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辯經的熱潮,一直延續到元日後,人們都辯經的熱衷,甚至超過了汴梁每年的元日活動。
趙曦算是真正了解了這個時代是如何尊重文化的……
這時候,也到了舉世矚目的時刻:庭辯。
幾個月時間,每天四個場所,不停歇的辯經,基本上各家學派的理論已經分出個七七八八了。
不管是士林,還是官方,甚至民間都對最終的勝出者有了大致的評判。
說真的,這對趙曦而言是個相當大的考驗。
庭辯,是需要帝王命題的,就如殿試由帝王出題一樣。
這麽長時間的辯經,基本上囊括了各家學派究竟道統的諸多題目。
若庭辯的題目是曾經被辯論過的,不僅僅是失去了庭辯的意義,更是對趙曦學識的驗證。
“官家……”
集議庭辯事宜,首先是要確定庭辯題目的。韓琦都不好意思追問官家。
這場盛會到了這程度,好像官家有點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意思。
可不嘛!若是民間士林那樣隨意的拿辯經玩,再怎麽也不可能窮盡題目的。畢竟他們的格局和見識就那麽點。
到後來,真正有辯經水準的,以及那些真正代表顯學學派的士子,已經不再摻合了。
這就給庭辯留了很多的餘地。
現在呢?官家為維護經典的高貴,硬是讓朝廷出麵了。
這是官方的,肯定會被士林士子趨之若鶩。更何況官家還容許將這些辯經的結果,作為最終庭辯的參考。
同樣,不管是致仕老臣,還是士林名宿,以及朝廷以學識著稱的臣工,為顯示自己的學識,使出了渾身解數為那些辯經出題目。
最終造成了官家在庭辯時無題可出的地步……
“官家,士林辯經隻屬於士林,那怕是朝廷有參與,也與庭辯不可比。同樣的題目,不同的士子在不同的場合,所闡述的也有所不同。”
到底是自己人。韓絳這是在給自己找坡呢,生怕自己卡在門檻裏出不來。
“官家,正如韓相公所言。異地異人,即便是題目相同,所述內容也不盡相同。同樣的題目,在不同的場合反倒更能體現辯經者的立論根基。”
呂公著也跟上了,理由還相當充分。
似乎整個政事堂的相公都認同這個觀點。
他們是知道這段時間辯經情況的,幾乎囊括了經典中所有能辯的題目。
這時候,就是讓他們出題,恐怕也會與已經辯過的重複……沒辦法,實在是舉行的場次太多了,一個個窮經皓首,隻想著顯擺學識淵博了,早忘記庭辯這迴事。
真到了這時候,才想起來自己還是朝廷的一份子,庭辯比那些辯經更重要。
事已至此,唯有找能讓自己將就信服的理由了。
倒也不是沒題目了,是後來由朝廷介入的辯經,已經把辯經的層次提高了。
這時候若在選擇低一個層次,或者那種大眾化的題目,還不如類同呢。
四書五經,字數最多的《左傳》也就十九萬字,而《左傳》隻是編年體的史書,辯經其實用不上。
能出辯經題目的,因為這是涉及道統之爭,就局限在四書了,滿打滿算也就五萬多字。
再拋開一些不能成為辯經題目的,真沒有多少,就是這幾個月辯經的題目,也有了拚湊的痕跡。
所以,這時候就是官家出了類同的題目,想來整個國朝士林也是理解的。
“怎麽?都覺得我出不了題目了?”
趙曦可沒他們這些憂慮。
整個汴梁的辯經,都辯了些啥,趙曦很清楚。
無非是摘句……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還有他們固化的思維。
不管是士林還是朝臣,他們出題的類型,完全與科考題目相同。就是從四書五經中摘錄句子,讓辯經者以此展開。
趙曦的輕鬆,並沒有讓相公們也跟著輕鬆起來,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畢竟官家沒參與辯經,即便是知道,也不會知道的太詳細。
倘若官家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出題,若題目難度夠大還可以,若題目大眾化了……這就丟大人了。
“官家……”
“諸位,我想問,辯經辯經,所辯者為何?”
