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情世故厚黑學

    厚黑學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學會善解人意。所謂的善解人意,就是要善察言觀色,揣摩人心,“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之上,那些能得領導歡心的人,往往能夠被更快地提拔,也能夠得到更多的獎賞。而取悅領導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要善解領導之意,善於領會上司的意圖。一個精於窺伺上司意圖的下屬,不僅特別注意他的領導的言行,而且能夠搶先一步,將領導想說而未說的話先說了、想辦而未辦的事情先辦了,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這樣一來,領導自然會十分喜歡他,從而使他有更多被提拔和獎賞的機會。

    任何人都喜歡被奉承、被吹捧。領導們也總是標榜自己好忠正、惡諂媚、近忠賢、遠小人的,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他們的一些言行可能掩藏著他們的真實想法。如果給你一個熱臉,你就貼過去,可能會燙傷你自己。隻有那些善於揣摩上司真實意圖的人,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行動,退則保全自己,進則迎合領導的喜好,讓自己取得職場上的成功。

    曆史上漢元帝執政時期,是西漢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當時,朝廷有外戚、宦官和儒家等三種勢力相互對峙,明爭暗鬥,朝廷混亂而且腐敗。漢元帝為人懦弱,始終依賴宦官,而宦官和外戚相互勾結在一起,還拉攏了一批見風使舵的儒臣,結成朋黨,把持朝政,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

    但為了贏得天下儒士的擁戴,漢元帝卻裝做十分好儒,並且延攬大批當時較為著名的儒學之士入朝為官,參與政事。事情表麵看來令人振奮,不過,聰明人都知道,皇帝隻是拿儒生來“裝點門麵”、讓自己得到一個愛賢的美名而已。著名儒家學者貢禹入朝後,元帝也同樣向他征求意見。貢禹裝做思考了很久,煞有介事地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的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另外最好少養一些馬。這看來似乎是有益的建議。但實際上,漢元帝本來就很節儉,而且很早就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的數量,而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不過,對於這條幾乎沒有任何價值的意見,皇帝居然龍顏大悅,表示樂於接受,還對貢禹大加賞賜。

    說到揣摩上司的意圖,乾隆時代的和珅可謂個中翹楚。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被擢為禦前侍衛。自此之後,和珅便深得乾隆的寵信,步登青雲,後來任軍機大臣長達20年之久。和珅的官場履曆,在清代官宦史上,可謂空前絕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和珅總是能夠準確地揣摩出皇帝的許多真實想法。他曾對乾隆皇帝進行過細心的觀察和研究,從而總是能夠準確地掌握乾隆的心理變化和喜怒哀樂,甚至能夠從其一言一行中猜出皇帝的真實意圖。

    和珅知道皇帝喜愛的是什麽,於是也總是能讓自己的各種行為得到皇帝的認同。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賦,和珅早年就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詩作,並對其用典、詩(詞)風、喜用的詞句了解得一清二楚,有時能夠加以唱和,十分討乾隆的喜歡。乾隆是個重情義之人。乾隆的母後去世時,乾隆痛徹心扉,每日垂淚。和珅並不像其他皇親國戚、官宦臣下那樣一味地勸皇上節哀,他隻是默默地陪著乾隆跪泣落淚,不思寢食,幾天下來,整個人麵無血色,形容枯槁,好像比皇帝更為悲戚。如此能與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除和珅之外,別無他人。乾隆是一個非常詼諧的人,平時喜歡與臣下開玩笑。因此,和珅經常給乾隆講一些市井俚語、鄉間笑話,令皇帝龍心大悅,這也不是一般軍機大臣所能做到的。

    和珅長於揣摩,有時似乎能夠鑽到乾隆的大腦裏去,準確猜出乾隆的想法。史書載,一次乾隆出遊,半途中忽命停轎,但是卻不說緣由,臣下都很著急。和珅聞知後,立即讓人找到一個瓦盆遞進轎中,結果甚合上意,皇帝溺畢便繼續起駕。按照慣例,每次京城附近的科舉考試,都是由皇帝自“四書”中欽命考題。他先讓內閣先送來一部“四書”,出完題後歸還內閣。乾隆三十年(1765年)考試時,皇帝命題後,仍舊令內監將“四書”送還內閣。和珅問起皇上出題的情況,內監不敢多言,隻說皇上將《論語》第一本從頭至尾翻了一遍,才微笑著欣然命筆。和珅沉思片刻,知道皇上一定是從“乙醯焉”一章中出題。因為乙醯兩字含有“乙酉”二字,與這一年的年號相合。於是,和珅讓他的弟子有針對性地準備,結果正如和珅所料,和珅的學生全部高中。此事足以看出和珅揣摩功夫非同尋常。

    乾隆做太上皇時,曾有一次共同召見嘉慶帝與和珅。兩人入室之後,乾隆坐在龍座上閉著眼睛,隻在口中念念有詞,也不知道是哪種語言。一會,乾隆忽然問道:“這些人是什麽姓名?”嘉慶不知怎麽對答,和珅卻高聲應答:“高天德、苟文明。(此二人都是白蓮教的起義領袖)”嘉慶聽後莫名其妙,乾隆卻滿意地點點頭。此後,嘉慶召和珅問起此事。和珅說:“太上皇所誦讀的是西域秘密咒。被誦這種咒語的人雖在數千裏外,也會無疾而死,或大禍臨頭。奴才聽聞太上皇誦這種咒語,料想所詛咒的者必是叛匪教首,所以就知道是那二人。”嘉慶聽後,恍然大悟,並自歎不如。

