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活學活用厚黑學
第一章 為人處世厚黑學
厚黑學是一種通贏的智慧
翻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就一番大業的,往往都是一些厚黑之輩。項羽絕對是蓋世英雄,力能扛鼎,帶兵打仗也天下無敵,但是他偏偏臉皮不如劉邦厚,心腸不如劉邦黑,最後落得個兵敗自殺、身死烏江的悲慘下場;諸葛亮堪稱天下無雙的奇才,但是遇到了司馬懿這樣的厚黑高手,也隻能多次北伐無功而返,最後病死軍中……曆史給我們留下無數遺憾,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不夠厚黑。實際上,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在哪個領域,你都需要運用厚黑的智慧和手段去將某些阻力清除,才能達到目的。正因為如此,厚黑教主李宗吾說:“古今成功的英雄,沒有一個不是麵厚心黑的。”厚黑,正是成功者們都具有的共同特質。
厚黑是一種必要的生存和競爭的技能。成大事者,在必要的時候,就要不拘小節,不能顧慮太多,尤其不能為世俗的道德清規所束縛。曆史的經驗是,在每次競爭的時候,結果往往是那些臉皮厚一點、手段黑一點的人獲勝。很多人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的時候,常常後悔自己當初臉皮不夠厚、心不夠硬,但是失敗就是失敗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厚黑學並不是要我們學會如何去厚顏無恥、心狠手辣地幹壞事,它隻是現實中一種必要的手段或方式而已,對錯不在於手段本身,而在於人用它來幹什麽。盡管有時候,厚黑和卑鄙可能很接近,但是從本質上而言,它們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概念。厚黑學是助你在各個方麵都成功的智慧,而不是“小人”的可恥的標簽。尤其是當你處在很多競爭者都在運用厚黑之道的環境中時,你要是不懂厚黑的話,就難免會成為別人前進路上的踏腳石;要想成功,你就隻能比別人將厚黑學運用得更多更好。
用厚黑學的觀點來看,人生處處都是戰場,我們時刻都麵臨著挑戰。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每個人都時刻站在一種戰鬥序列當中,每一件事情都處在明爭暗鬥之中,稍一疏忽就會被人運用權謀加以構陷、擠倒,甚至消滅。身處這樣的險惡環境,隻有充分運用厚黑智慧,才可以發揮我們自己權謀的巨大威力,讓我們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實際上,厚黑這種智慧如同一把利刃,它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手裏,在必要的時候,它就亮出耀眼的刀鋒。政治家可以利用它縱橫捭闔,軍事家可以利用它運籌帷幄,商人靠它發財致富,讀書人靠它出人頭地……因此,無論我們的身份如何,厚黑學都是我們所必須知道的學問。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你就必須妥善地處理好你所管理的事務,讓自己的管理發揮最大的作用。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要做到這一點,是何等之難。但厚黑學卻能夠讓管理變得很輕鬆。你必須學會運用背靠大樹、不恥下問、忍辱負重的堅忍術,殺一儆百、以毒攻毒、製麵無私、除惡務盡等立威術,以及忍與伸、捧與殺、沉與浮、賞與罰的對抗術;在未看清是非曲直之前,不妨先裝裝糊塗,而不可裝聰明輕舉妄動;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對全局的考慮,需要使用一點模糊的領導術,麵對危難則要能屈能伸,能柔能剛,亦寬亦嚴,亦恩亦威,這樣方顯領導本色,也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權威。隻有運用這些厚黑術,你管轄範圍內的人才會服從你,才會更加敬重你,你也才會成為一個富有魅力的領導人。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你就必須在經商方麵有自己的一套手段,才不會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被對手打倒。自古商場如戰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現代商戰中競爭更為殘忍和激烈,要想在角逐中獲勝,並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懂得現代商戰中的經營之道、運作之術、製勝之法,而這些方法都與厚黑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縱觀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和企業家經營謀略,無不滲透著厚黑的辯證哲學。比如,經商要同時學會使用“軟”、“硬”兩手:守業、合作、謀利、分享成果時,需要“軟”道;創業、投資、競爭、壟斷、兼並時,則離不開“硬”術。守業需要耐心,與人合作講求誠信,謀求利益應取放有度,贏得客戶更要懂得讓利於人……這些厚黑學智慧在經商方麵的運用,告訴你一種嶄新的經營智慧。
即使僅僅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同樣需要學會用厚黑學中的學問來指導我們處世做人。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不離開與人打交道,而待人處世的方法則尤其不可忽視。世事如井,我們必須先探得其中深淺,才能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尤其當身處世事變遷的社會中,世事紛繁、人心險惡,為人處世舉步維艱,要做到讓自己的人生更為完美就越是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運用厚黑智慧,讓自己的臉皮變得再厚一點、心再黑一點,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八麵玲瓏”、“隨機應變”,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隻有充分運用厚黑智慧,才能獲得成功。
此外,厚黑學在我們的職場事業中,甚至在情場上也都大有作用,可以說,它早就是,甚至以後也還將是一種真正通贏的智慧。厚黑學就是這樣一門精妙的智慧:它讓我們真正發現並掌握自己的命運,尋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睜大眼睛尋找貴人
胡雪岩是晚清混亂局勢中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縱觀胡雪岩的一生,其成功之處歸結為精於厚黑上。他能在亂世之中,方圓皆用,剛柔並濟,懂得如何積累人脈資源,並利用它為自己的商業經營鋪路。
胡雪岩自幼家境貧窮,從小就被迫外出謀生。在商賈雲集的杭州信和錢莊當學徒。做學徒的日子非常清苦,但胡雪岩幹活從不吝惜體力,而且從不跟師兄弟們計較,從掃地、擦桌到沏茶、倒水,甚至連洗刷便壺之類一般人都不願意幹的差事他也爭著幹。再加上他生得眉清目秀,又絕頂聰明,能言會道,人緣也好,所以在錢莊內,從櫃上師傅到普通夥計都十分喜歡他。
一次,胡雪岩在一個酒館,看見掌櫃正在驅趕一個落魄書生,便上前探問原因。原來那書生身無分文卻還想喝酒,因此掌櫃不允。他當即替那書生付清所欠的酒錢,並要了幾個小菜與那位書生一同小酌,席間才知道,落魄書生叫王有齡,福州人氏。王有齡的父親是個候補道,分發浙江,在杭州住了許多年,一直沒有擔任過什麽實職,最後在杭州鬱鬱而終。王有齡的父親在臨死前,見兒子科考無望,於是變賣了一些值錢的東西,為兒子捐了一個“鹽大使”的官銜。可是為了安葬老父,王有齡已傾其所有,沒錢再去打點官府,隻落得整日飲酒消愁,流落街頭。胡雪岩聽後,隱隱覺得王有齡確有做官的機緣,隻是目前無人相助。他心中一動,便問:“公子有何打算?”
王有齡仰天歎道:“胡賢弟有所不知,捐官隻是捐一個虛銜,憑一張吏部發給的‘執照’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想補缺,必須進京打點吏部,稱為‘投供’,然後才能抽簽分發到某一省去候補。眼下自己無錢進京投供,哪有機會補缺?隻是這進京打點一趟,少說得要四五百兩銀子,愚兄哪兒來那麽多錢?”
胡雪岩不動聲色地問:“倘若王公子有了500兩銀子,一定能做這個實職嗎?”
