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支撐劍舌與槍唇,
坐臥風輪又火輪。
不作中山長醉客,
除非絳市再蘇人。
赭衣苴履非吾病,
厚地高天剩此身。
老去頭銜更何有?
從今隻合號罷民。
在當時形勢下,錢謙益有自知之明,憑他一人之力,要想翻案,難乎其難,不得不託人情、通路子。他先是托他的座師孫承宗之子求援於司禮監太監曹化淳。這是因為,他曾經為前任司禮監太監王安寫過碑文,而曹化淳出於王安門下,彼此之間有一點交情。曹化淳為人還算正派,得知錢謙益的冤情後,決心盡力營救。而後,錢謙益又托密友馮舒求援於馮銓。馮舒結連三天拜訪,都見不到馮銓,第四天二更時分才得以會晤。馮舒剛要開口,馮銓就直截了當地說:”錢謙益的事,我都曉得了,如今己不妨,你可迴去,教他安心。“
事情的轉機果然出現了。溫體仁得知曹化淳在插手此事,指使陳履謙捏造錢謙益”款曹擊溫“(拉攏曹化淳打擊溫體仁)的匿名揭帖,義要王藩出麵自首,誣陷錢謙益出銀四萬兩求助於曹化淳。這一下弄巧成拙,激怒了曹化淳,當即主動向皇帝請求清查此案。這樣曹化淳有了奉旨清查的名義,可以無所顧忌的大力追查,終於查清陳履謙父子的罪行,把他們逮入東廠。他與東廠太監王之心、錦衣衛掌印指揮吳孟明一起,突擊審訊。陳履謙招供張漢儒如何起草誣告錢謙益的狀子,以及他們父子二人如何捏造”款曹擊溫“揭帖等情節,並且招供,所有這些都是溫體仁”一手握定“。
皇帝獲悉這一審訊結果,猛然省悟:”體仁有黨!“他先前之所以寵信溫體仁,就是因為他在朝廷中”無黨“,現在看來遠非如此,結黨營私是他最深惡痛絕的。於是痛下決心,除掉眷顧了八年的寵臣。
此時的溫體仁正在沾沾自喜,在由他擬旨逮捕錢謙益、瞿式耜之後,以為勝券在握,義一如往常那樣,每每欲興大獄之時,必定稱病休假,聚集黨羽策劃於密室:到大局已定,才謊稱病癒復出,造成他與此案無關的假象。這一次,他又如法炮製,住進了湖州會館一麵靜候佳音,一麵假意顯示清白,向皇帝”引疾乞休“。
皇帝對溫體仁結黨營私有所察覺,決心除掉溫體仁。因此,當溫體仁一手提拔進入內閣的張至發在溫體仁的”引疾乞休“奏疏上票擬好諭旨呈進時,便毫不猶豫地提起硃筆,抹去張至發的票擬,批了三個大字:”放他去!“
正在湖州會館悠然自得吃飯的溫體仁,聽到”放他去“的聖旨,大驚失色,完全出乎意料,一慌張,筷子掉到了地上。
京城百姓得知這個消息,歡聲雷動。這時正是崇禎十年六月,距溫體仁崇禎二年六月入閣,虛度八年,十足七年。
次年,溫體仁病死於家中。
崇禎皇帝接到訃聞,覺得有點可惜,特地下旨,贈與太傅頭銜,諡號文忠。”崇禎皇帝遭溫了“,竟至於如此,罷溫體仁的官,隻是由於他”有黨“,並不懷疑他的”樸忠“,所以死後還要追諡”文忠公“。無怪乎明朝的遺老遺少要慨乎言之,對於溫體仁這樣的奸臣,皇帝始終以為他是忠臣,不亡國才怪呢!