    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對絕大多數領導而言,判斷下屬好壞的關鍵,往往在於其能夠循規蹈矩,徹底奉行領導的意誌,而至於能力,倒是在其次。不違背自己的意誌、完全死忠於自己的人,才不會給自己造成威脅。對他們來說,忠心才是第一,能力不是問題。反過來說,從某種程度上,那些能力高而自由意誌太強的下屬,正是領導們的大忌。領導者們正是處於這樣的兩難之中:太能幹的下屬不敢用,用了又不敢充分授權。經過對利害關係的仔細斟酌,他們一般都會把真正的權力下放給沒有什麽能力,但是卻絕對忠於自己的下屬。因此,厚黑學告訴我們,對於一個下屬來說,如果你想得到領導的歡心,贏得他的信任,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無論你才能有多高,千萬要顯得對領導忠心。

    衛青是西漢武帝時期的重要將領,他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後來,他成為漢朝最高軍事將領——大將軍,並被封為長平侯。盡管如此,但衛青從不結黨幹預政事,從不越權。漢武帝刻薄寡恩,殺大臣如殺雞,衛青自然在他手下戰戰兢兢,冷汗直流。但是,衛青卻最終從容逃過大劫,無災無難地以富貴終老。

    一年,衛青率大軍出擊匈奴,右將軍蘇建率幾千漢軍和匈奴數萬人遭遇,漢軍全軍覆沒,隻有蘇建一人逃迴。衛青召開會議,商討如何處置蘇建。大多數將領建議殺蘇建以立軍威。但衛青卻認為,作為人臣,自己沒有權力擅自專權,在國境之外誅殺副將。於是,最後把問題交與漢武帝處理,也借此顯示自己不敢專權恣縱。武帝把蘇建廢為庶人,對衛青也更加寵信,而蘇建也對衛青的不殺之恩感恩戴德。

    僅從這次衛青處理蘇建事件的手腕上,就可以看出衛青的高明智慧。衛青雖立有大功,卻從不恃寵而驕,從來都是謙虛謹慎,一味順從武帝旨意,從不越權,以免被武帝猜疑。一般諸侯往往都招賢納士,但衛青深知武帝不滿意諸侯王這麽做,於是從不敢招賢納士。正因為處處注意、時時小心,衛青才可以做到功高而不震主,手握重兵而帝不疑,最終能夠富貴尊榮、壽終正寢。

    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劉彧因為從侄兒劉子業手上搶來江山,得位不正,難以服眾,所以一上台就為應付各地造反兵馬搞得焦頭爛額。處於這樣的危急關頭,自然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吳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毛遂自薦,而且一出馬就為宋明帝立下了大功。

    吳喜本是文人,曾任河東太守。他性情寬厚,在任期間,秉公執法,廣施仁政,因此很受百姓愛戴,人們都稱其為“吳河東”。由於吳喜深受百姓擁護,所以早年的流民造反,都被他打敗。在平叛藩王率領的三千大軍時,吳喜隻帶了數十人,經過一番誠懇的勸說,就讓叛軍自動歸附了。從這一點來看,吳喜的才能絲毫不亞於古代那些著名的文臣武將。而這次吳喜向劉彧自薦平叛,劉彧也隻給了他區區不足三百兵馬。可沒想到,吳喜一進入敵人的地盤,當地百姓一聽吳河東來了,竟望風歸順。這樣,吳喜不但輕易平定了叛亂,而且還生擒了76個士兵和叛將,除了當場斬首了17個首惡外,其餘的人全被吳喜赦免了。

    按道理說,劉彧剛即位,就得到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應該感到萬幸才是,但是事實卻並不如此。吳喜非但沒有因為建立了大功而得到劉彧的寵愛,反倒為自己埋下了殺機。問題出在吳喜出征時曾對劉彧說,抓到叛將,不論首從,他都將就地正法,以正綱紀。劉彧嘴上並沒有說什麽,但是心中卻暗暗叫好,因為他也正希望吳喜這麽做。不料,最後吳喜卻違背了他的意誌,未經他的同意就私自赦免戰俘。劉彧認為,吳喜這麽做,無非是想獲取人情、籠絡人心罷了,這種人勢必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脅,豈能容他?!果然,沒多久,劉彧就找了一個借口,將吳喜賜死了。

    唐朝大將李功,戰功赫赫,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太宗的武將中的地位,僅次於李靖。不消說,這樣的一位重臣,太宗自然格外器重。李功晚年得了一種名為“心悸”的病症,太醫說用人須和藥,或許能夠治好。太宗便立即剪掉自己的胡須,燒成灰送去給他治病。李功知道後,當場感激得伏地痛哭,激動到把指頭咬破,流出血來。

    然而,同樣是那位曾為李功斷須治病的太宗,在臨死之前卻給太子李治留下遺言說:“現在能幫你安定天下的武將,除了李功之外,別無二人。但是你對他沒有恩,我恐怕他對你懷有異心。我現在把他外放,如果他立即起程,你登位後,就馬上把他召迴,這樣你就算是有恩於他了,他也必定會感激於你,為你效命。如果他有半點兒猶豫的話,就表明他有異心,你必須趕緊殺了他,否則後患無窮。”幸虧李功聰明,他很快便明白了個中奧妙,因此一接到命令,連家也不迴,就立刻走馬上任,這才保住了一條老命。

    永遠不要蓋過上司的光芒

    一般來說,身為領導者,都有非常強的尊嚴和成就感。他們總是力圖讓手下的人們相信,自己永遠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確的象征,他們的能力超乎常人。他們希望過錯罪責等都由屬下去承擔,而功勞則永遠屬於自己。也就是說,上司不但希望自己在權位方麵高高在上,在功勞和能力方麵也是要唯我獨尊的。一旦領導認為自己下屬的功勞和能力已經影響到自己的權威的時候,那麽就會毫不猶豫地對他進行打壓,或者幹脆把他鏟除。

