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盡是紙上談兵吧
宗吾打算寫的《外交私議》,前麵已經說過,因“七七事變”突起,他便改寫成《抗日計劃之商榷》了。在這篇計劃書中,為配合抗戰的順利,同時也談到了外交——戰時外交。他更談到了中華民族的特性,自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是“抵抗而不侵略”的民族,也一並將這種態度昭告於世界。他自“九一八”以後,即大講其“厚黑救國”的種種理論,以為世界戰禍,一觸即發。若不思患預防,則事變之來,必有措手不及之勢。因此,他在數年之內,無論是腦中所想的,口中所說的,以及筆下所寫的,都是關於如何救國家、救民族的問題。此次日本帝國主義者無端挑起了侵華的戰爭,立刻便激發他平日胸中所蓄,由空泛的理論步入了實際的問題。他不再開玩笑了,他嚴肅起來了,他把中日情勢和世界全局,作了一番徹底的觀察,於是而有《抗日計劃商榷書》的問世。這篇《計劃書》,據說是隨著“七七”的第一聲炮響,跟即以筆杆應戰,那時正是揮汗如雨的天氣,但他不顧一切,在數晝夜之中手不停揮地把數萬言的《計劃書》一氣嗬成了,他把這篇文章和《製憲私議》合刊的意思,就是認為“製憲”與“抗日”是不能分開的。必須製定憲法之後才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有了真正的民主政治,全國的力量才可以充分地發揮出來,以對抗我們的敵人。這樣,才可以說到抗戰與建國同時進行,而中華民族才可以從抗戰中強壯起來。所以他這篇《抗日計劃書》是處處顧到內政與外交的。讀者如欲評判他的得失,即當留意以下數事:第一,我們不可忘記這篇《計劃書》是在抗戰的最初期寫成的;第二,我們人人心中自問當抗戰初起時,究有如何的計劃;第三,政府在當時所表現的,究有如何的抗戰國策;第四,在當時全國的報章雜誌上,更有些何等高見的此類文字。如果把這些情形一一迴想一番,然後再來評判這篇《抗日計劃書》的得失,就不至掩沒他的苦心了。那篇《計劃書》的大意是這樣的:
這次中日戰爭,算是世界第二次大戰的起點。第二次大戰與第一次大戰,意義迥乎不同:第一次大戰,是列強彼此爭殖民地,爭市場,因而發生衝突;第二次大戰,是強國侵略弱國,弱國起而抗禦,並要求解放的戰爭。中山先生講民族主義時,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對壓迫者作戰,而今果然開始了,所以我們此次對日作戰,在本國內,則應全民抗戰,在國際上,則應本著中山先生的指示,組織一個弱小民族聯盟,喊出“弱小民族互助”的口號,使前次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於此次大戰中實現出來。中山先生又說:“我們今日要用此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此才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天職。”基於這種訓條,我們又該喊出“人類平等”的口號,把對日作戰的意義擴大,使全世界人知道我們對日作戰是為人類要求平等而戰,是弱小民族對帝國主義抗戰的開始者,不是兩國間普通的戰爭。我們把此次抗戰的意義弄清楚了,抗戰與外交雙管齊下,擬具整個計劃,昭告全世界,使參加第二次大戰的民族循著正當的途徑走去。使一戰之後世界永久和平,才不至重蹈第一次大戰的覆轍,犧牲了數千萬人的生命,無絲毫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胎於第一次大戰中早已種下。第一次大戰,英法諸國倡言主張公道,打倒德國的強權,許給殖民地以自由,要求助戰;威爾遜又提出十四條原則,主張民族自決;弱小民族信以為真,一致奮力,把德國打倒了,哪知“巴黎和會”列強食言,不惟所許的自由得不到,反增加了許多壓迫,弱小民族才知道是受騙了。如果第二次大戰發生,要想弱小民族再來幫助,這是不可能的,或許還會反戈相向,故英法諸國提心吊膽地恐怕大戰發生。日本窺破此點,“九一八”之役,悍然不顧,陰以世界大戰相威脅,國聯隻好聽他。阿比西尼亞之役,西班牙之役,意、德都是以世界大戰相威脅,國聯也隻好諸多遷就,避免大戰發生。正義既不能伸張,於是講強權者遂愈無忌憚。英、法諸國所主張的集體安全製,等於滿載而歸的強盜勸導初次出馬的強盜放下刀杖、充當良民,宜乎德、意、日三國對於英法等國諸多不滿,主張殖民地重行分割。所以說,第二次大戰的禍胎是第一次大戰種下來的,是英法諸國自身有慚德生出來的。因此,若要主張公道的話,從英法諸國口中說出,就要受法西斯國家的指責;即使勉強說出,也是理不直、氣不壯,必須從中國口中說出,才能理直氣壯,才足以召號世界。
要想世界永久和平,隻有把第一次大戰種下的禍胎連根拔盡,催促威爾遜的十四條原則實現,才能奠定和平的基礎。英、法諸國在第一次大戰中對於弱小民族是失了信的;應由我國出來,把威爾遜的舊事重提,勸導弱小民族起來幫忙,把專講強權的國家抑製下去;一麵要求英法諸國履行威爾遜的原約,這本是他們親口允諾的,隻因後來食言,以致第二次大戰爆發,岌岌不可終日,英、法諸國未必不後悔;所以我們舊事重提,英、法諸國亦必樂從、同情於我們的主張。曆史是有連續性的,第二次大戰是承襲第一次大戰而來,故第一次大戰未完的事件,應於此次大戰中了結清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所以不能成功,是由於他本身是美國總統,美國是列強之一,與弱小民族立場相反,對於弱小民族隻能表示一種同情,不能挺身相幫。弱小民族本身利害自己不能解決,旁觀者將奈之何?而弱小民族又是一盤散沙,沒有負責的領導者,所以威爾遜的理想是無從實現的。我國在弱小民族中,弱則有之,小則未也,是一個天然的領導者,與全世界的弱小民族立場相同,利害相同,此次由我國出來,當一個“威爾遜”,必定成功。弱小民族力量誠然是小的,但聯合起來力量就大了,就可以解決本身不可避免之事,好比全身毒菌非潰而成瘡不能泄出。依進化趨勢看去,此次大戰,當為人類戰爭的總結束。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正是預備辦理結束事宜的。
