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賡對於鄭振先指責他十二大罪非常不服,上疏辯解:“振先數臣十二大罪,不言第一庸臣,而言第一權奸,似非實錄,俱不敢承”,口氣很不理直氣壯。然而萬曆皇帝還是為他撐腰,譴責鄭振先:“捏無影之事,汙衊輔臣,傾害忠良,以自固位榮身”,下旨將鄭振先降三級調極邊方(萬曆三十九年,當權者義借“辛亥京察”之機,把鄭振先革職,使這位頗有政治抱負的官員無所事事地在家鄉閑居至死)。
鄭振先上疏彈劾內閣人臣,本是官場尋常事,卻被好事之徒與黨爭掛起鉤來,使事情趨於複雜化--虛擬為東林向浙黨的進攻。把柄是似是而非的,其中之一就是,鄭振先的兒子鄭鄤在天啟年間被王紹徽列入黑名單《東林點將錄》中,這份黑名單是王紹徽秉承魏忠賢的旨意為打擊異己而炮製的,他仿照水滸一百零八將的名號,點了東林一百零八將,為首的是:“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和“天魁星及時雨大學士葉向高”,加給鄭鄤的帽子是“地異星白麵郎君翰林院庶吉士鄭鄤”。他們的邏輯是,既然兒子是:東林分子,那麽父親必然也是東林分子。另一個把柄則是,當時正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稱讚鄭振先這一奏疏是對當權者的“頂門一針”,“吾輩於林壑間復增一畏友”。他們的邏輯是,顧憲成是與李三才齊名的東林魁首(由於他在萬曆四十年去世,王紹徽無法把他列入黑名單《東林點將錄》之中),既然得到東林魁首稱讚,肯定是東林分子無疑。
其實大謬而不然。即使按照當時人的觀點來看,與其說鄭振先接近於東林,還不如說更接近於昆黨。他是被稱為昆黨頭麵人物左春坊左渝德顧天埈的摯友,不僅政見相同,而且幾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鄭振先在上《直發古今第一權奸疏》之前,與顧天埈進行了推心置腹的磋商。顧天埈後來迴顧此事時,這樣說:“毗陵太初鄭公(按:指鄭振先)自邑令擢主曹政,不肖與之聚京師友善。竊觀朝政一切寢閣,間有朝奏而夕報者,因密探微噯互參情勢。久之,我兩人大悟,握手嘆曰:異哉,今之執政也,天下以庸人病執政,豈知執政以庸人欺天下,外冒庸人之名,陰操威福大柄,更巧於昔權臣千萬矣……是時執政蓋四明(按:指沈一貫)也,及四明既去,山陰(按:指朱賡)繼之復然。太初(按:鄭振先字太初)曰:吾不能忍矣,空言何為?毅然抗疏,詳列奸狀。”如此知根知底,如此慷慨陳辭,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非同一般。所以後來南京戶科給事中段然彈劾顧天埈時,顧天埈一麵聲辯,一麵毫不掩飾他們兩人的密切關係:“自去年鄭振先有直發權奸疏,害振先者欲陰構之,臣與振先同鄉有交,並構及臣,臣知禍已兆於此矣。”鄭振先與顧天埈二位一體的關係於此唿之欲出。
無怪乎日本學者城井隆誌的論文《萬曆三十年代沈一貫的政治和黨爭》(九州大學文學部《史淵》第122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把鄭振先列入“昆黨”之中,作為顧天埈的同誌來看待。按照以往傳統的觀點,顧天埈的昆黨是以東林的反對派而著稱的。這其實是後來的結局,起先並非如此。城井隆誌的另一篇論文《關於明末的一個反東林派勢力--圍繞顧天埈》,發前人所未發,以大量事實表明,顧天埈的昆黨並不是一開始就與東林對立的。給人啟示多多,其中之一就是,萬曆朝的所謂黨爭,大多圍繞政府權力爭奪展開,並無明顯的營壘觀念,分化改組時時進行,並非一成不變。當時的內閣首輔葉向高,亦即王紹徽《東三林點將錄》的第二號人物也認為,鄭振先抨擊朱賡、李廷機,並非“結黨”,實為自己升官--“旦夕望大拜”,“皆自為計”。這對於喜歡把一切都納入“黨爭”的人,不啻一帖清醒劑。
