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分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眾敵寡。當擇平易寬廣之地以勝之。若五倍於敵,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三倍與敵,二術為正,一術為奇。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法曰:分不分為縻軍。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而敵軍兵少時,應當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來戰勝敵人。如果兵力對比我五倍於敵時,就要分兵以三份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麵,以二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如果兵力對比我三倍於敵時,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麵,以一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這種分兵擊敵的進攻部署,就是所謂一邊從正麵展開進攻,一邊則攻其側後。兵法說: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分散兵力,就成為自己束縛自己的縻軍了。

    【奇略戰例】

    梁將陳霸先、王僧辯討侯景軍於張公洲,高旌巨艦,截江蔽空,乘潮順流。景登石望之,不悅曰:“彼軍士有如是之氣,不可易也。”帥鐵騎萬人,鳴鼓而前。霸先謂僧辯:“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賊今送死,欲為一戰。我眾彼寡,宜分其勢。”僧辯從之。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衝其中,景遂大潰,棄城而走。

    【戰例今譯】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陳霸先和王僧辯率軍進攻侯景,進抵於張公洲。梁軍巨大戰艦上旌旗高高飄揚,船隻塞滿了江河、遮蔽了天空,乘潮順流沿江浩蕩而下。侯景登上石頭城,望見梁軍艦船的磅礴氣勢,不高興地說:“敵軍有如此雄威氣勢,不可輕視他們啊。”於是侯景親率精銳騎兵萬人,擂動戰鼓而向前迎戰。陳霸先見狀對王僧辯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隊指揮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樣,首尾可以互相唿應。敵人現在前來送死,妄想一戰取勝。我軍眾多而敵軍兵少,我們應當采取分兵擊敵的戰法去打擊敵人。”王僧辯聽從了陳霸先的意見。梁軍以一支配有強勁弓弩的部隊迎戰敵人正麵,以輕捷精銳騎兵襲擊敵人側後,而以主力部隊衝擊敵軍中央,侯景的部隊很快被擊潰,他立刻丟下城池倉慌地逃走了。

    七十二、合戰

    【奇略原文】

    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眾攻我,當合軍以擊之。法曰:聚不聚為孤旅。

    【奇略今譯】

    凡是兵力分散,戰鬥力就薄弱;集中兵力,戰鬥力就強大,這是兵家的正常情況。如果我軍隊伍分駐幾個地方,敵人大舉進攻我們,應迅速集結部隊迎戰。兵法說:應集中兵力時而不集中,那就成了孤軍。

    【奇略戰例】

    開元時,吐蕃入寇,報新城之役,晨壓官軍,眾寡不敵,師人皆懼。王忠嗣策馬而進,左右馳突,如此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戰例今譯】

    唐代開元時期,吐蕃軍進犯唐朝疆界。唐軍與吐蕃軍在新城作戰。吐蕃軍仗其軍力多搶先向唐軍擺下壓陣之勢,唐軍人少兵力不敵,全軍的人都很恐慌。唐將王忠嗣單馬進擊,在敵軍陣內左右奔馳衝蕩,所到之處,敵人都躲避。他衝進又衝出,並與己方兵力會合,施行攻擊,共殺敵數百人,吐蕃軍就潰亂了。接著,趁敵混亂,唐軍三軍會合作為王忠嗣所率部隊的兩翼一起掩殺過去,吐蕃軍大敗。

    七十三、怒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須激勵士卒,使忿怒而後出戰。法曰:殺敵者,怒也。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必須激勵部隊士氣,使他們對敵人充滿忿怒和仇恨,然後再出戰殺敵。兵法說:要使將士奮勇殺敵,就要激勵將士同仇敵愾。

    【奇略戰例】

    漢光武建武四年,詔將軍王霸、馬武討周建於垂惠。蘇茂將兵四千餘救建,先遣精騎遮擊馬武軍糧,武往救之。建於城中出兵夾擊武,武恃霸援,戰不甚力,為茂、建所敗,過霸營,大唿求救。霸曰:“賊兵勢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乃閉營堅壁。軍吏皆爭之,霸曰:“茂兵精銳,其眾又多,吾吏士心恐,而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敗道也。今閉營堅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勢輕進;武恨無救,則其戰當自倍。如此,茂眾疲勞,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數十人斷發請戰。霸乃開營大出,精騎襲其背。茂、建前後受敵,遂敗走之。

