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的朱雄英不知道朱標在外,屋外的朱標同樣也不知道屋內朱雄英的內心想法。


    要是朱雄英知道父親朱標內心的想法,一定會很是肯定地告訴父親,在這片大陸的另一端,曆史上也是有一個國力堪比大秦的帝國。


    與大秦一樣,他們同樣也創建了一個燦爛的文明,同樣也建立了一個在那個時代幾乎完美的社會製度,同樣也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力。


    甚至,東西雙方不約而同的同時建築了一個跟秦長城一樣的建築,兩者唯一不同的是,一個叫做萬裏長城,另一個叫做羅馬牆。


    但這個帝國因為沒有黃河天塹等地理環境的製約,那個帝國並沒有像華夏大地一樣文化延續。


    也許是天意,天意驅使之下,這片土地注定了要淪落到戰火風紛飛的場麵。


    平坦的大地,使得那個西方傳奇(羅馬牆)竟然在短短的不到三百年,那些自北方而來的日耳曼人便仗著自己強大的武力,一舉攻陷了帝國首都。


    甚至建立了一個最接近統一的帝國,這也是那片土地最接近統一的一次。


    而東方傳奇,則是在代代傳承之中,始終保衛著城牆之後的百姓,最終成為了世界九大奇跡之一。


    其實在許久之前,古人們九已經發現,一個國家的氣數,於其身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因為理解的不同,他們隻能將這種情況概括為風水問題。


    因為兩位弟弟年紀還小,朱雄英並沒有過多的給他們講解很深奧的道理,講過幾句龍脈之後,朱雄英開始給兩位弟弟講起了關於昆侖山的神話故事。


    都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大明時期,還真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神秘故事,更別說這種神話故事還隻是在民間流傳,從小在深宮之中長大的兩位皇孫自然從來沒有聽說過。


    屋外,朱標在清脆的講故事聲中也終於是迴過了神。


    聽了兒子之前的分析,朱標也沒有了繼續進屋的心情,甚至還帶著周太傅一起往外走。


    朱雄英在屋內與兩位弟弟待了整個下午,故事更是從神話故事講到了童話故事,有那一霎那,朱雄英都覺得自己成為了故事中那個講訴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王妃。


    今天的朱雄英,更像是一個哥哥,將兩位弟弟都哄睡之後,朱雄英這才返迴自己的寢宮。


    在方正兩人的侍候下,朱雄英很快入睡,但燈火明亮的乾清宮,今夜卻是十分的寂靜。


    殿內,三位老朱家的主事人靜靜地坐著,麵前的熱茶已經變得冰冷,殿外,王充更是強行打起精神,安靜地守衛著殿內的幾位主子。


    “侄兒這是不是太過...”


    想了想,朱棣還是沒有想到合適的詞匯來形容侄兒的妖孽。


    要說為什麽朱棣會在這裏,這一切就要從朱雄英跟朱棣兩人討價還價開始。


    朱雄英在江南府敲詐了朱棣兩艘海船,又聽了朱雄英的建議,朱棣這次就是想讓朱元璋同意擴大江南造船廠的規模。


    可沒等他們兩個商量完畢,朱棣也沒想到大哥竟然黑沉著一張臉闖了進來,朱棣本想退下,可大哥卻直接擺擺手,表示不用,於是朱棣就這樣留了下來。


    朱標也是一點也沒有隱瞞,直接就將今天在朱兄哪裏聽到的分析加上自己的理解講給了父親與四弟聽。


    朱標講完,果不其然,朱元璋與朱棣兩人內心也是受到了相當大的震驚。


    從講訴完之後,三人就這樣靜靜地呆坐著,各自思考著。


    “太過聰慧,想問題也很精辟。”


    “嗯嗯,就是這個。”


    本來想要說妖孽,但是這個詞匯終究不是什麽好的形容詞,朱棣最終還是沒有講出口。


    “這件事就這樣吧。”


