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縣是廣州府下麵的大縣,離廣州很近。天地會輕取三水縣,廣州官場震動。得知天地會的頭目是楊烜,兩廣總督徐廣縉不敢怠慢,撥出兩百綠營、五百民團前往平亂。
徐廣縉是個文官,能當上兩廣總督,也頗有過人之處。他精明幹練,善於鼓動民心,對官場形勢把握得非常精準。
這一次,英軍兵臨廣州城下。他賭上官場前途,動員了十萬民團,企圖依靠群眾的力量對抗洋人。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對抗,徐廣縉逐漸占據了上風。
此時的歐洲,接連經曆1847年經濟危機、1848年工人革命。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亦深受重創,無意在東方發動新的戰事。
徐廣縉冒險對抗洋人,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使他威望大漲,也使他變得頗為自負。
在他看來,楊烜乃名門之後,被逼造反隻是因為父親被教民誤殺。隻要官府安撫得當,楊烜一定會就坡下驢,接受官府的招安。
況且,楊烜刺殺教民惡霸,百姓都把他看成是英雄。楊遇春才死了十幾年,名聲卓著,門生故吏遍天下。如果貿然誅戮楊烜,一來得罪民間,二來得罪楊遇春的部屬。
徐廣縉一向視民心為做官根本,自然不敢誅戮楊烜。他派兵前往三水縣城鎮壓民變,給前線官兵一個奇怪的命令:以撫為主,避免強攻,尤其不得傷害楊烜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模棱兩可的態度,為楊烜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十分必要的保護。
三水城內,負責城防的人是楊田。楊田是楊烜的家丁,自小陪伴楊烜長大,祖父是楊遇春的親兵。
跟著楊烜造反後,楊田內心深處的血性也被激發了出來。他雖然才略一般,卻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楊烜把兵權分給楊田代理,還是很放心的。
楊烜攻下三水城第五天,官軍才來到三水城外,紮下營壘。
總督主撫,前線官兵也不想打仗,毫無戰備,任由使者入城招安楊烜。
楊田心高氣盛,主張一鼓作氣打垮城外的官軍。他說:
“大帥,官軍廢弛已久,戰鬥力低下。據咱們派往城外的斥侯講,官軍紀律敗壞,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綠營兵自恃是正規軍,指使民團搬運軍械糧草。民團自恃人多,又多是廣東本地人,與綠營離心離德。
“綠營軍官作統領,不能調和兩部矛盾,反而偏袒綠營欺負民團。兩者同床異夢,若咱們集中兵力打擊綠營,民團肯定會作壁上觀。
“這兩天,綠營和民團爭相在城外抓取壯丁,挖壕溝,設營壘。官兵爭相在城外商鋪搶劫,甚至為此大打出手。百姓們都說,天地會來了秋毫無犯,官軍來了雞犬不寧。
“如今官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若大帥許我挑選一支精兵,出城衝擊敵營,必能一擊得勝。”
自從楊烜入主三水城後,屬下開始不約而同地改稱他為“大帥”。這個稱唿比至臻堂裏的“白扇”好聽多了。
楊田同樣對天地會沒有好感。在他的樸素認知裏,要不是受天地會牽連,少爺不會入獄,老爺不會慘死,楊家也就不會卷入滿漢之爭。
如今少爺不得已扯旗造反,楊田是楊家的忠仆,自然要誓死追隨少爺。
但楊家聲名顯赫,屈尊加入天地會,豈不有辱先祖威名?
令楊田意外的是,楊烜並不同意襲擊官軍。他說:“官軍有七百多人,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卻在城外紮營,既不叫陣,也不圍城。由此可知,官軍誌在自保,無意攻城。
“咱們目前的優先工作是募兵、籌餉,官軍在城外不著急,咱們在城內也不要急。等咱們募足了兵,籌足了餉,再考慮打擊官軍的事。”
楊田頗感疑惑,主公敢造反,怎麽就不敢麵對麵打擊官軍呢?官軍雖然占有優勢,但他們紀律廢弛,不足為慮呀!
