去做,他決心和洪秀全分道揚鑣,徹底決裂,舍近而求遠,去四川自立門戶。
這就是決策錯了,大事犯了糊塗,所以石達開雖然擁有20萬大軍,英勇轉戰江西、浙江、福建等12個省,震撼半個南中國,曆時7年,表現了高度的堅韌性,但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敗塗地。
在宗吾先生看來,石達開這種做法是悟不出厚黑“裝”字訣的真諦,不足以為厚黑教徒所效法。該糊塗時則過分計較,總是要求自己的對方是完美的,社會是一塵不染。不該糊塗時又不能決斷,過於迂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把裝傻當做解脫之法
“裝傻”是一種臨危之時隱其鋒芒、韜晦待機的應變戰術。運用這種戰術的分寸在於“裝假”必須“成真”,必須做到天衣無縫,才能真正起到欺瞞對方,保護自己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基業之後,為了加強宗族勢力,他把自己的14個兒子全部加封為王。明太祖駕崩後,因皇太子朱標早死,就由長孫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10多位皇叔的威脅。於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把各位皇叔一個個剪除羽翼,有的流放,有的借機殺掉。最後隻剩下燕王和寧王兩個,因他們環境特殊,又因一時尚未找到借口,便暫時存留下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為人驍勇善戰。他也頗感自危,決意伺機行動,隻是力量不足,隻好暫時忍耐。建文帝也顧慮朱棣擁兵在外,又勇悍多謀,也不敢輕易下手。
朱棣為使皇帝不疑他有變,便詐癲扮傻,甚而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唿號,搶奪酒食,說話顛三倒四,有時竟仰臥街頭,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謝貴前去探病,當時,正逢盛夏天氣,隻見朱棣穿起皮襖,圍爐而坐,還直喊天氣太冷。但葛誠卻密報朝廷,說燕王實是詐病,切勿被他瞞過。於是建文帝決定立即采取行動,密令燕京守將張信下手捉拿朱棣。
張信一直是燕王的親信,接到密令後十分為難。他的母親知道底細後,則勸他不可忘恩負義。張信就去見朱棣,朱棣仍在裝瘋。張信說:“殿下快不要這樣。有什麽,便對老臣直說無妨。”朱棣說:“我已經病得不行了。”張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諭拿出,以實相告。
於是,燕王急召軍師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計。當晚設宴,預作埋伏,將內奸謝貴及葛誠一並擒住。燕王朱棣憤憤地說:“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體恤;我身為皇叔,性命卻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還有何事幹不出來?”他扔掉手中拐杖,長歎一口氣說,“我哪裏有病,都是你們這幫奸臣逼出來的!”於是令人把謝貴等人斬首。朱棣隨即起兵,直向南京討伐建文帝。經過四年征戰,終於獲勝,登上皇位,定都北平。這就是曆史上的明成祖。
揣著明白裝糊塗
癡者,傻而愚笨也;癲者,精神錯亂也。假癡不癲,就是故作不知,裝聾作啞,而內心卻異常清醒,精神一點兒也不錯亂。
在厚黑學中,假癡不癲是一種應變術。當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以掩飾自己的目的,避免對手對自己的警惕和陷害,以斂翼待時。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保住江山,對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貪舞弊、嚴重損害皇朝利益的行為,無情打擊,重刑懲治。其用刑的野蠻殘酷程度超過了曆史上任何帝王。為了免遭殺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裝瘋賣傻,以逃避懲治。