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僅僅行威爾遜主義還不夠,必須加之以孫中山主義,才能使世界永久和平。中山主義是集中國主義的大成。中國主義決定於中國的民族性;中國的民族性又決定於所處的天然環境。世界分溫、熱、寒三帶,西洋地偏寒帶,印度地偏熱帶,中國地居溫帶。溫之雲者,寒、熱二者合並而成者也。故中國人性情和平,無論說話做事,都帶一種溫和態度,不走極端。寒帶天然物很少,生於此地之人不努力奮勉即不能生活,故時時想征服天然界。熱帶天然物豐富,生活的需要不患不足,故生於此地之人對於天然界則取放任態度。中國介居二者之間,則另有一種辦法,《易》曰:“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對於天然界,不征服之,而輔相之,不放任之,而裁成之。這種辦法儼然是融合西洋和印度辦法而成的。至中至正,這即是中國主義。故中國文化發揚出來可以把西洋文化、印度文化融合為一。西洋以征服天然為務,因而產出侵略主義;印度以放任天然為務,因而產生出不抵抗主義。中國的主義則為“抵抗而不侵略”,證之以數千年的曆史,證之以古先聖哲的言論,無不如是。中山主義更是繼承這種精神,把世界上的各種學說加以融合的。目前政治經濟上的種種問題,用他的學說即可以得到一種總解決。在政治方麵,是把獨裁主義與民主主義融合為一;在經濟方麵,是把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融合為一。世界各國隻要把中山主義實行做去,一切問題就可得到合理的解決了。
第一次大戰,慢道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不能實現,即使實現了,世界和平還是不能永久的,這有事實可證明:第一次大戰告終,和議方始,全世界把威爾遜看做救世主一般,歡迎的熱烈達於極點;而戰勝國的勞工反暴動起來。美國人民要暴動,威爾遜調兵彈壓方才平息。意大利戰勝迴國的兵士,戴起徽章,橫行都市,因而產出專製魔王墨索裏尼。英國的礦工、鐵路工人、輪船水手結成三角同盟,布起陣勢,預備隨時和政府決戰,害得首相勞合·喬治乘著飛機今日迴倫敦彈壓,明日赴巴黎開會,一夕數驚,疲於奔命。法國首相克裏蒙梭是歐戰中出力最大的一位角色,巴黎和會充當主席,為法國增光不少,反遭國人行刺,幾乎把七十八歲的老命送掉,巴黎市民也曾有一次大大的示威運動。其餘各國大大小小的罷工差不多每星期總有一兩起。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大戰到了第三年,一般勞工都覺悟起來,說道:“我們何苦替資本家拚命呢?”於是一方麵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一方麵舉出代表,在中立國交換意見,主張言和。及到大戰終了,勞工覺得白白犧牲,未免不值,所以發生暴動。巴黎正在開會,而各國勞工也舉出代表在瑞士的熊城開會,因此之故,和會上才特訂一個《勞工規約》。所以巴黎和約,不僅是對敵人德國議和,並且是對本國中的勞工議和。從此看來,即使威爾遜的計劃成功了,弱小民族實行自決了,列強國中的勞工,對於資本家,還有一番大流血。我們這次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是謀世界永久和平的,隻要把中山主義宣揚起來,這勞資問題也就附帶解決了。人世戰爭的禍胎才算連根拔盡。
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為推行中山主義的總機關,喊出“人類平等”的口號,把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和列強國中被壓迫的勞工集合在一根戰線上,其平等的方式有二:(一)把全世界弱小民族提高來,與列強平等;(二)把列強國中的資本家降下去,與他本國中的人民平等。所謂與本國中人民平等者,即《製憲私議》中所說致富的機會相等,不是那種平頭的平等。我們把憲法公布出來,使日本人知道我們是對日本的軍閥和資本家作戰,不是對日本的平民和勞工作戰,中日戰爭才容易解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知道了中山主義的好處,自然會跟著我們的主義走來,至少也可同情我們。我們這部憲法就成了世界公共適用的憲法。把憲法製好了,懸出一定的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國同世界弱小民族就依此目標作戰,使一戰之後永久和平,人類相互間不致再發生戰事,這部憲法,又成了第二次大戰預定的和約。像這樣的作戰,才算是有計劃、有主義。迴憶第一次世界大戰,殖民地的人民和列強國中的勞工一齊奔集在帝國主義的旗幟之下,互相廝殺,真不知所為何事!所以我國此時,應將所謂對日抗戰啦,宣傳中山主義啦,製定憲法啦,組織弱小民族聯盟啦,四者同時並進,合一爐而冶之,才是正當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際上的情形是變化莫測的。我們先把自己腳跟立定,再看國際情勢如何變,就如何應。以此時情形而論,中、蘇二國的關係恰是三國時蜀、吳二國的關係,為對付共同的敵人,實有聯合的必要。我國主張聯合弱小民族,蘇聯也主張聯合弱小民族,但我們並不與蘇聯爭取領導權。蘇聯與我國雖說手段不同,而對於打倒帝國主義則目的相同。弱小民族任便加入哪個集團,都是可以的。
世界上英、蘇、美、法、德、意、日成了兩個集團:德、意、日三國成為一個法西斯集團;英、蘇、美、法四國成為一個集體安全集團。我國同弱小民族另成一個三民主義集團。把世界剖為三個集團,這又是魏、蜀、吳三國的形勢。法西斯集團主張侵略,是我們的敵人;集體安全集團主張維持世界和平,是我們的友人。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這個集團與英、蘇、美、法集團等於蜀、吳二國,有聯合的必要。我們把中國主義宣布出來,世界弱小民族信從中國主義的加入中國集團;信從西洋主義的,加入英、蘇、美、法集團。這兩個集團同向法西斯集團進攻,不言互助,而互助自在其中。
