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鶴抵達陝西不久,適逢“己巳之變”--崇禎二年清軍越過長城、逼近北京,陝西三邊的駐軍奉命“勤王”,保衛北京,因此他手下幾乎無兵可調,成了一個光杆總督。他的戰略決策別無選擇,隻能是主撫不主剿--對於造反武裝無力圍剿隻能乞靈於招撫。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後來楊鶴“招撫”失敗,麵臨審判時,楊嗣昌為父親申辯說:為了勤王,五名大帥全部奉調,陝西精銳之師盡付東行。陝西空虛,“流寇”橫行。臣父以三百士卒去對付神一魁(造反武裝首領)數萬之眾,不得已而招撫、遣散。事實確實如此。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朝廷也是主張“招撫”的。在“剿”與“撫”的抉擇上,崇禎皇帝舉棋不定,而更傾向於“撫”。在他看來,“民窮為盜”,原因在於“撫字失官”,也就是說地方官在“安撫”、“撫恤”、“招撫”上,所下功夫還不夠。負責軍事的兵部為了推卸“督剿無方”的責任,也大力鼓吹“招撫”,兵部尚書梁廷棟向皇帝說:“撫字得法,自然盜息民安。”在朝廷一片主撫聲中,派出禦史吳[生生]帶了賑濟錢糧前往陝西,協助招撫。看來楊鶴的
招撫,雖然是權宜之計,卻沒有違背中央的決策。
問題的關鍵在於,朝廷對於陝西“流寇”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以為是烏合之眾,是地方措置適當。其實不然,它是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政治腐敗加上天災人禍,社會早已病入肓,赤地千裏,餓殍遍野,無以為生的民眾隻能鋌而走險。在這種情況卜,“剿”不但不能治標,反而刺激矛盾更加激化;“撫”的調理作用在連年災荒的打擊下,迅即化為烏有。時局發展的總趨勢,預示著楊鶴“招撫”的必敗下場。他在謀求註定失敗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一幕悲劇。
楊鶴當然希望出現奇蹟。他匆忙招安了陝西最具戰鬥力的造反武裝首領神一魁,還特地在寧州城舉行了招安慶典,在寧州城樓上設置龍亭,令降兵頭目叩頭頂禮,三唿萬歲。然後要他們抬著龍亭,在“聖壽無疆”、“太平有象”兩麵杏黃旗導引下,進入楊鶴的總督衙門,讓他們聽皇上的“聖諭”。禮畢後,楊鶴帶領他們前往關帝廟傑香發誓。途中,降兵們爭先恐後扛抬楊鶴的轎子,歡聲雷動。七天後,神一魁拜見楊鶴,楊鶴宣布赦免其罪,並授予守備官職,發給降兵饑民印票,遣送迴鄉。楊鶴為了表明誠意,下令官軍安營休息,不許枉殺降兵,使神一魁的部眾處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楊鶴要他們投奔官軍或解甲歸田,他們大多陽奉陰違,安然如故。其後果是嚴重的。正如文秉《烈皇小識》所說:“群盜自是視總督中兒戲。”問題在於,成千上萬的造反大軍一旦接受招安,如何安置,十分棘手,到處是災荒,少量賑濟根本不解決問題。
根據楊鶴命令,安置神一魁部眾的延綏巡撫洪承疇為此大嘆苦經:解散安插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村落全部成了丘墟,數千之眾,無居無食,何以度生?押迴未必盡迴,散又無處可散,實在是千難萬難。奉命前往陝西賑濟的禦史吳[生生]也看到了癥結:“流寇”中多饑民脅從,如不解散,那麽賑濟毫無益處。現已下招安令,然而招安不難,解散真難。解散之難在於,使叛軍還軍伍,要按月發餉;使饑民返還原籍,要發給種子,使之安生。他還指出,陝西之亂起於災荒,招安以後,如果不稍微賑濟,“是出之死地,終不能予以生全”。他希望朝廷繼續撥發銀兩賑濟,但得不到迴音。
