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講台上的詩語非的講解來看,自然界中人們所認為的穩定物質,其實都存在著相對的穩定,以及相對不穩定的條件。
故而,即使是自然狀態下人們所認為的穩定物質,也存在著難以被發覺的不穩定現象。
而詩語非所描述的這兩種狀態,即相對的穩定,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麵上,而相對的不穩定現象,則主要表現在微觀層麵。
這便如量子力學當中提到的,宏觀上的物質是穩定的,但是在亞原子量子領域之內,有一類粒子卻是不穩定的。並且,在這一微觀層麵上,它看似也並不遵守能量守恆,但是實際上,其物質整體的特性,卻又是遵守能量守恆的,而這裏便要提及,更深領域的相關知識點。
在量子理論的基礎構架當中,粒子被分為了“虛”粒子,和“實”粒子。實粒子可以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粒子,而虛粒子則是相對不穩定的粒子。
依學術解釋來看,虛粒子依靠借來的能量和時間得以生存,而能量的不確定性,則又會引起它們的一些奇怪的效應,諸如光子可以突然從虛無中生成,不過之後它又馬上再度消失,而出現這種現象的概率則正是一種奇怪,並而脫離能量守恆的現象。
簡單來說,宏觀參照條件下,物質的穩定是一種宏觀表現形態,而在微觀參照條件下,物質的內部實則存在著一部分穩定粒子,而它們可以被發現,也可以被規律解釋,指的正是實粒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卻是,能夠被發現,卻又不能用規律去總結它的虛粒子。當然,人們也能通過科學手段,來找到它的軌跡,證明它的存在,並且以往的科學界則以此來認為,量子之間存在著形態上的躍遷,即處於高能級上的量子,存在著會向低能級的躍遷過程。
而這一理論,也正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石,即著名的真空衰變理論。事實上,李梓睿所了解到的微觀粒子逸散學,也正是由此發展而來的一門學科。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如果這種不穩定,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是能夠得到進一步放大的話,那麽這個時候物質的表現形態,便有可能會在宏觀層麵之上,被直觀或者間接的表現出來,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實則也可以被看作為,正是在發生著相對穩定可控的真空衰變。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作何力的作用下,一個平靜的湖麵一眼看去它是靜止的,但是實際上在微觀層麵,構成水分子的原子當中,所捕獲的電子,實則一直在圍著原子核轉動,但是人們卻還是會直觀性的認為,湖麵是靜止的,而這就是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視角所帶來的,觀點上的不同。
意思也就是說,微觀影響著宏觀,宏觀上不能被人們所察覺的現象,並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過,隻是因為受限於探測與認識的手段,有可能人們還發現不了它。故而說來,實際上粒子所表現的各種現象,已經因為微觀上的影響不能被表現在宏觀上,而被真實可見的世界掩蓋了。
如,核聚變過程當中,物質肯定會伴隨著熱脹冷縮等各種各樣的宏觀現象,所以如果將宏觀與微觀放在一起來共同分析,那麽假設在這一過程當中,有某一個環節是被瞬間被完成的,那麽數據上是不能被表現不出來的。
這便好比,古代的人們認為火的燃燒是因為添加了樹枝,所以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但是後來的人們又意識到了氧氣的存在,於是火的溫度又被再一次提升。
由此可見,科學的發展,實則正是將現象當中存在著,卻又被忽略的某一個環節,再一次進行合理的解釋,從而還原了其中的過程,而不是去以規律去尋找一個結果。
簡單概括的話,物質穩定的結果是規律,而不穩定的過程,則是決定規律的真理。實際上,人類的科學進步,正是隨著能解開一個一個解開這一過程,並且也隻有解開這些過程,基礎物理學才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推進。
現在返迴之前的話題,比如,在能量傳遞的過程當中,空間的瞬間轉換,很多時候並沒有影響物質的特性,而它也隻是影響了物質的空間位置,產生了並不直觀的相對勢能。
那麽,這種被客觀表現出來的能量轉換方式,便會因為即沒有影響過程,也沒有影響結果,從而可以被忽略掉,因為如果把它放在數學公式裏麵計算,它的結果便會是1=1.
