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時候,有一年的中秋節夜裏,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照得滿世界晶亮晶亮。


    半夜時分,靈隱寺裏的燒火和尚德明,起身到廚房去燒粥,聽見了一陣滴滴答答的聲音,覺得很奇怪,望望窗戶,月亮明光光的,哪裏來的雨聲呢?


    於是他就開門出去,仰頭望望,見有無數珍珠般的小顆粒兒,從月亮裏紛紛落下來,掉在寺邊的山峰上。他看著看著,等那小顆粒兒落完了,就來到山峰去尋找。尋一粒,拾一粒。


    尋一粒,拾一粒……那小顆粒兒都有飽飽綻綻如黃豆那麽大,色彩多樣,真好看呢。


    他拾呀拾呀,從半夜拾到大天亮,拾了滿滿一兜。


    第二天清早,德明和尚把夜裏拾來的那些小顆粒兒拿去給智一老和尚看,問他這是什麽東西。


    智一老和尚細細看了一會,說:“月宮裏有一株大桂樹,還有個莽漢子叫吳剛。


    他一年到頭砍這株桂樹,但總是砍不斷。


    有時使勁過大了,就會把桂子震落下來。


    說不定這就是月宮中落下來的桂子呢!”


    德明和尚聽了很高興,說:“師父,我們把它種起來,讓大家見識見識月宮裏的桂樹,聞聞月宮裏的桂花香。”


    於是,他們便把那些色彩多樣的小顆粒兒種在寺前寺後的山坡上。過了些天,居然發出了芽;到一個月,芽又長了一尺多高的小樹苗,抽出了翠綠的葉子。


    這月宮裏的桂樹,長得可真快呀,一月長一尺,一年高一丈。


    到第二年的中秋節,就長得又高又大,每株樹上開滿了小花朵兒,有橙黃的,有淨白的,有緋紅的,什麽色彩都有。


    德明和尚就按照桂花的不同色彩,把它叫做金桂,銀桂,丹桂……從這時候起,西湖四周就有各種各樣的桂花了。


    現在,靈隱寺旁邊有一個山峰,叫月桂峰,傳說就是當年月宮落下桂子的地方。


    山海關南海邊的“老龍頭”有塊巨石,石上有很多血跡,大家都叫它“鞭石”。


    石頭的陽麵幹燥,陰麵濕潤。據說:如遇天旱,用鞭子打陰麵,就能下雨;天澇,用鞭子打陽麵,立刻天晴。鞭石還有這樣一段傳說:有一年,秦始皇決心要把從前燕、趙、齊、魏、秦諸國所築的城牆連接起來,築成長城,就派大將軍蒙恬帶兵三十萬,動工修築。


    可是這長城從哪裏修起呢?大將軍蒙恬去請示秦始皇,他一時也拿不出主意來。就召集朝中文武大臣,商議修築長城的起點。當時跟在他身邊的文武大臣,都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不肯先說出自己的主意,怕說得不合秦始皇的心意,招致殺身之禍,可是又不能不說。


    因此,文武大臣們都在想一個兩全其美的對策,既能取得秦始皇的歡心,又能保住自己的官職性命。


    眾大臣裏有個宰相叫趙高,是個老*巨猾的權臣,他想出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說:“吾王素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何不到民間去走訪那些年高德重的老人,聽聽他們的意見?”


    秦始皇聽了,覺得趙高的話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


    次日,秦始皇就帶領隨從出訪。可是,這裏的百姓聽說秦始皇要在這裏修築長城,怕抓民夫,都逃走了,弄得秦始皇無人可訪。


    有一天,秦始皇在山溝裏遇到一位坐在槐樹下紡線的老婆婆,覺得奇怪,心想:這位老婆婆怎麽不怕我呢?他就走上前去,問老婆婆說:“老人家,這裏的人都逃走了,你為什麽不逃走呢?”


    老婆婆說:“這一帶,過去年年打仗,百姓不得安生,如今秦王統一了天下,要修築長城保太平,這是一件好事,我為什麽要逃走呢?”


    秦始皇聽了,非常高興,說:“老婆婆,秦朝有了你這樣的百姓,不愁長城修不成,那麽,長城從哪裏修起才好呢?”老婆婆說:“金牛入海處。”


    秦始皇又問老婆婆,金牛在哪裏?老婆婆告訴他:今天夜裏,派人在龍門山上等候,到時候便知道了。


    這天夜裏,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在龍門山上等候金牛出現。


    三更過後,隻見從東北高山上升起一道金光,蒙恬仔細一看,金光之中是條金光燦燦的金牛,直奔南海。南海湧起數丈高的水柱,裏麵裹著一條烏龍,奮爪揚須,和金牛鬥了起來。一牛一龍,在南海裏揚波掀浪,鬥得天昏地暗,濁浪滔天。