禦史袁凱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殺頭,便假裝瘋癲。朱元璋說瘋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鑽刺他的皮膚,袁凱咬牙不吭聲。迴家後,自己用鐵鏈子鎖了脖子,蓬頭垢麵,滿嘴瘋話。朱元璋還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凱瞪著眼對來人唱“月兒高”的曲子,趴在籬笆邊吃狗屎。朱元璋聽了使者的迴報,才不追究。實際上朱元璋又受了騙。原來袁凱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瘋了,會派人來偵查,便預先叫人用炒麵拌糖,捏作狗屎狀,散在籬笆下。當來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這才救了一條老命。
明朝嘉靖年間,奸相嚴嵩專權,在全國各地廣植黨羽,浙江總督胡宗憲就是其中的一個。胡宗憲的兒子胡衙內依仗父親的權勢,為非作歹,魚肉百姓。人們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年秋天,胡衙內帶領幾個隨從自杭州出發,溯富春江而上,一路
上遊山玩水,作威作福。所經府縣的官員懼怕胡宗憲的權勢,無不殷勤招待,宴請送禮,把胡衙內伺候得舒舒服服,捧得暈暈乎乎。
然而,當胡衙內來到淳安縣時,卻是另一番光景:到城門時仍沒有人來接,住進館驛後知縣也未露麵。胡衙內不由得勃然大怒,喝令將館驛的小吏捆綁起來,拿起馬鞭邊打邊罵“小爺從杭州出來,一路上哪個不巴結?知府大人還低三下四地為我牽馬呢!隻有你們這個小小的淳安知縣不肯出來迎接小爺。待我迴去稟報我老子,定叫你們一個個腦袋搬家!”
早有人將此事報告給知縣。淳安縣的知縣就是有名的清官海瑞。海瑞聞報,肺都要氣炸了,恨不能馬上派人去抓胡衙內,但轉念一想:他老子畢竟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公開作對,未免要吃虧。海瑞考慮片刻,終於想出來一條假癡不癲的妙計。
於是,海瑞帶領一隊捕班直奔館驛。進門後,海瑞用手指著正在打人的胡衙內,喝道:“把這個惡棍捆起來!”胡衙內滿不在乎地說:“我是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我看你們誰敢來抓我?”
海瑞冷笑道:“你是何方惡棍,膽敢冒充胡總督的公子?胡總督乃國家一品大臣,時時體恤民情,處處愛護百姓,他的公子定是文質彬彬的青年,怎麽會是你這樣的花花太歲。來人,將這個冒牌貨抓起來,先掌嘴五十!”
捕班不由分說把胡衙內捆上,幾個嘴巴下去,胡衙內便滿口流血,兩腮赤腫,剛才的威風蕩然無存。
這時,捕班又從胡衙內的行李中搜出許多銀子和貴重物品。海瑞沉著臉問道:“這些贓物從何而來?”胡衙內耷拉著腦袋說:“都是沿途的官員送的。”
海瑞說:“如此看來,你肯定是個冒牌貨了。若是胡公子出遊,每到一處必定訪古問幽,決不會像你這樣索要金銀珠寶。你騙得過別處官員,騙不過本知縣。你竟敢冒充胡公子胡作非為,敗壞胡總督的名聲,該當何罪?”
胡衙內一看海瑞動了真格,再也不敢吱聲了,嚇得渾身直打哆嗦,請求海瑞饒恕。
幾天後,海瑞差人將胡衙內押解到浙江總督府,並給胡宗憲寫了一封親筆信。胡宗憲拆開海瑞的信,隻見上麵寫道:
“屬縣近來查獲一名冒充總督公子的詐騙犯。該犯以胡公子之名到處招搖撞騙,敲詐勒索,騙得數千銀子和甚多珍寶。屬縣知道老大人教子甚嚴,府上公子每日苦讀,怎能有閑出遊?如若出遊,定是求賢拜師,瞻仰古跡,怎能專門搜羅金銀珠寶?屬縣由此一眼將其識破,及時抓獲,所騙贓物,一律充公。特將該犯押往總督府,請老大人予以嚴懲!”