    此等大事,朱元璋自然不想消息傳出去。


    不管哪朝那代,風水之事那都是帝王們比較重視的,比如大唐的袁天罡、李淳風兩位,大明之中同樣也有這樣的人,比如劉伯溫。


    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又稱劉青田,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


    可惜這位能人已經在洪武八年逝世。


    乾清宮內的情況,朱雄英這個始作俑者那是一點也不知道。


    沒心沒肺的他在自己的院子裏吃吃睡睡,好不自在。


    可乾清宮、東宮、燕王府三處燈火確實徹夜未熄。


    特別是朱元璋,因為與孫兒之間的交流比兩位兒子長,所以,孫兒的話,朱元璋更加重視幾分。


    他不理解,為什麽這山河大江都能成為國道運勢的象征。


    在他認為中,山河那就是一直都在哪裏的,要不是朱標今日突然提及,他還真的沒有想過這些。


    暗中求證之後,很快,朱雄英就見爺爺身邊帶著了一位仙風道骨的高人。


    “爺爺,這位是?”


    “這位是老天師。”


    “額,爺爺,您這是打算算命?”


    看著朱元璋,朱雄英的表情很是複雜。


    內心裏,朱雄英那是一個感歎:


    這遺傳還這是強大,想來後來那位愛好煉丹修仙的,這基因應該是從朱元璋這裏繼承的。


    “你說的是什麽話!”


    帝王們追求長生不老,朱元璋自然知道,但他還沒有荒唐到那個地步。


    “長孫殿下,是老道有事想要詢問長孫殿下,這才叨擾到了陛下這裏。”


    “你?有事要詢問我?”


    看看這人白發如須的樣子,再看看自己這個小豆丁身材,這人這麽大的年齡了,想必這輩子吃過的鹽比自己吃過的飯還要多,他能有什麽問題要問自己的?


    “對,確實如此!”


    老道士一點也沒有把朱雄英當作小孩子的樣子,目光堅定,語氣很是確定。


    “老道聽太子殿下說,昆侖山脈乃是我中原大地的龍脈所在,可是,老道想要問長孫殿下,可知那昆侖之山,是何時矗立在華夏大地的?”


    “自然是從三億五千萬年的泥盆紀末期開始的。”


    朱雄英想都沒想,直接脫口而出。


    對於一個距大明七百年的二十一世紀穿越迴來的朱雄英,七百年的差距在三億五千萬年這個數字麵前,那真的是九牛一毛。


    根據在網頁上瀏覽的消息,昆侖山係的形成,可追溯到距今三億五千萬年的泥盆紀末期,那時昆侖山區開始了褶皺運動,形成了古昆侖山。


    當時由於山勢低,所以距今三億五千萬年至二億三千萬年的石炭紀和二迭紀,海水依然淹沒著昆侖山區,成為平淺的大陸表海。到二迭紀後期,又發生上升運動,海水退去。


    到距今六千七百萬年為起點的新生代,昆侖山再度上升,它與北側的塔裏木盆地斷裂,與皺褶起來的喜馬拉雅地槽共同形成了西藏高原的一部分。


    三億五千萬,那是多麽大的一個數字,光是聽著,朱雄英都覺得曆史是那樣的滄桑。


    可麵前的這個老道士,竟然沒有一點的驚訝,很顯然,朱雄英的這個答案是在這位老道士意料之中。


    對於他們道士來說,風水堪輿學說,那可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事。


    活到他這個年紀,自然很是明白,滄海桑田的變化,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代王朝更替就能見識的。


    “敢問長孫殿下,有何憑據?


    根據老祖手記,此等滄海桑田之事,動輒就要經過成萬上億年,不說到底有沒有詳細記載,姑且也不論真偽,可這於國於家到底有什麽意義?


    要知道,從有文字記錄開始,迄今為止,不過數千載,可一處地形山脈的形成,少則上萬,多則上億,這是不是有些杞人憂天?”