王有齡道:“不瞞胡賢弟,家父生前學生何桂清正由戶部員外郎放江蘇學政,最近因公務路過杭州,有他相助,我想做這個官不成問題。”
胡雪岩聽後也不再隱瞞心中想法,當即掏出一張500兩的銀票放在了王有齡的手中。又端起一杯酒道:“聽公子一席話,對公子英雄落難之遭遇深表同情,今日萍水相逢,算是前生有緣。來,幹了這一杯。”
王有齡與胡雪岩舉杯一飲而盡,這一飲正是胡雪岩日後事業的轉機。胡雪岩迴到錢莊,把自己將500兩銀票資助了他人的事稟告了錢莊老板,同時表示自己會努力償還這筆挪用的“公款”。錢莊老板雖然心有不滿,但念胡雪岩助人心切,且頗有辦事能力,也就作罷。後來,王有齡果然成為朝廷要員。在他的一路關照下,胡雪岩不但還了欠錢莊老板的500兩銀子,還很快地獨立開店經營生意並不斷地將生意做大。
晚清時期,衣食豐裕的五口之家一年的花費也不過百十兩銀子。若按今天的物價計算,500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10萬元。對於一個店鋪夥計而言,這些挪用的銀子也許要用其半生的心血來償還。然而,別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胡雪岩卻果敢地做了。目光遠大的他用驚世駭俗的投資,為自己修築了一條平步青雲的商路。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結識一些能夠唿風喚雨的貴人。但因大多數貴人身居要位,炙手可熱,凡人要想結識他們簡直難於上青天。這時,我們不妨學學胡雪岩:識貴人於落難之時。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個落難貴人,就應及時結識,多多交往。或者乘機進以忠告,指出其所有的缺失,勉勵其改過行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應給予適當的協助,甚至施予物質上的救濟。而物質上的救濟,不要等他開口,應隨時取得主動。有時對方雖很急著要,卻又不肯對你直言,或故意表示無此急需。你如得知情形,更應盡力幫忙,並且不能有絲毫得意的樣子,一麵使他感覺受之有愧,一麵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飯之恩,都可以使他終生銘記。日後如有所需,他必奮身圖報。即使你無所需,他日否極泰來,他也絕不會忘了你這個知己。
廣結人緣事竟成
1.好的人緣是成功的前提
中國人成功靠人緣。沒有好的人緣,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機會、幹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緣是一根無形的磁力線,彼此的情,全賴緣才得以相通。聯結人緣,必有主動的一方。你取得主動的地位,你就是有結緣的方法,別人的情,就會向你播撒。建立了大家對你的人緣,人人都願意為你所用,你才能成為無往而不勝、所求無不遂願的會辦事能辦事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善結師緣,有助進步
許多人認為依靠自己學習、讀書,很難進步。但如親近賢能的師友,彼此探討學習君子之道,可以養成高貴的人格,在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沒有不周之處。古人有欲成大誌者,必先拜訪名師,求師的目的是為了養成高貴的人格,使人際交往做到有禮有節、周到圓滿,有利於自己人生的進步。
3.樂於傾聽,善於傾聽
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因此,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集合眾智,就成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然自己並非萬能,不可能知曉一切事物,就需要用別人的忠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要結好人緣就要培養樂於傾聽、善於傾聽的謙虛心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用謙虛的心胸來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如此,則人人都會視你為知己。
4.有道君子善擇良緣
有道的君子,居家必選擇風俗淳厚的鄉裏,出外交遊必親近學博行潔的賢士。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極大,昔日孟母擇鄰三遷,實有必要。
5.寬容大度,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麵”,而人心的差異和區別,則又勝過人的麵孔。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的特點,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衡量一切,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彼此和睦相處。唯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6.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對世間人情進行細微觀察,將所學徹底融會貫通,便能靈活運用於世間各種情態,使人格亦可達於真善美的完美境界。長此以往定能有益於處世能力的提升,使自己的人際關係左右逢源。
7.摒除私欲,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隻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是,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這是因為私心本來是出於私欲和私利而考慮的,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私心過重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8.保持熱情,洞察世事
目光短淺,隻盯著眼前,常會失去結交君子的機會,隻有把目光放遠,才能於紛繁中看出事物的規律,進而才能得到別人的真正友情。善於對事物進行全麵細致的觀察,會激起你對人的熱情,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培養出遠大的眼光及洞察世事的能力。
9.識破虛假,看清真貌
看人要看到真實的人,要多聽其言、察其色,不要主觀。觀察事物,要看清它們的真實麵貌。這樣,無論是對己對人,還是對事對物,就會有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又必須以明察秋毫為前提。如今社會上的種種齟齬衝突,就是因為有些人缺乏率直的心胸,對人和事物的觀察有誤所致。
10.明辨好壞,認清價值
作為朋友,對於別人的好建議,會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以感謝的心情接受,進而實行;二是意見相反,並不接受;三是斷然拒絕,並懷疑別人的好意。而後兩種都是對朋友有害的,處世時最好做到能分清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又能用感謝的心情接受別人的好意見。這樣,對個人有益,給予朋友的是愉快。
11.心存仁厚,博愛互助
當今世界,看別人洋相的人多,幸災樂禍的人多,真心誠意幫助別人的人少。其實,世間不僅人人需要幫助,人性中也有幫助別人的天性。要廣結人緣,就要無私、平和地看待一切人和事物,就要懷有愛心和惻隱之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如此,你的愛心和惻隱之心,就會像泉水一樣湧流出來,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12.遇事冷靜,泰然處世
許多人失去朋友,常是因為遇事脾氣火暴,引起爭吵而導致關係破裂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處世中的冷靜十分重要。過去,身經沙場的人,都經過曆戰爭的緊張和激烈,在那種生死關頭,要保持頭腦冷靜確實不易。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經很少戰爭,但造成緊張的情形還是多之又多;培養沉著冷靜、泰然處世的風範,進而能用冷靜的態度觀察和判斷一切事物,仍然十分必要。一個人之所以失去冷靜,是因為心中有雜念,如果能做到冷靜、無私,那麽處世就十分圓滿了。
13.虛心求教,隨時反省
生活當中,處處都有學習的機會,關鍵看你能否有虛心求教的態度。如果有了這種態度,在平常空泛的談話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經驗。如果沒有這種虛心求教的態度,就不會隨時隨地反省、檢討自己,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也不能發現別人的長處,更會失去良師益友。
14.積極靈活,隨機應變
人生難免坎坷和挫折,一些人遭逢此種境遇,往往一蹶不振,甚至就此了卻生命。這種固執、不變通的心態,不可能擁有機動靈活的心胸。隻有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無論失敗和打擊有多大,都能重整旗鼓、從頭再來。
心胸廣闊,寬容為本
常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往往一個強者的倒下,不是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敗於自己不能戰勝自己狹隘的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一個人不能有比較開闊的眼界,不能心平氣和地看問題,他就會陷入某種心結,而這種小心眼會導致一個人急火攻心。所以,古人才有“宰相肚裏能撐船”之勸誡。厚黑學認為,心胸的狹窄,往往會置人於促狹昏暗之中,擺脫不了某種其實無所謂的事情的糾纏。這樣會使你整天消耗在無益的小事情上,鬱鬱不可終日。
古時候,有個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個名叫彩玉的小媳婦。彩玉年方二九,長得如花似玉。自從嫁給這位老宰相,雖說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總是悶悶不樂,暗暗埋怨父母不該把她嫁給一個老頭子。
一天,彩玉獨自到後花園賞花散步,碰上了住在花園旁邊的年輕帥氣的家廚;這位趙姓家廚做得一手好吃的祖傳聖旨骨酥魚。在古代。沒有延緩衰老、養顏美容類的藥品和保健品,達官貴人的家眷要養顏美容全靠食療。聖旨骨酥魚不僅骨刺全酥,想要怎麽吃就能怎麽吃,而且聖旨骨酥魚汁是保持年輕貌美的極品,且獲得過十二道聖旨的禦封。彩玉和年輕的家廚相談甚歡並由此一見鍾情。從那以後,彩玉常常偷偷地到後花園裏同趙姓家廚相會。有一迴,彩玉對趙廚說:“你我花園相會,好時光總讓人覺得纏綿難分。我有一計,可使咱倆天天都在一起相處。”趙廚問是什麽妙計,彩玉就如此這般地說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來,老宰相恐怕誤了早朝,專門養了一隻“朝鳥”。這隻鳥天天五更天就叫,老宰相一聽到鳥叫,就會起身上朝。彩玉便讓趙廚四更前就來用竹竿捅朝鳥讓它提前叫,等老頭子一走,他倆就可團聚了。
這天,老宰相聽到朝鳥的叫聲,連忙起身。等來到朝房門外,剛好鼓打四更。他想,這鳥怎麽叫得不準了?就轉身迴了家。當他走到自家的房門外,聽到彩玉說:“以後早點來捅一下朝鳥。”停了一會兒又說:“你真像你做的聖旨骨酥魚,雖然我每天吃,但還是天天吃不夠,在我心裏你新鮮得就如一枝花。”趙廚說:“你活像粉團,卻配了一塊老薑。”宰相聽到這裏,氣得渾身發抖,但並沒有聲張,轉身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節,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趙廚叫到一起,在後花園牡丹亭中吃酒賞月。酒過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說:“今晚咱賞月作詩,我先作,你倆也要按我的詩意接上幾句。”說罷就高聲吟道:“中秋之夜月當空,朝鳥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團上,老薑躲在門外聽。”
趙廚一聽,自知露了餡,趕忙跪在桌前,說:“八月中秋月兒圓,小廚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
彩玉見事情已經挑明,也連忙跪倒在地,說:“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齡伴古稀。相爺若肯抬貴手,粉團剛好配花枝。”
老宰相聽了哈哈大笑說:“花枝粉團既相宜,遠離相府成夫妻。兩情若是久長時,莫忘聖旨骨酥魚。”
彩玉和趙廚聽了,連忙叩頭謝恩。從此,“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個典故便在民間流傳開了。
這位宰相的寬容與忍讓成全了一段佳緣,這難道不是忍讓之美嗎?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凡是供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能團結人,收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
東漢時期,班超一行在西域聯絡了很多國家與漢朝和好,但龜茲恃強不從。
班超便去結交烏孫國。烏孫國國王派使者到長安來訪問,受到漢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別返迴時,漢章帝派衛侯李邑攜帶不少禮品同行護送。
李邑等人經天山南麓來到於闐,傳來龜茲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了,不敢前進,於是上書朝廷,中傷班超隻顧在外享福,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還說班超聯絡烏孫,牽製龜茲的計劃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從中作梗,歎息說:“我不是曾參,被人家說了壞話,恐怕難免見疑。”他便給朝廷上書申明情由。
漢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誠,下詔責備李邑說:“即使班超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難道跟隨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迴家嗎?”遂頒詔書命令李邑與班超會合,並受班超的節製。漢章帝又詔令班超收留李邑,與他共事。
李邑接到詔書,無可奈何地去疏勒見了班超。
班超不計前嫌,很熱情地款待李邑。他改派別人護送烏孫的使者迴國,還勸烏孫王派王子去洛陽朝見漢帝。烏孫國王子起程時,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對班超說:“過去李邑毀謗將軍,破壞將軍的名譽。這時正可以奉詔把他留下,另派別人執行護送任務,您怎麽反倒放他迴去呢?”
