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開始要飛翔
宗吾在他的一切著作中,常常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為八股專家。如他在《迂老隨筆》中說:“道家者流,出於史官;儒家者流,出於司徒之官;厚黑學,則出於八股之官。”在《厚黑叢話》中說:“國人見國勢日危,主張保存國粹,主張讀經,這算是從根本上治療了。八股,是國粹的結晶體;我的厚黑學是從八股出來的,算是國粹中之國粹,根本中之根本。”又說:“中國的八股,有甚深的曆史,一般文人,涵濡其中,如魚在水,所以今人文字,以鼻嗅之,大都有八股氣,酸溜溜的。章太炎文字,韓慕廬一類八股也;嚴又陵文字,管韞山一類八股也;康有為文字,《十八科闈墨》一類八股也;梁啟超文字,《江漢炳靈集》一類八股也;鄙人文字,小試場中截搭題一類八股也;當代文豪,某某諸公,則是聊齋上的賈奉雉,得了仙人指點,高中經魁之八股也,‘諸君莫笑八股酸,八股越酸越革命!’黃興、蔡鬆坡,秀才也;吳稚暉、於右任,舉人也;譚延闓、蔡元培,進士翰林也。我所聞知的同鄉同學,幾個革命專家,廖緒初,舉人也;雷鐵崖、張列五、謝慧生,秀才也。猗歟盛哉!八股之功用大矣哉!”此外他也有比較鄭重的說法,如說:“八股文規律極嚴。《四書備旨》、《四書味根錄》等,雖是庸俗,而卻字字推敲,細如繭絲牛毛。我思想上受過這種訓練,故作出的文字,罅漏較少。朋輩中,惟我最善作截搭題,凡是兩不相關之事,我都可把它聯合來,融成一片。故我著書談理,頗能自圓其說。”我們不管他是“正話反說”,或是“反話正說”,或是“正話正說”,要之,他對於八股文章,確實是有一段功夫的。
他學八股文,開始於十四五歲,不久即能滿篇,遂而參加“考課”。考課是八股時代的名詞,是政府用以津貼士子的,也可說是牢籠士子的;但那時的讀書人,想有出頭之日,也隻有遵循這條道路。自流井是富順的分縣,一年有四季課;富順縣城,則有月課;自流井的鴻文書院及貢井的旭川書院,不時也有課。宗吾在私塾及書院讀書,米是由家中挑去;惟靠參與考課,得些獎金,作為零用及購書之費。這樣,文字非翻新立異,不能奪閱者之目。故他每一題到手,即另出一說,不遵朱注。本來清朝的功令,四書文必遵朱注,及到末年,藩籬漸破,才得以發揮他的自由思想。間或也遵朱注,但他必把眾人應說的不說,力求新異。茲舉兩例如下:
(一)有一次,月課題是《孟子》上的“彼惡敢當我哉”一句。他便暗用“曹操伐吳,孫權拔劍擊案,起兵拒之”的情形。他的意思,是把“彼”字,指秦楚燕趙韓魏六國,分作六比。那時他已讀過《戰國策》,對於戰國的情勢已相當明了。大旨是說:彼秦國如何,而我齊國則如何……彼秦惡敢當我?彼楚國如何,而我齊國則如何……彼楚惡敢當我?……彼魏惡敢當我?
