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實驗,沒有多大的直觀性,因為時間被加速得太快,所以根本就感受不到這種,超自然的現象給人們的震撼,於是追風隻在講了一番原理後,便沒有加以展示,但是第二個實驗的直觀性卻很強,於是他便要求所有認真對待。

    所謂天地大衝撞實驗,說白了的話,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就是拿兩類形態不同,也就是同時呈出現固態和液誠的固定質量的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在太空的真空失重環境之中,撞擊不同質量,不同的形態下的較大球體,進而以此來觀察它們,最後的結果。

    這個實驗不說每個人都能猜到將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可能碰到物理學方麵專家的話,估計連看也不會多看幾眼。

    意思很明白,專家們認為當時的夏洛這就是在玩小孩子的把戲,所以還沒等他把實驗做完,最後留下來的物理方麵的科學家,竟然隻剩下了三個人。

    當然了,這三個人自然不是因為欣賞夏洛的實驗,所以才會留下來的,他們之所以會留下來,其實也隻是為安慰他而已。

    可笑的是,這三個人最後留下來的人,竟然都成為了現如今靈能力學的頂級科學家,而原因也正是因為,他們被請求著得到了答案,也就是這幾個實驗的本質性目的。

    “渙元體當中著名的天地大衝撞實驗,看上去確實很簡單,它的結果解釋的是,物質的集群效應對於空間的需求,進而也間接的解釋了,力對於空間的需求。

    這裏的話,我暫且不作任何的說明,這是曆史上出現的一個最冷的冷笑話。隻是很可惜,這個笑話,乃是屬於我們全人類的笑話,所以我要求大家,在觀看這個實驗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多去想一想,多去看一看,認真的思考。

    可能你們同樣也會認為,這個實驗會很無聊。事實上,它確實有一點無聊,或者說表麵上看上去,它沒有任何的意義。

    不過,一會兒我將會抽出三位同學,來分別對這個實驗作一次猜測性的評價,我想知道大家對夏洛做的這個實驗的個人看法。一會兒大家都可以試著去想像一下,當年他為什麽要做這個,看上去很無聊,並且好像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實驗?”

    正如追風所說,或許連李梓睿也沒有想到,這個實驗當真的無聊到的極點,更可以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原因無它,實驗的過程進行了不久之後,已然可以清晰的明白,其實這就是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之中,用兩個一大一小的漂浮球體,以不同的方式相互撞擊,看上去的確有一點像天體之間的大衝撞。

    例如,在整個實驗的圖像當中可以清晰看到,有時候是用小球去撞大球,有時候則又是用大球去撞小球。

    當然了,不一樣的速度下,也會有著不一樣的結果。並且極為貼切的是,在演示的過程當中,畫麵會時不時的出現暫停,或者放緩,然後將撞擊後的效果,一連去做好幾次的鏡頭特寫,以方便大家觀看到,這其間的細微過程。

    想來這個實驗確實如追風老師說的一樣,簡直是無聊到了極點,而且像這樣的實驗,不說是現在會有什意義,恐怕就算放在一千多年之前早就有人做過了,所以在李梓睿看來,哪裏還會有什麽更多的發現,也難怪當年夏洛進行這個實驗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他的鬼話。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就連李梓睿也能看出來,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麽。可能就算上過初一的小朋友,都能夠看得出接下來,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看了一會兒之後,李梓睿也漸漸失去了耐性,隻是他很好奇,夏洛的腦袋瓜子裏麵,到底在想什麽,難道說就是不斷的用各種形態的球去撞大球,然後再用大球,再撞迴一次小球,整個實驗都是來迴的撞來撞去嗎?

