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已經出來了,乾的投票率最高╭(╯e╰)╮)
眾臣躬身行禮道:“請大王決斷!”
孟浚思考片刻後,沉聲道:“周,夏都曾是過去的朝代,新朝,本王決定用一個全新的國號。”
聽了孟浚的話,吳台和陳子龍都感到一陣失落,陳子龍本以為孟浚會繼續沿用周為國號,畢竟天下百姓都已經習慣了大周這個名字了。
這時孟浚看向李為泰和顧炎武等人,虞,慶,乾,寧,這幾個國號,孟浚都覺得還可以,隻是虞慶二字,總感覺不夠大氣。
孟浚沉吟片刻,隨後道:“本王覺得乾字不錯,新國號就以乾吧!”
既然孟浚已經做了決定,眾人隻能躬身道:“大王聖明!”
隨後眾人又獻上了年號,孟浚一看,什麽康熙,宣統,鹹豐赫然在目,孟浚忽然有種時空錯亂感。
孟浚又繼續看下去,禎武,昭武,貞昌這幾個個年號,孟浚覺得順眼一些,於是欽定昭為自己的年號。
至於國都,雖然金陵更為繁華,而北方現在根本不及南方富庶,但正是如此,反而不能定都金陵,作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必須平衡南北的差異,而且從玄學上來說,自古立都金陵的,不是短命,就是會起戰亂。
因此孟浚決定定國都於北京,國號,乾,年號昭武。
殿中,孟浚與諸臣又商議了一番稱帝前的細節,然後便等待登基大典的來臨。
七月初一,良辰吉日,孟浚於北京登基稱帝。
七月酷暑,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了,但聚集宮中的文臣武將,他們的內心,卻是更加的火熱,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在見證著曆史,見證著一個新的帝國崛起。
在群臣的見證下,孟浚身穿黑色龍袍,頭戴十二串冕旒冠,腰懸長劍,登上了龍椅。
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傳國玉璽,孟浚現在用的還是稱王後所造的那一方王印,永曆不禪位,帶著玉璽跑了,不過他那一方也不是明太祖留下的那枚。
至於秦始皇雕刻的那枚傳國玉璽,早在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時就沒了,李從珂攜傳國玉璽自焚於洛陽玄武樓,從此傳國玉璽在曆史上消失,元朝宣稱自己得到了,但實際上是吹噓的。
孟浚坐上龍椅後,楊恩上階前兩步,展開登基詔書,大聲宣讀:“普天之下,率土之濱,鹹集於斯,朕受命於天,承天景命,惟新厥德,恭登大寶,以靖四海,安兆民。
自萬曆以來,明朝國勢日衰,百姓窮困,流民四起,明廷黨爭日頻,綱紀廢弛,以至蠻夷擾攘,烽燧頻驚,天下不寧,海內沸騰。
朕悲痛之餘,奮誌抗爭,誓雪此辱,遂披堅執銳,帶甲百萬,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斯民於塗炭。
賴天地神明庇佑,將士協力,終於撥雲見日,殄滅寇逆,邦畿複歸清寧,今者,海內晏然,萬姓樂業,休養生息,鹹慶升平。
朕體恤蒼生生,誓振衰除弊,整飭綱紀,澄清吏治,勵精圖治。自茲以往,凡百官僚,務求勤政愛民,修明法度,以振國脈,以求長治久安,共襄盛舉,仰祈皇穹鑒臨,澤被蒼生。”
宣讀畢,楊恩再次鞠躬,呈上聖旨,隨後退下台階,率眾臣,跪地高唿道:“天命不可拒統,神器不可久曠,天下不可無主,萬邦不可無統,請陛下稱尊位!”
孟浚點點頭,示意下方的沈從文開始宣讀第二份詔書。
“文武百官,萬千將士,殷殷期望,朕不敢不受天命,今朕為天子,定天下國號為乾,建元昭武,追贈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後,冊封朕之生母周氏為太後,妻張氏為皇後,立長子孟承昭為皇太子,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沈從文讀完詔書,隨後又高聲唿道:“文武百官叩拜皇帝陛下!”