就現在的局勢看來,德、意、日三國仿佛擺下了一個“長蛇陣”,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西方的德、意,則東方的日本應之,擊東方的日本,則西方的德、意應之。他們把這種長蛇陣擺下了,就可掠奪中、蘇兩國的地方,就可掠奪英、法等國的屬地,這是他們的陰謀。這種陰謀一揭開,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到了那時,我們三民主義集團,圍攻日本,英、法那個集團,圍攻德、意,使他首尾不能相救,蘇聯東西兼顧,美國為後方糧台,那條長蛇,一擊就斃。須知國際上的或離或合,純以利害為轉移,利害相同則合,利害相反則離。現在國際局勢已明白擺起了,我們無須同蘇聯定約,無須同英、法、美諸國商量,也無須強拉弱小民族加入我們這個集團;隻消把中國主義昭告世界,就全國總動員,同日本抗戰到底,弱小民族自然會參加我們這個集團,英、蘇、美、法自然會朝著我們預定的路線走去,這是決然無疑的。而且人貴自立,即使無人與我國聯合,我國單獨對日作戰,不過犧牲較大,時間較長,最終的勝利,決然屬於我國,是之謂自力更生,是之謂自主外交。
國際上的情形,任它如何變化,我們總是抱著一定的國策做法——抱定中國主義做去。此時英、美諸國,仿佛是同情我國;然而他們同日本都是資本帝國主義的國家,將來同日本妥協,阻礙我們收複東北四省,不是不可能的事;抑或把我國某某等處,劃為國際共管;甚或列強聯合起來,向弱小民族進攻,都是不可知的事。我們總是埋頭去幹弱小民族聯盟的工作。英、美諸國能主張公道,抑製專講強權的國家,我們這個“弱聯”就同他們聯合,一致行動;如或列強聯為一氣壓迫弱小民族,那麽,全世界就明明白白劃為兩根戰線,我們就依著中山先生指示的途徑,糾合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向壓迫者的列強進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組織“弱聯”是我國唯一的出路,無論如何困難,都應該做去;再困難,總沒有中山先生在滿清時組織“同盟會”那樣困難。以中山先生在滿清革命的精神,用以革列強之命,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我們現在所以受日本欺淩者,全是失去此種精神之故。所謂“依賴列強”,不啻是“畏懼日本”的代名詞,這種心理,就是胸中早已為“強權”二字,所懾服了。中山先生敢於革滿清之命,正是胸中隻有“正義”二字,沒有“強權”二字,這即是孟子書上所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之謂中國主義。如果英、美等國讚成我國抵抗日本,我們就抵抗日本,不讚成抵抗,就不抵抗,他們借口調停,阻止我們收複東北四省,我們就接受其調停,抑或主張某某地方由國際共管,我們就交出共管,那麽,不惟是中山主義的叛徒,並且是中國主義的罪人。
有人問:抵抗而不侵略既是我國的一貫主張,為什麽日本侵略起來,我國毫無抵抗能力呢?此種主義,以何因緣,消失淨盡?他說:這可用力學公例來說明,依物理學的說法,凡是鐵條皆有磁力,通常的鐵條發不出磁力,是由於內部分子淩亂,南極北極相消之故,隻消把磁石在鐵條上引導一下,南北極分子排順,立即發出磁力來,我國四萬萬五千萬人本有極大的抵抗力,隻因連年內戰,分子淩亂,所以抵抗力發不出來。而今內部統一了,懸出日本為目標,四萬萬五千萬人有四萬萬五千萬根力線,根根力線直射日本,等於四萬萬五千萬支箭向同一箭垛射去,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線,內部自然莫得紛爭,對外自然有極大的抵抗力。
大凡列國紛爭之際,弱國惟一的辦法是聯合眾弱國,以攻打強國,已經成了曆史上的鐵則。像春秋時的管仲,戰國時的蘇秦,楚漢時的張良酈食其,三國時的諸葛孔明,都是這種主張。齊桓公漢高祖是成功了的;六國聯合,最終為秦所滅,是失敗了的;吳蜀二國最終為魏方的司馬氏所滅,也是失敗了的。因此,又可得出一條公例:“凡聯盟集團中,有負責的首領就成功,無負責的首領就失敗。”齊桓公和漢高祖,是集團中負責的首領,戰爭的責任,一肩擔起,對敵人作正麵的攻擊,其餘聯盟的人從旁協助,故能成功。至若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則地位平等,沒有負責的首領,所以有“連雞不能俱棲”之說。吳、蜀二國亦然。蛇無頭而不行,致遭敵方各個擊破。現在若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我國是天然的首領,等於齊桓公漢高祖一般。戰爭的責任由我們一肩擔起,對日本為正麵的攻擊,其他聯盟者,從旁協助,是為有頭之蛇,日本不敗何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問:我們可以組織弱小民族聯盟,難道日本不能組織強國聯盟,與德、意聯盟;且或進而與其他列強聯合,一致向弱小民族壓迫嗎?他說:日本想是這樣想,其他強國,也未嚐不這樣想;但是這種聯盟,即使組織起來,也斷難持久。何以故呢?列強聯盟,恰犯了當時六國聯盟“連雞不能俱棲”之弊。兼之列強與列強有矛盾,列強與自己的殖民地又有矛盾。而“弱聯”方麵,以我國為首領,隻要堅持到底,抗戰到底,他們那個聯盟自然會破裂。為列強計,反是與弱小民族聯合,還少些矛盾,而於他們有種種利益。我們須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強國對強國作戰,弱小民族牽入旋渦,而居於被動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弱小民族對侵略的國家抗戰,其他強國牽入旋渦,而居於被動地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大戰截然不同的地方。這種趨勢,英、美諸國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盧溝橋戰事發生,他們很想從中調停,就是生怕牽入旋渦之故;然而大勢所趨,他們欲不入旋渦而不能。何以故呢?請問日本能自動退出東北四省嗎?既不退出,請問我國能甘心、戰爭能幸免嗎?戰爭既不能免,他們能逃出旋渦嗎?他們倒是眼光放遠點,與我們的“弱聯”,取一致行動,和平的曙光,或可早點出現。