    果然,這個實驗沒有一點的趣味性,和李梓睿猜想的一模一樣,更可以說一點也不高深,簡直還不如去看公雞打架來的實在。

    和李梓睿一樣,其它人也在看完了十幾遍後,依然沒有看出任何的鬼明堂,所以竟然有人打起了瞌睡,由此可見,這個實驗是有多麽的無聊。

    但是縱然如此,台上的追風老師卻沒有停止的意思,依然還在播放著這種無聊的畫麵,同時更是提醒道:“同學們,請大家都耐心一點,即然你們同樣對這個實驗沒有任何的興趣,那就再多看一個小時吧!如果在一個小時之後,還沒有人提出問題,那麽下麵的課程,也就不用上了。”說完之後,他放下了自己的投儀影,走出了教室。

    顯然,追風對於大家如今的表現,很是失望,而李梓睿卻怎麽也看不出來,這個實驗到底還有著什麽樣的意義,縱然追風剛才已經稍微的解釋過原理。

    用一個球,去撞另一個球,然後這兩個球,要麽被撞得體無完膚,要麽被撞在一起,然後這就是力對於空間的需求,表現的是物質的集群效應?

    很顯然,李梓睿依然還是不能理解這一點,而他同樣也不能想明白,這一實驗,又是以著什麽樣的科學道理來解釋這一切的。但是慢慢的,李梓睿似乎也發現了一些不同點。

    例如,用不同形態的小球,去撞擊向不同形態的大球之後,結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或許,這種結果他自己早就能猜到,但是同樣的,懷著夏洛為什麽要這麽做的心思,李梓睿在看過半個小時以後,忽然又發現了一點,在不同的情況下,似乎所有的結果,都有著一個過渡性的相同特征。

    比方說,固態小球如果由低速慢慢轉為高速,那便會出現,小球先是被撞大球彈開,然後就是慢慢地兩者會同時向一個方向移動,進而直到最後,小球會與前進著的大球融為一體,再最後來,小球直接被撞成粉沫,大球則隻是被撞球了一部分,而最後的最後,或許是因為小球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大球和小球竟然都被撞成了粉沫與塵埃。

    可以說,這其實就是一個過程。同樣的,當兩個球體同為液態的時候,這一過程又有不同了。

    例如,如果依然還是用小球去撞大球,那麽最初小球會被融合,然後大球表麵上隻出現過一道漣漪,進而被撞擊後由靜止改變為勻速運動,而如果小球的速度再快一點,這一現象則又會更為的明顯,大球會嚴重的變形,直到小球的速度,超過了大球的承受範圍後,兩者都會被撞成類似於塵埃與粉沫一樣的狀態,然後再一次的在過程當中,進行相互融合。當然,如果速度再快的話,連這種融合也不會發生了,就好比兩個固態的球體,完全被撞成粉末四飛而散一般。

    事實上,這個實驗確實沒有太多的研究價值,但是李梓睿卻很快發現,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就是能量對於空間需求上的不同表現,而在這一實驗的結果當中,實際已經可以看出來,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被人們認為最為正常不過,卻又代表著不同意義概念的科學解釋。

    李梓睿不由換位思考的想道:“如果說能量是對於空間的需求,那麽就是說,當這種需要能夠被承受住,就算小球的速度再快,那麽它的能量,也會被大球隻是改變空間位置的方式,而被吸收掉,從而不會造成整體上的瓦解。也就是說,如果大球足夠大的話,縱然小球速度有多快,大球也能承受得住。而如果這種需求超出了一定的臨界值,那麽就會引起,整體上的瓦解,而這個臨界值,其實就是不同元素之間,由於相互作用力所產生的,物質群體效應的相關數值?哦,我明白了,夏洛其實是想用這個實驗,來測量出每一種元素之間,所存在的物質集群效應的初始值?而球體,是受力最均勻的幾何形態,所以他的根本目的,一是為了證明,由能量產生的力,其實是一種物體不被作用力破壞時,對於空間的需求,同時又可以證明,當這種需求一旦達到臨界點時,它就會變成一種直接的破壞,然後物體會因為承受不住這種猛烈的需求,從而導致本身基本結構被破壞掉?”

    當然,李梓睿很快又將這一結論,推廣到宏觀層麵上的天體運動,以及微觀層麵上的,基礎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之上,並且以著物質群體的概念,對整個過程進行了理想化的推導。

    推導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如果說放到微觀角度上來看的話,那麽這一最為常見的現象,便可以理解為,能不能承受住能量衝擊的問題,也就是之前課堂上他所聽到的,將石頭移動到山頂上時,會不會因為用力過度,從而導致石頭變成粉沫的理論。

    簡言之,這個實驗最後其實是為了證明,在微觀層麵下,物質之間的能量衝擊,又會導致什麽樣的結果。而如果再將這些被撞擊而成為粉沫的物質,加速到光速呢?那又會是什麽結果?有沒有這種可能,最後能剩下來的最小顆粒,其實就是光子,輻射,這些人們一直在尋找的載力子?

