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托及薩哈廉承父遺命(“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擁皇太極嗣汗位。


    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即汗位,焚香告天,改元天聰,次年為天聰元年,清史上稱他為太宗文皇帝。


    皇太極嗣位後,仍遵太祖遺誌,把八旗兵隊,格外簡練,候命出發。


    一日,皇太極正與諸貝勒商議軍務,忽報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遣史前來吊喪,並賀即位,實則是刺探虛實。


    原來寧遠大捷後,經略高第因為不發援軍被罷官,明廷以王之臣將其替代,並升任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仍駐寧遠,又命總兵趙率教鎮守關門。袁崇煥欲複孫承宗舊製,與趙率教巡視遼西,想要大興屯田,恢複高第放棄的疆土,會聞努爾哈赤病逝,遂思借吊賀的名目,窺探後金虛實;來史即見皇太極,相見後遞上兩道文書,與吊賀禮單。


    皇太極披閱,見書中有釋怨修和的意思,便向來史道:“我國非不願修好,隻因七恨未忘,失和至今。今袁撫書中,雖欲斂兵息怨,尚恐未出至誠,請你歸後,勸他以誠相見為是。”來史亦請皇太極慈悲為念,免動兵戈。皇太極乃令範文程修好答書,交與部下方吉納,命率溫塔石等,偕來史赴寧遠,於是雙方言和,各自生息,袁崇煥於是修城築壘,屯兵墾田。


    這一年對於明朝,是不太平的一年,二月,太監李實誣劾周順昌等七人,魏忠賢借機複起大獄,令緹騎至蘇州抓人,緹騎至蘇州,首逮周順昌。順昌有德於鄉裏,士民聞其被逮,憤怒號冤,不期而集者數萬人。


    六月初五日醜時,山西大地震。靈丘連震一月有餘,震搖數十次,全城盡塌,官民廬舍無一存者,壓死居民五千二百餘人,往來商賈不計其數,枯井中湧水皆黑。此次地震共波及四省六十餘府州縣。


    七月初一日,江蘇發生水災,大風自靖江東北起,怒號振地,屋瓦橫飛,江水為之大漲,浮屍相屬,大水八日方退。


    八月,陝西流民起義,由保寧進入四川,活動於廣元、神宣之間,為神宣指揮吳三桂擊破,十二月間,又從眉林溝進攻,為守備王虎所擊,其首領之一紀守恩戰死。後退至陝西寧羌州界。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與袁崇煥言和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已將王之臣召迴,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屬袁崇煥管理,袁崇煥此時正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


    然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平遼總兵毛文龍上書,說後金入犯東江,朝鮮國王李倧,因滿軍入境,向明乞援。


    明廷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方調遣間,見杜明忠入帳,呈上皇太極寫來的文書,袁崇煥約略一看,大概是以下三條:“第一條,是畫定國界:山海關以內屬明,遼河以東屬後金;第二條,是修正國書,我皇太極見到大明的皇帝低你一頭,但是明朝諸臣見了我也要給我麵子;第三條,是輸納歲幣:後金以東珠、參、貂為贈,明朝也要以金銀布緞為報。”


    袁崇煥怒道:“他犯我東江,並出兵朝鮮,一味蠻橫,還有什麽和議可言?”遂置之不答,但飭水陸各軍,趕緊出發。無奈朝鮮路遠,一時不及馳救,袁崇煥想到此處,也覺焦急。


    崇煥善戰善守,較諸熊廷弼、孫承宗,尤為出色。初為殿前參政,誓守寧遠,繼為遼東巡撫,遺書議和,非前勇而後怯,而是議和以懈滿軍,為修複遼西之計,固非以議和為久計。然而皇太極也是英雄,與袁崇煥不相上下,亦是議和以圖發展。


    畢竟朝鮮能否抵擋後金?我們且看下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淺談清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下論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下論道並收藏淺談清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