數百大臣三唿萬歲,在殿外官員的引導下,萬千士卒同時跪下,吼道:“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孟浚坐在龍椅上,目光越過下方的文武百官,看向遠處的那如螞蟻般的人群,心中無限感慨,隨後收迴目光,沉聲道:“眾卿平身。”
大乾昭武元年,七月初一,孟浚於北京稱帝,隨即宣布大赦天下,封賞群臣,正式向天下宣告一個嶄新的帝國建立了。
孟浚稱帝的消息,傳到李成棟和鄭成功的耳中已經是一月之後的事了,二人反應各不相同。
李成棟聽後又嫉又恨,命人在南寧城中,張貼榜文,榜文中滿篇都是怒罵孟浚的話,什麽卑鄙無恥,亂臣賊子,謀朝篡位雲雲,又說要興義師,討逆賊,光複大明河山之類的話。
南寧城中百姓則讚同者有,不屑者也有,更多的人卻是對此心中無感,而兩廣之地的士紳,則對李成棟極為不屑,這等反複無常,左右橫跳之人,居然要挑起光複大明的大旗,簡直是貽笑大方。
李成棟雖然命人在治下使勁的抹黑孟浚,但他知道,孟浚一稱帝,自己肯定是他的第一個進攻目標,而且廣東,廣西又不比關中,就連吳三桂都守不住武關,被林士奇破關而入。
因此李成棟加緊在安南的攻勢,當今天下,已是孟浚一家獨大,李成棟已經沒有了左右橫跳的東家了,安南是李成棟的最後退路。
而鄭成功在奪取呂宋後,留下部分軍隊駐守,自己則返迴福建,鄭成功剛迴到泉州不久,就得知了孟浚稱帝的消息,對此,鄭成功心中悵然若失。
他是一個驕傲的人,心中一直存在要和孟浚一較長短的心思,可世事無常,如今孟浚稱帝建國,橫掃南北,而他卻還困於福建一地。
鄭成功雖然不願承認,可他也知道,福建士人,其實內心中鄙夷自己海賊出身,若是孟浚來攻,自己以龐大的水師或許可以擾的孟浚海疆不寧,但是福建在其圍攻下,必然難以持久。
鄭成功心中猶豫不決,不知是該聚兵反抗,還是要納土而降,若降,昔日孟浚遣使,邀鄭家出兵時,曾言,鄭家,可永鎮福建,此言,鄭成功不知孟浚還認不認帳!
眾臣躬身行禮道:“請大王決斷!”
孟浚思考片刻後,沉聲道:“周,夏都曾是過去的朝代,新朝,本王決定用一個全新的國號。”
聽了孟浚的話,吳台和陳子龍都感到一陣失落,陳子龍本以為孟浚會繼續沿用周為國號,畢竟天下百姓都已經習慣了大周這個名字了。
這時孟浚看向李為泰和顧炎武等人,虞,慶,乾,寧,這幾個國號,孟浚都覺得還可以,隻是虞慶二字,總感覺不夠大氣。
孟浚沉吟片刻,隨後道:“本王覺得乾字不錯,新國號就以乾吧!”
既然孟浚已經做了決定,眾人隻能躬身道:“大王聖明!”
隨後眾人又獻上了年號,孟浚一看,什麽康熙,宣統,鹹豐赫然在目,孟浚忽然有種時空錯亂感。
孟浚又繼續看下去,禎武,昭武,貞昌這幾個個年號,孟浚覺得順眼一些,於是欽定昭為自己的年號。
至於國都,雖然金陵更為繁華,而北方現在根本不及南方富庶,但正是如此,反而不能定都金陵,作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必須平衡南北的差異,而且從玄學上來說,自古立都金陵的,不是短命,就是會起戰亂。
因此孟浚決定定國都於北京,國號,乾,年號昭武。
殿中,孟浚與諸臣又商議了一番稱帝前的細節,然後便等待登基大典的來臨。
七月初一,良辰吉日,孟浚於北京登基稱帝。
七月酷暑,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了,但聚集宮中的文臣武將,他們的內心,卻是更加的火熱,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在見證著曆史,見證著一個新的帝國崛起。
在群臣的見證下,孟浚身穿黑色龍袍,頭戴十二串冕旒冠,腰懸長劍,登上了龍椅。
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傳國玉璽,孟浚現在用的還是稱王後所造的那一方王印,永曆不禪位,帶著玉璽跑了,不過他那一方也不是明太祖留下的那枚。