因此不斷出現“倏撫倏叛”的現象。一些先前接受招安的小股造反武裝,重新起兵反叛。官員們紛紛指責楊鶴主撫不主剿,導致局麵難以收拾。
楊鶴經受不住重壓,精神趨於崩潰,向皇上請求辭職。他痛苦萬分地說:臣自歷任三年餘,無一日不在多兇多懼之中,未嚐一日稱病請假。由於軍情緊急,驚嚇憂慮,食不下咽,遂成毀食之症,日復一日飲食不進,形容漸柘日食薄粥漸覺喉間窄小,胸中如已有一積塊不化。臣焦頭爛額,愈病癒憂,愈憂愈病。倘蒙皇上哀憐,容臣迴籍調理,留臣未死之身,使臣子楊嗣昌盡瘁危疆,亦臣所以忠於皇上!楊鶴的這篇奏疏寫得哀怨悽苦,希望能夠從陝西全身而退,願以兒子楊嗣昌代盡一片忠心。
然而皇帝卻不為所動,給他的批覆冷冷的幾個字:“已有旨了,該部知道。”所謂:“已有旨了”雲雲,是指半個月前他所下達的聖旨:“還著悉心料理,不得遽求卸擔。”此時已經升任陝西巡按的吳[生生],在背後捅了一刀,彈劾楊鶴“招撫失策”。楊鶴如果不能有所作為,處境岌岌可危。
不料,一個月還不到,神一魁手下的兩名大頭目,帶兵北上攻占軍事重鎮寧塞。消息傳到北京,朝廷內外輿論譁然,主剿派氣勢洶洶向主撫派大興問罪之師,原先的主撫派也看我使舵,譴責楊鶴。曾經支持楊鶴的吳[生生]搖身一變,極言“撫局”之害,譴責楊鶴“主撫誤國”。
崇禎皇帝大為震怒,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聖旨:“楊鶴總製全陝,何等軍權!乃的流寇披猖,不行撲滅塗炭生靈,大負委任。著革了職,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這種革職查辦的處分,未免有失公允。楊鶴“撫局”的大政方針是得到皇帝認可的,也體現了皇帝的主撫思想。但是到了追究責任的時候,楊鶴再搬出這些諭旨,已經無濟於事了。
</br>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朝廷也是主張“招撫”的。在“剿”與“撫”的抉擇上,崇禎皇帝舉棋不定,而更傾向於“撫”。在他看來,“民窮為盜”,原因在於“撫字失官”,也就是說地方官在“安撫”、“撫恤”、“招撫”上,所下功夫還不夠。負責軍事的兵部為了推卸“督剿無方”的責任,也大力鼓吹“招撫”,兵部尚書梁廷棟向皇帝說:“撫字得法,自然盜息民安。”在朝廷一片主撫聲中,派出禦史吳[生生]帶了賑濟錢糧前往陝西,協助招撫。看來楊鶴的
招撫,雖然是權宜之計,卻沒有違背中央的決策。
問題的關鍵在於,朝廷對於陝西“流寇”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以為是烏合之眾,是地方措置適當。其實不然,它是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政治腐敗加上天災人禍,社會早已病入肓,赤地千裏,餓殍遍野,無以為生的民眾隻能鋌而走險。在這種情況卜,“剿”不但不能治標,反而刺激矛盾更加激化;“撫”的調理作用在連年災荒的打擊下,迅即化為烏有。時局發展的總趨勢,預示著楊鶴“招撫”的必敗下場。他在謀求註定失敗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一幕悲劇。
