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望著還在準備魚膾配料的孫魯班笑著道:“即便洛陽有很多食肆也有魚膾出售,


    但是為夫還是以為隻有幾位夫人製作的魚膾最是美味,哪怕是製作魚膾的魚的品質不如外麵那些有名食肆的,但也最有家的味道。”


    孫魯班手上的動作沒停,嬌笑著道:“夫君可真會哄妾和姐妹們開心,妾身的手藝可比不上那些食肆中的廚娘,不過夫君這話即便是假的、吹捧妾和姐妹們,但聽著也能讓人很舒服。”


    蒹葭也笑著道:“夫君就會騙人,妾等的廚藝怎會比得上那些專門做菜的廚下兒,隻不過有家的味道倒是真的,外麵食肆裏的飯菜可沒有。”


    《魚品》中文字記錄最早的魚膾是生鯉魚片,而最早進入飲食市場的魚膾也是生鯉魚片,東漢時魚膾已出現在餐館裏。


    到了唐時,楊曄在《膳夫經》中更是將適合做生魚片的魚分成三等;頭等隻有鯽魚、二等的鯾魚、魴魚、鯛魚、鱸魚,三等的鱭魚、味魚、魿魚、黃魚、竹魚。


    楊曄的觀點見仁見智,眾人口味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畢竟每個人的喜好都是不一樣的,


    杜甫食魴魚做的生魚片讚“魴魚肥美知第一”、北宋詩人劉攽也稱“魴魚如玉鱠第一”,清代名醫王士雄主張做生魚片“青魚最勝”,“沃以麻油椒料,味甚鮮美,開胃析酲”。


    鯔、鯛、魿為海魚,鯉、鯽、魴、青、鯾、味、竹為河魚。


    黃魚為鹹、淡水兩棲魚類。


    鱸、鱭也是海魚,但在生殖季節要洄遊淡水裏產卵,產地主要在淡水區域。


    以上魚名均為古魚名,與今魚名不能完全對應;鱭魚古代又稱鮆魚,今名刀魚或風尾魚、黃魚今名中華鱘、古藉中鱸魚為今名為鬆江鱸魚,屬杜父魚科。


    現常見於菜市場出售的鱸魚,是與鬆江鱸魚大相徑庭的沒有洄遊內河習性的海魚,屬鮨科。


    看著那魚膾,讓曹爽想到了後世的刺身,中國魚膾與日本剌身取材不同,但皆源出中國的魚膾,


    因地域限製剌身大多隻能用海魚,如今卻是因福島核汙水排海不能食了,變成了福島刺身,而魚膾大多用河魚或是在淡水區域中的洄遊海魚,受汙染的威脅小一些,


    日本料理剌身是生魚肉條塊,隻有河豚剌身等幾種,才切得薄如紙可透視盤麵的花紋。


    而中華古代魚膾切得愈薄愈好極為考究,進一步切成細絲便稱“膾縷”。


    曹植《七啟》賦中:“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輕隨風飛,刃不轉切”。


    講的是切出的生魚片薄得象蟬翼、縠(皺紋的絲綢),鬆散得像雪花,輕得能隨風飄揚。


    切生魚片專用術語:“斫膾”。


    斫膾時砧板麵鋪白紙,以吸收膾刀壓出的魚汁。


    表麵不濕的生魚片,能夠鬆散地擺設在盤中,無論觀感與口感均好。


    生魚片切得極薄極細,白紙上幾不沾汁水。


    杜甫因此讚道:“落碪何曾白紙濕”。


    斫膾的刀法的專著很早就曾出現。


    明未李曄《紫桃軒雜綴》講唐人撰《斫膾書》列舉斫膾刀法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蚨蝶、千丈線等。


    書中還講述砧板的選擇與使用、原料選取、刀具運用、佐料、烹製方法等。蘸料則用“豉醯”,大約為醬油、醋的調和…。


    金齏玉鱠七種配料之一白梅是古老的傳統食物之一,在醋發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調料,做羹湯時必不可少。