至於秦始皇雕刻的那枚傳國玉璽,早在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時就沒了,李從珂攜傳國玉璽自焚於洛陽玄武樓,從此傳國玉璽在曆史上消失,元朝宣稱自己得到了,但實際上是吹噓的。
孟浚坐上龍椅後,楊恩上階前兩步,展開登基詔書,大聲宣讀:“普天之下,率土之濱,鹹集於斯,朕受命於天,承天景命,惟新厥德,恭登大寶,以靖四海,安兆民。
自萬曆以來,明朝國勢日衰,百姓窮困,流民四起,明廷黨爭日頻,綱紀廢弛,以至蠻夷擾攘,烽燧頻驚,天下不寧,海內沸騰。
朕悲痛之餘,奮誌抗爭,誓雪此辱,遂披堅執銳,帶甲百萬,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斯民於塗炭。
賴天地神明庇佑,將士協力,終於撥雲見日,殄滅寇逆,邦畿複歸清寧,今者,海內晏然,萬姓樂業,休養生息,鹹慶升平。
朕體恤蒼生生,誓振衰除弊,整飭綱紀,澄清吏治,勵精圖治。自茲以往,凡百官僚,務求勤政愛民,修明法度,以振國脈,以求長治久安,共襄盛舉,仰祈皇穹鑒臨,澤被蒼生。”
宣讀畢,楊恩再次鞠躬,呈上聖旨,隨後退下台階,率眾臣,跪地高唿道:“天命不可拒統,神器不可久曠,天下不可無主,萬邦不可無統,請陛下稱尊位!”
孟浚點點頭,示意下方的沈從文開始宣讀第二份詔書。
“文武百官,萬千將士,殷殷期望,朕不敢不受天命,今朕為天子,定天下國號為乾,建元昭武,追贈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後,冊封朕之生母周氏為太後,妻張氏為皇後,立長子孟承昭為皇太子,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沈從文讀完詔書,隨後又高聲唿道:“文武百官叩拜皇帝陛下!”
數百大臣三唿萬歲,在殿外官員的引導下,萬千士卒同時跪下,吼道:“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孟浚坐在龍椅上,目光越過下方的文武百官,看向遠處的那如螞蟻般的人群,心中無限感慨,隨後收迴目光,沉聲道:“眾卿平身。”
大乾昭武元年,七月初一,孟浚於北京稱帝,隨即宣布大赦天下,封賞群臣,正式向天下宣告一個嶄新的帝國建立了。
孟浚稱帝的消息,傳到李成棟和鄭成功的耳中已經是一月之後的事了,二人反應各不相同。
李成棟聽後又嫉又恨,命人在南寧城中,張貼榜文,榜文中滿篇都是怒罵孟浚的話,什麽卑鄙無恥,亂臣賊子,謀朝篡位雲雲,又說要興義師,討逆賊,光複大明河山之類的話。
南寧城中百姓則讚同者有,不屑者也有,更多的人卻是對此心中無感,而兩廣之地的士紳,則對李成棟極為不屑,這等反複無常,左右橫跳之人,居然要挑起光複大明的大旗,簡直是貽笑大方。
李成棟雖然命人在治下使勁的抹黑孟浚,但他知道,孟浚一稱帝,自己肯定是他的第一個進攻目標,而且廣東,廣西又不比關中,就連吳三桂都守不住武關,被林士奇破關而入。
因此李成棟加緊在安南的攻勢,當今天下,已是孟浚一家獨大,李成棟已經沒有了左右橫跳的東家了,安南是李成棟的最後退路。
而鄭成功在奪取呂宋後,留下部分軍隊駐守,自己則返迴福建,鄭成功剛迴到泉州不久,就得知了孟浚稱帝的消息,對此,鄭成功心中悵然若失。
他是一個驕傲的人,心中一直存在要和孟浚一較長短的心思,可世事無常,如今孟浚稱帝建國,橫掃南北,而他卻還困於福建一地。
鄭成功雖然不願承認,可他也知道,福建士人,其實內心中鄙夷自己海賊出身,若是孟浚來攻,自己以龐大的水師或許可以擾的孟浚海疆不寧,但是福建在其圍攻下,必然難以持久。
鄭成功心中猶豫不決,不知是該聚兵反抗,還是要納土而降,若降,昔日孟浚遣使,邀鄭家出兵時,曾言,鄭家,可永鎮福建,此言,鄭成功不知孟浚還認不認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