他以為對日抗戰,當應用三種戰爭:全民抗戰,是為武力戰爭;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施以經濟製裁,是為經濟戰爭;將中國主義,在國際上盡量宣傳,是為心理戰爭。這三種戰爭,必須同時發動,才可戰勝日本。講到武力戰爭,又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戰鬥的精神,一是戰鬥的經驗,一是戰鬥的器械。前二者,我國俱占優勢;惟有器械一項不如日本。因此當避其所短,用其所長,換句話說,就是“鬥智不鬥力”。必須一麵采取持久戰,把陣地戰和遊擊戰,交互運用;一麵必須組織“弱聯”,宣傳中國主義,把中國主義,把心理戰爭、經濟戰爭,同時發動起來,才能把日本在國際上的矛盾,本國中的矛盾,完全暴露,相持越久,日本的敗著越多。最終就成了垓下的項羽,七十二戰,戰無不利,忽聞楚歌,一敗塗地。
他在《製憲私議》上所說事項,多與國際戰爭有關係,因為政治、經濟、外交三者,原是一貫之事,那篇文內主張:“銀行由國家設立,私人不得設立,每村各設銀行,全村糧稅若幹,責成村長收繳。”這種主張,如果見諸施行,在長期抗戰中,即可把各村銀行之款,提作戰費,而以該村糧稅為擔保品,於全國有大益,於私人亦無傷。
他在《製憲私議》上主張:“工廠由國家設立,工廠以供給需要為目的,不以賺錢為目的,多設小工廠,分布鄉間,便於人民做工。”此項辦法,在戰爭中極有利。外國工廠是大規模的組織,多設都市,一遭轟炸,所損實多;我們的小工廠分設鄉間,依山臨水,飛機轟炸不易,即遭轟炸,損失不大。
再則長期抵抗,全國各處都有被轟炸的可能,此項戰爭,目的在求國際上的自由平等,是為全國人謀利益,為子子孫孫謀利益,不能使一部分人獨蒙犧牲。應由國家設置戰時保險公司,由人民納資保險,一遭轟炸,驗明後立予賠償。但國家哪裏有錢來賠呢?其辦法,由銀行登記某人存款若幹就是了,等於替全國人和子子孫孫借一筆債款,犧牲就平均了。國家可收入一宗保險費,以作戰費,較之勸募救國公債,更必踴躍輸將。私人資財保了險,就是實行焦土抗戰,人民也無不樂從。我們即可用俄人在莫斯科困拿破侖的法子,將重要的市鎮,於適當時自行炸毀,使敵人攻占後無地可居,如此於人民無損,於國家極有利。
他在《製憲私議》上主張行募兵製,不行征兵製,理由是募兵製較征兵製為進步。他以為兵製可分三個時期:我國古代行征兵製,後來進化為募兵製,將來再進化,則征兵製與募兵製合而為一。平時以軍事訓練全國人民,需兵時中央酌派各省出兵若幹,各省酌派各縣出兵若幹,此之謂征兵製。各縣分區招募,以誌願當兵者充之,此之謂募兵製。鼓之以熱誠,獎之以厚賞,自不患應募無人。此等兵,出諸情願,勇氣自必百倍。戰事畢,遣迴原籍安插,編遣也不困難。我國辛亥而後,內戰二十餘年,死人數百萬,幾等於以軍事訓練全國,編餘的軍官士兵遍地皆是。此時對日作戰,隻須厚給薪餉,招募曾充兵役者,略加部勒,即可作戰。將來戰事延長,再按照征兵募兵合而為一的原則做去,方與情事相合。
對日本長期抗戰,當有一種長期計劃。勾踐沼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們抗日,則當定為若幹年建設。古者寓兵於農,我們則寓抗戰於建設之中。軍事是變化無定的,我們如能一氣收複失地,固然很好;萬一戰事延長,而又歸於沉寂,即當趁此大舉募兵,用以築路開墾等,處處以兵法部勒,隨時可用以攻擊敵人,而又不積極作戰,成為一種“盤馬彎弓故不發”的姿態,使敵人不得不多調些兵來防堵。這樣地相持若幹年,敵人自然鬧得民窮財盡,自身矛盾百出。機會到了,即突起猛攻,一舉而收複東北四省,進而收複台灣,把敵人在各地的一切建設,及所投之資,概行沒收,以補從前的損失。
他在《製憲私議》上規定:“國際貿易,由國家經營。”這也是一種戰略。我們在抗戰時期,列強中讚助我們的,我們可多購它些貨物,多賣給一些原料;其讚助日本的,我們就不買它的貨物,不賣給它原料,使列強不得不讚助我國。我們把東北四省、台灣收複之後,如高麗、琉球尚未獨立,我們仍與日本經濟絕交。因為此二國,先年是我們的屬國,我們不能保護它,致為日本所滅,這是我國的慚德,所以必須扶助它們獨立,才算盡了我國的責任。
現在國際上,隻講利害,不講正義。我國與弱小民族,利害相同;列強與弱小民族,利害相反。例如威爾遜高唿“民族自決”,似乎是主張正義了,其實不然,美國的國家,完全為銀行大王、煤油大王等幾個大資本家所操縱,總統是他們的傀儡。第一次大戰之初,美國的資本家借債與協約國,後來眼見協約國要敗了,深恐債款無著,才慫恿政府出來參戰。所以威爾遜高唱人道主義,表麵上很好聽,骨子裏是替幾個資本家收賬的。此次中日戰爭發動了,日本是美國的大債主,如果打敗了,債款必歸無著,所以美國雖同情我國,也不願日本打大敗仗。並且日本一敗,東北四省被我國收迴,高麗、琉球也會獨立,其他委任統治的地方也保不住,日本就有退迴三島,變成小國的危險。英國情形大與日本相類,如果此例一開,英國屬地紛紛獨立,最終也隻剩有英倫三島,這種事勢的演變是很有可能的,英國人士早見及此,所以處處袒日。總之,世界列強與弱小民族是立於利害相反的地位,這種情形,我們不能不看清楚。
中山先生革命,分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現在國難當前,應三者同時並進。對日全民抗戰,是為軍政;在抗戰期中,製定憲法,從鄉村施行起,是為憲政;鄉村議員訓練人民之責,是為訓政。鄉村的憲政辦好了,擴大為區,再擴大為縣,為省,為國。等到擴大為國時,大約中日戰爭已告結束,憲政就算完成。將來再擴大於全世界,就算大同了。
最後他說:孔子主張“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所以中國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西人唿中國為“睡獅”,生怕它醒了,這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獅子是吃人之物,我國豈幹此等事?我國乃“臥麟”,而非“睡獅”。麟是不踐生蟲不履生草的仁獸,因它閉目高臥,於是豺狼出沒,狐兔縱橫,鬧得不成樣子;隻要它一醒了,昂首挺步,百怪潛形,就頓成祥和的世界,從前西狩獲麟,孔子見了,泣下沾襟,曾作一首《獲麟歌》曰:“唐虞世兮,麟鳳遊兮;今非其身,來何求兮?麟兮麟兮,我心憂兮!”想孔子在天之靈,無時不盼望世界大同。果能由此次大戰,得到“民族自決”,得到“人類平等”,實現了“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的大同社會,則我們每年孔子廟中的春秋二祭,可高唱一首《祥麟歌》,其詞曰:
大同世兮,祥麟遊兮;
今已大同,又何求兮?
麟兮麟兮,永無憂兮!