“官家,辯經本就是著經典之論而辯。”
說到經義,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次辯經,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是真正的一鳴驚人了,也讓王安石的新學第一次在士林露臉。
這時候王安石對答官家時理直氣壯。
他好像感覺到一點點不合適了。
官家經常出乎意料,他真不想這時候官家再有什麽變化,讓新學的大好形勢化為泡影。
“那我就再問,既然是經典,為何會有各家之言?”
趙曦其實能直接說出來,這樣做有點裝。
讓這些千古名人,一步步順著自己的話頭,最後在落在自己想說明的問題上,相當有成就感。
本來這庭辯,趙曦從開始就是當玩的……
“時過境遷,經典被曆代大儒釋義,經典的本意是否為聖賢原義,無從知曉。”
“如今,各家學派釋義,自是為究竟經典之本,追根溯源,以此定儒學之道統。”
浸淫經典多年,每一個相公都對典籍有自己的理解。同時,也保持了對前輩們釋義典籍的懷疑。
這就是大宋文華昌盛的體現。
其他人這時候已經開始警覺官家了,畢竟這種事在官家身上台常見了。
可韓絳卻是在配合著趙曦往下說。
不管是不是踩對了官家的點,總不能讓官家冷場了。
“確如子華相公所言,道統之爭……也就是說所有學派都在究竟根源。”
“既然庭辯最終要落在道統上,尋章摘句是辯經,那麽直指根源也是辯經。”
“我想出的題目是……道!”
趙曦很享受一幫相公懵逼的神情,這時候就是這樣。
“官家,可是辯道之追根溯源?”
韓琦沒什麽學派之爭,配合不配合官家,看需要而定。
到這程度了,作為宰輔,就應該配合著官家做。
“是也不是,見仁見智吧。可以是明道,可以是論道,也可以是說道,甚至是定道,都可以。”
辯經數月,整個士林都在尋章摘句,我偏偏跟你們都不一樣。
提綱挈領的辯經,才是真正契合道統之爭的命題。
一個道字,是真正的見仁見智。放民間可論,放士林可辯,放朝堂也一樣。
趙曦算是真正了解了這個時代是如何尊重文化的……
這時候,也到了舉世矚目的時刻:庭辯。
幾個月時間,每天四個場所,不停歇的辯經,基本上各家學派的理論已經分出個七七八八了。
不管是士林,還是官方,甚至民間都對最終的勝出者有了大致的評判。
說真的,這對趙曦而言是個相當大的考驗。
庭辯,是需要帝王命題的,就如殿試由帝王出題一樣。
這麽長時間的辯經,基本上囊括了各家學派究竟道統的諸多題目。
若庭辯的題目是曾經被辯論過的,不僅僅是失去了庭辯的意義,更是對趙曦學識的驗證。
“官家……”
集議庭辯事宜,首先是要確定庭辯題目的。韓琦都不好意思追問官家。
這場盛會到了這程度,好像官家有點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意思。
可不嘛!若是民間士林那樣隨意的拿辯經玩,再怎麽也不可能窮盡題目的。畢竟他們的格局和見識就那麽點。
到後來,真正有辯經水準的,以及那些真正代表顯學學派的士子,已經不再摻合了。
這就給庭辯留了很多的餘地。
現在呢?官家為維護經典的高貴,硬是讓朝廷出麵了。
這是官方的,肯定會被士林士子趨之若鶩。更何況官家還容許將這些辯經的結果,作為最終庭辯的參考。
同樣,不管是致仕老臣,還是士林名宿,以及朝廷以學識著稱的臣工,為顯示自己的學識,使出了渾身解數為那些辯經出題目。
最終造成了官家在庭辯時無題可出的地步……
“官家,士林辯經隻屬於士林,那怕是朝廷有參與,也與庭辯不可比。同樣的題目,不同的士子在不同的場合,所闡述的也有所不同。”
到底是自己人。韓絳這是在給自己找坡呢,生怕自己卡在門檻裏出不來。
“官家,正如韓相公所言。異地異人,即便是題目相同,所述內容也不盡相同。同樣的題目,在不同的場合反倒更能體現辯經者的立論根基。”
