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明鄉人,最初稱為“明香人”,意為繼承明朝香火的華人後裔。
明鄉人在越南近現代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越南官方刻意雪藏這段曆史。明鄉人在越南曆史上的地位,被嚴重低估了。
明末清初時,不願屈服滿清的明朝遺民,以軍人和官員為主,輾轉來到越南,組建明香社,自稱明鄉人。因北圻與華夏接壤,受到滿清直接威脅,明鄉人大多聚集在南圻。
彼時,南圻原是占城、高蠻、真蠻故土,被越南視作蠻荒之地。明鄉人有文化,有技術,很得南圻方麵的重視。南圻的占城、高蠻、廣南、真臘等小國也歡迎明鄉人前來開發南圻。
譬如,康熙十八年,鄭成功的舊部、總兵陳上川眼見反清無望,帶領麾下水軍,以及兩廣地區的平民前往越南南部的廣南國。康熙二十年春三月,明總兵楊彥迪在龍門島戰敗,來到廣南國投奔陳上川。
廣南國是越南南部的獨立政權,表麵遙奉北方的黎皇為越南之主。這個廣南國,就是當今阮朝的前身!
廣南國阮主見陳上川軍威甚壯,將士有視死如歸之心,隻得接納陳上川,把他安置在當時的水真臘。
陳上川與水真臘土著相處融洽,在此傳播儒家文化,開拓商港,吸引了更多華裔。
這處水真臘商港,阮朝官方叫“嘉定”,民間稱之為西貢,即今之胡誌明市,乃越南第一大城市。
再如廣東雷州人莫玖,乃雷州大族,世代在明朝做官。明亡後,莫玖不服滿清統治,於1671年,也就是康熙十年,帶著家族、朋友400多人,乘10艘戰船,渡海抵達越南南部的真臘國(今之柬埔寨)。
真臘國王吉·哲塔四世很賞識莫玖,認為他博學多才,讓他管理外貿和商業事務。
莫玖在真臘國站穩腳跟後,占領當時極為荒蕪的河仙地區,建立了後來被稱為“港口國”的河仙鎮。
河仙鎮是一個獨立政權,有自己的獨立武裝,靠海上貿易發家致戶。莫玖眼光毒辣,認為真臘國內亂不斷,難成大器,轉而向廣南國阮氏稱臣。
阮氏也投桃報李,授任莫玖為河仙鎮總兵,加封“玖玉侯”。河仙鎮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可以自己鑄錢,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統治權世襲,如同藩鎮。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阮朝統一越南時,掌握海上貿易、財政充沛、割據一方的明鄉人出力甚大。阮朝建立後,一麵對明鄉人頗為照顧,一麵實行“削藩”,收迴河仙鎮等明鄉社的武裝特權。
曆代皇帝也對明鄉人頗為顧忌,致力於同化明鄉人,鼓勵明鄉人與越南人通婚。阮朝為了籠絡明鄉人,也注重選拔明鄉人入朝做官。
擅長洋務的協辦大學士潘清簡、機密院大臣林維浹,正是阮朝明鄉籍官員的代表。
征越軍要想盡快征服越南,要想在越南實行直接的統治,明鄉人無疑是最好的幫手。
羅大綱質問潘清簡、林維浹心向越南還是心向中華,兩人一時之間無法迴答。林維浹有急智,籠統地答道:
“我們明鄉人孤懸海外雖久,卻從來不敢忘祖。明鄉社裏的宗廟祭祀不斷,建築房屋皆為明朝式樣。大家說漢語,用漢字,穿明朝衣冠,與明朝無異。
“我二人先祖皆是鐵骨錚錚的明朝官員,家風傳承上千年,先祖教導時刻不敢有忘。我們雖在阮朝做官,卻也一向心憂華夏,以明遺民自居。”
楊國瑞在一旁冷眼旁觀,說道:“兩位既是明朝遺民,也是阮朝大臣,替阮朝過來求和,實有難堪之處。不過,兩位為了中越友好,為了越南黎民百姓,甘願忍辱負重,晚輩深感佩服。”
潘清簡兩人顏色緩和不少。羅大綱見狀,知道楊國瑞說對了路子,便向他們介紹道:
“兩位別看楊國瑞年輕,他可是文武雙全,也是當今越王的九叔,與越王關係密切。”
潘清簡、林維浹頗感驚訝,對楊國瑞也高看了幾眼。
楊國瑞與羅大綱一唱一和,此刻也說道:“兩位既然自稱是明朝遺民,不知是否知道,羅大帥曾是廣東天地會大舵主,越王也曾是廣東天地會至臻堂的堂主?
