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孫可望降了洪承疇,具述桂王庸弱的情形,向洪承疇獻出了西南地區的地圖,並且告訴了大西軍的具體情況,使清軍摸清了底細。清政府本無心西略,欲棄雲、貴兩省,給與桂王偏安,及得了承疇奏疏,遂定議西征。
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曆十三年)二月,清廷決定分三路大軍攻貴州。平西將軍吳三桂同都統李國翰領北路軍從四川進攻,命貝子洛讬為寧南靖寇大將軍,會同經略洪承疇,從湖南進發;命都統卓布泰為征南大將軍,率提督錢國安,向廣西進發。
本來大西軍應針鋒相對,可此時李定國正在永昌鎮壓王自奇、關有才叛亂,無暇反擊。洛讬、洪承疇一軍,出靖沅、鎮遠,至貴陽,擊走守將馬進忠,遂入據貴陽城。吳三桂一軍,由重慶至遵義,擊退守將劉鎮國,獲糧三萬石,降兵五千,遂入占遵義城。卓布泰一軍,亦連陷南丹、那地、獨山等地。
此時劉文秀已病逝,軍政統歸李定國執掌。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開始部署反擊。首先他致書李來亨,讓夔東十三家圍攻重慶,牽製湘楚,然後派馮雙禮、祁三升據貴陽附近雞公背,拒敵中路,派李承爵壁壘普安黃草壩(貴州興義),拒敵南路,派白文選據遵義孫家壩,拒敵北路。李定國自守北盤江鐵索橋,居中策應。
李定國此時中了洪承疇的計。當馮雙禮要求增兵入黔,出擊貴陽時,李定國接到洪承疇的來信,稱:“某本待罪先朝,誌切同舟,惟俟吳王(指吳三桂)之至,合兵以聽指揮,無煩王師遠出也。”李定國不知道真假,延緩增兵,貽誤了戰機。八月,李定國才率師東進,又趕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裏,士氣低落。相反清兵得到喘息之機,實力增強,開始攻滇。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鐸尼為三路統帥,進趨雲南。至十一月,中路鐸尼部敗馮雙禮於雞公背,陷安慶、曲靖,北路吳三桂都敗白文選於七星關,南部卓布泰部逼涼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戰死。李定國聞訊,親率主力三萬人與卓布泰決戰。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
李定國軍英勇阻擊,初戰告捷。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李定國軍疏於防備,又刮起北風,金槍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軍乘火勢猛射,致使李定國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泰抓獲處死,大西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
但是,這並未使李定國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麽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退迴昆明,永曆帝召開禦前會議,研究今後出路。講官劉範主張按劉文秀遺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陝洛地區。李定國提出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可以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
劉範、李定國均主張先轉移,再圖恢複。但永曆帝的臣僚多為滇人,不願離開家鄉,勳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永曆帝表示同意。李定國軍行進止,一以詔敕從事,並不敢堅持己見,隻是對沐天波說:“公其努力,願無生後悔而終憶餘言也。”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會師昆明,又立即緊追不舍。為了保護永曆帝脫離險境,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雲南騰衝),自己則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雲南保山)阻擊。二月,吳三桂又在大理敗白文選,氣勢洶洶追來。李定國決心打掉敵人的銳氣,全殲追兵,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
磨盤山在永昌城東,一名高黎貢山,為西南第一穹嶺,山路崎嶇,僅可通一騎。李定國料清兵窮追,必從此山經過,另士兵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裏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
果不出料,二月二十一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屍堵疊”。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大半,後退三十裏,包括固山額真沙裏布在內的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誌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由於李定國率領的大西軍作戰勇猛,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可是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係。三月,李定國、白文選相會於木邦(緬甸新維),商議今後去向。李定國認為:“緬甸地區貧苦,大軍進入緬甸日後必會發生禍亂,白文選則說:“現在內地都已經被清寇占領,繼續在內地會危險,不如,我隨皇帝去緬甸,你主持外部軍務大事。”兩人意見不和,便各自行動。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餘眾不過數千,勢力窘迫。不久,賀九儀從廣南率萬人來會合,祁三升、魏勇等均率部投歸,軍勢稍振。李定國將大營移孟璉(雲南瀾滄),多造印敕,遍結土司,號召共同抗清。沅江土司那嵩起兵響應。李定國部堅持數月,被清軍攻破,又移營孟艮,招安頭人,耕種納糧如郡縣例。
吳三桂見無法撲滅大西軍,又采取招降措施,一時農民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降。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三月,吳三桂用賀九儀妻子勸降,賀九儀剛要去投降竟被李定國殺了,從此無人敢言降字。
