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官場厚黑學
實力至上,權力不相信眼淚
權力,說到底,是一種基於實力的強製力、操縱力和控製力。政治人物如果失去權力,也就等於喪失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厚黑學看來,獲得並固守權力的秘訣無非兩個字:厚黑。所謂“厚”,具體而言,權力的獲得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過程,是一個培厚實力的過程,它需要謀求權力的人在個人心理、社會影響、經濟基礎、軍事力量等種種方麵的充分準備和積累。隻有具有深“厚”實力,才能真正獲得權力;所謂“黑”,主要是體現在權力的交接和轉移過程中,這個過程是新力量崛起,舊勢力消亡的過程。由於利益的爭奪,整個過程必將是流血的慘烈鬥爭。任何參與權爭的一方,如果不黑,必將失敗。而這種種權謀手腕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實力有很大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暴力強權決定了一切。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當時起義軍中有一個叫朱溫的士兵,十分英勇善戰。朱溫屢立戰功,地位漸漸升遷。在黃巢軍中無法混下去時,為了生存,也為了富貴前途,他聽從謀士謝瞳的計策背叛黃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唐僖宗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兼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
後來,朱全忠與沙陀族李克用等聯兵成功鎮壓黃巢起義軍。朱溫以少勝多,擊敗唐蔡州黃巢的繼承人秦宗權。緊接著,朱溫又將兵鋒指向了淮南地區。經過多年的征戰,朱溫掃清了一個個對手,完全控製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超過李克用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
從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到天複三年(903年)正月,唐朝宮廷發生嚴重變亂,朱溫乘機率兵7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今華縣),兵臨長安近郊。經過多次征戰,朱溫清除了多股異己勢力,並成功地把唐昭宗從軍閥手裏解救出來。唐昭宗迴到長安後,成了朱溫的傀儡。不久之後,朱溫殺宦官700多人。朱溫則被任命為守太尉兼中書令、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正元帥是皇子),晉爵為梁王,並加賜“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頭銜,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5首《楊柳詞》,以示表彰。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溫上奏,請求皇帝遷都洛陽(今屬河南),皇帝被迫同意。當昭宗的車馬到達華州的時候,夾道歡迎的百姓都大喊“萬歲”。皇帝邊哭邊對他們說:“不要再喊萬歲了,我現在已經不是你們的主人了!”然後又對他的侍臣說:“我現在這樣漂泊無依,不知道以後會落得個什麽樣的結局。”朱溫把昭宗左右的200多個太監宮女全部殺死,把自己選來的形貌和年紀相似的親信安排在皇帝身邊。昭宗一開始沒有看出來,後來才慢慢發現自己身邊已經都是朱溫的人了。
遷都洛陽後,朱溫還是擔心昭宗有朝一日會利用李茂貞、李克用等東山再起,就讓朱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把昭宗殺了。然後以皇後的名義,立李柷為皇帝,李柷就是唐哀帝。為了掩人耳目,他在事前帶兵離開洛陽到河中前線去討伐投靠李茂貞的楊崇本。迴到洛陽後,朱溫演了一出戲,他聽說朱友恭等人把昭宗殺了,裝做十分吃驚的樣子,一邊趴在地上一邊哭著說:“這些奴才辜負了我,他們要讓我背負萬世惡名。”到洛陽之後,又趴在梓宮大哭了一場,在見到皇帝時,辯說這不是自己的意思。隨後,他就把朱友恭和氏叔琮等人殺了滅口。天祐二年(905)二月,朱溫把李裕等昭宗的9個兒子殺了。六月,又殺了裴樞、獨孤損等朝臣30多人,並把他們的屍體投到黃河中,說是要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成為“濁流”。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哀帝任命朱溫為相國,劃宣武等21道作為他的封國,又加封九錫。這本來是柳璨等人為朱溫正式稱帝鋪設的一塊跳板,可是朱溫耐不住性子,認為柳璨他們還是為李唐朝廷考慮,有意拖延時間尋找機會,於是不接受這些封號,並先後把蔣玄暉、柳璨等人殺了,進一步加快了奪權的步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溫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又把汴州改名為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作為東都,把唐朝原來的東都洛陽作為西都。年僅17歲的哀帝被降為濟陰王,實際上是被軟禁了起來,次年二月,朱溫又幹脆把他給殺了。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希望利用家族力量維護王朝統治,先後分封23個兒子為親王。這些親王出鎮地方,各立王府,設置官屬,都可以統兵,擁有一支護衛軍隊,少的3000人,多的有近2萬。在這些親王之中,被分封在北方邊塞的9位“塞王”所統率兵力最雄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於是朱元璋立太子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他就是建文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文帝登基之後,整個心思都放在如何消除諸王的威脅之上。他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但建文帝想做一個符合儒家教條的完美君主,一舉一動都要講究名分。當時,諸藩之中最為危險、力量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平時舉動謹慎,沒有道德上可指責的地方,拿他開刀名不正言不順。其他諸王則大都作惡多端,名聲很壞。於是建文帝決定“先除枝葉,再除根本”。他利用諸王平日裏的諸多劣跡,先後廢黜了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等5位藩王,並同時於北平周圍部署兵力監視朱棣。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密令逮捕朱棣,不料朱棣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並援引《皇明祖訓》,以“清君側”,誅朝中“奸臣”齊、黃等人為名,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由於朱棣自稱“靖難”,即平定朝廷禍難,因此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一開始,由於北方的許多將領都是燕王的舊日下屬,所以投降燕王的很多。建文帝先後起用老將耿炳文、李景隆為統帥平叛,但是都被朱棣擊敗。由於燕軍強大的攻勢,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投降,朱棣率軍進抵金陵,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等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下落不明。曆時4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實現野心也要“名正言順”
大凡成大事者都有驚人的野心,但曉得曆史潛規則的人知道控製勃勃雄心,不輕易在條件不具備時就顯露無遺。唯有在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時,野心才能真正實現,所以凡事不必操之過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
武則天本是唐高宗的愛姬。公元683年,唐高宗因舊病複發而不治身亡。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品性庸儒,毫無主見,凡事都對母親武則天言聽計從,這樣執政大權便漸漸落入了武則天的手中。
昔日唐高宗在位時,因病常把大小政事多半委托給皇後處理,自己落得個清心養性,武則天也漸漸掌握了朝中大權。
高宗一死,繼位的又是武則天的兒子,要想廢黜隻是一句話而已。這樣,武則天便不禁野心萌動,想要嚐試一下當女皇帝的滋味。然而,在一個夫權為上的男性社會裏,傳統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想撼動又談何容易。
中宗被廢後,武則天曾故意試探性地問群臣:“此後應由何人承續帝位?”
宰相應聲答道:“就立豫王李旦為帝。”
李旦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其他人也都眾口一詞,沒有一個人會想到武則天自己想要過一把當皇帝的癮。群臣的意見讓武則天心涼了半截,但也給她打了一針清醒劑,她知道,自己現在做皇帝還不是時候。無奈,她隻好暫立豫王李旦為唐睿宗,做了個掛名皇帝。
然而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大臣屢屢站出來勸諫,要武則天盡早把權力還給皇帝李旦。大唐李敬業甚至招集十餘萬兵馬,發誓要殺掉這個想篡奪大唐江山的女子。
大文豪駱賓王也揮毫抒憤,寫出了力透素紙、千古名揚的《討武檄文》,追隨李敬業麾下,兵敗後不知所終。之後仍有許多州縣的一大批刺史起兵討武……
麵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力量,武則天心裏明白,雖然此時在朝中說句話她就能坐上皇帝的寶座,但眾人不服,民心不穩,這樣的女皇做不長久,也可能在曆史上留下惡名。於是,她放眼前途,決定費些時間大造聲勢,設法改變人們的觀點,改變民眾對女人尤其對她這個不一般的女人的敵視態度。
首先,武則天表麵上裝作歸政於李旦,暗地裏卻讓李旦寫表堅決推辭,而自己則好像是迫不得已才臨朝,掌握皇權。接著,她又讓侄子武承嗣派人在石頭上刻上“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塗成紅色,扔進洛水,再由雍州人唐同泰取來獻給朝廷。武則天親祭南郊,告慰神靈,稱此石為“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給自己加號聖母神皇,封唐同泰為遊擊將軍,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拜洛受瑞儀式,使人以為她當皇帝乃是奉循上天的旨意的。
而後,武則天又暗使高僧法明杜撰了《大雲經》四卷,遍送朝廷內外。《大雲經》中在醒目的位置稱武則天本是彌勒佛的塵世化身,理當代為主宰唐朝。武則天便令兩京諸州官吏使百姓大讀特讀,並專門建寺珍藏。
此外,武則天又令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的百姓900餘人,來到朝廷上表,懇請武則天親臨帝位。武則天佯裝不答應,卻又馬上把傅遊藝提升為給事中。如此升官捷徑,哪個不會效法?於是,百官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競相仿效傅遊藝,上表奏請武則天當皇帝。有一次上表者竟多達6萬餘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此大造輿論,都覺得武則天做皇帝已是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勢所必然。百官群臣也樂得順水推舟,請求武則天早日登基。就連空頭皇帝李旦竟也認為自己這個皇帝是搶了母親的位,親自上表請求姓武。
時機成熟之後,武則天這才廢了李旦,親自登基為帝,反對者聲息皆無,她這個皇帝也就做穩了。
內外兼修,爭做完人
世上沒有完美的存在但卻有不斷追求完美的人。對這些努力想功成名就的人,我們稱之為“完人”。以曾國藩為例,讓我們看一看曆史人物是怎樣追求做“完人”的:
1.崇尚剛直
曾國藩對人的評價表現了他獨特的處世風格。他崇尚剛直,認為做就要做充滿剛直之氣的大丈夫。
曾國藩常常寫信給他的弟弟、子女們,說曾家後代秉承了母親江氏的剛猛氣質。
其母江氏剛嫁到曾家時,曾家經濟尚不寬裕,江氏操持家務更加克勤克儉,家境也漸漸興旺起來了。江氏也特別賢惠,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可以說是不怕髒累,任勞任怨。自嫁入曾門後,共生有五男四女,家人的所有衣物都是她親手縫製的。
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用“好作自強之言”相勸。她常對丈夫說:我們家孩子雖然多,但是,讀書、務農、經商、為官樣樣可做,我在家裏操持家務,孩子們在外麵闖蕩,還擔心什麽貧苦呢?從她的言語可以看出,母親江氏對曾國藩品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2.樹立最高思想
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言、立功、立德”,這三件他都做到了。
立言,他的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至今仍被天下傳閱,尤以《家書》影響最廣,成為不少名人雅士的枕頭讀物;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在列強橫行、各方勢力你爭我奪的局麵下竭盡職責;立德,他內外兼修,誓做完人,並事事以身作則,重視身教。
正因為如此,後世給他的頭銜不勝枚舉:“中興名臣”、“處世楷模”、“湘軍創始人和領袖”、“太平天國的克星”、“洋務運動的領袖”、“近代史之父”等。除此之外,曾國藩對誌向的追求也很執著。他認為人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如牆頭蘆葦,隨風搖擺,而要矢誌不移,有原則有操守,否則,光陰匆匆,肯定會無所作為。
丙戌年有病時,他怕一下子病死家中,違背了自己的初誌,失信於世人。後來複出,意誌更加堅定,倘若再有什麽不測,也沒有留戀和後悔的事情了。
3.主張本誌不可移
曾國藩主張,本誌不可移,並把能否持之以恆看做有成無成的重要體現。他在家信中以自責的方式教導子侄說:“餘生平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等到辦理軍事,誌向才最終確定,中間本誌變化,尤無恆之大者,用為內恥。”事實上曾國藩所改變的隻是他“本誌”的一些表象,而他從年輕時就要成為不同凡響的人物,要成為“蛟龍”,幹一番大事業的“大誌”並沒有變。但他認為自己從軍以來是一次本誌的改變。因此,他主張自從軍以後“死在沙場”、“以身殉國”的“初誌”是絕不可再改變的了。
的確,無論何時,要想成大事,非樹立遠大誌向不可,並以這種誌向為目標積極進取,內外兼修,有誌貴在有恆,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才有功成名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候。
曾國藩曾經說過這麽一段話:“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若夫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由此可知,對於“完人”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同樣道理,這世間芸芸眾生,想當完人的多了,真正能做到的卻鮮而有之,完美在於心,在於誌向而不在於一念之間。
打一巴掌揉三揉
厚黑者特別讚賞遵循恩威並濟的用權規則,他們將此作為要人信服的法寶。中國古代曆代帝王對人治之術最有心計的,莫過於恩威並施、剛柔相加的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大棒加胡蘿卜”、“打一巴掌揉三揉”的政策,而許多帝王都懂恩威並舉的道理,也多次運用於自己的統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經負有輔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績貶職。他告訴太子道:“李績是有能力輔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並沒有什麽恩愛相聯,因此,他難免會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使你難於駕馭他,所以我才故意貶謫他。你即位後,可即刻讓他官複原職,他便會對你感恩戴德,忠實地效命於你。”
果然,唐太宗去世後,太子李治即位的當日,就讓李績複任宰相,由此,李績對新皇帝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從此忠心耿耿、不存二心。
無獨有偶,漢代大將衛青不斬敗將的故事也說明了他的高明。
有一年,漢武帝派衛青出兵定襄,部將蘇健、趙信兩軍共3000多騎兵個個具有非凡本領。一日,他們突然與單於的部隊遭遇,經過一日激戰,3000多騎兵幾乎全部戰死,趙信也投降了單於,隻有蘇健隻身逃迴漢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時間議論紛傳,都道蘇健必死無疑。更有議郎周霸對衛青進言道:“自從大將軍出兵以來,還未曾斬過部將,今天蘇健損失了這麽多人馬,還一個人逃了迴來,以卑職愚見,應將其斬首示眾,昭示全軍,以顯示將軍的威嚴和治軍有方。”
但軍中一個叫安的長史卻竭力加以勸阻,他說千萬不可如此做!想蘇健以數千人馬抵抗數萬敵軍的圍攻,奮力苦戰一天,士卒悉數戰死,他仍不敢有二心,可見其忠焉,如今他死裏逃生,拚死逃迴營中,如果反而被斬,這無異於告訴眾人,今後如打敗仗,千萬別跑迴來,幹脆投降敵人。所以千萬不可殺他。
衛青聽了這番陳述,心中深以為然,於是說道:“我衛青將真心誠意地待他,讓他留在軍中,我不怕會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勸我斬殺部將來顯示威儀,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願。再者,雖然大將軍有權斬殺部將,但以我之被皇上寵幸,也不該在城外擅自誅殺部將。將他送往皇上那裏去,讓皇上親自發落他吧!這樣形成大臣不敢專權的局麵,不是更好嗎?”
左右的人聽了這番話,深為衛青的深明大義和忠誠所感服,更加欽佩衛青的為人和仁慈,莫不肅然以對。
於是,衛青將蘇健囚禁起來送到漢武帝那裏,漢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衛青不斬部將,說明他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將軍,同時也是一位懂得治軍與治人之術的統帥。
先扮“黑臉”,再扮“紅臉”
作為一個領導者,管理好下屬是你最基本的工作。隻有這樣才會使你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你的工作出色便是得到更高的領導賞識的最大資本。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聰明的古人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對待下屬絕不能隻是板起麵孔教訓,要知道人是有一種逆反心理的,那樣做隻怕恰好會弄巧成拙。更不要做老好人,在下屬麵前沒有一點領導的姿態,那樣下屬對你沒有絲毫敬畏,你恐怕也就很難控製自己權力範圍內的局麵,起不到一個領導的作用。你的上司將不得不考慮是否需要換一個合適的人選來代替你。最好的辦法是恩威並施,“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既讓下屬受到應有的懲罰,又得讓他感恩戴德。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有名的賢相。他不但有文韜武略,而且極有人緣,使得全軍上下無不認為其有情有義。“諸葛亮三氣周瑜”本來對吳蜀聯盟極為不利,直到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歎中死去,吳蜀聯盟極有徹底破裂的可能。但是,諸葛亮親自去為周瑜吊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那感人肺腑的悼詞催人淚下,連旁邊守孝的兵士都為其言辭感動得泣不成聲。見此情景,誰又會記起周瑜恰恰是被眼前這位哭得死去活來的吊唁人氣死的呢?不知情的一定會以為二人乃摯友,並為他們感天動地的友誼而驚歎不已,通過這種途徑,諸葛亮不僅保全了自己,還保住了吳蜀聯盟。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事,就是典型的先扮“黑臉”,後扮“紅臉”,先給“大棒”,後賜“胡蘿卜”的例子。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迅速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薑維,一時大震關中。他派馬謖率軍守街亭,迎擊魏軍,並為馬謖製定了作戰部署。誰知馬謖自恃飽讀兵書,不依丞相之計,終於失了街亭,大敗而歸。
諸葛亮被迫退迴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諸葛亮與馬謖私交甚厚,但馬謖失了街亭,依軍法當斬,諸葛亮便狠著心下令處死了馬謖。執法後,諸葛亮又揮淚親自祭奠,寫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令兵士們大為感動。
諸葛亮作為一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應當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否則就很難樹立威信,很難令眾人臣服。但從個人角度講,他和馬謖交情又很深,如果一斬了之,肯定會被認為六親不認,在這樣的人手下當差,沒準哪天犯個小錯便被就地正法,因而人們很可能就開始畏懼、疏遠他。但他親自哭祭,以祭詞曉之以理,以眼淚動之以情,效果就不同了。士兵們就會覺得,丞相是個重情義的人,殺馬謖是因為萬不得已,是因為剛正不阿、不徇私情,這反而更體現出丞相的可貴品質。就這樣,既樹立了威信,嚴明了法紀,又不傷人情,可謂兩全其美。
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妨學學諸葛亮,先扮個“黑臉”,再扮個“紅臉”,合理處理公正和人情的關係。
容人並適當製約
厚黑者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們在待人的寬嚴方麵絕不走向極端,而是精於調劑,適當用容人與製人的手法讓對手心服口服。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後來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婁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們兩兄弟現在都出來做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飛揚跋扈,你出去做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
他弟弟說:“這一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搖搖頭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好了。”
這段對話告訴我們,要想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中,對此做出最精彩闡釋的,無過戰國時期的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迴到齊國登上王位後,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住管仲,準備開刀問斬。
這時,鮑叔牙卻推薦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齊桓公想不通,鮑叔牙對他說:“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隻有公子糾。管仲強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用管仲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裏隻射得衣帶鉤呢?”