(二)又一次,月課題是《論語》上的“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一章。他把這題作了兩卷:第一卷是說,此章書是孔子在陳絕糧時所說。因為“衛靈公問陳(同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眾人有怪孔子所對不該那麽直率的,有怪不該立即就走的,於是孔子就舉衛國二人為證。說道:你們怪我不該那麽對答,你看衛國的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我若不直對,豈不為史魚所笑嗎?你們怪我不該立即就走,你看衛國的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我若不即走,豈不為蘧伯玉所笑嗎?第二卷的立意,因為“直哉史魚”和“君子哉蘧伯玉”的文法,與“孝哉閔子騫”是一樣的。《聊齋》上王黽齊一段,不是曾說“孝哉”二字是別人說的話嗎?因此,他便說“直哉史魚”和“君子哉蘧伯玉”,都是世俗之言;而孔子的家法,與世俗不同。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為直;證父攘羊,不為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即該危行言遜。故孔子對於史魚,深有不滿,意思是說:你們說“直哉史魚”,他不過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罷了。真正的直,豈是這樣嗎?春秋之世,亦可謂無道之世了,而孔子誌在救民,棲棲不已,見蘧伯玉卷懷而退,也是深所不滿,意思是說:你們說“君子哉蘧伯玉”,請問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可乎哉?重讀原文“可”字。按朱注明明說:“蘧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他這種說法,就顯然與朱子違反。
這三本卷子,當時全被錄取。他說,他未曾讀過古注,不知昔人有無此種說法?即是有之,也是暗合。他每次考課,都取這種方式。八股文,本是對偶;而他偏偏歡喜作散行文。題目到手,每一本立出一個意思,意思寫完,即另換一本。他說這個方法,既不費力,又易奪閱者之目,所以每戰必捷。後來改試策論,那更可以由他發揮了。他當時所作此等文字,已經成了習慣,沒有新意的文字,他是不肯作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宗吾與雷鐵崖(名昭性)雷民心(名昭仁)弟兄,是炳文書院的同學,大家作文,都愛翻新立異。鐵崖讀書很苦,他家中本來命民心讀書,命他在家工作。他常對宗吾說:“家中命我割青草,挑到鹹湧井去,每挑在百斤上下,真是把我壓夠了!”他見民心挑行李,進書院,有如登仙,於是苦苦請求讀書,經家中許可,才得以免去工作。但一切費用,家中不能擔負,因當時他家實無供給二人讀書的力量,所以鐵崖考課,每次至少要作兩本卷子,而民心則可作可不作。假若當時沒有所謂“考課”的話,則鐵崖隻有在家以做工終老了。以後他留學日本,還是由他嶽家出銀五十兩作路費;到日本後,則純以賣文為生。民心的天資較高,鐵崖則靠用功,作起文章,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宗吾說他文筆笨拙,他就說宗吾文筆輕淺,彼此各不相下。鐵崖每日必寫小楷日記,長或數百言,等於作一篇文章;及留學日本,遂把笨拙氣脫去,就大有文名了。
某年,宗吾與雷氏兄弟到縣中去應試,在路上他們就說:“我們倒起身了,不知長案起身沒有?”因為縣試五場,府試四場,終場第一名為案首,俗唿長案,到院試是一定入學的,第二名以下,則在不可知之數。後來縣試案首,就是宗吾;府試案首,就是民心;鐵崖則縣試終場第二,府試終場第七。他們到了院試,都一齊入學。富順應小試者有一千數百人,入學的定額是二十四名,可見想要考取秀才,也是不容易的。