宗吾打算寫的《外交私議》,前麵已經說過,因“七七事變”突起,他便改寫成《抗日計劃之商榷》了。在這篇計劃書中,為配合抗戰的順利,同時也談到了外交——戰時外交。他更談到了中華民族的特性,自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是“抵抗而不侵略”的民族,也一並將這種態度昭告於世界。他自“九一八”以後,即大講其“厚黑救國”的種種理論,以為世界戰禍,一觸即發。若不思患預防,則事變之來,必有措手不及之勢。因此,他在數年之內,無論是腦中所想的,口中所說的,以及筆下所寫的,都是關於如何救國家、救民族的問題。此次日本帝國主義者無端挑起了侵華的戰爭,立刻便激發他平日胸中所蓄,由空泛的理論步入了實際的問題。他不再開玩笑了,他嚴肅起來了,他把中日情勢和世界全局,作了一番徹底的觀察,於是而有《抗日計劃商榷書》的問世。這篇《計劃書》,據說是隨著“七七”的第一聲炮響,跟即以筆杆應戰,那時正是揮汗如雨的天氣,但他不顧一切,在數晝夜之中手不停揮地把數萬言的《計劃書》一氣嗬成了,他把這篇文章和《製憲私議》合刊的意思,就是認為“製憲”與“抗日”是不能分開的。必須製定憲法之後才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有了真正的民主政治,全國的力量才可以充分地發揮出來,以對抗我們的敵人。這樣,才可以說到抗戰與建國同時進行,而中華民族才可以從抗戰中強壯起來。所以他這篇《抗日計劃書》是處處顧到內政與外交的。讀者如欲評判他的得失,即當留意以下數事:第一,我們不可忘記這篇《計劃書》是在抗戰的最初期寫成的;第二,我們人人心中自問當抗戰初起時,究有如何的計劃;第三,政府在當時所表現的,究有如何的抗戰國策;第四,在當時全國的報章雜誌上,更有些何等高見的此類文字。如果把這些情形一一迴想一番,然後再來評判這篇《抗日計劃書》的得失,就不至掩沒他的苦心了。那篇《計劃書》的大意是這樣的:
這次中日戰爭,算是世界第二次大戰的起點。第二次大戰與第一次大戰,意義迥乎不同:第一次大戰,是列強彼此爭殖民地,爭市場,因而發生衝突;第二次大戰,是強國侵略弱國,弱國起而抗禦,並要求解放的戰爭。中山先生講民族主義時,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對壓迫者作戰,而今果然開始了,所以我們此次對日作戰,在本國內,則應全民抗戰,在國際上,則應本著中山先生的指示,組織一個弱小民族聯盟,喊出“弱小民族互助”的口號,使前次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於此次大戰中實現出來。中山先生又說:“我們今日要用此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此才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天職。”基於這種訓條,我們又該喊出“人類平等”的口號,把對日作戰的意義擴大,使全世界人知道我們對日作戰是為人類要求平等而戰,是弱小民族對帝國主義抗戰的開始者,不是兩國間普通的戰爭。我們把此次抗戰的意義弄清楚了,抗戰與外交雙管齊下,擬具整個計劃,昭告全世界,使參加第二次大戰的民族循著正當的途徑走去。使一戰之後世界永久和平,才不至重蹈第一次大戰的覆轍,犧牲了數千萬人的生命,無絲毫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胎於第一次大戰中早已種下。第一次大戰,英法諸國倡言主張公道,打倒德國的強權,許給殖民地以自由,要求助戰;威爾遜又提出十四條原則,主張民族自決;弱小民族信以為真,一致奮力,把德國打倒了,哪知“巴黎和會”列強食言,不惟所許的自由得不到,反增加了許多壓迫,弱小民族才知道是受騙了。如果第二次大戰發生,要想弱小民族再來幫助,這是不可能的,或許還會反戈相向,故英法諸國提心吊膽地恐怕大戰發生。日本窺破此點,“九一八”之役,悍然不顧,陰以世界大戰相威脅,國聯隻好聽他。阿比西尼亞之役,西班牙之役,意、德都是以世界大戰相威脅,國聯也隻好諸多遷就,避免大戰發生。正義既不能伸張,於是講強權者遂愈無忌憚。英、法諸國所主張的集體安全製,等於滿載而歸的強盜勸導初次出馬的強盜放下刀杖、充當良民,宜乎德、意、日三國對於英法等國諸多不滿,主張殖民地重行分割。所以說,第二次大戰的禍胎是第一次大戰種下來的,是英法諸國自身有慚德生出來的。因此,若要主張公道的話,從英法諸國口中說出,就要受法西斯國家的指責;即使勉強說出,也是理不直、氣不壯,必須從中國口中說出,才能理直氣壯,才足以召號世界。
要想世界永久和平,隻有把第一次大戰種下的禍胎連根拔盡,催促威爾遜的十四條原則實現,才能奠定和平的基礎。英、法諸國在第一次大戰中對於弱小民族是失了信的;應由我國出來,把威爾遜的舊事重提,勸導弱小民族起來幫忙,把專講強權的國家抑製下去;一麵要求英法諸國履行威爾遜的原約,這本是他們親口允諾的,隻因後來食言,以致第二次大戰爆發,岌岌不可終日,英、法諸國未必不後悔;所以我們舊事重提,英、法諸國亦必樂從、同情於我們的主張。曆史是有連續性的,第二次大戰是承襲第一次大戰而來,故第一次大戰未完的事件,應於此次大戰中了結清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所以不能成功,是由於他本身是美國總統,美國是列強之一,與弱小民族立場相反,對於弱小民族隻能表示一種同情,不能挺身相幫。弱小民族本身利害自己不能解決,旁觀者將奈之何?而弱小民族又是一盤散沙,沒有負責的領導者,所以威爾遜的理想是無從實現的。我國在弱小民族中,弱則有之,小則未也,是一個天然的領導者,與全世界的弱小民族立場相同,利害相同,此次由我國出來,當一個“威爾遜”,必定成功。弱小民族力量誠然是小的,但聯合起來力量就大了,就可以解決本身不可避免之事,好比全身毒菌非潰而成瘡不能泄出。依進化趨勢看去,此次大戰,當為人類戰爭的總結束。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正是預備辦理結束事宜的。