班超說:“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話,那就顯得氣量太小了。正因為他曾經說過我的壞話,所以更應讓他迴去。隻要一心為朝廷出力,就不怕別人說壞話。如果為了自己一時痛快,公報私仇,把他扣留在此,那就不是忠臣的行為了。”
李邑知道後,對班超十分感激,從此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由此看來,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寬容不失為一劑利人亦利己的良藥。
與人為善,親疏有度
厚黑學在交友上立足於善和真誠,而不是立足於實用。當今商潮湧起,商品原則浸入人與人的關係。許多人交友的原則隻有一條,即“有用”,於是結交有權的人、結交有錢的人、結交有關係的人,對於那些無權、無勢、無錢的人,他們則給予輕視。說到底,這種交友原則是從有利於自己的方麵出發,是一種要“占便宜”的交友論。而厚黑學的交友之道並不是看重利,不是為了利益,而強調的是情與善。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與人為善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我國人民曆來把它視為君子美德。
與人為善的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非易事。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呂不韋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登上權力之巔的,他的故事將印證“與人為善”的重要性。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出生在一個珠寶商人家庭。成年以後,呂不韋奔走於各國,經營珠寶。後來他到了韓國,成為“家累千金”的巨富。呂不韋生活在戰國時期,其時農業、手工業、商業興旺發達,商人活動頻繁。有些商人主張用兵家之道來經商,呂不韋卻用經商之道來從政。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呂不韋經商來到趙國都城邯鄲,巧遇秦國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呂不韋覺得異人將是有用之人。異人是秦國安國君之子、秦昭王之孫,安國君此時已被確定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不是長子,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國君寵愛。異人被派往趙國當人質,因秦趙經常發生戰爭。異人在趙國處境危險,飽受趙國人的白眼,他的日用起居車輛都很簡陋,確實是位落難公子,注定將來沒有什麽大出息。
呂不韋依據生意經上的“人棄我取”的原則,認為異人是個奇貨可居的對象,是一個可以收買並進行政治投機的對象,而關鍵在於重新塑造異人的形象,鞏固異人的地位,才可有用。呂不韋於是迴家與父親商量此事。
呂不韋問他父親:“耕田能獲幾倍的利?”呂父說:“可獲十倍的利。”呂不韋又問:“經營珠寶能得幾倍利?”呂父說:“百倍的利。”呂不韋追問:“助立一國之主,能得多少倍利?”呂父說:“無數的利。”呂不韋吃了定心丸,便一五一十地對呂父說:“現在努力耕田,不能保證吃飽穿暖;而幫助立一國之主,得到的好處卻無盡,並且可以傳之後世。這種大有利可圖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我主意已定,決定助異人一臂之力。”
呂不韋特地拜訪異人,謙虛地客套一番後,說:“我能助你飛黃騰達,身價百倍。”異人認為呂不韋在開玩笑,便也以玩笑的態度說:“你還是自己去抬高身價,然後再來幫助我吧!”呂不韋說:“你不知道,隻有使你先發達了,我才能發達。”兩人一來一往地對答,異人明白了呂不韋話中有話,便請他坐下來暢談。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安國君做了太子。聽說你父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隻有華陽夫人能立繼承人,可她又沒有兒子。你們兄弟二十多人,你排行中間,又不受寵愛,長時間在趙國做人質。即便你祖父秦王死了,你父親安國君做了秦王,你也沒有希望同你的那些兄弟爭立太子。”異人說:“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你有什麽高招呢?”呂不韋說:“你現在很困難,景況不妙。你客居此地,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孝敬長輩與結交賓客。我雖不富裕,但可以拿出千金,西遊秦國,走走門路,討好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繼承人。”異人聽了喜出望外,叩頭便拜,發誓說:“如果實現了你說的計劃,我願意同你共享秦國。”
呂不韋當場拿出五百黃金,送給異人,讓他廣交賓客。隨後呂不韋開始實行他的計劃,又花五百黃金,購買了一批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它們前往鹹陽。
呂不韋設法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她把寶物獻給華陽夫人。呂不韋又在華陽夫人麵前大誇異人在趙國如何賢明、如何廣交賓客,並且特別強調異人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一提到太子和夫人就眼中流淚。華陽夫人被打動了,對異人產生了好印象。
呂不韋又請華陽夫人的姐姐說動華陽夫人,並預先準備了一套說辭,針對華陽夫人的心病,層層深入。華陽夫人的姐姐按照呂不韋的說辭去勸華陽夫人說:“我聽說,女人靠姿色得寵,到了紅顏衰殘時,受到的寵愛就會淡薄。隻有趁受寵之時,確立自己的兒子為王位繼承人,即使丈夫去世之後,自己也不會失勢。現在夫人侍奉太子,非常受寵,可惜沒有兒子。何不趁機在眾位公子中物色一個既能幹又孝順的立為繼承人,並認他為兒子呢?這樣,你丈夫在世時,你受到尊重,萬一丈夫死後,你認的兒子繼位為王,你終生也不會失去權勢。如果不抓住目前你受寵的時機奠定牢固的基礎,等到寵衰色退時,即使你想說一句話,恐怕也沒人聽你的了。現在異人本事大,而且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照常例是不能立為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現在他主動來投靠夫人,你如果立他為繼承人,他定會感激不盡,夫人你在秦國的地位便永遠不會動搖,你一輩子都能在秦國受到尊重。”華陽夫人果然被說動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華陽夫人侍候太子安國君時,便主動提出讓異人做繼承人。她流著淚說:“我有幸能到後宮充數,不幸沒有兒子。希望能把異人立為繼承人,讓我將來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與她刻玉符為憑證,立異人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不斷送錢財給異人,並聘請呂不韋擔任異人的老師。
異人迴到秦國去見華陽夫人時,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原籍楚國,便讓異人穿楚服進見。華陽夫人見了異人非常高興,當場讓他改名為子楚。不久,子楚作為安國君的繼承人這個消息便在諸侯國中傳開了。
呂不韋在邯鄲養了一個美貌的歌舞姬,現在這個女人已經懷孕了。一天,子楚到呂不韋家喝酒,見到她後,便為呂不韋敬酒,要求呂不韋割愛。呂不韋便把她送給了子楚,子楚隨即把她立為正夫人。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昭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秦趙關係緊張,趙國想殺掉子楚。子楚和呂不韋商量,用五百黃金賄賂了看管子楚的官吏,子楚於是逃進秦軍中,迴到秦國。次年,秦昭王死,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當了王後,子楚成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安國君登上王位僅三天就死了,子楚繼位,他被稱為秦莊襄王。按照子楚與呂不韋當初的契約,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擁有河南十萬戶食邑。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由其子嬴政繼位為王,他後來被尊為秦始皇。
嬴政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從秦莊襄王繼位到嬴政22歲親政以前,秦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注重起用老臣宿將,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穩定國內統治秩序。任相之初,他委國事於大臣,並不獨攬大權,注意起用秦昭王以來的一些老臣宿將,如老臣蔡澤因受人攻擊,被迫告老稱病,呂不韋請他出山,參與朝政。王鮑、蒙驁這些昭王的名將也被呂不韋委以重任,發揮才幹。
呂不韋還招收和選擇人才,而這又給他帶來了成功。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強調舉薦賢人的作用:“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他親自提拔了一些傑出人才,如李斯、甘羅。年僅12歲的甘羅因有奇才,即被呂不韋破格重用,為秦立下了大功。
呂不韋任相期間,滅東周、伐三晉,屢戰屢勝,兼並了大片土地,為秦王嬴政最後消滅六國做好了準備。後因“嫪毐事件”,呂不韋被秦王嬴政罷黜相位,隨後呂不韋被流放蜀地,最終被迫服毒自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呂不韋由一個普通的商人躋身於權力頂峰,這裏麵有許多因素,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幫助了秦國落難公子異人;異人返秦後繼承了王位,反過來迴報了呂不韋。盡管呂不韋當初幫助異人純粹出於政治投機,但其獨特的政治眼光卻不能否定。放眼看來,富商千千萬萬,卻極少有人能像呂不韋這樣縱橫馳騁於政壇。
呂不韋因幫助異人,而兩任秦國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中國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的這種為人處世是成功的,特別是就他個人來說。而現在的人們如果也能夠如呂不韋那樣,用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手段去幫助獨特的人,也會有收獲的。
親和疏是人際關係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糾纏在各種各樣的親疏關係的矛盾之中,而辯證地協調好各種關係,你就會生活愉快、工作順利;反之則矛盾重重,大小瓜葛、種種糾紛纏繞不斷。在親疏關係上,厚黑學的觀點是要做到順其自然。首先要確定親疏標準,而後視其情況,當親則親,當疏則疏,不要著意於在人際關係中謀求點什麽。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太功利了。古人擇友極重投契。今人的處世觀念與古人當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交友重誠重真,注重道義相規、患難相助,注重擇賢而從的精神,到什麽時候也是值得推崇的。以利害為基礎的友誼不可能長久,欲得反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交友本是人生雅事與樂趣,切不可把它作為謀取財利的手段,否則很可能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人們幾乎每時每處都要同大大小小握有權力、擁有勢力的人打交道。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和諧,就是不以權勢大小來決定與之親、疏、遠、近。親權勢者,疏無權無勢者,那是勢利眼。親權勢大的,疏權勢小的,等於從中挑撥,必導致權勢相爭。兩者取其中,“公事公辦”,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費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權勢視其親疏,實則是親一時,疏一世。凡是這樣“套”來的親,沒有長久的,硬“攀”不親。因為權勢本身就不是永恆的,而是無常的,那麽以此為籌碼的親疏一定不會長遠,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權勢為標準來決定親疏遠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禪”透了,想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以權勢作為取舍標準,不等於見官就躲,敬而遠之。不要以權交友,也不必見官就退避三舍。比較恰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當親則親。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厚黑學認為,量寬福厚,器小祿薄。古人曾說,一個人“無遠視、無卓見、無氣節、無篤實、無文雅”的原因,在於“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慎而戒之,戒躁、戒畏、戒欲、戒言、戒勇,是為策略”,這樣就會達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
一個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個人的舉止氣質則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訴人們,長者的風範是這樣: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寬敞,麵色溫和,莊莊重重的,嚴嚴肅肅的,寬寬舒舒的,大大方方的,開開脫脫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蕩蕩的。清代的張英有長者的風範,“千裏來信為堵牆”之事,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傳說。俗話說:“若要好,大讓小。”對一些小事或意氣之爭聽而不聞,付之一笑,有這種氣度,就顯示出君子的風度來。
康熙年間的某一天,一騎快馬跑進宰相府。並不是天下出了什麽大事,而是宰相張英收到一封來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來,他們家與鄰居葉家發生了地界糾紛。兩家大院的宅地,大約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自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讓出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宰相大人,官府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隻好寫信把這件事告訴張英。
張英大人閱畢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拿起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隨即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迴老家。張家人一見書信迴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卻是一首打油詩,均感敗興得很。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唯一的辦法了。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算了。於是立即將牆垣拆讓三尺,大家紛紛交口稱讚張英和其家人的曠達態度。
“他家宰相肚裏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後。”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葉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從此,兩家宅院之間空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這條一百多米長的巷子很短,但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很長。張英乃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權勢顯赫,如果在處理自家與葉家的矛盾時,稍稍打個招唿,露點口風,必然會發生自下而上的傾斜,葉家肯定無力抗衡;再進一步,若是通過地方政府,不顧法律地搞行政幹涉,葉家更會吃不了兜著走。這樣,有形的尺寸方圓的土地是到手了,產業也龐大了,但無形中準會失去許多許多。興許餘波還會從桐城一下子震蕩到京城,京城裏的影響可大著呢!
