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打不死,又來!”
一九二二年,宗吾同省視學遊子九奉命赴各省考察教育,見到南北各省學校辦理的成績,比較上雖不無優劣的差異,但同在現行教育製度束縛之下,是不會有理想的發展的。因此他考察歸來,即力主實行考試製,以救其弊。一九二三年下學期,成都開“新學製會議”,他便同幾位省視學,及會員多人,提出考試案,開會討論,未蒙通過。會畢,他即單獨上一呈文,主張各校學生畢業,應由政府委員考試,即後此十年教育部才頒令全國的會考製度。他於呈文中列舉理由十六項,並請在原籍富順試辦,經省署核準,委他為主試委員,一九二四年暑假舉行,後來推廣於川南各縣。一九二五年年假,敘州府聯立中學學生畢業,他複為主試委員,考了幾場,一夜學生多人,手持木棒啞鈴,把他拖出寢室,痛打一頓。據他說,打時秩序非常之好,全場靜悄悄,學生寂無一語,他也默不做聲,學生隻是打,他就隻是挨,學生打夠了,臨走,罵道:“你這個狗東西,還主不主張嚴格考試?”他躺在地下,想道:“隻要打不死,又來!”學生走後,他請宜賓知事來驗傷,將傷單粘卷,木棒啞鈴,存案備查,次晨,又請該校鄧校長到床前,他便口授電文,由鄧錄出,呈報上峰,曆述經過情形,末雲:“自經此次暴動,愈見考試之必要,視學身受重傷,死生莫卜,如或不起,尚望曆行考試,挽此頹風,生平主張,倘獲見諸實行,身在九泉,亦當引為大幸!”療養稍愈,即宣布繼續考試,他裹傷上堂,勒令全體學生,一律就試,不許一人不到,就是打他的學生也無例外;但場規較前更加嚴厲了,學生也隻得規規矩矩地考下來。事後,他特作一書,叫做《考試製之商榷》,說明考試的必要,尤其注重學製的改革,由教育廳印發各縣討論。他常常對人說:“不經這一次痛打,我這本書是作不出的,所以對於該生等,不能不深深感謝!”
他以為這次的挨打,是十分應該的,因為當時各地的學生,都在運動廢除考試,而他偏偏主張嚴格考試,又不曾宣布詳細的理由,哪能不挨打呢?自經這次苦打以後,他才得了一種覺悟,凡事固然重在實行,尤其重在宣傳,他之所以被打,是由於一般人對考試製懷疑,所以才生出反對的事來。王安石的新法,本來是對的,當他在鄞縣做官的時候,曾經試辦過,人人都稱便利。但他做了宰相,把他的新法推行天下,就遭了一個大大的失敗。要說他沒有毅力嗎?他是“天變不畏,人言不恤”的,其擔當宇宙的氣概,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人物。要說他的新法不好嗎?他死去以後,他的法子幾乎完全被人采用,還有許多法子一直行到今日,不過把名稱改一下或把辦法略略修正一下就是了。然則王安石何以當時會失敗呢?這就是他少了一層宣傳的手續。當時的名流,如司馬光蘇東坡諸人,都不能了解,一齊反對他,彼此各走極端,結果兩敗俱傷,不但人民吃虧,國家吃虧,反種下後來亡國的因素,真可說是不幸之至!假使王安石不亟亟實行,先從宣傳入手,把他的法子提出來,聽人指駁,取消那種執拗態度,容納諸賢的意見,把那法子酌量修改,諸賢也不泥守祖宗的成法,把那法子悉心研究,經過長時間的辯論,然後折中一致,大家同心協力做去,豈不是很好的事嗎?宗吾心中有了這個見解,所以他把主張考試的意見,就發表了出來。
他主張施行考試製,並不專在考試的本身,是想借著這種製度,以求教育的普及,和造就真實的人才。他對於現在法定的學校,主張有兩種解放:第一種解放,是破除學校與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業的,和在家自修的,同等待遇,並不必限定年齡,使為工為商為農的,及早年失學的,都給他們一條出路;第二種解放,是學校內部的組織,得由教員體察情形,酌量變通,不必拘守那種死板的辦法,可隨學生的程度,為適宜的誘導。但有了這兩種解放,自然呈現一種紛亂的狀態,再設立一種考試製度於其上,懸出一定的標準去考試,於是參差之中,就寓於劃一之製了。
他說:人的本性,原是不齊的,現在的學校,處處求整齊劃一,他以為“整齊劃一”這句話,是戕賊個性的名詞。古時有個強盜,捉住人即按他在鐵床上,身比床長的,把他截短點,身比床短的,把他拉長點。現在的學校,注重學年製,學年一滿,就可畢業,資質高的,把他按下去,資質劣的,把他拖起來,究竟學生感不感到痛苦,辦學的人是不管的,而且美其名曰“整齊劃一”,試問這與鐵床主義,有何區別?青年個性,如此被戕賊的,就不知有若幹了。
現在的學校,是按鍾點授課。本日應授的功課,即使學生業已了解,鍾點一到,還是叫他們上堂聽講;其有程度太差,聽了茫然不解的,也要叫他們上堂聽講。因為不如此,就不算整齊劃一了!犧牲學生的精力與時間,去換取形式上的整齊劃一,這便是現行製度。實則所說的三年畢業四年畢業,並不是所習的學業,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畢,不過是講堂上規定了若幹鍾點,必須去坐滿罷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現在的學校,也可以說是監獄式的學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按現在學校的組織法而言,管理人對於形式上負責任,鈴子一響,隻要他能把學生弄上講堂,他的責任就算盡了;教員對於時間負責任,隻要他每點鍾能在講堂上講過五十分鍾或講過四十分鍾,他的責任也就算盡了。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本是很好的教授法,但如今用不著了,鈴子一響,就須上堂聽講,不憤者也要啟,不悱者也要發,學校的組織如此,怎麽會不生流弊呢?