雷民心應縣試時,前幾場本是前十名,到了第四場,題為“陳平論”,民心便數了陳平的十大罪。在那個時代,應考童生,甚有不知陳平為何許人的,而民心竟能數出十大罪,也算是頗有本領;哪知縣官看了他的卷子,就說:“這個人如此刻薄,將來進了學,一定是個包攬詞訟的爛秀才,把他丟在後十名好了。”當時閱卷的人,是敘府知府薦來的;府試時,他仍迴府閱卷。府官見了民心的卷子,就問:“此人文筆很好,為何把他列在後十名呢?”那位閱卷人答道:“因他作了一篇《陳平論》,縣官說他刻薄,我力爭無效呢!”按縣試的卷子,照例應該送府。府官調來一閱,不禁大加讚賞,因而取得案首。倘非縣試被擯斥,他也未必取得案首,可稱奇遇。這都是宗吾和他當年的八股朋友,愛作翻新文字的效果。
宗吾因著讀《昭明文選》,就想試作駢體韻文,也想花樣翻新地幹一下。一次,在縣試的頭場,題目是《孟子》上的“而不見與薪”至“與薪之不見”一段,於是照作起來,全篇都成駢體韻語,據他說,這是等於開玩笑的;不料發榜時,竟列為第七。以後他便循規蹈矩地作去,終場才得案首,他就是因這次成績,到院試時入學的。又一次,在富順月課,題目是《孟子》上的“使弈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致誌”兩句。他作了兩卷,第一卷是循規蹈矩作的,第二卷又全篇用起韻語來,前者是用心作的,後者是信筆寫的。哪想第一卷擯落,第二卷反被錄取了。得的批語,是“古音古節,文有賦心”。實則令他暗中好笑,他常常是在這樣玩弄著主考官的。於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八股時代,無論在思想上,在文字的形式上,已是常常衝破藩籬的。宜乎他後來所著各書,就愈是肆無忌憚地大放厥詞了。
可是他這種奇僻思想,他一再地對人聲明,說是受了他父親的影響,他父親不是曾說:“書讀那樣多幹什麽?每一書中,自己覺得哪一章好,即把它死死記下,照著去行;其餘不合心意的,就不必看了。”於是他便采取了這種讀書方式,任何書都是跑馬看花地讀去,隻將愜心的地方記著就是了。所以他每得到一部新書,先將序文看完了,前麵再看幾頁,就隨便亂翻,中間看,後麵看,每頁也未必細看;但是尋著一二句合他的意思,他就口誦心維,反複咀嚼;將書拋去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究下去。他因此所獲的心得,便以為世間的道理,乃我心中所固有,讀書不過借以引起我心中的道理罷了。世間的書是讀不完的,譬如吃菜,聽說某家館子的菜好,就進去取菜牌子來,點幾樣嚐嚐就是了,豈能按著菜牌子一一吃完呢?又如到商店中遊逛,今日見一合意之物,把它買迴來,明日見一合意之物,再把它買迴來,久之則滿室琳琅,件件都能合用;豈能把所有商店中的貨物,全行購歸呢?他因為采取這種讀書方式,固然不容易成為一位專門學者,但他因此卻不受書籍的拘束,往往“讀書得間”,每發前人之所未發。
他從師初學八股時,父親命他拿文章來看。他父親看了,便說道:“你們開口即說恨不生逢堯舜禹湯之世;試問那個時候,有什麽好呢?堯有九年的水患,湯有七年的旱災,我們農家,如果幾個月不下雨,或是幾個月不晴,就喊著不得了,何況九年七年之久呢?我方深幸未生堯舜禹湯之世,你們怎麽朝朝日日地希望,並且還以不生在那時為恨呢?”他當時聽了,非常詫異,心想父親怎麽發這樣怪議論呢?但仔細想來,也覺得父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便把這個疑問,存在胸中,久而久之,忽然想道:我們所謂聖人者,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諸人,何以盡都是開國之君,隻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又何以三代以上有許多聖人,孔子而後便不再出一個聖人呢?由此推尋下去,覺得一部廿四史,就有不少破綻,不但堯舜禹湯這些聖人可疑,就連孔子這個聖人也可疑。直到他後來作出一篇《我對於聖人之懷疑》,才算把這個疑團打破。但他飲水思源,不能不感謝父親當年的啟示之功。