    職場厚黑學最為重要的經驗之一是,作為下屬,絕對不能跟上司搶鏡頭。如果你忘了自己作為下屬的身份,總是把本該屬於上司的光輝硬往自己臉上貼,或者讓自己的功勞或才能蓋過上司的光芒,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情,那麽你的職場生涯可能就要遭遇不順。在任何時候,都要給上司留足麵子,甚至主動將自己的功勞讓給上司,或者在上司麵前收斂才華,以讓上司感覺自己光輝耀眼。這不僅是對上司應有的尊重,而且是職場中必不可少的生存策略。

    曆史上不乏功高蓋主而最終被誅的例子,韓信可以算是最為著名的一個。韓信是西漢開國重要功臣,為漢高祖第一大將。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他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個天下。劉邦正式登基為漢高祖後,對韓信“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天才,也心悅誠服,自歎弗如,將其列為“開國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

    對於自己的不世之才,韓信自己也絲毫不加掩飾。劉邦曾與韓信談論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你看我能率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率十萬大兵。”劉邦問:“你呢?”韓信說:“我則多多益善。”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那你怎麽被我擒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是不能率領軍隊,但卻善於駕馭將領。”

    韓信有這樣傑出的軍事才能,且不知道加以掩飾,讓劉邦早就感到他對自己的威脅。早在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時候,劉邦便對其有所疑忌。但他一方麵巧妙地利用韓信攻城略地,為漢王朝的開創立下戰功;另一方麵,待自己實力雄厚之後,便開始防範和貶低韓信。早在楚漢戰爭時,每當韓信大勝之後,劉邦便會抽調其精兵。雖然迫不得已封其為齊王,但當消滅項羽之後,劉邦立即奪取了韓信的兵權,後來,高祖又改封韓信為楚王,使其遠離根基深厚的齊地。

    天下平定之後,劉邦更加感覺韓信的存在是對自己的威脅。他發現天下之大,自己獨懼韓信一人,這不僅因為他的功勞有超過自己的嫌疑,而且在軍事才能上,他也遠遠地超過了自己。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密告韓信收留了楚將鍾離昧,蓄意謀反,劉邦想發兵征討,但苦於不是韓信的對手而作罷。韓信如此棘手,越發讓劉邦打定主意除掉韓信。後來,劉邦終於依陳平之計,以巡視雲夢澤為名,將韓信乘機拿下。盡管查無實據,他還是將韓信降為淮陰侯,控製於京城之中。高祖十年(前197年),陽夏侯陳豨謀反,自立為王,高祖率大軍征討。韓信與陳豨秘密約定,裏應外合。事泄,呂後和蕭何設計騙取韓信入宮,並將其殺害,隨之,將其三族捕殺殆盡。

    三國時期,魏國楊修才思敏捷,聰穎善辯,得到曹操賞識器重,被委以“總知外內”的主簿,成為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算得上一位重臣。照理來看,楊修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位重臣卻過於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導致了被誅殺的結局。

    曹操曾經在許昌建造花園。在動工前,工匠們請曹操審閱花園工程的設計圖紙,曹操看了之後,什麽也沒說,隻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就去問楊修。楊修說:“丞相嫌園門設計的太大了。”於是工匠們按照楊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見改造後的園門,非常高興,問工匠們是怎麽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們說多虧了楊主簿的指點。曹操口中稱讚楊修,心裏卻嫉恨楊修的才華。

    一次,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路過曹娥碑,見碑上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8個字,曹操問楊修是否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楊修正要迴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我先想想。”等走了30裏路以後,曹操說:“我明白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相同。”楊修說:“黃絹,就是色絲,合起來是‘絕’字;幼婦,就是少女,合起來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合起來就是‘好’字;齏臼,就是受辛(古代的那些調料主要是辛辣的東西,所以說用來盛裝和研磨調味料的器具齏臼是‘受辛’),合起來就是‘辭’(‘辤’同‘辭’)字。這8個字是‘絕妙好辭’4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讚美。”曹操驚訝地說:“你的才華和思維,比我快過30裏啊。”

    曹操在平定漢中時,連連吃敗仗。想要進兵,卻怕蜀將馬超在那拒守;想要收兵,又怕蜀兵恥笑。正在猶豫間,廚師送上來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進軍賬,稟請夜間應該行什麽口令,曹操隨口迴答:“雞肋!”楊修聽見令傳雞肋,於是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魏。將士們很奇怪,問楊修是怎麽知道魏王要迴師的,楊修說:“雞肋這東西,吃了沒什麽味道,扔了又覺得可惜。現在我們繼續進軍不能取勝,退兵又怕人家笑,老待在這也沒有什麽好處,不如早點兒迴家。魏王班師就在這幾天,可以提早準備行裝,以免到時慌亂。”曹操早就忌恨楊修才能高於自己,這次又見他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34歲。

    因為同樣原因被曹操所殺的還有禰衡。禰衡很有才辯,很聰明,也從不掩飾自己的聰明,喜歡侮辱權貴。在評論曹操和他手下人的時候,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也就是說,他隻看得起這二人,其他人,包括曹操在內都不足道。結果,承蒙他看得起的二人都被曹操給殺了,連他自己也被曹操用借刀殺人之計所殺。

    在領導麵前不妨裝裝“嫩”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上司說錯話或做錯事的時候,聰明的下屬是不會、也不敢指出來的,否則,大多數領導一定會反過來教訓一頓:“怎麽!當我連這個都不知道嗎?你是不是存心讓我難堪?”即使他沒有這麽說,也一定會心中不悅,你給他的印象自然不會好到哪裏去,說不定哪天他還會找你麻煩。