拿斯密士的“分工原理”研究一下,就知道學校內的學生損失的勞力和時間,真是不可思議了。據斯密士的調查,一個人做針,每天隻能做二十枚;倘把做針的工作分開來,一個人拉,一個人截,一個人鑽,一個人磨……共分為十八人,每天可做八萬六千枚,平均每人每天做四千八百枚,所得成績增加二百多倍。現在學校的組織,每日要學幾種學科,每科以一點鍾為限,這就像一人做針,時而拉,時而截,時而鑽,時而磨是一樣,當然有許多勞力和時間,作為無益的消耗了。雖說學生肄習各種學科,與做針的情形不同;但明白了這個原理,就知道每點鍾改習一種學科,是最不經濟的。中學校應習的各科不該同時並進,所有各科學習的先後,和學習的時間,都應該酌量變通,取消那每天學習五六科的辦法,所得的效果,一定要增加許多。
若取一種未經學習過的學科,自己去研究,就知道其中的甘苦了。遇著不了解的地方,往往鑽研許久,都不了解,一經了解,以下的即迎刃而解。有時發生了興趣,津津有味,自己不忍釋手,進行非常之快,比那教師講授的速度,真有天淵之隔,而且是自己鑽研得來的,心中也格外暢快。好比煨肉的方法,初時用猛火,到了沸騰後,改用微火,隻要能夠保持沸騰的溫度,雖是微火,所得的效果仍與猛火無異。凡人看書,有時發生興趣,津津有味,這就是煨肉到了沸點的時候,就該一直看下去,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倘此時無故把它放下,隔許多時候又來看,自己也覺得興趣沒有先前那樣好,看下去就較為艱難了,這便是煨肉停了火的緣故。必要耐心再看許久,方才發生興趣。若把平日自己看書的經驗,下細思考一番,就可發現學校每一點鍾換習一科的弊病了。
例如學校內,學生上講堂,聽教員講某種學科,初時一二十分鍾,還沒有什麽趣味,這就是因為煨肉的水還是冷的。入後越聽越有趣味,就是到了沸點的時候了。忽然鈴子一響,改授他科,這就像肉還未煨好,就把罐子提開,改為煮飯一樣。學生又要經過一二十分鍾,才能發生興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鍾點又到了,又須改授他科,這就是飯還未熟,又改而炒菜。每天學習五六科,改變五六次,結果時間耗費了,精力也疲倦了,所受的益處,依然沒有好多。
有人說:“每日功課,難易相間,才不虧腦力;每一點鍾換一種學科,使腦筋變換,才不受損傷。”宗吾對於這個說法,也有點懷疑。請問世間的事何者為難?何者為易?依他的解釋:(一)前進無阻則易,前進有阻則難,所以行平直的路易,行崎嶇的路難。(二)順其習慣則易,違其習慣則難,所以讀書人以寫字為易,挑擔為難,而勞工則以寫字為難,挑擔為易。當學生學習某種學科,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如果聽他一直做下去,豈不是前進無阻嗎?忽然換一種學科喊他去學,這就像行路的人,正在順利前進時,忽然有了障礙,不得不折而他走是一樣。又學生正在發生興趣時,順著他的慣性讓他前進,自然是很便利的;為什麽要改授他科,阻止他的慣性呢?這明明是化易為難,何嚐是難易相間?我們也隻能講明這個道理,使學生自擇其所謂難所謂易,不能鑽入學生的腦中代擇其所謂難所謂易。學生習某科,他要想繼續下去,不肯中止,這是可以的;他自覺厭煩了,想另換一科,也是可以的。當純由學生自動。教師在旁邊輔導,隨時指點,卻不可強製他。這樣學生的進步,自然很快,腦筋也不會損傷。
工場的管理法,是以最少的消耗收最大的效果為原則,對於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俱有精密的計劃。金錢材料,不能妄費,自不必說;就是工人的勞力,與做工的時間,都是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不使他有絲毫的虛耗。如果用管理工場的眼光,來考察現在的學校,他那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的虛耗,真要令人驚駭不已,幾乎無一個學校不是以最大的消耗收最小的效果,無怪乎教育日形退化。
現在的學製,勞力與時間的虛耗,既如上述,至於金錢材料的虛耗,更是所在多有。例如,各學校的儀器標本,封鎖的時候多,利用的時候少,為什麽不把它公開,使一般人都享受利益?這就是材料不經濟的地方。從前書院的山長,得了幾百串錢,那全書院的學生數十個,或是百多個,都由山長一人去教,此外沒有一個冗員;現在教育上的組織,就是拿錢的人多,教書的人少。教育廳設廳長、科長、科員、幾十個人,是拿錢不教書的;省設省視學若幹人,是拿錢不教書的;各縣設教育局長視學員,是拿錢不教書的;各中小學校校長,多半未擔任功課,是拿錢不教書的。從前書院時代,學生的品性,由山長負責,未另支薪,現在把它劃分出來,每校設管理員數人,這些人所得薪水,都比從前山長優厚,但他們可無須教書,實際上在教書的隻有所謂教員罷了,此外還有文牘、庶務、會計、書記等,都是拿錢不教書的。至於教育局董事,教育委員或學董,都支所謂車馬費,也是拿錢不教書的。拿錢不教書的人有如此之多,教育經費哪能不支絀?用了那麽多的金錢,費了那麽大的勞力,所得的結果,不過是造成一個讀書不自由的組織罷了。倘把所有的組織細加考察,無在不是荊棘叢生,諸多窒礙,維新之初,手訂學製的諸公,未免太不思索了。
其次則談到學校以外的情形:從前科舉時代,自然是弊病不少;但那個時代,卻有一個極好的精神,隻要立誌讀書,就有書可讀。國家衡文取士,隻問學業,不問貧富,試場之中,貧如乞丐的,富同王侯的,是一樣待遇,無絲毫的區別。現在學校的組織,完全是家資富裕的占便宜,學校的等級越高,所需的費用越多,於是高深的學問,就成為家資富裕的私有物了。貧苦人家的子弟,是終身得不到高深學問的;即使實行義務教育,也不過得點粗淺知識罷了。
但就全人民而論,貧窮的人多,富足的人少。現在的學製,隻有富家子弟才有入學的機會,貧家子弟,是在擯棄之列,立法未免太偏枯了。我們實地考察,凡是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貧家子弟,多半奮勉,中國曆史上,許多名儒碩學,都是從貧寒的家庭出來的。若照現在的學製,繼續行下去,國家必要少出許多人才,無形之中就是受了極大的損失。
從前科舉時代,可以一麵謀生活,一麵自己用功,國家行使考試時,對於此等人,與在書院肄業的人,同樣待遇,沒有什麽歧視之心。現在學校的組織,定要身在學校之內,住上若幹年,才能承認他是某某畢業生;至於校外自修的,任他學問如何好,政府是不能承認的,依然把他當做棄材。若把科舉時代名人的曆史一查,在他們未遇之時,有教學糊飯口的,有充當書傭的,有務農下力的;假若這些人生在今日,可以斷定他們永無出頭之日。現在充當小學教師和充當書記的一流人物,要想得個碩士博士,是終身不可能的,這不能不說是學製上的缺點吧。
宗吾既見到現行教育製度的諸多缺點,於是就想出一種補救的辦法。他以為學校中的學科,大半是可以自修的,最好讓學生自動去研究,教員可處於輔導的地位,不必死守學年製和鍾點製,但為要考查他們的成績,自當予以嚴格的考試。可是那些在校外自修的,也不可遺棄他們,隻要他們的學力,和某一學校階段的程度相當,亦應準其參與考試,考試及格,即當與在校學生同等待遇。因此他所主張的考試製,有兩個目的:一是杜絕學校的積弊,使天才優越的學生不受學年製的限製,而程度較低的學生,不能僥幸畢業;二是把學校開放了,使校外學生,亦能參加畢業考試,方可多造就一些人才。似此,則消極積極兩方麵,都可以顧到了。但他的意思,尤重在後一目的,他是以“求學自由”四字為主旨的,因此,現在學校的組織,非設法解放不可;欲求解放,非先把考試製確立了不可。