他父親一日問他道:“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是孺子入井,我站在旁邊,才是這樣;假令我與孺子同時入井,我當如何?”他聽了,茫然不能致答。他父親接著解釋道:“此時應該先救自己,第二步才來救孺子。”他聽了,更覺詫異,心想,父親怎麽沒有惻隱之心,純是為己之私呢?這是由於鄉下人讀書讀少了,滿腔子私欲,才發出這種議論;如果說出去,豈不為識者所笑嗎?但當麵卻不敢駁他。退後想來,又覺得他父親的話,也很有道理,可是苦思而不得其解。直到若幹年後,他把這個問題,重加研究,才發覺孟子之書,上文明明是“怵惕惻隱”四字,下文“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憑空把“怵惕”二字摘去,這就是一個大破綻。為什麽呢?怵惕,是自己怕死;惻隱,是憐人之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恍如死臨頭上,心中不免跳幾下,是為怵惕。轉念之間,知道這是孺子將死,非我將死,立刻把自身擴大為孺子,怵惕擴大為惻隱,這是人類的天性。孟子教人把此心再擴大,以至於四海,立論未嚐不是;可惜著書時,也許是為行文簡潔起見,又未將“怵惕”二字加以解釋,少說了這樣一句話:“惻隱,是從怵惕擴充出來的啊。”於是後人便尋不出惻隱的本根了。宋儒讀書欠理會,忘卻惻隱上麵,還有“怵惕”二字,由此創出的學說,怎能不迂謬百出呢?因此,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議論,原是從“怵惕”二字發出來的,在學理上很有根據。所以他後來著《心理與力學》,討論到人性論時,就把這種議論寫上去。這又是他父親的一大啟示。
他們父子二人,在家常常討論書中的道理。有一天,宗吾正拿著一本《論語》,他父親要過來,翻了翻,就指著問道:“這章書怎麽講?”就是“子曰:
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一章。他父親接著發出問題道:“顏迴終日讀書,不理家務,還幸有簞食瓢飲;如果長此下去,連簞食瓢飲都沒有了,豈不餓死嗎?”他父親一連問了幾迴。他慢慢把答案想起了,他父又問,他就答道:“這個道理很明白,顏迴有他父親顏路在,顏路極善理財,所以不患匱乏。於何證之呢?《論語》載: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你想,孔子那麽窮,家中隻有一車,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他都忍心要賣他老師的車,叫孔子出門徒步而行,可見平日顏路找錢的方法,是無微不至的。顏淵有了這樣好父親,自然可以安心讀書;不然,像顏淵那般迂酸酸的人,叫他經理家務,不惟不能積錢,恐怕還會把已有的家業出脫光了呢。”他父親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原來這裏邊是大有文章的,宗吾是隻知讀書,不能做工的人;他的父親呢,既勤且儉,是一位治家的能手。在他父親問時,問得有意思;不料他的迴答,答得更有意思。真可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了!他們父子常常討論這些問題,也是他善用思考的原因之一。