楊鶴當然希望出現奇蹟。他匆忙招安了陝西最具戰鬥力的造反武裝首領神一魁,還特地在寧州城舉行了招安慶典,在寧州城樓上設置龍亭,令降兵頭目叩頭頂禮,三唿萬歲。然後要他們抬著龍亭,在“聖壽無疆”、“太平有象”兩麵杏黃旗導引下,進入楊鶴的總督衙門,讓他們聽皇上的“聖諭”。禮畢後,楊鶴帶領他們前往關帝廟傑香發誓。途中,降兵們爭先恐後扛抬楊鶴的轎子,歡聲雷動。七天後,神一魁拜見楊鶴,楊鶴宣布赦免其罪,並授予守備官職,發給降兵饑民印票,遣送迴鄉。楊鶴為了表明誠意,下令官軍安營休息,不許枉殺降兵,使神一魁的部眾處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楊鶴要他們投奔官軍或解甲歸田,他們大多陽奉陰違,安然如故。其後果是嚴重的。正如文秉《烈皇小識》所說:“群盜自是視總督中兒戲。”問題在於,成千上萬的造反大軍一旦接受招安,如何安置,十分棘手,到處是災荒,少量賑濟根本不解決問題。
根據楊鶴命令,安置神一魁部眾的延綏巡撫洪承疇為此大嘆苦經:解散安插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村落全部成了丘墟,數千之眾,無居無食,何以度生?押迴未必盡迴,散又無處可散,實在是千難萬難。奉命前往陝西賑濟的禦史吳[生生]也看到了癥結:“流寇”中多饑民脅從,如不解散,那麽賑濟毫無益處。現已下招安令,然而招安不難,解散真難。解散之難在於,使叛軍還軍伍,要按月發餉;使饑民返還原籍,要發給種子,使之安生。他還指出,陝西之亂起於災荒,招安以後,如果不稍微賑濟,“是出之死地,終不能予以生全”。他希望朝廷繼續撥發銀兩賑濟,但得不到迴音。
因此不斷出現“倏撫倏叛”的現象。一些先前接受招安的小股造反武裝,重新起兵反叛。官員們紛紛指責楊鶴主撫不主剿,導致局麵難以收拾。
楊鶴經受不住重壓,精神趨於崩潰,向皇上請求辭職。他痛苦萬分地說:臣自歷任三年餘,無一日不在多兇多懼之中,未嚐一日稱病請假。由於軍情緊急,驚嚇憂慮,食不下咽,遂成毀食之症,日復一日飲食不進,形容漸柘日食薄粥漸覺喉間窄小,胸中如已有一積塊不化。臣焦頭爛額,愈病癒憂,愈憂愈病。倘蒙皇上哀憐,容臣迴籍調理,留臣未死之身,使臣子楊嗣昌盡瘁危疆,亦臣所以忠於皇上!楊鶴的這篇奏疏寫得哀怨悽苦,希望能夠從陝西全身而退,願以兒子楊嗣昌代盡一片忠心。
然而皇帝卻不為所動,給他的批覆冷冷的幾個字:“已有旨了,該部知道。”所謂:“已有旨了”雲雲,是指半個月前他所下達的聖旨:“還著悉心料理,不得遽求卸擔。”此時已經升任陝西巡按的吳[生生],在背後捅了一刀,彈劾楊鶴“招撫失策”。楊鶴如果不能有所作為,處境岌岌可危。
不料,一個月還不到,神一魁手下的兩名大頭目,帶兵北上攻占軍事重鎮寧塞。消息傳到北京,朝廷內外輿論譁然,主剿派氣勢洶洶向主撫派大興問罪之師,原先的主撫派也看我使舵,譴責楊鶴。曾經支持楊鶴的吳[生生]搖身一變,極言“撫局”之害,譴責楊鶴“主撫誤國”。
崇禎皇帝大為震怒,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聖旨:“楊鶴總製全陝,何等軍權!乃的流寇披猖,不行撲滅塗炭生靈,大負委任。著革了職,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這種革職查辦的處分,未免有失公允。楊鶴“撫局”的大政方針是得到皇帝認可的,也體現了皇帝的主撫思想。但是到了追究責任的時候,楊鶴再搬出這些諭旨,已經無濟於事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