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難處,那些錯失的人才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片刻後,孫權方才笑著接話道:“罷了,朕也不為難卿了,朕已知卿意,支博士就是滑頭,各家的學問亦是精通,不愧是朕之肱骨智囊啊,朕決定了打算讓卿輔佐新太子。”
支謙鬆了一口氣道:“多謝陛下體諒仆的難處。”
支謙的祖先是後漢靈帝時入中國籍的月氏族後裔。
他從小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精通漢文,後又兼學梵書,受業於同族學者支亮,通達大乘佛教理論。
他對從前那些過分樸質以致隱晦義理的譯本很不滿意,因此翻譯佛經時主張“尚文”和“尚質”要調和。
從佛典翻譯發展的全過程來說,由質趨文,乃必然之勢;支謙則風氣之先後世。
支敏度評價他的翻譯︰“屬辭析理,文而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
僧肇認為他的翻譯“文勝於質”。
但僧肇的老師鳩摩羅什翻譯《維摩經》時,大篇幅引用支謙原來的譯本。
漢獻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兵亂,他隨族人避亂南渡到東吳。
在那裏他得到從事翻譯的機會,從吳黃武元年到建興中約三十年間搜集了各種原本和譯本,未譯的補譯,已譯的訂正。
對《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等重要經典,直接加以重譯。
同時他又幫助從印度來華的維隻難和竺將炎譯經,他剛到東吳後便得到吳主孫權的信任、重用,被封為吳國的博士,
畢竟能做到江東之主的孫仲謀,也不是什麽尋常之輩,與同一時期的雄主曹孟德、劉備一樣有著對人才的異常渴求,
尤其是天下大才,那更是無比的渴求,而更別說孫仲謀在前些年還有看走眼的時候,有了這個教訓在,對到了自己地盤上賢才就更是要重視一些了,
在赤壁之戰前夕,孫權派出魯肅,前去夏口與劉備接洽,商討共同抗曹事宜。
劉備作為迴應,派出諸葛亮前去江東麵見孫權,商討孫劉雙方進一步合作事宜。
諸葛亮渡過長江,到達柴桑後見到了孫權向其詳細閱述x了天下大勢,分析道:“天亂,將軍您占據江東,我家主公劉備占據漢水之南,而曹操獨占北方,兵力最為強壯,隻有我們!孫劉兩家聯合,才能有一線生擊退曹軍的進攻。”經過諸葛亮分析利害關係,孫權同意聯劉抗曹。
這是諸葛亮和孫權最親密的一次接觸,孫權被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
孫權也動了招攬諸葛亮的心思,他隻是派出了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勸說其留在東吳,誠意不夠。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如果孫權五次勸說諸葛亮輔佐他,說不定能夠打動諸葛亮。
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他和諸葛亮失之交臂,錯過了這位大鼎鼎的臥龍先生。
第二個便是龐統,龐統出山之後,選擇的是東吳,被周瑜任命為功曹,幫助周瑜擊退曹仁,奪取南郡。
第二年,周瑜準備攻打益州的時候,突然暴斃,龐統被推薦給孫權,但是孫權以龐統相貌醜陋為由,沒有重用龐統。
龐統於是放棄江東,來到劉備陣營應聘,劉備剛開始也看龐統不順眼,隻安排了一個來陽縣令的職務。
龐統當然不滿意了,他是和諸莫亮齊名的鳳雛先生,當一個小的縣令太屈才了,他因此不務,結果被罷免了官。
後來,東吳的魯肅給劉備寫信,龐統不是百裏之才,而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重視。劉備再次親自麵試龐統,經過交談,對其才能非常佩服,於是重用他。
臥龍先生諸葛亮投奔了劉備,孫權竟然也不重視與之齊名的鳳雛先生,錯過龐統簡直是暴殄天物。
提起廖化,大家對他的印象是這個人多次在戰場上活下來,還非常長壽,貫穿蜀漢始終。
在荊州被江東孫權偷襲,關羽敗亡之後,廖化竟然活下來了,暫時歸順了東吳。
他本是關羽的主簿,在關羽敗亡後心中向往蜀漢,隨時都想離開東吳,重歸劉備。