    烏龍騰起,波濤惡浪萬丈高;金牛長吼,聲震長空海底浪。


    金牛與烏龍直鬥到四更天,才返迴東北麵的高山上去了。


    第二天早朝,蒙恬把昨夜裏金牛鬥烏龍的奇聞,奏明了秦始皇。秦始皇恍然大悟,老婆婆說的金牛鬥烏龍之處,就是修築長城的起點,金牛走過的路,也就是修築長城的路線。


    於是,秦始皇對蒙恬說:“今晚你們要在金牛走過的路上,用白灰劃道線,這就是修築長城的路線。”蒙恬遵命去了。


    修築長城的起點選定後,就開始動工修築長城。可是,金牛走過的這條路,都是叢山峻嶺,懸崖絕壁。修城磚每塊重三十二斤,修城基的石頭每塊重數百斤,身強體壯的民夫也隻能背兩塊城磚上山,往山上運石頭就更加困難了。


    後來民夫用山羊馱磚上山,還是不行,每天都有民夫摔死。民夫們怨聲不絕,有的民夫說:“都怨那紡線的老婆婆,指了這條金牛走過的路,給我們造成這麽多困難。


    我們大家還去找她吧。”於是,民夫們就去找紡線的老婆婆,對她說:“你老人家既知修長城的路,請你老人家再幫我們想想築城的辦法吧。”紡線的老婆婆聽說之後,就拿出許多紡好的線,分給民夫們說:“拿去吧,用線背磚,磚輕;用線拉石,石走。”民夫們聽了非常高興,每人分三根線,迴去一試,果真靈驗。


    大將軍蒙恬看見民夫們用線拴著巨石,不管多陡多高的山,都能曳上去。


    蒙恬覺得奇怪,就去問民夫,民夫告訴了蒙恬。蒙恬把這件事奏明了秦始皇。


    秦始皇聽了之後,就帶著隨從去看,果然不假。他下令把曳石的線收集起來,派人把這些線做成一根鞭子。


    秦始皇拿著做好的鞭子,想試試鞭子的威力。他把鞭子一甩,“叭”的一聲,不想那高山隨著鞭子的響聲,“砰”的一聲,山搖地動地閃了三閃。


    秦始皇嫌那山動得慢,一時興起,接連“叭!叭”地連甩兩鞭,鞭聲過後,但見那群山奮起,聲似霹靂,巨石騰空,風馳電掣地向南飛奔。秦始皇跟在後麵,趕起大石頭,就象趕牲口一樣,把那些有用的石頭趕上山,把沒用的石頭趕向南海。


    秦始皇鞭石入海,驚動了南海烏龍,急忙騰起波浪來堵截。那些入海的巨石,被烏龍湧起的滔天大浪堵在海邊,堆積如山,形狀巍峨,就象張開巨嘴吞吐海浪的龍頭。秦始皇見狀,高興地說:“好嗬!這裏是龍頭,就作為修長城的起點吧!”


    從那以後,海灘上,城牆下,留下了那塊“鞭石”。


    菏澤是牡丹之鄉,有很多人專門養花,靠賣花來維持生活。萬花村南有個不小的花園,柴門籬笆,十分幽雅。看園人名春寶,十八歲。在他小時候父母因病雙亡。


    小春寶就跟著祖父生活。小春寶聰慧伶俐,勤勞好學,人見人愛。但不幸的是祖父在他剛剛成人之後,也去世了。春寶十分悲傷。每當月兒高懸,夜風吹拂,他便吹起祖父留下的竹笛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這一天,春寶剛剛吃過晚飯,又拿起竹笛。萬花村的上空,又飄蕩起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聽了讓人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兒。


    不知什麽時候,天上競晰浙瀝瀝地下起雨來。他把板凳往屋裏挪了挪,望著門外那細雨濛濛的夜色,春寶又沉入了對祖父的深深思念中。


    忽然,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從外麵跑來,沒等春寶開口,那人先說話了:“對不起,打擾您了,讓俺在這兒避避雨好嗎?”聽聲音是個女子,春寶趕忙點上了燈。


    燈光下,春寶看清楚.是一個姑娘,長得眉清目秀,楚楚動人。雨水順著她的發梢往下湧,她那嬌美白微的臉龐更加動人了。


    春寶一時之間不知說什麽好。心想,外麵雨這麽大,一個女子前來求助,不能不答應.可房子這麽小.留下她怎麽辦呢?


