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西夏人的探詢,還是黃頭迴紇的首次登門,都沒有改變國朝在謀劃西夏上的進度。

    經過幾次探詢而得不到具體信息,然後派遣了細作,想從當金山越過,或者從青塘西進,都沒了迴音。

    整一年也沒見著大宋有什麽動靜,都不明白宋國到底要做什麽。這時候,市井突然有了傳言,說是宋國皇帝為求長生不老,方士建議在孔雀海營造祭壇······

    趙曦真的無語了。不管這是不是事實,在將來的野史記載裏,真說不定有自己尋求長生不老的故事。

    “官家,要不要查一查?”

    王中正若不是知道官家在謀劃什麽,都要相信了。

    “你個憨貨!查什麽?查誰造謠?還是查是不是營造祭壇?閑的!該幹嘛幹嘛。”

    趙曦是有點哭笑不得,但還不至於因此而大動幹戈。不就是流言嘛,自己的這一次流言,若是能讓西夏放鬆了警惕,他還真無所謂。

    越是太多的人相信,越能發揮作用。

    這不,就連臣工都開始相信了。要說是謀劃西夏,為什麽近一年朝廷沒有派遣軍伍呢?既然有一條可以直達沙洲的路,為什麽國朝一直不派兵遣將?

    “官家,撰寫這些文章的士人,臣已經遣人監視了!”

    才讓王中正息了查人的心思,結果高家的娘舅又上勁了,估計不止是他一人,很可能還有曹家的意思。

    “不必,人家是矯正君王得失,《時論》本來就是一個非官方針砭朝政的平台。該怎樣就怎樣。”

    “官家,那是刊登還是留中不發?”

    “刊登吧,不助長,也不限製。”

    也不知誰出的這鬼點子。既然有了這個勢頭,趙曦沒必要強令壓下去,就這樣順其自然吧。再說了,也正好借此機會,讓大家看明白,《時論》真不是他趙曦控製的······嘿嘿,這話說的。

    “曦兒,長生之術,自秦皇開始,凡沉迷於此的君王,無一善終者。不僅僅是對於皇宮內苑,即便是對整個國朝,都將會是災難!”

    這股風傳的相當猛烈,連長居深宮不聞世事的太後娘娘也驚動了,硬等在延慶宮(趙曦新營造的內苑宮殿),等著趙曦下朝,專門為規勸官家死了求長生的心。

    也是,從史書記載,凡追求長生的帝王,多數會六親不認,殘忍暴虐,殺子弑父,讓內苑血流滿地。曹皇太後很擔心。

    本以為,有這樣一個君王那是大宋之福,這麽多年也一直證明了這一點,耳邊聽到的都是曦兒讓國朝日新月異的傳聞,曦兒幾乎做到了萬家生佛的地步。

    好好的,怎麽就生了這樣的心思?這將是國朝的災難!曹皇太後忍不住了,她也知道,如今的曦兒,在朝廷的權勢,直追太祖,根本不是先皇能比的,朝堂的臣工,怕是連勸都不敢勸吧?

    更何況,就現在國朝的各項製度,曹太後看過,表麵上是在分散官家的權利,實際上,確實在收攏朝廷之權於君王。她這麽多年居宮中,從劉太後掌權,到後來先帝,有些事她看的比朝臣更明白。

    以前,若是君王有不當之為,朝堂恐怕早吵成漿糊了,可現在呢?曦兒直接讓禦史言官換了天。雖然給了另外一個陣地,可被君王控製的必然。

    曹太後真的很擔心,擔心曦兒剛愎自用,擔心他唯我獨尊,擔心了獨斷專行,擔心他從此被長生蒙蔽心竅而導致大宋的災難!

    所以曹太後來了,就是滔娘不找她,她也需要勸諫曦兒了。

    不過曹太後一直有些懷疑,兒子怎樣,她很清楚,覺得不該這樣昏聵的。可在《時論》也刊登那些勸諫的文章後,她就不冷靜了。

    老六家跟曦兒那是怎樣的關係?非常事不可能決裂。而現在,由高家主導的《時論》居然也開始勸諫了,也就是說,曦兒求長生的念頭,讓他最堅固的同盟都開始分裂了。很嚴重!

    還有,曹太後更擔心,因為高家的《時論》這樣做,會導致內苑不穩······滔娘會很尷尬。這也是滔娘急匆匆的求到她那裏的原因。

    這事鬧的!

    趙曦遵照自己的習慣,不把工作帶到生活中來。雖然有點難,但是他還是盡量這樣去做了。所以,內苑的不管是嬪妃,還是宮女,包括內監,知道朝廷大事的很少,即便是皇城司,也是各司其職,嚴格執行保密法令。

    隻是,趙曦沒想到這一次居然引起這樣大的動靜。

    “中正,將人遣出去,看好殿門。”

    在趙曦這,是絕對杜絕內苑摻和政事的。可是今天這情況,他需要讓自己人知道。但是那些下人,還是必須迴避。想當年,濮王能讓整個宮內千瘡百孔,他不敢肯定自己的內苑就萬無一失。

    “娘娘,朝廷在謀劃西夏。去歲,孩兒召集講武堂的近衛,在河西走廊另外打通一條通道,今年欲在這條通道營造十二所兵站。為這條通道運送偏師準備。”

    “現在,這條通道已經探明,可以直達西夏之沙洲、肅州一帶。待來年,國朝出一偏師,直取沙洲,便可以形成整體上對西夏的包夾大勢。孩兒想一舉收迴整個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商道。”

    “去歲西進之人數不多,尚未引起黨項人的注意。而今年,不管是調集軍伍,還是工程兵的數量,不太好瞞的過西夏。所以,才有了孩兒求長生之術的傳言。”

    “雖然此傳言並非孩兒主導,也沒有推波助瀾。但是,孩兒同樣沒有阻攔。至於《時論》,是孩兒恩準了的······這樣和增加可信度。”

    “雖然這樣未必能打消西夏人的疑慮,聊勝於無吧。事關重大,朝廷也隻是內閣大臣與部分議政知曉,所以,孩兒未向娘娘稟報,讓娘娘擔心了。”

    這事鬧的······曹太後也想這樣感慨,滔娘也想這樣感慨。

    “軍國大事,老身就不摻和了。婦道人家,也不應該摻和。隻要官家保持清明,老身還能多活幾年。”

    曹太後還瞥了滔娘一眼······這丫頭,著什麽急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