於是,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麵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因為他深知個人感情應服從於定國安邦的大計。這是大義。
南宋休寧人程卓擔任嘉興太守時,有人偽造官府副職衙門的空白公文賣給不法之徒,用來作為契約證券使用。這種東西流傳得很廣,書吏們辦公時發現了這件事,認為是重大問題,要不論真假,都一一追查驗看,這樣所罰沒的錢財可增加地方不少財政收入。
程公說:“這不過是偽造者的罪責而已,如果一一追查檢驗,本地百姓就一齊受到騷擾。我認為還是安定民心更重要,增加收入的事倒在其次。”
他於是向百姓宣布,凡有誤買假文書者,允許自己陳報,並立即給換蓋真的官印,逾期不來申報者,使用時被發現就要一律沒收。凡持假文書者聞訊都自動前來更換,全郡安然,沒有發生動蕩。
由此可見,懂得容人隻是寬的一方麵,同時還必須輔以一定的製約措施,容中有克。適當的克製是必要的,如無相應的製約措施,就把大權輕易交出去,很容易造成悲劇。
適度的寬容比硬性的批評更能維護一個人的尊嚴,也更有益於其迷途知返。
慎用“婦人之仁”,去身後之憂
在厚黑處世中,“婦人之仁”往往成為一個人最大的負擔,甚至是致命傷!比如麵對不懷好意的借債者,你出於“婦人之仁”而在他的哀求之後借給他錢,結果卻一毛錢也要不迴來。一個人的惡行因為你的“婦人之仁”而獲得了寬容,結果你的“婦人之仁”不但沒有感化他,反而讓他重新有機會犯下惡行,對你自己或別人也會造成傷害。此外,你的“婦人之仁”會成為你的弱點,成為人人想利用的目標,在眼淚、溫情、請求、孩子似的無辜與可憐之下,你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自視爵高位顯,趁齊國內亂,幫助太子昭當上了齊國的國君。宋襄公想借助楚齊的威力壓服不買他賬的眾諸侯,然後再借諸侯之力壓強楚。宋襄公派人重賄楚國,約定次年春會盟於位於齊國的盂上之地,齊孝公因為是靠宋襄公的幫助上台的,隻好答應按時到會。
會盟期到,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議宋襄公帶些軍隊前往,不要對強楚掉以輕心。宋襄公為了表示自己很講“信義”,不僅沒有聽目夷的話,還怕目夷在他走後暗地派兵前往護駕,便帶著目夷一同赴會。果然早就有圖霸之心的楚國竟然兵圍盟壇,俘虜了宋襄公,並且挾宋襄公向宋國攻來。
好在目夷已趁亂從盂上之地逃迴宋國,並且抓緊進行了布置,做好了抗楚的準備。當楚軍壓境之時,目夷繼任宋國國君。楚王大為光火,下令攻城,結果連攻了三天,也沒攻下來,隻好撤兵放人。
按說,當宋襄公身陷囹圄、國勢危難之時,目夷毅然挑起捍國衛土的重任,就任國君之位,以其出色的才智和勇敢,粉碎了楚國吞並宋國的陰謀,就應該心安理得地把這個國君當下去,可才智出眾的目夷臉不厚心不黑,當聽說宋襄公被釋放後,馬上派人把宋襄公接迴宋國,仍舊讓宋襄公當宋國的國君,自己重居臣位。
目夷的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因為目夷當國君對宋國來說,比宋襄公要有利得多,可他竟然為了自己的“名聲”和麵子,而不顧國家之利,讓一個滿口空講“仁義道德”的家夥重新執掌國家大權,這就是典型的“婦人之仁”。
再比如楚漢之爭,本來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項羽在關鍵時刻,卻來了個“婦人之仁”,放了劉邦一馬,“放”的結果是虎歸山、龍入海,結局隻能是“霸王別姬”。所以《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宗吾先生曾說:“我發明厚黑學,一般人未免拿來用反了,對列強用厚字,搖尾乞憐,無所不用其極;對國人用黑字,排擠傾軋,無所不用其極,以致把中國鬧得這樣糟。我主張翻過來用,對國人用厚字,事事讓步,任何氣都受,任何舊賬都不算;對列強用黑字,一點兒氣都不受,一切舊賬,非算清不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殺雞儆猴
“治亂世,用重典;治亂軍,用嚴刑。”孔子誅少正卯,雖然不合情理,但權術好詐,卻因這一刀而使得權臣畏懼,市井安然;孔明於揮淚斬馬謖之時說:“昔孫武所以能製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若廢法何以討賊,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這就是平亂與治亂的權術,是殺雞儆猴的妙用。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他還把“賞罰嚴明”作為判斷軍隊戰鬥力和戰爭勝負的標準。用今天的話來說,他主張從嚴治軍。孫武在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之後,他對自己治軍充滿信心。他對吳王說:“雖婦人女子,奉吾軍令,亦可驅而用之。”吳王遂把後宮宮女三百人,交給孫武操練。
孫武以吳王的寵姬二人作為隊長,並對吳王說:“然軍旅之事,先嚴號令,次行賞罰,雖小事,不可廢也。請立一人為執法,二人為軍吏,主傳諭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人,充為牙將,執斧質刀戟,列於壇上,以壯軍容。”孫武吩咐宮女,分為左右二隊,命右姬者管轄右隊,命左姬者管轄左隊,各披掛持兵,以示軍法:一不許混亂隊伍,二不許言語喧嘩,三不許違背約束。次日五鼓,三百宮女個個披甲執盾齊集於演兵場。左右二姬頂盔束甲,充做將官,分立兩邊,伺候孫武升帳。孫武登台區劃繩墨,布成陣勢。令傳諭官將黃旗兩麵分授二姬,令擎為前導。眾女跟隨隊長之後,五人為伍,十人為總,各要步跡相繼,隨鼓聲進退,向左向右,步伐不亂。傳諭畢,令二隊都伏地聽令。
少頃,孫武下令:“聞鼓聲一通,兩隊齊起;聞鼓聲二通,左隊右轉,右隊左轉;聞鼓聲三通,名一挺劍為爭戰之勢。聽鳴金,然後劍隊而退。”眾宮女都掩口嬉笑。鼓吏鳴鼓一通,宮女或起或坐。
孫武站起來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使軍吏重申前令。鼓吏再鳴鼓。宮女都起立,東歪西斜,仍然嘻嘻哈哈。孫武於是卷起雙袖,親自擊鼓,又重申前令;左右二姬與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孫武大怒,圓睜雙目,喊:“執法何在?”執法者前跑。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約束再三,再不用命,士之罪矣。於軍法當如何?”執法說:“當斬!”孫武說:“士難盡誅,罪在隊長。”遂對左右說:“可將女隊長斬首示眾。”左右見孫武發怒,不敢違令,便將左右二姬綁縛。
吳王聞知自己的寵姬將被斬,趕忙派人領命去救。孫武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雖君命不得受。苟徇君命而釋有罪,何以服從?”於是將吳王寵愛的左右二姬斬首於軍前。兩隊宮女見狀,無不膽戰心驚。孫武在隊中再選兩人,充做左右隊長,再申令擊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戰,鳴金收軍。誰也不敢違令,自始至終,都符合軍令要求。於是派執法報告吳王:“兵已整齊,願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嚴明執紀、嚴明執法才會有權威,令不行,禁不止,權威不存。
治軍如此,馭人又何不如此呢?
所謂“殺雞儆猴”,即是“殺一儆百”,有威脅恫嚇之意,這是權術,是馭眾手段。在意見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劃一,法令貫徹執行,非以嚴厲手段對付不可,此之所謂“不以霹靂手段,怎顯菩薩心腸”的解釋。
做領導立威的九大原則
凡事都要有規矩,有統一的標準,這是不亂綱紀、不偏離目標的重要方法。一旦有了法,則可以直言管理,嚴格要求,保證各層次的人才都按照一致的步伐前進。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要執法必嚴。有些人認為立法要嚴,執法要寬鬆,法無情,人有情。這聽起來很對,但實際上是以情代法或者說是以情廢法。所以,應該改為立法適情,執法無情,以避免任何人以身試法。此處所說之法,就講的是管人的基本原則和精神。
1.管人以威
要使領導者的威信建立在人的心中,這樣即使用人時,把他指使到很遠的地方去,他也不會違背或背叛領導者的旨意。這種威信絕非威嚴、嚴厲所能奏效,它靠的是領導者平日行動中的凜然正氣所感染,靠的是領導者經常對屬下的愛護之心所熏陶。孟子曰:“君子以仁有心,以禮存心。”意即君子是用仁愛和禮儀來鑄造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樣才能使人不違背。
2.以暴製暴
與小人相比較,悍將不但無德,而且粗魯、莽撞,因此,要想利用悍將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將的優點是勇敢、不惜力,衝鋒陷陣的時候,還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將就像烈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麽人能收服悍將呢?有兩種人:一種是比悍將更強悍的人;另一種是有威嚴,能震懾住悍將的人。
清代的陳國瑞,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知道什麽德不德,隻要開口就說髒話,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年他十五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王比他有過之無不及。傳說僧王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匯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但陳國瑞卻不怕僧王,而是打心底裏佩服僧格林沁。在他的指揮下屢打勝仗,這足以說明以暴製暴——惡管術的效果。
3.以嚴製狂
聰明的領導人,對於狂妄的下屬能夠采用威嚴的管理方法,加以製伏,他們采用的就是以嚴製狂——威管術。
清代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撚事宜,與猛將陳國瑞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地使用他。於是,曾國藩拿定主意,先以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當陳國瑞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毀前程。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像與兒子談話那樣諄諄教導他,給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抗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口服心服,無言可辯,隻得唯唯退出。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迴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褪去其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就這樣,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4.管人不能徇私枉法
春秋時,公孫儀任魯國的宰相,他很喜歡吃魚,國內的人都爭買魚獻給他,公孫儀一概不接受。他弟弟問他:“你既喜歡吃魚,為什麽又不要呢?”公孫儀迴答:“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必然要按別人的意願辦事,那就可能觸犯法律;觸犯法律,就會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雖然喜歡吃魚還會有誰給你呢?不接受魚而不被免去宰相,這樣,雖然沒有要人家的魚,但卻能長久地自己買魚吃。”
這樣清醒,實屬不易。他很辯證地認識到隻有不吃別人的魚,才能真正長遠地靠自己吃魚。世上有多少人都沒有公孫儀這份智謀。在小利麵前,貪心過剩,結果被別人牽住了鼻子。特別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功的人,由於權力和影響超出常人,所以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就會對你曲意逢迎,投你所好。如果貪圖小利,成了別人的工具,那麽違法亂紀就在所難免了。
