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會兒,柏靈筠這邊把做好的豆腐起鍋,盡量小心翼翼的把它完整的裝進漆盤裏,


    而後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又扭頭對一旁正在準備魚膾配料的孫魯班笑著道:“妹妹,豆腐做好了,可以做魚頭豆腐湯了。”


    孫魯班放下一碟配料指著一旁漆碗中的幾個魚頭道:“喏,就在這放著,姐姐自己來拿去用罷,我的配料還沒完全弄好。”


    柏靈筠走過去將魚頭端到自己麵前來,又在一邊的盆中淨了淨手,將幾個魚頭在砧板上依次擺開,拿起菜刀稍微用力、幾刀下去便將幾個魚頭都劈成了兩半,用木桶裏的清水仔細的清洗幹淨放好,


    之後又將早已洗幹淨備好的薑切片,蔥切成蔥花,而後又是將豆腐切塊,用鹽將魚頭醃製好,再將銅釜洗幹淨,熱鍋熱油,


    將幾塊魚頭從銅釜的邊緣緩緩放入,稍微煎一下,之後翻麵再煎片刻,再之後便是把蔥、薑倒進去,翻炒,之後便是加清水了,


    這時候經過翻炒的魚和蔥薑的香味便完全被激發出來,再蓋上銅釜的蓋子,大火煮一刻鍾,待湯變白了,便加入切好的豆腐塊稍微再煮一會兒便可以出鍋,


    薑在中國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尚且缺乏實物史料的上古時期。那第一位嚐到薑的華夏先民或許正是苦嚐百草以救民的神農氏。


    傳說在吃下一株毒蘑菇後,神農氏曾腹如刀絞,乃至昏迷。


    在朦朧之中,他隱約嗅到一股清香。嚐百草的經驗讓他意識到這股清香的背後一定有某種妙物。


    因而在稍稍打起精神後,神農氏順著香味尋去,終發現了一株長著細長葉片的植物。


    神農氏拔出這株“香草”,一點點嚐下去。


    入口時,辛辣和清甜交織。而吃下不久後,先前因毒蘑菇產生的腹痛一點點消失,神農氏的身體神奇般地好轉。


    又因為神農氏是薑姓部落的首領,新發現的這株“香草”又救了自己的命,所以他將其命名為——“生薑”。


    神農氏嚐生薑並為其命名的故事到底幾分真幾分假,我們顯然不得而知。


    但生薑的身影早就出現在了古人的生活中,這一點倒是有不少史料作證:《墨子·天下誌》記載,在先秦時普通人家的菜園中已可見瓜和薑;


    《呂氏春秋》則載“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蜀都賦》還強調:“蜀地自古生產辛薑”。


    確認了很早之前薑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那麽人們到底是怎麽運用薑的呢?總的來說,薑有兩大用途——吃,以及燒。


    《禮記》載,周人“捶之,去其皽皮,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薑,以酒諸上而鹽之,而食之。施羊亦如之”。這說明從先秦開始,中國人就已經在用薑做調味料,以祛除肉食的腥味。


    而秦漢已降,將蔥薑加入羹中也是常見的食用方法,也可以用來煮茶,


    薑的另一種用途——用作熏香——在今日已較為少見。


    但在漢代,薑科山薑屬的高良薑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香料。


    除了調味和熏香,薑還長期肩負著自己最初的“職責”——治病救人。


    在這時的醫書《五十二病方》,其中的《養生方》就提到:“取細辛、幹薑、菌桂、烏緣,凡四物,各治之。


    細辛四,幹薑、菌桂、烏緣各二、並之三指撮,以為後飯。益氣,又令人麵澤。”


    同樣是在這時的醫書《傷寒論》中,薑作為藥材甚至還被名醫張仲景細分為生薑和幹薑。


    《傷寒論》全書匯集了113個藥方,其中有63個藥方都用到了薑。63方中,張仲景認為有39方應當用生薑,有24方應該用幹薑。


    從藥方的總數和細致程度可見,張仲景本人對薑的喜愛或許不會亞於神農氏。


    古時蔥蒜薤,本就不分家,薤,一名火蔥,一名摘蒜,《山海經》中說:


    “邊春之山,多蔥、葵、韭……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但古詩詞中寫薤的遠比寫蔥的多。


    西漢田橫不願歸順劉邦,自盡而亡,其手下五百壯士在其墳前高歌“薤上露,何易曦”。


    挽歌一詞即由《薤露》而來,因薤的表麵覆有蠟粉,很難附著露水,故寓意生命易逝。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當年杜甫客居秦州,好友阮昉送來三十束掛著露珠的藠頭,隻有知道薤露難留,才能體會到阮昉的深情。


    自先秦,蔥薤就主宰了古人的後廚。


    《禮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


    《說文解字》說,“戴角者脂,無角者膏”,燒牛羊肉要用蔥,燒豬肉則用薤。“種薤二十畦,秋來欲堪刈,望黍作冬酒,留薤為春菜。”


    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借故溜掉後,曹操也覺得酒席間有所失言,想來想去不放心,派密探去查看劉備迴家做什麽了。


    探子迴報,“見其方披蔥,使廝人為之不端正,舉杖擊之”。


    雜役種蔥不齊整,劉備氣得直打人。


    曹操說:“大耳翁,未之覺也”。


    曹操看劉備還顧著種蔥呢,想來不會跑,沒想到劉備“其夜,急東行”“公馳使追之,不及”。


    蔥在古代屬葷菜(即辛辣有味兒的菜),而且是常饌之菜。


    三國時代的人在幾種情況下是不食葷的:一是佛門(梁武帝之後的)、道門不用葷菜,


    他們認為蔥、蒜、韭、薑這些辛辣之菜刺激味太大,會壞人心性,所以不吃;二是祭祀、齋戒時不食葷。


    《莊子?人間世》:“顏迴曰:迴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這是古代齋戒不吃蔥、蒜等臭菜的明證。《論語?鄉黨》記載,齋戒要“變食”,禁葷物。唯獨不撤薑食。


    因為在葷菜中,蔥、蒜、韭都有濁氣,唯獨薑氣清,由此看來,蔥在古代的葷菜中也不是上等品,但有時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調料。


    煮好魚頭豆腐湯之後柏靈筠又將其盛到漆盆中,讓小阮將其端到用餐的桌案上,再將其分成幾份放好。


    曹爽看著麵前讓人食指大動的魚頭豆腐湯笑著道:“雖沒有蜀地的薑入味,但也是極好的了,為夫以為即便是來日有了蜀地的薑,但沒有幾位夫人的廚藝,那也是要稍遜一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