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浚在太和殿中,正試著尚衣局給自己量身定做的龍袍,孟浚站在一麵有一人高的銅鏡前,看著自己的樣子,心中卻有些不真實感。
孟浚尚黑,因此龍袍並非前明時黃色的模樣,而是黑色的龍袍,穿上黑色龍袍,孟浚感覺自己的氣場似乎都變的更加強大了。
隻見這身龍袍黑如墨染,其四邊皆用金線穿梭,勾勒騰躍祥龍,栩栩如生,袍服寬博而不失挺拔,腰間的盤龍腰帶,更是恰合孟浚身形,映照出其英武之姿。
就在這時,俞安疾步而進,對著孟浚低聲說道:“大王,有緊急軍情!”
孟浚一愣,天下雖說還未太平,可這時候誰會這麽不識相,來惹自己,當即孟浚問道:“哪裏的軍情?”
俞安說道:“迴大王,是關外的軍情。”說完後立刻遞上軍報。
孟浚接過來,展開一看,原來是高進路發來的急報,原來是清軍撤到關外後,糧食和物資匱乏,高進庫和胡詹都認為清軍今年應該會發生饑荒,高進庫的理由就是朝鮮已經成這般模樣了,博洛依然下令搜刮。
而且有情報傳來,清廷一麵在向日本購糧,一麵向一些西夷尋求糧食貿易的途徑。
清廷退出關內,北方許多人丁也被遷入遼東,雖然遼東土地肥沃,但是剛遷移過去的百姓,需要開墾田地,至少在收獲之前,耗費的都是清廷的庫糧,這龐大的壓力,逼迫清廷不得不想辦法四處籌糧。
現在的清廷可和皇太極時期大不相同,麵對馬上就要統一關內的孟浚,濟爾哈朗和博洛等八旗貴族內心中,說不慌那是不可能的。
而清廷為了削弱孟浚的力量,已經在籌劃再次入關擄掠的打算,不過由於剛剛撤迴關外,物資錢糧軍械不足,軍心也有些不穩,而且朝鮮的抵抗組織也在牽製著清廷的注意力。
孟浚合上軍報,沉聲道:“等本王一統關內後,定會一舉平定遼事。”
俞安當即點點頭道:“大王定然會蕩平四海的。”說完後,俞安看了看龍袍,高興的說道:“大王這身龍袍真好看,比皇宮裏明朝的那些皇帝畫像都好看,大王,要不叫宣傳司的畫師過來畫幾幅畫,也能傳到後世去。”
孟浚聽後,哈哈一笑,道:“有理,讓那個姓沈的,叫慶什麽的那個畫師來畫,他的畫,栩栩如生。”
“大王,是不是叫沈承慶的?”
“應該就是他了”
…………
而在朝鮮濟州島,周軍的水師已經在這裏耕耘了三年時間,而自從李淏逃入濟州島後,朝鮮境內的情況也就變的複雜了起來。
博洛吞並朝鮮時,李淏逃入濟州島內,他甚至上疏請求內附,隻是孟浚考慮到朝鮮還需要李淏這個朝鮮王名號,來給博洛搗亂。
目的就是不讓清軍輕鬆的控製朝鮮,因此拒絕了李淏內附的請求,而且李淏的家眷如今都在山東濟南,相當於徹底的控製在孟浚手中。
不過,自從博洛吞並朝鮮後,推行剃發易服,雖然各地反抗不斷,不過在清軍和朝鮮八旗的血腥鎮壓下,已經逐漸的被平息。
特別是北方數道已經沒有什麽比較成規模的抵抗組織,隻有在南方,特別是慶尚道,全羅道還散布著許多反抗組織,這些組織很多都有青鸞衛的聯絡人以及軍官。
而且青鸞衛給這些組織提供至關重要的弓箭,火銃,糧食以及大量的刀槍等軍事物資。
許多兵械從中原用大船運到濟州島,在聯絡之後,水師抵達海岸,由於沒有港口,無法停靠,這些抵抗組織隻能用小船來轉運物資。
朝鮮義軍戰力低下,別說和滿八旗相比,就是和朝鮮八旗比起來,也是差了不少,對上朝鮮八旗,這些義軍還能和其菜雞互啄兩下,可要是一碰上滿八旗,不用多,一百人,隻要滿八旗衝到跟前,這些義軍就會被清軍的彪悍氣息所震懾,瞬間一哄而散。
因此,這些朝鮮義軍極度依賴火槍和弓箭,隻是周軍的燧發槍現在還不足以供應全軍,青鸞衛用來資助義軍的,那都是不知道誰造出來的老式火銃,不過即便如此,對那些義軍而言,這已經是天朝所賜之銳器。
一些朝鮮士紳在收到火銃後,幾乎快哭了,紛紛道:“天朝給我們軍械,還給錢糧,又幫我們訓練軍隊,這如天之恩,何以報答啊!”