5.依法行事,按律施行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頗具才華的女皇帝。她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又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把她立為皇後,並參與朝政。李治死了,她廢掉李治的兒子唐中宗與唐睿宗,幹脆自稱聖神皇帝,並改國號為周。在她統治的年代,雖然還能繼承唐太宗的某些善政,並進行了一點改革,但由於自己是女人當皇帝,唯恐有人不服搗鬼,於是廣設特務,提倡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借以鞏固自己的政權,一時宗室、朝臣,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被冤死的很多。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當時大部分執法官員都“競為深酷”,經常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無辜,借此邀功要賞,但是,就有那麽一位李日知卻認定了辦案必須以法律為依據這個“死理兒”,不怕死、不信邪、不求官、不愛財,留下一股人間正氣。李日知是河南滎陽人,當時任司刑承,量刑一貫平恕準確,從不草菅人命。但是,當時酷吏橫行,民命如草,司刑少卿胡元禮就是這種酷吏中的一個。有一次胡元禮要殺一個人,李日知依法判定用刑過重,不同意處死,胡元禮當然不幹,兩人這樣反複爭論了好幾次,還是沒有定案。胡元禮氣極了,咆哮道:“隻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這個人就休想活命!”李日知聽說後也不示弱,他嚴肅地講:“如果我李日知還有負責目前的工作,這個人就不能處死!”最後兩個人各自向上陳述了自己的道理,由於李日知言之有據,難以反駁,最後還是沒有能按胡元禮的意思屈判那人死刑。依法行事的管理原則終於發揮了作用。
6.必須有做“壞事”的能力
有些時候,為了勝任工作,領導必須有做“壞事”的能力。當某種情況可能會失去控製,造成災難,為了維持秩序、避免混亂,領導必須有犧牲無辜者的決心與勇氣。從這個角度來說,領導者,有時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大眾的利益,必須對某些人進行殘酷的處置。這種情形,雖然有時成為野心家為非作歹的借口,但常常的確是迫不得已的。中國曆史上,被儒家尊為聖人的周公旦,便有殺害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的記錄;漢高祖劉邦,在項羽以其父親的生命作威脅時,卻以“請分一杯羹”來應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代管理中,公司的經營者,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常會動用犧牲創業夥伴及創業時高級幹部的策略。盡管這些人勞苦功高,但為了公司的成長和管理製度上的健全,這種犧牲有時也的確是必要的。雖難免讓人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議,卻也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殘酷麵。
7.寧讓人畏,不讓人敬
讓人敬畏的領導遠比讓人敬愛的君王來得安全。人們通常會去損害自己所愛的人的利益,卻不敢去偷占自己所害怕的人的便宜。因此,隻懂得用愛來施恩的領導,經常會過分相信下屬對他的支持,由於判斷上的誤差,而遭到了毀滅的命運。
8.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領導人為製止動亂形勢的必要政策,最好嚴厲而果斷,將反對者的意誌徹底鎮壓,但絕對不可實施太久,否則會使敵對勢力再度滋生反抗的勇氣。朱元璋出身民間,在創業夥伴間缺乏崇高的君王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在建立政權後,曾對功臣展開大屠殺,以徹底壓製各派係的勢力,終於建立了三百年的大明政權。而明末的崇禎皇帝卻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對李自成、張獻忠等既缺乏一貫的剿討政策,也提不出安撫的具體方法;對清人的政策更是在和與不和之間舉棋不定,反使抗清名將袁崇煥等先後冤死,終致李闖王攻入皇宮,他卻不得不自縊於煤山。
9.鯰魚效應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管人”的本領,都具備善於利用“人”這個特殊資源的本領,他們都能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服務。
許多企業基本上由以下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約占20%;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約60%;三是整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或廢才約占20%。如何使第三種人減少,使第一、第二種人增加呢?采用“鯰魚效應”。
過去漁人捕沙丁魚,總是將魚放入魚槽運迴碼頭。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要比死魚高出許多,因此漁民們千方百計讓魚活著返港。但除了一艘漁船總能帶著活魚返港外,其他各艘漁船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而帶活魚返港的這艘船的船長從不公開自己成功的秘密,更不讓人參觀他的魚槽。直到他死後,漁民打開魚槽,才看到裏麵隻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
為什麽放進一條鯰魚,就能使其他魚都活著呢?原來,鯰魚是食肉魚,它被放進魚槽後,自然會四處遊動到處找小魚吃,而大量的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遊動殺手”,自然也加速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迴到漁港。其實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把握時機巧進退
春秋時的範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他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使越國強大,最後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因為他功勳卓著,要拜他為上將軍。範蠡知道越王心胸狹窄,可以共度患難但不能同享富貴,便堅持不受,並悄然離開越國,更名經商,富甲一方。
範蠡離開越國時,曾遺書一封給共過事的大夫文種,勸他盡早離開越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但文種並沒有聽從勸告離開越國,而隻是稱病不朝,以為我不管事便可無事。果然,沒過多久,越王便聽信讒言,找借口逼文種自殺了。
越王可與人共患難,患難之時做其臣下便可身安,但他不能與人共享樂,因此患難之時一過,他的賜官加爵,便是加災施禍。範蠡審時度勢,及時身退,不求一時富貴,也遠避了殺身之禍;文種不知,最終雖事業有成卻性命不保,到死也隻能留下說不出的遺憾。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張良卻未像蕭何那樣遭受鋃鐺入獄的淩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關鍵是他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甘於退向平淡。自從漢高祖入主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詞多病,閉門不出,隱居修煉養身之術,研習黃老之學。漢高祖剖符行封,特意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隻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留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曆史的悲劇。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他極少參與謀劃,堪稱“功遂身退”的典型。
戰國時的範雎用“遠交近攻”的謀略輔佐秦昭王,屢建奇功,拜為相國,封應地,號應侯,成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後來,他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先後叛國通敵,根據秦國法令,舉薦者也應治罪。雖然秦昭王考慮到範雎的功勞很大沒有治他的罪,但範雎自己心裏感到不自在。這時,燕國人蔡澤來到了秦國,求見範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蔡澤見到範雎後,氣宇軒昂,談吐不同凡響,範雎不得不服。蔡澤對範雎說:“人們常說,太陽運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圓滿便要虧缺。物盛則衰,這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你現在功勞很大,官位到了頂點,秦王對你的信任也無以複加,正是退隱的好時機。這時退下來,還能保住一生的榮耀,不然的話,必有災禍。這方麵的教訓是很多的。想當年,商鞅為秦孝公變法,使秦國無敵於天下,結果卻遭到車裂而死的下場。白起率軍先攻楚國,後打趙國,長平之戰殺敵四十萬,最後還是被迫自殺。又如吳起,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後來卻被肢解喪命。文種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使越國強盛起來,報了夫差之仇,可最終還是被越王所殺。”
範雎聽後不禁悚然動容。蔡澤稍稍停了一會兒又說:“這四個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況下不知道退隱而遭受的禍患。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進而不能退啊!倒是範蠡明白這個道理,能夠超脫避世,做了被人稱道的陶朱公。我聽說,以水為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麵容,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的禍福。《周書》說:‘成功之下,不可久處。’你何不在此時歸還相印,讓位給賢能的人,自己隱居山林,永保廉潔的名聲、應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榮耀呢?”
蔡澤的話終於說服了範雎。於是,他待蔡澤為上客。過了幾天,範雎向秦昭王介紹了蔡澤,說服昭王拜蔡澤為相國,自己托病歸還了相印。就這樣,範雎急流勇退,離開了相位。
楚國派昭陽領兵攻打魏國。昭陽在襄陵擊敗魏軍,連克八城,隨後又移兵進攻齊國。
齊王對此很憂慮。恰好秦國的使者陳軫到齊國,齊王就問他怎麽辦。陳軫說:“大王不必擔心,讓我去勸楚軍退兵好了。”
陳軫去到楚軍軍營,對昭陽說:“我很想知道楚國的法律對於破敵殺將者如何封賞?”
昭陽說:“如果官位已經是上柱國了,就封爵位為上執珪。”
陳軫問:“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嗎?”昭陽答:“隻有令尹了。”
陳軫說:“如今您已經是令尹,屬於一國之中的最高官位了。我打個比方:有個人給門客們送了一壺酒,門客們說:‘幾個人喝一壺酒,不夠喝,不如大家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就一個人喝酒。’過了一會兒,有個門客說:‘我先畫好蛇了。’他拿起酒,又說:‘我可以給蛇畫些足。’等他加畫好蛇足之後,另一個人已經將酒奪過來喝掉了,並且對他說:‘蛇本來就沒有足,你給它添上足,就不是蛇了。’如今您已官至令尹,輔佐楚王,進攻魏國,破敵殺將,論功勞誰也比不上您,您的官位高得不可能再提拔了。您竟然又移軍進攻齊國,打勝了不可能再升官,打敗了卻會身敗名裂,對楚國也沒有好處。這就等於畫蛇添足一樣。不如早點兒撤軍而去,給齊以德惠,這才是保全名利的‘持滿之術’啊。”
昭陽認為有道理,就領兵撤退了。
可見,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選擇,把握“進”與“退”的辯證關係,正是做人和當領導的必備心術。
小心謹慎,防人暗算
顏真卿,曆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唐代最為傑出的忠貞大臣。安祿山起兵叛亂時,河北二十餘郡望風而降,唯有他以一座小小的平原郡城,孤軍抵抗,誓不降賊,成為抗擊叛軍的中流砥柱,贏得唐玄宗極大的讚歎。此後,他曆經唐肅宗、代宗和德宗數朝,官至太子太師,德高望重,天下景仰。然而,這樣一位名震天下的顏真卿,卻對宰相盧杞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本來,顏、盧兩家曾是世交,父輩曾攜手並肩浴血沙場,為刎頸之交,但即使如此,盧杞在自己羽翼豐滿之後,卻再也容不下這樣的老前輩。最初,盧杞想把顏真卿擠出朝廷,便問他:“想安排你去外地任職,你看哪裏對你比較合適?”
顏真卿在朝堂中當眾迴答說:“我這個人由於性情耿直,一直被小人所憎恨,遭到貶斥流放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如今我老了,希望你能有所庇護。當年安祿山殺害了你的父親,將首級傳到我那裏,以威脅我投降,我見到你父親臉上的血跡,不敢用衣巾擦拭,而是用舌一一舔幹淨的,難道你還不能容下我嗎?”