就算是張英曠達忍讓,如果葉家人不予理睬,那條巷子也就隻有三尺寬。三尺寬的巷子,也總是一條通道,通則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卻有些不夠完美。完美是感覺出來的,六尺不比三尺寬多少,但如果人們置身其間,會發現這是一條多麽寬廣的人間道路。互相忍讓,天地才會更寬廣啊!
“讓他三尺又何妨”——說得真好!試想,如果當初張英不是勸說家人退讓,而是借勢壓人,或慫恿家人與對方抗爭,那結果又會怎樣?由此可見,寬容豁達,不僅是為官之道,更應該是我們的為人之本。
現實生活中,親朋鄰裏同事之間,有時也會因一點小摩擦便互不相讓,有時甚至橫刀相向。試想,與我們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麽呢?在永恆的時間麵前顯得多麽脆弱和不堪一擊!
但願人與人之間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少一分衝動和遺憾!
“讓他三尺又何妨”——當你麵對矛盾與摩擦時,不妨想想這句話,它會幫你作出理性的選擇!
讓人三尺並不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鄰裏之間,要和睦相處,該讓的時候就讓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太斤斤計較,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下麵這個例子就是因為鄰裏糾紛而引發的流血事件。本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因為雙方的太過計較,最終導致了兩個家庭的破裂。
清明過後正是棉花播種的季節,而導致無棣縣餘家巷鄉後張倉村村民張景義與張景奎爭執的那二分耕地的歸屬問題至今尚未解決。自去年起本是相鄰的兩家,因地界偏差問題產生矛盾,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這天張景義帶著家人在那二分地裏剛播下棉種,張景奎即率全家趕來製止,雙方由爭吵發展到毆鬥。先是拳打腳踢,後升級到棍棒相加、鐵鍁舞動,並最終以張景奎被鐵鍁鏟中頭部致死而告終,而張景義之子張中超也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逮捕。一場毆鬥雖然讓當事人解了一時之氣,卻讓雙方都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隨之破碎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初僅僅為了爭那二分耕地,卻以生命作償,相信這個結局是雙方均始料未及的。也許當初雙方要爭的確是那二分耕地,而後來卻僅僅是為了爭一口氣,兩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對方低頭,不在人前失麵子,從而使矛盾一再升級。想一想,那種“不蒸包子蒸(爭)口氣”的心態曾讓多少人因鬥氣而喪失理智,導致無法挽迴的後果!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見到同事之間、鄰裏之間和夫妻之間,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情,引起爭端,以至於惡言相向,拳腳相加,甚至於訴諸法庭,到最後兩敗俱傷。旁觀者都會為之惋惜,認為這樣做太不值得。其實,隻要當事人冷靜下來,理智地對待,有一點寬容精神,再大的事情也會化幹戈為玉帛的。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
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了口痰,因風把痰刮到了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紙巾要擦去小夥子褲子上的痰漬,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並聲稱:“你給我舔幹淨!”女子再三賠禮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肯,非讓她去舔。這樣爭執不下,街上圍來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吹哨笑鬧著。最後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頓拳腳。但見他最終被踢翻在地分不清東南西北,待站起來尋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不給別人台階下,最後自己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過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才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想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為人處世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另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卻也會成為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迴來。
在日常生活中,厚黑學提醒人們: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麽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在皎潔的月光下到林中散步,當他走迴住處時,看到自己的茅屋有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迴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迴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頭腦簡單的無能之輩,才會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而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品性。
人心莫測,處世難
1.虛懷若穀,待人以善
在一個地方住著一個年邁的神仙,他掌握著智慧,問他什麽問題,他都能準確無誤地答出來。
有一天,村裏的孩子王把孩子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有一個好主意,我問的問題,那老家夥肯定答不出來。我捕到一隻小鳥,我把它捂在手裏,問那老家夥是死的還是活的,如果他迴答是‘活的’,我就假裝不知,悄悄掐死它;如果他迴答是‘死的’,我就讓小鳥飛走。”
於是,一群孩子擁到神仙那兒,孩子王問神仙:“老神仙,你知道我手裏的小鳥是活的還是死的?”
神仙沉默片刻,開口說:“孩子啊,這個答案握在你的手裏。”
是呀!今天的人們如何對待朋友和他人呢?你能不能待人以誠,答案就在你的手中。為什麽呢?你自己有思考的權利,你厭惡他人,批判他人,責備他人,支配你這些行為的是你自己。視而不見他的缺點,或者尋找他人的優點,也全憑你自己。令人可笑的是,我們總是希望他人身上一點缺點都沒有。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有一幅同事、戀人或朋友的十全十美的畫像。當這些畫像與現實中的他們稍有不同時,哪怕是小小的缺憾,也會在我們的心裏湧出憤慨,因為“完美的形象”被破壞了。
威爾·羅傑曾經這樣講過:“我至今沒有遇到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見到一個人,我總是設法趕走使自己產生厭惡心態的情緒,尋找他身上讓人喜歡的部分。”
請努力地尋找他人身上的優點吧。從寬容他人中獲利的,並非別人而是你自己。這時,你會發覺你很幸福,更喜歡自己,更深深地享受人際關係和諧帶來的歡樂。相反,如果你沒有寬容的胸懷,不滿、空虛、淒慘就會趁機而入,最終侵蝕到你的肉體和心靈。
2.以心換心,真情可鑒
有人常說“人心難測”,現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不敢信任的情況很多,這是全社會的共同傾向。到目前為止,各種戰事仍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著,不隻是有武器的戰爭,也包括了心理的戰爭。這些都會消耗人類大量的物資與精神力量,使人心疲憊,影響到人們的相互信任。解除“人心難測”的恐懼首先大家應該彼此信任,彼此諒解才對,例如一事當前有主見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太過分的話,反而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應該設法用明智的方法去解決。首先是把問題說出來,擺到桌麵上,而不是用爭鬥、陷害等不良的方式來表達。上天賦予人以語言功能,正是有此作用;其次是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世事中的許多紛爭,隻要彼此置換一下位置,同時又不要蠻不講理,問題就都能解決。
3.善解人意其實不易
古語說,人們尋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兒渴望陽光那樣迫切。
理解人是很重要的。在和他人愉快的交往中,理解人和向他們傳達你的理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家庭中,由於對於理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導致家庭崩潰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漠視理解、強行擴張自己的欲望之時,男人和女人都不知道把愛和尊重弄到哪兒去了。“我在家裏全然不被理解。”這司空見慣的牢騷話,是我們應極力避免的。
你的丈夫或妻子平時經常這樣嘮叨嗎?“我知道我不好,也明白以前對你太苛刻了。可是,在你躲著我、三天兩頭也不說話之前,你難道就不能站在我的立場上想想嗎?對我來說,心情沉重是當然的。月月支出吃緊,家務做也做不完,被孩子們搞得焦頭爛額,我總是腰酸、頭痛得要命。求求你,在無視我的存在之前,能不能理解我的苦處?”