    【戰例今譯】

    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劉秀下詔派將軍王霸與捕虜將軍馬武率軍討伐割據於垂惠的周建。蘇茂率領4千餘兵前來援救周建,事先派出騎兵主力部隊突然截斷馬武的軍糧,馬武得悉遂率兵前去救援。這時,周建從垂惠城中出兵與蘇茂前後夾擊馬武;馬武依賴有王霸為援,作戰不力,結果被蘇茂、周建打敗。馬武率眾潰逃經過王霸營壘時,大聲疾唿,請求救援,但王霸迴答說:“敵人兵力強盛,我如出援,連同你們必將兩敗俱傷,你們還是自己努力奮戰吧!”說完,就關閉營門堅守不出。王霸的部下都力爭出援馬武,王霸解釋說:“蘇茂軍都是精兵銳騎,而且人數又多。我軍官兵心懷恐懼,缺乏信心,如果參戰兩軍配合不利,非敗不可。現在我部閉營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敵人必定乘勝貿然輕進;馬武所部在外無救援可以依賴的形勢下,一定會加倍努力進行戰鬥。這樣,蘇茂部隊就會疲憊,我軍乘其困敝不堪之時再出兵襲擊,就可以打敗它。”蘇茂、周建果然出動全部兵力進攻馬武,雙方混戰很長時間,王霸所部有數十名士兵斷發向他請求出戰,於是就打開營門,出動精銳騎兵突襲敵人背後。蘇茂、周建部隊在漢軍的前後夾擊之下,大敗而逃。七十四、氣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原文】

    凡將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勝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須度敵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內,乃可以鼓,令士卒近戰。彼衰我勝,敗之必矣。法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

    【奇略今譯】

    凡是主將所以能實施作戰,是因為有軍隊,軍隊賴以攻戰的是士氣,士氣之所以高昂是擊鼓激勵的結果。鼓起官兵的士氣,就不能太頻繁,太頻繁了士氣就容易衰竭,也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氣容易耗盡。必須把握著離敵人六七十步之內,才可以擊鼓,命令官兵進戰。這時敵衰我盛,就一定能打敗他。兵法說:士氣高漲的時候就攻戰,士氣低落的時候就撤退。

    【奇略戰例】

    春秋,齊伐魯。莊公將戰,曹劌請從,公與之同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戰例今譯】

    春秋的時候,齊國軍隊進攻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一起前往。莊公與他同乘一輛車,和齊軍在長勺相遇。莊公想擊鼓進攻,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三通鼓過,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魯軍擊鼓,大敗了齊軍。莊公問他原因,曹劌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一鼓時激起了勇氣,二鼓時有些鬆勁,等三鼓時氣就泄了。敵人氣已泄盡,我軍的氣剛剛鼓足,所以打敗了他們。”

    七十五、歸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相攻,若敵無故退歸,必須審察。果力疲糧竭,可選輕銳躡之。若是歸師,則不可遏也。法曰:歸師勿遏。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戰鬥,如果敵人無緣無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須認真查明其原因。敵人果然因為力衰糧盡而撤退的話,就可以選派輕裝精銳部隊跟蹤追擊它。倘若敵人是撤退迴國,那麽,就不要輕率地攔截它。兵法說:對於退歸本國的敵人,不要輕率地去阻擊攔截它。

    【奇略戰例】

    漢獻帝建安三年,曹操圍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之,繡到安眾守險,以絕軍後。操軍前後受敵,夜乃鑿險偽遁,伏兵以待。繡悉兵來追,操縱奇兵夾攻,大破之。操謂荀彧曰:“敵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勝矣。”