幾句話說得盧杞臉色緋紅,心中卻更痛恨了。不久,割據淮西的節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朝廷,自稱天下兵馬都元帥,氣勢洶洶,很快便攻下了汝州,引起朝野很大的震動。德宗問盧杞如何平息叛亂,臉厚心黑到了極點的盧杞,決心利用這個機會除掉顏真卿,便對德宗說:“李希烈是個年輕的悍將,恃功傲慢,他的部下不敢阻止他。如果朝廷能派出一位儒雅重臣,向他宣示陛下的恩德,陳述逆順禍福的道理,李希烈必然會革心悔過,這樣就不必大動幹戈而將他收服。顏真卿是四朝重臣,忠直剛強,名重海內,人人敬服,他去最為合適。”
表麵上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完全是為了迅速平叛,絲毫也沒有陷害顏真卿之意。因而不辨忠奸的德宗皇帝完全聽從了他的意見,朝中有識之士無不為之震驚。有人勸告顏真卿說:“你這一去必然會遇害,最好暫且留下來,看一看朝廷會不會有新的平亂措施。”顏真卿慨然道:“國君之命,怎麽能夠不從?”還有人甚至上書朝廷說:“讓一位元老重臣去送死,這是國家的恥辱!請將顏真卿留下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實力至上,權力不相信眼淚
權力,說到底,是一種基於實力的強製力、操縱力和控製力。政治人物如果失去權力,也就等於喪失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厚黑學看來,獲得並固守權力的秘訣無非兩個字:厚黑。所謂“厚”,具體而言,權力的獲得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過程,是一個培厚實力的過程,它需要謀求權力的人在個人心理、社會影響、經濟基礎、軍事力量等種種方麵的充分準備和積累。隻有具有深“厚”實力,才能真正獲得權力;所謂“黑”,主要是體現在權力的交接和轉移過程中,這個過程是新力量崛起,舊勢力消亡的過程。由於利益的爭奪,整個過程必將是流血的慘烈鬥爭。任何參與權爭的一方,如果不黑,必將失敗。而這種種權謀手腕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實力有很大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暴力強權決定了一切。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當時起義軍中有一個叫朱溫的士兵,十分英勇善戰。朱溫屢立戰功,地位漸漸升遷。在黃巢軍中無法混下去時,為了生存,也為了富貴前途,他聽從謀士謝瞳的計策背叛黃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唐僖宗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兼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
後來,朱全忠與沙陀族李克用等聯兵成功鎮壓黃巢起義軍。朱溫以少勝多,擊敗唐蔡州黃巢的繼承人秦宗權。緊接著,朱溫又將兵鋒指向了淮南地區。經過多年的征戰,朱溫掃清了一個個對手,完全控製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超過李克用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
從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到天複三年(903年)正月,唐朝宮廷發生嚴重變亂,朱溫乘機率兵7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今華縣),兵臨長安近郊。經過多次征戰,朱溫清除了多股異己勢力,並成功地把唐昭宗從軍閥手裏解救出來。唐昭宗迴到長安後,成了朱溫的傀儡。不久之後,朱溫殺宦官700多人。朱溫則被任命為守太尉兼中書令、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正元帥是皇子),晉爵為梁王,並加賜“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頭銜,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5首《楊柳詞》,以示表彰。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溫上奏,請求皇帝遷都洛陽(今屬河南),皇帝被迫同意。當昭宗的車馬到達華州的時候,夾道歡迎的百姓都大喊“萬歲”。皇帝邊哭邊對他們說:“不要再喊萬歲了,我現在已經不是你們的主人了!”然後又對他的侍臣說:“我現在這樣漂泊無依,不知道以後會落得個什麽樣的結局。”朱溫把昭宗左右的200多個太監宮女全部殺死,把自己選來的形貌和年紀相似的親信安排在皇帝身邊。昭宗一開始沒有看出來,後來才慢慢發現自己身邊已經都是朱溫的人了。
遷都洛陽後,朱溫還是擔心昭宗有朝一日會利用李茂貞、李克用等東山再起,就讓朱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把昭宗殺了。然後以皇後的名義,立李柷為皇帝,李柷就是唐哀帝。為了掩人耳目,他在事前帶兵離開洛陽到河中前線去討伐投靠李茂貞的楊崇本。迴到洛陽後,朱溫演了一出戲,他聽說朱友恭等人把昭宗殺了,裝做十分吃驚的樣子,一邊趴在地上一邊哭著說:“這些奴才辜負了我,他們要讓我背負萬世惡名。”到洛陽之後,又趴在梓宮大哭了一場,在見到皇帝時,辯說這不是自己的意思。隨後,他就把朱友恭和氏叔琮等人殺了滅口。天祐二年(905)二月,朱溫把李裕等昭宗的9個兒子殺了。六月,又殺了裴樞、獨孤損等朝臣30多人,並把他們的屍體投到黃河中,說是要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成為“濁流”。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哀帝任命朱溫為相國,劃宣武等21道作為他的封國,又加封九錫。這本來是柳璨等人為朱溫正式稱帝鋪設的一塊跳板,可是朱溫耐不住性子,認為柳璨他們還是為李唐朝廷考慮,有意拖延時間尋找機會,於是不接受這些封號,並先後把蔣玄暉、柳璨等人殺了,進一步加快了奪權的步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溫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又把汴州改名為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作為東都,把唐朝原來的東都洛陽作為西都。年僅17歲的哀帝被降為濟陰王,實際上是被軟禁了起來,次年二月,朱溫又幹脆把他給殺了。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希望利用家族力量維護王朝統治,先後分封23個兒子為親王。這些親王出鎮地方,各立王府,設置官屬,都可以統兵,擁有一支護衛軍隊,少的3000人,多的有近2萬。在這些親王之中,被分封在北方邊塞的9位“塞王”所統率兵力最雄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於是朱元璋立太子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他就是建文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文帝登基之後,整個心思都放在如何消除諸王的威脅之上。他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但建文帝想做一個符合儒家教條的完美君主,一舉一動都要講究名分。當時,諸藩之中最為危險、力量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平時舉動謹慎,沒有道德上可指責的地方,拿他開刀名不正言不順。其他諸王則大都作惡多端,名聲很壞。於是建文帝決定“先除枝葉,再除根本”。他利用諸王平日裏的諸多劣跡,先後廢黜了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等5位藩王,並同時於北平周圍部署兵力監視朱棣。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密令逮捕朱棣,不料朱棣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並援引《皇明祖訓》,以“清君側”,誅朝中“奸臣”齊、黃等人為名,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由於朱棣自稱“靖難”,即平定朝廷禍難,因此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一開始,由於北方的許多將領都是燕王的舊日下屬,所以投降燕王的很多。建文帝先後起用老將耿炳文、李景隆為統帥平叛,但是都被朱棣擊敗。由於燕軍強大的攻勢,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投降,朱棣率軍進抵金陵,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等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下落不明。曆時4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實現野心也要“名正言順”
大凡成大事者都有驚人的野心,但曉得曆史潛規則的人知道控製勃勃雄心,不輕易在條件不具備時就顯露無遺。唯有在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時,野心才能真正實現,所以凡事不必操之過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
武則天本是唐高宗的愛姬。公元683年,唐高宗因舊病複發而不治身亡。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品性庸儒,毫無主見,凡事都對母親武則天言聽計從,這樣執政大權便漸漸落入了武則天的手中。
昔日唐高宗在位時,因病常把大小政事多半委托給皇後處理,自己落得個清心養性,武則天也漸漸掌握了朝中大權。
高宗一死,繼位的又是武則天的兒子,要想廢黜隻是一句話而已。這樣,武則天便不禁野心萌動,想要嚐試一下當女皇帝的滋味。然而,在一個夫權為上的男性社會裏,傳統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想撼動又談何容易。
中宗被廢後,武則天曾故意試探性地問群臣:“此後應由何人承續帝位?”
宰相應聲答道:“就立豫王李旦為帝。”
李旦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其他人也都眾口一詞,沒有一個人會想到武則天自己想要過一把當皇帝的癮。群臣的意見讓武則天心涼了半截,但也給她打了一針清醒劑,她知道,自己現在做皇帝還不是時候。無奈,她隻好暫立豫王李旦為唐睿宗,做了個掛名皇帝。
然而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大臣屢屢站出來勸諫,要武則天盡早把權力還給皇帝李旦。大唐李敬業甚至招集十餘萬兵馬,發誓要殺掉這個想篡奪大唐江山的女子。
大文豪駱賓王也揮毫抒憤,寫出了力透素紙、千古名揚的《討武檄文》,追隨李敬業麾下,兵敗後不知所終。之後仍有許多州縣的一大批刺史起兵討武……
麵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力量,武則天心裏明白,雖然此時在朝中說句話她就能坐上皇帝的寶座,但眾人不服,民心不穩,這樣的女皇做不長久,也可能在曆史上留下惡名。於是,她放眼前途,決定費些時間大造聲勢,設法改變人們的觀點,改變民眾對女人尤其對她這個不一般的女人的敵視態度。
首先,武則天表麵上裝作歸政於李旦,暗地裏卻讓李旦寫表堅決推辭,而自己則好像是迫不得已才臨朝,掌握皇權。接著,她又讓侄子武承嗣派人在石頭上刻上“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塗成紅色,扔進洛水,再由雍州人唐同泰取來獻給朝廷。武則天親祭南郊,告慰神靈,稱此石為“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給自己加號聖母神皇,封唐同泰為遊擊將軍,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拜洛受瑞儀式,使人以為她當皇帝乃是奉循上天的旨意的。
而後,武則天又暗使高僧法明杜撰了《大雲經》四卷,遍送朝廷內外。《大雲經》中在醒目的位置稱武則天本是彌勒佛的塵世化身,理當代為主宰唐朝。武則天便令兩京諸州官吏使百姓大讀特讀,並專門建寺珍藏。
此外,武則天又令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的百姓900餘人,來到朝廷上表,懇請武則天親臨帝位。武則天佯裝不答應,卻又馬上把傅遊藝提升為給事中。如此升官捷徑,哪個不會效法?於是,百官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競相仿效傅遊藝,上表奏請武則天當皇帝。有一次上表者竟多達6萬餘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此大造輿論,都覺得武則天做皇帝已是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勢所必然。百官群臣也樂得順水推舟,請求武則天早日登基。就連空頭皇帝李旦竟也認為自己這個皇帝是搶了母親的位,親自上表請求姓武。
