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也不怪他們,畢竟在這個沒有所謂的科學存在的時代,他們這些人就像是夏蟲不可語冰之中的夏蟲一樣。


    朱雄英的這個軟釘子一迴懟,老道士當即就被懟得啞口無言。


    身後的朱元璋也是一樣,默默無語。


    這位老天師,還真從來沒有人怎麽不給他麵子的時候。


    因為這人本事大,年歲又擺在那裏,人們通常都是恭恭敬敬的。


    可誰想,這家的這個小孫子,竟然會這樣的不給麵子。


    “長孫殿下,你誤會老道了,老道的意思是滄海桑田變化之事,少則萬年,長則上億年,在今日看來,那就是已成定局之事,為何能與此時此刻的大明國運有關聯?”


    這才是老道士疑惑的事情。


    作為道家興盛的大唐,袁天罡與李淳風兩人已經將整個道門推到了巔峰鼎盛時期。


    一個傳說中的推背圖,更是將這兩人直接推上了神壇。


    相傳《推背圖》是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命天文學家李淳風、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氣運而作。


    而書名之所以叫做推背圖,也是根據第60象(最後一卦)中的頌曰“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而命名。


    全書內容是兩位預言大師對唐朝及其以後朝代重要事件的預測。


    更有傳說說,推背圖上有對現代情況的推測。


    它是中華預言第一奇書,以中國易經的象數哲學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六十個圖讖頌將中國的政治哲學和曆史哲學作了宿命性的表述,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經典的未來學巨著,大大超越西方諾查丹瑪斯的大預言《諸世紀》。


    此書一方麵闡釋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亂史觀;


    另一方麵它闡述了由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衍生的男女間隔執政的天道政治觀;


    最終它構建了一個中國和世界曆史是按照帝製時代—共和時代—大同時代這一曆史觀而命定式發展的理論體係,向後人詔示了人類曆史最終將走向人地不分南北、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萬教歸一的大同世界。


    可以說,這本書預言了從唐木運開始乃至清水運世程近兩千年,即將發生在重大社會曆史事件。


    這是道家的壯舉,同樣的,他也很想在前人的基礎上可以為道家再創下豐功偉績。


    這也是為什麽在陛下這裏聽說國運與江河湖泊,山海高原有關,他急匆匆想要探究一個真相的原因。


    或許說,他的內心裏,是希望朱雄英這個長孫殿下可以說服自己的,因為這樣,那就代表著他們道門中的風水玄學並不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但另一方麵,他也不希望自己被說服,因為要是這一切都有所依據的話,那就代表著他們道門信仰的那些神靈並不存在。


    信仰的崩塌,作為道門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老道士來說,那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問朱雄英。


    “這真不是我在危言聳聽,小冰期那是很危險的,不僅僅隻是氣溫下降這麽簡單,真正困難的是因為小冰期的影響,農作物減產的問題。”


    “老天師,這並不是什麽小事,真的遇到小冰期,就算是我們大明,也不會在此等重災之下生存下來的。”


    小冰期,並不是嘴上說的那樣簡單,作為現代人,朱雄英還真的沒有想過,千年之前,北方大地竟然與江南地區的氣候一致。


    同樣的,沒有身臨其境,朱雄英也不能理解為什麽古代的中原王朝會將重犯發派嶺南是一種懲罰。


    嶺南地區,其實就是現在南方的五嶺之南地區,也就是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以及海南全境。


    在現在人看來,這幾個地方最多也就是氣候溫熱,是典型的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四季比較分明,季風發達。


    可是千年之前,這裏的氣候可不是這樣,曆史文獻記載,當時的嶺南乃是“濕熱毒蟲”叢生的氣候,這種氣候,當時的古人們還真的不是誰都可以抵抗得了的。


    這種刑罰,可以追溯到秦朝,《史記》曾記載,秦始皇即為的第三十三年,將一批違反秦國律法的人“遣戍“至“桂林、象郡、南海“,以做懲罰,同時也是略去南越一帶的一種策略,即以罪犯充作兵卒。


    此後,兩漢至隋朝,一直保持著流放嶺南的做法。至唐代時,犯人流放嶺南以及還原貶謫至嶺南的規模增大,甚至流放嶺南成為當時流放之刑的主要方式。


    與唐代黔中、劍南、隴西等流放之地相比較,流放嶺南地區的人,主要是犯重罪或者重罪免死減流的官員。


    嶺南地區路途遙遠,自然環境惡劣,遠離整個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經濟文化水平更是普通“窮荒“,可謂是不毛之地。


    唐朝時期,流放之地主要是嶺南的桂、柳、雷、環等州郡,皆是他們認為的“夷獠雜居”的荒野之地。


    對當時的唐朝統治者而言,這些地方用於流放重罪之人再合適不過。


    對於明朝也是一樣,當時的大明是如何的風光,曆史上,那可是一個不遜於漢唐的盛世。


    可最終的結果呢,最後還不是亡於這個被人忽視的小冰期時期了?


    可這些人並不知道,沒有發生的事情,朱雄英也不可能在這位老天師麵前說這種預言這類的話語。


    朱雄英微微苦笑,朱元璋瞬間也想到了孫兒之前所說的大明衰敗因素之一——氣候問題。


    看來,當時孫兒說的那個氣候問題應該就是指小冰期了。


    “這個小冰期,究竟是什麽?”


    朱元璋現在就像是一個重症患者,前不久剛從醫生那裏得到自己不久於世的結局之後,好不容易在表麵的身體狀態下忽略了病情,可今天卻又迴想起了自己的病情一樣。


    “其實這個小冰期,顧名思義,就是一段時間得氣溫下降。”


    “那,這有什麽預兆嗎?”


