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銅釜中的豆汁在柴火的加持下不斷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響,往銅釜上方冒著白色的氣泡……………


    像曹爽這樣的,能享受到夫人們為君洗手做羹湯的還是很少見、也很難得,不像後世那樣常見,


    孫魯班望著漆盤中自己切好的魚膾有些遺憾的道:“隻可惜沒有新鮮的江東鱸魚,江東的鯔魚、鱸魚做出來的魚膾才是最美味的。”


    這時名貴的魚膾材料是鱸魚,但鱸魚也並非魚膾的頂級材料。


    孫魯班想了想又頗為懷念的道:“妾曾記得有一次父皇曾與術士介象討論何種魚做生魚片最好,介象向父皇推薦了鯔魚。


    父皇歎息說:“鯔魚出在東海,可望而不可及”。


    介象便差人在大殿中央挖一小坑注滿清水,即從坑中釣出鯔魚來。”


    鯔魚俗稱子魚、烏魚,魚肉與魚子均鮮美而聞名,曾為南宋禦膳珍肴,但鯔魚古代獲量稀少,百姓是難以品嚐到的。


    曹爽望著孫魯班道:“不妨事的,隻有是新鮮的魚做出來的魚膾就很美味了。”


    古代沒有冰箱,想要保證食材的新鮮屬實是一件難事。


    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伍子胥征戰歸來,吳王闔閭“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鱠”,結果伍子胥有事耽擱了一會兒,魚肉便已經發臭。


    吳王察覺後,命人重新做了生魚片,這才賓主盡歡。這裏提到的“鱠”,“自闔閭之造也”,專指生魚片或魚生。


    吳地多江、湖,水產資源豐富,故吳王能豪橫地隨時更換魚膾;可若是在北方,即便如霸主曹操,也難免會感慨“所少者,吳鬆江鱸魚為膾”。


    北方水產資源不如南方,為了避免食材腐爛,往往會對其進行醃製。


    曹爽繼續道:“北方不比南方,百姓多是食魚醬,連當初武帝喜食的鮑魚也是醃製過的,如今我等能食新鮮的魚便已是極好的了。”


    比較常見的是“鯅”,也就是魚醬。四川郫縣向來以豆瓣醬知名,但在三國時,這裏還盛產一種魚醬。


    據《太平禦覽》卷926引《四時食製》記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取剛孵化的小魚,把它們養在稻田中,亦可以做成魚醬。能被曹操專門列在食譜中,郫縣魚醬的味道可想而知。


    曹操愛吃的鰒魚(即鮑魚),可能也經過了特殊處理。


    據曹植《求祭先王表》自述,他曾向徐州刺史臧霸要來二百枚鮑魚來祭祀先父。


    又據《太平禦覽》卷938引曹丕《與孫權書》記載:“今因趙諮致鰒魚千枚。”


    曹丕稱帝後,送給孫權一千枚鮑魚,另外還有一匹良馬、一件大衣(白鼲子裘)與五斛石蜜。石蜜一說是甘蔗製成的冰糖,一說是櫻桃。


    但作為兩國邦交的禮物,此處所見石蜜應當就是冰糖,如此才能保證它從魏至吳的長途運輸中不變質。


    同理,鮑魚也應當是風幹後的幹鮑。而且從產地看,這些鮑魚大抵是出自靠近東海的徐州。故盤踞在此地多年的臧霸,就是經常給曹操送魚的“老默”。


    古代的醃製方法還有“鮑”。《顏氏家訓》曾告誡族中子弟切勿與惡人居,稱這種行為“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需要注意的是,史籍中的“鮑魚”不等同於“鰒魚”,它泛指經鹽漬醃製後因高溫腐臭的濕鹹魚,而非現在所說的鮑魚。


    秦始皇病逝後,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便曾用“鮑魚”掩蓋屍臭,以達到秘不發喪的目的。


    孫魯班接話道:“夫君不要以為隻有北方才有醃製的魚,在妾小的時候祖母也讓人製作魚鮓,有時還會帶著母親和妾等親自上手製作呢。”


    與之相比,魚鮓的味道會更好一些。這是一種用鹽水煮後再經發酵的醃製品,具有獨特風味,在漢唐之際十分流行。


    東吳的孟仁少時家貧,其母老弱,欲食竹筍,孟仁性至孝,在尋求無果後抱竹大哭,不料“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筍”。


    後來,孟仁擔任監池司馬,負責看管魚池,捉到魚後,他自己舍不得吃,便製成鮓寄給母親。但孟母也拒絕了,她給兒子捎來口信,稱“汝為魚官,而鮓寄我,非避嫌也”,將魚鮓又還了迴去。


    魚鮓是吳地特產,不僅孟仁想吃,東吳、曹魏、蜀漢的世家大族也有吃鮓的習慣。


    成語“膾炙人口”原指美味人人都愛吃,後引申為詩文寫得好,被世人廣為稱頌與傳播。


    這裏提到的美味,源於兩種古老吃法,一個是上文提到的“膾”,另一個就是“炙”。


    《說文解字》曰:“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


    段玉裁注曰:“有丳貫之加火上也。”可見,炙就是把肉類食材串起來放在火上烤,猶如今天的燒烤。


    相傳春秋時,著名刺客專諸受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委托,欲刺殺吳王僚。


    為此,他專門前往太湖,花費三個月時間學習烤魚。待學有所成,專諸便以進獻烤魚為由接近吳王僚,並從魚腹中取出提前藏好的魚腸劍,成功將其刺殺。


    看來,先秦時代就已經有烤魚了。


    及至兩漢三國,炙魚雖鮮少見於史籍,卻仍是很常見的佳肴。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烤魚的做法愈發考究。


    這個時代的人們烤魚前,還要刮去魚鱗將其剖洗幹淨,接著用刀在魚身上劃幾細道口,放入薑、蔥白、橘皮、豉汁等調料醃製入味。


    烤魚時,“微火炙半熟”,用小火將魚烤至半熟,然後再刷上用苦酒、魚醬、豉汁混合而成的料汁,耐心等待一會兒即可食用。


    其實,這時的魚不僅能夠食用,還能製成戰略武器。


    江淮地區盛產魚類,有些魚脂肪肥厚,雖不適合食用,卻可以製成魚膏。


    建安初,劉馥任揚州刺史,便儲備了數千斛魚膏作為守城利器。這裏提到的魚膏,就是魚油。


    如赤壁之戰時,詐降的黃蓋曾帶著滿載魚油的快船來到曹操水軍中,趁“東南風急”,縱火“燒盡北船”,最終使曹操大敗而迴,


    但這也不影響曹操對食鮑魚的喜愛,一個能寫下龜雖壽如此豁達詩篇的人,又怎會因一場大敗便在本來無罪的鮑魚上留下陰影而不敢食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