此外,他們父子討論的問題還多,都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及一一細述。要之,他的奇異思想,確實是導源於他父親的不少,並非像世人故意宣揚先人的懿德者可比。自他入了私塾以後,老師初則隻教背書,繼則隻講八股詩賦,有些老師甚至連詩賦都不講,專講八股。像他父親所說的“書即世事,世事即書”一類話,從未說過,孺子入井及堯舜禹湯這類問題,也從未討論過。老師提倡看的書,隻是《四書備旨》及《四書味根錄》之類。高明一些的老師,也不過叫他讀四史讀古文罷了。至於周秦諸子及說文經解等,連提都沒有提過。這種情形,在當時他還常常引以為恨;以後他仔細想來,幸而未叫他研究說文經解,否則他這厚黑教主是當不成的。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八股詩賦,既不能使他滿意,而說文經解等書,又無人指示,不得門徑而人,所以隻好拈出一些問題,東想西想。他讀書既是跑馬觀花,故任何書中所說的道理,都不能範圍他;而書中的要緊所在,他卻記得。因此,馬越跑得快,他看的花就越多,等於蜂之采花釀蜜,故能貫通眾家,而獨成一說,他後來的一切著作,都是這樣慢慢醞釀成的。所以他自父親方麵受到若千啟示之後,他的思想就開始飛翔,雖在專製君主的科第功令限製之下,他還是時時想要脫穎而出的。
宗吾在他的一切著作中,常常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為八股專家。如他在《迂老隨筆》中說:“道家者流,出於史官;儒家者流,出於司徒之官;厚黑學,則出於八股之官。”在《厚黑叢話》中說:“國人見國勢日危,主張保存國粹,主張讀經,這算是從根本上治療了。八股,是國粹的結晶體;我的厚黑學是從八股出來的,算是國粹中之國粹,根本中之根本。”又說:“中國的八股,有甚深的曆史,一般文人,涵濡其中,如魚在水,所以今人文字,以鼻嗅之,大都有八股氣,酸溜溜的。章太炎文字,韓慕廬一類八股也;嚴又陵文字,管韞山一類八股也;康有為文字,《十八科闈墨》一類八股也;梁啟超文字,《江漢炳靈集》一類八股也;鄙人文字,小試場中截搭題一類八股也;當代文豪,某某諸公,則是聊齋上的賈奉雉,得了仙人指點,高中經魁之八股也,‘諸君莫笑八股酸,八股越酸越革命!’黃興、蔡鬆坡,秀才也;吳稚暉、於右任,舉人也;譚延闓、蔡元培,進士翰林也。我所聞知的同鄉同學,幾個革命專家,廖緒初,舉人也;雷鐵崖、張列五、謝慧生,秀才也。猗歟盛哉!八股之功用大矣哉!”此外他也有比較鄭重的說法,如說:“八股文規律極嚴。《四書備旨》、《四書味根錄》等,雖是庸俗,而卻字字推敲,細如繭絲牛毛。我思想上受過這種訓練,故作出的文字,罅漏較少。朋輩中,惟我最善作截搭題,凡是兩不相關之事,我都可把它聯合來,融成一片。故我著書談理,頗能自圓其說。”我們不管他是“正話反說”,或是“反話正說”,或是“正話正說”,要之,他對於八股文章,確實是有一段功夫的。
他學八股文,開始於十四五歲,不久即能滿篇,遂而參加“考課”。考課是八股時代的名詞,是政府用以津貼士子的,也可說是牢籠士子的;但那時的讀書人,想有出頭之日,也隻有遵循這條道路。自流井是富順的分縣,一年有四季課;富順縣城,則有月課;自流井的鴻文書院及貢井的旭川書院,不時也有課。宗吾在私塾及書院讀書,米是由家中挑去;惟靠參與考課,得些獎金,作為零用及購書之費。這樣,文字非翻新立異,不能奪閱者之目。故他每一題到手,即另出一說,不遵朱注。本來清朝的功令,四書文必遵朱注,及到末年,藩籬漸破,才得以發揮他的自由思想。間或也遵朱注,但他必把眾人應說的不說,力求新異。茲舉兩例如下:
(一)有一次,月課題是《孟子》上的“彼惡敢當我哉”一句。他便暗用“曹操伐吳,孫權拔劍擊案,起兵拒之”的情形。他的意思,是把“彼”字,指秦楚燕趙韓魏六國,分作六比。那時他已讀過《戰國策》,對於戰國的情勢已相當明了。大旨是說:彼秦國如何,而我齊國則如何……彼秦惡敢當我?彼楚國如何,而我齊國則如何……彼楚惡敢當我?……彼魏惡敢當我?
