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洋命令步三團繼續向諒山方向進擊,隻留下少許兵力守衛同登,此舉大出越軍的意料。
按照越軍的預想,征越軍必將在同登停留,攻克同登周圍的嘉幕山、扣考山、班莊等要隘,方有把握南下諒山。
越軍的打算是,先在同登鎮略作抵抗,能守住同登鎮最好。如果守不住同登鎮,就等到傍晚,再發動突襲。
同登地區濕氣很重,山澗縱橫,早晚時候霧氣迷漫。屆時,越軍熟悉地形,就能揚長避短,趁機反攻同登鎮。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曆史上,中越多次交戰,越南人憑這種方法,屢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有時候,他們甚至還趁北方王朝虛弱,出鎮南關襲擾兩廣。
有些狂妄的越南人甚至宣稱,“木棉花開的地方都是越南的領土”,試圖染指兩廣。
這一次,征越軍兵行險著,以少部守衛同登,主力直撲諒山去了!
此舉大出越軍意料,令他們一時反應不過來。
步二師參謀長馮海洋這個決策,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對戰局關涉極大。最直接的,便是五孔石橋的得失。
同登、諒山地區多崇山峻嶺,亦多急流溪澗。這片地形,北陡南緩,所以溪流多流向越南方向,在諒山地區匯入奇窮河。
五孔石橋位於同登鎮以南,橫架在一條險急的溪流之上,因其有五個石孔,故得名五孔石橋。這段溪流水深可達兩三米,非常險急,無法徒涉。
若要從同登鎮南下諒山,五孔石橋為必經之路。所以,越軍在此派了一隊人馬,埋設了火藥,隨時準備破壞橋梁。
沒想到,征越軍兵行險著,深入敵後,直接撲向諒山。這也正是革命軍的拿手好戲:深入敵後,分進合擊,迂迴包圍敵軍。
這種大膽的戰略戰術,對部隊的精神意誌、後勤補給、協同配合有著極高的要求。像越軍這種封建化的軍隊,根本意料不到,更不知如何應對。
於是,守衛五孔石橋的越軍小隊,聽說征越軍已經占領了同登鎮,大感意外,也就六神無主、手足無措了。
炸橋,固然可以阻斷征越軍。可同登周圍還有數千名越軍同袍,若炸了橋,也就斷了同袍的退路。
就在他們猶豫不決時,步三團尖刀連泅渡過湍急的溪澗,摸到了五孔石橋南岸。王玉寶帶著連隊好手,抄到越軍背後,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五孔石橋,這座通往諒山的鑰匙,就這樣落入了征越軍手裏。三團長馮子材留下一個連隊守衛五孔石橋,與同登的馮海洋部遙相唿應。他自己帶著剩下兩千多人,繼續奔襲諒山。
卻說馮海洋留了一千人馬守衛同登,深感責任重大,兵力單薄。他一麵調兵增援,一麵布置防禦。
整個同登鎮已經人去屋空。馮海洋也不客氣,下令拆除房屋,加固營寨。越軍擅長遊擊,在同登鎮設立的營寨十分簡陋。
事出緊急,征越軍利用越軍的營寨,加固加高柵欄,拓深、拓寬營寨外的壕溝。
除此之外,同登四麵環山,山上埋伏了很多越軍。馮海洋無力進攻山頭,便分派人馬放火燒山,逼迫越軍現形。
嘉幕山為同登地區製高點,越軍在此設有觀察點,又在嘉幕山附近埋伏了一千人馬。征越軍在同登地區一舉一動,都被越軍看在眼裏。
如今正是枯雨季,山上相對幹燥,地上積了一層落葉,大火一點即著。
嘉幕山上的越軍守將,當即沉不住氣,決定提前發動攻擊。手下阻攔他,說道:
“將軍,上峰還沒有發出命令,咱們貿然出頭,友軍若不配合,咱們孤軍奮戰毫無勝算。不如再等一等,看上峰作何決斷。
“若上峰下令反攻,各支部隊齊心協力,方有反攻同登的可能。若上峰下令撤守諒山,咱們貿然出擊,既亂了上峰的部署,又置自己於險境,豈非不智?”