猶豫了半天,楊田終究沒敢問。
楊烜見狀,便解釋道:“咱們雖有了幾百兵馬,但一切都是草創,人心未附。若咱們貿然出擊,若一不小心吃了敗仗,就會動搖軍心,那些意誌不堅定的人就可能脫離我們的隊伍。
“咱們羽翼未豐,凡事都應慎重。若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得貿然出擊。你這種急躁的心理,要不得。如今你作了軍官,手下統領幾百個士兵,更要格外注意,凡事都要沉得住氣。”
楊田信服,隻得照辦。他帶著士兵日夜巡視各處城門,防止官軍攻城。
楊烜則在城內好整以暇,好酒好肉地招待徐廣縉的使者。
那使者受徐廣縉所托,一心想招安楊烜。見到楊烜後,他開門見山說道:
“楊公子,製台大人仁慈多恩,又一向欽佩楊遇春,一定會想方設法為您開脫罪名。您是忠良之後,何必與天地會這些三教九流之輩來往呢?
“實不相瞞,製台多次囑咐我,說隻要楊公子肯棄暗投明,他一定會說服皇上寬宥公子,保舉楊公子做個體麵的官員。”
這是什麽談判?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楊烜心裏感到好笑。這個徐廣縉與洋人較量占據了上風,顯然有些飄了。
他假裝接受官府招安,卻獅子大開口,說道:“兄弟,我也說句老實話。我此次路過廣州,原本是想去福州投奔我的叔父楊國楨,去他那某個差事。
“要是徐製台能賞我個官做,我也不用去福州求我叔父了。我祖父是昭勇侯,我父親又在廣州慘死。徐製台要是有點良心,就得讓我做個‘總兵’或者‘道員’。”
使者大驚。
滿清“總兵”為正二品武官,官在提督之下,負責鎮守各省要地,全國一共才八十三個編製。
“道員”為正四品文官,官在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全國一共才九十三個編製。
“總兵”和“道員”都是朝廷名器,必須經皇帝旨準方得上任。
楊烜一介白身,年輕時捐了個“生員”的功名。他占了三水城,開口就要“總兵”、“道員”,就是兩廣總督徐廣縉也不敢輕易答應呀。
使者見楊烜獅子大開口,支支吾吾的不敢應承,推說要向上峰請示,再迴複楊烜。
楊烜臉色一變,說道:“我父親被教民害死。據我查證,此事表麵是教民作崇,背後實有廣州將軍穆特恩指使。徐製台若有良心,就應當徹查我父親的死因,參劾穆特恩。
“若徐製台能把此案的罪魁禍首穆特恩繩之以法,若能把我父親的冤情洗刷幹淨,我甘願投降徐製台,任由徐製台發落。”
廣州將軍穆特恩和兩廣總督徐廣縉都是從一品的大員,表麵上看似平級。
但穆特恩是滿人親貴,是滿人中少有的猛將,頗受道光皇帝倚重。徐廣縉隻是一個漢族文官。這裏麵的親疏內外一目了然,也使得穆特恩的地位隱然高於徐廣縉。
徐廣縉這個官場老狐狸,怎麽可能會為了楊烜而得罪穆特恩,進而得罪滿洲貴族呢?
談判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使者要走,楊烜卻一再挽留,把他軟禁在三水城。
楊烜盡可能顯示出願意談判的誠意,騙他說要接受招安,卻盡提一些不可能實現的要求,令使者摸不清楊烜的真實態度。
廣州城內外,接二連三的新聞引爆了輿論界。
楊國佐身為名將楊遇春的長子,卻被教民害死。楊烜為父報仇,先是大鬧教民營,繼而起兵造反,攻占三水縣城。
縱觀大清兩百多年曆史,這些新聞都堪稱絕無僅有。
尤其是,楊烜放出風聲,聲稱滿人廣州將軍穆特恩參與教案,自己起兵造反隻是為父報仇。這使得整件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也使楊烜獲得時人的同情。
滿漢之爭乃是滿清官場禁忌。楊烜造反背後牽涉到滿人親貴,使兩廣總督徐廣縉不得不付出十二分的小心。
城外官軍不敢貿然進攻三水城,頓兵城外無所事事。
楊烜趁官軍無所作為,派蘇三娘在城外西江上收集船隻,招募船夫,籌建水營,活動十分頻繁。
官軍缺少戰船,隻當作沒看見,夜夜笙歌,以禍害鄉裏為能事。
楊烜一邊與使者虛與委蛇,一邊加緊募兵、籌餉。