胡宗憲看完信,又瞧了瞧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兒子,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畢竟自己的兒子做了錯事,把柄又掌握在海瑞手裏,平日八麵威風的胡宗憲隻好打掉牙往肚子裏咽,埋怨兒子幾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以愚對智,以拙對巧
在厚黑經中有言:“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偽就得用大誠,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製服天下的大變以至於不變,限製天下的大謀以至於不謀,抑製天下的大爭以至於不爭。所以,這就宜當守住拙、守住誠、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讓。隨其自然,返璞歸真,如同嬰孩的初生狀況,如同萬物的生長,如同水到渠成,無可阻擋,也不可強求。”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江南有三個名士——徐鉉、徐錯、徐熙,號稱“三徐”。三人均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於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名聲最大。
這一次,南唐來朝貢,宋廷照例要選派官員做押伴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都知道徐鉉博古通今,都怕因為自己學識不及而丟麵子,所以生怕被選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選誰最好,就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你暫且退下,讓我親自來選吧。”
宋太祖讓宦官傳旨,要殿前寫出10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報上來。名單寫好,太祖禦筆一揮,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並說:“就讓這個人去吧。”滿朝文武見了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明其意,隻得遵旨照辦,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人趕快動身。
那個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為什麽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應該怎麽去做,又不敢問,隻好執行任務。他一到船上,徐鉉就滔滔不絕地和他談論起來,說古道今,詞鋒如雲,周圍的人都對徐鉉的能言善辯驚歎不已,誇他不愧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聽不懂徐鉉談的是什麽,當然無言以對,隻是一個勁兒地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學問的深淺,心想不能在宋人麵前丟臉,於是,越發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已經口幹舌燥,疲憊不堪,能說的都說了,侍者始終未與他論辯,徐鉉也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宋太祖選愚對智的做法,是與常人不同的。如果讓智者對智者較量,誰也不會服誰,難說勝負;而讓愚者對智者,智者沒有對手,也就沒有勝負可言。
從這裏,便會明白古代有用一愚而製服大智,用一拙而敗名將的情況。如果以謀為謀,便不以謀為謀;如果以用為用,便不以用為用。不謀之謀,不用之用,又有哪個人能知道他的謀、他的用呢!直截了當地說,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真誠,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詭計;要想守住自己,不如抱守信一,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萬變;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愚笨,要想對付敵人,不得不用智慧。
不妨來一招“糊塗”法
在形形色色的人裏,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這是一個很難迴答的問題。這裏不妨教你一招糊塗大法,即寧可裝糊塗不行動,而不可裝聰明輕舉妄動。的確,無論做領導、經商,還是為人處世,有時候裝瘋賣傻、以癲惑人倒能辦成大事。
