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挑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營壘相遠,勢力相均,可輕騎以挑之,伏兵以待之,其軍可破。若敵用此謀,我不可以全軍擊之。法曰:遠而挑戰,欲人之進也。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兩軍營壘距離比較遠,力量對比也差不多,可派輕騎兵去挑逗敵軍,誘使他們出兵追殺,同時在路邊設下重兵埋伏,待其追時一舉殲滅敵軍。如果反過來,敵人來誘使我軍,我軍不要全部出動。兵法說:敵軍遠道而來挑戰我們,就是誘使我們出兵前進。

    【奇略戰例】

    十六國,姚襄據黃洛,苻堅遣將苻黃眉、鄧羌等率步騎討襄。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羌曰:“襄性剛愎,易以撓動,若長驅一行,直壓其壘,襄必忿而出敵,可一戰而擒也。”黃眉從之。遣羌率騎三千,軍於壘門。襄怒,盡銳出戰。羌偽不勝,率騎而退。襄追之於三原,羌迴拒襄,而黃眉至,大戰,斬之,盡俘其眾。

    【戰例今譯】

    十六國時期,姚襄割據黃洛地區,前秦大將苻堅派苻黃眉、鄧羌等率步、騎兵進攻姚襄。姚襄憑借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羌獻策說:“姚襄此人為人任性固執,容易被激怒,我們如果派一支部隊假裝聲勢浩大地去進攻他,兵臨城下,他必定出兵迎戰,我們就可以活捉了他。”苻黃眉同意鄧羌的意見,派鄧羌率領3千騎兵,抵達敵城下聲稱決戰。姚襄果然大怒,率全部兵力出城迎戰,鄧羌假裝抵擋不過,向後撤退,姚襄率軍追殺,追到三原時,鄧羌返迴迎擊姚襄,苻黃眉帶伏兵也殺過來,兩軍激戰,結果殺死了姚襄,他的士兵也全部被俘。

    六十二、致戰

    【奇略原文】

    凡致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能赴戰,則我勢常實。多方以致敵之來,我據便地而待之,無有不勝。法曰:致人而不致於人。

    【奇略今譯】

    凡是想要敵人前來應戰,如果敵人力量虛弱,不能赴戰,而我方勢力充實,就要千方百計使敵人前來。這樣我軍預先占據著有利地形,等待敵人,就一定得勝。兵法說:要牽製敵人,而不能被敵人牽製。

    【奇略戰例】

    後漢建武五年,光武詔耿弇,悉收集降附,結部曲,置將吏,弇率騎督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將兵而東。張步聞之,使其將費邑軍曆下,又令兵屯祝阿,別於泰山、鍾城列營數十以待之。弇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鍾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遂空壁亡去。費邑分兵,遣其弟費敢守巨裏,弇進兵先脅巨裏,嚴令軍中趣修攻具,後三日悉力攻巨裏城,陰縱生口亡歸,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將精兵來救。弇謂諸將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致之耳。野兵不擊,何以城為!”則分兵守巨裏,自帥精銳上岡阪,乘高合戰,大破之,斬邑。既而取首級以示巨裏,城中懼,費敢亡歸張步。弇悉收其積聚,縱兵攻諸未下者,平四十餘營,遂定濟南。

    【戰例今譯】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劉秀詔諭耿弇將各地投降和歸附的兵士全部召集起來,重新整編,委任將佐。耿弇率領騎兵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帶領這些軍隊東進。張步得知後,便派部將費邑屯兵曆下,又令兵駐守祝阿,此外還在泰山、鍾城等處布列營陣幾十個以等待耿弇。耿弇首先渡過黃河,進攻祝阿。打下城池後,卻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守敵部眾逃走。守衛鍾城士兵聽說祝阿的軍隊已經潰敗,都十分恐慌,便留下空城而逃。費邑又分兵派他的弟弟費敢防守巨裏。耿弇率兵大舉進攻,威脅巨裏,嚴令軍隊趕製攻城的器械,準備三天後全力攻打巨裏城。又把城裏逃亡的人偷偷放走,逃跑的人便將耿弇攻城時間報告費邑。到了那天,費邑果然率領精銳部隊前來救援。耿弇對眾將領說:“我之所以要營造攻城器械,就是要誘敵前來。如果我軍不在這次野戰中消滅它,難道我們還願意屯兵城下?”於是分出一部分兵力監視巨裏敵兵動向,而自己率領精銳士兵,登上山岡,居高作戰,結果大敗敵軍,斬了費邑。然後取下費邑的首級,把他懸在巨裏城外。巨裏城裏的人都感到恐懼,費敢逃迴到張步那裏。耿弇繳獲了巨裏城裏的全部物資積蓄,又指揮軍隊攻打各個還未攻下的地方,掃平敵營40餘座,終於平定了濟南。

