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 作者:[英] 傑克·雷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爭紀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作者:[英] 傑克·雷恩【完結】
· 1、交戰雙方的實力與戰略
· 2、馬恩河會戰 入侵比利時
· 3、馬恩河會戰 馬恩河之戰
· 4、坦能堡會戰
· 5、加利波利戰役
· 6、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凡爾登之戰
· 7、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索姆河之戰
· 8、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第一次使用坦克
· 9、日德蘭海戰
、交戰雙方的實力與戰略
普遍的兵役製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大部分交戰國能迅即動員職業軍隊後麵的後備軍。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德國把它的常備軍從七十九萬一千增加到五百萬;奧匈帝國從四十五萬增加到三百三十五萬;法國從七十九萬增加到四百萬;俄國從一百二十萬增加到六百萬。英國沒有大量的常備軍;十六萬英國遠征軍後來增加到九十七萬五千,包括自治領和殖民地部隊在內。
敵對的軍隊都組成相似的編隊,但編隊的規模不同。每個師從一萬二千人到二萬二千人不等。一個師通常由一位少將統率。兩師或更多的師編為一軍,由一位中將率領。兩軍或更多的軍成為一個集團軍,由一位上將率領。有些國家,特別是德國,以數字來表示軍隊的番號。集團軍、軍和師都有一個分成四、五個科的參謀部,通常包括後勤、情報、作戰、補給和訓練。
再往下分,一師包括兩個或更多的旅,每個旅由一位準將或旅長統率;一旅代表兩個或更多的團,每團由一位上校管轄;一團等於三個或更多的營,營的首長是一位中校;一營由四個連組成,每連由一位少校或上尉統率;一連由四個排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揮。
大部分戰鬥是由步兵、騎兵和炮兵進行的,但技術進步產生了許多後勤部隊,它們等於並且常常超過前線部隊的數目。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如奧地利和俄國,仍然信賴過時的戰爭觀念。
從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騎兵,隻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起了較大作用。一個騎兵旅通常包括由九千二百名騎兵和九千八百匹軍馬組成的三個騎兵團。在那些時候,騎兵代表軍事上的精華。戴了華美頭盔,用矛和飛舞的馬刀衝鋒的德國槍騎兵,隻有密集的火力才能加以摧毀。法國和英國騎兵的進展也並不更好。由於機槍和榴彈的使用,不久就把馬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後方和用於運輸,使從前的騎士不得不默默無聞地徒步作戰。
炮兵由許多有四門到八門炮的炮兵連組成。三個到四個炮兵連組成一個炮群或炮兵營;兩個或三個炮群等於一個炮兵團。當時射程已經增加得很遠,炮兵能把炮彈射向遠非炮手所能看到的目標,因此飛機和氣球被用來測定敵方目標,並報告擊中和不中。
最初,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在大炮方麵勝過別國。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和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工廠,是整個歐洲最傑出的兵工廠。法國的七十五毫米炮是輕便的,機動的,並且是當時大炮中最快的,但這種三英寸的炮隻對無掩蔽的部隊有效。它不適宜於長距離炮擊,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國榴彈炮。此外,法國參謀部把炮兵看作是對步兵的次要的補充;他們認為,集體精神將更能補償技術上的不足。(法國的眼光並不比美國內戰時將軍們的眼光進步多少,他們把炮兵看作多餘的拖油瓶孩子。
年,德國有三千五百門中炮和重炮,而法國的大炮則不到三百門。每一個德國的軍有三十六門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彈炮,再加上十六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德國還有四千五百多挺機槍,而法國隻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輕炮方麵也是德國占優勢,它有六千多門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國隻有三千五百門七十五毫米炮。
俄國對中歐強國的最大威脅,在於它有六百萬部隊,但是那個大吹大擂的蒸氣壓路機,開動起來效率很差。大都是文盲的部隊雖由勇敢的士兵組成,但他們由貴族和有錢的人組成的軍官團所受到的訓練很差,那些人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另方麵,他們的貪汙本領卻是高度發展的。
由於俄國的遼闊的陸地麵積和不發達的鐵路係統,它的不利條件進一步增加了。它要進入海洋,則遭到冰塊或敵人巡邏艇的封鎖。前線常常缺乏火炮和機槍。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步槍——部隊作戰時。有些人的武裝往往隻有縛在一根棒上的刺刀。
年英國歷史家伯納德·佩爾斯訪問了前線,一位俄國士兵憂愁地說,“先生,你知道,我們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沒有武器。”對此另一個士兵補充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第一年,俄國傷亡人數共計二百萬。
所有體格健全的德國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盡管他們家族有權勢,也無人能避免徵召。需要服役兩三年的時間,依服役的部門而定,接著是五年半的正規軍後備軍。然後轉到戰時後備軍。這是第二後備軍,時間十二年;到三十九歲時轉到最後的後備軍戰時民兵,一直到他們的四十五歲生日為止。在這些人的後麵,是除在後方和安全地帶從事有限的任務外不適宜任何服役的男子部隊。