打仗是件極為兇險的事,若戰事不利,輕則丟城失地,傷亡部屬,重則危及社稷。同樣的,戰事的勝負於將官的榮辱關係極大,勝了自然要加官進爵,敗了甚至會株連家族。
因此,前線統兵將官心理壓力極大。加上軍情瞬息變化,敵我情況不明,前線統兵官往往會猶豫不決,難下決斷。
後方不明真相,往往指責前線統兵官無能。後人讀及史書,由結果倒推原因,憑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亦隨意指責前線統兵官優柔寡斷。
隻有當事人,方知道前線戰事的兇險,方理解指揮官的艱辛。征越軍這邊,馮子材不敢放手進攻諒山。越軍這邊,嘉幕山守將同樣猶豫不決。
守將歎口氣,說道:“敵軍人馬不多,卻敢於放火燒山,擺明了就是要逼迫我們出戰。上峰一介書生,隻會紙上談兵,凡事沒有決斷。
“等他發出了命令,大火都要燒到嘉幕山了。況且,時已下午,不久就要天黑,令旗都看不清了,上峰隻能派人傳遞手令。
“大火燒山,音訊不通,不等北賊進攻,咱們自己就要陷入混亂了。我寧可戰死,也不要被大火燒死,更不願被北賊俘虜。”
與北方中原王朝一樣,越南重文輕武,文臣的地位高於武將。遇有戰事,往往從中樞簡派大臣,派往前線節製武將。
越南阮朝的官製,基本繼承自黎朝。而黎朝的官製,則完全模仿明清。
譬如,越南中樞設有六部處理具體政務;機密院模仿清朝軍機處,決策軍政要務;尊人府模仿清朝的宗人府,管理宗室。
地方上,越南設立三十一省,省分設總督、巡撫、布政、按察、領兵各職,以文臣擔任。
阮朝甚至還引入了清朝雍正帝創立的“養廉銀”製度。
此時,同登前線的戰事,由一名工部侍郎主持。戰前,這位工部侍郎為了邀寵,上書慷慨陳詞,主戰立場堅定。不巧,嗣德帝對他十分激賞,認為他忠心可嘉,令他前往同登主持戰事。
真是弄巧成拙。一個工部侍郎,哪會指揮打仗?更何況,對手還是如狼似虎的征越軍。
他躲在扣考山上,距離同登鎮不遠。眼見戰事逐漸不利,侍郎大人早就六神無主了,真想拋開一切,兩腳開溜逃迴順化京城。
眼見大火燒山,侍郎猶豫不決,部將一再催促他下山反攻同登。不然,山火燒上來,戰象受驚潰散,越軍可就沒有反攻同登的本錢了。
侍郎無奈,隻得派人向嘉幕山、班莊等處越軍傳令,約定在酉時三刻一齊反攻同登。
然而,同登距離鎮南關隻有四公裏路程。步兵第二師師長鄒鳳羽坐鎮鎮南關,很快就接到了馮海洋的密信。他當即立斷,把身邊的部隊全部派往同登。
鎮南關守關部隊,本屬於廣西守備師,並不歸鄒鳳羽節製。因事出緊急,鎮南關守軍也南下同登,前去支援馮海洋。
越軍主帥畏葸無能,各部反應遲緩,隻有嘉幕山守軍踴躍向前,卻是勢單力寡。而大火燒山,戰象受驚,越軍的反攻行動甚為微弱。
與之相對,征越軍連打兩場勝戰,先鋒已經越過同登鎮,撲往諒山。從鎮南關開過來的援軍急於立功,接連擊敗小股越軍,與同登鎮的馮海洋部一千人取得匯合。
馮海洋得到援軍,心中長舒一口氣。有了這些兵馬,他就能牢牢控製住同登鎮,確保鎮南關至諒山之間的交通線。
等到天黑後,越軍主力下山,前來爭奪同登。而馮海洋已經得到援軍,勢力大增。越軍武器拙劣,所恃者惟有戰象。
經過前番戰敗,再加上大火燒山,越軍隻剩十幾頭戰象。這些戰象,在征越軍迫擊炮的打擊下,接連倒斃。
越軍火器太差,攻不進同登,隻能南下爭奪五孔石橋,試圖逃往諒山。誰知道,征越軍已在五孔石橋處挖好了塹壕,布置了重兵防守。
同登方向的征越軍又從背後襲來,越軍死傷慘重。
時值天黑,戰鬥變成了混戰。越軍拚命爭奪五孔石橋而不得,隻能泅水渡河,或者攀越高山逃命。
征越軍得到援軍,幹脆以亂打亂,舉著火把四處追擊。他們在右臂上綁上白毛巾作為記號,遇到兵馬,先問會不會漢語,但凡不會漢語,格殺勿論。
如此廝殺一夜,越軍大潰。
同登鎮,諒山的北大門,完全落入了東路軍手裏。
按照越軍的預想,征越軍必將在同登停留,攻克同登周圍的嘉幕山、扣考山、班莊等要隘,方有把握南下諒山。
越軍的打算是,先在同登鎮略作抵抗,能守住同登鎮最好。如果守不住同登鎮,就等到傍晚,再發動突襲。
同登地區濕氣很重,山澗縱橫,早晚時候霧氣迷漫。屆時,越軍熟悉地形,就能揚長避短,趁機反攻同登鎮。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曆史上,中越多次交戰,越南人憑這種方法,屢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有時候,他們甚至還趁北方王朝虛弱,出鎮南關襲擾兩廣。
有些狂妄的越南人甚至宣稱,“木棉花開的地方都是越南的領土”,試圖染指兩廣。
這一次,征越軍兵行險著,以少部守衛同登,主力直撲諒山去了!