據清朝,魏息圓的《不用刑審書》記載,廣東省有個綽號叫做“顛梅”的知縣,判案經常獨出心裁,打破常規,出奇製勝。下麵是他以癲惑人的手法,判明一件冤案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平民從海外迴來,帶了許多銀子,天黑趕路怕碰上強盜打劫,便把銀子全部埋在距本村十裏坡的大榕樹下,趁著月色趕迴家中。叫門多時,妻子才出來開門迎進。洗漱睡下後,妻子問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得了多少銀子?”丈夫答道:“這迴出門數年,賺得紋銀五百多兩,黑夜途中恐遭劫,隻好埋在十裏坡的大榕樹腳下,明日白天便可取迴來。”次日早起,丈夫趕去起銀,開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以為是自己昨晚忘記插門,便沒有多疑,徑直去大榕樹下取銀子。可是到了榕樹下一看,埋銀子的地方已扒開一個坑,銀子早不翼而飛了。他癱軟在樹下痛哭一場,本想迴家告訴妻子丟了銀子,又怕妻子說自己昨晚吹牛、撒謊騙人,於是跑到縣城報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聽完這個埋銀丟銀的經過後,“顛梅”知縣問道:“你外出多少年?”答道:“出門四年。”知縣又問:“家中有些什麽人?”答道:“隻有妻兒二人,兒子今年四歲多,是我出門前生下的。”又問:“家中有奴仆嗎?”答道:“沒有,一切家務由妻子操持。”又問:“昨晚迴家碰見了誰,說起銀子的事嗎?”答道:“沒有,我半夜迴家,孩子已經睡著,隻是對妻子說過把銀子埋在十裏坡大榕樹腳下,可我去取銀子時,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懶覺。”又問道:“你迴家時,妻子高興嗎?”答道:“態度倒也平常。”知縣又問道:“你仔細想想,家中有什麽異常現象沒有?”答道:“沒有。”知縣最後說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難以搞清楚了。”那個丟銀人沉思了一陣,說道:“今早我出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我記得昨晚好像插上的,這是否算是異常情況?”知縣聽其一說,佯怒拍案大喊:“千怪萬怪,都怪那棵樹!你把銀子寄放在那裏,它卻沒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樹罪該萬死。”於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樹,並且囑咐,拔不動就用大鋸去鋸,鋸倒運迴來,我要親自審問那棵樹!迴過頭來又問丟銀人:“你來告狀,你的妻子知道嗎?”答道:“不知道。”知縣告訴他:“你迴家去把孩子抱來,裝做路人來看縣官開堂審樹。”說完哈哈大笑。這真是古今奇聞怪事,大家都好奇起來,爭先恐後從四麵八方趕到縣衙大院看熱鬧。
知縣開始審樹了,隻見大樹倒放在院子中間,眾人擠了滿院。知縣早把丟銀人安排在審台跟前,抱著孩子佯作看熱鬧。然後命令眾人,一個跟一個地從審台前經過,人們莫名其妙,隻好乖乖地像向遺體告別一樣慢慢走過。突然丟銀人的孩子向迎麵走來的一個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裝聾作啞便想溜走。知縣叫住那個男人,問道:“你認識這小孩兒嗎?”那男人搖頭說:“不認識。”知縣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卻歡喜地伸手求抱,狀甚親密。知縣讓丟銀人問其孩子:“這個叔叔你在哪裏見過?”小孩兒答道:“這是我家叔叔。”又問:“叔叔喜歡你嗎?”答道:“喜歡!”又問:“叔叔喜歡媽媽嗎?”答道:“喜歡!”知縣聽完孩子的答話,指著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盜竊了大樹腳下的銀子,趕快從實招來!”那男人矢口抵賴。知縣訓斥道:“你放聰明點兒!前天晚上你在丟銀人家裏偷聽到他們夫婦說話後開門出院,便去大樹底下取走了銀子,趕快從實招來。否則兩罪並罰,嚴懲不貸。”那男人見事已敗露,又怕激怒知縣,追究奸情就更麻煩了,隻好老老實實招供並如數交出全部銀子。知縣為了維護丟銀人夫妻關係就沒有再過問奸情之事。
結案後,眾人有些不解。知縣說:“我從丟銀人講述的經過中,覺察到有人偷聽到他們夫妻的談話,從丟銀人說早上出去時門是虛掩著的,判斷此家半夜有人出門,而這個人又是丟銀人迴家之前就待在院子裏的,大有奸夫之賺,究竟是誰,隻有叫小孩兒來認。撒謊審樹,不過是以癲惑人。為了製造一種奇聞。因為越是奇聞就會招來好奇的人前來看熱鬧,犯了法的人更關心審案的事,必然要來看個究竟,這就給小孩兒提供認其母‘相好之人’的場合和對象。”一席話說得大家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一個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癲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來和做官沒多大關聯,其實,為官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在曆代帝王將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穩坐大的嘛!