時機成熟之後,武則天這才廢了李旦,親自登基為帝,反對者聲息皆無,她這個皇帝也就做穩了。
內外兼修,爭做完人
世上沒有完美的存在但卻有不斷追求完美的人。對這些努力想功成名就的人,我們稱之為“完人”。以曾國藩為例,讓我們看一看曆史人物是怎樣追求做“完人”的:
1.崇尚剛直
曾國藩對人的評價表現了他獨特的處世風格。他崇尚剛直,認為做就要做充滿剛直之氣的大丈夫。
曾國藩常常寫信給他的弟弟、子女們,說曾家後代秉承了母親江氏的剛猛氣質。
其母江氏剛嫁到曾家時,曾家經濟尚不寬裕,江氏操持家務更加克勤克儉,家境也漸漸興旺起來了。江氏也特別賢惠,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可以說是不怕髒累,任勞任怨。自嫁入曾門後,共生有五男四女,家人的所有衣物都是她親手縫製的。
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用“好作自強之言”相勸。她常對丈夫說:我們家孩子雖然多,但是,讀書、務農、經商、為官樣樣可做,我在家裏操持家務,孩子們在外麵闖蕩,還擔心什麽貧苦呢?從她的言語可以看出,母親江氏對曾國藩品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2.樹立最高思想
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言、立功、立德”,這三件他都做到了。
立言,他的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至今仍被天下傳閱,尤以《家書》影響最廣,成為不少名人雅士的枕頭讀物;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在列強橫行、各方勢力你爭我奪的局麵下竭盡職責;立德,他內外兼修,誓做完人,並事事以身作則,重視身教。
正因為如此,後世給他的頭銜不勝枚舉:“中興名臣”、“處世楷模”、“湘軍創始人和領袖”、“太平天國的克星”、“洋務運動的領袖”、“近代史之父”等。除此之外,曾國藩對誌向的追求也很執著。他認為人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如牆頭蘆葦,隨風搖擺,而要矢誌不移,有原則有操守,否則,光陰匆匆,肯定會無所作為。
丙戌年有病時,他怕一下子病死家中,違背了自己的初誌,失信於世人。後來複出,意誌更加堅定,倘若再有什麽不測,也沒有留戀和後悔的事情了。
3.主張本誌不可移
曾國藩主張,本誌不可移,並把能否持之以恆看做有成無成的重要體現。他在家信中以自責的方式教導子侄說:“餘生平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等到辦理軍事,誌向才最終確定,中間本誌變化,尤無恆之大者,用為內恥。”事實上曾國藩所改變的隻是他“本誌”的一些表象,而他從年輕時就要成為不同凡響的人物,要成為“蛟龍”,幹一番大事業的“大誌”並沒有變。但他認為自己從軍以來是一次本誌的改變。因此,他主張自從軍以後“死在沙場”、“以身殉國”的“初誌”是絕不可再改變的了。
的確,無論何時,要想成大事,非樹立遠大誌向不可,並以這種誌向為目標積極進取,內外兼修,有誌貴在有恆,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才有功成名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候。
曾國藩曾經說過這麽一段話:“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若夫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由此可知,對於“完人”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同樣道理,這世間芸芸眾生,想當完人的多了,真正能做到的卻鮮而有之,完美在於心,在於誌向而不在於一念之間。
打一巴掌揉三揉
厚黑者特別讚賞遵循恩威並濟的用權規則,他們將此作為要人信服的法寶。中國古代曆代帝王對人治之術最有心計的,莫過於恩威並施、剛柔相加的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大棒加胡蘿卜”、“打一巴掌揉三揉”的政策,而許多帝王都懂恩威並舉的道理,也多次運用於自己的統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經負有輔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績貶職。他告訴太子道:“李績是有能力輔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並沒有什麽恩愛相聯,因此,他難免會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使你難於駕馭他,所以我才故意貶謫他。你即位後,可即刻讓他官複原職,他便會對你感恩戴德,忠實地效命於你。”
果然,唐太宗去世後,太子李治即位的當日,就讓李績複任宰相,由此,李績對新皇帝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從此忠心耿耿、不存二心。
無獨有偶,漢代大將衛青不斬敗將的故事也說明了他的高明。
有一年,漢武帝派衛青出兵定襄,部將蘇健、趙信兩軍共3000多騎兵個個具有非凡本領。一日,他們突然與單於的部隊遭遇,經過一日激戰,3000多騎兵幾乎全部戰死,趙信也投降了單於,隻有蘇健隻身逃迴漢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時間議論紛傳,都道蘇健必死無疑。更有議郎周霸對衛青進言道:“自從大將軍出兵以來,還未曾斬過部將,今天蘇健損失了這麽多人馬,還一個人逃了迴來,以卑職愚見,應將其斬首示眾,昭示全軍,以顯示將軍的威嚴和治軍有方。”
但軍中一個叫安的長史卻竭力加以勸阻,他說千萬不可如此做!想蘇健以數千人馬抵抗數萬敵軍的圍攻,奮力苦戰一天,士卒悉數戰死,他仍不敢有二心,可見其忠焉,如今他死裏逃生,拚死逃迴營中,如果反而被斬,這無異於告訴眾人,今後如打敗仗,千萬別跑迴來,幹脆投降敵人。所以千萬不可殺他。
衛青聽了這番陳述,心中深以為然,於是說道:“我衛青將真心誠意地待他,讓他留在軍中,我不怕會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勸我斬殺部將來顯示威儀,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願。再者,雖然大將軍有權斬殺部將,但以我之被皇上寵幸,也不該在城外擅自誅殺部將。將他送往皇上那裏去,讓皇上親自發落他吧!這樣形成大臣不敢專權的局麵,不是更好嗎?”
左右的人聽了這番話,深為衛青的深明大義和忠誠所感服,更加欽佩衛青的為人和仁慈,莫不肅然以對。
於是,衛青將蘇健囚禁起來送到漢武帝那裏,漢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衛青不斬部將,說明他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將軍,同時也是一位懂得治軍與治人之術的統帥。
先扮“黑臉”,再扮“紅臉”
作為一個領導者,管理好下屬是你最基本的工作。隻有這樣才會使你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你的工作出色便是得到更高的領導賞識的最大資本。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聰明的古人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對待下屬絕不能隻是板起麵孔教訓,要知道人是有一種逆反心理的,那樣做隻怕恰好會弄巧成拙。更不要做老好人,在下屬麵前沒有一點領導的姿態,那樣下屬對你沒有絲毫敬畏,你恐怕也就很難控製自己權力範圍內的局麵,起不到一個領導的作用。你的上司將不得不考慮是否需要換一個合適的人選來代替你。最好的辦法是恩威並施,“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既讓下屬受到應有的懲罰,又得讓他感恩戴德。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有名的賢相。他不但有文韜武略,而且極有人緣,使得全軍上下無不認為其有情有義。“諸葛亮三氣周瑜”本來對吳蜀聯盟極為不利,直到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悲歎中死去,吳蜀聯盟極有徹底破裂的可能。但是,諸葛亮親自去為周瑜吊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那感人肺腑的悼詞催人淚下,連旁邊守孝的兵士都為其言辭感動得泣不成聲。見此情景,誰又會記起周瑜恰恰是被眼前這位哭得死去活來的吊唁人氣死的呢?不知情的一定會以為二人乃摯友,並為他們感天動地的友誼而驚歎不已,通過這種途徑,諸葛亮不僅保全了自己,還保住了吳蜀聯盟。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事,就是典型的先扮“黑臉”,後扮“紅臉”,先給“大棒”,後賜“胡蘿卜”的例子。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迅速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薑維,一時大震關中。他派馬謖率軍守街亭,迎擊魏軍,並為馬謖製定了作戰部署。誰知馬謖自恃飽讀兵書,不依丞相之計,終於失了街亭,大敗而歸。
諸葛亮被迫退迴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諸葛亮與馬謖私交甚厚,但馬謖失了街亭,依軍法當斬,諸葛亮便狠著心下令處死了馬謖。執法後,諸葛亮又揮淚親自祭奠,寫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令兵士們大為感動。
諸葛亮作為一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應當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否則就很難樹立威信,很難令眾人臣服。但從個人角度講,他和馬謖交情又很深,如果一斬了之,肯定會被認為六親不認,在這樣的人手下當差,沒準哪天犯個小錯便被就地正法,因而人們很可能就開始畏懼、疏遠他。但他親自哭祭,以祭詞曉之以理,以眼淚動之以情,效果就不同了。士兵們就會覺得,丞相是個重情義的人,殺馬謖是因為萬不得已,是因為剛正不阿、不徇私情,這反而更體現出丞相的可貴品質。就這樣,既樹立了威信,嚴明了法紀,又不傷人情,可謂兩全其美。
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妨學學諸葛亮,先扮個“黑臉”,再扮個“紅臉”,合理處理公正和人情的關係。
容人並適當製約
厚黑者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們在待人的寬嚴方麵絕不走向極端,而是精於調劑,適當用容人與製人的手法讓對手心服口服。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後來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婁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們兩兄弟現在都出來做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飛揚跋扈,你出去做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
他弟弟說:“這一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搖搖頭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好了。”
這段對話告訴我們,要想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必須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中,對此做出最精彩闡釋的,無過戰國時期的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迴到齊國登上王位後,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住管仲,準備開刀問斬。
這時,鮑叔牙卻推薦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齊桓公想不通,鮑叔牙對他說:“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隻有公子糾。管仲強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用管仲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裏隻射得衣帶鉤呢?”
