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識字讀書開始,曆朝曆代裏,明朝的識字率在封建社會中,也絕對是首屈一指。


    識字率提升了,可讀書人施展抱負的途徑卻是一點也沒有擴展,始終隻有科舉取士這一條道路。


    而明朝如此高的識字率與人才的低利用率,其實也說明了明朝的人才資源浪費現象是相當嚴重的。


    這種製度,說起來也就字麵上的條例,可實際實施起來,卻是相當困難。


    就算是科舉能按照朱雄英所說的那樣變法,朝廷剛剛變法,或許會有人因為自身本事不夠、家庭實在是困難、揭不開鍋,選擇去當一個胥吏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


    但隨著變法時間久了,所有人還是會奔著最後一關的殿試而去的。


    畢竟,一個胥吏,終究是比不過真正的朝官的。


    放眼整個封建社會,不管是那個時代,讀書人都是整個家族唯一的希望。


    為了培養出一個讀書人,多少家族那都是舉全族之力全力供養。


    古代,宗祠始終是一個人的根,而往往,同族之人都會生長在一個村子,為了讓自己族人可以有好生活,那些族內的長輩們就像是養蠱一樣,將族內的全部適齡孩童集聚在一起,共同教養,在學習四五年之後,一同參加童試,上榜之後繼續上學讀書,積極進取。


    要是落榜,那大多就會被勸退,憑借著自己識字的本事,在縣城裏找一份需要識字的輕鬆工作,也足夠養家糊口了。


    即便是那被全族賦予重任的書生自己,那是一點自己的意見都不能有。


    讀書讀煩了,想撂挑子?


    壓力太大,不想考了?


    你問問他,他敢嗎?!


    不用開口,隻要迴頭一看,那滿滿的一大家子,什麽七大姑八大姨,叔伯舅父,嬸娘舅媽們,甚至就連村子裏那些還在黃泥裏嬉戲打鬧的孩童們,那都是緊衣縮食地供養著你進學。


    結果你突然來一句,我累了,不想考了,想要做一個胥吏湊合養家。


    敢問,誰有那個膽子說?


    不要說開口了,就算是有想法,那也是錯的!


    “爺爺,這次變法要想快速見效,我們就必須要盡量地分出層次,”


    “現在最重要的是,最低也要把天下各府城的變法落實下去。


    我們唯一要擔心的是,一旦在這些人群體裏劃分出層次,所有人一定是會本著最後那頂峰衝刺,久而久之,變法的就會陷入僵持,從而還是形成了人才的堆積,為了避免人才的淤積,孫兒認為,其實可以在大明境內設立一個科舉功名有效期。”


    想了想,朱雄英直接就將未來的教師資格證有效期給搬運了過來。


    科舉功名有效期?!


    朱元璋聽到這麽一個沒聽說過的名詞,神情也是一陣的迷惑:


    “這個科舉功名有效期是什麽意思?有什麽效果?”


    “這樣,孫兒舉個例子,我們就以鄉試為例,參加鄉試的前提是需要院試得中,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在這其中設立一個成績的有效期。”


    “院試得中者,必須要在成績有效期內決定自己是否繼續考試或者選擇去當地衙門供職。


    如果在科舉功名有效期之內,這位考生落榜而且也沒有去衙門上任,那他就必須要等到下一次考試期,而且,在下一個考試期內,這名考生必須要從院試從頭考起,並不能在自己考中的基礎上往上考。”


    “哈哈,這個有效期好,很好,不僅是可以給這些人壓力,還能為朝廷清除一批靠著運氣以及其他因素成功得中的生員。”


    每年科舉,雖然標榜的是公平公正,但每次考試,試題都是幾位大儒、學士、教育一起出的題,主觀能動性太大,客觀性保證不了。


    民間的那些考生為了可以考一個好成績,無所不用其極地探聽出題人的偏好,從而加強自己這方麵的功課,投機取巧,雖然不會大程度上左右最後的結果,但對於最後一名與落榜第一名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畢竟可能就是一個偏好問題,一個人可能就會剛好上榜,而另一個則會因為這種莫名的原因而名落孫山。


    這種改變命運的關鍵時刻,這些人真的是想盡了辦法。


    “而且,孫兒覺得現在大明的科舉考試還是有它局限的,聖人都說:教學應該有教無類,那我們朝廷選拔官員自然也應該如此。


    選拔官吏,不應局限於出身,一旦入仕,任何提拔,絕技不可考慮其究竟是秀才出身還是舉人出身。”


    這種抱團的情況,不管是那個時代,隻有在人群中,就是不可避免的。


    往大明朝堂上一看,就算是文官集體,那也是有其小集體存在的。


    秀才跟秀才在一起保團,舉人跟舉人一起遊玩,進士則是自詡高雅,看不起那些舉人、秀才。


    甚至,那些官職低的,還會根據自己籍貫不由自主的分成所謂的江南區、西北區等等,總之,這種抱團取暖的方法,朱雄英那是見怪不怪。


    不管什麽時候,華夏大地一直都是人情社會,就算是憑借能力的崗位,你也行,他也行,可是他跟自己的關係好,那為什麽不選擇這個跟自己關係好的,而是要選擇你?


    難道就為了所謂的公正公平?


    不要忘了,還有一個舉賢不避親的優良傳統在呢。


    隻有朝廷從上到下不重視這些,那這些人就不會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勾結團體上。


    這樣一來,一緊一鬆,絕大部分考生的後顧之憂就會被解決。


    “可,要是這樣做,那些名落孫山的考生,豈不是會直接投河自盡?”


    很顯然,這種科舉功名有效期在朱元璋眼裏,實在是太過殘酷。


    這樣一來,確實是可以讓不少的考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才幹選擇前往衙門上任。


    但是對那些從小被給予厚望的、真正寒門出身、從讀書的第一天就是奔著考中進士的讀書人來說,這個政策完全就是一個晴天霹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葉飄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葉飄飛並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