(二)又一次,月課題是《論語》上的“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一章。他把這題作了兩卷:第一卷是說,此章書是孔子在陳絕糧時所說。因為“衛靈公問陳(同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眾人有怪孔子所對不該那麽直率的,有怪不該立即就走的,於是孔子就舉衛國二人為證。說道:你們怪我不該那麽對答,你看衛國的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我若不直對,豈不為史魚所笑嗎?你們怪我不該立即就走,你看衛國的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我若不即走,豈不為蘧伯玉所笑嗎?第二卷的立意,因為“直哉史魚”和“君子哉蘧伯玉”的文法,與“孝哉閔子騫”是一樣的。《聊齋》上王黽齊一段,不是曾說“孝哉”二字是別人說的話嗎?因此,他便說“直哉史魚”和“君子哉蘧伯玉”,都是世俗之言;而孔子的家法,與世俗不同。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為直;證父攘羊,不為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即該危行言遜。故孔子對於史魚,深有不滿,意思是說:你們說“直哉史魚”,他不過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罷了。真正的直,豈是這樣嗎?春秋之世,亦可謂無道之世了,而孔子誌在救民,棲棲不已,見蘧伯玉卷懷而退,也是深所不滿,意思是說:你們說“君子哉蘧伯玉”,請問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可乎哉?重讀原文“可”字。按朱注明明說:“蘧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他這種說法,就顯然與朱子違反。
這三本卷子,當時全被錄取。他說,他未曾讀過古注,不知昔人有無此種說法?即是有之,也是暗合。他每次考課,都取這種方式。八股文,本是對偶;而他偏偏歡喜作散行文。題目到手,每一本立出一個意思,意思寫完,即另換一本。他說這個方法,既不費力,又易奪閱者之目,所以每戰必捷。後來改試策論,那更可以由他發揮了。他當時所作此等文字,已經成了習慣,沒有新意的文字,他是不肯作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宗吾與雷鐵崖(名昭性)雷民心(名昭仁)弟兄,是炳文書院的同學,大家作文,都愛翻新立異。鐵崖讀書很苦,他家中本來命民心讀書,命他在家工作。他常對宗吾說:“家中命我割青草,挑到鹹湧井去,每挑在百斤上下,真是把我壓夠了!”他見民心挑行李,進書院,有如登仙,於是苦苦請求讀書,經家中許可,才得以免去工作。但一切費用,家中不能擔負,因當時他家實無供給二人讀書的力量,所以鐵崖考課,每次至少要作兩本卷子,而民心則可作可不作。假若當時沒有所謂“考課”的話,則鐵崖隻有在家以做工終老了。以後他留學日本,還是由他嶽家出銀五十兩作路費;到日本後,則純以賣文為生。民心的天資較高,鐵崖則靠用功,作起文章,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宗吾說他文筆笨拙,他就說宗吾文筆輕淺,彼此各不相下。鐵崖每日必寫小楷日記,長或數百言,等於作一篇文章;及留學日本,遂把笨拙氣脫去,就大有文名了。
某年,宗吾與雷氏兄弟到縣中去應試,在路上他們就說:“我們倒起身了,不知長案起身沒有?”因為縣試五場,府試四場,終場第一名為案首,俗唿長案,到院試是一定入學的,第二名以下,則在不可知之數。後來縣試案首,就是宗吾;府試案首,就是民心;鐵崖則縣試終場第二,府試終場第七。他們到了院試,都一齊入學。富順應小試者有一千數百人,入學的定額是二十四名,可見想要考取秀才,也是不容易的。