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僅僅行威爾遜主義還不夠,必須加之以孫中山主義,才能使世界永久和平。中山主義是集中國主義的大成。中國主義決定於中國的民族性;中國的民族性又決定於所處的天然環境。世界分溫、熱、寒三帶,西洋地偏寒帶,印度地偏熱帶,中國地居溫帶。溫之雲者,寒、熱二者合並而成者也。故中國人性情和平,無論說話做事,都帶一種溫和態度,不走極端。寒帶天然物很少,生於此地之人不努力奮勉即不能生活,故時時想征服天然界。熱帶天然物豐富,生活的需要不患不足,故生於此地之人對於天然界則取放任態度。中國介居二者之間,則另有一種辦法,《易》曰:“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對於天然界,不征服之,而輔相之,不放任之,而裁成之。這種辦法儼然是融合西洋和印度辦法而成的。至中至正,這即是中國主義。故中國文化發揚出來可以把西洋文化、印度文化融合為一。西洋以征服天然為務,因而產出侵略主義;印度以放任天然為務,因而產生出不抵抗主義。中國的主義則為“抵抗而不侵略”,證之以數千年的曆史,證之以古先聖哲的言論,無不如是。中山主義更是繼承這種精神,把世界上的各種學說加以融合的。目前政治經濟上的種種問題,用他的學說即可以得到一種總解決。在政治方麵,是把獨裁主義與民主主義融合為一;在經濟方麵,是把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融合為一。世界各國隻要把中山主義實行做去,一切問題就可得到合理的解決了。
第一次大戰,慢道威爾遜民族自決的主張不能實現,即使實現了,世界和平還是不能永久的,這有事實可證明:第一次大戰告終,和議方始,全世界把威爾遜看做救世主一般,歡迎的熱烈達於極點;而戰勝國的勞工反暴動起來。美國人民要暴動,威爾遜調兵彈壓方才平息。意大利戰勝迴國的兵士,戴起徽章,橫行都市,因而產出專製魔王墨索裏尼。英國的礦工、鐵路工人、輪船水手結成三角同盟,布起陣勢,預備隨時和政府決戰,害得首相勞合·喬治乘著飛機今日迴倫敦彈壓,明日赴巴黎開會,一夕數驚,疲於奔命。法國首相克裏蒙梭是歐戰中出力最大的一位角色,巴黎和會充當主席,為法國增光不少,反遭國人行刺,幾乎把七十八歲的老命送掉,巴黎市民也曾有一次大大的示威運動。其餘各國大大小小的罷工差不多每星期總有一兩起。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大戰到了第三年,一般勞工都覺悟起來,說道:“我們何苦替資本家拚命呢?”於是一方麵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一方麵舉出代表,在中立國交換意見,主張言和。及到大戰終了,勞工覺得白白犧牲,未免不值,所以發生暴動。巴黎正在開會,而各國勞工也舉出代表在瑞士的熊城開會,因此之故,和會上才特訂一個《勞工規約》。所以巴黎和約,不僅是對敵人德國議和,並且是對本國中的勞工議和。從此看來,即使威爾遜的計劃成功了,弱小民族實行自決了,列強國中的勞工,對於資本家,還有一番大流血。我們這次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是謀世界永久和平的,隻要把中山主義宣揚起來,這勞資問題也就附帶解決了。人世戰爭的禍胎才算連根拔盡。
我們組織弱小民族聯盟,為推行中山主義的總機關,喊出“人類平等”的口號,把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和列強國中被壓迫的勞工集合在一根戰線上,其平等的方式有二:(一)把全世界弱小民族提高來,與列強平等;(二)把列強國中的資本家降下去,與他本國中的人民平等。所謂與本國中人民平等者,即《製憲私議》中所說致富的機會相等,不是那種平頭的平等。我們把憲法公布出來,使日本人知道我們是對日本的軍閥和資本家作戰,不是對日本的平民和勞工作戰,中日戰爭才容易解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知道了中山主義的好處,自然會跟著我們的主義走來,至少也可同情我們。我們這部憲法就成了世界公共適用的憲法。把憲法製好了,懸出一定的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國同世界弱小民族就依此目標作戰,使一戰之後永久和平,人類相互間不致再發生戰事,這部憲法,又成了第二次大戰預定的和約。像這樣的作戰,才算是有計劃、有主義。迴憶第一次世界大戰,殖民地的人民和列強國中的勞工一齊奔集在帝國主義的旗幟之下,互相廝殺,真不知所為何事!所以我國此時,應將所謂對日抗戰啦,宣傳中山主義啦,製定憲法啦,組織弱小民族聯盟啦,四者同時並進,合一爐而冶之,才是正當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際上的情形是變化莫測的。我們先把自己腳跟立定,再看國際情勢如何變,就如何應。以此時情形而論,中、蘇二國的關係恰是三國時蜀、吳二國的關係,為對付共同的敵人,實有聯合的必要。我國主張聯合弱小民族,蘇聯也主張聯合弱小民族,但我們並不與蘇聯爭取領導權。蘇聯與我國雖說手段不同,而對於打倒帝國主義則目的相同。弱小民族任便加入哪個集團,都是可以的。
世界上英、蘇、美、法、德、意、日成了兩個集團:德、意、日三國成為一個法西斯集團;英、蘇、美、法四國成為一個集體安全集團。我國同弱小民族另成一個三民主義集團。把世界剖為三個集團,這又是魏、蜀、吳三國的形勢。法西斯集團主張侵略,是我們的敵人;集體安全集團主張維持世界和平,是我們的友人。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這個集團與英、蘇、美、法集團等於蜀、吳二國,有聯合的必要。我們把中國主義宣布出來,世界弱小民族信從中國主義的加入中國集團;信從西洋主義的,加入英、蘇、美、法集團。這兩個集團同向法西斯集團進攻,不言互助,而互助自在其中。