“天地會以反清複明為宗旨,越王又立誌於推翻滿清,興複中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與兩位一樣,也都是明朝遺民。”
這個理論站不住腳,但人在屋簷下,潘清簡和林維浹也隻得連連點頭。
羅大綱又說:“中國與越南,曆來同文同種。兩位先祖都是明末官員,實打實的華人後裔。越南世家大族,也都是中原漢人的後裔。
“現如今,中越內有民變四起,外有洋人虎視眈眈,都麵臨著亡國滅種之危險。唯有中越一體,方能攜手並進,對外可以抗禦洋人,對內可以撫民禦眾。”
中越一體的論調,潘清簡、林維浹早有耳聞。這是楊烜提出的政治理論,核心主張是改進提升中華文明,恢複中華在越南的直接統治,以中華文明對抗西洋文明。
林維浹官職在潘清簡之上,態度較潘清簡保守,又擔任過禮部尚書,對名分看得比較重,此刻便分辯道:
“越王雄才偉略,大帥用兵如神,征越軍能征善戰,我二人都很佩服。隻是,大帥聲稱中越一體,‘越’自然指的是我大南,可‘中’指的是什麽嗎?
“征越軍強大,暨南軍政府政通人和,卻遙奉太平天國。難不成,我們堂堂大南,要與太平天國這種邪祟之國聯成一體?”
儒家把名、禮看得比什麽都重要,滿清如此,越南亦是如此。
阮朝建立之初,隻能臣服滿清,向滿清請封國號為“南越”。因南越包含兩廣,清廷將南越兩字顛倒,定阮朝國號為“越南”,取意:
“越字冠於上仍其先世疆域、南字列於下表其新錫藩封”。
這個國號沿用至現代,其越南語發音則成為英語的“vietnam”。
滿清冊封阮主為“越南國王”,但越南阮朝私下恢複了“大越”的國號,不久又改名為“大南”。阮主對內則稱為皇帝。
從國號、王號之爭上,不難看出阮朝受儒家影響之深。征越軍保留阮朝,把順天府留給阮朝,也給阮朝留足了麵子,故能爭得阮氏的媾和。
但拜上帝會被儒家視作邪教,阮朝百官同樣仇視太平天國。要阮朝向太平天國低頭,無異於奇恥大辱。所以,潘清簡也說道:
“聖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我朝以聖教立國,決不可能向拜上帝會低頭。若大帥強逼,恐怕要引起士子的反彈,甚至是以死相爭。”
這個問題,其實也難不住羅大綱。他淡淡地說道:“承蒙兩位提醒,越王已有應對。廣州方麵已有行文,宣稱建立大越國。
“越王有旨意,允許保留阮朝,保留大南國的國號。從此之後,大越國與大南國乃兄弟之國。大南國向大越國稱兄,不得自稱滿清藩屬。
“大南國三十省、一府,除順天府仍歸大南國外,其餘三十省全部歸入大越國,稱交趾省,設軍政府、守備師,與暨南軍政府無異。
“所有阮朝官員,除張登桂之類的奸邪外,其他一律留用。嗣德不得自稱皇帝,從此改行王號,稱越王為兄。嗣德王儀衛照舊,宮廷用度若有不支,由交趾軍政府妥為接濟。
“我們這邊已經草擬了一篇條約,內容正如前麵所述。兩位大臣看一下吧,如果沒有異議,就把它帶迴去,交給嗣德簽字。”
潘清簡、林維浹拿過條約草案,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阮朝一共有三十省、一府,條約要求割讓三十省,隻留順天府一府給阮朝。雖說保留阮朝,但要與廣州的越國約為兄弟之國,實際是要把越南的宗主國由清國改為越國。
可敵人已經來到家門口,隨時可以滅掉阮氏。他們又知道阮朝愛虛名,以虛名為交換,要求阮朝投降。若不接受這種苛刻的城下之盟,又能怎麽辦呢?