大啟二年,鄭振先之子鄭鄤進士及第,同科狀元則是他的好友文震孟。這兩位少年才子初登政壇,立即展示出鋒芒畢露的風采。當年十月,翰林院修撰文震孟,以少年新進的銳氣,呈進《勤政講學疏》,批評天啟皇帝不“勤政”,上朝有如應付官樣文章,“第如傀儡登場,了無生意”;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日前朝廷頒布禁止講學的文告,實際上企圖重演南宋當權者誣陷朱熹“偽學逆黨”的一幕,“詈道學以逐名賢,有甚偽學之禁”。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話表麵上似乎在批評皇帝,實際上是在抨擊魏忠賢擅權。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魏忠賢,利用天啟皇帝醉心於泥水木匠等雕蟲小技而不理朝政之機,專擅朝政,每當上朝之時,魏忠賢站在皇帝身後,頗有僭越嫌疑地接受人臣對皇帝的跪拜,而且對帝耳提麵命,天啟皇帝鸚鵡學舌般迴答大臣的請示。因此文震孟要說皇帝上朝“第如傀儡登場,了無生意”。魏忠賢當然不能容忍有人對他的擅權有所非議,抓住文震盂奏疏中“第如傀儡登場”一句,在皇帝麵前挑唆:“文狀元疏中以偶人比萬歲。”激起皇帝的不滿情緒,終於導致文震孟的罷官。這種處理方式過於簡單粗暴,而且明顯出於魏忠賢之手,輿論譁然。
與文震孟同科的翰林院庶吉士鄭鄤仗義執言,呈進《諫留中疏》,從大臣奏疏屢屢留中不發談起,抨擊魏忠賢的擅權。他說,大臣的奏疏不經皇上禦覽而留中,“必有伏戎援奧之奸”,這“壅遏不通”為奸臣提供了“竊弄之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鄭鄤以“黨護同鄉”罪遭到降職處分,從中央放逐外地,鄭鄤拒絕赴外任,憤然迴歸故鄉常州武進。當時的內閣首輔門葉向高極力挽迴,向皇帝上疏為文震孟與鄭鄤開脫,說這是“書生泥古之過”,鄭鄤這位三吳名士,與文震孟同時罷去,非常可惜。但是已經於事無補了。
</br>
鄭振先上疏彈劾內閣人臣,本是官場尋常事,卻被好事之徒與黨爭掛起鉤來,使事情趨於複雜化--虛擬為東林向浙黨的進攻。把柄是似是而非的,其中之一就是,鄭振先的兒子鄭鄤在天啟年間被王紹徽列入黑名單《東林點將錄》中,這份黑名單是王紹徽秉承魏忠賢的旨意為打擊異己而炮製的,他仿照水滸一百零八將的名號,點了東林一百零八將,為首的是:“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和“天魁星及時雨大學士葉向高”,加給鄭鄤的帽子是“地異星白麵郎君翰林院庶吉士鄭鄤”。他們的邏輯是,既然兒子是:東林分子,那麽父親必然也是東林分子。另一個把柄則是,當時正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稱讚鄭振先這一奏疏是對當權者的“頂門一針”,“吾輩於林壑間復增一畏友”。他們的邏輯是,顧憲成是與李三才齊名的東林魁首(由於他在萬曆四十年去世,王紹徽無法把他列入黑名單《東林點將錄》之中),既然得到東林魁首稱讚,肯定是東林分子無疑。
其實大謬而不然。即使按照當時人的觀點來看,與其說鄭振先接近於東林,還不如說更接近於昆黨。他是被稱為昆黨頭麵人物左春坊左渝德顧天埈的摯友,不僅政見相同,而且幾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鄭振先在上《直發古今第一權奸疏》之前,與顧天埈進行了推心置腹的磋商。顧天埈後來迴顧此事時,這樣說:“毗陵太初鄭公(按:指鄭振先)自邑令擢主曹政,不肖與之聚京師友善。竊觀朝政一切寢閣,間有朝奏而夕報者,因密探微噯互參情勢。