第一章 為人處世厚黑學
厚黑學是一種通贏的智慧
翻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就一番大業的,往往都是一些厚黑之輩。項羽絕對是蓋世英雄,力能扛鼎,帶兵打仗也天下無敵,但是他偏偏臉皮不如劉邦厚,心腸不如劉邦黑,最後落得個兵敗自殺、身死烏江的悲慘下場;諸葛亮堪稱天下無雙的奇才,但是遇到了司馬懿這樣的厚黑高手,也隻能多次北伐無功而返,最後病死軍中……曆史給我們留下無數遺憾,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不夠厚黑。實際上,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在哪個領域,你都需要運用厚黑的智慧和手段去將某些阻力清除,才能達到目的。正因為如此,厚黑教主李宗吾說:“古今成功的英雄,沒有一個不是麵厚心黑的。”厚黑,正是成功者們都具有的共同特質。
厚黑是一種必要的生存和競爭的技能。成大事者,在必要的時候,就要不拘小節,不能顧慮太多,尤其不能為世俗的道德清規所束縛。曆史的經驗是,在每次競爭的時候,結果往往是那些臉皮厚一點、手段黑一點的人獲勝。很多人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的時候,常常後悔自己當初臉皮不夠厚、心不夠硬,但是失敗就是失敗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厚黑學並不是要我們學會如何去厚顏無恥、心狠手辣地幹壞事,它隻是現實中一種必要的手段或方式而已,對錯不在於手段本身,而在於人用它來幹什麽。盡管有時候,厚黑和卑鄙可能很接近,但是從本質上而言,它們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概念。厚黑學是助你在各個方麵都成功的智慧,而不是“小人”的可恥的標簽。尤其是當你處在很多競爭者都在運用厚黑之道的環境中時,你要是不懂厚黑的話,就難免會成為別人前進路上的踏腳石;要想成功,你就隻能比別人將厚黑學運用得更多更好。
用厚黑學的觀點來看,人生處處都是戰場,我們時刻都麵臨著挑戰。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每個人都時刻站在一種戰鬥序列當中,每一件事情都處在明爭暗鬥之中,稍一疏忽就會被人運用權謀加以構陷、擠倒,甚至消滅。身處這樣的險惡環境,隻有充分運用厚黑智慧,才可以發揮我們自己權謀的巨大威力,讓我們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實際上,厚黑這種智慧如同一把利刃,它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手裏,在必要的時候,它就亮出耀眼的刀鋒。政治家可以利用它縱橫捭闔,軍事家可以利用它運籌帷幄,商人靠它發財致富,讀書人靠它出人頭地……因此,無論我們的身份如何,厚黑學都是我們所必須知道的學問。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你就必須妥善地處理好你所管理的事務,讓自己的管理發揮最大的作用。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要做到這一點,是何等之難。但厚黑學卻能夠讓管理變得很輕鬆。你必須學會運用背靠大樹、不恥下問、忍辱負重的堅忍術,殺一儆百、以毒攻毒、製麵無私、除惡務盡等立威術,以及忍與伸、捧與殺、沉與浮、賞與罰的對抗術;在未看清是非曲直之前,不妨先裝裝糊塗,而不可裝聰明輕舉妄動;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對全局的考慮,需要使用一點模糊的領導術,麵對危難則要能屈能伸,能柔能剛,亦寬亦嚴,亦恩亦威,這樣方顯領導本色,也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權威。隻有運用這些厚黑術,你管轄範圍內的人才會服從你,才會更加敬重你,你也才會成為一個富有魅力的領導人。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你就必須在經商方麵有自己的一套手段,才不會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被對手打倒。自古商場如戰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現代商戰中競爭更為殘忍和激烈,要想在角逐中獲勝,並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懂得現代商戰中的經營之道、運作之術、製勝之法,而這些方法都與厚黑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縱觀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和企業家經營謀略,無不滲透著厚黑的辯證哲學。比如,經商要同時學會使用“軟”、“硬”兩手:守業、合作、謀利、分享成果時,需要“軟”道;創業、投資、競爭、壟斷、兼並時,則離不開“硬”術。守業需要耐心,與人合作講求誠信,謀求利益應取放有度,贏得客戶更要懂得讓利於人……這些厚黑學智慧在經商方麵的運用,告訴你一種嶄新的經營智慧。
即使僅僅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同樣需要學會用厚黑學中的學問來指導我們處世做人。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不離開與人打交道,而待人處世的方法則尤其不可忽視。世事如井,我們必須先探得其中深淺,才能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尤其當身處世事變遷的社會中,世事紛繁、人心險惡,為人處世舉步維艱,要做到讓自己的人生更為完美就越是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運用厚黑智慧,讓自己的臉皮變得再厚一點、心再黑一點,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八麵玲瓏”、“隨機應變”,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隻有充分運用厚黑智慧,才能獲得成功。
此外,厚黑學在我們的職場事業中,甚至在情場上也都大有作用,可以說,它早就是,甚至以後也還將是一種真正通贏的智慧。厚黑學就是這樣一門精妙的智慧:它讓我們真正發現並掌握自己的命運,尋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睜大眼睛尋找貴人
胡雪岩是晚清混亂局勢中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縱觀胡雪岩的一生,其成功之處歸結為精於厚黑上。他能在亂世之中,方圓皆用,剛柔並濟,懂得如何積累人脈資源,並利用它為自己的商業經營鋪路。
胡雪岩自幼家境貧窮,從小就被迫外出謀生。在商賈雲集的杭州信和錢莊當學徒。做學徒的日子非常清苦,但胡雪岩幹活從不吝惜體力,而且從不跟師兄弟們計較,從掃地、擦桌到沏茶、倒水,甚至連洗刷便壺之類一般人都不願意幹的差事他也爭著幹。再加上他生得眉清目秀,又絕頂聰明,能言會道,人緣也好,所以在錢莊內,從櫃上師傅到普通夥計都十分喜歡他。
一次,胡雪岩在一個酒館,看見掌櫃正在驅趕一個落魄書生,便上前探問原因。原來那書生身無分文卻還想喝酒,因此掌櫃不允。他當即替那書生付清所欠的酒錢,並要了幾個小菜與那位書生一同小酌,席間才知道,落魄書生叫王有齡,福州人氏。王有齡的父親是個候補道,分發浙江,在杭州住了許多年,一直沒有擔任過什麽實職,最後在杭州鬱鬱而終。王有齡的父親在臨死前,見兒子科考無望,於是變賣了一些值錢的東西,為兒子捐了一個“鹽大使”的官銜。可是為了安葬老父,王有齡已傾其所有,沒錢再去打點官府,隻落得整日飲酒消愁,流落街頭。胡雪岩聽後,隱隱覺得王有齡確有做官的機緣,隻是目前無人相助。他心中一動,便問:“公子有何打算?”
王有齡仰天歎道:“胡賢弟有所不知,捐官隻是捐一個虛銜,憑一張吏部發給的‘執照’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想補缺,必須進京打點吏部,稱為‘投供’,然後才能抽簽分發到某一省去候補。眼下自己無錢進京投供,哪有機會補缺?隻是這進京打點一趟,少說得要四五百兩銀子,愚兄哪兒來那麽多錢?”
胡雪岩不動聲色地問:“倘若王公子有了500兩銀子,一定能做這個實職嗎?”