    盡管人們口頭都說“人盡其才”,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任何上司都有獲得威信、滿足自己虛榮心的需要,他們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因此,職場厚黑學主張,身為下屬,如果你想恭維討好你的上司,不妨把自己表現得比上司“外行”一些或水平更低一些。聰明的部屬在和上司相處時,總是會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上司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取上司的青睞和賞識。當上司陳述某種觀點的時候,他總是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拍手稱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之方時,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訴上司。同時,再拋出與之相左、甚至是很“愚蠢”的意見,讓好主意從上司嘴裏說出來。這樣的下屬,上司多半倍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當然,裝“嫩”充傻也是要注意場合和時機的。

    商紂王時期的箕子可算是裝“嫩”充傻的鼻祖。箕子曾任太師,輔佐朝政,不料紂王昏庸無道,沒日沒夜地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箕子勸諫了很多次,他都不聽。紂王白天也關窗點燈,把白天當做夜晚,最後竟然忘了日期了,問一問身邊的人,他們也都陪他喝酒喝得糊裏糊塗、不知時日。於是,紂王派人向箕子去打聽。箕子心想:“身為天下之主都忘記了日期,國家就很危險了。他們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隻有我一個人知道,那我就更危險了。”於是便推辭說自己也喝醉了酒,不知道日期。紂王如此昏庸,有人勸箕子離紂王而去,箕子不忍,而是披頭散發裝瘋賣傻,常常又哭又笑。商紂以為箕子是真瘋了,於是把他關了起來。而箕子也借此保全了自己。

    韓擒虎是隋朝開國功臣,在平定陳國的戰爭中,他首先攻入陳國都城金陵,俘獲陳後主。勝利後,他將自己在戰爭中的種種謀略、戰術加以總結,寫出一本書,書名題為《禦授平陳七策》,意思是說這些戰略、戰術都是皇帝陛下教的,而平陳一戰的輝煌勝利也是在皇帝的親自指揮和部署下取得的,自己即便有功勞,也僅僅是有執行了皇帝的意旨的苦勞而已。韓擒虎把此書獻給隋文帝,皇帝見到後,十分高興,不但要他將此書留著寫進自己的家史中,並且授以高官,賞以厚祿。韓擒虎此次諂媚可謂十分成功,一舉兩得,名利雙收。

    薛道衡是隋初大文豪,隋文帝時就備受皇帝信任,擔任機要職務多年。當時的許多名臣如高穎、楊素等,都很敬重他;皇太子楊勇及諸王都以和他結交為榮。隋煬帝楊廣雖然是個暴君,但是卻也頗有文才,很喜歡做詩,即位後,延攬文人入朝,薛道衡也是其中之一。但楊廣重視文人,一是因為他們跟他有同好;二是因為他想要用他們來表現自己比天下文人更有才華。隋煬帝極其自負,他曾對別人說:“別人總以為我是承接先帝而得帝位,其實論文才,帝位也該屬我。”一次,楊廣作了一首押“泥”韻的詩文,命大臣們相和,別人寫的都很一般,隻有薛道衡所和的《昔昔鹽》最為出色,其中“空梁落燕泥”一句,將人去室空的冷落景象描寫地細致入微,堪稱傳神。隋煬帝悶悶不樂,十分忌恨,後來終於忍不住,找了個理由把薛道衡殺了。在殺他時,楊廣還帶著幾分嘲弄的語氣說:“你還能再作出‘空梁落燕泥’嗎?”

    和薛道衡一樣,鮑照是南北朝的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才曾被“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所仰慕,可見文才之高。鮑照曾在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朝中擔任中書舍人。劉駿也喜歡舞文弄墨,而且自以為天下第一,別人誰也比不了他。鮑照明白他的心思,於是在寫詩作文時,故意寫得粗俗不堪,以滿足劉駿的虛榮心,以至於當時有人懷疑鮑照江郎才盡。

    在中國古代無數的詩人中,詩歌產量最多的並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蘇軾、陸遊,而是自認為文治武功獨步千古、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身為日理萬機的天子,乾隆生平竟然作詩10萬餘首,這種產量可算是空前絕後的世界紀錄。不過,這並不代表乾隆真的有才,而是他自認為如此。為了迎合他的美夢,乾隆的臣屬都想盡辦法,其中就不乏裝“嫩”之臣。《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原本在康熙、雍正兩朝就大抵編撰成書,乾隆朝已經進入了校勘階段。乾隆喜歡附庸風雅,除了做詩外,還經常在刊印之前,親自參加校勘,以顯示自己的學問。明史館的人為了讓他開心,便經常在明顯的地方故意寫錯幾個字,讓他來改正。像《明史》這樣重要的著作,在印行之前,自然已經由無數專家學者悉心校正過,這時候還有錯誤讓乾隆校出來,無形中顯示出他的學問確實超過了那些專家學者的水準,乾隆心中自然會飄飄然。龍顏既然大悅,身為他的臣屬,自然也就過得平安幸福了。

    精習“求官六字真言”

    李宗吾在《厚黑學》中詳細解釋了“求官六字真言”的含義:所謂的“空”,有兩種意思,一是就事務而言,求官之人一定要把所有事都放下,不做工不經商,不務農不做生意,書也不讀,學也不教,一心一意專門求官;二是就時間而言,指求官的人要有耐心,不能著急,今日不生效,明日再來;今年不生效,明年再來。“貢”是借用的四川俗語,其意義相當於鑽營的鑽字。求官要鑽營;有孔必鑽,無孔也要鑽。有孔的要擴而大之,沒有孔的,可以新開一孔。“衝”就是所謂的“吹牛”,盡量展現、甚至誇大自己的真才實學和能力。衝的功夫有兩種:一是口頭上;二是文字上。口頭上又分普通場所及上司的麵前兩種,文字上又分報章雜誌及說貼條陳兩種。“捧”就是吹捧上司。“恐”是恐嚇的意思。當然,在用恐字的時候,要有分寸。“送”就是送東西,要注意送禮的多少和對象。如果我們能將求官六字真言一一做到,就能字字發生奇效。求官到了這種境界,可以稱得上是功行圓滿了。