於是,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麵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因為他深知個人感情應服從於定國安邦的大計。這是大義。
南宋休寧人程卓擔任嘉興太守時,有人偽造官府副職衙門的空白公文賣給不法之徒,用來作為契約證券使用。這種東西流傳得很廣,書吏們辦公時發現了這件事,認為是重大問題,要不論真假,都一一追查驗看,這樣所罰沒的錢財可增加地方不少財政收入。
程公說:“這不過是偽造者的罪責而已,如果一一追查檢驗,本地百姓就一齊受到騷擾。我認為還是安定民心更重要,增加收入的事倒在其次。”
他於是向百姓宣布,凡有誤買假文書者,允許自己陳報,並立即給換蓋真的官印,逾期不來申報者,使用時被發現就要一律沒收。凡持假文書者聞訊都自動前來更換,全郡安然,沒有發生動蕩。
由此可見,懂得容人隻是寬的一方麵,同時還必須輔以一定的製約措施,容中有克。適當的克製是必要的,如無相應的製約措施,就把大權輕易交出去,很容易造成悲劇。
適度的寬容比硬性的批評更能維護一個人的尊嚴,也更有益於其迷途知返。
慎用“婦人之仁”,去身後之憂
在厚黑處世中,“婦人之仁”往往成為一個人最大的負擔,甚至是致命傷!比如麵對不懷好意的借債者,你出於“婦人之仁”而在他的哀求之後借給他錢,結果卻一毛錢也要不迴來。一個人的惡行因為你的“婦人之仁”而獲得了寬容,結果你的“婦人之仁”不但沒有感化他,反而讓他重新有機會犯下惡行,對你自己或別人也會造成傷害。此外,你的“婦人之仁”會成為你的弱點,成為人人想利用的目標,在眼淚、溫情、請求、孩子似的無辜與可憐之下,你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自視爵高位顯,趁齊國內亂,幫助太子昭當上了齊國的國君。宋襄公想借助楚齊的威力壓服不買他賬的眾諸侯,然後再借諸侯之力壓強楚。宋襄公派人重賄楚國,約定次年春會盟於位於齊國的盂上之地,齊孝公因為是靠宋襄公的幫助上台的,隻好答應按時到會。
會盟期到,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議宋襄公帶些軍隊前往,不要對強楚掉以輕心。宋襄公為了表示自己很講“信義”,不僅沒有聽目夷的話,還怕目夷在他走後暗地派兵前往護駕,便帶著目夷一同赴會。果然早就有圖霸之心的楚國竟然兵圍盟壇,俘虜了宋襄公,並且挾宋襄公向宋國攻來。
好在目夷已趁亂從盂上之地逃迴宋國,並且抓緊進行了布置,做好了抗楚的準備。當楚軍壓境之時,目夷繼任宋國國君。楚王大為光火,下令攻城,結果連攻了三天,也沒攻下來,隻好撤兵放人。
按說,當宋襄公身陷囹圄、國勢危難之時,目夷毅然挑起捍國衛土的重任,就任國君之位,以其出色的才智和勇敢,粉碎了楚國吞並宋國的陰謀,就應該心安理得地把這個國君當下去,可才智出眾的目夷臉不厚心不黑,當聽說宋襄公被釋放後,馬上派人把宋襄公接迴宋國,仍舊讓宋襄公當宋國的國君,自己重居臣位。
目夷的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因為目夷當國君對宋國來說,比宋襄公要有利得多,可他竟然為了自己的“名聲”和麵子,而不顧國家之利,讓一個滿口空講“仁義道德”的家夥重新執掌國家大權,這就是典型的“婦人之仁”。
再比如楚漢之爭,本來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項羽在關鍵時刻,卻來了個“婦人之仁”,放了劉邦一馬,“放”的結果是虎歸山、龍入海,結局隻能是“霸王別姬”。所以《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宗吾先生曾說:“我發明厚黑學,一般人未免拿來用反了,對列強用厚字,搖尾乞憐,無所不用其極;對國人用黑字,排擠傾軋,無所不用其極,以致把中國鬧得這樣糟。我主張翻過來用,對國人用厚字,事事讓步,任何氣都受,任何舊賬都不算;對列強用黑字,一點兒氣都不受,一切舊賬,非算清不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殺雞儆猴
“治亂世,用重典;治亂軍,用嚴刑。”孔子誅少正卯,雖然不合情理,但權術好詐,卻因這一刀而使得權臣畏懼,市井安然;孔明於揮淚斬馬謖之時說:“昔孫武所以能製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若廢法何以討賊,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這就是平亂與治亂的權術,是殺雞儆猴的妙用。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他還把“賞罰嚴明”作為判斷軍隊戰鬥力和戰爭勝負的標準。用今天的話來說,他主張從嚴治軍。孫武在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之後,他對自己治軍充滿信心。他對吳王說:“雖婦人女子,奉吾軍令,亦可驅而用之。”吳王遂把後宮宮女三百人,交給孫武操練。
孫武以吳王的寵姬二人作為隊長,並對吳王說:“然軍旅之事,先嚴號令,次行賞罰,雖小事,不可廢也。請立一人為執法,二人為軍吏,主傳諭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人,充為牙將,執斧質刀戟,列於壇上,以壯軍容。”孫武吩咐宮女,分為左右二隊,命右姬者管轄右隊,命左姬者管轄左隊,各披掛持兵,以示軍法:一不許混亂隊伍,二不許言語喧嘩,三不許違背約束。次日五鼓,三百宮女個個披甲執盾齊集於演兵場。左右二姬頂盔束甲,充做將官,分立兩邊,伺候孫武升帳。孫武登台區劃繩墨,布成陣勢。令傳諭官將黃旗兩麵分授二姬,令擎為前導。眾女跟隨隊長之後,五人為伍,十人為總,各要步跡相繼,隨鼓聲進退,向左向右,步伐不亂。傳諭畢,令二隊都伏地聽令。
少頃,孫武下令:“聞鼓聲一通,兩隊齊起;聞鼓聲二通,左隊右轉,右隊左轉;聞鼓聲三通,名一挺劍為爭戰之勢。聽鳴金,然後劍隊而退。”眾宮女都掩口嬉笑。鼓吏鳴鼓一通,宮女或起或坐。
孫武站起來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使軍吏重申前令。鼓吏再鳴鼓。宮女都起立,東歪西斜,仍然嘻嘻哈哈。孫武於是卷起雙袖,親自擊鼓,又重申前令;左右二姬與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孫武大怒,圓睜雙目,喊:“執法何在?”執法者前跑。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約束再三,再不用命,士之罪矣。於軍法當如何?”執法說:“當斬!”孫武說:“士難盡誅,罪在隊長。”遂對左右說:“可將女隊長斬首示眾。”左右見孫武發怒,不敢違令,便將左右二姬綁縛。
吳王聞知自己的寵姬將被斬,趕忙派人領命去救。孫武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雖君命不得受。苟徇君命而釋有罪,何以服從?”於是將吳王寵愛的左右二姬斬首於軍前。兩隊宮女見狀,無不膽戰心驚。孫武在隊中再選兩人,充做左右隊長,再申令擊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戰,鳴金收軍。誰也不敢違令,自始至終,都符合軍令要求。於是派執法報告吳王:“兵已整齊,願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嚴明執紀、嚴明執法才會有權威,令不行,禁不止,權威不存。
治軍如此,馭人又何不如此呢?
所謂“殺雞儆猴”,即是“殺一儆百”,有威脅恫嚇之意,這是權術,是馭眾手段。在意見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劃一,法令貫徹執行,非以嚴厲手段對付不可,此之所謂“不以霹靂手段,怎顯菩薩心腸”的解釋。
做領導立威的九大原則
凡事都要有規矩,有統一的標準,這是不亂綱紀、不偏離目標的重要方法。一旦有了法,則可以直言管理,嚴格要求,保證各層次的人才都按照一致的步伐前進。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要執法必嚴。有些人認為立法要嚴,執法要寬鬆,法無情,人有情。這聽起來很對,但實際上是以情代法或者說是以情廢法。所以,應該改為立法適情,執法無情,以避免任何人以身試法。此處所說之法,就講的是管人的基本原則和精神。
1.管人以威
要使領導者的威信建立在人的心中,這樣即使用人時,把他指使到很遠的地方去,他也不會違背或背叛領導者的旨意。這種威信絕非威嚴、嚴厲所能奏效,它靠的是領導者平日行動中的凜然正氣所感染,靠的是領導者經常對屬下的愛護之心所熏陶。孟子曰:“君子以仁有心,以禮存心。”意即君子是用仁愛和禮儀來鑄造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樣才能使人不違背。
2.以暴製暴
與小人相比較,悍將不但無德,而且粗魯、莽撞,因此,要想利用悍將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將的優點是勇敢、不惜力,衝鋒陷陣的時候,還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將就像烈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麽人能收服悍將呢?有兩種人:一種是比悍將更強悍的人;另一種是有威嚴,能震懾住悍將的人。
清代的陳國瑞,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知道什麽德不德,隻要開口就說髒話,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年他十五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王比他有過之無不及。傳說僧王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匯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但陳國瑞卻不怕僧王,而是打心底裏佩服僧格林沁。在他的指揮下屢打勝仗,這足以說明以暴製暴——惡管術的效果。
3.以嚴製狂
聰明的領導人,對於狂妄的下屬能夠采用威嚴的管理方法,加以製伏,他們采用的就是以嚴製狂——威管術。
清代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撚事宜,與猛將陳國瑞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地使用他。於是,曾國藩拿定主意,先以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當陳國瑞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毀前程。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像與兒子談話那樣諄諄教導他,給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抗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口服心服,無言可辯,隻得唯唯退出。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迴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褪去其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就這樣,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4.管人不能徇私枉法
春秋時,公孫儀任魯國的宰相,他很喜歡吃魚,國內的人都爭買魚獻給他,公孫儀一概不接受。他弟弟問他:“你既喜歡吃魚,為什麽又不要呢?”公孫儀迴答:“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必然要按別人的意願辦事,那就可能觸犯法律;觸犯法律,就會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雖然喜歡吃魚還會有誰給你呢?不接受魚而不被免去宰相,這樣,雖然沒有要人家的魚,但卻能長久地自己買魚吃。”
這樣清醒,實屬不易。他很辯證地認識到隻有不吃別人的魚,才能真正長遠地靠自己吃魚。世上有多少人都沒有公孫儀這份智謀。在小利麵前,貪心過剩,結果被別人牽住了鼻子。特別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功的人,由於權力和影響超出常人,所以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就會對你曲意逢迎,投你所好。如果貪圖小利,成了別人的工具,那麽違法亂紀就在所難免了。
5.依法行事,按律施行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頗具才華的女皇帝。她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又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把她立為皇後,並參與朝政。李治死了,她廢掉李治的兒子唐中宗與唐睿宗,幹脆自稱聖神皇帝,並改國號為周。在她統治的年代,雖然還能繼承唐太宗的某些善政,並進行了一點改革,但由於自己是女人當皇帝,唯恐有人不服搗鬼,於是廣設特務,提倡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借以鞏固自己的政權,一時宗室、朝臣,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被冤死的很多。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當時大部分執法官員都“競為深酷”,經常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無辜,借此邀功要賞,但是,就有那麽一位李日知卻認定了辦案必須以法律為依據這個“死理兒”,不怕死、不信邪、不求官、不愛財,留下一股人間正氣。李日知是河南滎陽人,當時任司刑承,量刑一貫平恕準確,從不草菅人命。但是,當時酷吏橫行,民命如草,司刑少卿胡元禮就是這種酷吏中的一個。有一次胡元禮要殺一個人,李日知依法判定用刑過重,不同意處死,胡元禮當然不幹,兩人這樣反複爭論了好幾次,還是沒有定案。胡元禮氣極了,咆哮道:“隻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這個人就休想活命!”李日知聽說後也不示弱,他嚴肅地講:“如果我李日知還有負責目前的工作,這個人就不能處死!”最後兩個人各自向上陳述了自己的道理,由於李日知言之有據,難以反駁,最後還是沒有能按胡元禮的意思屈判那人死刑。依法行事的管理原則終於發揮了作用。
