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象越來越近,那龐大的身軀、淒厲的嘶鳴、排山倒海的氣勢,令一向勇猛無畏的王玉寶連長,也生出了一絲寒意。


    他迴頭看了下大部隊,那邊似乎並沒有派出援軍。團長馮子材說過,部隊初入敵境,情況不熟,尖刀連遇到越軍後,不必與之死戰,可邊戰邊退,為大部隊爭取到反應時間即可。


    雖然團長有言在先,王玉寶仍然心有不甘,決心與越軍的象兵纏鬥一番。這可是東路軍進入越南之後的第一仗,可不能搞砸了,壞了部隊的士氣。


    況且,戰象來勢洶洶,尖刀連必須拖住他們,為團長布置防禦贏得時間。


    王玉寶思考已定,待戰象進入射程,大吼一聲:“一班,開火!”


    一班最為精銳,裝備有八支德萊賽步槍。八發子彈射到戰象身上,越軍的戰象竟然毫發無損,繼續向前衝鋒。


    王玉寶做土司兵時,曾經為土司捕捉過野象。野象是群體性動物,通常生活在一起。土司兵習慣使用火槍驚擾象群,再拿落單的野象下手。


    廣西、雲南一帶的野象,一見到火把,一聽到槍聲,往往嚇得四處驚散。


    但實際上,大象皮糙肉厚,普通子彈根本傷不了它。越軍的戰象經過嚴格訓練,不怕火光和槍聲。盡管有大象已經中彈,卻依然向前蠻衝。


    二班的火槍以洋槍為主,三班的火槍以自造的土槍為主,更傷不了戰象。


    王玉寶見狀,命道:“火槍手瞄準戰象上的象兵射擊。二排、三排準備,準備大刀,專砍大象的鼻子。”


    象兵騎在大象上居高臨下,又有盾牌防護,六連火槍手很難傷到他們。而以大刀砍大象的鼻子,更是異常兇險,弄不好就要被戰象踩成肉餅。


    幸而王玉寶一向身先士卒,在連隊有著很高的威信。而六連作為尖刀連,是精銳中的精銳,連長挺身在前,士兵自無後退的道理。


    眼見火槍傷不到戰象,也傷不到象兵,王玉寶大喝一聲:“火槍排停止射擊,往左右山上撤,搶占至高點。沒我的命令,不準後撤!二排、三排準備大刀、藤牌,迎戰象兵!”


    王玉寶出身於土司兵,尖刀六連同樣有很多土司兵。當年步兵二師還是步兵二團,在東征前發動西征,征服鎮安府、泗城府、思恩府等土司故地,收降了許多土司兵。


    這些土司兵吃苦耐勞,翻山涉水而不累,英勇善戰,慨然赴死而不怕。


    眼前戰象襲來,大家都屏住了唿吸,按照《步兵戰術》,成防守隊形,三五人一組,準備迎戰象兵。


    還有三四十米遠時,越軍象兵發起攻擊,從象背上拋擲長矛。這種長矛皆用竹子削成,輕便、尖銳。在飛奔的戰象的助力下,長矛也顯得格外淩厲,唿嘯而至。


    立馬就有士兵避讓不及,被長矛刺穿身體,當場斃命。


    兩軍尚未接戰,同袍先死。王玉寶恨得牙癢癢,把心一橫,喝道:“他娘的,欺負到我們六連頭上了。都有,跟我上,注意防備長矛!”