難得糊塗與糊塗難得
所謂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確實,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麽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含糊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麽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代題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下定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的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麽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紀昀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於兩種考慮:其一,雖然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沒明說,此意見倘若被采納,是成是敗,名義上自己都沒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其二,嘉慶皇帝秉性聰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張的特性。不說吧,自己的意見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會不高興。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諱,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張的秉性。紀昀此舉,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在科學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思維,它的基礎是模糊數學。凡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的數學方法來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維的特征就是承認思維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邏輯,突破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間的問題開拓了廣闊天地。
紀昀這條建議的提出,考慮了太多的把不準的複雜因素,於是他寧願答非所問地模糊它一下,收到了“非模糊”參謀不會有的好效果。
當然,模糊之法不可濫用。嚴格地說,模糊參謀法乃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需要模糊的時候也來模糊它一下,就會弄巧成拙,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模糊參謀不等同於模棱兩可。參謀的看法、見解都應該包含在模糊語言之中,並且有可能被對方正確理解,不至於產生歧義。紀昀的一番話貌似文不對題,含含糊糊,其實他真正讚成什麽,反對什麽是很清楚的,紀昀早已算定他的參謀對象能悟出來。
要學會急流勇退
都說職場如戰場,不錯,職場就是戰場,身在職場中,就應該遵循一些做領導的“規則”:居安思危,急流勇退。
越王滅吳以後,越王勾踐循吳王夫差故轍北進,大會諸侯於徐州,一時號稱霸主。勾踐的霸業,與範蠡、文種的忠心效勞、協力深謀是分不開的。徐州會盟後,範蠡便擔任了上將軍這個最高軍事指揮職務。範蠡覺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於是班師迴國後,向勾踐寫了一封辭職書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主公在會稽受辱,我沒有殉國,是為了滅吳報仇,今既已雪恥,我請求接受在會稽時應得的懲罰。”勾踐看了範蠡的辭職書,先安慰他說:“迴去後,我把越國分給你一半。”接著又威脅範蠡說,“如果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範蠡心裏想:“你按你的權力行事,我按我的意願行事。”晚上,範蠡收拾了細軟珠玉,帶著家眷和隨從人員,不辭而別,乘船飄海而走,再也沒迴來。
範蠡乘船經五湖(今太湖)入海,到達齊國後,立即派人給在越國擔任相國的文種送去一封信。範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年輕時就是好友,後來兩人都到了越國,在勾踐手下共事幾十年,互相支持幫助,感情更加深厚。範蠡在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個人可以共同患難,不能共同安樂,你為什麽還不離開呢?”文種看了信以後,內心很矛盾,他舍不得相國這個高官厚祿,認為勾踐對他這樣功高望重的老臣不會有什麽猜忌;同時又覺得範蠡的警告也不是沒有道理。這時有人在勾踐麵前進讒言,誣告文種要作亂。原來,勾踐在報了會稽之仇並完成霸業之後,就開始妒忌和畏懼文種的才能,他聽到讒言後,認為正好有理可誅,便隨函賜給文種一把利劍。文種隻見勾踐信中寫道:“你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隻用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還有四種你掌握著,請你用那四種到地下去為我先王效勞吧!”文種長歎一聲說:“真後悔沒聽範蠡的話。”於是伏劍自殺。
範蠡到齊國定居後,改名換姓,在海邊開荒種地。全家人勤勞耕作,齊心經營自家產業,沒有幾年,他家財聚積幾十萬,成為當地有名的巨富。齊國國君聽說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為相。範蠡感慨地說:“我在家從事生產能夠積攢千金,做官能夠做到上卿相這樣的高位,本來是平民百姓的我,算是達到頂點了。久受尊名,這對自己並沒有好處。”於是他把相印交給齊君,又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分給好友和鄉裏人,隻帶著少量貴重珍寶,和家人默默地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走向另一個陌生的地方。範蠡帶著全家到了陶(今山東定陶北),他認為這裏交通方便,位置適中,便於客商雲集,可以謀生致富,於是又更名換姓,自稱陶朱公,在這裏定居下來。範蠡父子辛勤耕種田地,飼養牲畜,從事商業活動,生意興隆。幾年之間,又積累了百萬家財,成為天下巨富。
範蠡三遷,每次都有榮名,而他成名於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善於把握時機,勤苦自勵,不貪圖功名利祿的結果。
當差時必須厚臉辦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曆來隻有“事不過三”之說,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官場偏無“事不過三”之說,這就是厚臉當差,厚臉辦事。隻有如此,你才能在官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