而清軍退出關外後,孟浚雖然暫時主要將精力放在南麵的軍閥,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軍目前很難突破狹窄的寧錦防線,至於從關內其他方向進攻遼東,那後勤實在是壓力太大了。
因此朝鮮的位置就變的極為重要,青鸞衛在濟州島上,訓練和培訓了許多不甘剃發的朝鮮士人,準備用他們來潛伏朝鮮各道,等大軍登陸朝鮮時,做為帶路黨使用。
而在清廷中,博洛雖然是輔政大臣,但是博洛一直率部待在朝鮮,並未返迴盛京,一方麵是因為朝鮮抵抗還未徹底消除。
而另一方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濟州島上,有高進路,梁敏,楊三吾三鎮周軍,而且朝鮮王李淏也在島上,這對博洛而言,如鯁在喉,卻又無法拔除。
………………
孟浚即將稱帝的訊息,經過宣傳司的大力宣傳下,無論南北,各城的大街小巷中,人人都在討論著新朝的建立。
自崇禎登基後,明朝帶給天下百姓的,更多是痛苦,混亂,以及兵災,明這個國號,在沒有了清廷的襯托下,已經失去了號召力,天下百姓迫切的希望能有一個欣欣向榮,沒有腐朽氣息的新帝國。
現在周王要登基了,即將建立一個嶄新的朝代,無論是士紳,還是百姓都對新朝充滿了期待,天下大亂了這麽久,人地矛盾還沒有王朝中後期那般緊張,現在的百姓,渴望太平,渴望安寧的生活,戰爭,平民百姓已經守夠了。
在金陵城中,各處酒樓茶館,到處都能聽到議論聲,而這些食客議論最多的,就是國號,和國都的選擇。
一個身著華服的士人一邊搖著折扇,一邊慢慢的說道:“要我說,咱們金陵,估計不會是新朝的國都了!”
“不可斷言啊,大王因金陵而得天下,由此可見,金陵乃是大王之福地,再說了,北方現在困頓的很,定都北京,這每年都得靡費甚大,從南方運錢糧過去,多費事,還不如定都金陵呢!”一個老者撫須而道。
“要是大王要定都南方,就不會改南京為金陵了,況且自從始皇帝斬了金陵的龍脈後,這以南京為都的,不是短命王朝,就是偏安一方的。”
那老者搖搖頭說道:“龍脈之說,虛無縹緲,南麵富庶,繁華,北麵又窮,聽說風沙又大,至於名號,那不是隨時就可更改的嘛!”
那華服士子收起折扇,道:“若是立都金陵,那大王怎還不班師?反而是命幕府大批官員北上,這分明就是要遷都的意思。”
“嗬嗬,那就拭目以待。”
金陵在爭論國都選擇,而在北京城中,楊恩所召集的諸多官員,為了國號一事,已經連開數日堂議,國號之爭,仍然未休。
在稱帝之前,國號,年號,國都這些事情,都是必須要確定下來。
楊恩等人很輕鬆的就將年號定了好幾個,隻待孟浚從中挑選一個即可,而國號,卻是久爭不下。
陳子龍站了起來,唾沫橫飛道:“新朝之號,當為周也,如漢時,高祖劉邦初為漢王,後立漢朝,唐高祖李淵,起兵時為唐國公,而後不就建立了唐朝,新朝為大周,又有何不妥!”
