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德帝與他最信任的張登桂一樣,哪怕敵軍已經攻占了順化南城,也不願遷都或者“出狩”。
對於張登桂來說,敵人打著“誅登桂、清君側”的旗號,必置自己於死地。他逼死了阮知方,與鎮西軍結下深仇大恨。不管他出逃到哪,鎮西軍都不會放過他。
張登桂的家鄉在廣義府,他也是廣義府曆史上第一個登科中試的人。如果他逃往廣義府,召集宗族、親信,或許能夠抵禦一陣子,卻必將為家族召致災難。
唯有在順化,在兵馬雲集的京城,張登桂還能苟活一時。如果敵軍攻進順化,張登桂就戰敗自戕,決不受辱於敵人。他已經六十多歲,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可以死而無憾了。
對於嗣德帝來說,征越軍打著“誅登桂、清君側”的旗號南下順化,似乎藏有許多深意。
楊烜雖已稱王,卻仍然遙奉太平天國,並未獨立建國。“清君側”曆來都是臣子對抗君主的口號。征越軍聲稱“清君側”,用的是臣下對君上的口吻,至少可以推出兩點:
第一,征越軍不會推翻阮朝;第二,楊烜仍然尊重嗣德帝。
特別是,征越主將羅大綱已經通過秘密渠道向嗣德帝轉達了意思,進攻順化隻誅首惡,之後仍舊維持阮氏正統。
所謂“首惡”,自然就是張登桂了。張登桂把持朝政二十餘年,黨同伐異,從一個先帝眼裏的國之肱骨,蛻變成了人人側目的奸臣。
嗣德帝登基五年,屢屢受製於張登桂,對他是又愛又恨。愛其才,恨其奸,借征越軍之手誅殺張登桂,也算是舍車保帥了。
當然,代價是慘痛的。一旦越軍戰敗,征越軍必將染指北圻。鎮西軍已經投降敵軍,南圻也將脫離阮朝。
可不這樣,又怎麽辦呢?順化是阮氏龍興之地,也是阮朝都城。若要遷都,則國本動搖。
若要舉全國之力對抗征越軍,不說能否抵抗得住,各地豪強、農民軍、山賊必將趁機而起,地方各省也將脫離阮朝統治。
為今之計,隻有守住順化,以拒敵軍。若守得住,就得凝聚民心士氣。若守不住,就先殺張登桂,再與敵軍媾和,保住順化皇城,保住順天府這塊根本之地,進而保住阮朝的皇位。
嗣德帝的這種心理,在曆史上表露無遺。從1847年即位,到1883年駕崩,越南在嗣德帝時期國運衰頹,內憂外患。
對內,除了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還有阮福洪保、阮福洪槢、段征等宗室、大臣的謀反事件。
對外,法國人對越南屢屢進逼,先占領整個南圻,又逐步蠶食中圻、北圻,甚至直接進攻順化。
嗣德帝終其一生,始終不敢正麵抵抗法軍,從未有過激烈主戰的舉動。他的宗旨,似乎隻是保住阮氏的皇位、名位,而無需在乎阮朝的主權、地盤。
現在,征越軍大軍壓境。嗣德帝認為自己留有退路,可以保住皇位,並未表現出死戰到底的決心。
但對於張登桂來說,存亡榮辱全在順化一戰。他恢複了年輕時的好戰,挪用戶部庫款犒賞官兵,精心布防,決定與征越軍決一死戰。
征越軍海軍陸戰隊攻克南城沒多久,張登桂便指揮越軍,向南城發起了反攻。但北城與南城之間隔著一條香江,越軍掌握不了製江權,派往南城的兵力相當有限,反攻南城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海軍陸戰隊在南城堤岸設置炮陣地,壓製越軍炮火。海軍戰船方得駛進香江,掃除越軍設置在香江中的竹樁障礙物。
