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道字,定下了庭辯的題目。

    趙曦又一次讓政事堂,乃至整個士林驚詫了。

    怎麽說呢,這確實是個題目,可又不是題目。

    不管哪家學派,所有的立論,都是圍繞著道,所有的闡述都是為了表述道。可這道該怎樣辯,誰都摸不準。

    定義?還是闡述?或者是釋義?就是論證也無不可。這個道,太寬泛了。

    更讓人淩亂的是官家說的庭辯規則。

    一個道字題目,把政事堂的相公們搞懵了,都不知道是怎樣同意官家定下的庭辯規則的。

    不管是論道、明道、證道,還是闡述道之根源。

    隻要有一人開始闡述,在講經者沒有結束前,任何人不得打斷或辯駁。

    在所有的闡述結束後,當庭表明闡述結束。

    這時候,由其他學派,包括在場的所有士子和朝臣,都可以針對闡述的內容辯駁和提問。

    同樣,認同闡述者的理論,或者與闡述者理論相近者,不得再重複。

    這些都必須依照一定的秩序,是對參與辯經者點名,還是舉手示意,由政事堂決定。

    同時,一旦有人反駁,並闡述自己對道的釋義,將與第一人論述者相同,一樣接受所有人的辯駁,讚同者除外。

    嘩眾取寵或者違反規定者,一律按破壞庭辯論處,逐出庭辯現場,嚴重者將影響其功名和職銜。

    這是官家與相公們集議而擬訂的,不可更改。

    所幸的是,朝廷在庭辯的半個月前,公布了庭辯的題目和規則,也讓參與庭辯的人有所準備。

    唯一遺憾的是,朝廷明令禁止在庭辯之前,有任何形式關於道的辯論。

    ………

    國朝最大的殿堂……大慶殿,這時候滿滿當當的。

    因為這是庭辯,跟庭筵還是有區別的。

    鑒於對孔聖人的尊重,趙曦還派人從曲阜把衍聖公請到了汴梁。

    而趙曦日常坐的位置,還擺放了孔聖人的牌位……真的像那麽迴事。

    在場的都是聖人門徒,在某種程度上是平等的。當然,君王應該除外。

    不過趙曦做了個非常得人心的事。

    平日的朝堂臣工們是沒有座位的,頂多了是憐惜某位老臣,帝王會賜座。

    而此時,大慶殿所有人,不管是執宰還是白身的士子,都有一個蒲團可以跪坐。

    論道嘛,就得有個論道的樣。這個舉措,深得士林稱讚。

    還是做帝王好啊……趙曦摸了摸自己的榻座,很是有感慨。

    由於護衛營原來的桌椅工坊,現在朝堂已經全部替換成各種座椅了,自己的帝王座,趙曦也根據後世改造過了。

    看看下麵烏泱泱跪坐的一片……可勁的辯吧。

    有一種說法叫所知障,也就是說,人所掌握的知識會造成在接受新知識時形成障礙。

    趙曦的知識體係是成型的,是經過後世那邏輯嚴密的係統教育形成的。

    盡管他來到這個時代,也接受了這個時代的教育,但始終無法替代他的知識體係。

    為人處事,或許自己會去適應時代,可腦子裏成型的知識,趙曦無法清空。

    年少時靠著成年人的能力,對現在的典籍死記硬背了不少,他真正理解的都是當初孫複解說的,沒本事衍生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了。

    至於這庭辯……唉,對趙曦而言,隻是看個熱鬧,人家不用白話講明白,他還是暈暈乎乎的。

    可惜,這庭辯,是一個個顯擺才華的,誰會用大白話講?

    若是經典的釋義,或許趙曦還能聽出門道來,好歹是接受過講授的。

    可這對於道的一家之言,全是各自的體會,雲裏霧裏的話,似是而非的言辭,還真的做不到全明了。

    別看這群士子朝臣在頷首點頭,趙曦覺得他們也是一知半解,隻是不好意思,硬撐著裝懂而已。

    聽不懂他們的旁征博引,但對於核心要義,趙曦能很清晰的捕捉到。

    比如張載的太虛即氣、一物兩體,撇開他雲裏霧裏的詞匯,歸結他學術的本質。趙曦還真覺得有點道理。

    倘若把張載那個什麽氣換成分子……跟後世的科學理論有一定的契合。

    而他提到的道是氣化過程,說是在論道,倒不如說他在臆想物理化學反應。

    後世有一種說法,說漢民族沒有科學,隻有技術。從張載的學說特征中,趙曦卻看到了科學的朦朧意識。

    可惜,文運昌盛,大多是在窮經皓首上,都把精力放在故紙堆裏,沒有那個精英會沉下心去究竟物質的本質。

    當然,科考應該負有責任,份量還不少……畢竟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想多了!趙曦想過改變,但是這真的需要慢慢來。

    再說辯駁者,這程灝和程頤聽聞跟這張載還沾親帶故的,在道統之爭上撇開了這些。

    二程的理論,倒是純粹的談論義理。

    隻是他哥倆側重於人,而對本源隻是輕描淡寫的提及而已。更側重於人道的論述。

    是對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具體化,詳細化。

    著重論述如何遵循這個叫做天的道,君臣、父子……是倫理學。

    這應該是後世理學的根源,但趙曦並沒有聽到被後世辱罵的一些內容,隻是在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的規則而已。

    在如今這個時代,或許到後世,乃至任何時代,二程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

    地位尊卑、階層分明,這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

    這是道,同樣更是禮儀的教化根本。

    若說二程的理學是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道,司馬光講述的道,就是直接局限在單個人的個體上了。

    盡管司馬光也提到了天之道,扯的有點玄乎。

    司馬光的觀點就一個誠字,他認為天以誠為主旨,人該思誠而明誠,從而與天之誠殊途同歸,實現天人合一。

    天是不是誠,又如何做到誠的,這沒法論證。再說了,天是什麽,都隻在心裏有個概念,好像不說大家也都清楚。

    但司馬光也做不到去論天去,所以,他的陳述大多集中在人為什麽要誠,怎樣能做到誠的問題上。

    趙曦不認為已經開辯的這三家觀點有衝突,或者說隻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可在他們看來就是道的根基不同。

    氣、理、誠,三者那個才是道……在這個問題上,一個個你一言我一語的辯著。

    他們真正爭辯的,從根子上就已經錯了。這是宏觀和微觀的區別,他們因為過於看重學術的影響力,而沒去注意各自理論的相輔相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