他主張舉行畢業考試時,私塾生和自修生一律準其與考,正是想彌補上麵所說的缺點,使家務貧寒資質可造的學生,不至成為棄材;並且校內學生見有校外自修的與之競爭,萬一成績不及他們,豈不為人非笑?自己也就不能不用功了。所以考試時加入校外的學生,不惟不能妨害校內的學生,並且可以催促他們用功,同時可以成就校外的寒士,一舉兩得,又何苦而不為呢?公家所辦的學校,見有私塾與他競爭,恐怕相形見絀,自然也就不能不力加整頓了。
他這種主張,當時也生出許多疑難的問題,但他都一一地予以解答:
有人說:從前的科舉,注重文字,是可以自修的;現在的學科,有許多非經講授,是不易了解的,還有許多注重實驗,並不是課本上的知識,是更不能自修的。他說:這種見解,他是承認的,他從前也慮及此,所以他上的主張考試的呈文中,即說得多設補習學校,並可於適中地點,設公共理化室,圖書標本室,專聘教師,常住其中,許人自由請問等語,也就是救濟這種缺陷。他以為中學的課程,很多是可以自修的,間或有不了解的地方,隻要有人指示門徑,仍然可以循序進行的。他的主張,是先把考試製確定了,並且把校外自修生準其與考一層也確定了;然後基於考試製上,再想出種種方法去扶助它就是了,現在的學校,各置儀器標本一套,封鎖的時候多,利用的時候少,這是很不經濟的。依他的意見,可以各校共同置購,放在適中的地方,各校先在校中把理論講明白了,到了規定的時間,由各校把學生引到那個地方去實驗,如此辦法,一套標本儀器,可供幾個學校之用;並且還可以把它開放,使校外之人,也能享受這種利益。如果有了這種設備,又有指導者居住其中,那些貧苦子弟,可以一麵謀他的生活,一麵抽暇自修,遇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向人請問,倘若無人請問,就可赴公共場所請指導人指示,又有儀器標本可供實驗,所得的知識,即與在校的無異。自己把學問造好了,與在校學生受同樣考試,所得的結果,亦與在校者無有區別。如此辦法,那些貧家子弟,有出身之路,有求高深學問的機會,於文化上是很有增進的。
有人說:依照這種辦法,那個指導員就難以物色了,他必要學問極高深,又必須各種學科無所不通,各種書籍無所不覽的,方能勝任。他說:這也不必慮及,此事著手之初,可先就中學的課程,分科聘請專員,負指導之責;並可先把教科書標示出來的,指導員對於這幾部教科書,負充分指導之責,若來問的人,出了範圍以外,指導員如能了解,不妨先說與他聽;如不了解,就可謝絕他。如此辦去,隻消能夠充當中學教師的,就可充當指導員了,此項人才,又有什麽難以物色呢?先把中學程度的一步辦到了,中學以上的各科,再慢慢想法子去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說:照你這樣的辦法,私塾學生也可畢業,現在的學生,豈不盡向私塾去了嗎?學校內還招得到學生嗎?他說:施行考試時,所考的是學校內應授的學科,並不在其他書籍中出題目,私塾如不改良,它的學生斷不會僥幸及格,自然學生不會到它那裏去,即使去了,也是要迴來的;如果它的學生考試能及格,可見他的私塾,業已改良,與學校無異,豈不是很好的事嗎?國家興設學校的目的,原在造就人才,現在有私塾也在幫助造就,不支公家款項,造出的學生,又能合格,應當獎勵之不暇,又何必阻止它呢?如果私塾盡都改良了,學校的學生,全體都向私塾去,也是無妨的,正好把造就人才的事,讓與私塾去辦,國家隻消設一個考試製,去考試私塾的學生就是了。所有辦學校的款項,可移來辦平民學校,教育無力入私塾的學生,或是去辦高級的學校,教授私塾所不能教的學科,豈不是很好嗎?所以私塾發達,是很好的事,並不是悲觀的事。但他所說的私塾,是包括私立學校,未向政府立案者在內,不僅僅是指鄉村的私塾。
他又說:現在學界中的爭端很多,窮原竟委,細細推尋,可斷言有一大半是由於位置上的關係。這也無怪其如此:全省教育局長、與夫校長教員,位置是有限的,具有局長、校長、教員的資格者,又是很多的,並且這種人才是逐年增加,實在是消納不完;兼之實業不發達,各項人才沒有出路,隻有匯集於教育之一途,怎能不起爭端呢?現在公家所辦的學校,頗為人所詬病,富厚之家,每出重金延師訓讀,所苦的就是得不到畢業證書,如果施行考試製,私塾學生,與在校學生,同樣地可以畢業,那些家資富有的人,把各項人才禮聘去充當教師,也就可以消納了。或者自己約集幾個朋友,組織私立學校,征收學費自行辦理,無形之中,又增加了許多學校,對於社會也是很有利益的,這類私立學校,互相競爭,大家都想辦好,自然教育事業就發達起來。公家所辦的學校,見有私塾與它競爭,恐怕相形見絀,就不能不整頓內容,於是公家的學校自然可以好起來。有了那些具有校長教員資格的人,去充當私家教師,那些腐敗的塾師,也就被天然淘汰了。
他查學所到的地方,往往有些校長對他說:“本年招收新生一班,投考的有數百人,我選取了幾十名,其餘很有些程度好的,因為額滿了,都未收入,我這班學生,程度很整齊。”他聽了這話,口雖不言,心中不免納悶。因為政府是要行強迫教育的,不就學的,還要勒令就學,為什麽想來就學的,反而叫他們廢學呢?調查未考取的那些學生的去路,除廢學而外,有往別處尋學校入的,也有投入私塾的,幸而尚有私塾這條路,不然,廢學的就更多了。
有人說:“現在學校內,教授各種學科,與中國舊學不同,不能不分班教授,每班程度不能不整齊,所以招收學生,不得不加以限製。”他說:“程度整齊,固然好;就是程度不齊,也未見得沒有辦法。現在學校內的國文、曆史、地理等科,中國舊學是有的;現在學校內的英文,是外國字外國音,從前講說文講音韻的,是研究古字古音,都是一樣的艱難;理化等科,也未見得比經學詞章艱深好多;至於數學一科,從前的經師也有精通的,並且程度很高,看他們所著作品,就可以知道。那時的老師學生,並未取現在的形式,居然能夠把學生教得好,這豈是沒有辦法嗎?”
有人說:“你既如此主張,我如果充當中學校長,定要聘你做教員,教一百個程度不齊的學生,請你去教授,看你有甚麽辦法?”他說:“這件事我能夠擔任,你把學科排定了,並規定學期之末,學生程度要教至某個地方為止;到學期滿了你來試驗,如果學生達不到限定的程度,我受罰就是了;至於教授的方法,可以聽我自由,你不必過問。”那人又問:“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你有什麽辦法呢?”他說:“惟其參差不齊,就更有辦法了。我提倡學生看書,養成自修的能力,隻須指示門徑,說過大概,叫他們自己研究,互相切磋,有不了解的,先問同學,再不了解,才來問我。如此辯理,那程度高的學生,就成為我的助教了,人的天性,是喜歡為師的,程度高的學生,有人向他請問,他一定樂於講解,每與人講解一次,猶如自己複習一次,於他也是很有益處的。當教師的,隻立於考察地位,考察各生是否了解,某生的指導有無錯誤,如有不合,即予指正。再者,學生的通性,大都喜歡問同學,不十分肯問教師,其有來問教師的,已經是苦心思索,不得其解,這等人即是孔子所謂憤悱的人,隻消就他懷疑之點,略加指點,他就會恍然領悟,無須多費言辭。我用這個法子做去,即使一百個學生,有一百等程度,教起來也不費好大的氣力。”
有人說:“整頓教育,當從各方麵進行,不單是一個考試製,就能整理好的。”他說:“我當省視學十餘年,所有查學報告,無一篇不談整理的方案,考試製僅是整理方案中的一種,我並不是不知道。實則現在教育上的病狀甚多,凡熱心教育的人,不妨分途治療,或治內病,或治外傷,或治一切雜症,我於各症中擔任小小的一種,大家懸壺問世,我想教育上的病症,或有醫好的希望。”