王有齡道:“不瞞胡賢弟,家父生前學生何桂清正由戶部員外郎放江蘇學政,最近因公務路過杭州,有他相助,我想做這個官不成問題。”
胡雪岩聽後也不再隱瞞心中想法,當即掏出一張500兩的銀票放在了王有齡的手中。又端起一杯酒道:“聽公子一席話,對公子英雄落難之遭遇深表同情,今日萍水相逢,算是前生有緣。來,幹了這一杯。”
王有齡與胡雪岩舉杯一飲而盡,這一飲正是胡雪岩日後事業的轉機。胡雪岩迴到錢莊,把自己將500兩銀票資助了他人的事稟告了錢莊老板,同時表示自己會努力償還這筆挪用的“公款”。錢莊老板雖然心有不滿,但念胡雪岩助人心切,且頗有辦事能力,也就作罷。後來,王有齡果然成為朝廷要員。在他的一路關照下,胡雪岩不但還了欠錢莊老板的500兩銀子,還很快地獨立開店經營生意並不斷地將生意做大。
晚清時期,衣食豐裕的五口之家一年的花費也不過百十兩銀子。若按今天的物價計算,500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10萬元。對於一個店鋪夥計而言,這些挪用的銀子也許要用其半生的心血來償還。然而,別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胡雪岩卻果敢地做了。目光遠大的他用驚世駭俗的投資,為自己修築了一條平步青雲的商路。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結識一些能夠唿風喚雨的貴人。但因大多數貴人身居要位,炙手可熱,凡人要想結識他們簡直難於上青天。這時,我們不妨學學胡雪岩:識貴人於落難之時。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個落難貴人,就應及時結識,多多交往。或者乘機進以忠告,指出其所有的缺失,勉勵其改過行善。如果自己有能力,更應給予適當的協助,甚至施予物質上的救濟。而物質上的救濟,不要等他開口,應隨時取得主動。有時對方雖很急著要,卻又不肯對你直言,或故意表示無此急需。你如得知情形,更應盡力幫忙,並且不能有絲毫得意的樣子,一麵使他感覺受之有愧,一麵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飯之恩,都可以使他終生銘記。日後如有所需,他必奮身圖報。即使你無所需,他日否極泰來,他也絕不會忘了你這個知己。
廣結人緣事竟成
1.好的人緣是成功的前提
中國人成功靠人緣。沒有好的人緣,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機會、幹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緣是一根無形的磁力線,彼此的情,全賴緣才得以相通。聯結人緣,必有主動的一方。你取得主動的地位,你就是有結緣的方法,別人的情,就會向你播撒。建立了大家對你的人緣,人人都願意為你所用,你才能成為無往而不勝、所求無不遂願的會辦事能辦事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善結師緣,有助進步
許多人認為依靠自己學習、讀書,很難進步。但如親近賢能的師友,彼此探討學習君子之道,可以養成高貴的人格,在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沒有不周之處。古人有欲成大誌者,必先拜訪名師,求師的目的是為了養成高貴的人格,使人際交往做到有禮有節、周到圓滿,有利於自己人生的進步。
3.樂於傾聽,善於傾聽
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因此,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集合眾智,就成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然自己並非萬能,不可能知曉一切事物,就需要用別人的忠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要結好人緣就要培養樂於傾聽、善於傾聽的謙虛心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用謙虛的心胸來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如此,則人人都會視你為知己。
4.有道君子善擇良緣
有道的君子,居家必選擇風俗淳厚的鄉裏,出外交遊必親近學博行潔的賢士。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極大,昔日孟母擇鄰三遷,實有必要。
5.寬容大度,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麵”,而人心的差異和區別,則又勝過人的麵孔。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的特點,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衡量一切,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彼此和睦相處。唯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6.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對世間人情進行細微觀察,將所學徹底融會貫通,便能靈活運用於世間各種情態,使人格亦可達於真善美的完美境界。長此以往定能有益於處世能力的提升,使自己的人際關係左右逢源。
7.摒除私欲,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隻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是,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這是因為私心本來是出於私欲和私利而考慮的,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私心過重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8.保持熱情,洞察世事
目光短淺,隻盯著眼前,常會失去結交君子的機會,隻有把目光放遠,才能於紛繁中看出事物的規律,進而才能得到別人的真正友情。善於對事物進行全麵細致的觀察,會激起你對人的熱情,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培養出遠大的眼光及洞察世事的能力。
9.識破虛假,看清真貌
看人要看到真實的人,要多聽其言、察其色,不要主觀。觀察事物,要看清它們的真實麵貌。這樣,無論是對己對人,還是對事對物,就會有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又必須以明察秋毫為前提。如今社會上的種種齟齬衝突,就是因為有些人缺乏率直的心胸,對人和事物的觀察有誤所致。
10.明辨好壞,認清價值
作為朋友,對於別人的好建議,會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以感謝的心情接受,進而實行;二是意見相反,並不接受;三是斷然拒絕,並懷疑別人的好意。而後兩種都是對朋友有害的,處世時最好做到能分清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又能用感謝的心情接受別人的好意見。這樣,對個人有益,給予朋友的是愉快。
11.心存仁厚,博愛互助
當今世界,看別人洋相的人多,幸災樂禍的人多,真心誠意幫助別人的人少。其實,世間不僅人人需要幫助,人性中也有幫助別人的天性。要廣結人緣,就要無私、平和地看待一切人和事物,就要懷有愛心和惻隱之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如此,你的愛心和惻隱之心,就會像泉水一樣湧流出來,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12.遇事冷靜,泰然處世
許多人失去朋友,常是因為遇事脾氣火暴,引起爭吵而導致關係破裂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處世中的冷靜十分重要。過去,身經沙場的人,都經過曆戰爭的緊張和激烈,在那種生死關頭,要保持頭腦冷靜確實不易。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經很少戰爭,但造成緊張的情形還是多之又多;培養沉著冷靜、泰然處世的風範,進而能用冷靜的態度觀察和判斷一切事物,仍然十分必要。一個人之所以失去冷靜,是因為心中有雜念,如果能做到冷靜、無私,那麽處世就十分圓滿了。
13.虛心求教,隨時反省
生活當中,處處都有學習的機會,關鍵看你能否有虛心求教的態度。如果有了這種態度,在平常空泛的談話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經驗。如果沒有這種虛心求教的態度,就不會隨時隨地反省、檢討自己,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也不能發現別人的長處,更會失去良師益友。
14.積極靈活,隨機應變
人生難免坎坷和挫折,一些人遭逢此種境遇,往往一蹶不振,甚至就此了卻生命。這種固執、不變通的心態,不可能擁有機動靈活的心胸。隻有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無論失敗和打擊有多大,都能重整旗鼓、從頭再來。
心胸廣闊,寬容為本
常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往往一個強者的倒下,不是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敗於自己不能戰勝自己狹隘的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一個人不能有比較開闊的眼界,不能心平氣和地看問題,他就會陷入某種心結,而這種小心眼會導致一個人急火攻心。所以,古人才有“宰相肚裏能撐船”之勸誡。厚黑學認為,心胸的狹窄,往往會置人於促狹昏暗之中,擺脫不了某種其實無所謂的事情的糾纏。這樣會使你整天消耗在無益的小事情上,鬱鬱不可終日。
古時候,有個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個名叫彩玉的小媳婦。彩玉年方二九,長得如花似玉。自從嫁給這位老宰相,雖說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總是悶悶不樂,暗暗埋怨父母不該把她嫁給一個老頭子。
一天,彩玉獨自到後花園賞花散步,碰上了住在花園旁邊的年輕帥氣的家廚;這位趙姓家廚做得一手好吃的祖傳聖旨骨酥魚。在古代。沒有延緩衰老、養顏美容類的藥品和保健品,達官貴人的家眷要養顏美容全靠食療。聖旨骨酥魚不僅骨刺全酥,想要怎麽吃就能怎麽吃,而且聖旨骨酥魚汁是保持年輕貌美的極品,且獲得過十二道聖旨的禦封。彩玉和年輕的家廚相談甚歡並由此一見鍾情。從那以後,彩玉常常偷偷地到後花園裏同趙姓家廚相會。有一迴,彩玉對趙廚說:“你我花園相會,好時光總讓人覺得纏綿難分。我有一計,可使咱倆天天都在一起相處。”趙廚問是什麽妙計,彩玉就如此這般地說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來,老宰相恐怕誤了早朝,專門養了一隻“朝鳥”。這隻鳥天天五更天就叫,老宰相一聽到鳥叫,就會起身上朝。彩玉便讓趙廚四更前就來用竹竿捅朝鳥讓它提前叫,等老頭子一走,他倆就可團聚了。
這天,老宰相聽到朝鳥的叫聲,連忙起身。等來到朝房門外,剛好鼓打四更。他想,這鳥怎麽叫得不準了?就轉身迴了家。當他走到自家的房門外,聽到彩玉說:“以後早點來捅一下朝鳥。”停了一會兒又說:“你真像你做的聖旨骨酥魚,雖然我每天吃,但還是天天吃不夠,在我心裏你新鮮得就如一枝花。”趙廚說:“你活像粉團,卻配了一塊老薑。”宰相聽到這裏,氣得渾身發抖,但並沒有聲張,轉身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節,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趙廚叫到一起,在後花園牡丹亭中吃酒賞月。酒過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說:“今晚咱賞月作詩,我先作,你倆也要按我的詩意接上幾句。”說罷就高聲吟道:“中秋之夜月當空,朝鳥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團上,老薑躲在門外聽。”
趙廚一聽,自知露了餡,趕忙跪在桌前,說:“八月中秋月兒圓,小廚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
彩玉見事情已經挑明,也連忙跪倒在地,說:“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齡伴古稀。相爺若肯抬貴手,粉團剛好配花枝。”
老宰相聽了哈哈大笑說:“花枝粉團既相宜,遠離相府成夫妻。兩情若是久長時,莫忘聖旨骨酥魚。”
彩玉和趙廚聽了,連忙叩頭謝恩。從此,“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個典故便在民間流傳開了。
這位宰相的寬容與忍讓成全了一段佳緣,這難道不是忍讓之美嗎?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凡是供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能團結人,收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
東漢時期,班超一行在西域聯絡了很多國家與漢朝和好,但龜茲恃強不從。
班超便去結交烏孫國。烏孫國國王派使者到長安來訪問,受到漢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別返迴時,漢章帝派衛侯李邑攜帶不少禮品同行護送。
李邑等人經天山南麓來到於闐,傳來龜茲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了,不敢前進,於是上書朝廷,中傷班超隻顧在外享福,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還說班超聯絡烏孫,牽製龜茲的計劃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從中作梗,歎息說:“我不是曾參,被人家說了壞話,恐怕難免見疑。”他便給朝廷上書申明情由。
漢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誠,下詔責備李邑說:“即使班超擁妻抱子,不思中原,難道跟隨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迴家嗎?”遂頒詔書命令李邑與班超會合,並受班超的節製。漢章帝又詔令班超收留李邑,與他共事。
李邑接到詔書,無可奈何地去疏勒見了班超。
班超不計前嫌,很熱情地款待李邑。他改派別人護送烏孫的使者迴國,還勸烏孫王派王子去洛陽朝見漢帝。烏孫國王子起程時,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對班超說:“過去李邑毀謗將軍,破壞將軍的名譽。這時正可以奉詔把他留下,另派別人執行護送任務,您怎麽反倒放他迴去呢?”