    說罷,王玉寶帶頭向象兵衝去。此舉大出越軍意料,越軍使用戰象打仗,敵軍一般隻能被動接仗,能穩住陣腳就不錯了,鮮有敵軍敢主動向前迎擊的。


    這樣一跑,反而使越軍象兵亂了陣腳。象兵停了下來,改用勾撓和尖刀六連周旋。


    越南的象兵仍用冷兵器做武器,遠戰則拋長矛,近戰而用勾撓。這種勾撓很長,象兵用它勾住敵軍,創傷敵軍。然後,訓練有素的戰象配合緊密,用腳踩踏敵軍。


    隻有那些最馴服的戰象,最精銳的象兵,才會把火炮馱上象背,在象背上開炮。所幸這批象兵隻是發動試探性進攻的,並沒有這種“大炮象兵”。


    在戰象麵前,精銳的土司兵也不是對手。六連損失了十幾個兄弟,卻隻砍傷了兩頭戰象。


    象兵也發現了蹊蹺,發覺六連並非敵軍主力。為首的越軍小將發出命令,讓象兵放棄與六連的戰鬥,打頭向敵軍主力發起衝鋒。而六連,則交給象兵背後的越軍步兵。


    越軍步兵黑壓壓的,足有上千號人,六連絕非對手。


    好漢不吃眼前虧,王玉寶一聲淒厲的唿哨,示意大家撤退。不過,他恥於後撤,也知道人跑不過大象。


    大象看起來很笨重,其實跑起來相當快,每小時可跑五十公裏。除此之外,大象還會遊泳,每小時可遊兩到三公裏,可以連續遊五六個小時。


    越軍的戰象經過專門的訓練,追擊步兵更不在話下。


    好在步兵六連多土司兵,連長王玉寶又嚴格施訓,官兵擅長跋山涉水。王玉寶便帶著六連,向兩旁的山嶺攀爬。


    就在尖刀連與象兵纏鬥時,後麵的步兵三團主力,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


    古時,北方中原王朝對付象兵,多用戰車阻擋戰象,再用勁駑射擊戰象。同時,再輔之以火把、獅皮,庶幾有擊敗象兵的希望。


    鎮南關以南都是崇山峻嶺,不便攜帶戰車。而勁駑體積龐大,攜帶不便,自清初起便逐漸被火器淘汰。


    普通火槍對戰象殺傷力有限,要對付戰象,唯有火炮。


    革命軍已經裝備起了迫擊炮,口徑40mm,定名為“1852式40mm迫擊炮”。迫擊炮淵源於臼炮,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火炮,以身管短粗、可曲射炮彈著稱。


    滿清早期亦曾大量裝備臼炮,名為“威遠將軍炮”。清初時,威遠將軍炮可發射開花彈,在對噶爾丹的滅國之戰中發揮過突出作用。


    但後來,滿清把開花彈、威遠將軍炮視為不傳之秘,規定隻有八旗兵可以使用開花彈、威遠將軍炮。八旗兵墮落後,這種開花彈技術、臼炮技術也相繼失傳。


    相比於榴彈炮,迫擊炮的結構就簡單多了,很容易製造出來。革命軍的40mm迫擊炮極為輕便,總重量不到一百公斤,可以拆分成炮筒、底座和支架三個部分,三個步兵就能背負前進。


    在越北這種山地行軍,轉運大炮極為困難。倒是這種40mm迫擊炮,便於攜帶,是步兵山地戰的不二之選。其有效射程可達500米,雖然比不上榴彈炮,對山地戰來說也夠用了。


    革命軍陸軍崇尚兩樣東西:勇敢、火力。對於越軍的象兵來說,革命軍的勇敢精神或許微不足道,但40mm的迫擊炮炮彈再配上開花彈,夠他們喝一壺了。


    眼見越軍的戰象唿嘯而至,馮子材穩住陣腳,待戰象進入迫擊炮的射程,當即大喝一聲:“開炮!”


    全團十八門迫擊炮,一齊開火,把炮彈向戰象傾瀉而去。開花彈著彈瞬間,引信引爆彈體內的無煙火藥。彈體炸裂成數十個彈片,四散迸射,宛如死亡的雨點,佛擋殺佛、神擋殺神。


    越軍的戰象可以抵擋火槍的子彈,卻根本抵擋不了迫擊炮的炮彈。


    而迫擊炮與榴彈炮不同,迫擊炮射程雖短,射速極快。炮手隻需從炮口裝入炮彈,炮彈靠重力落於炮膛尾部,擊發底火,引爆炮彈底部的裝藥,即可將炮彈驅動出膛。


    一旦炮彈出膛,炮手無需停留,可以繼續裝彈,發射。因此,迫擊炮的射速極快。十八門迫擊炮同時發炮,比一百門土炮火力還要密集。


    在迫擊炮的打擊下,越軍戰象紛紛倒斃。最後,還剩三頭幸存的戰象。象兵不屈不撓,繼續向東路軍陣地衝擊,試圖以最後的餘力,衝垮敵軍。


    馮子材不慌不忙,集中了一個火槍連的火力,集火射擊敵軍三頭殘餘的戰象。火槍子彈雖然傷不著戰象,卻能打疼戰象,讓他們飽受皮肉之苦。


    越軍象兵也真是勇敢,隻剩三頭大象,又經過火槍子彈的“洗禮”,仍然不肯撤退,搖搖晃晃地向陣地衝來。


    早有一連官兵磨刀霍霍,不等戰象靠近,就衝向前去,使用大刀猛砍大象的鼻子。這三頭大象已是強弩之末,也最終倒斃在東路軍陣前。


    越軍火器不多,裝備較為落後。二十頭戰象全軍覆沒,剩下的步兵也沒了鬥誌。馮子材揮旗下令,全團出擊,迎戰越軍步兵。


    沒有了戰象的越軍,就像沒有了武器的士兵,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王玉寶也乘機從背後發起反攻,與主力前後夾擊,殺得越軍屍橫遍野,狼狽逃迴同登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