楊恩隱約察覺孟浚對周這個國號,有些不太滿意,不過楊恩如今身為文官之首,不可輕易表態,因此在聽完陳子龍的話後,並未反駁,而是不置可否,繼續傾聽其他人的看法。
顧炎武搖搖頭說道:“陳大人之言,略有些不妥,姬周名號,深入人心,新朝,自當取新號,況且如明太祖,初為吳王,而後也未曾以吳為國號,依我看,可以慶為國號,既朗朗上口,又有天下歸心,普天同慶之意。”
路振飛略一思索,輕聲道:“曆朝取國號,多為所封王號,或為祖籍,或為祖姓淵源,由此可見,國號,隻能在這幾個字中產生。”
說到這,路振飛環視眾人,接著說道:“唯有周,虞,吳,楚,魯。”
這時吳台駁道:“不妥,吳楚魯之號,豈能襯托出大王之英明神武!”
李為泰出言道:“元明時,皆取易經之字為國號,我朝也可效仿之。”
說到這,李為泰搖頭晃腦的念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通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由此可見,新朝字號,可用乾,或用寧!寧者,取安寧之意,寓意國泰民安,天下安寧,乾者,天也,寓意新朝為萬邦之主!”
這時楊恩咳嗽了一聲,對著眾人說道:“新朝國號,諸位可皆寫下來,我等一個一個商議,這般你說一個,我駁一個,何時能商議出來。”
在商議至最後,幕府眾人得出了六個方案,大多數人讚同新朝國號從這六字中產生,那就是周,夏,乾,寧,虞,慶。
而這六字,眾人各抒己見,引經據典,雖然每個人都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卻誰也不能說服誰。
現在登基大典迫在眉睫,而且吉日也都確定了,那麽新國號必須馬上確定,幕府久議不決,因此眾人皆言國號當由大王一言而決。
楊恩和一幹重臣,來到了宮中,孟浚身著一身寬鬆的常服,接見了眾人,孟浚笑問道:“諸君可曾商議妥當?”
楊恩躬身行禮道:“還請大王乾坤獨斷!”
孟浚讓人上了些茶水,隨後示意眾人坐下,隨即問道:“不知幕府準備哪些方案?”
一個新的王朝國號,誰的方案能夠入選,那定然會給誰帶來政治利益,因此幕府諸臣都希望自己的方案能被孟浚選中。
楊恩連忙站了起來,迴道:“啟稟大王,幕府諸位同僚的意見各有不同,現在主要有周,夏,乾,寧,虞,慶六個國號,還請大王定奪!”
其實孟浚對這幾個國號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過,身在這個時代,那就融入這個時代,孟浚也不想搞什麽標新立異的國號來引起爭端,也沒必要惹這些麻煩。
孟浚隨即笑著說道:“諸位便說說這些國號的想法吧。”
陳子龍站起來,行禮道:“大王,臣的意思是繼續沿用周為國號,其一符合曆朝曆代之慣例,且天下百姓皆已知大王周之王號,天下人心也不至於有所浮動,更何況大王孟姓,若往上追溯,也出自於周。”
孟浚嗯了一聲,又點點頭,這時顧炎武出言道:“臣的建議是慶國,慶者,賀也,寓意天下歸心,萬民擁戴之意。”
李為泰這時朗聲道:“臣的建議是,乾或者寧,乾者,天也,且乾字屬火,我朝承明,亦可用火德,以乾為國號,寓意萬邦之君,而寧字,亦屬火,又有天下安寧,乾坤獨斷之意!”
孟浚聽後,也覺得兩字都挺好,但還有兩人沒說,於是看向路振飛與吳台。
路振飛出列道:“臣建議以虞為國號,虞字有責任,承擔之意,又有安寧之意,且大王籍貫常熟,其古稱虞城,以虞為國號,也符合慣例。”
吳台則建議是夏,其意夏乃天下第一個王朝,再以夏為國號,有新朝永固之意。
眾人相繼說完後,看著坐在主位上的孟浚,等待著其乾坤獨斷,挑選國號。
(今天大章╭(╯e╰)╮)
(國號進行投票吧,到明天晚上七點截止,請小夥伴們踴躍參加,我會在這個段評裏寫上各個國號,點讚最高的就采用了!)