    李梓睿越想越為心驚,他聯想到了粒子加速器到底是為了做什麽。

    簡單來說,粒子加速器其實就是為了,把大一點的粒子,再以超的高速,撞成更小的粒子,然後一直這麽撞下去,直到它達到人類可以控製的撞擊極限速度。

    所以,如果用科學理論來推斷的話,直徑越大的粒子加速器,其間被撞擊的粒子所需要走的彎路,也會越小,而如果能夠將這一半徑,延伸至近乎於直線程度的話,那麽這一撞擊過程當中的最大加速度,也會呈現出直線的上升,而人們也可以以此來得到,更小更能接近直接參與能量和質量轉換的最小粒子,從而找到它們的載力子。

    三種基本力的載力子,就是如此來找到的,隻是很可惜,引力卻怎麽也找不到,那麽這個實驗,難道說還和引力有關?

    再多的,李梓睿已經推斷不出來,畢竟他也隻能想象到這一層麵。同時,在想明白這其間的原理之後,李梓睿忽然發現,這個看似無聊到極點的實驗,似乎正是以著宏觀的視角,來解釋著微觀層麵上,大家都還不能理解的一些微觀物理現象。

    但是同樣的,夏洛之後一定還做過另外幾個實驗,從而證明過,這樣的方法,是找不到引力的載力子的。那麽,追風老師為什麽還要大家,一遍又一遍的看著這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經典物理實驗。

    “科學迴爐理論?不會在這個實驗當中,其實已經解釋過,引力的載力子到底是什麽了吧?嗬嗬,不可能,這也太不現實了。”李梓睿莫中想到,忽然覺得自己有些可笑。

    在他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如此簡單的實驗,又怎麽可能能解釋得了,引力的載力子是什麽?

    不過,在想通了之前的疑點之後,李梓睿卻不由由衷的佩服起,這位名叫夏洛的超級天才,可以說他乃是以著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著能量對於物質的影響,雖然說並不是那麽的直觀。

    教學的意義已經達到,直到追風再一次迴來之後,李梓睿毫無懸念的成為了被抽中的對象,於是他便將自己的想法,如實的陳述開來,並帶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而到了這個時候,關於介質能量、次介質能量、非介質能量的三個定義,也顯得不再那麽難以理解。

    介質能量不用多作解釋,很容易便能理解,而相對來說非介質能量,則指的正是通過改變空間,來進行能量傳導的能量形態,如引力和靈力。至說次介質能量則是指的是,存在於兩者之間的過渡性能量表現,例如光具有一定的物質的特性,但是它卻超脫於物質的穩定性,不具有物質的普遍性,那麽這樣的能量傳導方式,則是屬於次質能量的範疇。再比方說,輻射類的電磁波,伽馬射線等,便是屬於次介質能量。

    李梓睿的迴答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而用追風的原話來說,這乃是每個人的散發性思維能力,所以往往大家認為是一張白紙的人,反而會因為思維沒有被大家普遍性的思維認識所固化,從而反而更容易以另一個角度去發現新的疑點。

    換句話來說,渙元體當中的天地大衝撞實驗最後解釋的是,如果物體本身足夠穩定的話,那麽能量則有可能會被物體本身所承受住的極限消化掉,從而隻引起局部空間的變化,表現上則為物體的慣性,而如果能量所造成的衝擊過於猛烈,那麽物體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壞,從而由微觀層麵的變化,轉變為宏觀層麵上的結構性變化。

    所以說,如果將之前追風所提到的兩個定義統一來看的話,它們似乎說的是一樣的原理,無論是慣性還是由時空扭曲所產生的萬有引力,都可以用能量對於空間的需求來解釋。

    但是,縱然能明白這一點,李梓睿卻依然又有些不太明白兩者之間的區別,於是又問道:“追風老師,這兩個定義應該有不同點才對?我總感覺好像哪裏不對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渙元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玖世散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玖世散仙並收藏渙元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