有人說:“東西各國,教育方法很多,為何舍去不談,隻談考試呢?”他說:“教育家有良好的整頓方法,盡管辦去,東西各國的教育法,盡管采用,考試製於其他方法並無妨害。像現今的學製,有了部令限製,眼見許多良好的辦法,也行使不出來。且各人的見解不同:甲所謂良好的,乙未必以為良好。我敢斷言:任何教育家上台,製出一部教育法令,都不能盡滿人意。既是這樣,就不如索性把現行學製打破了,使全國的教育家,把各人心中所謂良好的辦法,拿出來實行,分頭並進,教育才能盡量發展。我所說的考試製,對於各種主張,均能容納,可再設比喻來說明:假如有城一座,我們想攻下它,所有進攻的路,東南西北,不必拘定。攻取的方法,或用大炮轟擊,或是肉搏而上,或用飛機,或挖地道,也不必拘定,總以攻入城內為勝。畢業考試,就是考查他攻入沒有。至於進攻的路線與攻取的方法,應由前敵將士考察地勢,偵探敵情,自行選擇;當主帥的,隻嚴令各將士限期攻入就是了。我對於教育的主張,就是如此。”
有人說:“關於考試的法子,應當討論的地方很多,何故忽略不談?”他說:“考試的法子,自應詳加討論,這是不待說的,施行考試,有種種流弊,也是當然的事。我的意思,是先把考試製確定了,才能討論考試的法子和救弊的方法。現在考試製尚未確定,故隻說明原則,未說到具體的辦法。大體說來,現在學校的考試,僅出簡單題目,既不足以借此考驗出某些學生的真實學問,又容易使某些學生生出僥幸的心理;將來的考試,問題宜多,時限宜寬,並須采用測驗的方法,以期精密。關於博物理化等科,當羅列標本儀器,令學生詳細說明,實地試驗,如此則考試時,非確有心得的學生,即不能及格,僥幸的弊病,也就無從發生了。不過這仍是一種原則,將來考試製實行時,還須做精密的研討,總以使學生不冤屈,不僥幸,才合乎考試的理想。”
有人說:“考試製,隻能考查學生的知識,不能考查學生的操行,施行此製,未免把德育方麵拋棄了。”他說:“考試製固然不能改正學生的操行,可是現在學校中的辦法,也不能改正學生的操行。要想學生有良好操行,首先要改變學生不正當的心理。改變心理的方法,在不斷地予以暗示,教師人格高尚,即是一種很好的暗示。耶穌的教理,並非如何精深,是他的人格足以感化人,他的毅力足以轉移人,才造成了全世界無量的信徒。現在的學校內,對於學生的操行,不用耶穌傳教的法子,去行商鞅秉國的政策,並且是秦始皇鉗製人民的辦法。所以遇有可乘之隙,學生中有人出來振臂一唿,就應者四起了。全國學潮的根源,就在於此。”
他把以上的種種疑難,一一加以辯解,然後他在文化進步的階段上,又給予考試製一種評價。他說中國比歐洲開化得早,當然也比歐洲進化得多,我們考察歐洲的社會,如果把近代的物質文明部分除去,單看它的組織法,就可見出它社會進化的程度了。歐洲政治上的許多製度,如征兵製,如選舉製,中國都曾施行過。後來漸漸進化,那些設施就漸漸棄去,其間蛻化的痕跡,都是彰彰可考,由選舉而變為考試,是進化必經的階段。美國近三十年來,也施行考試製度了。美國的考試製度,和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都是學英國的。英國的考試製度,又是學中國的(見中山先生《五權憲法》)。歐美正在向著考試製那條路進化,我們反把考試製廢除了,退轉去行選舉製,違反了進化原則,所以選舉省縣議員的時候,就弊病叢生了。
他說:中國的考試製,發源最遠,漢朝對策,固然是考試;其實戰國的遊說,也是一種考試,不過是人君當麵口試罷了。我們可以說:戰國重遊說,是考試的起點,後來越久越進化,於是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製度了,進化較後的歐美,自然要來取法。我們在曆史上,還看出一個進化的痕跡:周初學製,區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幾個階段,以次遞升,肄業年限,是有定時的,政府用人,自然也是選用畢業生。最奇的,是那種學製剛剛破除,繼之而起的,便是考試製的出現,可見考試製,正是替代那種學製的。所以他主張施行考試,不問肄業年限,不問曾否入校,一律以程度為準。
他說:現在要整頓教育,隻有把那中斷了的考試製,繼續施行下去,才能鏟除現在的積弊,才能企圖將來的發展,今人一聞“考試”二字,依心理上的聯想作用,就想及八比試帖,認為這個法子,陳腐不堪,其實大錯了,考試是一事,八比試帖是一事,八比試帖可說是腐敗,考試斷不能說是腐敗。現在的學校,如果不教科學,仍教八比試帖,還是腐敗不堪的。可見腐敗與否,全在學科上,不在形式上。有人說:“依你的主張,莫非要把現在的學校一齊廢了嗎?”他說:現在中國的學校,已經有若幹年的曆史,哪有廢去之理?他是主張學校與私塾,二者並存,願進學校的進學校,願進私塾的進私塾,願自修的聽其自修,統以考試製匯其歸就是了。
他所主張的考試製,經他從各方麵加以說明,並且著為專書,由教育廳印發各縣討論,不久便得到教育界的讚同。我們應當知道他對於考試製的一切理論,乃含有他所說的“力學公例”。人類都是求上進的,政府既施行了考試製,準許私塾學生、自修學生與在校學生,一律參與考試,考試及格,即發給畢業證書,使貧苦有誌的青年,也同樣地有了出路,自然他們對於考試製度,即不禁生出向往之心,這便是所謂“向心力”的作用。人類又是不願受拘束的,他主張學校中應打破學年製鍾點製,在規定的學科之內,提倡自由研究的精神;同時,除正式學校外,不幹涉私塾的設立,使校外的學生,也可以自由研究,這便是所謂“離心力”的作用。他以為製定法令製度,定要把路線看得清楚,又要把引力離力二者,支配均勻,才能推行無阻,我國紛亂不已,實由於許多法令製度,違反了天然的規律,引力離力,支配不均。他見全國學校,日趨窳敗,主張徹底改革,擬有幾種辦法,考試製便是其中的一種,每種辦法,都是把引力離力支配均勻的,所以這其間仍適合於“力學公例”。
他主張的考試製度,實在說,就是開放學校。下手從小學開放起,所以就從小學考試起,小學收了效,再開放中學,由是以至於大學。一九二四年暑假,他在富順試辦,中學修業年滿者,方能與試;小學則不分私塾與學校,隻要程度及格,即給予畢業證書。這是因為小學考易辦,中學則較難,各校辦法參差,教科書多不一致,且集合多數學生於一處,一校學生借故鬧事,勢必波及全體,考試製難免不發生動搖,不如先每校分考,由考試委員酌量辦理,即使一校鬧事,與他校無關。等到考試製基礎穩固了,各中學漸歸劃一了,再舉辦中學會考,仿照小學的辦法,自修生和私塾生,也能參與中學考試了。依此類推,以至於大學,均可借考試而予以開放。他以為這種辦法,果然能通行全國,在十數年之內,即可為國家多造就許多人才,毫無疑義。一九二五年二月,四川省署根據他的呈請建議,製定各級學校畢業考試暫行條例,通令辦理,於是各縣就逐漸推行了。我們知道國家頒行的中學會考製,是一九三四年才實行的,於此可見四川的會考製,幾乎早過國家頒布的法令十年,這不能不歸功於他了。但中央頒行中學會考製時,同時即取消小學會考,於是成都華陽等六十一縣教育局長,以川省小學會考,頗收成效,聯名協請保留此項製度,奉指令姑準再辦一年。一九三五年,四川省政府諮教育部,臚舉理由,請予保留,結果又準再辦一年。到了一九三六年,各縣遂一律奉令停止小學會考,也未另辦私塾學生的考試,宗吾不禁慨歎道:“我在川省教育界遺留的痕跡,就算完全肅清了!”不但如此,到了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之間,竟有好幾省的省政當局,連他所著的《考試製之商榷》一書也下令禁止起來,至此,則他主張改革教育製度的苦心,不惟無功,反而有罪了!