孟浚尚黑,因此龍袍並非前明時黃色的模樣,而是黑色的龍袍,穿上黑色龍袍,孟浚感覺自己的氣場似乎都變的更加強大了。
隻見這身龍袍黑如墨染,其四邊皆用金線穿梭,勾勒騰躍祥龍,栩栩如生,袍服寬博而不失挺拔,腰間的盤龍腰帶,更是恰合孟浚身形,映照出其英武之姿。
就在這時,俞安疾步而進,對著孟浚低聲說道:“大王,有緊急軍情!”
孟浚一愣,天下雖說還未太平,可這時候誰會這麽不識相,來惹自己,當即孟浚問道:“哪裏的軍情?”
俞安說道:“迴大王,是關外的軍情。”說完後立刻遞上軍報。
孟浚接過來,展開一看,原來是高進路發來的急報,原來是清軍撤到關外後,糧食和物資匱乏,高進庫和胡詹都認為清軍今年應該會發生饑荒,高進庫的理由就是朝鮮已經成這般模樣了,博洛依然下令搜刮。
而且有情報傳來,清廷一麵在向日本購糧,一麵向一些西夷尋求糧食貿易的途徑。
清廷退出關內,北方許多人丁也被遷入遼東,雖然遼東土地肥沃,但是剛遷移過去的百姓,需要開墾田地,至少在收獲之前,耗費的都是清廷的庫糧,這龐大的壓力,逼迫清廷不得不想辦法四處籌糧。
現在的清廷可和皇太極時期大不相同,麵對馬上就要統一關內的孟浚,濟爾哈朗和博洛等八旗貴族內心中,說不慌那是不可能的。
而清廷為了削弱孟浚的力量,已經在籌劃再次入關擄掠的打算,不過由於剛剛撤迴關外,物資錢糧軍械不足,軍心也有些不穩,而且朝鮮的抵抗組織也在牽製著清廷的注意力。
孟浚合上軍報,沉聲道:“等本王一統關內後,定會一舉平定遼事。”
俞安當即點點頭道:“大王定然會蕩平四海的。”說完後,俞安看了看龍袍,高興的說道:“大王這身龍袍真好看,比皇宮裏明朝的那些皇帝畫像都好看,大王,要不叫宣傳司的畫師過來畫幾幅畫,也能傳到後世去。”
孟浚聽後,哈哈一笑,道:“有理,讓那個姓沈的,叫慶什麽的那個畫師來畫,他的畫,栩栩如生。”
“大王,是不是叫沈承慶的?”
“應該就是他了”
…………
而在朝鮮濟州島,周軍的水師已經在這裏耕耘了三年時間,而自從李淏逃入濟州島後,朝鮮境內的情況也就變的複雜了起來。
博洛吞並朝鮮時,李淏逃入濟州島內,他甚至上疏請求內附,隻是孟浚考慮到朝鮮還需要李淏這個朝鮮王名號,來給博洛搗亂。
目的就是不讓清軍輕鬆的控製朝鮮,因此拒絕了李淏內附的請求,而且李淏的家眷如今都在山東濟南,相當於徹底的控製在孟浚手中。
不過,自從博洛吞並朝鮮後,推行剃發易服,雖然各地反抗不斷,不過在清軍和朝鮮八旗的血腥鎮壓下,已經逐漸的被平息。
特別是北方數道已經沒有什麽比較成規模的抵抗組織,隻有在南方,特別是慶尚道,全羅道還散布著許多反抗組織,這些組織很多都有青鸞衛的聯絡人以及軍官。
而且青鸞衛給這些組織提供至關重要的弓箭,火銃,糧食以及大量的刀槍等軍事物資。
許多兵械從中原用大船運到濟州島,在聯絡之後,水師抵達海岸,由於沒有港口,無法停靠,這些抵抗組織隻能用小船來轉運物資。
朝鮮義軍戰力低下,別說和滿八旗相比,就是和朝鮮八旗比起來,也是差了不少,對上朝鮮八旗,這些義軍還能和其菜雞互啄兩下,可要是一碰上滿八旗,不用多,一百人,隻要滿八旗衝到跟前,這些義軍就會被清軍的彪悍氣息所震懾,瞬間一哄而散。
因此,這些朝鮮義軍極度依賴火槍和弓箭,隻是周軍的燧發槍現在還不足以供應全軍,青鸞衛用來資助義軍的,那都是不知道誰造出來的老式火銃,不過即便如此,對那些義軍而言,這已經是天朝所賜之銳器。
一些朝鮮士紳在收到火銃後,幾乎快哭了,紛紛道:“天朝給我們軍械,還給錢糧,又幫我們訓練軍隊,這如天之恩,何以報答啊!”