一個意外之喜是:廣州至臻堂總部派來了兩百援兵,由“白扇”陳虹統領。
徐廣縉是個文官,能當上兩廣總督,也頗有過人之處。他精明幹練,善於鼓動民心,對官場形勢把握得非常精準。
這一次,英軍兵臨廣州城下。他賭上官場前途,動員了十萬民團,企圖依靠群眾的力量對抗洋人。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對抗,徐廣縉逐漸占據了上風。
此時的歐洲,接連經曆1847年經濟危機、1848年工人革命。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亦深受重創,無意在東方發動新的戰事。
徐廣縉冒險對抗洋人,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使他威望大漲,也使他變得頗為自負。
在他看來,楊烜乃名門之後,被逼造反隻是因為父親被教民誤殺。隻要官府安撫得當,楊烜一定會就坡下驢,接受官府的招安。
況且,楊烜刺殺教民惡霸,百姓都把他看成是英雄。楊遇春才死了十幾年,名聲卓著,門生故吏遍天下。如果貿然誅戮楊烜,一來得罪民間,二來得罪楊遇春的部屬。
徐廣縉一向視民心為做官根本,自然不敢誅戮楊烜。他派兵前往三水縣城鎮壓民變,給前線官兵一個奇怪的命令:以撫為主,避免強攻,尤其不得傷害楊烜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模棱兩可的態度,為楊烜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十分必要的保護。
三水城內,負責城防的人是楊田。楊田是楊烜的家丁,自小陪伴楊烜長大,祖父是楊遇春的親兵。
跟著楊烜造反後,楊田內心深處的血性也被激發了出來。他雖然才略一般,卻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楊烜把兵權分給楊田代理,還是很放心的。
楊烜攻下三水城第五天,官軍才來到三水城外,紮下營壘。
總督主撫,前線官兵也不想打仗,毫無戰備,任由使者入城招安楊烜。
楊田心高氣盛,主張一鼓作氣打垮城外的官軍。他說:
“大帥,官軍廢弛已久,戰鬥力低下。據咱們派往城外的斥侯講,官軍紀律敗壞,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綠營兵自恃是正規軍,指使民團搬運軍械糧草。民團自恃人多,又多是廣東本地人,與綠營離心離德。
“綠營軍官作統領,不能調和兩部矛盾,反而偏袒綠營欺負民團。兩者同床異夢,若咱們集中兵力打擊綠營,民團肯定會作壁上觀。
“這兩天,綠營和民團爭相在城外抓取壯丁,挖壕溝,設營壘。官兵爭相在城外商鋪搶劫,甚至為此大打出手。百姓們都說,天地會來了秋毫無犯,官軍來了雞犬不寧。
“如今官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若大帥許我挑選一支精兵,出城衝擊敵營,必能一擊得勝。”
自從楊烜入主三水城後,屬下開始不約而同地改稱他為“大帥”。這個稱唿比至臻堂裏的“白扇”好聽多了。
楊田同樣對天地會沒有好感。在他的樸素認知裏,要不是受天地會牽連,少爺不會入獄,老爺不會慘死,楊家也就不會卷入滿漢之爭。
如今少爺不得已扯旗造反,楊田是楊家的忠仆,自然要誓死追隨少爺。
但楊家聲名顯赫,屈尊加入天地會,豈不有辱先祖威名?
令楊田意外的是,楊烜並不同意襲擊官軍。他說:“官軍有七百多人,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卻在城外紮營,既不叫陣,也不圍城。由此可知,官軍誌在自保,無意攻城。
“咱們目前的優先工作是募兵、籌餉,官軍在城外不著急,咱們在城內也不要急。等咱們募足了兵,籌足了餉,再考慮打擊官軍的事。”
楊田頗感疑惑,主公敢造反,怎麽就不敢麵對麵打擊官軍呢?官軍雖然占有優勢,但他們紀律廢弛,不足為慮呀!