班超說:“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話,那就顯得氣量太小了。正因為他曾經說過我的壞話,所以更應讓他迴去。隻要一心為朝廷出力,就不怕別人說壞話。如果為了自己一時痛快,公報私仇,把他扣留在此,那就不是忠臣的行為了。”
李邑知道後,對班超十分感激,從此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由此看來,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寬容不失為一劑利人亦利己的良藥。
與人為善,親疏有度
厚黑學在交友上立足於善和真誠,而不是立足於實用。當今商潮湧起,商品原則浸入人與人的關係。許多人交友的原則隻有一條,即“有用”,於是結交有權的人、結交有錢的人、結交有關係的人,對於那些無權、無勢、無錢的人,他們則給予輕視。說到底,這種交友原則是從有利於自己的方麵出發,是一種要“占便宜”的交友論。而厚黑學的交友之道並不是看重利,不是為了利益,而強調的是情與善。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與人為善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我國人民曆來把它視為君子美德。
與人為善的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非易事。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呂不韋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登上權力之巔的,他的故事將印證“與人為善”的重要性。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出生在一個珠寶商人家庭。成年以後,呂不韋奔走於各國,經營珠寶。後來他到了韓國,成為“家累千金”的巨富。呂不韋生活在戰國時期,其時農業、手工業、商業興旺發達,商人活動頻繁。有些商人主張用兵家之道來經商,呂不韋卻用經商之道來從政。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呂不韋經商來到趙國都城邯鄲,巧遇秦國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呂不韋覺得異人將是有用之人。異人是秦國安國君之子、秦昭王之孫,安國君此時已被確定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不是長子,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國君寵愛。異人被派往趙國當人質,因秦趙經常發生戰爭。異人在趙國處境危險,飽受趙國人的白眼,他的日用起居車輛都很簡陋,確實是位落難公子,注定將來沒有什麽大出息。
呂不韋依據生意經上的“人棄我取”的原則,認為異人是個奇貨可居的對象,是一個可以收買並進行政治投機的對象,而關鍵在於重新塑造異人的形象,鞏固異人的地位,才可有用。呂不韋於是迴家與父親商量此事。
呂不韋問他父親:“耕田能獲幾倍的利?”呂父說:“可獲十倍的利。”呂不韋又問:“經營珠寶能得幾倍利?”呂父說:“百倍的利。”呂不韋追問:“助立一國之主,能得多少倍利?”呂父說:“無數的利。”呂不韋吃了定心丸,便一五一十地對呂父說:“現在努力耕田,不能保證吃飽穿暖;而幫助立一國之主,得到的好處卻無盡,並且可以傳之後世。這種大有利可圖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我主意已定,決定助異人一臂之力。”
呂不韋特地拜訪異人,謙虛地客套一番後,說:“我能助你飛黃騰達,身價百倍。”異人認為呂不韋在開玩笑,便也以玩笑的態度說:“你還是自己去抬高身價,然後再來幫助我吧!”呂不韋說:“你不知道,隻有使你先發達了,我才能發達。”兩人一來一往地對答,異人明白了呂不韋話中有話,便請他坐下來暢談。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安國君做了太子。聽說你父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隻有華陽夫人能立繼承人,可她又沒有兒子。你們兄弟二十多人,你排行中間,又不受寵愛,長時間在趙國做人質。即便你祖父秦王死了,你父親安國君做了秦王,你也沒有希望同你的那些兄弟爭立太子。”異人說:“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你有什麽高招呢?”呂不韋說:“你現在很困難,景況不妙。你客居此地,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孝敬長輩與結交賓客。我雖不富裕,但可以拿出千金,西遊秦國,走走門路,討好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繼承人。”異人聽了喜出望外,叩頭便拜,發誓說:“如果實現了你說的計劃,我願意同你共享秦國。”
呂不韋當場拿出五百黃金,送給異人,讓他廣交賓客。隨後呂不韋開始實行他的計劃,又花五百黃金,購買了一批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它們前往鹹陽。
呂不韋設法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她把寶物獻給華陽夫人。呂不韋又在華陽夫人麵前大誇異人在趙國如何賢明、如何廣交賓客,並且特別強調異人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一提到太子和夫人就眼中流淚。華陽夫人被打動了,對異人產生了好印象。
呂不韋又請華陽夫人的姐姐說動華陽夫人,並預先準備了一套說辭,針對華陽夫人的心病,層層深入。華陽夫人的姐姐按照呂不韋的說辭去勸華陽夫人說:“我聽說,女人靠姿色得寵,到了紅顏衰殘時,受到的寵愛就會淡薄。隻有趁受寵之時,確立自己的兒子為王位繼承人,即使丈夫去世之後,自己也不會失勢。現在夫人侍奉太子,非常受寵,可惜沒有兒子。何不趁機在眾位公子中物色一個既能幹又孝順的立為繼承人,並認他為兒子呢?這樣,你丈夫在世時,你受到尊重,萬一丈夫死後,你認的兒子繼位為王,你終生也不會失去權勢。如果不抓住目前你受寵的時機奠定牢固的基礎,等到寵衰色退時,即使你想說一句話,恐怕也沒人聽你的了。現在異人本事大,而且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照常例是不能立為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現在他主動來投靠夫人,你如果立他為繼承人,他定會感激不盡,夫人你在秦國的地位便永遠不會動搖,你一輩子都能在秦國受到尊重。”華陽夫人果然被說動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華陽夫人侍候太子安國君時,便主動提出讓異人做繼承人。她流著淚說:“我有幸能到後宮充數,不幸沒有兒子。希望能把異人立為繼承人,讓我將來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與她刻玉符為憑證,立異人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不斷送錢財給異人,並聘請呂不韋擔任異人的老師。
異人迴到秦國去見華陽夫人時,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原籍楚國,便讓異人穿楚服進見。華陽夫人見了異人非常高興,當場讓他改名為子楚。不久,子楚作為安國君的繼承人這個消息便在諸侯國中傳開了。
呂不韋在邯鄲養了一個美貌的歌舞姬,現在這個女人已經懷孕了。一天,子楚到呂不韋家喝酒,見到她後,便為呂不韋敬酒,要求呂不韋割愛。呂不韋便把她送給了子楚,子楚隨即把她立為正夫人。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昭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秦趙關係緊張,趙國想殺掉子楚。子楚和呂不韋商量,用五百黃金賄賂了看管子楚的官吏,子楚於是逃進秦軍中,迴到秦國。次年,秦昭王死,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當了王後,子楚成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安國君登上王位僅三天就死了,子楚繼位,他被稱為秦莊襄王。按照子楚與呂不韋當初的契約,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擁有河南十萬戶食邑。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由其子嬴政繼位為王,他後來被尊為秦始皇。
嬴政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從秦莊襄王繼位到嬴政22歲親政以前,秦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注重起用老臣宿將,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穩定國內統治秩序。任相之初,他委國事於大臣,並不獨攬大權,注意起用秦昭王以來的一些老臣宿將,如老臣蔡澤因受人攻擊,被迫告老稱病,呂不韋請他出山,參與朝政。王鮑、蒙驁這些昭王的名將也被呂不韋委以重任,發揮才幹。
呂不韋還招收和選擇人才,而這又給他帶來了成功。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強調舉薦賢人的作用:“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他親自提拔了一些傑出人才,如李斯、甘羅。年僅12歲的甘羅因有奇才,即被呂不韋破格重用,為秦立下了大功。
呂不韋任相期間,滅東周、伐三晉,屢戰屢勝,兼並了大片土地,為秦王嬴政最後消滅六國做好了準備。後因“嫪毐事件”,呂不韋被秦王嬴政罷黜相位,隨後呂不韋被流放蜀地,最終被迫服毒自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呂不韋由一個普通的商人躋身於權力頂峰,這裏麵有許多因素,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幫助了秦國落難公子異人;異人返秦後繼承了王位,反過來迴報了呂不韋。盡管呂不韋當初幫助異人純粹出於政治投機,但其獨特的政治眼光卻不能否定。放眼看來,富商千千萬萬,卻極少有人能像呂不韋這樣縱橫馳騁於政壇。
呂不韋因幫助異人,而兩任秦國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中國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的這種為人處世是成功的,特別是就他個人來說。而現在的人們如果也能夠如呂不韋那樣,用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手段去幫助獨特的人,也會有收獲的。
親和疏是人際關係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糾纏在各種各樣的親疏關係的矛盾之中,而辯證地協調好各種關係,你就會生活愉快、工作順利;反之則矛盾重重,大小瓜葛、種種糾紛纏繞不斷。在親疏關係上,厚黑學的觀點是要做到順其自然。首先要確定親疏標準,而後視其情況,當親則親,當疏則疏,不要著意於在人際關係中謀求點什麽。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太功利了。古人擇友極重投契。今人的處世觀念與古人當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交友重誠重真,注重道義相規、患難相助,注重擇賢而從的精神,到什麽時候也是值得推崇的。以利害為基礎的友誼不可能長久,欲得反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交友本是人生雅事與樂趣,切不可把它作為謀取財利的手段,否則很可能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人們幾乎每時每處都要同大大小小握有權力、擁有勢力的人打交道。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和諧,就是不以權勢大小來決定與之親、疏、遠、近。親權勢者,疏無權無勢者,那是勢利眼。親權勢大的,疏權勢小的,等於從中挑撥,必導致權勢相爭。兩者取其中,“公事公辦”,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費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權勢視其親疏,實則是親一時,疏一世。凡是這樣“套”來的親,沒有長久的,硬“攀”不親。因為權勢本身就不是永恆的,而是無常的,那麽以此為籌碼的親疏一定不會長遠,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權勢為標準來決定親疏遠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禪”透了,想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以權勢作為取舍標準,不等於見官就躲,敬而遠之。不要以權交友,也不必見官就退避三舍。比較恰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當親則親。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厚黑學認為,量寬福厚,器小祿薄。古人曾說,一個人“無遠視、無卓見、無氣節、無篤實、無文雅”的原因,在於“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慎而戒之,戒躁、戒畏、戒欲、戒言、戒勇,是為策略”,這樣就會達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
一個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個人的舉止氣質則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訴人們,長者的風範是這樣: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寬敞,麵色溫和,莊莊重重的,嚴嚴肅肅的,寬寬舒舒的,大大方方的,開開脫脫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蕩蕩的。清代的張英有長者的風範,“千裏來信為堵牆”之事,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傳說。俗話說:“若要好,大讓小。”對一些小事或意氣之爭聽而不聞,付之一笑,有這種氣度,就顯示出君子的風度來。
康熙年間的某一天,一騎快馬跑進宰相府。並不是天下出了什麽大事,而是宰相張英收到一封來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來,他們家與鄰居葉家發生了地界糾紛。兩家大院的宅地,大約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自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讓出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宰相大人,官府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隻好寫信把這件事告訴張英。
張英大人閱畢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拿起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隨即交給來人,命其快速帶迴老家。張家人一見書信迴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卻是一首打油詩,均感敗興得很。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唯一的辦法了。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算了。於是立即將牆垣拆讓三尺,大家紛紛交口稱讚張英和其家人的曠達態度。
“他家宰相肚裏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後。”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葉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從此,兩家宅院之間空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這條一百多米長的巷子很短,但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很長。張英乃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權勢顯赫,如果在處理自家與葉家的矛盾時,稍稍打個招唿,露點口風,必然會發生自下而上的傾斜,葉家肯定無力抗衡;再進一步,若是通過地方政府,不顧法律地搞行政幹涉,葉家更會吃不了兜著走。這樣,有形的尺寸方圓的土地是到手了,產業也龐大了,但無形中準會失去許多許多。興許餘波還會從桐城一下子震蕩到京城,京城裏的影響可大著呢!