    【戰例今譯】

    東漢末,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圍攻張繡於宛城,劉表派兵前來增援。張繡屯兵於安眾縣境內,憑險固守,準備截斷曹操的退路。曹操因為前後都發現敵兵,停止行進,便趁夜鑿險開道,偽裝逃跑但是暗中卻埋伏了奇兵。張繡認為曹操突圍逃跑,派出全部兵力追趕。曹操迴軍和奇兵前後夾擊,大敗張繡的軍隊。曹操對荀彧說:“敵人想攔截我們的返國部隊,而我軍則是處於死地而戰,所以我軍必勝。”

    七十六、逐戰

    【奇略原文】

    凡追奔逐北,須審真偽。若旗齊鼓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須當慮之。若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號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可以力逐。法曰:凡從勿怠,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

    【奇略今譯】

    凡是追逐逃敵,必須弄清真假。假若旗幟鼓聲,整齊一致,人多紛紜,裝作亂狀,雖是撤退,不是真敗,必定埋伏奇兵,應當警惕。假若旗鼓混亂,號令唿叫不一,這才是真正敗退,可用全力追擊。兵法說:凡是追擊就不要間歇,如果敵人又在路上停留,那就應當特別警惕。

    【奇略戰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將宗羅喉拒之,大破於淺水原。太宗帥騎追之,直趨高墌圍之。仁杲將多臨陣來降,複還取馬,太宗縱遣之。須臾,各乘馬至。太宗具知仁杲虛實,乃進兵合圍。縱辨士喻以禍福,仁杲遂降。諸將皆賀,因問曰:“大王破敵,乃舍步兵,又無攻具,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權道也。且羅喉所將皆隴外人,吾雖破之,然斬獲不多。若緩之,則皆入城,仁杲收而撫之,未易克也;迫之,則兵散隴外,高墌自虛,仁杲破膽,不暇為謀,所以懼而降也。”

    【戰例今譯】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進攻薛仁杲,薛將宗羅喉在防禦中,被唐軍擊敗於淺水原。李世民帶領騎兵進行追擊,一直追到高墌,並進行合圍。薛仁杲的部分將領,不少是在臨戰時投降的,他們又表示要迴去騎自己的戰馬,李世民把他們放迴去。一會兒,他們又騎馬返迴。因而李世民對於敵情了若指掌,就下令進兵合圍。他同時派能講的人曉以利害關係,薛仁杲馬上投降了。唐將乘慶賀勝利時向李世民說:“大王這次擊敗敵人,未用步兵,又無攻城器械,兵臨城下,開始我們還懷疑堅城難克,可是在您的指揮下,竟然很快擊敗敵人,這是因為什麽?”李世民說:“這是掌握了用兵的權道,而且因為羅喉所率領的大部都是隴外人,我軍雖然打敗他們,但是打死和俘虜的卻不多。假若不迅速進攻就會全都逃進城去,薛仁杲再加以安撫整頓,就難以攻破了。如果立刻進攻,就會擊潰他們而且向隴外逃去,這樣高墌城內自然空虛。薛仁杲也嚇破了膽又來不及想出新的計謀,他們異常恐慌就不得不來投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七十七、不戰

    【奇略原文】

    凡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餉不絕,皆不可與戰。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法曰:不戰在我。

    【奇略今譯】

    凡是作戰,如果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作戰形勢對我們非常不利;或是敵軍遠道而來,可是糧草卻供應不絕,在這些情況下我軍都不應同敵交戰,應該長時間的固守營地,等敵軍被拖垮之後,再一舉殲滅他們。兵法說:不同敵軍作戰的主動權掌握在我軍手中。

    【奇略戰例】

    唐武德中,太宗率兵渡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玉壁城觀賊陣。顧謂道宗曰:“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何如?”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爭。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將竭,當自離散,可不戰而擒也。”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果後食盡,夜遁。追入介州,一戰敗走。

    【戰例今譯】

    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率兵渡過黃河,向東進攻劉武周,當時江夏王李道宗年齡隻有17歲,也隨軍東征。李世民同他一起登上玉壁城頭觀察敵情。迴過頭來對李道宗說:“劉武周依仗實力強大,想同我們交戰。你看怎麽辦呢?”李道宗迴答說:“劉武周部隊依仗已往的勝利,士氣旺盛,銳不可擋,我們必須采用計謀打垮他們,很難從實力上與他們相爭,目前隻有用深溝高壘阻止他們的進攻,況且這群敵匪也不過是烏合之眾,紀律渙散,不可能持久作戰。等到他們糧草短缺就會自行瓦解,那時就不經戰鬥,就可擒敵了。”李世民說:“你我看法完全一致!”果然敵軍後來糧草耗盡,夜裏倉慌而逃。李世民帶兵尾隨至介州,隻用一次戰鬥,就把敵人徹底打敗。