    梅頤在《古文尚書》中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鹽梅就是白梅。


    在醋發明後白梅與醋長期共存最終為醋取代。


    白梅做法是把沒有熟透的青梅果實在鹽水裏浸泡過夜,次日陽光下曝曬如此反複十遍即得。


    曹爽知道後世蘇州出口日本韓國的“鹽漬梅胚”,即是白梅的低鹽產物每年價值數百萬美元。


    日本料理至今沿用一種鹹梅,是青梅經鹽紫蘇葉子醃製的。白梅與六種配料搗成碎末,用好醋調成糊狀為金齏。


    在“八和齏”中還描述了芥末醬的做法。


    古時上魚膾時,金齏、芥末醬及其它調料與生魚片分別裝碟,食者按好選用。


    《齊民要術》中並沒限定魚膾用魚。


    金齏玉膾古時還是匯集名詞,凡銀色的生魚片配金黃色調料都稱金齏玉膾。


    金齏玉膾做單一菜肴名現於北宋初期李昉等編輯《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引《大業拾遺記》吳郡獻給隋煬帝貢品有鱸魚幹膾,用清水泡發後布包裹瀝盡水份鬆散地裝在盤中,外觀口味似新鮮鱸膾。


    將切過香柔花葉拌生魚片,飾香柔花穗稱“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


    鱸魚肉片、青翠香柔花葉與紫紅色的香柔花穗顏色鮮豔奪目。香柔花在李時珍《本草綱目》為中藥香薷。


    香薷俗名蜜蜂草新鮮植株具強烈芳香味,古時長期為蔬菜食用。


    香薷屬植物有三十餘種,花色嫩黃、淺紅、淡藍、深紫。金齏玉膾所用香柔花,是開紫花的海州香薷或紫花香薷。


    唐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南遊襄陽訪孟浩然。此時孟浩然患有背疽這在古時是極危險的疾患,孟浩然經良醫診治行將痊愈,須忌口尤不可食魚。


    老友相聚設宴款待,甚歡之際一道襄陽河鮮絕品查頭鯿味肥美異常,浩然將醫囑拋棄“浪情宴謔,食鮮疾動”,然王昌齡未離襄陽孟浩然已殞命終年五十二歲。


    後王昌齡很是愧疚,王昌齡若知孟浩然吃魚死,絕不讓他動筷的。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歐陽修、梅堯臣、黃庭堅、範仲淹都愛食魚生。


    梅堯臣家中女廚,刀工精湛專做魚生。


    葉夢得《避暑錄話》記歐陽修年輕每逢休假上街買鮮魚,至梅家中由女廚師為他料理。


    蘇東坡在黃州曾寫《煮魚法》:“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或鯉魚治斫,冷水下。


    入鹽於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


    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薑、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


    臨熟,入桔皮片,乃食。”


    此烹魚方法至今被眉山百姓所保留為“水煮魚”,又稱“江水煮江魚”。


    烹飪方法:將魚去鱗剖腹取內髒,魚肋兩邊輕劃五刀放入沸水內文火煮,煮時鍋內入薑、蔥、桔皮等料,起鍋時放鹽。


    文火煲出魚湯又釅又白如牛奶,魚肉則嫩滑。是當時蘇東坡創擁的吃法稱東坡五柳魚或東坡魚。


    元代時宮廷也有魚膾菜肴,蒙古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聚珍異饌》篇錄元皇帝菜譜中就有魚膾,是以生鯉魚片加入芥末爆炒過的薑絲、蔥絲、蘿卜絲和香菜絲,經胭脂著色,用鹽、醋提味。


    元《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魚品》諸篇亦論及魚膾。


    文藝形式元曲中亦有魚膾內容,關漢卿雜劇《望江亭中秋切膾旦》中譚記兒喬扮漁婦,為楊衙內切膾的情節。


    劉可久《南呂閱金經湖上書事》記“玉手銀絲膾”。


    明劉伯溫《多能鄙事》中:“魚不拘大小,以鮮活為上,去頭尾,肚皮,薄切攤白紙上晾片時,細切為絲,以蘿卜細剁薑絲拌魚入碟,雜以生菜、芥辣、醋澆。”此時人們對魚膾食用已大不如前,已遠遠不及以前流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