而清軍退出關外後,孟浚雖然暫時主要將精力放在南麵的軍閥,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軍目前很難突破狹窄的寧錦防線,至於從關內其他方向進攻遼東,那後勤實在是壓力太大了。
因此朝鮮的位置就變的極為重要,青鸞衛在濟州島上,訓練和培訓了許多不甘剃發的朝鮮士人,準備用他們來潛伏朝鮮各道,等大軍登陸朝鮮時,做為帶路黨使用。
而在清廷中,博洛雖然是輔政大臣,但是博洛一直率部待在朝鮮,並未返迴盛京,一方麵是因為朝鮮抵抗還未徹底消除。
而另一方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濟州島上,有高進路,梁敏,楊三吾三鎮周軍,而且朝鮮王李淏也在島上,這對博洛而言,如鯁在喉,卻又無法拔除。
………………
孟浚即將稱帝的訊息,經過宣傳司的大力宣傳下,無論南北,各城的大街小巷中,人人都在討論著新朝的建立。
自崇禎登基後,明朝帶給天下百姓的,更多是痛苦,混亂,以及兵災,明這個國號,在沒有了清廷的襯托下,已經失去了號召力,天下百姓迫切的希望能有一個欣欣向榮,沒有腐朽氣息的新帝國。
現在周王要登基了,即將建立一個嶄新的朝代,無論是士紳,還是百姓都對新朝充滿了期待,天下大亂了這麽久,人地矛盾還沒有王朝中後期那般緊張,現在的百姓,渴望太平,渴望安寧的生活,戰爭,平民百姓已經守夠了。
在金陵城中,各處酒樓茶館,到處都能聽到議論聲,而這些食客議論最多的,就是國號,和國都的選擇。
一個身著華服的士人一邊搖著折扇,一邊慢慢的說道:“要我說,咱們金陵,估計不會是新朝的國都了!”
“不可斷言啊,大王因金陵而得天下,由此可見,金陵乃是大王之福地,再說了,北方現在困頓的很,定都北京,這每年都得靡費甚大,從南方運錢糧過去,多費事,還不如定都金陵呢!”一個老者撫須而道。
“要是大王要定都南方,就不會改南京為金陵了,況且自從始皇帝斬了金陵的龍脈後,這以南京為都的,不是短命王朝,就是偏安一方的。”
那老者搖搖頭說道:“龍脈之說,虛無縹緲,南麵富庶,繁華,北麵又窮,聽說風沙又大,至於名號,那不是隨時就可更改的嘛!”
那華服士子收起折扇,道:“若是立都金陵,那大王怎還不班師?反而是命幕府大批官員北上,這分明就是要遷都的意思。”
“嗬嗬,那就拭目以待。”
金陵在爭論國都選擇,而在北京城中,楊恩所召集的諸多官員,為了國號一事,已經連開數日堂議,國號之爭,仍然未休。
在稱帝之前,國號,年號,國都這些事情,都是必須要確定下來。
楊恩等人很輕鬆的就將年號定了好幾個,隻待孟浚從中挑選一個即可,而國號,卻是久爭不下。
陳子龍站了起來,唾沫橫飛道:“新朝之號,當為周也,如漢時,高祖劉邦初為漢王,後立漢朝,唐高祖李淵,起兵時為唐國公,而後不就建立了唐朝,新朝為大周,又有何不妥!”