    西漢武帝即位初年,大行儒政,並征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參與國事。各地儒生紛紛上書應聘,競相爭奪官位。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東方朔頗有才幹,他也給漢武帝上書,想要有所作為。但是他料想,要在這群為數眾多的求官者中脫穎而出,吸引皇帝的注意力,不用點特別的技巧不行,於是東方朔就寫了一封加長版的“簡曆”,不但自我介紹,還大談自己的治國良策。這封文書用了3000片竹簡,要兩個人才扛得起來。漢武帝讀到後,饒有興趣,讀了兩個月才讀完。在文書中,東方朔自我推薦說:

    “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撫養才長大成人。我13歲才讀書,勤學刻苦,僅僅3個冬天,我所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15歲時學擊劍,16歲學《詩》、《書》,一共讀了22萬字。19歲時,我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已經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征鼓。這方麵的書,我也讀了總共44萬字。如今我已22歲,身高9尺3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像編排的貝殼;我勇敢如孟賁,敏捷如慶忌,廉儉如鮑叔,信義如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

    漢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後,讚賞他的氣概,於是加以擢用,但也隻是讓他待詔於公車署中,俸祿不多,也很少能得到皇帝的召見。才高氣傲的東方朔很不滿意這樣的處境,於是打算再求官職。一天,他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心生一計,恐嚇他說:“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忙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的人,活在世上毫無用處,你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無益於國家的人,活在世上隻是糟蹋糧食,所以皇上決定把你們一律殺掉。”侏儒聽後,嚇得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先不要哭,皇上來了之後,你去叩頭求饒就是了。”

    不一會兒,武帝果然乘輦車經過,那個侏儒便號泣叩首,使勁兒磕頭求饒,甚至傷心。武帝不解其故,問他為何哭得如此悲切。侏儒迴答說:“東方朔說,皇上要把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何這麽說。東方朔迴答道:“臣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侏儒們身長隻有三尺多,有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而我身高九尺,卻也隻拿到那麽多。同樣的俸祿,侏儒們自然能夠吃飽,而我卻餓得發慌。陛下您是誠心廣求人才,如果您認為我講的話是對的,是個人才,就請加以重用;如果不是,就請罷退我,不要再讓我浪費糧食了。”皇上聽了哈哈大笑,立即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自此以後,東方朔便慢慢在官場之中嶄露頭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古代官場大多十分腐敗,求官曆來都靠後台,走後門。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反倒不如求人寫封推薦信來得迅速。晚清時,軍機大臣左宗棠剛正耿直,從來不給人寫推薦信,他認為,隻要一個人有真本事,自會有人用他。黃蘭階是左宗棠已故好友的兒子,曾一度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有候到實缺,鬱悶之餘,看到很多人都靠大官寫信推薦,於是也找到左宗棠,希望他能寫一封推薦信給福建總督。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提出自己的請求時,左宗棠立即義正詞嚴地拒絕了他,然後幾句話就把他打發走了。

    求信不成,黃蘭階覺得又氣又恨,但又無可奈何。離開左府,他閑踱至琉璃廠看書畫散心,並思考應對之策。無意之中,他見到一人學寫左宗棠字體,十分逼真,便靈機一動,想出來一條妙計。他讓此人寫了柄扇子,然後落了左宗棠的款名,然後便拿著扇子迴到福州。在參見總督的那一天,黃蘭階手搖紙扇,大搖大擺地走到總督堂上。總督見了很奇怪,問:“都立秋了,老兄怎麽還拿著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說:“不瞞大人,外邊天氣其實並不熱,隻是這柄扇,乃是父親故交左宗棠大人親送我的,所以舍不得放手而已。”

    這位總督原本以為黃蘭階沒有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實缺,不想他卻有這麽個大後台。他尋思道,左宗棠天天跟皇帝見麵,如果遭到他的惱恨,隻消在皇上麵前說上半句壞話,自己可就吃不住了。半信半疑中,他要過黃蘭階扇子仔細察看,發現上麵的確是左宗棠的筆跡,便將扇子還與黃蘭階。第二天,他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在這位總督的照顧下,再加上黃蘭階本人的確有些本事,不到幾年,他就升到四品道台了。總督一次進京,見到左宗棠,討好地說:“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已經在當了敝省的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嗎?我就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看來,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與同事相處要多個心眼

    在職場之中,同事之間的關係有時候也很難處理。同事之間存在著各種合作和競爭的矛盾,十分微妙而複雜。職場厚黑學認為,要讓自己在職場之中成功立足,既要與同事很好地相處,同時又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最為重要的是要小心謹慎,有時還要運用一些必要的厚黑之道。和同事相處,不可小心眼,但是也必須多個心眼;絕不可意氣用事,必須冷靜一些、理智一些。說話小心些,為人謹慎些,避開生活的誤區,使自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住在職場中的主動權,都是十分有益的。必須盡可能地把臉皮磨厚,利用厚臉來有效地保護自己。即使對方有意攻擊和指責自己,必要時也要忍耐下來。