    姑娘見他沒有說話,又說:“如果你實在為難,我就另找一家吧。”轉身就要出門。


    春寶連忙攔住姑娘,說道:“姑娘請留步!姑娘如果不嫌棄這裏髒亂,就留下避雨吧。”他心裏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不仁義了。姑娘十分高興,連連致謝。


    春寶見姑娘渾身都濕透了,身子有些顫抖。可他又沒有衣裳讓她替換。


    他想了想,對姑娘說:“你先在屋裏暖和暖和,我到園裏看花去。”拿起掛在牆上的蓑衣出了門,把姑娘一個人留在了屋裏。


    春寶披著蓑衣在園裏轉了一會,見雨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他在園裏走來走去,不知不覺地走到屋門前,見屋門已經關上了。他正要上前扣門,又覺得不妥。想來想去,他就倚在屋簷下的屋門房等起來。


    春寶就這樣,披著蓑衣在門外站了一夜。天快亮的時候,雨終於停下來了。


    這時,他聽見屋門“吱呀”一聲,門開了,姑娘走出來,見春寶披著蓑衣,滿臉疲憊之色,十分不安,說道:“打擾您了,真是過意不去。改日我一定再來致謝。”


    春寶連連說:“不,不用”。看著姑娘漸漸遠去的背影,不知為什麽,春寶有些張然若失的感覺。


    三天之後,一個月明之夜.春寶又吹起竹笛,笛聲悠揚,飄蕩在夜空,那笛聲裏仿佛又多了幾分韻味。不知吹了多少時候,忽然聽到身後有人說話:“春寶哥,你的竹笛吹得真好啊!”聽到聲音,春寶覺得有些耳熟,春寶迴頭一看.果然是那天晚上來避雨的那個姑娘。姑娘手中提著個竹籃,向他微微一笑。


    “是你!你什麽時候來的?你怎麽知道我的名字?”春寶一連串提了好幾個問題。姑娘笑了笑,說道:“我來了好大一會兒了,看你吹笛入了神,沒敢打攪您。至於你的名字嘛,我不告訴你。姑娘從手中的竹籃裏取出一些香噴噴的飯菜,又拿出一雙嶄新的布鞋。春寶不知說什麽好,從祖父去世以後,還沒有一個人如此地關杯體貼他呢。


    再次見麵,二人仿佛老朋友似的,再也沒有那種拘束感了。月下,花叢旁,他們暢談起來。


    談話問,兩人都流露出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春寶不願姑娘匆勿離去,姑娘也總是遲延著不走。不覺天要亮、姑娘不得已,隻好起身告辭。臨時走,姑娘對春寶說:“我住在村南籬笆園,姓藍。天明你去我家,對上這隻簪,咱們就結成夫妻。”


    說罷,從頭上拔下一隻金光燦燦的玉簪,送給春寶,飄然而去,留下一股清香。


    天亮了,春寶迴味著姑娘說的話,不停地念叨著村南、籬笆園…他忽有所悟,忙向園中的牡丹花叢走去。但見棵棵杜丹上朝露晃動,唯有一棵藍牡丹,渾身幹鬆鬆的,不曾沾一滴露水。春寶立刻想到姑娘姓藍,他已經猜想到,這藍姑娘一定就牡丹仙子。


    又一想:對呀!這藍姑娘在我屋裏呆了一整夜,自然沒有露水。便忙撥開花蕊,仔細看競少了一根。


    他拿出姑娘給他的玉簪往上一對,那棵牡丹霎時變成了昨夜的藍姑娘:春寶又驚又喜:藍姑娘!我可找到你了!”藍姑娘也說:“我能找到你這樣勤勞聰明的後生,也算是終身有靠了。”從此,他二人結為夫妻。夫妻倆相敬相愛,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中


    麻婆豆腐,本來不算是一道高貴的名菜,可是在巴黎,在倫敦,在非洲金夏沙,在澳洲墨爾本,今天仍然隨處遺留著它的芳蹤,如果陳氏姑嫂地下有知,也會感到萬分榮耀與驕傲了。成都北門順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幾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兩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賴木材過活。例外的,大約就是由木行改業的麻婆豆腐飯店了。


    原來麻婆娘家姓溫,是北門火神廟萬豐醬園大掌櫃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她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個個資質平庸。唯有巧巧長大了以後,反而出落得芙蓉如麵柳如眉


    。有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瓏有緻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狹,在她粉臉上灑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嬌,麻得俏。


    十七歲那年,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誌灝。新婚以後,小倆口恩愛異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無意的散播些讒言蜚語。時間長了,原來對她頗為疼愛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責罵了。


    她的三哥三嫂,從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諷語而遠走高飛,在那數百裏外的重慶,另外開了一家藥房。大概是受了這兩人的影響,夫妻暗暗商量妥當,分得了少數現金和三間街房,也離開了陳家老窩。


    三間街房自家住了一間,另兩間仍然續租給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


    四掌櫃的就到廿裏外的馬家碾,替一家榨房當起管事,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她用針線打發寂寞,終日緊閉門戶,過著甜甜蜜蜜的歲月。