就現在的局勢看來,德、意、日三國仿佛擺下了一個“長蛇陣”,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西方的德、意,則東方的日本應之,擊東方的日本,則西方的德、意應之。他們把這種長蛇陣擺下了,就可掠奪中、蘇兩國的地方,就可掠奪英、法等國的屬地,這是他們的陰謀。這種陰謀一揭開,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到了那時,我們三民主義集團,圍攻日本,英、法那個集團,圍攻德、意,使他首尾不能相救,蘇聯東西兼顧,美國為後方糧台,那條長蛇,一擊就斃。須知國際上的或離或合,純以利害為轉移,利害相同則合,利害相反則離。現在國際局勢已明白擺起了,我們無須同蘇聯定約,無須同英、法、美諸國商量,也無須強拉弱小民族加入我們這個集團;隻消把中國主義昭告世界,就全國總動員,同日本抗戰到底,弱小民族自然會參加我們這個集團,英、蘇、美、法自然會朝著我們預定的路線走去,這是決然無疑的。而且人貴自立,即使無人與我國聯合,我國單獨對日作戰,不過犧牲較大,時間較長,最終的勝利,決然屬於我國,是之謂自力更生,是之謂自主外交。
國際上的情形,任它如何變化,我們總是抱著一定的國策做法——抱定中國主義做去。此時英、美諸國,仿佛是同情我國;然而他們同日本都是資本帝國主義的國家,將來同日本妥協,阻礙我們收複東北四省,不是不可能的事;抑或把我國某某等處,劃為國際共管;甚或列強聯合起來,向弱小民族進攻,都是不可知的事。我們總是埋頭去幹弱小民族聯盟的工作。英、美諸國能主張公道,抑製專講強權的國家,我們這個“弱聯”就同他們聯合,一致行動;如或列強聯為一氣壓迫弱小民族,那麽,全世界就明明白白劃為兩根戰線,我們就依著中山先生指示的途徑,糾合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向壓迫者的列強進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組織“弱聯”是我國唯一的出路,無論如何困難,都應該做去;再困難,總沒有中山先生在滿清時組織“同盟會”那樣困難。以中山先生在滿清革命的精神,用以革列強之命,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我們現在所以受日本欺淩者,全是失去此種精神之故。所謂“依賴列強”,不啻是“畏懼日本”的代名詞,這種心理,就是胸中早已為“強權”二字,所懾服了。中山先生敢於革滿清之命,正是胸中隻有“正義”二字,沒有“強權”二字,這即是孟子書上所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之謂中國主義。如果英、美等國讚成我國抵抗日本,我們就抵抗日本,不讚成抵抗,就不抵抗,他們借口調停,阻止我們收複東北四省,我們就接受其調停,抑或主張某某地方由國際共管,我們就交出共管,那麽,不惟是中山主義的叛徒,並且是中國主義的罪人。
有人問:抵抗而不侵略既是我國的一貫主張,為什麽日本侵略起來,我國毫無抵抗能力呢?此種主義,以何因緣,消失淨盡?他說:這可用力學公例來說明,依物理學的說法,凡是鐵條皆有磁力,通常的鐵條發不出磁力,是由於內部分子淩亂,南極北極相消之故,隻消把磁石在鐵條上引導一下,南北極分子排順,立即發出磁力來,我國四萬萬五千萬人本有極大的抵抗力,隻因連年內戰,分子淩亂,所以抵抗力發不出來。而今內部統一了,懸出日本為目標,四萬萬五千萬人有四萬萬五千萬根力線,根根力線直射日本,等於四萬萬五千萬支箭向同一箭垛射去,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線,內部自然莫得紛爭,對外自然有極大的抵抗力。
大凡列國紛爭之際,弱國惟一的辦法是聯合眾弱國,以攻打強國,已經成了曆史上的鐵則。像春秋時的管仲,戰國時的蘇秦,楚漢時的張良酈食其,三國時的諸葛孔明,都是這種主張。齊桓公漢高祖是成功了的;六國聯合,最終為秦所滅,是失敗了的;吳蜀二國最終為魏方的司馬氏所滅,也是失敗了的。因此,又可得出一條公例:“凡聯盟集團中,有負責的首領就成功,無負責的首領就失敗。”齊桓公和漢高祖,是集團中負責的首領,戰爭的責任,一肩擔起,對敵人作正麵的攻擊,其餘聯盟的人從旁協助,故能成功。至若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則地位平等,沒有負責的首領,所以有“連雞不能俱棲”之說。吳、蜀二國亦然。蛇無頭而不行,致遭敵方各個擊破。現在若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我國是天然的首領,等於齊桓公漢高祖一般。戰爭的責任由我們一肩擔起,對日本為正麵的攻擊,其他聯盟者,從旁協助,是為有頭之蛇,日本不敗何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問:我們可以組織弱小民族聯盟,難道日本不能組織強國聯盟,與德、意聯盟;且或進而與其他列強聯合,一致向弱小民族壓迫嗎?他說:日本想是這樣想,其他強國,也未嚐不這樣想;但是這種聯盟,即使組織起來,也斷難持久。何以故呢?列強聯盟,恰犯了當時六國聯盟“連雞不能俱棲”之弊。兼之列強與列強有矛盾,列強與自己的殖民地又有矛盾。而“弱聯”方麵,以我國為首領,隻要堅持到底,抗戰到底,他們那個聯盟自然會破裂。為列強計,反是與弱小民族聯合,還少些矛盾,而於他們有種種利益。我們須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強國對強國作戰,弱小民族牽入旋渦,而居於被動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弱小民族對侵略的國家抗戰,其他強國牽入旋渦,而居於被動地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大戰截然不同的地方。這種趨勢,英、美諸國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盧溝橋戰事發生,他們很想從中調停,就是生怕牽入旋渦之故;然而大勢所趨,他們欲不入旋渦而不能。何以故呢?請問日本能自動退出東北四省嗎?既不退出,請問我國能甘心、戰爭能幸免嗎?戰爭既不能免,他們能逃出旋渦嗎?他們倒是眼光放遠點,與我們的“弱聯”,取一致行動,和平的曙光,或可早點出現。