力挽狂瀾的失敗者:楊鶴、楊嗣昌父子
明朝臨近崩潰的崇禎時代,內外交困,一切全亂了套。崇禎皇帝當然想力挽狂瀾,朝廷中一些幹臣也想為皇上力挽狂瀾,為此而不惜身家性命,無奈時運不濟,統統以火敗而告終,成了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楊鶴、楊嗣昌父子便是其中之一。
崇禎初年,陝西的黃土高坡上民變蜂起,高舉造反大旗的義軍,攪得當局人仰馬翻。
朝廷上千驚唿“流賊猖獗”,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害怕承擔瀆職之罪,畏罪自殺。一時間陝
西成了一個火藥桶,官僚們視為畏途,沒有一個願意繼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會推楊鶴
出任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不是貪生怕死之流,畢竟一介文人,從來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有
點猶豫不決。
楊鶴,字修齡,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人,萬曆二十二年(1604年)進士,由知縣升任禦史,因上疏言事過於直率而遭忌,引疾辭官而去。天啟初年,他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不願同流合汙,魏忠賢藉口“黨護熊廷弼”,把他除名。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閹黨”,撥亂反正,恢復了楊鶴的原官--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為了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獻策:圖治之要在於培養元氣--小民元氣、封疆元氣、士大夫元氣。這話絕對不錯,卻引起善於黨同伐異的朝中大僚的反感,決計把這個特立獨行的楊鶴排擠出中央政府,推舉楊鶴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籠的。把一個負責監察人權的高官凋到陝西去平定“流寇”;顯然用非其才。楊鶴也以為自己沒有“勘定禍亂”之才,向皇上推辭。
崇禎皇帝鑑於無人肯挑這付重擔,不同意他推辭。為了顯示對這項任命的重視,皇帝特意召見了他,詢問他有何“平亂方略”。楊鶴對陝西的情況一無所知,隻得泛泛而談:“清慎自持,撫恤將卒。”楊鶴為官一向清慎白持,但不懂軍事,他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禦史,但難以成為稱職的戰時總督。皇帝要他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是用其所短,棄其所長。楊鶴在陝西的失敗,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br>
坐臥風輪又火輪。
不作中山長醉客,
除非絳市再蘇人。
赭衣苴履非吾病,
厚地高天剩此身。
老去頭銜更何有?
從今隻合號罷民。
在當時形勢下,錢謙益有自知之明,憑他一人之力,要想翻案,難乎其難,不得不託人情、通路子。他先是托他的座師孫承宗之子求援於司禮監太監曹化淳。這是因為,他曾經為前任司禮監太監王安寫過碑文,而曹化淳出於王安門下,彼此之間有一點交情。曹化淳為人還算正派,得知錢謙益的冤情後,決心盡力營救。而後,錢謙益又托密友馮舒求援於馮銓。馮舒結連三天拜訪,都見不到馮銓,第四天二更時分才得以會晤。馮舒剛要開口,馮銓就直截了當地說:”錢謙益的事,我都曉得了,如今己不妨,你可迴去,教他安心。“
事情的轉機果然出現了。溫體仁得知曹化淳在插手此事,指使陳履謙捏造錢謙益”款曹擊溫“(拉攏曹化淳打擊溫體仁)的匿名揭帖,義要王藩出麵自首,誣陷錢謙益出銀四萬兩求助於曹化淳。這一下弄巧成拙,激怒了曹化淳,當即主動向皇帝請求清查此案。這樣曹化淳有了奉旨清查的名義,可以無所顧忌的大力追查,終於查清陳履謙父子的罪行,把他們逮入東廠。他與東廠太監王之心、錦衣衛掌印指揮吳孟明一起,突擊審訊。陳履謙招供張漢儒如何起草誣告錢謙益的狀子,以及他們父子二人如何捏造”款曹擊溫“揭帖等情節,並且招供,所有這些都是溫體仁”一手握定“。