其實,這一過程和人們當時認識火焰,認為隻要加樹枝進去,就可以讓火燒得更旺,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氧氣在地球的大氣之中,乃是時刻普遍存在的,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會認為,隻要加樹枝進去就可以了,而這一認識實則也就是把氧氣,給直接的忽略掉了。
而事實也已經證明,在正常存在的普遍條件下,加樹枝確實是可以讓火燒得更旺,並且這個結論是沒有人能夠否定的。
隻是後來的工業時代,人們又意識到增加氧氣也會使得火焰燃燒得更為充分,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同樣的,就算人們已經明白了氧氣的存在,在燃燒的過程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卻依然沒有人能夠反駁,加樹枝進去火焰也一樣會燃燒得更旺。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規律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確的解釋原理,但是這也隻是局部的正確,並不是本質的原因。簡言之,規律可以被應用,但是本質上的真理,才是引起規律產生的原因,而如果有那麽一種真理,是用規律找不到的,那麽人們也隻能去利用規律,進行技術層麵上的提升,而不能去了解它的本質。
同樣的,如果這一問題被放在物質的宏觀與微觀層麵上來思考的話,則又會轉變成,對於物質本質的認識程度,會直接導致技術層麵上的小幅度提升,但是同時卻又突破不了這一壁壘。
是以,這種以技術手段來作為提升條件的科學發展,終究還會遇到瓶頸,因為三維空間存在可以被直觀了解的層麵所表現出來的,隻限於三維表現來的存在規律,而如果這一規律在三維世界當中,不能被直接表現的話,那麽人們則會因為受限於認知上的局限性,對於微觀層麵上的各種反常現象,而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於陷入明明知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都是正確的矛盾,卻又不能解釋它們為什麽會存在著直接的矛盾。
例如,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其實結果和實際上人們所感受到的現實,是有矛盾的,但是它卻是正確的,而人們卻又找不出為什麽會存在這一矛盾,隻能變相的去接受這一事實,進而認為跑得更快的人,時間就會變更慢,而之所以人們感受不到這一點,也隻是因為大家都處在慢速宇宙時空之內。
用詩語非的原話講述,這其實也是一道科學邏輯鎖,而科學研究的重點,本質上便是為了還原過程,而不是得到一個結果,故而科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便是為了解釋這種矛盾存在的原因,以期讓理論與現實世界,進行統一而合理的解釋。
“相對論也存在著科學邏輯鎖嗎?老師,到底什麽是科學邏輯鎖?”聽到這裏,已經有人忍不住問道。
台上的詩語非似乎沒有心思講解得太多,笑道:“科學邏輯鎖,是限製科學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它是由二律背反理論,延伸而來的哲學邏輯理論。雖然說這對於你們將來非常的重要,但是剛才我已經說了,這裏我暫不作重點解釋。”
又是類似的一番話說了也等於沒說,這讓李梓睿大為失望,不過他卻聽得更為認真,於是想著下課以後,一定要好好的去查一查。
此為後話,之後詩語非又舉了一個例子。比方說,原子之間確實也可以進行能量轉換,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的能量轉換,卻隻是間接性作用,並不是外來基礎能量直接作用後的結果,這便好比拿相對穩定的物質,去影響另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結果依然還是相對穩定。
換句話來說,當兩個能量不等的原子,在不受到外界幹擾的情況下被靠攏在一起,那麽兩者在進行能量轉移的時候,它們隻是將本身所具有的能量,進行了穩定條件下的相互之間的傳導,而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受到基礎能量單位的直接作用。
這一點相當的重要,用古代化學來解釋的話,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能量的釋放和吸收過程,其實就是化學鍵的改變,而這裏所提出來的“鍵”,實則又可以被看作為吸引力,與排斥力的不同表現。
力乃是由於能量的轉移,產生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一類,特殊表現方式,它不單單隻是載力子定義當中的移動,因為勢能所表現出來的力,並沒有移動過任何的載力子,但是勢能卻產生了力的作用,所以詩語非承認載力子定義的同時,卻又否定了它的通用性。
即,在近代物理學當中,關於力的定義,存在著以維度劃分的機製,而不是將所有的力統一來進行解釋,因為定義被統一過後,便會直接導致人們對於力的認識層麵上進行了降維,從而會將所有的力,都當成一種力來看待,進而也就根本解釋不了,高維度的力又是何種的表現方式。
如,在靈能學當中,它的標準模型是已經被證實的,並且有著相應定義下的三種基本力,它們被定義為三維力,而引力和靈力,則又被定義為四維力。當然,用詩語非的解釋,二維力便是排斥力,和吸引力,至於說一維力是什麽,她便沒有解釋過,而關於這一部分,即力的維度方麵的表現,她也隻是一言來概括。
渙元體基礎理論構架當中想要找到的,正是更高維度的五維力,即渙元體基礎理論下提出的,令物質湮滅,與產生的第六種基本力——造物之力。
而這,也正是為什麽人們對渙元紀的到來,如此渴望的原因所在。