明鄉人在越南近現代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越南官方刻意雪藏這段曆史。明鄉人在越南曆史上的地位,被嚴重低估了。
明末清初時,不願屈服滿清的明朝遺民,以軍人和官員為主,輾轉來到越南,組建明香社,自稱明鄉人。因北圻與華夏接壤,受到滿清直接威脅,明鄉人大多聚集在南圻。
彼時,南圻原是占城、高蠻、真蠻故土,被越南視作蠻荒之地。明鄉人有文化,有技術,很得南圻方麵的重視。南圻的占城、高蠻、廣南、真臘等小國也歡迎明鄉人前來開發南圻。
譬如,康熙十八年,鄭成功的舊部、總兵陳上川眼見反清無望,帶領麾下水軍,以及兩廣地區的平民前往越南南部的廣南國。康熙二十年春三月,明總兵楊彥迪在龍門島戰敗,來到廣南國投奔陳上川。
廣南國是越南南部的獨立政權,表麵遙奉北方的黎皇為越南之主。這個廣南國,就是當今阮朝的前身!
廣南國阮主見陳上川軍威甚壯,將士有視死如歸之心,隻得接納陳上川,把他安置在當時的水真臘。
陳上川與水真臘土著相處融洽,在此傳播儒家文化,開拓商港,吸引了更多華裔。
這處水真臘商港,阮朝官方叫“嘉定”,民間稱之為西貢,即今之胡誌明市,乃越南第一大城市。
再如廣東雷州人莫玖,乃雷州大族,世代在明朝做官。明亡後,莫玖不服滿清統治,於1671年,也就是康熙十年,帶著家族、朋友400多人,乘10艘戰船,渡海抵達越南南部的真臘國(今之柬埔寨)。
真臘國王吉·哲塔四世很賞識莫玖,認為他博學多才,讓他管理外貿和商業事務。
莫玖在真臘國站穩腳跟後,占領當時極為荒蕪的河仙地區,建立了後來被稱為“港口國”的河仙鎮。
河仙鎮是一個獨立政權,有自己的獨立武裝,靠海上貿易發家致戶。莫玖眼光毒辣,認為真臘國內亂不斷,難成大器,轉而向廣南國阮氏稱臣。
阮氏也投桃報李,授任莫玖為河仙鎮總兵,加封“玖玉侯”。河仙鎮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可以自己鑄錢,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統治權世襲,如同藩鎮。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阮朝統一越南時,掌握海上貿易、財政充沛、割據一方的明鄉人出力甚大。阮朝建立後,一麵對明鄉人頗為照顧,一麵實行“削藩”,收迴河仙鎮等明鄉社的武裝特權。
曆代皇帝也對明鄉人頗為顧忌,致力於同化明鄉人,鼓勵明鄉人與越南人通婚。阮朝為了籠絡明鄉人,也注重選拔明鄉人入朝做官。
擅長洋務的協辦大學士潘清簡、機密院大臣林維浹,正是阮朝明鄉籍官員的代表。
征越軍要想盡快征服越南,要想在越南實行直接的統治,明鄉人無疑是最好的幫手。
羅大綱質問潘清簡、林維浹心向越南還是心向中華,兩人一時之間無法迴答。林維浹有急智,籠統地答道:
“我們明鄉人孤懸海外雖久,卻從來不敢忘祖。明鄉社裏的宗廟祭祀不斷,建築房屋皆為明朝式樣。大家說漢語,用漢字,穿明朝衣冠,與明朝無異。
“我二人先祖皆是鐵骨錚錚的明朝官員,家風傳承上千年,先祖教導時刻不敢有忘。我們雖在阮朝做官,卻也一向心憂華夏,以明遺民自居。”
楊國瑞在一旁冷眼旁觀,說道:“兩位既是明朝遺民,也是阮朝大臣,替阮朝過來求和,實有難堪之處。不過,兩位為了中越友好,為了越南黎民百姓,甘願忍辱負重,晚輩深感佩服。”
潘清簡兩人顏色緩和不少。羅大綱見狀,知道楊國瑞說對了路子,便向他們介紹道:
“兩位別看楊國瑞年輕,他可是文武雙全,也是當今越王的九叔,與越王關係密切。”
潘清簡、林維浹頗感驚訝,對楊國瑞也高看了幾眼。
楊國瑞與羅大綱一唱一和,此刻也說道:“兩位既然自稱是明朝遺民,不知是否知道,羅大帥曾是廣東天地會大舵主,越王也曾是廣東天地會至臻堂的堂主?