他以為對日抗戰,當應用三種戰爭:全民抗戰,是為武力戰爭;組織弱小民族聯盟,施以經濟製裁,是為經濟戰爭;將中國主義,在國際上盡量宣傳,是為心理戰爭。這三種戰爭,必須同時發動,才可戰勝日本。講到武力戰爭,又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戰鬥的精神,一是戰鬥的經驗,一是戰鬥的器械。前二者,我國俱占優勢;惟有器械一項不如日本。因此當避其所短,用其所長,換句話說,就是“鬥智不鬥力”。必須一麵采取持久戰,把陣地戰和遊擊戰,交互運用;一麵必須組織“弱聯”,宣傳中國主義,把中國主義,把心理戰爭、經濟戰爭,同時發動起來,才能把日本在國際上的矛盾,本國中的矛盾,完全暴露,相持越久,日本的敗著越多。最終就成了垓下的項羽,七十二戰,戰無不利,忽聞楚歌,一敗塗地。
他在《製憲私議》上所說事項,多與國際戰爭有關係,因為政治、經濟、外交三者,原是一貫之事,那篇文內主張:“銀行由國家設立,私人不得設立,每村各設銀行,全村糧稅若幹,責成村長收繳。”這種主張,如果見諸施行,在長期抗戰中,即可把各村銀行之款,提作戰費,而以該村糧稅為擔保品,於全國有大益,於私人亦無傷。
他在《製憲私議》上主張:“工廠由國家設立,工廠以供給需要為目的,不以賺錢為目的,多設小工廠,分布鄉間,便於人民做工。”此項辦法,在戰爭中極有利。外國工廠是大規模的組織,多設都市,一遭轟炸,所損實多;我們的小工廠分設鄉間,依山臨水,飛機轟炸不易,即遭轟炸,損失不大。
再則長期抵抗,全國各處都有被轟炸的可能,此項戰爭,目的在求國際上的自由平等,是為全國人謀利益,為子子孫孫謀利益,不能使一部分人獨蒙犧牲。應由國家設置戰時保險公司,由人民納資保險,一遭轟炸,驗明後立予賠償。但國家哪裏有錢來賠呢?其辦法,由銀行登記某人存款若幹就是了,等於替全國人和子子孫孫借一筆債款,犧牲就平均了。國家可收入一宗保險費,以作戰費,較之勸募救國公債,更必踴躍輸將。私人資財保了險,就是實行焦土抗戰,人民也無不樂從。我們即可用俄人在莫斯科困拿破侖的法子,將重要的市鎮,於適當時自行炸毀,使敵人攻占後無地可居,如此於人民無損,於國家極有利。
他在《製憲私議》上主張行募兵製,不行征兵製,理由是募兵製較征兵製為進步。他以為兵製可分三個時期:我國古代行征兵製,後來進化為募兵製,將來再進化,則征兵製與募兵製合而為一。平時以軍事訓練全國人民,需兵時中央酌派各省出兵若幹,各省酌派各縣出兵若幹,此之謂征兵製。各縣分區招募,以誌願當兵者充之,此之謂募兵製。鼓之以熱誠,獎之以厚賞,自不患應募無人。此等兵,出諸情願,勇氣自必百倍。戰事畢,遣迴原籍安插,編遣也不困難。我國辛亥而後,內戰二十餘年,死人數百萬,幾等於以軍事訓練全國,編餘的軍官士兵遍地皆是。此時對日作戰,隻須厚給薪餉,招募曾充兵役者,略加部勒,即可作戰。將來戰事延長,再按照征兵募兵合而為一的原則做去,方與情事相合。
對日本長期抗戰,當有一種長期計劃。勾踐沼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們抗日,則當定為若幹年建設。古者寓兵於農,我們則寓抗戰於建設之中。軍事是變化無定的,我們如能一氣收複失地,固然很好;萬一戰事延長,而又歸於沉寂,即當趁此大舉募兵,用以築路開墾等,處處以兵法部勒,隨時可用以攻擊敵人,而又不積極作戰,成為一種“盤馬彎弓故不發”的姿態,使敵人不得不多調些兵來防堵。這樣地相持若幹年,敵人自然鬧得民窮財盡,自身矛盾百出。機會到了,即突起猛攻,一舉而收複東北四省,進而收複台灣,把敵人在各地的一切建設,及所投之資,概行沒收,以補從前的損失。
他在《製憲私議》上規定:“國際貿易,由國家經營。”這也是一種戰略。我們在抗戰時期,列強中讚助我們的,我們可多購它些貨物,多賣給一些原料;其讚助日本的,我們就不買它的貨物,不賣給它原料,使列強不得不讚助我國。我們把東北四省、台灣收複之後,如高麗、琉球尚未獨立,我們仍與日本經濟絕交。因為此二國,先年是我們的屬國,我們不能保護它,致為日本所滅,這是我國的慚德,所以必須扶助它們獨立,才算盡了我國的責任。
現在國際上,隻講利害,不講正義。我國與弱小民族,利害相同;列強與弱小民族,利害相反。例如威爾遜高唿“民族自決”,似乎是主張正義了,其實不然,美國的國家,完全為銀行大王、煤油大王等幾個大資本家所操縱,總統是他們的傀儡。第一次大戰之初,美國的資本家借債與協約國,後來眼見協約國要敗了,深恐債款無著,才慫恿政府出來參戰。所以威爾遜高唱人道主義,表麵上很好聽,骨子裏是替幾個資本家收賬的。此次中日戰爭發動了,日本是美國的大債主,如果打敗了,債款必歸無著,所以美國雖同情我國,也不願日本打大敗仗。並且日本一敗,東北四省被我國收迴,高麗、琉球也會獨立,其他委任統治的地方也保不住,日本就有退迴三島,變成小國的危險。英國情形大與日本相類,如果此例一開,英國屬地紛紛獨立,最終也隻剩有英倫三島,這種事勢的演變是很有可能的,英國人士早見及此,所以處處袒日。總之,世界列強與弱小民族是立於利害相反的地位,這種情形,我們不能不看清楚。
中山先生革命,分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現在國難當前,應三者同時並進。對日全民抗戰,是為軍政;在抗戰期中,製定憲法,從鄉村施行起,是為憲政;鄉村議員訓練人民之責,是為訓政。鄉村的憲政辦好了,擴大為區,再擴大為縣,為省,為國。等到擴大為國時,大約中日戰爭已告結束,憲政就算完成。將來再擴大於全世界,就算大同了。
最後他說:孔子主張“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所以中國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西人唿中國為“睡獅”,生怕它醒了,這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獅子是吃人之物,我國豈幹此等事?我國乃“臥麟”,而非“睡獅”。麟是不踐生蟲不履生草的仁獸,因它閉目高臥,於是豺狼出沒,狐兔縱橫,鬧得不成樣子;隻要它一醒了,昂首挺步,百怪潛形,就頓成祥和的世界,從前西狩獲麟,孔子見了,泣下沾襟,曾作一首《獲麟歌》曰:“唐虞世兮,麟鳳遊兮;今非其身,來何求兮?麟兮麟兮,我心憂兮!”想孔子在天之靈,無時不盼望世界大同。果能由此次大戰,得到“民族自決”,得到“人類平等”,實現了“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的大同社會,則我們每年孔子廟中的春秋二祭,可高唱一首《祥麟歌》,其詞曰:
大同世兮,祥麟遊兮;
今已大同,又何求兮?
麟兮麟兮,永無憂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