    “按著僅有的情況分析,其實是有預兆的,按照現在的速度推測,將會於洪武三十年前後出現一個氣候異常期,這個時候,長達四百年的中世紀溫暖期氣候周期結束,小冰期時代來臨。”


    “氣候其實就和王朝更替一樣,都是有其周期性的,一個王朝剛開始肯定是處於一個百廢俱興、休養生息的階段,經過幾個皇帝或者數十載的積累之下,王朝會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直至來到本朝的頂峰。


    接著,在停滯不前的經濟影響下,為了讓王朝可以更好的發展,王朝迫不得已地隻能是選擇向外擴張,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與生存條件。


    可一場場戰役打下來,最終隻能是將前麵數十年的積累直接給揮霍一空,王朝直接開始走入衰敗。


    在一代不如一代之下,要是沒有一位驚才豔豔的領軍者的話,這個王朝最終隻能是淪落到改朝換代的階段。


    氣候周期也是一樣,溫暖期結束之後,接下來自然是全球性的氣溫下降,而對於農業經濟的我們,氣候的變化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糧食產量。”


    說到糧食產量,朱雄英目光複雜地看向爺爺。


    這位老爺子,朱雄英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麽。


    曆史上,土豆的傳入是在大明滅亡之後。


    可以說,上天直接給大明這個王朝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大明剛亡,這高產的土豆竟然就來了,甚至還讓謀奪了大明江山的女真人在小冰期時期,徹底地站穩了腳跟。


    哎,接下來自己還是稍微催促一下爺爺向外貿易植株特產這一政策吧,既然女真人可以在二百年之後尋找到土豆,那現在,朱雄英還真不相信,土豆並沒有被馴化。


    隻不過是沒有發現罷了,這就像西紅柿、辣椒的出現一樣,一開始隻是作為觀賞的盆栽出現,要不是在種種陰差陽錯之下,估計再過個幾百年,也不會有人清楚這些東西是否可以食用。


    這就和神農嚐百草一樣,要是自己能夠提前二百多年就發現土豆這種作物,把大明肯定會成為華夏大地這塊土地上最強盛的朝代,並可以再讓大明延續近百年的王朝統治。


    “而且,這小冰期是越來越嚴重的,直至二百多年。”


    兩百多年,這不就是大明王朝的國壽嗎?


    朱元璋對於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敏感。


    “天師,要是我們不重視的話,大明很有可能就會直接滅亡於這個小冰期之中。”


    不是很有可能,而是確定,大明確實是因為小冰期而滅亡的。


    明代末葉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進入中國曆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是中國曆史上最寒冷的時期。


    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他也是個倒黴蛋。


    當時的明朝,魏忠賢與客氏專權,冤獄頻發、忠良慘遭迫害;社會矛盾突出,民變不斷激起;同時,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迅速崛起,局勢嚴峻。


    也就是說,朱由檢從自己哥哥手中接過的大明江山乃係一個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末世王朝,


    可朱由檢卻沒有因此墮落,而是矜矜業業,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讓大明從風雨飄搖重新煥發生機。


    自他繼位登基後,便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


    可他的努力實在是太過微薄,並未能改變朝中黨爭愈演愈烈的狀態,官員貪腐越來越盛的風氣。


    但是卻解決了閹黨之患。


    也算是一個有本事的帝王了,這就是這樣一個人,偏偏遭遇到了這麽一個天意。


    崇禎元年,北方便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大旱,崇禎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東、河南蝗。十一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蝗。


    十四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


    剛渡過大旱,瘟疫又緊接著跟上腳步,崇禎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直到清朝入關後的順治元年,蔓延多年的瘟疫戛然而止,華北地區這才開始風調雨順。


    可以說,崇禎皇帝完全可以用一句“我真是太難了”來自我吐槽。


    “糧食減產隻是一個重要原因,天災大禍也算是一個,可最大的影響,其實還是人心。”


    “試想一下,要是真到了大災大難,糧食減產的時代,那什麽人會第一時間受到影響?”


    “自然是平民百姓!”


    “對,就是普通百姓,對於富人、士族階級來說,大災大難隻會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並不會動搖他們的家族根基。


    可普通百姓卻是不行,本來一年的勞作就隻能剛好夠一家幾口人的嚼用,遇到大災大難,本就難熬,這要是再遇上連綿不絕的災年,那十室九空,易子而食等等慘絕人寰的場麵絕對會在各個地方上演。


    等到這些百姓實在是受不了之後,最終,他們隻能是走上起義造反的這一唯一生路了。”


    這番話,朱元璋很是熟悉,他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起義反抗的道路嗎?


    朝廷要是遇到災年,百姓們肯定不會首先就想到造反這條路。


    要是朝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百姓們的苦難,那有選擇的百姓們肯定會選擇與朝廷一起度過困難。


    可明末最大的問題就是巨大的貧富差距。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連綿不絕的災年麵前,底層人民的掙紮與上層富人們的享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本就緊繃的關係,有時候隻需要一點點的火星子,那就會直接成為滔天的烈火,不僅吞噬了敵對的階級,最終也將整個王朝給賠付了進去。


    而那些賣國求榮的階級們,最終也沒有達成他們享受榮華富貴的願望。


    女真人的入關,直接將整個漢人踩在了腳底,讓他們成為了奴隸,就算是那些對女真人有功的漢人們也是一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葉飄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葉飄飛並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