6.必須有做“壞事”的能力
有些時候,為了勝任工作,領導必須有做“壞事”的能力。當某種情況可能會失去控製,造成災難,為了維持秩序、避免混亂,領導必須有犧牲無辜者的決心與勇氣。從這個角度來說,領導者,有時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大眾的利益,必須對某些人進行殘酷的處置。這種情形,雖然有時成為野心家為非作歹的借口,但常常的確是迫不得已的。中國曆史上,被儒家尊為聖人的周公旦,便有殺害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的記錄;漢高祖劉邦,在項羽以其父親的生命作威脅時,卻以“請分一杯羹”來應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代管理中,公司的經營者,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常會動用犧牲創業夥伴及創業時高級幹部的策略。盡管這些人勞苦功高,但為了公司的成長和管理製度上的健全,這種犧牲有時也的確是必要的。雖難免讓人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議,卻也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殘酷麵。
7.寧讓人畏,不讓人敬
讓人敬畏的領導遠比讓人敬愛的君王來得安全。人們通常會去損害自己所愛的人的利益,卻不敢去偷占自己所害怕的人的便宜。因此,隻懂得用愛來施恩的領導,經常會過分相信下屬對他的支持,由於判斷上的誤差,而遭到了毀滅的命運。
8.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領導人為製止動亂形勢的必要政策,最好嚴厲而果斷,將反對者的意誌徹底鎮壓,但絕對不可實施太久,否則會使敵對勢力再度滋生反抗的勇氣。朱元璋出身民間,在創業夥伴間缺乏崇高的君王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在建立政權後,曾對功臣展開大屠殺,以徹底壓製各派係的勢力,終於建立了三百年的大明政權。而明末的崇禎皇帝卻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對李自成、張獻忠等既缺乏一貫的剿討政策,也提不出安撫的具體方法;對清人的政策更是在和與不和之間舉棋不定,反使抗清名將袁崇煥等先後冤死,終致李闖王攻入皇宮,他卻不得不自縊於煤山。
9.鯰魚效應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管人”的本領,都具備善於利用“人”這個特殊資源的本領,他們都能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服務。
許多企業基本上由以下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約占20%;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約60%;三是整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或廢才約占20%。如何使第三種人減少,使第一、第二種人增加呢?采用“鯰魚效應”。
過去漁人捕沙丁魚,總是將魚放入魚槽運迴碼頭。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要比死魚高出許多,因此漁民們千方百計讓魚活著返港。但除了一艘漁船總能帶著活魚返港外,其他各艘漁船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而帶活魚返港的這艘船的船長從不公開自己成功的秘密,更不讓人參觀他的魚槽。直到他死後,漁民打開魚槽,才看到裏麵隻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
為什麽放進一條鯰魚,就能使其他魚都活著呢?原來,鯰魚是食肉魚,它被放進魚槽後,自然會四處遊動到處找小魚吃,而大量的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遊動殺手”,自然也加速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迴到漁港。其實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把握時機巧進退
春秋時的範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他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使越國強大,最後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因為他功勳卓著,要拜他為上將軍。範蠡知道越王心胸狹窄,可以共度患難但不能同享富貴,便堅持不受,並悄然離開越國,更名經商,富甲一方。
範蠡離開越國時,曾遺書一封給共過事的大夫文種,勸他盡早離開越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但文種並沒有聽從勸告離開越國,而隻是稱病不朝,以為我不管事便可無事。果然,沒過多久,越王便聽信讒言,找借口逼文種自殺了。
越王可與人共患難,患難之時做其臣下便可身安,但他不能與人共享樂,因此患難之時一過,他的賜官加爵,便是加災施禍。範蠡審時度勢,及時身退,不求一時富貴,也遠避了殺身之禍;文種不知,最終雖事業有成卻性命不保,到死也隻能留下說不出的遺憾。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張良卻未像蕭何那樣遭受鋃鐺入獄的淩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關鍵是他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甘於退向平淡。自從漢高祖入主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詞多病,閉門不出,隱居修煉養身之術,研習黃老之學。漢高祖剖符行封,特意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隻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留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曆史的悲劇。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他極少參與謀劃,堪稱“功遂身退”的典型。
戰國時的範雎用“遠交近攻”的謀略輔佐秦昭王,屢建奇功,拜為相國,封應地,號應侯,成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後來,他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先後叛國通敵,根據秦國法令,舉薦者也應治罪。雖然秦昭王考慮到範雎的功勞很大沒有治他的罪,但範雎自己心裏感到不自在。這時,燕國人蔡澤來到了秦國,求見範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蔡澤見到範雎後,氣宇軒昂,談吐不同凡響,範雎不得不服。蔡澤對範雎說:“人們常說,太陽運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圓滿便要虧缺。物盛則衰,這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你現在功勞很大,官位到了頂點,秦王對你的信任也無以複加,正是退隱的好時機。這時退下來,還能保住一生的榮耀,不然的話,必有災禍。這方麵的教訓是很多的。想當年,商鞅為秦孝公變法,使秦國無敵於天下,結果卻遭到車裂而死的下場。白起率軍先攻楚國,後打趙國,長平之戰殺敵四十萬,最後還是被迫自殺。又如吳起,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後來卻被肢解喪命。文種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使越國強盛起來,報了夫差之仇,可最終還是被越王所殺。”
範雎聽後不禁悚然動容。蔡澤稍稍停了一會兒又說:“這四個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況下不知道退隱而遭受的禍患。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進而不能退啊!倒是範蠡明白這個道理,能夠超脫避世,做了被人稱道的陶朱公。我聽說,以水為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麵容,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的禍福。《周書》說:‘成功之下,不可久處。’你何不在此時歸還相印,讓位給賢能的人,自己隱居山林,永保廉潔的名聲、應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榮耀呢?”
蔡澤的話終於說服了範雎。於是,他待蔡澤為上客。過了幾天,範雎向秦昭王介紹了蔡澤,說服昭王拜蔡澤為相國,自己托病歸還了相印。就這樣,範雎急流勇退,離開了相位。
楚國派昭陽領兵攻打魏國。昭陽在襄陵擊敗魏軍,連克八城,隨後又移兵進攻齊國。
齊王對此很憂慮。恰好秦國的使者陳軫到齊國,齊王就問他怎麽辦。陳軫說:“大王不必擔心,讓我去勸楚軍退兵好了。”
陳軫去到楚軍軍營,對昭陽說:“我很想知道楚國的法律對於破敵殺將者如何封賞?”
昭陽說:“如果官位已經是上柱國了,就封爵位為上執珪。”
陳軫問:“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嗎?”昭陽答:“隻有令尹了。”
陳軫說:“如今您已經是令尹,屬於一國之中的最高官位了。我打個比方:有個人給門客們送了一壺酒,門客們說:‘幾個人喝一壺酒,不夠喝,不如大家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就一個人喝酒。’過了一會兒,有個門客說:‘我先畫好蛇了。’他拿起酒,又說:‘我可以給蛇畫些足。’等他加畫好蛇足之後,另一個人已經將酒奪過來喝掉了,並且對他說:‘蛇本來就沒有足,你給它添上足,就不是蛇了。’如今您已官至令尹,輔佐楚王,進攻魏國,破敵殺將,論功勞誰也比不上您,您的官位高得不可能再提拔了。您竟然又移軍進攻齊國,打勝了不可能再升官,打敗了卻會身敗名裂,對楚國也沒有好處。這就等於畫蛇添足一樣。不如早點兒撤軍而去,給齊以德惠,這才是保全名利的‘持滿之術’啊。”
昭陽認為有道理,就領兵撤退了。
可見,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選擇,把握“進”與“退”的辯證關係,正是做人和當領導的必備心術。
小心謹慎,防人暗算
顏真卿,曆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唐代最為傑出的忠貞大臣。安祿山起兵叛亂時,河北二十餘郡望風而降,唯有他以一座小小的平原郡城,孤軍抵抗,誓不降賊,成為抗擊叛軍的中流砥柱,贏得唐玄宗極大的讚歎。此後,他曆經唐肅宗、代宗和德宗數朝,官至太子太師,德高望重,天下景仰。然而,這樣一位名震天下的顏真卿,卻對宰相盧杞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本來,顏、盧兩家曾是世交,父輩曾攜手並肩浴血沙場,為刎頸之交,但即使如此,盧杞在自己羽翼豐滿之後,卻再也容不下這樣的老前輩。最初,盧杞想把顏真卿擠出朝廷,便問他:“想安排你去外地任職,你看哪裏對你比較合適?”
顏真卿在朝堂中當眾迴答說:“我這個人由於性情耿直,一直被小人所憎恨,遭到貶斥流放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如今我老了,希望你能有所庇護。當年安祿山殺害了你的父親,將首級傳到我那裏,以威脅我投降,我見到你父親臉上的血跡,不敢用衣巾擦拭,而是用舌一一舔幹淨的,難道你還不能容下我嗎?”
幾句話說得盧杞臉色緋紅,心中卻更痛恨了。不久,割據淮西的節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朝廷,自稱天下兵馬都元帥,氣勢洶洶,很快便攻下了汝州,引起朝野很大的震動。德宗問盧杞如何平息叛亂,臉厚心黑到了極點的盧杞,決心利用這個機會除掉顏真卿,便對德宗說:“李希烈是個年輕的悍將,恃功傲慢,他的部下不敢阻止他。如果朝廷能派出一位儒雅重臣,向他宣示陛下的恩德,陳述逆順禍福的道理,李希烈必然會革心悔過,這樣就不必大動幹戈而將他收服。顏真卿是四朝重臣,忠直剛強,名重海內,人人敬服,他去最為合適。”
表麵上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完全是為了迅速平叛,絲毫也沒有陷害顏真卿之意。因而不辨忠奸的德宗皇帝完全聽從了他的意見,朝中有識之士無不為之震驚。有人勸告顏真卿說:“你這一去必然會遇害,最好暫且留下來,看一看朝廷會不會有新的平亂措施。”顏真卿慨然道:“國君之命,怎麽能夠不從?”還有人甚至上書朝廷說:“讓一位元老重臣去送死,這是國家的恥辱!請將顏真卿留下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