因為,在這一理論構造下,如果物質與能量轉換過程當中出現的湮滅過程,能夠被解釋的話,那麽反過來,物質即然能由某些條件而產生湮滅,也會同樣可以解釋,物質又會因為什麽而產生。
顯而易現,這一過程要想解釋的正是,亞原子量子領域之內,關於各種粒子的抵消、湮滅、產生的具體過程,而現在的靈元紀,人們還隻是找到了它們之間存在的抵消的規律而已,還並不能解釋其它的兩個過程,又是因為什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毫無疑問,在渙元體的理論構架當中,造物之力便是宇宙中屬於反物質所表現出來的力,而隻要找到這一把鎖,似乎已經可以實現,單隻以能量改變正反物質的表現形式,從而憑空製造出各種明物質,或者是反物質,進而便能夠達到憑空造物,或者說物質湮滅的能力。
毫無疑問,這一過程和當年人們利用了核裂變造出原子彈和氫彈後,再想著再一次將這一過程反過來,研究出以核聚變為原理的人造太陽一樣,其間的意義不言而喻。
當然,這隻是理想化的最好結果。換句話來說,如果第六種基本力能夠被找到的話,那麽宇宙中反物質的載力子,也將被人類找到,而這個秘密,便是藏在了物質個體,轉化為物質群體的過程當中。
現如今的人類,隻能將物質群體,轉變為物質個體,從而來獲得難以想象的能量釋放,而如果能撐握第六種基本力的話,那麽這一過程理論上來說,似乎也可以被反過來。
在靈元紀人們實則正是利用,引力和靈力的基礎理論,完成了類似於核裂變的“元素分解”技術,隻是這一技術,不單單隻是限製於同位素之間的衰變,已然涉及到了各大元素與元素之間在“衰變”後的能量釋放。
故而,如果能找到第六種力,那麽整個人類世界的紀元將會被再一次的改寫,而人類也將由靈元紀,進入下一個能夠創造物質,湮滅物質的時代,即人們設想當中,真正的超神時代——渙元紀。
激動人心的講解,雖然還不算很全麵,並且很多過程都是被一言帶過,但是李梓睿已經看到了科技所能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也難怪他身邊的很多人都在說,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化,看來一點也不假。
李梓睿已經能了解到,近代基礎物理學中,之所以引用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這兩大定義的原因所在,正是因為物質群體可以在複雜的條件下,產生極為複雜的集群效應。
這種集群效應,可能是化學鍵的變化,從而使得物質發生宏觀形態的改變,也可能是原子形態以下的,基礎物質與基礎物質之間的吸引力與排斥力的變化,從而使物質本身發生基礎結構性的改變。
從條件上來看,要能滿足這一過程當中,物質群體需要多種條件才能發生上述變化,但是物質個體,卻似乎隻需要一個條件便可以使得基礎物質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即能量。
當然,能量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現代的人們對於能量的認知,也已經不是千年之前的範疇。
不過,正如之前提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當中的衰變過程,實則正是中子衰變為一個質子的過程一樣,在這個過程當中,能量被釋放的同時,實則還伴隨著物質的釋放和轉移,其中這些現象主要表現為,各種輻射,如光輻射,電磁輻射等等。
如果單隻從定義上來了解,也可以認為,古代物理學與化學的基礎,乃是從宏觀與微觀的共同角度來解釋,物質與能量之間存在的各種複雜特性,嚐試著尋找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規律。
而近代物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條件,則是將物質的特性,分成了可單獨與能量聯係起來的物質個體,以及可以從宏觀與微觀兩者之間共同統一的角度,來描述能量傳導過程的物質群體,這兩大類別。之所以現在的人們會這麽做,為的正是嚐試著去尋找,它們之間存在的本質原因。
簡單來說,物質個體為的是解釋特殊性,而物質群體為的則是解釋普遍性,而想要全麵解釋全部過程的話,那麽還需要將二者進行統一的論證,所以現在才會有這麽兩個看上去很奇怪,並且似乎不甚嚴謹的定義。
當然了,正是因為物質集群應效當中,還分為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與微觀物質集群效應兩類。但是,實則無論是近代的化學,還是古代的化學,研究的正是宏觀物質群體效應,至於說微觀物質群體效應,那便是單獨用來研究物質個體存在的集群效應。
單獨的將能量與物質直接聯係在一起,這也是近代基礎物理學得已突破的,最為關鍵的一點。
能量與物質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一點在很早經前就已經被證明。可以說,之前追風老師的比喻,其實一點也不形象,有著誤導大家的嫌疑。
用現在李梓睿所聽到的解釋看來,所謂靈點,其實指的就是物質個體,並且也隻有達到這一要求,才能實現能量與物質之間的直接轉換,隻不過想要辦到這一點,那麽同樣也必然會有著與之相應的,各種複雜的前提條件。
固然,能夠解決了一個問題,也並不能代表就已經能夠實現,物質與能量的轉換過程。
在很早以前,關於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的理論,便已經鋪展開來,但那時的人們,卻找不到根本的原因所在。
隻因為,這其間實則還有著更為關鍵的幾個元素,即物質與能量的關係,以及能量與空間維度,時間維度等,不同條件下的關係,並沒有得到完美的解釋。更可以說,在力的基礎定義當中,這幾個條件,就已經被忽略掉了。
隨著進一步的講解,李梓睿吃驚不小,他這才明白,詩語非到底想要講些什麽。
畫麵再一次被調轉迴剛才的恆星圖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擺在了眼前。用相對論來解釋,物質轉換為能量,會失去質量,然後釋放能量,那麽問題也就來了,這些能量到底去了哪裏?