楊恩隱約察覺孟浚對周這個國號,有些不太滿意,不過楊恩如今身為文官之首,不可輕易表態,因此在聽完陳子龍的話後,並未反駁,而是不置可否,繼續傾聽其他人的看法。
顧炎武搖搖頭說道:“陳大人之言,略有些不妥,姬周名號,深入人心,新朝,自當取新號,況且如明太祖,初為吳王,而後也未曾以吳為國號,依我看,可以慶為國號,既朗朗上口,又有天下歸心,普天同慶之意。”
路振飛略一思索,輕聲道:“曆朝取國號,多為所封王號,或為祖籍,或為祖姓淵源,由此可見,國號,隻能在這幾個字中產生。”
說到這,路振飛環視眾人,接著說道:“唯有周,虞,吳,楚,魯。”
這時吳台駁道:“不妥,吳楚魯之號,豈能襯托出大王之英明神武!”
李為泰出言道:“元明時,皆取易經之字為國號,我朝也可效仿之。”
說到這,李為泰搖頭晃腦的念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通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由此可見,新朝字號,可用乾,或用寧!寧者,取安寧之意,寓意國泰民安,天下安寧,乾者,天也,寓意新朝為萬邦之主!”
這時楊恩咳嗽了一聲,對著眾人說道:“新朝國號,諸位可皆寫下來,我等一個一個商議,這般你說一個,我駁一個,何時能商議出來。”
在商議至最後,幕府眾人得出了六個方案,大多數人讚同新朝國號從這六字中產生,那就是周,夏,乾,寧,虞,慶。
而這六字,眾人各抒己見,引經據典,雖然每個人都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卻誰也不能說服誰。
現在登基大典迫在眉睫,而且吉日也都確定了,那麽新國號必須馬上確定,幕府久議不決,因此眾人皆言國號當由大王一言而決。
楊恩和一幹重臣,來到了宮中,孟浚身著一身寬鬆的常服,接見了眾人,孟浚笑問道:“諸君可曾商議妥當?”
楊恩躬身行禮道:“還請大王乾坤獨斷!”
孟浚讓人上了些茶水,隨後示意眾人坐下,隨即問道:“不知幕府準備哪些方案?”
一個新的王朝國號,誰的方案能夠入選,那定然會給誰帶來政治利益,因此幕府諸臣都希望自己的方案能被孟浚選中。
楊恩連忙站了起來,迴道:“啟稟大王,幕府諸位同僚的意見各有不同,現在主要有周,夏,乾,寧,虞,慶六個國號,還請大王定奪!”
其實孟浚對這幾個國號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過,身在這個時代,那就融入這個時代,孟浚也不想搞什麽標新立異的國號來引起爭端,也沒必要惹這些麻煩。
孟浚隨即笑著說道:“諸位便說說這些國號的想法吧。”
陳子龍站起來,行禮道:“大王,臣的意思是繼續沿用周為國號,其一符合曆朝曆代之慣例,且天下百姓皆已知大王周之王號,天下人心也不至於有所浮動,更何況大王孟姓,若往上追溯,也出自於周。”
孟浚嗯了一聲,又點點頭,這時顧炎武出言道:“臣的建議是慶國,慶者,賀也,寓意天下歸心,萬民擁戴之意。”
李為泰這時朗聲道:“臣的建議是,乾或者寧,乾者,天也,且乾字屬火,我朝承明,亦可用火德,以乾為國號,寓意萬邦之君,而寧字,亦屬火,又有天下安寧,乾坤獨斷之意!”
孟浚聽後,也覺得兩字都挺好,但還有兩人沒說,於是看向路振飛與吳台。
路振飛出列道:“臣建議以虞為國號,虞字有責任,承擔之意,又有安寧之意,且大王籍貫常熟,其古稱虞城,以虞為國號,也符合慣例。”
吳台則建議是夏,其意夏乃天下第一個王朝,再以夏為國號,有新朝永固之意。
眾人相繼說完後,看著坐在主位上的孟浚,等待著其乾坤獨斷,挑選國號。
(今天大章╭(╯e╰)╮)
(國號進行投票吧,到明天晚上七點截止,請小夥伴們踴躍參加,我會在這個段評裏寫上各個國號,點讚最高的就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