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經處置向仲良,以及太子慰問向家帶過去的話,不知道從那個渠道,在朝堂傳開了。
可憐的向仲良,最後落個裏外不是人。
就是向經,似乎在這次事件中也失分很多…~讓官家不快了,讓太子也不快了。
這又是何苦呢?
向經謝恩,感謝官家為向仲良謀劃餘生……以後得仰仗趙琴吃飯了。
“別想太多,仲良需要跟趙掌櫃學很多,有用!”
太子沒辦法,最多隻能說到這程度。擔心嶽丈家真以為爹爹是故意要折騰向仲良,才多了這句話。
不過,太子也有自己的計較,若向仲良不能勝任,他不介意換個人…~那是不需要爹爹恩準的。
官家微服私訪,向仲良是小事,或者說是插曲,真正這次官家微服私訪效果,首先是在吏部開始發酵的。
一切從捐官開始查開的……
這一次查案,幾乎是國朝整個監察衙門全體出動,從國朝的所有州府郡縣開始,所有官員的履曆全部清查…~範純仁是狠了心了。
本來他眼裏就揉不進沙子,更何況拿到了令箭,就更得清查了。
曆年科考榜單、幾次官家恩補、特奏名等等,包括大理、西夏的封賞虛職名錄,監察衙門也一並拿走了。
一時間吏部風聲鶴唳……
這都是趙曦和富弼出城這兩天的動作。
沒人抵抗,因為這是監察衙門從上到下一致行動。
而地方州府的監察衙門,開始抄錄所有在地方領取俸祿的名錄,調查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職銜…~
事搞的有些大!
自官家變這樣解決了冗官之弊後,已經沒人在意國朝的官員數量了,也沒人在意什麽職銜、差遣之類的。
隻要依照朝廷的品級製,沒有越職越權,地方州府基本都存在安插一些閑職的現象。
所以…~
“官家,監察衙門如此折騰,已經造成朝廷各衙門,乃至地方州府各級衙門的混亂,若再不製止,就連基本政務都要受影響了。”
誰也有門生故吏,張方平的話代表了整個內閣的心聲。
趙曦也看得出,這一次內閣如此整齊的來議事,就是專門為監察衙門大清查而來的。
就連很久不問政務,一心隻為修史的司馬光,都位列其中。
看來,真有人害怕了。
“哦,張閣老說來聽聽,監察衙門做了什麽事,居然可以攪動的整個國朝都不安穩了。”
這大概就是危言聳聽吧?反正國朝早先都喜歡這樣蓋帽子。
“官家,如今從朝廷總監察衙門,到地方州府郡縣,甚至軍伍裏,礦城、工坊城、皇家銀行、國營產業等等,所有領取朝廷俸祿的衙門,監察官都在清查。”
“導致整個朝廷已經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了,各級官員官吏,根本無心政務。每日出門,都會與妻子辭別,擔心晚間難以返迴家門。”
“官家,如此情形,幾近與前朝武後之時相近,他範堯夫就是那來俊臣,周興!”
張方平真是氣急敗壞了?趙曦有點想不通。
按說到了內閣這個層級,應該不存在需要捐官的親近人。這老頭發什麽瘋?
“範總監察官,監察衙門如今關押官員幾許?查辦幾人?都是幾品幾級?又涉及那些朝廷衙門?”
監察衙門辦案,趙曦又如何不清楚。張方平都七八十的人了,自己打臉不合適。
“迴官家,監察衙門至今未查辦一人,也不曾關押任何官員胥吏。截止今日,監察衙門尚在對比名錄、差遣和俸祿。”
“純仁倒想問問張閣老,朝廷衙門以及州府郡縣的名錄,唯有發放俸祿時需要。各地監察官是在發放俸祿以後借用名錄,又如何能影響政務?”
“監察條令規定,監察官隻有查案職能,並不能直接懲辦,即便查實,也是交有司依條例法辦。純仁又如何跟酷吏相比?”
“莫不是有人視大宋法令於不顧,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便憑空捏造罪名,阻撓監察官辦案,以便掩蓋其罪行不成?”