關於這一點,其實用恆星作為參考,再用古代基礎物理學便已經可以解釋,一方麵是形成了光線等各種輻射,而另一方麵則是被儲存入原子當中,變成了古時人們所熟知的,核裂變能量的來源等等。自然,這裏所指的隻是核聚變的結果,有著以逸待勞的嫌疑。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光輻射其實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表現,其基礎單位被稱作為光子,而光子其實具有著物質個體的特性,卻又不具有物質結構的特性,它隻是一類常見的,用於傳導三維物質之間能量的——基本能量單位。
基本能量單位,依定義解釋來看,三維空間當中能量的基本單位,不單單隻有光子,還有電子、射線、力場等不同的表現方式,它們可以直接與物質發生能量轉換。即,同等定義下,其實所謂的基本能量單位,正是指能夠與原子結構以下的基礎物質,直接發生能量轉換的特殊能量單位。
已然可以理解到,實則基本能量單位可以是具有三維空間存在的特殊物質,如光子,輻射等,也可以是三維空間存在中,依賴物質而存在,卻又不呈現出物質形態的特征的能量單位,如磁場,引力場等。
故而,單單隻是滿足物質個體的條件,實則並不能發生任何能量轉移的改變,它還需要用此類基本能量單位,去改變物質個體的基本結構,才能達到釋放或吸收能量的目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正是發生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也許同時還發生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與微觀物質集群效應也不一定,更或者也許隻發生了其中的一類,而這一切都有著難以確定性。
電能作為一種次級能源,之所以無法超越三維空間的束縛,其根本原因正是,它沒有去改變物質的基本結構,而是起到了能量傳輸轉換的作用,所以電能乃是一類需要特殊介質才能傳導的能量,即它是一種介質能量,但是靈能卻完全不一樣。
三維物質是遵守能量守恆定律的,這一點無庸質疑。不過,物質損失的質量,除了能量以外,其體積縮小或是變大之後的空間,又到哪裏去了,這一點便相當的抽像了。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不是形成了光子、射線、力場這些基本能量單位嗎?但是,研究也同樣表明,基本能量單位具有物質的特性,卻又不會占用空間。
意思也就是說,無論再多的光照射在同一個物體之上,那麽也隻是先會讓這個物質變得更熱,然後令其達到產生宏觀物質效應的程度,亦或是達到產生微觀物質效應的程度,從而讓這個物質變得不穩定。
例如,一束激光一直照射在一個常見的物體上,那麽這個物體首先會出現熱脹冷縮,隨即又會出現液態化,然後則是沸騰現象,進而出現離子化,等等。
問題其實也就出現在這裏,即然核聚變當中被縮小的空間,並不是被光子這些基本能量單元所占據了,而且它們也沒有占用空間,那麽在吸引力與排斥力依然存在的條件下,被縮小過的空間,都轉換到哪裏去了?
這一過程,在化學當中會用滴管,量杯來進行體積的衡量,可是在相對論的結果當中,即e =mc2的公式當中,卻沒有體積,或者是任何關於空間的恆量度。
可事實上,空間是物質的一類從微觀衍射到宏觀的表現,它是存在的,故而當直接將能量單位與物質聯係在一起的時候,空間實則已經在計算的過程當中,被忽略掉了。
因為在這一過程當中,空間並沒有大幅度的影響到物質的原本特性,但是當研究到物質湮滅的地步,還不去考慮的話,那麽則會由於這一條件上的缺失,得到的結論便已經是進行過降維處理的,也就是本來是三維參數上得到的結果,但實際上,研究者卻將它變成了二維的來看。
結果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卻是局部的正解,並且它已經不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麽兩個產生過糾纏的粒子,會出現分開後還會相互影響,也解不了為什麽薛定諤對於貓會不會死的假設,看上去一點也不合情理,但邏輯上卻說得通,並且他的這一假設,還能解釋量子力學當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確定性。以及為什麽還會出現,玻色子自旋的方式,在存在觀察的時候,它便會因為有人在觀察它,所以才慢下來讓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自旋轉的呢?