    想了想,老道士還是將杞人憂天這個詞給說了出來。


    朱雄英一聽這位老道士提到了昆侖山,山脈,龍脈,一下子也就明白自己那天下午與弟弟們之間的談話被人聽去了,而且,這個人還很有可能是自己的父親,不然爺爺也不會這樣重視,都將這種隱世高人給請了出來。


    而這位老道,看來是不覺得自己說的山河與國運息息相關的說法了。


    “天師,你知不知道其實這個星球上,並不隻有我們這一塊大陸,也不隻有這麽大的麵積,在遙遠的海洋對麵,還有大大小小的板塊與島嶼,而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隻不過是被洋洋大海給隔絕了罷了。”


    朱雄英想了想,還是沒有將地理學家所說的板塊運動給說出來。


    對與板塊運動,朱雄英是相信的,同樣,他也相信陸地在億億年前是一塊大路,不過經過不斷的歲月演化,地殼運動等等影響之後,一塊大陸這才分裂成了後來的七大洲、六大洋的地理格局。


    “嗯,這點老道明白,可是這又跟我大明國運有何關係?”


    “那天師可知,這些您覺得沒有任何意義的地形演變,細細研究之後,最終我們是可以借助此來推測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的氣候變化的。”


    “可是,想要得出其中規律,並不是數十載就能得出的,人生短短幾十載,浪費在研究滄海桑田之變化,何時才能得出結論?得出結論之後,我大明何時才能應用?


    就算是不加以研究,數十載之後,我們自然也會明白,故不學此不也同樣可以應付?”


    老道士還是沒有放在心上,在他看來,有哪個時間,還不如多給百姓們做點實事的好。


    可他的話還沒有落地,朱雄英臉上的笑意竟逐漸濃鬱起來:


    “那天師,要是可以推測出連年大災?推測出小冰期呢?”


    朱雄英老神在在,表情也是神神秘秘。


    對於還處於農業時代的大明王朝來說,天災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大難。


    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一個王朝要是眾誌成城,一個災年可能會避過,兩個災年也可能度過,但要是十個、二十個、一百個呢?


    聽到朱雄英這樣說,老道士神情也是一愣,天災他倒是見過不少,大明疆域遼闊,可以說每年都會有地區遭遇到天災,朝廷每年也因為如何救災、籌集救災銀錢而苦惱。


    “殿下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了,老道至今已經七十有餘,還沒有見到這天下何時出現出連年不讀的天災的。”


    “不,天師,是您狹隘了,人生短短幾十載,為什麽您會覺得自己短短一生可以去斷定一個長達上億年的氣候不可能發生?”


    自地球形成開始,全球氣候就在不斷地變化著。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第四紀冰期以後,距今約1萬年以來的時期叫冰後期。


    此期氣候仍有過多次低量級的冷暖波動,如距今4000~6000年期間曾出現的較明顯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擴展前進,被稱為新冰期。


    近一次較明顯的小規模的冰川推進出現在13~14世紀至20世紀初(有的文獻主要指16~19世紀),約在18世紀中至19世紀中期達到最盛,通稱為小冰期。


    而大明王朝,剛好也在這個階段。


    氣候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進行的,而老道士那不以為意的態度,朱雄英也很能理解。


    一個人要是一直待在一個環境之中,在與這個環境時時刻刻相處之中,環境那一點一絲的變化是不會引起其中之人的注意的。


    這就像是在學生時期,與同學們朝夕相處一個學期過後,你可能並沒有覺得你的同學們有什麽大變化,但隻要經過一個暑假甚至一個寒假,在一個多月假期的分離之下,等到同學們再次會合,那要是有同學發生變化,絕對會在第一時間發現。


    老道士在這個環境之下,雖然感覺氣候最近確實是發生了些許變化,但大方向並沒有任何的變化,他始終還是覺得,現在的氣候與他的“小時候”差不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葉飄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葉飄飛並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