範純仁本來也是耿直的性子。之所以沒有丁對丁卯對卯的跟張方平杠,是看在他老爹範仲淹曾經跟張方平交好的份上。
不過,這話也算是有所指了。
“範堯夫,你血口噴人!”
“夠了!富彥國,朕的勤政殿不是菜市場,若再如此爭吵,你都給朕帶迴去,先學學如何麵君!”
多少年了,怎麽原來朝堂的那些爛毛病有犯了?
趙曦可不會慣著他們,就是即將致仕的老臣也不行。
官家好像沒這樣剝過臣工的麵子吧?官家一直都很溫和的。
今日這是……
“官家,國朝的州府郡縣主官,都是我等內閣大臣的舉薦以及門生。監察衙門清查名錄、差遣和俸祿,我等內閣都收到了各種私信。”
“老臣以為,張閣老應該是被一些私信蠱惑,有些口不擇言了。還請官家恕罪……”
富弼這話,像是在替張方平解釋,可同樣也是把張方平的行為定性了。
“老臣唐突,還望官家責罰!”
張方平似乎是聽了富弼的勸……富弼這話在內閣議事廳就說過,可沒人往心裏放。
“官家,其實我等內閣也是受朝廷臣工委托,想向官家要個準信:朝廷責令監察衙門清查,到底是要查什麽?”
富弼是知道的,可監察衙門有監察衙門的規矩,他知道是因為恰逢其會,並不代表他就可以亂說。
富弼知道官家重規矩,他很守規矩。
“堯夫,那就告訴咱們的各位大閣老們,別真傷著誰還不知情!”
趙曦有沒有生氣?剛才有點,現在沒了。聽富弼的意思,內閣好像還不知道這次監察衙門大清查的目的。
“監察衙門奉旨行事,本次清查,旨在查辦違反朝廷條令條例捐官之亂像。”
範純仁有一說一,既然官家讓說,也就是有授權了,可以說。
“既然隻是查辦捐官,為何要把整個國朝搞的雞飛狗跳?如此查案,仿佛我大宋官員都是錢財捐來的……”
不提目的,單說方式,這是特擅長辯論的司馬光的風格。
“不必再議了,因為朕也想知道,朝廷到底供養著多少官員,又都因何得官!”
可憐的向仲良,最後落個裏外不是人。
就是向經,似乎在這次事件中也失分很多…~讓官家不快了,讓太子也不快了。
這又是何苦呢?
向經謝恩,感謝官家為向仲良謀劃餘生……以後得仰仗趙琴吃飯了。
“別想太多,仲良需要跟趙掌櫃學很多,有用!”
太子沒辦法,最多隻能說到這程度。擔心嶽丈家真以為爹爹是故意要折騰向仲良,才多了這句話。
不過,太子也有自己的計較,若向仲良不能勝任,他不介意換個人…~那是不需要爹爹恩準的。
官家微服私訪,向仲良是小事,或者說是插曲,真正這次官家微服私訪效果,首先是在吏部開始發酵的。
一切從捐官開始查開的……
這一次查案,幾乎是國朝整個監察衙門全體出動,從國朝的所有州府郡縣開始,所有官員的履曆全部清查…~範純仁是狠了心了。
本來他眼裏就揉不進沙子,更何況拿到了令箭,就更得清查了。
曆年科考榜單、幾次官家恩補、特奏名等等,包括大理、西夏的封賞虛職名錄,監察衙門也一並拿走了。
一時間吏部風聲鶴唳……
這都是趙曦和富弼出城這兩天的動作。
沒人抵抗,因為這是監察衙門從上到下一致行動。
而地方州府的監察衙門,開始抄錄所有在地方領取俸祿的名錄,調查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職銜…~
事搞的有些大!