一九二二年,宗吾同省視學遊子九奉命赴各省考察教育,見到南北各省學校辦理的成績,比較上雖不無優劣的差異,但同在現行教育製度束縛之下,是不會有理想的發展的。因此他考察歸來,即力主實行考試製,以救其弊。一九二三年下學期,成都開“新學製會議”,他便同幾位省視學,及會員多人,提出考試案,開會討論,未蒙通過。會畢,他即單獨上一呈文,主張各校學生畢業,應由政府委員考試,即後此十年教育部才頒令全國的會考製度。他於呈文中列舉理由十六項,並請在原籍富順試辦,經省署核準,委他為主試委員,一九二四年暑假舉行,後來推廣於川南各縣。一九二五年年假,敘州府聯立中學學生畢業,他複為主試委員,考了幾場,一夜學生多人,手持木棒啞鈴,把他拖出寢室,痛打一頓。據他說,打時秩序非常之好,全場靜悄悄,學生寂無一語,他也默不做聲,學生隻是打,他就隻是挨,學生打夠了,臨走,罵道:“你這個狗東西,還主不主張嚴格考試?”他躺在地下,想道:“隻要打不死,又來!”學生走後,他請宜賓知事來驗傷,將傷單粘卷,木棒啞鈴,存案備查,次晨,又請該校鄧校長到床前,他便口授電文,由鄧錄出,呈報上峰,曆述經過情形,末雲:“自經此次暴動,愈見考試之必要,視學身受重傷,死生莫卜,如或不起,尚望曆行考試,挽此頹風,生平主張,倘獲見諸實行,身在九泉,亦當引為大幸!”療養稍愈,即宣布繼續考試,他裹傷上堂,勒令全體學生,一律就試,不許一人不到,就是打他的學生也無例外;但場規較前更加嚴厲了,學生也隻得規規矩矩地考下來。事後,他特作一書,叫做《考試製之商榷》,說明考試的必要,尤其注重學製的改革,由教育廳印發各縣討論。他常常對人說:“不經這一次痛打,我這本書是作不出的,所以對於該生等,不能不深深感謝!”
他以為這次的挨打,是十分應該的,因為當時各地的學生,都在運動廢除考試,而他偏偏主張嚴格考試,又不曾宣布詳細的理由,哪能不挨打呢?自經這次苦打以後,他才得了一種覺悟,凡事固然重在實行,尤其重在宣傳,他之所以被打,是由於一般人對考試製懷疑,所以才生出反對的事來。王安石的新法,本來是對的,當他在鄞縣做官的時候,曾經試辦過,人人都稱便利。但他做了宰相,把他的新法推行天下,就遭了一個大大的失敗。要說他沒有毅力嗎?他是“天變不畏,人言不恤”的,其擔當宇宙的氣概,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人物。要說他的新法不好嗎?他死去以後,他的法子幾乎完全被人采用,還有許多法子一直行到今日,不過把名稱改一下或把辦法略略修正一下就是了。然則王安石何以當時會失敗呢?這就是他少了一層宣傳的手續。當時的名流,如司馬光蘇東坡諸人,都不能了解,一齊反對他,彼此各走極端,結果兩敗俱傷,不但人民吃虧,國家吃虧,反種下後來亡國的因素,真可說是不幸之至!假使王安石不亟亟實行,先從宣傳入手,把他的法子提出來,聽人指駁,取消那種執拗態度,容納諸賢的意見,把那法子酌量修改,諸賢也不泥守祖宗的成法,把那法子悉心研究,經過長時間的辯論,然後折中一致,大家同心協力做去,豈不是很好的事嗎?宗吾心中有了這個見解,所以他把主張考試的意見,就發表了出來。
他主張施行考試製,並不專在考試的本身,是想借著這種製度,以求教育的普及,和造就真實的人才。他對於現在法定的學校,主張有兩種解放:第一種解放,是破除學校與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業的,和在家自修的,同等待遇,並不必限定年齡,使為工為商為農的,及早年失學的,都給他們一條出路;第二種解放,是學校內部的組織,得由教員體察情形,酌量變通,不必拘守那種死板的辦法,可隨學生的程度,為適宜的誘導。但有了這兩種解放,自然呈現一種紛亂的狀態,再設立一種考試製度於其上,懸出一定的標準去考試,於是參差之中,就寓於劃一之製了。
他說:人的本性,原是不齊的,現在的學校,處處求整齊劃一,他以為“整齊劃一”這句話,是戕賊個性的名詞。古時有個強盜,捉住人即按他在鐵床上,身比床長的,把他截短點,身比床短的,把他拉長點。現在的學校,注重學年製,學年一滿,就可畢業,資質高的,把他按下去,資質劣的,把他拖起來,究竟學生感不感到痛苦,辦學的人是不管的,而且美其名曰“整齊劃一”,試問這與鐵床主義,有何區別?青年個性,如此被戕賊的,就不知有若幹了。
現在的學校,是按鍾點授課。本日應授的功課,即使學生業已了解,鍾點一到,還是叫他們上堂聽講;其有程度太差,聽了茫然不解的,也要叫他們上堂聽講。因為不如此,就不算整齊劃一了!犧牲學生的精力與時間,去換取形式上的整齊劃一,這便是現行製度。實則所說的三年畢業四年畢業,並不是所習的學業,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畢,不過是講堂上規定了若幹鍾點,必須去坐滿罷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現在的學校,也可以說是監獄式的學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按現在學校的組織法而言,管理人對於形式上負責任,鈴子一響,隻要他能把學生弄上講堂,他的責任就算盡了;教員對於時間負責任,隻要他每點鍾能在講堂上講過五十分鍾或講過四十分鍾,他的責任也就算盡了。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本是很好的教授法,但如今用不著了,鈴子一響,就須上堂聽講,不憤者也要啟,不悱者也要發,學校的組織如此,怎麽會不生流弊呢?