德國不象其他國家,它發展了一個由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能把一大批新兵和後備軍組成一支優秀的戰鬥力量。戰爭爆發時,約有二百萬人結合在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士兵組成的核心周圍。
</br>
· 1、交戰雙方的實力與戰略
· 2、馬恩河會戰 入侵比利時
· 3、馬恩河會戰 馬恩河之戰
· 4、坦能堡會戰
· 5、加利波利戰役
· 6、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凡爾登之戰
· 7、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索姆河之戰
· 8、凡爾登與索姆河會戰:第一次使用坦克
· 9、日德蘭海戰
、交戰雙方的實力與戰略
普遍的兵役製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大部分交戰國能迅即動員職業軍隊後麵的後備軍。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德國把它的常備軍從七十九萬一千增加到五百萬;奧匈帝國從四十五萬增加到三百三十五萬;法國從七十九萬增加到四百萬;俄國從一百二十萬增加到六百萬。英國沒有大量的常備軍;十六萬英國遠征軍後來增加到九十七萬五千,包括自治領和殖民地部隊在內。
敵對的軍隊都組成相似的編隊,但編隊的規模不同。每個師從一萬二千人到二萬二千人不等。一個師通常由一位少將統率。兩師或更多的師編為一軍,由一位中將率領。兩軍或更多的軍成為一個集團軍,由一位上將率領。有些國家,特別是德國,以數字來表示軍隊的番號。集團軍、軍和師都有一個分成四、五個科的參謀部,通常包括後勤、情報、作戰、補給和訓練。
再往下分,一師包括兩個或更多的旅,每個旅由一位準將或旅長統率;一旅代表兩個或更多的團,每團由一位上校管轄;一團等於三個或更多的營,營的首長是一位中校;一營由四個連組成,每連由一位少校或上尉統率;一連由四個排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揮。
大部分戰鬥是由步兵、騎兵和炮兵進行的,但技術進步產生了許多後勤部隊,它們等於並且常常超過前線部隊的數目。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如奧地利和俄國,仍然信賴過時的戰爭觀念。
從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騎兵,隻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起了較大作用。一個騎兵旅通常包括由九千二百名騎兵和九千八百匹軍馬組成的三個騎兵團。在那些時候,騎兵代表軍事上的精華。戴了華美頭盔,用矛和飛舞的馬刀衝鋒的德國槍騎兵,隻有密集的火力才能加以摧毀。法國和英國騎兵的進展也並不更好。由於機槍和榴彈的使用,不久就把馬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後方和用於運輸,使從前的騎士不得不默默無聞地徒步作戰。
炮兵由許多有四門到八門炮的炮兵連組成。三個到四個炮兵連組成一個炮群或炮兵營;兩個或三個炮群等於一個炮兵團。當時射程已經增加得很遠,炮兵能把炮彈射向遠非炮手所能看到的目標,因此飛機和氣球被用來測定敵方目標,並報告擊中和不中。
最初,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在大炮方麵勝過別國。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和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工廠,是整個歐洲最傑出的兵工廠。法國的七十五毫米炮是輕便的,機動的,並且是當時大炮中最快的,但這種三英寸的炮隻對無掩蔽的部隊有效。它不適宜於長距離炮擊,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國榴彈炮。此外,法國參謀部把炮兵看作是對步兵的次要的補充;他們認為,集體精神將更能補償技術上的不足。(法國的眼光並不比美國內戰時將軍們的眼光進步多少,他們把炮兵看作多餘的拖油瓶孩子。
年,德國有三千五百門中炮和重炮,而法國的大炮則不到三百門。每一個德國的軍有三十六門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彈炮,再加上十六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德國還有四千五百多挺機槍,而法國隻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輕炮方麵也是德國占優勢,它有六千多門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國隻有三千五百門七十五毫米炮。
俄國對中歐強國的最大威脅,在於它有六百萬部隊,但是那個大吹大擂的蒸氣壓路機,開動起來效率很差。大都是文盲的部隊雖由勇敢的士兵組成,但他們由貴族和有錢的人組成的軍官團所受到的訓練很差,那些人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另方麵,他們的貪汙本領卻是高度發展的。
由於俄國的遼闊的陸地麵積和不發達的鐵路係統,它的不利條件進一步增加了。它要進入海洋,則遭到冰塊或敵人巡邏艇的封鎖。前線常常缺乏火炮和機槍。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步槍——部隊作戰時。有些人的武裝往往隻有縛在一根棒上的刺刀。
年英國歷史家伯納德·佩爾斯訪問了前線,一位俄國士兵憂愁地說,“先生,你知道,我們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沒有武器。”對此另一個士兵補充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第一年,俄國傷亡人數共計二百萬。
所有體格健全的德國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盡管他們家族有權勢,也無人能避免徵召。需要服役兩三年的時間,依服役的部門而定,接著是五年半的正規軍後備軍。然後轉到戰時後備軍。這是第二後備軍,時間十二年;到三十九歲時轉到最後的後備軍戰時民兵,一直到他們的四十五歲生日為止。在這些人的後麵,是除在後方和安全地帶從事有限的任務外不適宜任何服役的男子部隊。
德國不象其他國家,它發展了一個由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能把一大批新兵和後備軍組成一支優秀的戰鬥力量。戰爭爆發時,約有二百萬人結合在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士兵組成的核心周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