自官家變這樣解決了冗官之弊後,已經沒人在意國朝的官員數量了,也沒人在意什麽職銜、差遣之類的。
隻要依照朝廷的品級製,沒有越職越權,地方州府基本都存在安插一些閑職的現象。
所以…~
“官家,監察衙門如此折騰,已經造成朝廷各衙門,乃至地方州府各級衙門的混亂,若再不製止,就連基本政務都要受影響了。”
誰也有門生故吏,張方平的話代表了整個內閣的心聲。
趙曦也看得出,這一次內閣如此整齊的來議事,就是專門為監察衙門大清查而來的。
就連很久不問政務,一心隻為修史的司馬光,都位列其中。
看來,真有人害怕了。
“哦,張閣老說來聽聽,監察衙門做了什麽事,居然可以攪動的整個國朝都不安穩了。”
這大概就是危言聳聽吧?反正國朝早先都喜歡這樣蓋帽子。
“官家,如今從朝廷總監察衙門,到地方州府郡縣,甚至軍伍裏,礦城、工坊城、皇家銀行、國營產業等等,所有領取朝廷俸祿的衙門,監察官都在清查。”
“導致整個朝廷已經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了,各級官員官吏,根本無心政務。每日出門,都會與妻子辭別,擔心晚間難以返迴家門。”
“官家,如此情形,幾近與前朝武後之時相近,他範堯夫就是那來俊臣,周興!”
張方平真是氣急敗壞了?趙曦有點想不通。
按說到了內閣這個層級,應該不存在需要捐官的親近人。這老頭發什麽瘋?
“範總監察官,監察衙門如今關押官員幾許?查辦幾人?都是幾品幾級?又涉及那些朝廷衙門?”
監察衙門辦案,趙曦又如何不清楚。張方平都七八十的人了,自己打臉不合適。
“迴官家,監察衙門至今未查辦一人,也不曾關押任何官員胥吏。截止今日,監察衙門尚在對比名錄、差遣和俸祿。”
“純仁倒想問問張閣老,朝廷衙門以及州府郡縣的名錄,唯有發放俸祿時需要。各地監察官是在發放俸祿以後借用名錄,又如何能影響政務?”
“監察條令規定,監察官隻有查案職能,並不能直接懲辦,即便查實,也是交有司依條例法辦。純仁又如何跟酷吏相比?”
“莫不是有人視大宋法令於不顧,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便憑空捏造罪名,阻撓監察官辦案,以便掩蓋其罪行不成?”
範純仁本來也是耿直的性子。之所以沒有丁對丁卯對卯的跟張方平杠,是看在他老爹範仲淹曾經跟張方平交好的份上。
不過,這話也算是有所指了。
“範堯夫,你血口噴人!”
“夠了!富彥國,朕的勤政殿不是菜市場,若再如此爭吵,你都給朕帶迴去,先學學如何麵君!”
多少年了,怎麽原來朝堂的那些爛毛病有犯了?
趙曦可不會慣著他們,就是即將致仕的老臣也不行。
官家好像沒這樣剝過臣工的麵子吧?官家一直都很溫和的。
今日這是……
“官家,國朝的州府郡縣主官,都是我等內閣大臣的舉薦以及門生。監察衙門清查名錄、差遣和俸祿,我等內閣都收到了各種私信。”
“老臣以為,張閣老應該是被一些私信蠱惑,有些口不擇言了。還請官家恕罪……”
富弼這話,像是在替張方平解釋,可同樣也是把張方平的行為定性了。
“老臣唐突,還望官家責罰!”
張方平似乎是聽了富弼的勸……富弼這話在內閣議事廳就說過,可沒人往心裏放。
“官家,其實我等內閣也是受朝廷臣工委托,想向官家要個準信:朝廷責令監察衙門清查,到底是要查什麽?”
富弼是知道的,可監察衙門有監察衙門的規矩,他知道是因為恰逢其會,並不代表他就可以亂說。
富弼知道官家重規矩,他很守規矩。
“堯夫,那就告訴咱們的各位大閣老們,別真傷著誰還不知情!”
趙曦有沒有生氣?剛才有點,現在沒了。聽富弼的意思,內閣好像還不知道這次監察衙門大清查的目的。
“監察衙門奉旨行事,本次清查,旨在查辦違反朝廷條令條例捐官之亂像。”
範純仁有一說一,既然官家讓說,也就是有授權了,可以說。
“既然隻是查辦捐官,為何要把整個國朝搞的雞飛狗跳?如此查案,仿佛我大宋官員都是錢財捐來的……”
不提目的,單說方式,這是特擅長辯論的司馬光的風格。
“不必再議了,因為朕也想知道,朝廷到底供養著多少官員,又都因何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