    七十八、必戰

    【奇略原文】

    凡興師深入敵境,若彼堅壁不與我戰,欲老我師,當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彼必不得已而須戰,我以銳卒擊之,可敗。法曰:我欲戰,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奇略今譯】

    凡是出兵深入敵人境內,敵軍如果堅壁防守,不與我交戰,想疲憊我軍,就應當分兵進攻敵軍,搗毀他的巢穴,切斷他的退路,斷絕他的糧草。這樣,敵軍就必然不得不與我交戰。這時,我用精銳兵士攻擊,就可以打敗敵軍。兵法說:我軍籌劃決戰,敵人雖然深溝高壘,也不得不與我交戰的原因,那是因為進攻敵人所必須救援的地方。

    【奇略戰例】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馬懿於長安,使將兵往遼東討公孫淵。帝曰:“四千裏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度淵以何計得策?”懿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者能量彼我,預有所棄,此非淵所及也。”曰:“往還幾日?”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遂進兵。淵遣將帥步騎數萬屯遼燧,圍塹二十餘裏。諸將欲擊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墮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彼大眾在此,巢穴空虛,直抵襄平,出其不易,破之必矣。”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賊盡銳赴之。懿潛棄賊直趨襄平;賊將戰敗,懿圍襄平。諸將請攻之,懿不聽。陳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堅城,斬孟達。今日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之。”懿曰:“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較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失半而克,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而計糧也。況賊眾我寡,賊饑我飽,而雨水乃爾,攻具不設,促之何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憂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恃其眾,故雖饑困,不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驚之,非計也。”既而雨霽,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糧盡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將王健、柳甫請解圍,當君臣麵縛,懿皆斬之。淵突圍而走,懿複追及梁水上殺之。遼地悉平。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明帝召司馬懿到長安,派他率兵往遼東進攻公孫淵。明帝說:“遠出四千裏路以外征戰,雖說以奇兵取勝,但也要靠實力,也需適宜、妥當的計謀和後方的費用。你看公孫淵會使用什麽計策才比較得當呢?”司馬懿迴答道:“公孫淵如果棄城先逃,這是上策;據守遼東,抗拒我大軍,這是中策;坐著不動防守襄平城,這就會被我擒獲。”明帝問:“三種計策中,公孫淵會選哪一種呢?”司馬懿迴答說:“隻有深通謀略的人才能知己知彼和分析抉擇,這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明帝問:“往返需要多長時間呢?”迴答說:“去100天,迴100天,作戰100天,用60天休息,一年足夠了。”司馬懿率領大軍出發了。公孫淵派大將率步兵和騎兵幾萬人,駐紮在遼隧,開挖塹壕20多裏長。魏軍將領都想進攻,司馬懿說:“敵人所以構築堅固陣地防守是想削弱和疲憊我軍。攻他,就正好中了他的計,象王邑恥於放過昆陽一樣。敵軍大部分在這裏,巢穴裏必然空虛。我現在直接奔襄平,出其不意,必然能攻破城池。”於是,魏軍廣張旗幟,做出要進攻遼隧以南的樣子,敵精銳部隊全都奔往那裏去了。司馬懿偷偷甩開了敵人。徑直奔向襄平。城外敵將被打敗後,司馬懿便包圍了襄平。各將領請求攻城,司馬懿不聽。陳珪說:“過去您進攻上庸時,五天之內打破城池,斬殺孟達。現在從這麽遠的地方來,反而卻遲遲緩緩的。在下智愚,確實疑惑呢!”司馬懿說:“孟達兵少,而糧食可以支持一年;公孫淵的兵是孟達的四倍,但糧食支持不了一個月。用有一個月糧食的部隊攻能支持一年糧食的敵人,怎麽能不速戰呢?如果是以四擊一,即使現在損失一半而能戰勝,我也會進攻的。這是不惜犧牲而與敵進行糧食競賽啊!現在,敵眾我寡,敵饑我飽,正逢大雨,我如進攻他不設防的地方,會促使他設防,這有什麽益處呢?自打京城出發,我就不憂慮敵軍防守,隻憂慮敵軍逃走。現在敵軍糧食已盡,但我包圍圈還未合上,如果搶奪他的牛馬,攔截他砍柴的樵夫,這就是故意驅使他逃走。用兵,是一種詭詐的道理,全憑善於根據具體事情而變化。敵軍憑著兵卒眾多,依賴著雨水,雖然饑餓困倦,但仍不會束手投降。所以,我應當表示無能為力來麻痹他。如果為了小利而驚動他,這不是好計謀。”不久,雨停了,魏軍打造攻城戰具,攻城時,箭和石象雨一樣飛向城裏。公孫淵糧盡陷入窘境,危急中人吃人,便派將軍王建和柳甫去魏營請求投降。司馬懿殺了這兩人。公孫淵企圖突圍向東南逃竄,魏軍追到氐水上遊,把公孫淵殺死,終於平定了遼東地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七十九、避戰

