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 作者:[英] 傑克·雷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民主國家軍隊中感到陌生的德國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密切友誼,是陸軍元帥馮·毛奇在十九世紀中提倡的,並由其繼任人繼續推行。德國軍官關心他們部隊的福利,就象他們關心保養上了油的機槍一樣。戰爭期間,當有些指揮官不必要地派士兵去送死時,德國將軍們卻是效率最高和最少浪費他們部隊的。
最初德國還在輕武器方麵占優勢。步兵用毛瑟槍裝備,這種槍很堅實、準確,甚至在今天也是在運動員中最流行的槍枝。德國參謀部也懂得馬克沁機槍的戰略價值。
奧匈帝國有多種語言文字的不利條件。大部分軍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隊中隻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講德語。這個二元君主國既不關心,也不能團結它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奧地利的官方歷史非常坦率地承認,“往往排長本人也不能使他所收集的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人懂得他的話。”史裏芬計劃
年,路易·拿破崙皇帝的法國政府,由於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併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於未來的入侵前麵。
法國軍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裏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係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裏,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麵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史裏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史裏芬將軍對於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麵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禦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於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這位將軍裝作不知道。
史裏芬這位能幹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後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史裏芬將軍的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裏。
以這個築壘地區為樞軸,由七十九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麵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八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麵、西麵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麵。
如果法國士兵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把八個德國固定師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德國人將從後麵來攻打法國人。法國的要塞炮隻麵對德國,不能轉向西麵來對付從法國方麵進攻的德國人。
史裏芬製訂的戰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係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史裏芬隻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在他臨終時,這位偉大的戰術家據說曾強烈要求:“戰爭一定會來……要加強右翼。”
他的繼任人毛奇將軍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付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由於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麵而沒有加以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麵突擊攻占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進攻學派
盡管法國的堡壘係統在那時是最好的,越來越多的年輕軍官卻開始對於在參謀部占優勢的固定防禦戰略提出疑問。這個新的進攻學派找到了盧瓦佐·德·格朗梅鬆上校作為他們的代言人,他的觀點影響了於1912年升為參謀總長的約瑟夫·霞飛將軍。
這個進攻到底的學說在1914年初被正式接受了,並被稱為第十七號計劃,因為它是1870年以來被批準的第十七個計劃。這項計劃甚至不包含臨時湊合的土木工事和築壘的規定。格朗梅鬆上校明確而中肯地說:“對進攻來說,隻有兩件事情是必要的:了解敵人在什麽地方和決定應該怎麽幹。至於敵人想幹什麽是無關緊要的。”
初期的戰鬥經驗表明,第十七號計劃糟糕得很。法國軍隊以十九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了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他們部隊前麵六十英尺,部隊則穿了暗藍色短上衣和猩紅色褲子。伴隨他們的是團旗和軍樂隊,以使敵人膽戰心驚。
目擊由此而造成的大屠殺的一位英國軍官迴憶道:“每當法國步兵前進,整個戰線就立即完全被彈片所覆蓋,倒黴的士兵象野兔般地被打翻。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軍官們都是傑出的。他們走在部隊前麵大約二十碼,就象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但是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五十碼以上而不被打翻的。”
</br>
最初德國還在輕武器方麵占優勢。步兵用毛瑟槍裝備,這種槍很堅實、準確,甚至在今天也是在運動員中最流行的槍枝。德國參謀部也懂得馬克沁機槍的戰略價值。
奧匈帝國有多種語言文字的不利條件。大部分軍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隊中隻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講德語。這個二元君主國既不關心,也不能團結它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奧地利的官方歷史非常坦率地承認,“往往排長本人也不能使他所收集的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人懂得他的話。”史裏芬計劃
年,路易·拿破崙皇帝的法國政府,由於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併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於未來的入侵前麵。
法國軍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裏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係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裏,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麵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史裏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史裏芬將軍對於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麵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禦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於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這位將軍裝作不知道。
史裏芬這位能幹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後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史裏芬將軍的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裏。
以這個築壘地區為樞軸,由七十九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麵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八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麵、西麵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麵。
如果法國士兵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把八個德國固定師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德國人將從後麵來攻打法國人。法國的要塞炮隻麵對德國,不能轉向西麵來對付從法國方麵進攻的德國人。
史裏芬製訂的戰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係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史裏芬隻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在他臨終時,這位偉大的戰術家據說曾強烈要求:“戰爭一定會來……要加強右翼。”
他的繼任人毛奇將軍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付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由於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麵而沒有加以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麵突擊攻占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進攻學派
盡管法國的堡壘係統在那時是最好的,越來越多的年輕軍官卻開始對於在參謀部占優勢的固定防禦戰略提出疑問。這個新的進攻學派找到了盧瓦佐·德·格朗梅鬆上校作為他們的代言人,他的觀點影響了於1912年升為參謀總長的約瑟夫·霞飛將軍。
這個進攻到底的學說在1914年初被正式接受了,並被稱為第十七號計劃,因為它是1870年以來被批準的第十七個計劃。這項計劃甚至不包含臨時湊合的土木工事和築壘的規定。格朗梅鬆上校明確而中肯地說:“對進攻來說,隻有兩件事情是必要的:了解敵人在什麽地方和決定應該怎麽幹。至於敵人想幹什麽是無關緊要的。”
初期的戰鬥經驗表明,第十七號計劃糟糕得很。法國軍隊以十九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了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他們部隊前麵六十英尺,部隊則穿了暗藍色短上衣和猩紅色褲子。伴隨他們的是團旗和軍樂隊,以使敵人膽戰心驚。
目擊由此而造成的大屠殺的一位英國軍官迴憶道:“每當法國步兵前進,整個戰線就立即完全被彈片所覆蓋,倒黴的士兵象野兔般地被打翻。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軍官們都是傑出的。他們走在部隊前麵大約二十碼,就象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但是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五十碼以上而不被打翻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