這一切看上去更像是幽靈現象,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一樣,這是上帝在擲骰子,所以給當時的人類,出了一道解不開的題。
又如,作為物理學的延伸,在古代化學研究當中,很多化學反應式都會考慮到壓強,體積,嚐試著去考慮條件的全麵性,但是在物理學微觀領域的研究當中,其實很多實驗卻都是在極端的條件下進行的,考慮的是特殊性,從而忽略掉了其本身在自然狀態下的相互影響。
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如果技術上達不到實驗要求,結論也可能是過程當中的一個解法所形成誤差後,所得來的結果。
這便導致了一個較為常見的事實,很多古代物理學的研究成果,都是在極端下得出來的結果,它們能夠解釋很多的現象,卻又解釋不了自然狀態下所有的現象。於是便出現了,往往答案正確的同時,現象卻不能被解釋的情況,而這又成為了一道科學難題,於是以此為基礎的後來學者們,紛紛又投入了為這個假設與如果去尋找答案的死循環,形成了一個邏輯上的怪圈。
糾其原因來說,方法當然沒有錯,結論也沒有錯,隻是邏輯上說不通而已,並且當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成為了限製答案正確性的最大阻礙。
當然了,並不是說這樣做是不對的,隻能說研究的特殊性,與研究的統一性,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看似不可解釋的矛盾。所以,量子力學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其實很多結果都是矛盾的,但是這卻又是一個必須要走的過程。
故而,即使是自然狀態下人們所認為的穩定物質,也存在著難以被發覺的不穩定現象。
而詩語非所描述的這兩種狀態,即相對的穩定,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麵上,而相對的不穩定現象,則主要表現在微觀層麵。
這便如量子力學當中提到的,宏觀上的物質是穩定的,但是在亞原子量子領域之內,有一類粒子卻是不穩定的。並且,在這一微觀層麵上,它看似也並不遵守能量守恆,但是實際上,其物質整體的特性,卻又是遵守能量守恆的,而這裏便要提及,更深領域的相關知識點。
在量子理論的基礎構架當中,粒子被分為了“虛”粒子,和“實”粒子。實粒子可以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粒子,而虛粒子則是相對不穩定的粒子。
依學術解釋來看,虛粒子依靠借來的能量和時間得以生存,而能量的不確定性,則又會引起它們的一些奇怪的效應,諸如光子可以突然從虛無中生成,不過之後它又馬上再度消失,而出現這種現象的概率則正是一種奇怪,並而脫離能量守恆的現象。
簡單來說,宏觀參照條件下,物質的穩定是一種宏觀表現形態,而在微觀參照條件下,物質的內部實則存在著一部分穩定粒子,而它們可以被發現,也可以被規律解釋,指的正是實粒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卻是,能夠被發現,卻又不能用規律去總結它的虛粒子。當然,人們也能通過科學手段,來找到它的軌跡,證明它的存在,並且以往的科學界則以此來認為,量子之間存在著形態上的躍遷,即處於高能級上的量子,存在著會向低能級的躍遷過程。
而這一理論,也正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石,即著名的真空衰變理論。事實上,李梓睿所了解到的微觀粒子逸散學,也正是由此發展而來的一門學科。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如果這種不穩定,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是能夠得到進一步放大的話,那麽這個時候物質的表現形態,便有可能會在宏觀層麵之上,被直觀或者間接的表現出來,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實則也可以被看作為,正是在發生著相對穩定可控的真空衰變。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作何力的作用下,一個平靜的湖麵一眼看去它是靜止的,但是實際上在微觀層麵,構成水分子的原子當中,所捕獲的電子,實則一直在圍著原子核轉動,但是人們卻還是會直觀性的認為,湖麵是靜止的,而這就是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視角所帶來的,觀點上的不同。
意思也就是說,微觀影響著宏觀,宏觀上不能被人們所察覺的現象,並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過,隻是因為受限於探測與認識的手段,有可能人們還發現不了它。故而說來,實際上粒子所表現的各種現象,已經因為微觀上的影響不能被表現在宏觀上,而被真實可見的世界掩蓋了。
如,核聚變過程當中,物質肯定會伴隨著熱脹冷縮等各種各樣的宏觀現象,所以如果將宏觀與微觀放在一起來共同分析,那麽假設在這一過程當中,有某一個環節是被瞬間被完成的,那麽數據上是不能被表現不出來的。
這便好比,古代的人們認為火的燃燒是因為添加了樹枝,所以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但是後來的人們又意識到了氧氣的存在,於是火的溫度又被再一次提升。
由此可見,科學的發展,實則正是將現象當中存在著,卻又被忽略的某一個環節,再一次進行合理的解釋,從而還原了其中的過程,而不是去以規律去尋找一個結果。
簡單概括的話,物質穩定的結果是規律,而不穩定的過程,則是決定規律的真理。實際上,人類的科學進步,正是隨著能解開一個一個解開這一過程,並且也隻有解開這些過程,基礎物理學才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推進。
現在返迴之前的話題,比如,在能量傳遞的過程當中,空間的瞬間轉換,很多時候並沒有影響物質的特性,而它也隻是影響了物質的空間位置,產生了並不直觀的相對勢能。
那麽,這種被客觀表現出來的能量轉換方式,便會因為即沒有影響過程,也沒有影響結果,從而可以被忽略掉,因為如果把它放在數學公式裏麵計算,它的結果便會是1=1.