雷民心應縣試時,前幾場本是前十名,到了第四場,題為“陳平論”,民心便數了陳平的十大罪。在那個時代,應考童生,甚有不知陳平為何許人的,而民心竟能數出十大罪,也算是頗有本領;哪知縣官看了他的卷子,就說:“這個人如此刻薄,將來進了學,一定是個包攬詞訟的爛秀才,把他丟在後十名好了。”當時閱卷的人,是敘府知府薦來的;府試時,他仍迴府閱卷。府官見了民心的卷子,就問:“此人文筆很好,為何把他列在後十名呢?”那位閱卷人答道:“因他作了一篇《陳平論》,縣官說他刻薄,我力爭無效呢!”按縣試的卷子,照例應該送府。府官調來一閱,不禁大加讚賞,因而取得案首。倘非縣試被擯斥,他也未必取得案首,可稱奇遇。這都是宗吾和他當年的八股朋友,愛作翻新文字的效果。
宗吾因著讀《昭明文選》,就想試作駢體韻文,也想花樣翻新地幹一下。一次,在縣試的頭場,題目是《孟子》上的“而不見與薪”至“與薪之不見”一段,於是照作起來,全篇都成駢體韻語,據他說,這是等於開玩笑的;不料發榜時,竟列為第七。以後他便循規蹈矩地作去,終場才得案首,他就是因這次成績,到院試時入學的。又一次,在富順月課,題目是《孟子》上的“使弈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致誌”兩句。他作了兩卷,第一卷是循規蹈矩作的,第二卷又全篇用起韻語來,前者是用心作的,後者是信筆寫的。哪想第一卷擯落,第二卷反被錄取了。得的批語,是“古音古節,文有賦心”。實則令他暗中好笑,他常常是在這樣玩弄著主考官的。於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八股時代,無論在思想上,在文字的形式上,已是常常衝破藩籬的。宜乎他後來所著各書,就愈是肆無忌憚地大放厥詞了。
可是他這種奇僻思想,他一再地對人聲明,說是受了他父親的影響,他父親不是曾說:“書讀那樣多幹什麽?每一書中,自己覺得哪一章好,即把它死死記下,照著去行;其餘不合心意的,就不必看了。”於是他便采取了這種讀書方式,任何書都是跑馬看花地讀去,隻將愜心的地方記著就是了。所以他每得到一部新書,先將序文看完了,前麵再看幾頁,就隨便亂翻,中間看,後麵看,每頁也未必細看;但是尋著一二句合他的意思,他就口誦心維,反複咀嚼;將書拋去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究下去。他因此所獲的心得,便以為世間的道理,乃我心中所固有,讀書不過借以引起我心中的道理罷了。世間的書是讀不完的,譬如吃菜,聽說某家館子的菜好,就進去取菜牌子來,點幾樣嚐嚐就是了,豈能按著菜牌子一一吃完呢?又如到商店中遊逛,今日見一合意之物,把它買迴來,明日見一合意之物,再把它買迴來,久之則滿室琳琅,件件都能合用;豈能把所有商店中的貨物,全行購歸呢?他因為采取這種讀書方式,固然不容易成為一位專門學者,但他因此卻不受書籍的拘束,往往“讀書得間”,每發前人之所未發。
他從師初學八股時,父親命他拿文章來看。他父親看了,便說道:“你們開口即說恨不生逢堯舜禹湯之世;試問那個時候,有什麽好呢?堯有九年的水患,湯有七年的旱災,我們農家,如果幾個月不下雨,或是幾個月不晴,就喊著不得了,何況九年七年之久呢?我方深幸未生堯舜禹湯之世,你們怎麽朝朝日日地希望,並且還以不生在那時為恨呢?”他當時聽了,非常詫異,心想父親怎麽發這樣怪議論呢?但仔細想來,也覺得父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便把這個疑問,存在胸中,久而久之,忽然想道:我們所謂聖人者,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諸人,何以盡都是開國之君,隻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又何以三代以上有許多聖人,孔子而後便不再出一個聖人呢?由此推尋下去,覺得一部廿四史,就有不少破綻,不但堯舜禹湯這些聖人可疑,就連孔子這個聖人也可疑。直到他後來作出一篇《我對於聖人之懷疑》,才算把這個疑團打破。但他飲水思源,不能不感謝父親當年的啟示之功。