“天地會以反清複明為宗旨,越王又立誌於推翻滿清,興複中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與兩位一樣,也都是明朝遺民。”
這個理論站不住腳,但人在屋簷下,潘清簡和林維浹也隻得連連點頭。
羅大綱又說:“中國與越南,曆來同文同種。兩位先祖都是明末官員,實打實的華人後裔。越南世家大族,也都是中原漢人的後裔。
“現如今,中越內有民變四起,外有洋人虎視眈眈,都麵臨著亡國滅種之危險。唯有中越一體,方能攜手並進,對外可以抗禦洋人,對內可以撫民禦眾。”
中越一體的論調,潘清簡、林維浹早有耳聞。這是楊烜提出的政治理論,核心主張是改進提升中華文明,恢複中華在越南的直接統治,以中華文明對抗西洋文明。
林維浹官職在潘清簡之上,態度較潘清簡保守,又擔任過禮部尚書,對名分看得比較重,此刻便分辯道:
“越王雄才偉略,大帥用兵如神,征越軍能征善戰,我二人都很佩服。隻是,大帥聲稱中越一體,‘越’自然指的是我大南,可‘中’指的是什麽嗎?
“征越軍強大,暨南軍政府政通人和,卻遙奉太平天國。難不成,我們堂堂大南,要與太平天國這種邪祟之國聯成一體?”
儒家把名、禮看得比什麽都重要,滿清如此,越南亦是如此。
阮朝建立之初,隻能臣服滿清,向滿清請封國號為“南越”。因南越包含兩廣,清廷將南越兩字顛倒,定阮朝國號為“越南”,取意:
“越字冠於上仍其先世疆域、南字列於下表其新錫藩封”。
這個國號沿用至現代,其越南語發音則成為英語的“vietnam”。
滿清冊封阮主為“越南國王”,但越南阮朝私下恢複了“大越”的國號,不久又改名為“大南”。阮主對內則稱為皇帝。
從國號、王號之爭上,不難看出阮朝受儒家影響之深。征越軍保留阮朝,把順天府留給阮朝,也給阮朝留足了麵子,故能爭得阮氏的媾和。
但拜上帝會被儒家視作邪教,阮朝百官同樣仇視太平天國。要阮朝向太平天國低頭,無異於奇恥大辱。所以,潘清簡也說道:
“聖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我朝以聖教立國,決不可能向拜上帝會低頭。若大帥強逼,恐怕要引起士子的反彈,甚至是以死相爭。”
這個問題,其實也難不住羅大綱。他淡淡地說道:“承蒙兩位提醒,越王已有應對。廣州方麵已有行文,宣稱建立大越國。
“越王有旨意,允許保留阮朝,保留大南國的國號。從此之後,大越國與大南國乃兄弟之國。大南國向大越國稱兄,不得自稱滿清藩屬。
“大南國三十省、一府,除順天府仍歸大南國外,其餘三十省全部歸入大越國,稱交趾省,設軍政府、守備師,與暨南軍政府無異。
“所有阮朝官員,除張登桂之類的奸邪外,其他一律留用。嗣德不得自稱皇帝,從此改行王號,稱越王為兄。嗣德王儀衛照舊,宮廷用度若有不支,由交趾軍政府妥為接濟。
“我們這邊已經草擬了一篇條約,內容正如前麵所述。兩位大臣看一下吧,如果沒有異議,就把它帶迴去,交給嗣德簽字。”
潘清簡、林維浹拿過條約草案,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阮朝一共有三十省、一府,條約要求割讓三十省,隻留順天府一府給阮朝。雖說保留阮朝,但要與廣州的越國約為兄弟之國,實際是要把越南的宗主國由清國改為越國。
可敵人已經來到家門口,隨時可以滅掉阮氏。他們又知道阮朝愛虛名,以虛名為交換,要求阮朝投降。若不接受這種苛刻的城下之盟,又能怎麽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