在海軍戰艦、海軍陸戰隊的炮火壓製下,越軍炮台相繼啞火。海軍陸戰隊在北岸登陸,試圖進攻順化北城。
阮朝經營順化城已久,城防設施非常完善。加之敵眾我寡,海軍陸戰隊的推進非常緩慢。
直到三天後,征越軍陸軍先鋒趕到順化,戰場形勢才開始逐漸好轉。
此戰關係征越大局的成敗,羅大綱親臨前線。他一改往日剽疾如風的風格,用兵小心謹慎,按部就班,由外向內,掃清越軍外圍據點。
順化守軍的抵抗意誌相當堅決。征越軍使用艦炮轟塌順化外城城牆後,守軍亦不甘落後,與進入城中的征越軍開展巷戰。
這裏是阮朝首都,京兵武器精良,甚為剽悍。負責城防張登桂足智多謀,掌握阮朝大權,亦要垂死掙紮。
征越軍傷亡太大,又因為水土不服、連日爭戰,出現了小範圍的疫病。
羅大綱與楊國瑞商量,決定調鎮西軍到前線,讓他們擔當攻城主力。
這次陸軍南下,鎮西軍作為步二師的仆從軍,一直打輔助,從未擔任主攻。畢竟他們新降不久,征越軍還不能完全信任他們。
楊國瑞覺得可行,說道:“鎮西軍世守南圻,被張登桂調到北圻送死。主帥阮知方的戰死,也被鎮西軍記在了張登桂名下。兩者有血海深仇,不妨調他們攻城,讓他們納投名狀。”
於是,羅大綱檄令鎮西軍進攻順化,又特意交待鎮西軍統帥阮林,要他隻進攻外城,不得進攻內城,也就是阮朝的皇城;大臣裏隻殺張登桂,不得濫殺無辜。
阮林得令,甚是踴躍,率領鎮西軍精銳開抵順化。羅大綱已經允諾他們,攻下順化後,仍讓鎮西軍鎮守南圻。
鎮西軍官兵家眷大多在南圻,都想早日迴到南圻。阮林與張登桂又有殺父之仇,作戰極為英勇。他們熟悉京兵的作戰方式,與京兵巷戰亦不落下風。
征越軍也與鎮西軍並肩作戰,利用火器優勢打擊京兵。如此連戰三日,征越軍剿滅外城裏的越軍,把內城皇宮圍得水泄不通。
張登桂自殺,外城已破。嗣德帝也慌了神,派協辦大學士潘清簡、機密院大臣林維浹前往羅大綱大營負荊請罪。
潘清簡、林維浹都是明鄉人,即明朝在越南的遺民。潘清簡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是越南南圻首位進士。林維浹地位更尊,是嗣德帝即位時的輔政大臣。
這兩位華裔大臣思想開明,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曆史上,他們一度受到保守的嗣德帝的打壓。因他們擅長處理洋務,嗣德帝又不得不倚重他們。越南嗣德帝時期的外交事務,多由兩人主持。
羅大綱聽說潘清簡、林維浹過來請罪,對此非常重視,親自來到帳外迎接。
潘清簡的客家話說得比林維浹好。他對羅大綱深深一揖,說道:“羅大帥,我二人受嗣德帝所托,向大帥負荊請罪了!”
羅大綱沒給他們下馬威,哈哈大笑,說道:“張登桂把持朝政,把越南搞得烏煙瘴氣,說起來,你們兩個也有責任。現在我受越王所托,誅殺奸臣,肅清阮朝朝政,於越南黎民百姓,也算是一件大功德。”
這番話綿裏藏針,又顛倒是非,讓潘清簡二人頗感不快。不過,征越軍兵臨城下,他們也隻能忍辱負重了。
潘清箭擠出一絲笑容,說道:“越王胸懷天下,大帥用兵如神,皆是中越兩國之福。”
羅大綱請他們入帳,冷不妨地問道:“聽說兩位都是明鄉人,自然和我一樣,都是中國人。你們受嗣德所托,求和於我。我卻想問你們,你們是站在越南這邊多一點,還是站在中國這裏多一點?”
