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一年(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當初跟隨他的開國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相繼去世,努爾哈赤亦時常緬懷,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結束了輝煌的一生及對後金11年的統治,終年68歲。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並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後,經過二十餘年征伐,統一了鬆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八旗製度。設議政王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創製滿文。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沈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於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沈陽,占領了遼東大部地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為寧前道袁崇煥所敗。旋病死,年68歲。初諡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後累次加諡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沈陽福陵。
在政治上,努爾哈赤製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在用人問題上,努爾哈赤強調了六項原則:一是必須任用賢人;二為不論親疏門第,公正舉人,“勿論根基,見其心術正大者而薦之,莫拘血緣,見有才者即舉為大臣”;三係不拘一格,用其所長,“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於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四乃舉賢貶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舉不升,則賢者何由而進,不肖者不貶不殺,則不肖者何由而懲”;五是獎懲分明,功必賞,過必罰,“有善行者,雖係仇敵,亦不計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雖親不貫,必殺之”;六為賞賜效勞官將,視其所需,賜與馬、牛、阿哈、食穀、衣服、財帛和妻室。
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裏、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裏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努爾哈赤也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努爾哈赤戎馬生涯長達44年,史稱他“用兵如神”,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在軍事謀略上,在指揮藝術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圍城攻堅、裏應外合、鐵騎馳突、速戰速決,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恁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兵略,成為中國軍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他在軍隊組織、軍隊訓練、軍事指揮、軍事藝術等方麵的作為,都可圈可點。特別是他在作戰指揮藝術上,對許多軍事原則,如重視偵察、誘敵深入、據險設伏、巧用疑兵、驅騎馳突、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一鼓作氣、速戰速決、用計行間、裏應外合等,都能熟練運用並予以發揮。
同時,努爾哈赤注重兵器的革新,努爾哈赤在與明朝交戰中,多次遭遇明軍火力阻擊,深知火器的厲害,知道欲破城壘“非炮不克”。除用繳獲的大批槍炮彈藥武裝軍隊外,還命令歸順的漢軍官兵“準備”一定數量的火炮,以加強攻堅力量,並演練出新的戰法,據徐光啟《略陳台銃事宜並申愚見疏》記載,努爾哈赤攻城時,先用大型火銃在百步外專打城牆,然後再乘機用雲梯等攻城器械進行攻擊,而野戰時,總會部署大大小小各種火器為先鋒,陣型整齊的衝過來,沒有必中的把握就不發射。
另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製度,女真民俗壯者皆兵,素無其他徭役,平時多以漁獵為生。每次作戰或行獵,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師,每十人以一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總領其餘九人負責各方動向。努爾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這種傳統的狩獵組織形式,牛錄額真也成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總分為環刀、鐵錘、串赤(鐵丳皮牌)、能射四軍,成為後來創建旗製的基礎。
隨著努爾哈赤兵馬越來越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吞並烏拉以後對屬下人馬進行一次整編,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置一牛錄額真(後稱佐領)管理,並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隨著努爾哈赤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於是以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後稱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以梅勒額真(後稱副都統)二人副之;固山額真之上則由努爾哈赤之子侄分別擔任旗主貝勒,共議國政。旗的數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分長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種,分別是清朝時期前鋒、驍騎和護軍營的前身。
除了軍事外,八旗製度還兼有行政、生產、司法、宗族諸職能。努爾哈赤創製八旗使凝聚力渙散的女真部民整合為一組織紀律性很強的社會整體,增強了軍隊戰鬥力的同時也成為了努爾哈赤成就霸業的一把利刃。
努爾哈赤還采取了正確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遠,先弱後強,逐步擴大。他積極爭取與蒙古聯盟,盡力避免過早地遭到明朝的打擊,直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發動叛亂以前,沒有受到明軍的征剿,這極大地有利於統一女真事業的順利進行。充分發揮了軍事指揮才幹。他長於用計,重視保密,多謀善斷,議即定,定即行,出兵猶如暴風驟雨,迅不可擋,經常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