廖化“人在吳營心在漢”,於是詐死,騙過眾人,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千裏走單騎,迴歸蜀漢,在秭歸與劉備相遇。
劉備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令其跟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如果孫權重視一下荊州新歸附的將領,關照一下廖化,廖化可能就不會思念蜀漢,可能不會逃走了,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錯失了廖化這員大將。
隨著掌權日久,他發現了這些漂泊而來的人才可是比江東世家大族子弟中人好用得多,沒有根基就很好控製,不似周瑜、陸遜等會反噬。
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活捉。
對於關羽的威名孫權等江東文武大臣佩服得五體投地。孫權第一想法也不是要殺了關羽,而是招攬關羽。
隻要關羽投奔孫權孫權憑借關羽這個活招牌徹底收降荊州,易如反掌。
關羽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當年被曹操所擒,如果他白天假裝投降曹操,夜間逃走,也沒人說什麽。
但是關羽光明磊落,雖然“曹營心在漢”,但是他堅持報恩,為曹操立下大功(斬顏良)之後,才從容離開。
但就是這些江東賢才對他進言“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
雖然他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要保下關羽、留其性命,但奈何前線的呂蒙等人不聽他的,偏要弄死關羽,這就讓他後來很被動,
荊州一役便讓他明白了世家大族的人才到了關鍵時刻還是會靠不住啊,他們考慮更多的還是自家的利益,
由此便有了今日讓一個在江東毫無根基的博士輔佐新太子、教太子學問的想法。
支謙隨後又誠惶誠恐的開口道“仆隻會譯些佛經,又無經世治民之才,何德何能能擔此大任?還請陛下從江東才俊中再另擇良才來輔佐新太子罷。”
孫權擺手道:“卿之才朕是知道的,可不僅僅能譯些佛經,更是通曉漢家之學啊,
若是隻讓卿譯些佛經,那可真是浪費了,再說朕也會讓卿一個人輔佐未來的新太子的,卿就不要再推辭了。”
支謙鬆了一口氣道:“多謝陛下體諒仆的難處。”
支謙的祖先是後漢靈帝時入中國籍的月氏族後裔。
他從小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精通漢文,後又兼學梵書,受業於同族學者支亮,通達大乘佛教理論。
他對從前那些過分樸質以致隱晦義理的譯本很不滿意,因此翻譯佛經時主張“尚文”和“尚質”要調和。
從佛典翻譯發展的全過程來說,由質趨文,乃必然之勢;支謙則風氣之先後世。
支敏度評價他的翻譯︰“屬辭析理,文而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
僧肇認為他的翻譯“文勝於質”。
但僧肇的老師鳩摩羅什翻譯《維摩經》時,大篇幅引用支謙原來的譯本。
漢獻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兵亂,他隨族人避亂南渡到東吳。
在那裏他得到從事翻譯的機會,從吳黃武元年到建興中約三十年間搜集了各種原本和譯本,未譯的補譯,已譯的訂正。
對《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等重要經典,直接加以重譯。
同時他又幫助從印度來華的維隻難和竺將炎譯經,他剛到東吳後便得到吳主孫權的信任、重用,被封為吳國的博士,
畢竟能做到江東之主的孫仲謀,也不是什麽尋常之輩,與同一時期的雄主曹孟德、劉備一樣有著對人才的異常渴求,
尤其是天下大才,那更是無比的渴求,而更別說孫仲謀在前些年還有看走眼的時候,有了這個教訓在,對到了自己地盤上賢才就更是要重視一些了,
在赤壁之戰前夕,孫權派出魯肅,前去夏口與劉備接洽,商討共同抗曹事宜。
劉備作為迴應,派出諸葛亮前去江東麵見孫權,商討孫劉雙方進一步合作事宜。
諸葛亮渡過長江,到達柴桑後見到了孫權向其詳細閱述x了天下大勢,分析道:“天亂,將軍您占據江東,我家主公劉備占據漢水之南,而曹操獨占北方,兵力最為強壯,隻有我們!孫劉兩家聯合,才能有一線生擊退曹軍的進攻。”經過諸葛亮分析利害關係,孫權同意聯劉抗曹。