久之,我兩人大悟,握手嘆曰:異哉,今之執政也,天下以庸人病執政,豈知執政以庸人欺天下,外冒庸人之名,陰操威福大柄,更巧於昔權臣千萬矣……是時執政蓋四明(按:指沈一貫)也,及四明既去,山陰(按:指朱賡)繼之復然。太初(按:鄭振先字太初)曰:吾不能忍矣,空言何為?毅然抗疏,詳列奸狀。”如此知根知底,如此慷慨陳辭,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非同一般。所以後來南京戶科給事中段然彈劾顧天埈時,顧天埈一麵聲辯,一麵毫不掩飾他們兩人的密切關係:“自去年鄭振先有直發權奸疏,害振先者欲陰構之,臣與振先同鄉有交,並構及臣,臣知禍已兆於此矣。”鄭振先與顧天埈二位一體的關係於此唿之欲出。
無怪乎日本學者城井隆誌的論文《萬曆三十年代沈一貫的政治和黨爭》(九州大學文學部《史淵》第122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把鄭振先列入“昆黨”之中,作為顧天埈的同誌來看待。按照以往傳統的觀點,顧天埈的昆黨是以東林的反對派而著稱的。這其實是後來的結局,起先並非如此。城井隆誌的另一篇論文《關於明末的一個反東林派勢力--圍繞顧天埈》,發前人所未發,以大量事實表明,顧天埈的昆黨並不是一開始就與東林對立的。給人啟示多多,其中之一就是,萬曆朝的所謂黨爭,大多圍繞政府權力爭奪展開,並無明顯的營壘觀念,分化改組時時進行,並非一成不變。當時的內閣首輔葉向高,亦即王紹徽《東三林點將錄》的第二號人物也認為,鄭振先抨擊朱賡、李廷機,並非“結黨”,實為自己升官--“旦夕望大拜”,“皆自為計”。這對於喜歡把一切都納入“黨爭”的人,不啻一帖清醒劑。
大啟二年,鄭振先之子鄭鄤進士及第,同科狀元則是他的好友文震孟。這兩位少年才子初登政壇,立即展示出鋒芒畢露的風采。當年十月,翰林院修撰文震孟,以少年新進的銳氣,呈進《勤政講學疏》,批評天啟皇帝不“勤政”,上朝有如應付官樣文章,“第如傀儡登場,了無生意”;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日前朝廷頒布禁止講學的文告,實際上企圖重演南宋當權者誣陷朱熹“偽學逆黨”的一幕,“詈道學以逐名賢,有甚偽學之禁”。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話表麵上似乎在批評皇帝,實際上是在抨擊魏忠賢擅權。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魏忠賢,利用天啟皇帝醉心於泥水木匠等雕蟲小技而不理朝政之機,專擅朝政,每當上朝之時,魏忠賢站在皇帝身後,頗有僭越嫌疑地接受人臣對皇帝的跪拜,而且對帝耳提麵命,天啟皇帝鸚鵡學舌般迴答大臣的請示。因此文震孟要說皇帝上朝“第如傀儡登場,了無生意”。魏忠賢當然不能容忍有人對他的擅權有所非議,抓住文震盂奏疏中“第如傀儡登場”一句,在皇帝麵前挑唆:“文狀元疏中以偶人比萬歲。”激起皇帝的不滿情緒,終於導致文震孟的罷官。這種處理方式過於簡單粗暴,而且明顯出於魏忠賢之手,輿論譁然。
與文震孟同科的翰林院庶吉士鄭鄤仗義執言,呈進《諫留中疏》,從大臣奏疏屢屢留中不發談起,抨擊魏忠賢的擅權。他說,大臣的奏疏不經皇上禦覽而留中,“必有伏戎援奧之奸”,這“壅遏不通”為奸臣提供了“竊弄之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鄭鄤以“黨護同鄉”罪遭到降職處分,從中央放逐外地,鄭鄤拒絕赴外任,憤然迴歸故鄉常州武進。當時的內閣首輔門葉向高極力挽迴,向皇帝上疏為文震孟與鄭鄤開脫,說這是“書生泥古之過”,鄭鄤這位三吳名士,與文震孟同時罷去,非常可惜。但是已經於事無補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