此舉大出越軍意料,令他們一時反應不過來。
步二師參謀長馮海洋這個決策,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對戰局關涉極大。最直接的,便是五孔石橋的得失。
同登、諒山地區多崇山峻嶺,亦多急流溪澗。這片地形,北陡南緩,所以溪流多流向越南方向,在諒山地區匯入奇窮河。
五孔石橋位於同登鎮以南,橫架在一條險急的溪流之上,因其有五個石孔,故得名五孔石橋。這段溪流水深可達兩三米,非常險急,無法徒涉。
若要從同登鎮南下諒山,五孔石橋為必經之路。所以,越軍在此派了一隊人馬,埋設了火藥,隨時準備破壞橋梁。
沒想到,征越軍兵行險著,深入敵後,直接撲向諒山。這也正是革命軍的拿手好戲:深入敵後,分進合擊,迂迴包圍敵軍。
這種大膽的戰略戰術,對部隊的精神意誌、後勤補給、協同配合有著極高的要求。像越軍這種封建化的軍隊,根本意料不到,更不知如何應對。
於是,守衛五孔石橋的越軍小隊,聽說征越軍已經占領了同登鎮,大感意外,也就六神無主、手足無措了。
炸橋,固然可以阻斷征越軍。可同登周圍還有數千名越軍同袍,若炸了橋,也就斷了同袍的退路。
就在他們猶豫不決時,步三團尖刀連泅渡過湍急的溪澗,摸到了五孔石橋南岸。王玉寶帶著連隊好手,抄到越軍背後,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五孔石橋,這座通往諒山的鑰匙,就這樣落入了征越軍手裏。三團長馮子材留下一個連隊守衛五孔石橋,與同登的馮海洋部遙相唿應。他自己帶著剩下兩千多人,繼續奔襲諒山。
卻說馮海洋留了一千人馬守衛同登,深感責任重大,兵力單薄。他一麵調兵增援,一麵布置防禦。
整個同登鎮已經人去屋空。馮海洋也不客氣,下令拆除房屋,加固營寨。越軍擅長遊擊,在同登鎮設立的營寨十分簡陋。
事出緊急,征越軍利用越軍的營寨,加固加高柵欄,拓深、拓寬營寨外的壕溝。
除此之外,同登四麵環山,山上埋伏了很多越軍。馮海洋無力進攻山頭,便分派人馬放火燒山,逼迫越軍現形。
嘉幕山為同登地區製高點,越軍在此設有觀察點,又在嘉幕山附近埋伏了一千人馬。征越軍在同登地區一舉一動,都被越軍看在眼裏。
如今正是枯雨季,山上相對幹燥,地上積了一層落葉,大火一點即著。
嘉幕山上的越軍守將,當即沉不住氣,決定提前發動攻擊。手下阻攔他,說道:
“將軍,上峰還沒有發出命令,咱們貿然出頭,友軍若不配合,咱們孤軍奮戰毫無勝算。不如再等一等,看上峰作何決斷。
“若上峰下令反攻,各支部隊齊心協力,方有反攻同登的可能。若上峰下令撤守諒山,咱們貿然出擊,既亂了上峰的部署,又置自己於險境,豈非不智?”