    唐朝武則天時,盡管很多唐朝宗室和唐室的股肱大臣都被武則天加害,但還是湧現出了不少傑出人才,且能保存自己,婁師德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是有著“台輔之氣”的文臣,而且是當時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將領,是不可多得的文武能臣。武則天倍加賞識,曾經將其升至宰相,又委以全權處理邊境事務的重任。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婁師德不但成功明哲保身,而且還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於國於己都算成功。婁師德胸懷寬廣,對待同僚的態度極為溫和。婁師德身長八尺,方口薄唇,即使冒犯他也不計較。一次,時為納言(侍中)的婁師德和內史令(中書令)李昭德一起入朝。婁師德長得胖,所以走不快;李昭德性子急,走得快,一次又一次等婁師德,後來不耐煩了,迴頭對婁師德說:“都是被你這個鄉巴佬耽擱了。”婁師德卻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那誰是鄉巴佬啊?” 婁師德升為宰相後,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經定了,部下隨行人員已先起程。婁師德因腳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門外的大木頭上等馬。不一會兒,有一個縣令不知道他是納言,自我介紹後,跟婁師德並坐在大木頭上,婁師德也並不介意。縣令的手下人遠遠瞧見,趕忙走過來告訴縣令,說:“這是宰相啊。”縣令大驚,趕忙站起來賠不是。婁師德卻開了個玩笑,將這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一笑了之。

    婁師德的忍讓最為有名的是“唾麵自幹”的典故。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前,婁師德說:“我的才能不算高,現在做到了宰相。你現在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這有點兒過分了,人家會嫉妒我們,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他的弟弟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以此自勉,請你放心。”婁師德說:“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用口水唾你,是人家對你發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不滿而擦掉,人家就更加發怒。最好是讓唾沫不擦自幹。”

    李義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的大臣,曾經官至右相,可謂位極人臣,權傾一時。但是根據史書記載,這位當朝宰相並不是一位謙謙君子,而是一位小人。他看上去溫和恭謙,和人說話時,也往往微笑平和,也常常恭維他人,但實際上卻陰險詭詐。在他當權時,排斥異己,對那些稍與自己的政見不合者都進行陷害和誣構。當時人們都說李義府笑中帶刀,由於他表麵上柔和,背地裏害人,因此人們稱之為“李貓”。李義府表麵一套,背後一套,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很為百官所痛恨;但是皇帝和一些大臣卻始終被蒙在鼓裏,還以為他是謙謙君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義府之後的李林甫更是一位花言巧語、“口蜜腹劍”的高手。李林甫迎合玄宗的意旨自然不用說,他還盡力諂媚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就是和一般人接觸,李林甫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盡說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麵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詐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李林甫和李適之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一次,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上有金礦,開采出來的話,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這件事呢!”第二天,李適之就將這件事情上奏。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說:“這事我早就知道。不過陛下是在華山誕生的,那是王氣所在之地,不能開鑿,所以我也沒說。”玄宗一聽,認為李林甫才是真正忠愛自己的,而李適之即使不是圖謀不軌,至少也是冒冒失失,因此對他極為不滿。從此之後,皇帝對李適之漸漸疏遠,一直到其被陷害致死。李林甫十分奸邪,且又極其工於心計,而作為一個詩人,李適之就多少有些大大咧咧。這樣,誰勝誰負,自然就容易預料。

    與其同時在位的張九齡,也為人耿直忠貞。一次,唐玄宗想要破例提拔大字不識幾個的牛仙客,張九齡認為玄宗這樣做恐怕難孚眾望,於是約同是宰相的李林甫一起到玄宗麵前據理力爭。李林甫當麵表示讚同,但在晉見玄宗之後,卻哼哼哈哈,幾乎不置一詞,在事後又私下討好牛仙客。當玄宗重用牛仙客的主意已定之後,李林甫一麵在暗地裏攻擊張九齡不識大體,一麵又在玄宗麵前鼓吹,說:“天子用人,有什麽不可以的呢?!”人稱“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手段,可以說運用得淋漓盡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眾人尤其是皇帝都被他所欺騙,他也一直在朝中做了19年的官。

    新官上任要確立自己的威嚴

    “有權則威”,對一個領導者來說,威嚴是必不可少的。威嚴是權力最為重要的特點,領導需要依靠它來駕馭屬下。身為領導者,除了必要的寬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威嚴,以威嚴建信譽。對於屬下要求要舉止莊嚴,辦事嚴謹,有法必依,有法必行。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要精心地培養他們,使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於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本領,不會因鬆弛懈怠而導致工作失誤,更不會因虛度時光而後悔自責。為官沒有威嚴,那麽下屬就會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則會亂來。這正是《厚黑學》總結出的管理經驗。

    威嚴非常重要,對於那些新來乍到的新官而言就更是如此。然而,地位和權力並不等同於威嚴,為了取得權威、增加權威,便不得不人為地去樹立。人一當官,不苟言笑,滿臉的肅殺之氣,動不動吹胡子瞪眼睛,罵人訓斥人,人們就害怕他。大凡初做領導的人都有“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三把火”無非是殺雞儆猴,樹立做領導的威嚴。當然,做領導除威風八麵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立威措施,把威嚴貫於管理之中才能威得久,威得大。

    春秋齊國景公執政時期,強大的晉國出兵攻擊齊國的阿、甄之地,燕國入侵河上,齊國的軍隊吃了敗仗。為了扭轉敗局,急需選拔和任用智勇雙全的將領。時任相國的晏嬰向齊景公推薦了大軍事家司馬穰直,說他“文能服眾,武能威敵”。於是齊景公立即召見司馬穰苴,請他談論有關治軍、用兵的方略和法則。司馬穰苴在軍事上的傑出見解,讓齊景公深為折服,於是齊景公拜之為將軍,帶兵迎擊燕、晉的軍隊。