皇帝獲悉這一審訊結果,猛然省悟:”體仁有黨!“他先前之所以寵信溫體仁,就是因為他在朝廷中”無黨“,現在看來遠非如此,結黨營私是他最深惡痛絕的。於是痛下決心,除掉眷顧了八年的寵臣。
此時的溫體仁正在沾沾自喜,在由他擬旨逮捕錢謙益、瞿式耜之後,以為勝券在握,義一如往常那樣,每每欲興大獄之時,必定稱病休假,聚集黨羽策劃於密室:到大局已定,才謊稱病癒復出,造成他與此案無關的假象。這一次,他又如法炮製,住進了湖州會館一麵靜候佳音,一麵假意顯示清白,向皇帝”引疾乞休“。
皇帝對溫體仁結黨營私有所察覺,決心除掉溫體仁。因此,當溫體仁一手提拔進入內閣的張至發在溫體仁的”引疾乞休“奏疏上票擬好諭旨呈進時,便毫不猶豫地提起硃筆,抹去張至發的票擬,批了三個大字:”放他去!“
正在湖州會館悠然自得吃飯的溫體仁,聽到”放他去“的聖旨,大驚失色,完全出乎意料,一慌張,筷子掉到了地上。
京城百姓得知這個消息,歡聲雷動。這時正是崇禎十年六月,距溫體仁崇禎二年六月入閣,虛度八年,十足七年。
次年,溫體仁病死於家中。
崇禎皇帝接到訃聞,覺得有點可惜,特地下旨,贈與太傅頭銜,諡號文忠。”崇禎皇帝遭溫了“,竟至於如此,罷溫體仁的官,隻是由於他”有黨“,並不懷疑他的”樸忠“,所以死後還要追諡”文忠公“。無怪乎明朝的遺老遺少要慨乎言之,對於溫體仁這樣的奸臣,皇帝始終以為他是忠臣,不亡國才怪呢!
力挽狂瀾的失敗者:楊鶴、楊嗣昌父子
明朝臨近崩潰的崇禎時代,內外交困,一切全亂了套。崇禎皇帝當然想力挽狂瀾,朝廷中一些幹臣也想為皇上力挽狂瀾,為此而不惜身家性命,無奈時運不濟,統統以火敗而告終,成了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楊鶴、楊嗣昌父子便是其中之一。
崇禎初年,陝西的黃土高坡上民變蜂起,高舉造反大旗的義軍,攪得當局人仰馬翻。
朝廷上千驚唿“流賊猖獗”,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害怕承擔瀆職之罪,畏罪自殺。一時間陝
西成了一個火藥桶,官僚們視為畏途,沒有一個願意繼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會推楊鶴
出任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不是貪生怕死之流,畢竟一介文人,從來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有
點猶豫不決。
楊鶴,字修齡,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人,萬曆二十二年(1604年)進士,由知縣升任禦史,因上疏言事過於直率而遭忌,引疾辭官而去。天啟初年,他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不願同流合汙,魏忠賢藉口“黨護熊廷弼”,把他除名。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閹黨”,撥亂反正,恢復了楊鶴的原官--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為了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獻策:圖治之要在於培養元氣--小民元氣、封疆元氣、士大夫元氣。這話絕對不錯,卻引起善於黨同伐異的朝中大僚的反感,決計把這個特立獨行的楊鶴排擠出中央政府,推舉楊鶴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籠的。把一個負責監察人權的高官凋到陝西去平定“流寇”;顯然用非其才。楊鶴也以為自己沒有“勘定禍亂”之才,向皇上推辭。
崇禎皇帝鑑於無人肯挑這付重擔,不同意他推辭。為了顯示對這項任命的重視,皇帝特意召見了他,詢問他有何“平亂方略”。楊鶴對陝西的情況一無所知,隻得泛泛而談:“清慎自持,撫恤將卒。”楊鶴為官一向清慎白持,但不懂軍事,他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禦史,但難以成為稱職的戰時總督。皇帝要他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是用其所短,棄其所長。楊鶴在陝西的失敗,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