其實,這一過程和人們當時認識火焰,認為隻要加樹枝進去,就可以讓火燒得更旺,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氧氣在地球的大氣之中,乃是時刻普遍存在的,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會認為,隻要加樹枝進去就可以了,而這一認識實則也就是把氧氣,給直接的忽略掉了。
而事實也已經證明,在正常存在的普遍條件下,加樹枝確實是可以讓火燒得更旺,並且這個結論是沒有人能夠否定的。
隻是後來的工業時代,人們又意識到增加氧氣也會使得火焰燃燒得更為充分,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同樣的,就算人們已經明白了氧氣的存在,在燃燒的過程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卻依然沒有人能夠反駁,加樹枝進去火焰也一樣會燃燒得更旺。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規律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確的解釋原理,但是這也隻是局部的正確,並不是本質的原因。簡言之,規律可以被應用,但是本質上的真理,才是引起規律產生的原因,而如果有那麽一種真理,是用規律找不到的,那麽人們也隻能去利用規律,進行技術層麵上的提升,而不能去了解它的本質。
同樣的,如果這一問題被放在物質的宏觀與微觀層麵上來思考的話,則又會轉變成,對於物質本質的認識程度,會直接導致技術層麵上的小幅度提升,但是同時卻又突破不了這一壁壘。
是以,這種以技術手段來作為提升條件的科學發展,終究還會遇到瓶頸,因為三維空間存在可以被直觀了解的層麵所表現出來的,隻限於三維表現來的存在規律,而如果這一規律在三維世界當中,不能被直接表現的話,那麽人們則會因為受限於認知上的局限性,對於微觀層麵上的各種反常現象,而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於陷入明明知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都是正確的矛盾,卻又不能解釋它們為什麽會存在著直接的矛盾。
例如,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其實結果和實際上人們所感受到的現實,是有矛盾的,但是它卻是正確的,而人們卻又找不出為什麽會存在這一矛盾,隻能變相的去接受這一事實,進而認為跑得更快的人,時間就會變更慢,而之所以人們感受不到這一點,也隻是因為大家都處在慢速宇宙時空之內。
用詩語非的原話講述,這其實也是一道科學邏輯鎖,而科學研究的重點,本質上便是為了還原過程,而不是得到一個結果,故而科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便是為了解釋這種矛盾存在的原因,以期讓理論與現實世界,進行統一而合理的解釋。
“相對論也存在著科學邏輯鎖嗎?老師,到底什麽是科學邏輯鎖?”聽到這裏,已經有人忍不住問道。
台上的詩語非似乎沒有心思講解得太多,笑道:“科學邏輯鎖,是限製科學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它是由二律背反理論,延伸而來的哲學邏輯理論。雖然說這對於你們將來非常的重要,但是剛才我已經說了,這裏我暫不作重點解釋。”
又是類似的一番話說了也等於沒說,這讓李梓睿大為失望,不過他卻聽得更為認真,於是想著下課以後,一定要好好的去查一查。
此為後話,之後詩語非又舉了一個例子。比方說,原子之間確實也可以進行能量轉換,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的能量轉換,卻隻是間接性作用,並不是外來基礎能量直接作用後的結果,這便好比拿相對穩定的物質,去影響另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結果依然還是相對穩定。
換句話來說,當兩個能量不等的原子,在不受到外界幹擾的情況下被靠攏在一起,那麽兩者在進行能量轉移的時候,它們隻是將本身所具有的能量,進行了穩定條件下的相互之間的傳導,而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受到基礎能量單位的直接作用。
這一點相當的重要,用古代化學來解釋的話,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能量的釋放和吸收過程,其實就是化學鍵的改變,而這裏所提出來的“鍵”,實則又可以被看作為吸引力,與排斥力的不同表現。
力乃是由於能量的轉移,產生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一類,特殊表現方式,它不單單隻是載力子定義當中的移動,因為勢能所表現出來的力,並沒有移動過任何的載力子,但是勢能卻產生了力的作用,所以詩語非承認載力子定義的同時,卻又否定了它的通用性。
即,在近代物理學當中,關於力的定義,存在著以維度劃分的機製,而不是將所有的力統一來進行解釋,因為定義被統一過後,便會直接導致人們對於力的認識層麵上進行了降維,從而會將所有的力,都當成一種力來看待,進而也就根本解釋不了,高維度的力又是何種的表現方式。
如,在靈能學當中,它的標準模型是已經被證實的,並且有著相應定義下的三種基本力,它們被定義為三維力,而引力和靈力,則又被定義為四維力。當然,用詩語非的解釋,二維力便是排斥力,和吸引力,至於說一維力是什麽,她便沒有解釋過,而關於這一部分,即力的維度方麵的表現,她也隻是一言來概括。
渙元體基礎理論構架當中想要找到的,正是更高維度的五維力,即渙元體基礎理論下提出的,令物質湮滅,與產生的第六種基本力——造物之力。
而這,也正是為什麽人們對渙元紀的到來,如此渴望的原因所在。