就算是張英曠達忍讓,如果葉家人不予理睬,那條巷子也就隻有三尺寬。三尺寬的巷子,也總是一條通道,通則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卻有些不夠完美。完美是感覺出來的,六尺不比三尺寬多少,但如果人們置身其間,會發現這是一條多麽寬廣的人間道路。互相忍讓,天地才會更寬廣啊!
“讓他三尺又何妨”——說得真好!試想,如果當初張英不是勸說家人退讓,而是借勢壓人,或慫恿家人與對方抗爭,那結果又會怎樣?由此可見,寬容豁達,不僅是為官之道,更應該是我們的為人之本。
現實生活中,親朋鄰裏同事之間,有時也會因一點小摩擦便互不相讓,有時甚至橫刀相向。試想,與我們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麽呢?在永恆的時間麵前顯得多麽脆弱和不堪一擊!
但願人與人之間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少一分衝動和遺憾!
“讓他三尺又何妨”——當你麵對矛盾與摩擦時,不妨想想這句話,它會幫你作出理性的選擇!
讓人三尺並不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鄰裏之間,要和睦相處,該讓的時候就讓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太斤斤計較,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下麵這個例子就是因為鄰裏糾紛而引發的流血事件。本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因為雙方的太過計較,最終導致了兩個家庭的破裂。
清明過後正是棉花播種的季節,而導致無棣縣餘家巷鄉後張倉村村民張景義與張景奎爭執的那二分耕地的歸屬問題至今尚未解決。自去年起本是相鄰的兩家,因地界偏差問題產生矛盾,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這天張景義帶著家人在那二分地裏剛播下棉種,張景奎即率全家趕來製止,雙方由爭吵發展到毆鬥。先是拳打腳踢,後升級到棍棒相加、鐵鍁舞動,並最終以張景奎被鐵鍁鏟中頭部致死而告終,而張景義之子張中超也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逮捕。一場毆鬥雖然讓當事人解了一時之氣,卻讓雙方都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隨之破碎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初僅僅為了爭那二分耕地,卻以生命作償,相信這個結局是雙方均始料未及的。也許當初雙方要爭的確是那二分耕地,而後來卻僅僅是為了爭一口氣,兩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對方低頭,不在人前失麵子,從而使矛盾一再升級。想一想,那種“不蒸包子蒸(爭)口氣”的心態曾讓多少人因鬥氣而喪失理智,導致無法挽迴的後果!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見到同事之間、鄰裏之間和夫妻之間,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情,引起爭端,以至於惡言相向,拳腳相加,甚至於訴諸法庭,到最後兩敗俱傷。旁觀者都會為之惋惜,認為這樣做太不值得。其實,隻要當事人冷靜下來,理智地對待,有一點寬容精神,再大的事情也會化幹戈為玉帛的。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
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了口痰,因風把痰刮到了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紙巾要擦去小夥子褲子上的痰漬,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並聲稱:“你給我舔幹淨!”女子再三賠禮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肯,非讓她去舔。這樣爭執不下,街上圍來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吹哨笑鬧著。最後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頓拳腳。但見他最終被踢翻在地分不清東南西北,待站起來尋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不給別人台階下,最後自己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過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才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想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為人處世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另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卻也會成為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迴來。
在日常生活中,厚黑學提醒人們: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麽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在皎潔的月光下到林中散步,當他走迴住處時,看到自己的茅屋有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迴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迴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頭腦簡單的無能之輩,才會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而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品性。
人心莫測,處世難
1.虛懷若穀,待人以善
在一個地方住著一個年邁的神仙,他掌握著智慧,問他什麽問題,他都能準確無誤地答出來。
有一天,村裏的孩子王把孩子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有一個好主意,我問的問題,那老家夥肯定答不出來。我捕到一隻小鳥,我把它捂在手裏,問那老家夥是死的還是活的,如果他迴答是‘活的’,我就假裝不知,悄悄掐死它;如果他迴答是‘死的’,我就讓小鳥飛走。”
於是,一群孩子擁到神仙那兒,孩子王問神仙:“老神仙,你知道我手裏的小鳥是活的還是死的?”
神仙沉默片刻,開口說:“孩子啊,這個答案握在你的手裏。”
是呀!今天的人們如何對待朋友和他人呢?你能不能待人以誠,答案就在你的手中。為什麽呢?你自己有思考的權利,你厭惡他人,批判他人,責備他人,支配你這些行為的是你自己。視而不見他的缺點,或者尋找他人的優點,也全憑你自己。令人可笑的是,我們總是希望他人身上一點缺點都沒有。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有一幅同事、戀人或朋友的十全十美的畫像。當這些畫像與現實中的他們稍有不同時,哪怕是小小的缺憾,也會在我們的心裏湧出憤慨,因為“完美的形象”被破壞了。
威爾·羅傑曾經這樣講過:“我至今沒有遇到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見到一個人,我總是設法趕走使自己產生厭惡心態的情緒,尋找他身上讓人喜歡的部分。”
請努力地尋找他人身上的優點吧。從寬容他人中獲利的,並非別人而是你自己。這時,你會發覺你很幸福,更喜歡自己,更深深地享受人際關係和諧帶來的歡樂。相反,如果你沒有寬容的胸懷,不滿、空虛、淒慘就會趁機而入,最終侵蝕到你的肉體和心靈。
2.以心換心,真情可鑒
有人常說“人心難測”,現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不敢信任的情況很多,這是全社會的共同傾向。到目前為止,各種戰事仍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著,不隻是有武器的戰爭,也包括了心理的戰爭。這些都會消耗人類大量的物資與精神力量,使人心疲憊,影響到人們的相互信任。解除“人心難測”的恐懼首先大家應該彼此信任,彼此諒解才對,例如一事當前有主見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太過分的話,反而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應該設法用明智的方法去解決。首先是把問題說出來,擺到桌麵上,而不是用爭鬥、陷害等不良的方式來表達。上天賦予人以語言功能,正是有此作用;其次是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世事中的許多紛爭,隻要彼此置換一下位置,同時又不要蠻不講理,問題就都能解決。
3.善解人意其實不易
古語說,人們尋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兒渴望陽光那樣迫切。
理解人是很重要的。在和他人愉快的交往中,理解人和向他們傳達你的理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家庭中,由於對於理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導致家庭崩潰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漠視理解、強行擴張自己的欲望之時,男人和女人都不知道把愛和尊重弄到哪兒去了。“我在家裏全然不被理解。”這司空見慣的牢騷話,是我們應極力避免的。
你的丈夫或妻子平時經常這樣嘮叨嗎?“我知道我不好,也明白以前對你太苛刻了。可是,在你躲著我、三天兩頭也不說話之前,你難道就不能站在我的立場上想想嗎?對我來說,心情沉重是當然的。月月支出吃緊,家務做也做不完,被孩子們搞得焦頭爛額,我總是腰酸、頭痛得要命。求求你,在無視我的存在之前,能不能理解我的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