這個問題,卻讓潘清簡和林維浹難以迴答。他們雖然是華裔,卻在越南紮根已久,又是阮朝的大臣。論理說,自然是站在越南這邊多一點。但這樣一說,勢必會讓羅大綱不高興。
對於張登桂來說,敵人打著“誅登桂、清君側”的旗號,必置自己於死地。他逼死了阮知方,與鎮西軍結下深仇大恨。不管他出逃到哪,鎮西軍都不會放過他。
張登桂的家鄉在廣義府,他也是廣義府曆史上第一個登科中試的人。如果他逃往廣義府,召集宗族、親信,或許能夠抵禦一陣子,卻必將為家族召致災難。
唯有在順化,在兵馬雲集的京城,張登桂還能苟活一時。如果敵軍攻進順化,張登桂就戰敗自戕,決不受辱於敵人。他已經六十多歲,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可以死而無憾了。
對於嗣德帝來說,征越軍打著“誅登桂、清君側”的旗號南下順化,似乎藏有許多深意。
楊烜雖已稱王,卻仍然遙奉太平天國,並未獨立建國。“清君側”曆來都是臣子對抗君主的口號。征越軍聲稱“清君側”,用的是臣下對君上的口吻,至少可以推出兩點:
第一,征越軍不會推翻阮朝;第二,楊烜仍然尊重嗣德帝。
特別是,征越主將羅大綱已經通過秘密渠道向嗣德帝轉達了意思,進攻順化隻誅首惡,之後仍舊維持阮氏正統。
所謂“首惡”,自然就是張登桂了。張登桂把持朝政二十餘年,黨同伐異,從一個先帝眼裏的國之肱骨,蛻變成了人人側目的奸臣。
嗣德帝登基五年,屢屢受製於張登桂,對他是又愛又恨。愛其才,恨其奸,借征越軍之手誅殺張登桂,也算是舍車保帥了。
當然,代價是慘痛的。一旦越軍戰敗,征越軍必將染指北圻。鎮西軍已經投降敵軍,南圻也將脫離阮朝。
可不這樣,又怎麽辦呢?順化是阮氏龍興之地,也是阮朝都城。若要遷都,則國本動搖。
若要舉全國之力對抗征越軍,不說能否抵抗得住,各地豪強、農民軍、山賊必將趁機而起,地方各省也將脫離阮朝統治。
為今之計,隻有守住順化,以拒敵軍。若守得住,就得凝聚民心士氣。若守不住,就先殺張登桂,再與敵軍媾和,保住順化皇城,保住順天府這塊根本之地,進而保住阮朝的皇位。
嗣德帝的這種心理,在曆史上表露無遺。從1847年即位,到1883年駕崩,越南在嗣德帝時期國運衰頹,內憂外患。
對內,除了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還有阮福洪保、阮福洪槢、段征等宗室、大臣的謀反事件。
對外,法國人對越南屢屢進逼,先占領整個南圻,又逐步蠶食中圻、北圻,甚至直接進攻順化。
嗣德帝終其一生,始終不敢正麵抵抗法軍,從未有過激烈主戰的舉動。他的宗旨,似乎隻是保住阮氏的皇位、名位,而無需在乎阮朝的主權、地盤。
現在,征越軍大軍壓境。嗣德帝認為自己留有退路,可以保住皇位,並未表現出死戰到底的決心。
但對於張登桂來說,存亡榮辱全在順化一戰。他恢複了年輕時的好戰,挪用戶部庫款犒賞官兵,精心布防,決定與征越軍決一死戰。
征越軍海軍陸戰隊攻克南城沒多久,張登桂便指揮越軍,向南城發起了反攻。但北城與南城之間隔著一條香江,越軍掌握不了製江權,派往南城的兵力相當有限,反攻南城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海軍陸戰隊在南城堤岸設置炮陣地,壓製越軍炮火。海軍戰船方得駛進香江,掃除越軍設置在香江中的竹樁障礙物。
在海軍戰艦、海軍陸戰隊的炮火壓製下,越軍炮台相繼啞火。海軍陸戰隊在北岸登陸,試圖進攻順化北城。