    盡管得到了得到齊景公的認可,手握全國兵權,司馬穰苴也並沒有得意忘形,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部隊中的權威問題。他對齊景公說:“我出身卑賤,您把我從鄉裏提拔上來,讓我的職位在大夫之上,一時之間,士卒還不擁護我,百姓還不信任我,我實在是人微權輕。為了方便開展工作,希望你能派一個親近的大臣,且在全國享有威望的人來做我的監軍。”齊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自己的親信大夫莊賈前去擔任監軍。

    司馬穰苴與莊賈約定:“明日中在轅門相會。”第二天,穰苴便提前到達,並讓手下人把計時的沙漏準備好。不料這莊賈平日驕縱慣了,一旦身為監軍,那就更加不可一世,他想既然自己是監軍,大將軍自然要讓自己三分,所以不急不忙。當時,親朋好友來送他,他就和眾人一起飲酒作樂,直到傍晚才來到軍中。穰苴質問他:“為什麽遲到?”莊賈輕描淡寫地說:“親戚和同事來送我,所以耽誤了一會兒。”穰苴慷慨陳詞道:“作為一個將領,接受了任務就要忘記小我之家,執行軍法就要忘記私人感情,衝鋒陷陣就要忘記個人安危。如今大敵壓境,舉國騷動。士卒風餐露宿於邊境,國君寢食不安,百姓的命運,都操在你的手裏,你怎麽敢隨隨便便就因為個人的事情而耽誤軍務呢?!”於是召來軍法官問道:“按軍法誤了規定時限而遲到的,該怎麽處理?”軍法官說:“應該斬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莊賈害怕了,急忙派人飛馬急報齊景公,請齊景公救他。然而,還未等到他派去的人迴來,穰苴就已經把他斬了,並在軍中示眾。全軍將士都大為驚懼,無不懾服。齊景公急忙派遣使者來救莊賈,慌亂之中,車馬奔馳進入軍中。穰苴又問管軍法的人:“在軍中跑馬,按軍法該如何處置?”管軍法的軍官迴報說:“當斬。”穰苴說:“君王之使不可殺。”於是就把使者的仆人,以及車的左駙、馬的左驂也都斬了。此舉一出,三軍震撼,再沒有人敢瞧不起新任統帥司馬穰苴了。

    三國時東吳的黃蓋曾經做過石城縣縣官。他聽說石城縣的下屬官吏們特別難指揮,於是就安排兩個人當主管,分別管理各部門事務,並告訴他們說:“我是靠打仗立功才當官的,不擅長管理。現在外來侵犯的敵人還沒打敗,我負責領兵打仗的軍務,縣裏一切公文案卷就委托給你二人了。你們要管理好各部門,糾正並處分犯錯誤的人。你們各負其責,遇事最好按我交代的辦。如果你們刁奸欺騙,我絕不隻是用鞭子抽你們,而是要從嚴處置。希望你們都盡心盡力,不要在眾人之先受處分。”兩人聽了,起初都勤勤懇懇地辦公事。而黃蓋也對這些事情也從來不聞不問,時間長了,兩位主管認為黃蓋根本不看公文案卷,就慢慢營私舞弊起來,對下麵也放任自流。黃蓋對此心知肚明,於是把全縣所屬的官吏們都請來赴宴,正當大家吃到興頭上時,黃蓋把兩位主管叫來,當著眾人的麵把一件一件違法徇私的事問他們。兩人張嘴結舌,說不出話來,磕頭請罪。黃蓋說:“我已經告誡過你們了,決不會用鞭子抽你們,這不是說假話。”說完就把兩人的頭砍了。這件事震驚了全縣,下屬官吏們此後都戰戰兢兢、安分守己。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新登帝位的雍正偶然間發現一本文書中落了一個字,此時他正急於建立自己的權威,於是把大臣們都找來,並訓誡他們說:“你們不要以為小事就可以疏忽。抄寫漏字雖然是文書官員的事情,但如果你們肯用心細問的話,也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果大學士把責任推給學士,學士推給侍讀,侍讀再推給中書,那麽我也可以把過錯都推給大學士。類似這樣的小錯不斷,就會讓天下的人都懷疑朕和大學士平時連奏折都不看,這還了得?”同年九月初五,雍正參加一次祭祀活動,無意中發現端門前新設立的更衣帳房內油氣蒸熏,氣味難聞,於是龍顏大怒,斥令主管工部的廉親王允祥以及工部侍郎、郎中等人在太廟前跪了整整一夜。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某一天,雍正升殿,見到刑部官員李建勳、羅檀在群臣還沒有落座的時候,也不行禮就坐下了,當即下令將李、羅兩人拿交刑部問罪,並告誡百官說:“朕見這幾年上朝的禮節執行得很鬆弛,這是個不好的苗頭,必須狠抓。今後如果再有類似的失禮事情發生,我就要殺了這兩個人了,到時候可別說是我要殺人,而是你們殺了他倆。”

    識人在先,善用在後

    人們都說“人盡其用”,但是,不會識人,又談何用人?因此,厚黑學強調,在用人時一定要做到全麵了解,識人是用人的第一步。古語有雲:“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為各種原因,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隱沒在人群之中,得不到重用;即便被用了,卻往往沒有被用到合適的地方,或者大材小用。這就是不識人的結果。

    春秋時期,卞和前後兩次獻和氏璧給楚王,但是皆被認為是以假欺君,先後被砍去雙腳。人才就與和氏璧一樣,之所以不被重視和重用,多半不是因為沒有才華,隻是用才者常常被諸多表麵現象所迷惑,進而不識。厚黑學告訴我們,在識人時,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來決定其高低,因為人的興趣、愛好、觀點各有差異,以一己之見來判斷某人是否為賢才,一定會失之偏頗。

