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後,清政府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永曆帝朱由榔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係。
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李定國曾連續上疏三十餘封給永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選強攻緬都阿瓦失利迴來,李定國才了解真相,原來緬甸扣住了永曆帝,二人決定攻緬搶出永曆帝。九月,兩人分別入緬。至十一月,李定國大敗緬軍,提出送還永曆帝,作為退兵的的條件。緬則迴答:”你們要攻城,我也不怕,你們大軍來這裏,水土不服,將士會的病而死。
第二年二月,白、李又合兵入緬,緬集眾十五萬,巨象千餘頭來戰。二人奮力苦戰,大敗緬軍,渡錫箔江臨金沙江窺緬城,緬甸仍不交出永曆帝。李定國隻得派兵造船渡江,五月又被緬兵搗毀船廠。李定國大怒,圍困緬城,不料軍中老幼累累,軍饑疫作,死亡相繼,不得已移軍亦渺賴山下。八月,兩人又分兵攻緬,但出師不利,十六舟有五舟被擊沉。
此時他們亦得知吳三桂已大舉攻緬,緬甸國王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清順治十八年、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八月十二日,緬甸國王莽白給朱由榔捎來口信,讓他明日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但寄人籬下,又不敢不去,隻好命大學士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次日上午,馬吉翔等人來到緬軍駐地塔下,即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見有變故,立即奪刀反抗,終因寡不敵眾,大小官員42人全部被殺。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追殺隨從300餘人。
聽聞此消息的白文選情緒低落。是月中旬,張國有、趙得勝劫持白文選欲降清,離開李定國。李定國子嗣興準備堵截,李定國不忍雙方自相殘殺,命放還,率本部獨進洞烏。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獻永曆帝於吳三桂。李定國憤懣欲絕,並說道:‘勢既不敵,追無能為’。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四月,他又抵猛臘,遣官入車禮(西雙版納)借兵,企圖東山再起。五月,禮部侍郎江國泰說服暹羅(泰國)與李定國聯姻,欲圖恢複雲南。蜀人馬九功也從古剌返迴,雲南已集四千人,願為掎角之勢。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不幸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發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麽麵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猛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國死後,桂王、岷王兩部各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裏,稱為“桂家”,“敏家”。猛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複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我們再說迴清廷這邊,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於承乾宮,順治帝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悶也困擾著他。這時隻有佛法使他還有所寄托,所以他再度萌生出家之念。大約在九、十月之交,順治帝福臨決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頭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師玉林通琇禪師奉詔到京,聽說他的徒弟已為皇帝剃發,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眾人堆積柴火準備燒死茆溪森。
因此他勸福臨說:“如果以塵世之法論的話,皇上應該永遠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定聖母的心,下可以使得民眾安居樂業;如果以出世之法論,皇上也應該永久做君主帝王,對外可以保護操持佛法的人,對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順治帝聽從了他的諫議,允許蓄發,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茆溪森也因此免於被燒死,當月便離開京京城迴南方去了。順治帝雖然不再出家,但內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將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詔。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內,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擬。一共三次進給皇上預覽,皇帝三次親自斟酌,剛到晚上才決定。當夜,順治帝與世長辭了,終年24歲。
順治帝福臨晏駕後,麻勒吉急忙捧遺詔去奏知皇太後,按遺詔輔政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及信郡王鐸尼、大學士洪承疇等,奉了八齡的新主,即帝位於太和殿,這便是皇三子玄曄,擬定年號康熙,次年改元為康熙元年。
順治帝遺詔實為罪己詔,共羅列十四條罪過,主要是未能遵守祖製漸染漢俗,重用漢官致使滿臣無心任事,幾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績。至於這是否福臨本意,即這十四條是否福臨過目批準的已無從知曉。但卻留給了後世之疑:遺詔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後;遺詔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後對此守口如瓶。因此,人們有理由說遺詔本出太後授意,確實是母親責備兒子的話。
順治帝福臨崩後,梓宮放在了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執行火化儀式。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於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號世祖,諡號章皇帝。