    六十三、遠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阻水相拒,我欲遠渡,可多設舟楫,示之若近濟,則敵必並眾應之,我出其空虛以濟。如無舟楫,可用竹木、蒲葦、罌缶、瓦囊、槍杆之屬,綴為排筏,皆可濟渡。法曰:遠而示之近。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人隔水相對峙,如果我軍想從遠處渡河,就要多準備船隻,並做出想從近處渡河的樣子。這樣敵軍必然集中兵力進行防守,我軍就可以從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渡河。如果沒有船隻,可以用竹木、蒲草、蘆葦以及罌、銚、瓦、囊、槍杆等物連接在一起,紮成竹排、木筏,也可以渡河。兵法說:想從遠處進攻就要裝作從近處進攻的樣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戰例】

    漢初,魏王豹初降漢,複以親疾請歸。至國,即絕其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漢王遣使往說,豹不聽。漢以韓信為左丞相擊豹。豹陳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引兵從夏陽以木罌缶渡軍,襲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戰。信遂虜豹,定魏。

    【戰例今譯】

    西漢初年,魏王豹剛投降漢朝,以探視母病為由,請求迴到魏地。一到魏國,立即封鎖了蒲津關,反叛漢朝並和楚締結和約。漢王派遣使者前去勸說,魏王豹不聽從。於是漢王用韓信作為左丞相領兵討伐魏王豹。魏王豹將軍隊陳列在蒲阪一帶,封鎖了臨晉。韓信便在臨晉廣設疑兵,擺開戰船作出要從臨晉渡河的樣子,實際上卻引兵從夏陽用木桶等將軍隊渡過了河,襲擊安邑。魏王豹得悉後大吃一驚,率兵迎戰韓信,結果被韓信活捉,於是平定了魏地。

    六十四、近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夾水為陣,我欲攻近,反示以遠,須多設疑兵,上下遠渡,敵必分兵來應,我可以潛師近襲之,其軍可破。法曰:近而示之遠。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隔水相峙,我方意圖是從附近攻擊,但是反而佯作從遠處渡河。必須多方設置疑兵,從上下遊遠處裝作強渡,敵人必定要分兵堵截,這時我可以從近處偷襲,而打敗敵人。兵法說:要從近處突擊,反而假裝從遠處用兵。

    【奇略戰例】

    春秋,越人伐吳,吳人禦之笠澤,夾水而陣。越人為左右陣,夜鼓噪而進,吳師分以禦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兵而鼓之,吳軍大敗,遂至滅亡。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王夫差率軍於笠澤進行防禦,而與越軍隔笠澤水對陣相抗。越軍分兵一部為左右兩陣,乘夜擂鼓唿號以吸引吳軍注意力,吳軍則分兵進行抵禦。越王勾踐親率三軍主力偷偷從中央近處渡過笠澤水,直奔吳王中軍主力而擊鼓衝殺過去,吳軍猝不及防,結果吳軍大敗,以至吳國最終被越滅亡。

    六十五、水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或岸邊為陣,或水上泊舟,皆謂之水戰。若近水為陣者,須去水稍遠,一則誘敵使渡,一則示敵無疑。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戰,則拒水阻之,使敵不能濟。若敵率兵渡水來戰,可於水邊伺其半渡而擊之,則利。法曰:涉水半渡可擊。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無論在岸邊布營設陣,還是在水中用船擺陣,都叫作水戰。如果在岸邊布陣,必須要離水稍遠一點,一可以誘敵渡河,一可以使敵軍消除疑慮。如果我軍想要出擊,就遠離河水布陣,以免敵人疑惑而退兵;如果我方不願作戰,就要緊靠河岸駐兵,迫使敵軍不能過河;如果敵軍要渡河進攻我們,我們就在岸邊等敵軍還未全部渡河時立即進攻,就會勝利。兵法說:讓一半敵人渡過河立即進行突擊。

    【奇略戰例】

    漢酈生說齊下之,齊王日與生縱酒為樂,而罷守備。蒯通說信,遂渡河,襲破齊。齊王以酈生賣己,烹之,而走高密,請救於楚。楚遣龍且將兵救齊。或曰:“漢兵遠來,其鋒難當,齊、楚自居其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客居,其勢無所食,可不戰而擒也。”龍且曰:“吾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今若救齊不戰而降之,有何功?若戰而勝,齊半可得。”遂進兵與漢軍夾濰水而陣。信夜使人為萬餘囊,盛沙以壅水上流,旦渡擊且,佯敗走。龍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擊,殺且,且水東軍散走亡去,遂平齊。