阮朝經營順化城已久,城防設施非常完善。加之敵眾我寡,海軍陸戰隊的推進非常緩慢。
直到三天後,征越軍陸軍先鋒趕到順化,戰場形勢才開始逐漸好轉。
此戰關係征越大局的成敗,羅大綱親臨前線。他一改往日剽疾如風的風格,用兵小心謹慎,按部就班,由外向內,掃清越軍外圍據點。
順化守軍的抵抗意誌相當堅決。征越軍使用艦炮轟塌順化外城城牆後,守軍亦不甘落後,與進入城中的征越軍開展巷戰。
這裏是阮朝首都,京兵武器精良,甚為剽悍。負責城防張登桂足智多謀,掌握阮朝大權,亦要垂死掙紮。
征越軍傷亡太大,又因為水土不服、連日爭戰,出現了小範圍的疫病。
羅大綱與楊國瑞商量,決定調鎮西軍到前線,讓他們擔當攻城主力。
這次陸軍南下,鎮西軍作為步二師的仆從軍,一直打輔助,從未擔任主攻。畢竟他們新降不久,征越軍還不能完全信任他們。
楊國瑞覺得可行,說道:“鎮西軍世守南圻,被張登桂調到北圻送死。主帥阮知方的戰死,也被鎮西軍記在了張登桂名下。兩者有血海深仇,不妨調他們攻城,讓他們納投名狀。”
於是,羅大綱檄令鎮西軍進攻順化,又特意交待鎮西軍統帥阮林,要他隻進攻外城,不得進攻內城,也就是阮朝的皇城;大臣裏隻殺張登桂,不得濫殺無辜。
阮林得令,甚是踴躍,率領鎮西軍精銳開抵順化。羅大綱已經允諾他們,攻下順化後,仍讓鎮西軍鎮守南圻。
鎮西軍官兵家眷大多在南圻,都想早日迴到南圻。阮林與張登桂又有殺父之仇,作戰極為英勇。他們熟悉京兵的作戰方式,與京兵巷戰亦不落下風。
征越軍也與鎮西軍並肩作戰,利用火器優勢打擊京兵。如此連戰三日,征越軍剿滅外城裏的越軍,把內城皇宮圍得水泄不通。
張登桂自殺,外城已破。嗣德帝也慌了神,派協辦大學士潘清簡、機密院大臣林維浹前往羅大綱大營負荊請罪。
潘清簡、林維浹都是明鄉人,即明朝在越南的遺民。潘清簡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是越南南圻首位進士。林維浹地位更尊,是嗣德帝即位時的輔政大臣。
這兩位華裔大臣思想開明,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曆史上,他們一度受到保守的嗣德帝的打壓。因他們擅長處理洋務,嗣德帝又不得不倚重他們。越南嗣德帝時期的外交事務,多由兩人主持。
羅大綱聽說潘清簡、林維浹過來請罪,對此非常重視,親自來到帳外迎接。
潘清簡的客家話說得比林維浹好。他對羅大綱深深一揖,說道:“羅大帥,我二人受嗣德帝所托,向大帥負荊請罪了!”
羅大綱沒給他們下馬威,哈哈大笑,說道:“張登桂把持朝政,把越南搞得烏煙瘴氣,說起來,你們兩個也有責任。現在我受越王所托,誅殺奸臣,肅清阮朝朝政,於越南黎民百姓,也算是一件大功德。”
這番話綿裏藏針,又顛倒是非,讓潘清簡二人頗感不快。不過,征越軍兵臨城下,他們也隻能忍辱負重了。
潘清箭擠出一絲笑容,說道:“越王胸懷天下,大帥用兵如神,皆是中越兩國之福。”
羅大綱請他們入帳,冷不妨地問道:“聽說兩位都是明鄉人,自然和我一樣,都是中國人。你們受嗣德所托,求和於我。我卻想問你們,你們是站在越南這邊多一點,還是站在中國這裏多一點?”
這個問題,卻讓潘清簡和林維浹難以迴答。他們雖然是華裔,卻在越南紮根已久,又是阮朝的大臣。論理說,自然是站在越南這邊多一點。但這樣一說,勢必會讓羅大綱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