拿斯密士的“分工原理”研究一下,就知道學校內的學生損失的勞力和時間,真是不可思議了。據斯密士的調查,一個人做針,每天隻能做二十枚;倘把做針的工作分開來,一個人拉,一個人截,一個人鑽,一個人磨……共分為十八人,每天可做八萬六千枚,平均每人每天做四千八百枚,所得成績增加二百多倍。現在學校的組織,每日要學幾種學科,每科以一點鍾為限,這就像一人做針,時而拉,時而截,時而鑽,時而磨是一樣,當然有許多勞力和時間,作為無益的消耗了。雖說學生肄習各種學科,與做針的情形不同;但明白了這個原理,就知道每點鍾改習一種學科,是最不經濟的。中學校應習的各科不該同時並進,所有各科學習的先後,和學習的時間,都應該酌量變通,取消那每天學習五六科的辦法,所得的效果,一定要增加許多。
若取一種未經學習過的學科,自己去研究,就知道其中的甘苦了。遇著不了解的地方,往往鑽研許久,都不了解,一經了解,以下的即迎刃而解。有時發生了興趣,津津有味,自己不忍釋手,進行非常之快,比那教師講授的速度,真有天淵之隔,而且是自己鑽研得來的,心中也格外暢快。好比煨肉的方法,初時用猛火,到了沸騰後,改用微火,隻要能夠保持沸騰的溫度,雖是微火,所得的效果仍與猛火無異。凡人看書,有時發生興趣,津津有味,這就是煨肉到了沸點的時候,就該一直看下去,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倘此時無故把它放下,隔許多時候又來看,自己也覺得興趣沒有先前那樣好,看下去就較為艱難了,這便是煨肉停了火的緣故。必要耐心再看許久,方才發生興趣。若把平日自己看書的經驗,下細思考一番,就可發現學校每一點鍾換習一科的弊病了。
例如學校內,學生上講堂,聽教員講某種學科,初時一二十分鍾,還沒有什麽趣味,這就是因為煨肉的水還是冷的。入後越聽越有趣味,就是到了沸點的時候了。忽然鈴子一響,改授他科,這就像肉還未煨好,就把罐子提開,改為煮飯一樣。學生又要經過一二十分鍾,才能發生興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鍾點又到了,又須改授他科,這就是飯還未熟,又改而炒菜。每天學習五六科,改變五六次,結果時間耗費了,精力也疲倦了,所受的益處,依然沒有好多。
有人說:“每日功課,難易相間,才不虧腦力;每一點鍾換一種學科,使腦筋變換,才不受損傷。”宗吾對於這個說法,也有點懷疑。請問世間的事何者為難?何者為易?依他的解釋:(一)前進無阻則易,前進有阻則難,所以行平直的路易,行崎嶇的路難。(二)順其習慣則易,違其習慣則難,所以讀書人以寫字為易,挑擔為難,而勞工則以寫字為難,挑擔為易。當學生學習某種學科,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如果聽他一直做下去,豈不是前進無阻嗎?忽然換一種學科喊他去學,這就像行路的人,正在順利前進時,忽然有了障礙,不得不折而他走是一樣。又學生正在發生興趣時,順著他的慣性讓他前進,自然是很便利的;為什麽要改授他科,阻止他的慣性呢?這明明是化易為難,何嚐是難易相間?我們也隻能講明這個道理,使學生自擇其所謂難所謂易,不能鑽入學生的腦中代擇其所謂難所謂易。學生習某科,他要想繼續下去,不肯中止,這是可以的;他自覺厭煩了,想另換一科,也是可以的。當純由學生自動。教師在旁邊輔導,隨時指點,卻不可強製他。這樣學生的進步,自然很快,腦筋也不會損傷。
工場的管理法,是以最少的消耗收最大的效果為原則,對於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俱有精密的計劃。金錢材料,不能妄費,自不必說;就是工人的勞力,與做工的時間,都是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不使他有絲毫的虛耗。如果用管理工場的眼光,來考察現在的學校,他那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的虛耗,真要令人驚駭不已,幾乎無一個學校不是以最大的消耗收最小的效果,無怪乎教育日形退化。
現在的學製,勞力與時間的虛耗,既如上述,至於金錢材料的虛耗,更是所在多有。例如,各學校的儀器標本,封鎖的時候多,利用的時候少,為什麽不把它公開,使一般人都享受利益?這就是材料不經濟的地方。從前書院的山長,得了幾百串錢,那全書院的學生數十個,或是百多個,都由山長一人去教,此外沒有一個冗員;現在教育上的組織,就是拿錢的人多,教書的人少。教育廳設廳長、科長、科員、幾十個人,是拿錢不教書的;省設省視學若幹人,是拿錢不教書的;各縣設教育局長視學員,是拿錢不教書的;各中小學校校長,多半未擔任功課,是拿錢不教書的。從前書院時代,學生的品性,由山長負責,未另支薪,現在把它劃分出來,每校設管理員數人,這些人所得薪水,都比從前山長優厚,但他們可無須教書,實際上在教書的隻有所謂教員罷了,此外還有文牘、庶務、會計、書記等,都是拿錢不教書的。至於教育局董事,教育委員或學董,都支所謂車馬費,也是拿錢不教書的。拿錢不教書的人有如此之多,教育經費哪能不支絀?用了那麽多的金錢,費了那麽大的勞力,所得的結果,不過是造成一個讀書不自由的組織罷了。倘把所有的組織細加考察,無在不是荊棘叢生,諸多窒礙,維新之初,手訂學製的諸公,未免太不思索了。
其次則談到學校以外的情形:從前科舉時代,自然是弊病不少;但那個時代,卻有一個極好的精神,隻要立誌讀書,就有書可讀。國家衡文取士,隻問學業,不問貧富,試場之中,貧如乞丐的,富同王侯的,是一樣待遇,無絲毫的區別。現在學校的組織,完全是家資富裕的占便宜,學校的等級越高,所需的費用越多,於是高深的學問,就成為家資富裕的私有物了。貧苦人家的子弟,是終身得不到高深學問的;即使實行義務教育,也不過得點粗淺知識罷了。
但就全人民而論,貧窮的人多,富足的人少。現在的學製,隻有富家子弟才有入學的機會,貧家子弟,是在擯棄之列,立法未免太偏枯了。我們實地考察,凡是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貧家子弟,多半奮勉,中國曆史上,許多名儒碩學,都是從貧寒的家庭出來的。若照現在的學製,繼續行下去,國家必要少出許多人才,無形之中就是受了極大的損失。
從前科舉時代,可以一麵謀生活,一麵自己用功,國家行使考試時,對於此等人,與在書院肄業的人,同樣待遇,沒有什麽歧視之心。現在學校的組織,定要身在學校之內,住上若幹年,才能承認他是某某畢業生;至於校外自修的,任他學問如何好,政府是不能承認的,依然把他當做棄材。若把科舉時代名人的曆史一查,在他們未遇之時,有教學糊飯口的,有充當書傭的,有務農下力的;假若這些人生在今日,可以斷定他們永無出頭之日。現在充當小學教師和充當書記的一流人物,要想得個碩士博士,是終身不可能的,這不能不說是學製上的缺點吧。
宗吾既見到現行教育製度的諸多缺點,於是就想出一種補救的辦法。他以為學校中的學科,大半是可以自修的,最好讓學生自動去研究,教員可處於輔導的地位,不必死守學年製和鍾點製,但為要考查他們的成績,自當予以嚴格的考試。可是那些在校外自修的,也不可遺棄他們,隻要他們的學力,和某一學校階段的程度相當,亦應準其參與考試,考試及格,即當與在校學生同等待遇。因此他所主張的考試製,有兩個目的:一是杜絕學校的積弊,使天才優越的學生不受學年製的限製,而程度較低的學生,不能僥幸畢業;二是把學校開放了,使校外學生,亦能參加畢業考試,方可多造就一些人才。似此,則消極積極兩方麵,都可以顧到了。但他的意思,尤重在後一目的,他是以“求學自由”四字為主旨的,因此,現在學校的組織,非設法解放不可;欲求解放,非先把考試製確立了不可。