因為,在這一理論構造下,如果物質與能量轉換過程當中出現的湮滅過程,能夠被解釋的話,那麽反過來,物質即然能由某些條件而產生湮滅,也會同樣可以解釋,物質又會因為什麽而產生。
顯而易現,這一過程要想解釋的正是,亞原子量子領域之內,關於各種粒子的抵消、湮滅、產生的具體過程,而現在的靈元紀,人們還隻是找到了它們之間存在的抵消的規律而已,還並不能解釋其它的兩個過程,又是因為什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毫無疑問,在渙元體的理論構架當中,造物之力便是宇宙中屬於反物質所表現出來的力,而隻要找到這一把鎖,似乎已經可以實現,單隻以能量改變正反物質的表現形式,從而憑空製造出各種明物質,或者是反物質,進而便能夠達到憑空造物,或者說物質湮滅的能力。
毫無疑問,這一過程和當年人們利用了核裂變造出原子彈和氫彈後,再想著再一次將這一過程反過來,研究出以核聚變為原理的人造太陽一樣,其間的意義不言而喻。
當然,這隻是理想化的最好結果。換句話來說,如果第六種基本力能夠被找到的話,那麽宇宙中反物質的載力子,也將被人類找到,而這個秘密,便是藏在了物質個體,轉化為物質群體的過程當中。
現如今的人類,隻能將物質群體,轉變為物質個體,從而來獲得難以想象的能量釋放,而如果能撐握第六種基本力的話,那麽這一過程理論上來說,似乎也可以被反過來。
在靈元紀人們實則正是利用,引力和靈力的基礎理論,完成了類似於核裂變的“元素分解”技術,隻是這一技術,不單單隻是限製於同位素之間的衰變,已然涉及到了各大元素與元素之間在“衰變”後的能量釋放。
故而,如果能找到第六種力,那麽整個人類世界的紀元將會被再一次的改寫,而人類也將由靈元紀,進入下一個能夠創造物質,湮滅物質的時代,即人們設想當中,真正的超神時代——渙元紀。
激動人心的講解,雖然還不算很全麵,並且很多過程都是被一言帶過,但是李梓睿已經看到了科技所能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也難怪他身邊的很多人都在說,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化,看來一點也不假。
李梓睿已經能了解到,近代基礎物理學中,之所以引用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這兩大定義的原因所在,正是因為物質群體可以在複雜的條件下,產生極為複雜的集群效應。
這種集群效應,可能是化學鍵的變化,從而使得物質發生宏觀形態的改變,也可能是原子形態以下的,基礎物質與基礎物質之間的吸引力與排斥力的變化,從而使物質本身發生基礎結構性的改變。
從條件上來看,要能滿足這一過程當中,物質群體需要多種條件才能發生上述變化,但是物質個體,卻似乎隻需要一個條件便可以使得基礎物質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即能量。
當然,能量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現代的人們對於能量的認知,也已經不是千年之前的範疇。
不過,正如之前提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當中的衰變過程,實則正是中子衰變為一個質子的過程一樣,在這個過程當中,能量被釋放的同時,實則還伴隨著物質的釋放和轉移,其中這些現象主要表現為,各種輻射,如光輻射,電磁輻射等等。
如果單隻從定義上來了解,也可以認為,古代物理學與化學的基礎,乃是從宏觀與微觀的共同角度來解釋,物質與能量之間存在的各種複雜特性,嚐試著尋找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規律。
而近代物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條件,則是將物質的特性,分成了可單獨與能量聯係起來的物質個體,以及可以從宏觀與微觀兩者之間共同統一的角度,來描述能量傳導過程的物質群體,這兩大類別。之所以現在的人們會這麽做,為的正是嚐試著去尋找,它們之間存在的本質原因。
簡單來說,物質個體為的是解釋特殊性,而物質群體為的則是解釋普遍性,而想要全麵解釋全部過程的話,那麽還需要將二者進行統一的論證,所以現在才會有這麽兩個看上去很奇怪,並且似乎不甚嚴謹的定義。
當然了,正是因為物質集群應效當中,還分為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與微觀物質集群效應兩類。但是,實則無論是近代的化學,還是古代的化學,研究的正是宏觀物質群體效應,至於說微觀物質群體效應,那便是單獨用來研究物質個體存在的集群效應。
單獨的將能量與物質直接聯係在一起,這也是近代基礎物理學得已突破的,最為關鍵的一點。
能量與物質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一點在很早經前就已經被證明。可以說,之前追風老師的比喻,其實一點也不形象,有著誤導大家的嫌疑。
用現在李梓睿所聽到的解釋看來,所謂靈點,其實指的就是物質個體,並且也隻有達到這一要求,才能實現能量與物質之間的直接轉換,隻不過想要辦到這一點,那麽同樣也必然會有著與之相應的,各種複雜的前提條件。
固然,能夠解決了一個問題,也並不能代表就已經能夠實現,物質與能量的轉換過程。
在很早以前,關於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的理論,便已經鋪展開來,但那時的人們,卻找不到根本的原因所在。
隻因為,這其間實則還有著更為關鍵的幾個元素,即物質與能量的關係,以及能量與空間維度,時間維度等,不同條件下的關係,並沒有得到完美的解釋。更可以說,在力的基礎定義當中,這幾個條件,就已經被忽略掉了。
隨著進一步的講解,李梓睿吃驚不小,他這才明白,詩語非到底想要講些什麽。
畫麵再一次被調轉迴剛才的恆星圖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擺在了眼前。用相對論來解釋,物質轉換為能量,會失去質量,然後釋放能量,那麽問題也就來了,這些能量到底去了哪裏?