    【戰例今譯】

    漢朝初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勸齊王田廣與漢約和。齊王整天設宴款待酈食其,而且撤除了防衛部隊。這時,蒯通說服韓信,突襲齊軍,齊國大敗。齊王便以為酈食其預謀蒙騙他,把他活活烹死,逃往高密,並向楚國求救。楚王派龍且帶援兵救齊。有人對龍且說:“漢軍到遠地頑強作戰,它的鋒芒難以阻擋,必定拚命作戰,而齊、楚軍隊在自己地盤上戰鬥,很容易因顧家保命而潰散。我們現在不如堅守不戰,讓齊王命親信到淪陷的各城招撫將士。城內的人聽說齊王還在,而且楚軍也來援戰,必定反漢。漢軍遠離2千裏之外的後方,我們各城將士都反叛圍困漢軍,使漢軍無軍需供應,這樣就會不戰而勝。”龍且聽後說:“我完全了解韓信的為人,很好應付。而且我率軍救齊,如果不動刀槍漢軍就投降,我哪裏還有什麽功勞?如果戰敗漢軍,我們又可得到齊國的一半疆域,為什麽要堅守不戰呢?”於是率軍進攻漢營,兩軍在濰河兩岸擺開陣勢,韓信夜裏命士兵做了1萬多隻袋子,裝上河沙堵住上遊,又率一半兵力渡河進攻龍且的營壘,沒過多久,就裝作抵擋不住逃走。龍且大喜,說:“我早就料到韓信膽小怕戰。”立即率兵追殺漢軍。這時,韓信命手下扒開上遊的沙袋,大水直衝下來。楚軍剛過來一半,其餘部隊無法渡河。韓信立即率兵衝殺渡過河的楚兵,殺死龍且,河對岸的敵軍嚇得四處逃竄,於是平定了齊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十六、火戰

    【奇略原文】

    凡戰,若敵人近居草莽,營舍茅竹,積芻聚糧,天時燥旱,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擊之,其軍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宿營靠近荒草,並用茅竹構築房屋,糧草又堆聚在一起,天氣又幹燥時,可根據風向放火焚燒,再派主力配合攻擊,敵軍就會被打敗。兵法說:火攻一定要有條件。

    【奇略戰例】

    漢靈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討黃巾。漢將朱雋與波才戰,敗。波才遂圍嵩於長社,依草結營。會大風,嵩敕軍士束炬乘城,使銳卒間出圍外,縱火大唿,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波才軍驚亂奔走。會帝遣曹操將兵適至,合戰,大破之,斬首級萬餘。

    【戰例今譯】

    漢靈帝中平元年,皇甫嵩進攻黃巾軍。漢朝將領朱雋與波才相遇,朱雋被擊敗。波才在長社包圍了皇甫嵩。波才靠近草地紮營,當時正好有大風,皇甫嵩下令軍士手持火把登城,又派精銳士兵衝出城外,縱火並大聲唿喊,城上士兵也舉起火把響應。皇甫嵩乘勢擊鼓奔向敵陣,波才軍驚慌奔逃。這時正好又趕上靈帝派遣曹操領兵到來,兩人合兵作戰,徹底擊敗敵軍,殺死1萬多人。

    六十七、緩戰

    【奇略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為下策,不得已而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糧,外無援救。可羈縻取之,則利。法曰:其徐如林。

    【奇略今譯】

    凡是攻城之法,是戰法中的最下策了,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它。如果敵人城高壕深,且兵多糧少,外無援兵,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可采取鉗製籠絡計謀奪取它,這樣作戰對我軍有利。兵法說:軍隊行動舒緩從容時,就象靜悄悄的樹林一樣。

    【奇略戰例】

    十六國,前燕將慕容恪擊段龕於廣固,圍之。諸將請恪急攻,恪曰:“有宜緩者。若彼我勢均,外有強援,恐有腹背之患,則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強彼弱,外無救援,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圍五攻,正謂此也。龕黨尚眾,未有離心,今憑阻堅城,上下戮力。盡銳攻之,數旬可拔;然殺吾士卒必多矣。要在自為變通耳。”乃為壁壘以守之,終克廣固。

    【戰例今譯】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慕容恪率軍進攻鎮守廣固城的東晉鎮北將軍段龕,並將其包圍起來。當時,很多將領都勸慕容恪盡快攻城,但慕容恪卻說:“作戰之情勢,有時應當緩戰以慢慢製服敵人,有時應當急攻以快快戰勝敵人。如果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敵人又有強大的外援,我軍怕有遭到敵人腹背夾擊的危險,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戰法。如果我軍強大而敵人弱小,且敵人又無外援,那麽,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則應采取鉗製,待他產生疲憊鬆懈。兵法上所說‘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它,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它’,正是講的這個道理。段龕的部眾現在還很多,內部還較團結,目前他們憑據堅城固壘,上下齊心協力地進行防守。如果我們投入全部精銳部隊強攻堅城,用幾十天時間雖然也可以攻下來,但那樣做必將給我們的部隊造成很多傷亡。因而要根據敵情靈活運用計謀。”於是慕容恪命令部隊構築工事以圍困守城的晉軍,最後終於攻占了廣固。