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在政治以及軍事上一係列的改革和創新,使得後金不斷強大,為後來清朝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並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後,經過二十餘年征伐,統一了鬆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八旗製度。設議政王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創製滿文。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沈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於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沈陽,占領了遼東大部地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為寧前道袁崇煥所敗。旋病死,年68歲。初諡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後累次加諡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沈陽福陵。
在政治上,努爾哈赤製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在用人問題上,努爾哈赤強調了六項原則:一是必須任用賢人;二為不論親疏門第,公正舉人,“勿論根基,見其心術正大者而薦之,莫拘血緣,見有才者即舉為大臣”;三係不拘一格,用其所長,“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於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四乃舉賢貶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舉不升,則賢者何由而進,不肖者不貶不殺,則不肖者何由而懲”;五是獎懲分明,功必賞,過必罰,“有善行者,雖係仇敵,亦不計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雖親不貫,必殺之”;六為賞賜效勞官將,視其所需,賜與馬、牛、阿哈、食穀、衣服、財帛和妻室。
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裏、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裏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努爾哈赤也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努爾哈赤戎馬生涯長達44年,史稱他“用兵如神”,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在軍事謀略上,在指揮藝術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圍城攻堅、裏應外合、鐵騎馳突、速戰速決,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恁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兵略,成為中國軍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他在軍隊組織、軍隊訓練、軍事指揮、軍事藝術等方麵的作為,都可圈可點。特別是他在作戰指揮藝術上,對許多軍事原則,如重視偵察、誘敵深入、據險設伏、巧用疑兵、驅騎馳突、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一鼓作氣、速戰速決、用計行間、裏應外合等,都能熟練運用並予以發揮。
同時,努爾哈赤注重兵器的革新,努爾哈赤在與明朝交戰中,多次遭遇明軍火力阻擊,深知火器的厲害,知道欲破城壘“非炮不克”。除用繳獲的大批槍炮彈藥武裝軍隊外,還命令歸順的漢軍官兵“準備”一定數量的火炮,以加強攻堅力量,並演練出新的戰法,據徐光啟《略陳台銃事宜並申愚見疏》記載,努爾哈赤攻城時,先用大型火銃在百步外專打城牆,然後再乘機用雲梯等攻城器械進行攻擊,而野戰時,總會部署大大小小各種火器為先鋒,陣型整齊的衝過來,沒有必中的把握就不發射。
另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製度,女真民俗壯者皆兵,素無其他徭役,平時多以漁獵為生。每次作戰或行獵,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師,每十人以一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總領其餘九人負責各方動向。努爾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這種傳統的狩獵組織形式,牛錄額真也成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總分為環刀、鐵錘、串赤(鐵丳皮牌)、能射四軍,成為後來創建旗製的基礎。
隨著努爾哈赤兵馬越來越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吞並烏拉以後對屬下人馬進行一次整編,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置一牛錄額真(後稱佐領)管理,並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隨著努爾哈赤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於是以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後稱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以梅勒額真(後稱副都統)二人副之;固山額真之上則由努爾哈赤之子侄分別擔任旗主貝勒,共議國政。旗的數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分長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種,分別是清朝時期前鋒、驍騎和護軍營的前身。
除了軍事外,八旗製度還兼有行政、生產、司法、宗族諸職能。努爾哈赤創製八旗使凝聚力渙散的女真部民整合為一組織紀律性很強的社會整體,增強了軍隊戰鬥力的同時也成為了努爾哈赤成就霸業的一把利刃。
努爾哈赤還采取了正確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遠,先弱後強,逐步擴大。他積極爭取與蒙古聯盟,盡力避免過早地遭到明朝的打擊,直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發動叛亂以前,沒有受到明軍的征剿,這極大地有利於統一女真事業的順利進行。充分發揮了軍事指揮才幹。他長於用計,重視保密,多謀善斷,議即定,定即行,出兵猶如暴風驟雨,迅不可擋,經常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
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在政治以及軍事上一係列的改革和創新,使得後金不斷強大,為後來清朝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