他主張舉行畢業考試時,私塾生和自修生一律準其與考,正是想彌補上麵所說的缺點,使家務貧寒資質可造的學生,不至成為棄材;並且校內學生見有校外自修的與之競爭,萬一成績不及他們,豈不為人非笑?自己也就不能不用功了。所以考試時加入校外的學生,不惟不能妨害校內的學生,並且可以催促他們用功,同時可以成就校外的寒士,一舉兩得,又何苦而不為呢?公家所辦的學校,見有私塾與他競爭,恐怕相形見絀,自然也就不能不力加整頓了。
他這種主張,當時也生出許多疑難的問題,但他都一一地予以解答:
有人說:從前的科舉,注重文字,是可以自修的;現在的學科,有許多非經講授,是不易了解的,還有許多注重實驗,並不是課本上的知識,是更不能自修的。他說:這種見解,他是承認的,他從前也慮及此,所以他上的主張考試的呈文中,即說得多設補習學校,並可於適中地點,設公共理化室,圖書標本室,專聘教師,常住其中,許人自由請問等語,也就是救濟這種缺陷。他以為中學的課程,很多是可以自修的,間或有不了解的地方,隻要有人指示門徑,仍然可以循序進行的。他的主張,是先把考試製確定了,並且把校外自修生準其與考一層也確定了;然後基於考試製上,再想出種種方法去扶助它就是了,現在的學校,各置儀器標本一套,封鎖的時候多,利用的時候少,這是很不經濟的。依他的意見,可以各校共同置購,放在適中的地方,各校先在校中把理論講明白了,到了規定的時間,由各校把學生引到那個地方去實驗,如此辦法,一套標本儀器,可供幾個學校之用;並且還可以把它開放,使校外之人,也能享受這種利益。如果有了這種設備,又有指導者居住其中,那些貧苦子弟,可以一麵謀他的生活,一麵抽暇自修,遇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向人請問,倘若無人請問,就可赴公共場所請指導人指示,又有儀器標本可供實驗,所得的知識,即與在校的無異。自己把學問造好了,與在校學生受同樣考試,所得的結果,亦與在校者無有區別。如此辦法,那些貧家子弟,有出身之路,有求高深學問的機會,於文化上是很有增進的。
有人說:依照這種辦法,那個指導員就難以物色了,他必要學問極高深,又必須各種學科無所不通,各種書籍無所不覽的,方能勝任。他說:這也不必慮及,此事著手之初,可先就中學的課程,分科聘請專員,負指導之責;並可先把教科書標示出來的,指導員對於這幾部教科書,負充分指導之責,若來問的人,出了範圍以外,指導員如能了解,不妨先說與他聽;如不了解,就可謝絕他。如此辦去,隻消能夠充當中學教師的,就可充當指導員了,此項人才,又有什麽難以物色呢?先把中學程度的一步辦到了,中學以上的各科,再慢慢想法子去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說:照你這樣的辦法,私塾學生也可畢業,現在的學生,豈不盡向私塾去了嗎?學校內還招得到學生嗎?他說:施行考試時,所考的是學校內應授的學科,並不在其他書籍中出題目,私塾如不改良,它的學生斷不會僥幸及格,自然學生不會到它那裏去,即使去了,也是要迴來的;如果它的學生考試能及格,可見他的私塾,業已改良,與學校無異,豈不是很好的事嗎?國家興設學校的目的,原在造就人才,現在有私塾也在幫助造就,不支公家款項,造出的學生,又能合格,應當獎勵之不暇,又何必阻止它呢?如果私塾盡都改良了,學校的學生,全體都向私塾去,也是無妨的,正好把造就人才的事,讓與私塾去辦,國家隻消設一個考試製,去考試私塾的學生就是了。所有辦學校的款項,可移來辦平民學校,教育無力入私塾的學生,或是去辦高級的學校,教授私塾所不能教的學科,豈不是很好嗎?所以私塾發達,是很好的事,並不是悲觀的事。但他所說的私塾,是包括私立學校,未向政府立案者在內,不僅僅是指鄉村的私塾。
他又說:現在學界中的爭端很多,窮原竟委,細細推尋,可斷言有一大半是由於位置上的關係。這也無怪其如此:全省教育局長、與夫校長教員,位置是有限的,具有局長、校長、教員的資格者,又是很多的,並且這種人才是逐年增加,實在是消納不完;兼之實業不發達,各項人才沒有出路,隻有匯集於教育之一途,怎能不起爭端呢?現在公家所辦的學校,頗為人所詬病,富厚之家,每出重金延師訓讀,所苦的就是得不到畢業證書,如果施行考試製,私塾學生,與在校學生,同樣地可以畢業,那些家資富有的人,把各項人才禮聘去充當教師,也就可以消納了。或者自己約集幾個朋友,組織私立學校,征收學費自行辦理,無形之中,又增加了許多學校,對於社會也是很有利益的,這類私立學校,互相競爭,大家都想辦好,自然教育事業就發達起來。公家所辦的學校,見有私塾與它競爭,恐怕相形見絀,就不能不整頓內容,於是公家的學校自然可以好起來。有了那些具有校長教員資格的人,去充當私家教師,那些腐敗的塾師,也就被天然淘汰了。
他查學所到的地方,往往有些校長對他說:“本年招收新生一班,投考的有數百人,我選取了幾十名,其餘很有些程度好的,因為額滿了,都未收入,我這班學生,程度很整齊。”他聽了這話,口雖不言,心中不免納悶。因為政府是要行強迫教育的,不就學的,還要勒令就學,為什麽想來就學的,反而叫他們廢學呢?調查未考取的那些學生的去路,除廢學而外,有往別處尋學校入的,也有投入私塾的,幸而尚有私塾這條路,不然,廢學的就更多了。
有人說:“現在學校內,教授各種學科,與中國舊學不同,不能不分班教授,每班程度不能不整齊,所以招收學生,不得不加以限製。”他說:“程度整齊,固然好;就是程度不齊,也未見得沒有辦法。現在學校內的國文、曆史、地理等科,中國舊學是有的;現在學校內的英文,是外國字外國音,從前講說文講音韻的,是研究古字古音,都是一樣的艱難;理化等科,也未見得比經學詞章艱深好多;至於數學一科,從前的經師也有精通的,並且程度很高,看他們所著作品,就可以知道。那時的老師學生,並未取現在的形式,居然能夠把學生教得好,這豈是沒有辦法嗎?”
有人說:“你既如此主張,我如果充當中學校長,定要聘你做教員,教一百個程度不齊的學生,請你去教授,看你有甚麽辦法?”他說:“這件事我能夠擔任,你把學科排定了,並規定學期之末,學生程度要教至某個地方為止;到學期滿了你來試驗,如果學生達不到限定的程度,我受罰就是了;至於教授的方法,可以聽我自由,你不必過問。”那人又問:“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你有什麽辦法呢?”他說:“惟其參差不齊,就更有辦法了。我提倡學生看書,養成自修的能力,隻須指示門徑,說過大概,叫他們自己研究,互相切磋,有不了解的,先問同學,再不了解,才來問我。如此辯理,那程度高的學生,就成為我的助教了,人的天性,是喜歡為師的,程度高的學生,有人向他請問,他一定樂於講解,每與人講解一次,猶如自己複習一次,於他也是很有益處的。當教師的,隻立於考察地位,考察各生是否了解,某生的指導有無錯誤,如有不合,即予指正。再者,學生的通性,大都喜歡問同學,不十分肯問教師,其有來問教師的,已經是苦心思索,不得其解,這等人即是孔子所謂憤悱的人,隻消就他懷疑之點,略加指點,他就會恍然領悟,無須多費言辭。我用這個法子做去,即使一百個學生,有一百等程度,教起來也不費好大的氣力。”
有人說:“整頓教育,當從各方麵進行,不單是一個考試製,就能整理好的。”他說:“我當省視學十餘年,所有查學報告,無一篇不談整理的方案,考試製僅是整理方案中的一種,我並不是不知道。實則現在教育上的病狀甚多,凡熱心教育的人,不妨分途治療,或治內病,或治外傷,或治一切雜症,我於各症中擔任小小的一種,大家懸壺問世,我想教育上的病症,或有醫好的希望。”