打仗是件極為兇險的事,若戰事不利,輕則丟城失地,傷亡部屬,重則危及社稷。同樣的,戰事的勝負於將官的榮辱關係極大,勝了自然要加官進爵,敗了甚至會株連家族。
因此,前線統兵將官心理壓力極大。加上軍情瞬息變化,敵我情況不明,前線統兵官往往會猶豫不決,難下決斷。
後方不明真相,往往指責前線統兵官無能。後人讀及史書,由結果倒推原因,憑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亦隨意指責前線統兵官優柔寡斷。
隻有當事人,方知道前線戰事的兇險,方理解指揮官的艱辛。征越軍這邊,馮子材不敢放手進攻諒山。越軍這邊,嘉幕山守將同樣猶豫不決。
守將歎口氣,說道:“敵軍人馬不多,卻敢於放火燒山,擺明了就是要逼迫我們出戰。上峰一介書生,隻會紙上談兵,凡事沒有決斷。
“等他發出了命令,大火都要燒到嘉幕山了。況且,時已下午,不久就要天黑,令旗都看不清了,上峰隻能派人傳遞手令。
“大火燒山,音訊不通,不等北賊進攻,咱們自己就要陷入混亂了。我寧可戰死,也不要被大火燒死,更不願被北賊俘虜。”
與北方中原王朝一樣,越南重文輕武,文臣的地位高於武將。遇有戰事,往往從中樞簡派大臣,派往前線節製武將。
越南阮朝的官製,基本繼承自黎朝。而黎朝的官製,則完全模仿明清。
譬如,越南中樞設有六部處理具體政務;機密院模仿清朝軍機處,決策軍政要務;尊人府模仿清朝的宗人府,管理宗室。
地方上,越南設立三十一省,省分設總督、巡撫、布政、按察、領兵各職,以文臣擔任。
阮朝甚至還引入了清朝雍正帝創立的“養廉銀”製度。
此時,同登前線的戰事,由一名工部侍郎主持。戰前,這位工部侍郎為了邀寵,上書慷慨陳詞,主戰立場堅定。不巧,嗣德帝對他十分激賞,認為他忠心可嘉,令他前往同登主持戰事。
真是弄巧成拙。一個工部侍郎,哪會指揮打仗?更何況,對手還是如狼似虎的征越軍。
他躲在扣考山上,距離同登鎮不遠。眼見戰事逐漸不利,侍郎大人早就六神無主了,真想拋開一切,兩腳開溜逃迴順化京城。
眼見大火燒山,侍郎猶豫不決,部將一再催促他下山反攻同登。不然,山火燒上來,戰象受驚潰散,越軍可就沒有反攻同登的本錢了。
侍郎無奈,隻得派人向嘉幕山、班莊等處越軍傳令,約定在酉時三刻一齊反攻同登。
然而,同登距離鎮南關隻有四公裏路程。步兵第二師師長鄒鳳羽坐鎮鎮南關,很快就接到了馮海洋的密信。他當即立斷,把身邊的部隊全部派往同登。
鎮南關守關部隊,本屬於廣西守備師,並不歸鄒鳳羽節製。因事出緊急,鎮南關守軍也南下同登,前去支援馮海洋。
越軍主帥畏葸無能,各部反應遲緩,隻有嘉幕山守軍踴躍向前,卻是勢單力寡。而大火燒山,戰象受驚,越軍的反攻行動甚為微弱。
與之相對,征越軍連打兩場勝戰,先鋒已經越過同登鎮,撲往諒山。從鎮南關開過來的援軍急於立功,接連擊敗小股越軍,與同登鎮的馮海洋部一千人取得匯合。
馮海洋得到援軍,心中長舒一口氣。有了這些兵馬,他就能牢牢控製住同登鎮,確保鎮南關至諒山之間的交通線。
等到天黑後,越軍主力下山,前來爭奪同登。而馮海洋已經得到援軍,勢力大增。越軍武器拙劣,所恃者惟有戰象。
經過前番戰敗,再加上大火燒山,越軍隻剩十幾頭戰象。這些戰象,在征越軍迫擊炮的打擊下,接連倒斃。
越軍火器太差,攻不進同登,隻能南下爭奪五孔石橋,試圖逃往諒山。誰知道,征越軍已在五孔石橋處挖好了塹壕,布置了重兵防守。
同登方向的征越軍又從背後襲來,越軍死傷慘重。
時值天黑,戰鬥變成了混戰。越軍拚命爭奪五孔石橋而不得,隻能泅水渡河,或者攀越高山逃命。
征越軍得到援軍,幹脆以亂打亂,舉著火把四處追擊。他們在右臂上綁上白毛巾作為記號,遇到兵馬,先問會不會漢語,但凡不會漢語,格殺勿論。
如此廝殺一夜,越軍大潰。
同登鎮,諒山的北大門,完全落入了東路軍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