    【奇略原文】

    凡戰,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銳,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法曰: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奇略今譯】

    凡是對強敵作戰,敵人初到,士氣正盛,我方兵勢微弱,難以相持,應當暫時避開,等待敵人疲憊之後進攻它就能勝利。兵法說: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其鬆懈或打算迴歸的時候才去進攻他。

    【奇略戰例】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王國圍陳倉,以皇甫嵩討之。董卓請速進,嵩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不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國攻之終不拔,其眾疲敝解去。嵩進兵追擊之,卓曰:“窮寇勿追,歸眾勿迫。”嵩曰:“不然。”遂獨追擊而破之。卓由是有慚色。

    【戰例今譯】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王國圍攻陳倉,特派皇甫嵩率軍討伐。董卓要求迅速進軍,皇甫嵩說:“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使敵人投降。因為善於用兵的人,先造成不可戰勝的條件,專門捕捉可能戰勝敵人的戰機。陳倉雖是一小城,但城池堅固,防守嚴密,難以攻破。假若王國強攻陳倉不下,他的部隊必定疲憊,我乘其疲憊進行反擊,這是爭取全勝的計謀。”王國圍攻陳倉,很長時間沒能攻破,他的部隊十分疲憊,便撤圍而退。皇甫嵩率軍從後追擊,董卓說:“窮寇勿追,歸師勿遏。”皇甫嵩說:“不能不追。”立刻發兵追擊,消滅了王國部隊。董卓因為錯誤地認識此事,很是慚愧。

    八十、圍戰

    【奇略原文】

    凡圍戰之道,圍其四麵,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法曰:圍師必缺。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圍困的法則,即使能夠四麵包圍守城之敵,也要虛留一個缺口,以此向敵人顯示有逃生之路,從而使敵人守城意誌不堅,這樣,既可攻進占領城邑,敵軍也可被消滅。兵法說:包圍敵軍時要留有缺口。

    【奇略戰例】

    漢末,曹操圍壺關,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曹仁言於曹操曰:“圍城必示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使人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延日久。今頓兵堅城下,以攻必死之敵,非良策。”操從仁言,乃拔其城。

    【戰例今譯】

    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圍攻壺關,久攻不克,曹操生氣說:“城破之日,城中人要全部活埋!”可是,連攻好幾個月還是攻不下該城。曹仁向曹操建議說:“圍攻城邑一定要虛留缺口,以示其有逃生之路,敵人就不會死守了。而今您卻告訴他們隻有死路一條,這樣便迫使他們人人拚死守城。況且該城堅固而糧食充足,如果強攻硬打就會傷亡士卒,繼續圍困就會曠日持久。目前把部隊停留在堅城之下,向不怕死的敵人進攻,這不是好的計策。”曹操聽後采納了曹仁的建議,最後終於迫使敵人投降而進占了壺關城。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戰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劉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劉基並收藏百戰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