有人說:“東西各國,教育方法很多,為何舍去不談,隻談考試呢?”他說:“教育家有良好的整頓方法,盡管辦去,東西各國的教育法,盡管采用,考試製於其他方法並無妨害。像現今的學製,有了部令限製,眼見許多良好的辦法,也行使不出來。且各人的見解不同:甲所謂良好的,乙未必以為良好。我敢斷言:任何教育家上台,製出一部教育法令,都不能盡滿人意。既是這樣,就不如索性把現行學製打破了,使全國的教育家,把各人心中所謂良好的辦法,拿出來實行,分頭並進,教育才能盡量發展。我所說的考試製,對於各種主張,均能容納,可再設比喻來說明:假如有城一座,我們想攻下它,所有進攻的路,東南西北,不必拘定。攻取的方法,或用大炮轟擊,或是肉搏而上,或用飛機,或挖地道,也不必拘定,總以攻入城內為勝。畢業考試,就是考查他攻入沒有。至於進攻的路線與攻取的方法,應由前敵將士考察地勢,偵探敵情,自行選擇;當主帥的,隻嚴令各將士限期攻入就是了。我對於教育的主張,就是如此。”
有人說:“關於考試的法子,應當討論的地方很多,何故忽略不談?”他說:“考試的法子,自應詳加討論,這是不待說的,施行考試,有種種流弊,也是當然的事。我的意思,是先把考試製確定了,才能討論考試的法子和救弊的方法。現在考試製尚未確定,故隻說明原則,未說到具體的辦法。大體說來,現在學校的考試,僅出簡單題目,既不足以借此考驗出某些學生的真實學問,又容易使某些學生生出僥幸的心理;將來的考試,問題宜多,時限宜寬,並須采用測驗的方法,以期精密。關於博物理化等科,當羅列標本儀器,令學生詳細說明,實地試驗,如此則考試時,非確有心得的學生,即不能及格,僥幸的弊病,也就無從發生了。不過這仍是一種原則,將來考試製實行時,還須做精密的研討,總以使學生不冤屈,不僥幸,才合乎考試的理想。”
有人說:“考試製,隻能考查學生的知識,不能考查學生的操行,施行此製,未免把德育方麵拋棄了。”他說:“考試製固然不能改正學生的操行,可是現在學校中的辦法,也不能改正學生的操行。要想學生有良好操行,首先要改變學生不正當的心理。改變心理的方法,在不斷地予以暗示,教師人格高尚,即是一種很好的暗示。耶穌的教理,並非如何精深,是他的人格足以感化人,他的毅力足以轉移人,才造成了全世界無量的信徒。現在的學校內,對於學生的操行,不用耶穌傳教的法子,去行商鞅秉國的政策,並且是秦始皇鉗製人民的辦法。所以遇有可乘之隙,學生中有人出來振臂一唿,就應者四起了。全國學潮的根源,就在於此。”
他把以上的種種疑難,一一加以辯解,然後他在文化進步的階段上,又給予考試製一種評價。他說中國比歐洲開化得早,當然也比歐洲進化得多,我們考察歐洲的社會,如果把近代的物質文明部分除去,單看它的組織法,就可見出它社會進化的程度了。歐洲政治上的許多製度,如征兵製,如選舉製,中國都曾施行過。後來漸漸進化,那些設施就漸漸棄去,其間蛻化的痕跡,都是彰彰可考,由選舉而變為考試,是進化必經的階段。美國近三十年來,也施行考試製度了。美國的考試製度,和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都是學英國的。英國的考試製度,又是學中國的(見中山先生《五權憲法》)。歐美正在向著考試製那條路進化,我們反把考試製廢除了,退轉去行選舉製,違反了進化原則,所以選舉省縣議員的時候,就弊病叢生了。
他說:中國的考試製,發源最遠,漢朝對策,固然是考試;其實戰國的遊說,也是一種考試,不過是人君當麵口試罷了。我們可以說:戰國重遊說,是考試的起點,後來越久越進化,於是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製度了,進化較後的歐美,自然要來取法。我們在曆史上,還看出一個進化的痕跡:周初學製,區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幾個階段,以次遞升,肄業年限,是有定時的,政府用人,自然也是選用畢業生。最奇的,是那種學製剛剛破除,繼之而起的,便是考試製的出現,可見考試製,正是替代那種學製的。所以他主張施行考試,不問肄業年限,不問曾否入校,一律以程度為準。
他說:現在要整頓教育,隻有把那中斷了的考試製,繼續施行下去,才能鏟除現在的積弊,才能企圖將來的發展,今人一聞“考試”二字,依心理上的聯想作用,就想及八比試帖,認為這個法子,陳腐不堪,其實大錯了,考試是一事,八比試帖是一事,八比試帖可說是腐敗,考試斷不能說是腐敗。現在的學校,如果不教科學,仍教八比試帖,還是腐敗不堪的。可見腐敗與否,全在學科上,不在形式上。有人說:“依你的主張,莫非要把現在的學校一齊廢了嗎?”他說:現在中國的學校,已經有若幹年的曆史,哪有廢去之理?他是主張學校與私塾,二者並存,願進學校的進學校,願進私塾的進私塾,願自修的聽其自修,統以考試製匯其歸就是了。
他所主張的考試製,經他從各方麵加以說明,並且著為專書,由教育廳印發各縣討論,不久便得到教育界的讚同。我們應當知道他對於考試製的一切理論,乃含有他所說的“力學公例”。人類都是求上進的,政府既施行了考試製,準許私塾學生、自修學生與在校學生,一律參與考試,考試及格,即發給畢業證書,使貧苦有誌的青年,也同樣地有了出路,自然他們對於考試製度,即不禁生出向往之心,這便是所謂“向心力”的作用。人類又是不願受拘束的,他主張學校中應打破學年製鍾點製,在規定的學科之內,提倡自由研究的精神;同時,除正式學校外,不幹涉私塾的設立,使校外的學生,也可以自由研究,這便是所謂“離心力”的作用。他以為製定法令製度,定要把路線看得清楚,又要把引力離力二者,支配均勻,才能推行無阻,我國紛亂不已,實由於許多法令製度,違反了天然的規律,引力離力,支配不均。他見全國學校,日趨窳敗,主張徹底改革,擬有幾種辦法,考試製便是其中的一種,每種辦法,都是把引力離力支配均勻的,所以這其間仍適合於“力學公例”。
他主張的考試製度,實在說,就是開放學校。下手從小學開放起,所以就從小學考試起,小學收了效,再開放中學,由是以至於大學。一九二四年暑假,他在富順試辦,中學修業年滿者,方能與試;小學則不分私塾與學校,隻要程度及格,即給予畢業證書。這是因為小學考易辦,中學則較難,各校辦法參差,教科書多不一致,且集合多數學生於一處,一校學生借故鬧事,勢必波及全體,考試製難免不發生動搖,不如先每校分考,由考試委員酌量辦理,即使一校鬧事,與他校無關。等到考試製基礎穩固了,各中學漸歸劃一了,再舉辦中學會考,仿照小學的辦法,自修生和私塾生,也能參與中學考試了。依此類推,以至於大學,均可借考試而予以開放。他以為這種辦法,果然能通行全國,在十數年之內,即可為國家多造就許多人才,毫無疑義。一九二五年二月,四川省署根據他的呈請建議,製定各級學校畢業考試暫行條例,通令辦理,於是各縣就逐漸推行了。我們知道國家頒行的中學會考製,是一九三四年才實行的,於此可見四川的會考製,幾乎早過國家頒布的法令十年,這不能不歸功於他了。但中央頒行中學會考製時,同時即取消小學會考,於是成都華陽等六十一縣教育局長,以川省小學會考,頗收成效,聯名協請保留此項製度,奉指令姑準再辦一年。一九三五年,四川省政府諮教育部,臚舉理由,請予保留,結果又準再辦一年。到了一九三六年,各縣遂一律奉令停止小學會考,也未另辦私塾學生的考試,宗吾不禁慨歎道:“我在川省教育界遺留的痕跡,就算完全肅清了!”不但如此,到了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之間,竟有好幾省的省政當局,連他所著的《考試製之商榷》一書也下令禁止起來,至此,則他主張改革教育製度的苦心,不惟無功,反而有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