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李定國曾連續上疏三十餘封給永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選強攻緬都阿瓦失利迴來,李定國才了解真相,原來緬甸扣住了永曆帝,二人決定攻緬搶出永曆帝。九月,兩人分別入緬。至十一月,李定國大敗緬軍,提出送還永曆帝,作為退兵的的條件。緬則迴答:”你們要攻城,我也不怕,你們大軍來這裏,水土不服,將士會的病而死。
第二年二月,白、李又合兵入緬,緬集眾十五萬,巨象千餘頭來戰。二人奮力苦戰,大敗緬軍,渡錫箔江臨金沙江窺緬城,緬甸仍不交出永曆帝。李定國隻得派兵造船渡江,五月又被緬兵搗毀船廠。李定國大怒,圍困緬城,不料軍中老幼累累,軍饑疫作,死亡相繼,不得已移軍亦渺賴山下。八月,兩人又分兵攻緬,但出師不利,十六舟有五舟被擊沉。
此時他們亦得知吳三桂已大舉攻緬,緬甸國王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清順治十八年、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八月十二日,緬甸國王莽白給朱由榔捎來口信,讓他明日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結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詐,但寄人籬下,又不敢不去,隻好命大學士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前去赴約。次日上午,馬吉翔等人來到緬軍駐地塔下,即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見有變故,立即奪刀反抗,終因寡不敵眾,大小官員42人全部被殺。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追殺隨從300餘人。
聽聞此消息的白文選情緒低落。是月中旬,張國有、趙得勝劫持白文選欲降清,離開李定國。李定國子嗣興準備堵截,李定國不忍雙方自相殘殺,命放還,率本部獨進洞烏。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獻永曆帝於吳三桂。李定國憤懣欲絕,並說道:‘勢既不敵,追無能為’。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四月,他又抵猛臘,遣官入車禮(西雙版納)借兵,企圖東山再起。五月,禮部侍郎江國泰說服暹羅(泰國)與李定國聯姻,欲圖恢複雲南。蜀人馬九功也從古剌返迴,雲南已集四千人,願為掎角之勢。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不幸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發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麽麵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猛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國死後,桂王、岷王兩部各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裏,稱為“桂家”,“敏家”。猛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複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我們再說迴清廷這邊,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於承乾宮,順治帝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悶也困擾著他。這時隻有佛法使他還有所寄托,所以他再度萌生出家之念。大約在九、十月之交,順治帝福臨決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頭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師玉林通琇禪師奉詔到京,聽說他的徒弟已為皇帝剃發,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眾人堆積柴火準備燒死茆溪森。
因此他勸福臨說:“如果以塵世之法論的話,皇上應該永遠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定聖母的心,下可以使得民眾安居樂業;如果以出世之法論,皇上也應該永久做君主帝王,對外可以保護操持佛法的人,對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順治帝聽從了他的諫議,允許蓄發,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茆溪森也因此免於被燒死,當月便離開京京城迴南方去了。順治帝雖然不再出家,但內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將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詔。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內,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擬。一共三次進給皇上預覽,皇帝三次親自斟酌,剛到晚上才決定。當夜,順治帝與世長辭了,終年24歲。
順治帝福臨晏駕後,麻勒吉急忙捧遺詔去奏知皇太後,按遺詔輔政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及信郡王鐸尼、大學士洪承疇等,奉了八齡的新主,即帝位於太和殿,這便是皇三子玄曄,擬定年號康熙,次年改元為康熙元年。
順治帝遺詔實為罪己詔,共羅列十四條罪過,主要是未能遵守祖製漸染漢俗,重用漢官致使滿臣無心任事,幾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績。至於這是否福臨本意,即這十四條是否福臨過目批準的已無從知曉。但卻留給了後世之疑:遺詔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後;遺詔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後對此守口如瓶。因此,人們有理由說遺詔本出太後授意,確實是母親責備兒子的話。
順治帝福臨崩後,梓宮放在了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執行火化儀式。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於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號世祖,諡號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