這是諸葛亮和孫權最親密的一次接觸,孫權被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
孫權也動了招攬諸葛亮的心思,他隻是派出了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勸說其留在東吳,誠意不夠。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如果孫權五次勸說諸葛亮輔佐他,說不定能夠打動諸葛亮。
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他和諸葛亮失之交臂,錯過了這位大鼎鼎的臥龍先生。
第二個便是龐統,龐統出山之後,選擇的是東吳,被周瑜任命為功曹,幫助周瑜擊退曹仁,奪取南郡。
第二年,周瑜準備攻打益州的時候,突然暴斃,龐統被推薦給孫權,但是孫權以龐統相貌醜陋為由,沒有重用龐統。
龐統於是放棄江東,來到劉備陣營應聘,劉備剛開始也看龐統不順眼,隻安排了一個來陽縣令的職務。
龐統當然不滿意了,他是和諸莫亮齊名的鳳雛先生,當一個小的縣令太屈才了,他因此不務,結果被罷免了官。
後來,東吳的魯肅給劉備寫信,龐統不是百裏之才,而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重視。劉備再次親自麵試龐統,經過交談,對其才能非常佩服,於是重用他。
臥龍先生諸葛亮投奔了劉備,孫權竟然也不重視與之齊名的鳳雛先生,錯過龐統簡直是暴殄天物。
提起廖化,大家對他的印象是這個人多次在戰場上活下來,還非常長壽,貫穿蜀漢始終。
在荊州被江東孫權偷襲,關羽敗亡之後,廖化竟然活下來了,暫時歸順了東吳。
他本是關羽的主簿,在關羽敗亡後心中向往蜀漢,隨時都想離開東吳,重歸劉備。
廖化“人在吳營心在漢”,於是詐死,騙過眾人,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千裏走單騎,迴歸蜀漢,在秭歸與劉備相遇。
劉備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令其跟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如果孫權重視一下荊州新歸附的將領,關照一下廖化,廖化可能就不會思念蜀漢,可能不會逃走了,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錯失了廖化這員大將。
隨著掌權日久,他發現了這些漂泊而來的人才可是比江東世家大族子弟中人好用得多,沒有根基就很好控製,不似周瑜、陸遜等會反噬。
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活捉。
對於關羽的威名孫權等江東文武大臣佩服得五體投地。孫權第一想法也不是要殺了關羽,而是招攬關羽。
隻要關羽投奔孫權孫權憑借關羽這個活招牌徹底收降荊州,易如反掌。
關羽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當年被曹操所擒,如果他白天假裝投降曹操,夜間逃走,也沒人說什麽。
但是關羽光明磊落,雖然“曹營心在漢”,但是他堅持報恩,為曹操立下大功(斬顏良)之後,才從容離開。
但就是這些江東賢才對他進言“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
雖然他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要保下關羽、留其性命,但奈何前線的呂蒙等人不聽他的,偏要弄死關羽,這就讓他後來很被動,
荊州一役便讓他明白了世家大族的人才到了關鍵時刻還是會靠不住啊,他們考慮更多的還是自家的利益,
由此便有了今日讓一個在江東毫無根基的博士輔佐新太子、教太子學問的想法。
支謙隨後又誠惶誠恐的開口道“仆隻會譯些佛經,又無經世治民之才,何德何能能擔此大任?還請陛下從江東才俊中再另擇良才來輔佐新太子罷。”
孫權擺手道:“卿之才朕是知道的,可不僅僅能譯些佛經,更是通曉漢家之學啊,
若是隻讓卿譯些佛經,那可真是浪費了,再說朕也會讓卿一個人輔佐未來的新太子的,卿就不要再推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