    六十八、速戰

    【奇略原文】

    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法曰:兵貴神速。

    【奇略今譯】

    凡是圍城攻堅,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援,可以采取快速進攻戰法,就能乘其外援未至而取得勝利。兵法說:用兵進攻,越快越好。

    【奇略戰例】

    三國蜀將孟達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複連吳附蜀以叛魏。司馬懿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而後動。”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促而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吳、蜀各遣將救達,懿乃分兵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裏,去吾一千二百裏,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將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麵阻水,達於外為木柵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旬日,李輔等斬達首,開門以降。

    【戰例今譯】

    三國時,蜀將孟達投降了魏國,魏國任他為新城太守。不久,又叛魏聯吳,重新迴歸蜀國。司馬懿於是暗中調遣軍隊,準備討伐。部下將領說:“孟達和蜀國往來十分密切,應當觀察一下,然後再作決策。”司馬懿說:“孟達此人向來沒有信義,現在他們正處於相互猜忌之時,應當乘其舉棋未定,果敢出兵予以解決。”於是晝夜行軍,到達新城。這時吳國和蜀國都派兵前來增援,司馬懿立刻分兵防守。開始時,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說:“宛城距洛陽800裏,但離新城有1200裏,若司馬懿聽到我在此起事,當他上表天子,往來需要一月時間。那時,城已加固,諸將都力能所及,此地又是重險,估計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來。別的將領來,我就一點都不擔憂了。”等到魏軍到達,孟達又向諸葛亮寫信說:“從我發難以來,僅僅才8天,而司馬懿的大兵已經到此,他們為何來得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麵靠水,孟達在城外又造了一道木柵加固城防。哪知司馬懿派兵從水上把木柵破壞,兵臨城下,十天之後,李輔等拿著孟達的首級,開城向司馬懿投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十九、整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整齊,士卒安靜,未可輕戰,伺其變動擊之,則利。法曰:無邀正正之旗。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敵人隊伍和陣容嚴整,官兵安穩平靜,就不能輕率進攻,而要等敵軍有變動時才可出擊。這樣才能勝利。兵法說:不要去進攻旗幟整齊而有戒備的敵人。

    【奇略戰例】

    三國魏司馬懿征公孫淵,懿泛舟潛濟遼水,作圍,棄城而向襄平。諸將曰:“不攻城而作圍,非所以示眾。”懿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軍也。攻之,正墮其計。賊大眾在此,其巢穴空虛,我直指襄平,必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乃縱兵逆擊,大破之。

    【戰例今譯】

    三國時,魏將司馬懿進攻公孫淵。司馬懿軍乘船偷渡遼河,公孫淵派人構築了20餘裏的防禦陣地,司馬懿不攻這邊,卻先引軍直指襄平城。魏軍將領說:“敵人怕我進攻而作圍城,這並不表示他兵力強大。”司馬懿說:“敵方所以構築堅固陣地和高壘防守,就是企圖拖垮我軍體力和士氣,如果攻擊,正中他的計謀。敵兵主力集中於此,而他的後方必定薄弱,如果直接進攻敵軍心髒——襄平,敵人驚恐,非出戰不可,那時必定打敗他們。”於是命令大軍整隊沿敵營壘不遠處通過,敵人發現了,果然倉皇趕來堵截。司馬懿指揮大軍進行逆襲,大敗敵軍。

    七十、亂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不整,士卒喧嘩,宜急出兵以擊之,則勝。法曰:亂而取之。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布陣雜亂,士兵嘈嘈嚷嚷,就要迅速襲擊他們,必勝無疑。兵法說:對混亂之敵,我軍就立即殲滅他們。

    【奇略戰例】

    唐段誌玄從劉文靜拒屈突通於潼關。文靜為通將桑顯和所敗,軍營已潰。誌玄率二十騎赴之,擊殺數十人而還,還為流矢中足,慮眾心動,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顯和軍亂。誌玄兵勢因而複振,通兵大敗。

    【戰例今譯】

    唐將段誌玄隨同劉文靜率軍於潼關抵抗隋將屈突通的進攻。劉文靜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將桑顯和打敗,軍隊已經潰散。這時,段誌玄率領20名騎兵趕來救援,奮力衝殺,斬殺隋軍數十人;而迴到軍營時,其腳部為敵人亂箭射傷。因害怕引起部眾情緒波動,段誌玄不但忍受傷痛不說,而且又三番五次地率先衝入敵陣,奮力拚殺,致使桑顯和部隊大亂,劉文靜所部士氣重新振作,並乘敵軍大亂,勇猛衝殺,屈突通的兵馬大敗。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戰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劉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劉基並收藏百戰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