猶豫了半天,楊田終究沒敢問。
楊烜見狀,便解釋道:“咱們雖有了幾百兵馬,但一切都是草創,人心未附。若咱們貿然出擊,若一不小心吃了敗仗,就會動搖軍心,那些意誌不堅定的人就可能脫離我們的隊伍。
“咱們羽翼未豐,凡事都應慎重。若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得貿然出擊。你這種急躁的心理,要不得。如今你作了軍官,手下統領幾百個士兵,更要格外注意,凡事都要沉得住氣。”
楊田信服,隻得照辦。他帶著士兵日夜巡視各處城門,防止官軍攻城。
楊烜則在城內好整以暇,好酒好肉地招待徐廣縉的使者。
那使者受徐廣縉所托,一心想招安楊烜。見到楊烜後,他開門見山說道:
“楊公子,製台大人仁慈多恩,又一向欽佩楊遇春,一定會想方設法為您開脫罪名。您是忠良之後,何必與天地會這些三教九流之輩來往呢?
“實不相瞞,製台多次囑咐我,說隻要楊公子肯棄暗投明,他一定會說服皇上寬宥公子,保舉楊公子做個體麵的官員。”
這是什麽談判?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楊烜心裏感到好笑。這個徐廣縉與洋人較量占據了上風,顯然有些飄了。
他假裝接受官府招安,卻獅子大開口,說道:“兄弟,我也說句老實話。我此次路過廣州,原本是想去福州投奔我的叔父楊國楨,去他那某個差事。
“要是徐製台能賞我個官做,我也不用去福州求我叔父了。我祖父是昭勇侯,我父親又在廣州慘死。徐製台要是有點良心,就得讓我做個‘總兵’或者‘道員’。”
使者大驚。
滿清“總兵”為正二品武官,官在提督之下,負責鎮守各省要地,全國一共才八十三個編製。
“道員”為正四品文官,官在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全國一共才九十三個編製。
“總兵”和“道員”都是朝廷名器,必須經皇帝旨準方得上任。
楊烜一介白身,年輕時捐了個“生員”的功名。他占了三水城,開口就要“總兵”、“道員”,就是兩廣總督徐廣縉也不敢輕易答應呀。
使者見楊烜獅子大開口,支支吾吾的不敢應承,推說要向上峰請示,再迴複楊烜。
楊烜臉色一變,說道:“我父親被教民害死。據我查證,此事表麵是教民作崇,背後實有廣州將軍穆特恩指使。徐製台若有良心,就應當徹查我父親的死因,參劾穆特恩。
“若徐製台能把此案的罪魁禍首穆特恩繩之以法,若能把我父親的冤情洗刷幹淨,我甘願投降徐製台,任由徐製台發落。”
廣州將軍穆特恩和兩廣總督徐廣縉都是從一品的大員,表麵上看似平級。
但穆特恩是滿人親貴,是滿人中少有的猛將,頗受道光皇帝倚重。徐廣縉隻是一個漢族文官。這裏麵的親疏內外一目了然,也使得穆特恩的地位隱然高於徐廣縉。
徐廣縉這個官場老狐狸,怎麽可能會為了楊烜而得罪穆特恩,進而得罪滿洲貴族呢?
談判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使者要走,楊烜卻一再挽留,把他軟禁在三水城。
楊烜盡可能顯示出願意談判的誠意,騙他說要接受招安,卻盡提一些不可能實現的要求,令使者摸不清楊烜的真實態度。
廣州城內外,接二連三的新聞引爆了輿論界。
楊國佐身為名將楊遇春的長子,卻被教民害死。楊烜為父報仇,先是大鬧教民營,繼而起兵造反,攻占三水縣城。
縱觀大清兩百多年曆史,這些新聞都堪稱絕無僅有。
尤其是,楊烜放出風聲,聲稱滿人廣州將軍穆特恩參與教案,自己起兵造反隻是為父報仇。這使得整件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也使楊烜獲得時人的同情。
滿漢之爭乃是滿清官場禁忌。楊烜造反背後牽涉到滿人親貴,使兩廣總督徐廣縉不得不付出十二分的小心。
城外官軍不敢貿然進攻三水城,頓兵城外無所事事。
楊烜趁官軍無所作為,派蘇三娘在城外西江上收集船隻,招募船夫,籌建水營,活動十分頻繁。
官軍缺少戰船,隻當作沒看見,夜夜笙歌,以禍害鄉裏為能事。
楊烜一邊與使者虛與委蛇,一邊加緊募兵、籌餉。
一個意外之喜是:廣州至臻堂總部派來了兩百援兵,由“白扇”陳虹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