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曆十三年)二月,清廷決定分三路大軍攻貴州。平西將軍吳三桂同都統李國翰領北路軍從四川進攻,命貝子洛讬為寧南靖寇大將軍,會同經略洪承疇,從湖南進發;命都統卓布泰為征南大將軍,率提督錢國安,向廣西進發。
本來大西軍應針鋒相對,可此時李定國正在永昌鎮壓王自奇、關有才叛亂,無暇反擊。洛讬、洪承疇一軍,出靖沅、鎮遠,至貴陽,擊走守將馬進忠,遂入據貴陽城。吳三桂一軍,由重慶至遵義,擊退守將劉鎮國,獲糧三萬石,降兵五千,遂入占遵義城。卓布泰一軍,亦連陷南丹、那地、獨山等地。
此時劉文秀已病逝,軍政統歸李定國執掌。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開始部署反擊。首先他致書李來亨,讓夔東十三家圍攻重慶,牽製湘楚,然後派馮雙禮、祁三升據貴陽附近雞公背,拒敵中路,派李承爵壁壘普安黃草壩(貴州興義),拒敵南路,派白文選據遵義孫家壩,拒敵北路。李定國自守北盤江鐵索橋,居中策應。
李定國此時中了洪承疇的計。當馮雙禮要求增兵入黔,出擊貴陽時,李定國接到洪承疇的來信,稱:“某本待罪先朝,誌切同舟,惟俟吳王(指吳三桂)之至,合兵以聽指揮,無煩王師遠出也。”李定國不知道真假,延緩增兵,貽誤了戰機。八月,李定國才率師東進,又趕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裏,士氣低落。相反清兵得到喘息之機,實力增強,開始攻滇。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鐸尼為三路統帥,進趨雲南。至十一月,中路鐸尼部敗馮雙禮於雞公背,陷安慶、曲靖,北路吳三桂都敗白文選於七星關,南部卓布泰部逼涼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戰死。李定國聞訊,親率主力三萬人與卓布泰決戰。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
李定國軍英勇阻擊,初戰告捷。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李定國軍疏於防備,又刮起北風,金槍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軍乘火勢猛射,致使李定國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泰抓獲處死,大西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
但是,這並未使李定國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麽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退迴昆明,永曆帝召開禦前會議,研究今後出路。講官劉範主張按劉文秀遺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陝洛地區。李定國提出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可以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
劉範、李定國均主張先轉移,再圖恢複。但永曆帝的臣僚多為滇人,不願離開家鄉,勳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永曆帝表示同意。李定國軍行進止,一以詔敕從事,並不敢堅持己見,隻是對沐天波說:“公其努力,願無生後悔而終憶餘言也。”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會師昆明,又立即緊追不舍。為了保護永曆帝脫離險境,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雲南騰衝),自己則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雲南保山)阻擊。二月,吳三桂又在大理敗白文選,氣勢洶洶追來。李定國決心打掉敵人的銳氣,全殲追兵,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
磨盤山在永昌城東,一名高黎貢山,為西南第一穹嶺,山路崎嶇,僅可通一騎。李定國料清兵窮追,必從此山經過,另士兵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裏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
果不出料,二月二十一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屍堵疊”。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大半,後退三十裏,包括固山額真沙裏布在內的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誌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由於李定國率領的大西軍作戰勇猛,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可是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係。三月,李定國、白文選相會於木邦(緬甸新維),商議今後去向。李定國認為:“緬甸地區貧苦,大軍進入緬甸日後必會發生禍亂,白文選則說:“現在內地都已經被清寇占領,繼續在內地會危險,不如,我隨皇帝去緬甸,你主持外部軍務大事。”兩人意見不和,便各自行動。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餘眾不過數千,勢力窘迫。不久,賀九儀從廣南率萬人來會合,祁三升、魏勇等均率部投歸,軍勢稍振。李定國將大營移孟璉(雲南瀾滄),多造印敕,遍結土司,號召共同抗清。沅江土司那嵩起兵響應。李定國部堅持數月,被清軍攻破,又移營孟艮,招安頭人,耕種納糧如郡縣例。
吳三桂見無法撲滅大西軍,又采取招降措施,一時農民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降。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三月,吳三桂用賀九儀妻子勸降,賀九儀剛要去投降竟被李定國殺了,從此無人敢言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