    三國時期,劉備在未得諸葛亮之前,在識人標準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往往隻以個人的喜好作為識人標準,憑個人的印象和臆測來選識人才,其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世不二出的武將,但是文臣僅有孫乾、糜竺之輩。他也常歎自己思賢若渴,身邊無人才,以至於流落天下。第一次見到“水鏡先生”司馬徽時,他竟無端埋怨說:“我劉備也曾隻身探求深穀中的賢士,但是卻沒有見到什麽真正的人才。”司馬徽批駁了劉備的觀點,他說:“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麽能說無人才呢?”繼而又向他指出,他當時所處的荊襄一帶就有奇才,應該去求訪。劉備恍然大悟,這才有了後來的多次邀約諸葛亮出山相助。

    劉備後期最為器重的人才,除了“臥龍”諸葛亮之外,就是道號“鳳雛”的龐統。龐統早年便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時人評價他們的經典之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由此可見,龐統也懷有經天緯地之才。然而在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之時,龐統仍然懷才不遇。吳國都督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時,龐統僅為掌管區區一郡人事的功曹。周瑜去世後,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在聚會上,龐統一針見血地評論當時人物,他說:“陸績可以算是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可以算是駑牛,能負重致遠。”接著,他又對全瓊說,“你好施慕名,雖智力不多,也不失為一時之選。”顧劭去見龐統,並問他:“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怎麽樣?”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別人物,我自然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兒了。”

    劉備占據荊州之後,龐統來投,但是劉備見他其貌不揚,並未重用,僅僅以從事守耒陽令任之。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政績不佳,被免官。劉備更加認為他名不副實。但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說龐統之才不止百裏,如果讓他做治中、別駕等官職,才能稍微施展他的才能。諸葛亮也向劉備極力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再次召見龐統,並和他縱論上下古今,這一次深為折服,於是對他大為器重,並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

    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在當時的情況下,進占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等人,都是人才,但“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實非其所長。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鑒別人物,而且有運籌帷幄的本領,正適合協助劉備進占益州。實際上,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也用出色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晚清時期,李鴻章所率淮軍收羅了不少猛將,一次,李鴻章想讓自己的老師曾國藩給他們“相相麵”,看看他們的潛力。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悄悄地來到淮軍營地。淮軍的將士們不知道將帥的到來,有的賭酒猜拳,有的倚案看書,有的放聲高歌,有的默坐無言。其中獨有一人袒著肚子坐在南窗之下,左手端《史記》,右手端酒,誦讀一篇,便飲酒一杯,有時還情不自禁地長嘯起身,大有旁若無人的情景。在迴來的路上,曾國藩對李鴻章說:眾位將領都可以立大功,任大事,但是成就最大者,就是那個裸腹讀書之人。

    此人就是後來成為淮軍名將的劉銘傳。淮軍自程學啟死後,劉銘傳成為諸將之首,也成為曾國藩部下的主力。由於多次在和撚軍戰鬥中的傑出表現,後來被提升為直隸提督。曾國藩離開徐州擔任直隸總督之後,劉銘傳最終以“河防之計”,將“太平天國”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鎮壓下去。劉銘傳戰功顯赫,是這次勝利的第一功臣,朝廷下令封其為一等男爵。曾國藩去世後,劉銘傳又多次擔任要職,他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提議興修鐵路的政府高級官員,而他在中法戰爭和保衛台灣等戰爭中所作的貢獻,也都證明了曾國藩對他的鑒別和期待。

    唯才是舉,要猛獸不要病貓

    世上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人的人不能正確使用。厚黑學主張,選人用人的正確程序應該是,正確地考察、準確地評價一個人,進而對使用這個人的風險進行評估,並使他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曆史上任何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都有求賢若渴的胸襟。他們在考量部屬的時候,唯一的標準就是是否有才幹。有才幹者加以重用,沒有才幹者則寧願棄之不用,至於身份、出身、經驗等方麵的外在因素,一般都不怎麽重視。人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真正能夠為我所用才是最重要的。反過來說,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即使地位再高、出身再好,也寧願不用。

    漢高祖劉邦,給人的印象總和流氓無賴、陰詐小人分不開。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30多歲了,還僅僅當了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然而,正是他打敗了天下無雙的項羽,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漢朝。他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幾乎稱得上是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最懂得用人的權謀家。

    劉邦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在一次慶功宴上,他對群臣說:“得失天下的原因,須從用人上說。試想: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坐鎮國家,撫養百姓,我不如蕭何;統百萬雄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當今英傑,我能委以任用,所以能得天下。而項羽有一個範增,尚且不知道加以運用,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由於自己出身平民,劉邦用人也從來不拘身份、地位,總是能夠唯才是用,甚至不在意對方原來是自己的敵人。張良原是韓國貴族,曾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後來,他向劉邦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韓信等軍事力量的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這些建議均為劉邦所采納。蕭何曾是沛縣小吏,他參加輔佐劉邦起義,當起義軍進入鹹陽時,不但及時規勸劉邦不能貪圖享樂,而且及時取出秦政府的律令圖冊,很快地熟悉了各種法律條文和全部山川險要、郡縣隘口等情況,為以後劉邦治理關中打下堅實基礎;他還舉薦韓信為大將;楚漢爭霸時,他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這一戰略要地,源源不斷地向前線運送兵源糧草,使劉邦終於能夠取勝。韓信則原是貧窮潦倒的流浪漢,他曾在項羽手下做一名管糧草的小官,投向劉邦後他才被重用,並用兵如神,屢建戰功,成為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人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厚黑學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偉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偉坤並收藏厚黑學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