他父親一日問他道:“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是孺子入井,我站在旁邊,才是這樣;假令我與孺子同時入井,我當如何?”他聽了,茫然不能致答。他父親接著解釋道:“此時應該先救自己,第二步才來救孺子。”他聽了,更覺詫異,心想,父親怎麽沒有惻隱之心,純是為己之私呢?這是由於鄉下人讀書讀少了,滿腔子私欲,才發出這種議論;如果說出去,豈不為識者所笑嗎?但當麵卻不敢駁他。退後想來,又覺得他父親的話,也很有道理,可是苦思而不得其解。直到若幹年後,他把這個問題,重加研究,才發覺孟子之書,上文明明是“怵惕惻隱”四字,下文“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憑空把“怵惕”二字摘去,這就是一個大破綻。為什麽呢?怵惕,是自己怕死;惻隱,是憐人之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恍如死臨頭上,心中不免跳幾下,是為怵惕。轉念之間,知道這是孺子將死,非我將死,立刻把自身擴大為孺子,怵惕擴大為惻隱,這是人類的天性。孟子教人把此心再擴大,以至於四海,立論未嚐不是;可惜著書時,也許是為行文簡潔起見,又未將“怵惕”二字加以解釋,少說了這樣一句話:“惻隱,是從怵惕擴充出來的啊。”於是後人便尋不出惻隱的本根了。宋儒讀書欠理會,忘卻惻隱上麵,還有“怵惕”二字,由此創出的學說,怎能不迂謬百出呢?因此,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議論,原是從“怵惕”二字發出來的,在學理上很有根據。所以他後來著《心理與力學》,討論到人性論時,就把這種議論寫上去。這又是他父親的一大啟示。
他們父子二人,在家常常討論書中的道理。有一天,宗吾正拿著一本《論語》,他父親要過來,翻了翻,就指著問道:“這章書怎麽講?”就是“子曰:
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一章。他父親接著發出問題道:“顏迴終日讀書,不理家務,還幸有簞食瓢飲;如果長此下去,連簞食瓢飲都沒有了,豈不餓死嗎?”他父親一連問了幾迴。他慢慢把答案想起了,他父又問,他就答道:“這個道理很明白,顏迴有他父親顏路在,顏路極善理財,所以不患匱乏。於何證之呢?《論語》載: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你想,孔子那麽窮,家中隻有一車,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他都忍心要賣他老師的車,叫孔子出門徒步而行,可見平日顏路找錢的方法,是無微不至的。顏淵有了這樣好父親,自然可以安心讀書;不然,像顏淵那般迂酸酸的人,叫他經理家務,不惟不能積錢,恐怕還會把已有的家業出脫光了呢。”他父親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原來這裏邊是大有文章的,宗吾是隻知讀書,不能做工的人;他的父親呢,既勤且儉,是一位治家的能手。在他父親問時,問得有意思;不料他的迴答,答得更有意思。真可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了!他們父子常常討論這些問題,也是他善用思考的原因之一。
此外,他們父子討論的問題還多,都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及一一細述。要之,他的奇異思想,確實是導源於他父親的不少,並非像世人故意宣揚先人的懿德者可比。自他入了私塾以後,老師初則隻教背書,繼則隻講八股詩賦,有些老師甚至連詩賦都不講,專講八股。像他父親所說的“書即世事,世事即書”一類話,從未說過,孺子入井及堯舜禹湯這類問題,也從未討論過。老師提倡看的書,隻是《四書備旨》及《四書味根錄》之類。高明一些的老師,也不過叫他讀四史讀古文罷了。至於周秦諸子及說文經解等,連提都沒有提過。這種情形,在當時他還常常引以為恨;以後他仔細想來,幸而未叫他研究說文經解,否則他這厚黑教主是當不成的。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八股詩賦,既不能使他滿意,而說文經解等書,又無人指示,不得門徑而人,所以隻好拈出一些問題,東想西想。他讀書既是跑馬觀花,故任何書中所說的道理,都不能範圍他;而書中的要緊所在,他卻記得。因此,馬越跑得快,他看的花就越多,等於蜂之采花釀蜜,故能貫通眾家,而獨成一說,他後來的一切著作,都是這樣慢慢醞釀成的。所以他自父親方麵受到若千啟示之後,他的思想就開始飛翔,雖在專製君主的科第功令限製之下,他還是時時想要脫穎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