關於這一點,其實用恆星作為參考,再用古代基礎物理學便已經可以解釋,一方麵是形成了光線等各種輻射,而另一方麵則是被儲存入原子當中,變成了古時人們所熟知的,核裂變能量的來源等等。自然,這裏所指的隻是核聚變的結果,有著以逸待勞的嫌疑。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光輻射其實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表現,其基礎單位被稱作為光子,而光子其實具有著物質個體的特性,卻又不具有物質結構的特性,它隻是一類常見的,用於傳導三維物質之間能量的——基本能量單位。
基本能量單位,依定義解釋來看,三維空間當中能量的基本單位,不單單隻有光子,還有電子、射線、力場等不同的表現方式,它們可以直接與物質發生能量轉換。即,同等定義下,其實所謂的基本能量單位,正是指能夠與原子結構以下的基礎物質,直接發生能量轉換的特殊能量單位。
已然可以理解到,實則基本能量單位可以是具有三維空間存在的特殊物質,如光子,輻射等,也可以是三維空間存在中,依賴物質而存在,卻又不呈現出物質形態的特征的能量單位,如磁場,引力場等。
故而,單單隻是滿足物質個體的條件,實則並不能發生任何能量轉移的改變,它還需要用此類基本能量單位,去改變物質個體的基本結構,才能達到釋放或吸收能量的目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正是發生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也許同時還發生了宏觀物質集群效應與微觀物質集群效應也不一定,更或者也許隻發生了其中的一類,而這一切都有著難以確定性。
電能作為一種次級能源,之所以無法超越三維空間的束縛,其根本原因正是,它沒有去改變物質的基本結構,而是起到了能量傳輸轉換的作用,所以電能乃是一類需要特殊介質才能傳導的能量,即它是一種介質能量,但是靈能卻完全不一樣。
三維物質是遵守能量守恆定律的,這一點無庸質疑。不過,物質損失的質量,除了能量以外,其體積縮小或是變大之後的空間,又到哪裏去了,這一點便相當的抽像了。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不是形成了光子、射線、力場這些基本能量單位嗎?但是,研究也同樣表明,基本能量單位具有物質的特性,卻又不會占用空間。
意思也就是說,無論再多的光照射在同一個物體之上,那麽也隻是先會讓這個物質變得更熱,然後令其達到產生宏觀物質效應的程度,亦或是達到產生微觀物質效應的程度,從而讓這個物質變得不穩定。
例如,一束激光一直照射在一個常見的物體上,那麽這個物體首先會出現熱脹冷縮,隨即又會出現液態化,然後則是沸騰現象,進而出現離子化,等等。
問題其實也就出現在這裏,即然核聚變當中被縮小的空間,並不是被光子這些基本能量單元所占據了,而且它們也沒有占用空間,那麽在吸引力與排斥力依然存在的條件下,被縮小過的空間,都轉換到哪裏去了?
這一過程,在化學當中會用滴管,量杯來進行體積的衡量,可是在相對論的結果當中,即e =mc2的公式當中,卻沒有體積,或者是任何關於空間的恆量度。
可事實上,空間是物質的一類從微觀衍射到宏觀的表現,它是存在的,故而當直接將能量單位與物質聯係在一起的時候,空間實則已經在計算的過程當中,被忽略掉了。
因為在這一過程當中,空間並沒有大幅度的影響到物質的原本特性,但是當研究到物質湮滅的地步,還不去考慮的話,那麽則會由於這一條件上的缺失,得到的結論便已經是進行過降維處理的,也就是本來是三維參數上得到的結果,但實際上,研究者卻將它變成了二維的來看。
結果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卻是局部的正解,並且它已經不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麽兩個產生過糾纏的粒子,會出現分開後還會相互影響,也解不了為什麽薛定諤對於貓會不會死的假設,看上去一點也不合情理,但邏輯上卻說得通,並且他的這一假設,還能解釋量子力學當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確定性。以及為什麽還會出現,玻色子自旋的方式,在存在觀察的時候,它便會因為有人在觀察它,所以才慢下來讓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自旋轉的呢?
這一切看上去更像是幽靈現象,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一樣,這是上帝在擲骰子,所以給當時的人類,出了一道解不開的題。
又如,作為物理學的延伸,在古代化學研究當中,很多化學反應式都會考慮到壓強,體積,嚐試著去考慮條件的全麵性,但是在物理學微觀領域的研究當中,其實很多實驗卻都是在極端的條件下進行的,考慮的是特殊性,從而忽略掉了其本身在自然狀態下的相互影響。
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如果技術上達不到實驗要求,結論也可能是過程當中的一個解法所形成誤差後,所得來的結果。
這便導致了一個較為常見的事實,很多古代物理學的研究成果,都是在極端下得出來的結果,它們能夠解釋很多的現象,卻又解釋不了自然狀態下所有的現象。於是便出現了,往往答案正確的同時,現象卻不能被解釋的情況,而這又成為了一道科學難題,於是以此為基礎的後來學者們,紛紛又投入了為這個假設與如果去尋找答案的死循環,形成了一個邏輯上的怪圈。
糾其原因來說,方法當然沒有錯,結論也沒有錯,隻是邏輯上說不通而已,並且當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成為了限製答案正確性的最大阻礙。
當然了,並不是說這樣做是不對的,隻能說研究的特殊性,與研究的統一性,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看似不可解釋的矛盾。所以,量子力學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其實很多結果都是矛盾的,但是這卻又是一個必須要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