    遺憾的是她沒替四掌櫃的生下一男半女。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華,因為和二嫂吵嘴,賭氣離開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


    從此姑嫂相依,日子有了歡聲笑語。馬家碾一帶,盡是油坊。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帶的人,多半從事油菜的種植與榨油,稱為菜子,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馬家碾榨油。


    四掌櫃生性和善,待人親切誠懇,一兩年後,他已由秤油、發油的管事,升為採購、推銷及收款員了。隻要是他經手的事件,對那些窮苦挑伕異常體恤、仁慈,絕不使苦力白賠血汗。她家住的地方是馬家碾進城必經之路,那些挑伕大都把這兒當成中繼站,他們為了感念四掌櫃的待人厚道,經常送點自家的小東西迴報。


    雖然他倆再三推辭,但是窮苦的人,禮輕仁義重,於是收了之後,巧巧總是左邊店裡買點羊肉,右邊店裡買點豆腐燒上一盤,再配兩樣小菜迴贈。這樣的幸福生活,剛剛度過了十年,不幸的命運卻降在她身上,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櫃在金堂馬家渡翻了船,從此她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從此她幻滅了人生的美夢。


    淑華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雖然自己都十九歲了,可怎麽捨得離棄處於困境又極為疼愛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呢?當然出了這種狀況之後,陳家、溫家都曾派人要接她倆迴去,但都被她們嚴詞拒絕,她倆知道那碗閑飯,並不容易享受。


    剛開始,娘家婆家雖然也有些微的接濟,但是杯水車薪,姑嫂倆為了生活,不得不麵對現實,打開門戶,為生計而打拚。她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能剪會裁,可附近人家,都非豪門钜富,除了過年,平時很少添製衣物,想專靠這門手藝吃飯,不上算!


    幸好這個中繼站每天依舊人來人往,那些種植、榨油的「菜子」,賣苦力的油擔子「挑伕」,不管是過去熟識或才見麵,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櫃的善待,看她們打開店舖,每天仍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空手的就在隔壁兩家店,買點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來上鍋一燒,就可飽餐一頓。


    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夠姑嫂早晚兩餐而有餘。


    這些誠摯的情誼,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靈,而且更使她練就出一種專燒豆腐的絕技。在眾口宣揚聲中,巧巧所做的臊子(羊肉)豆腐美名,竟然傳遍了川西一府十餘縣。


    凡是過去認得四掌櫃的,總是想方設法,提點禮物上門看望,目的僅在一嚐她的燒豆腐手藝。


    四掌櫃的老東家,認為巧巧姑嫂既然都表明守貞不嫁,又不願返迴娘婆二家,再三勸巧巧繼子成祧(繼承為後嗣),以娛晚景,並好意借予資金幫助她開店當爐,一展烹調專長。


    那時正是光緒卅年,社會風氣保守,婦女拋頭露麵,誰能避免旁人指摘?溫陳兩家親友認為是奇恥大辱,陸續登門,一力勸阻,但她倆意誌堅定,店日日照樣開,豆腐仍天天燒。


    後來乾脆向兩家聲明,隻要拿出五千兩銀子「生息」,她就關店歇業。提到要錢,兄弟妯娌就隻好閉口裹腳。從此姑嫂打起精神,一心一意招唿生意,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她倆行得正,坐得端,長期事實表現,人們內心才慢慢由輕視而轉變為敬重了。


    宣統二年,她三哥把十二歲的次子帶迴成都,正式過繼給巧巧為子,可惜因為不是自己親生又忙於生意疏於關愛,結果十六歲那年,偷偷跑上部隊當了一名副官。


    就這樣,年複一年的,店麵擴大了,生意興隆了,但她倆的青春也就在「一雙小小的金蓮」,急速的挪移中慢慢的流逝了。為了避免閑言,店中「一無應門五尺之童」。


    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購買,客人所付火費、飯錢,姑嫂多寡不爭。


    她倆由於操勞過度,民國二十三年,淑華首先病倒,萬不得已找了一位遠房族孫前來幫忙。結果一年之間,姑嫂先後去世。


    生前,有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陳四嫂、掌櫃娘。麻婆是她死後掙出來的招牌:麻,是別人對她美麗嬌俏的懷念;婆,是別人對她年高德邵的尊稱。


    而麻婆豆腐竟成為四川出色的名菜,誰又能曉得這碗豆腐的背後,卻有著數不盡的辛酸與奮鬥,流不完的眼淚與汗水哪!


    epzww3366xs80wxxsxs</p>


    yjxs3jwx8pzwxiaohongshu</p>


    kanshubahmxswtbiquhe</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一座小酒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飲酒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飲酒先生並收藏我有一座小酒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