呂公著也跟上了,理由還相當充分。
似乎整個政事堂的相公都認同這個觀點。
他們是知道這段時間辯經情況的,幾乎囊括了經典中所有能辯的題目。
這時候,就是讓他們出題,恐怕也會與已經辯過的重複……沒辦法,實在是舉行的場次太多了,一個個窮經皓首,隻想著顯擺學識淵博了,早忘記庭辯這迴事。
真到了這時候,才想起來自己還是朝廷的一份子,庭辯比那些辯經更重要。
事已至此,唯有找能讓自己將就信服的理由了。
倒也不是沒題目了,是後來由朝廷介入的辯經,已經把辯經的層次提高了。
這時候若在選擇低一個層次,或者那種大眾化的題目,還不如類同呢。
四書五經,字數最多的《左傳》也就十九萬字,而《左傳》隻是編年體的史書,辯經其實用不上。
能出辯經題目的,因為這是涉及道統之爭,就局限在四書了,滿打滿算也就五萬多字。
再拋開一些不能成為辯經題目的,真沒有多少,就是這幾個月辯經的題目,也有了拚湊的痕跡。
所以,這時候就是官家出了類同的題目,想來整個國朝士林也是理解的。
“怎麽?都覺得我出不了題目了?”
趙曦可沒他們這些憂慮。
整個汴梁的辯經,都辯了些啥,趙曦很清楚。
無非是摘句……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還有他們固化的思維。
不管是士林還是朝臣,他們出題的類型,完全與科考題目相同。就是從四書五經中摘錄句子,讓辯經者以此展開。
趙曦的輕鬆,並沒有讓相公們也跟著輕鬆起來,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畢竟官家沒參與辯經,即便是知道,也不會知道的太詳細。
倘若官家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出題,若題目難度夠大還可以,若題目大眾化了……這就丟大人了。
“官家……”
“諸位,我想問,辯經辯經,所辯者為何?”
“官家,辯經本就是著經典之論而辯。”
說到經義,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次辯經,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是真正的一鳴驚人了,也讓王安石的新學第一次在士林露臉。
這時候王安石對答官家時理直氣壯。
他好像感覺到一點點不合適了。
官家經常出乎意料,他真不想這時候官家再有什麽變化,讓新學的大好形勢化為泡影。
“那我就再問,既然是經典,為何會有各家之言?”
趙曦其實能直接說出來,這樣做有點裝。
讓這些千古名人,一步步順著自己的話頭,最後在落在自己想說明的問題上,相當有成就感。
本來這庭辯,趙曦從開始就是當玩的……
“時過境遷,經典被曆代大儒釋義,經典的本意是否為聖賢原義,無從知曉。”
“如今,各家學派釋義,自是為究竟經典之本,追根溯源,以此定儒學之道統。”
浸淫經典多年,每一個相公都對典籍有自己的理解。同時,也保持了對前輩們釋義典籍的懷疑。
這就是大宋文華昌盛的體現。
其他人這時候已經開始警覺官家了,畢竟這種事在官家身上台常見了。
可韓絳卻是在配合著趙曦往下說。
不管是不是踩對了官家的點,總不能讓官家冷場了。
“確如子華相公所言,道統之爭……也就是說所有學派都在究竟根源。”
“既然庭辯最終要落在道統上,尋章摘句是辯經,那麽直指根源也是辯經。”
“我想出的題目是……道!”
趙曦很享受一幫相公懵逼的神情,這時候就是這樣。
“官家,可是辯道之追根溯源?”
韓琦沒什麽學派之爭,配合不配合官家,看需要而定。
到這程度了,作為宰輔,就應該配合著官家做。
“是也不是,見仁見智吧。可以是明道,可以是論道,也可以是說道,甚至是定道,都可以。”
辯經數月,整個士林都在尋章摘句,我偏偏跟你們都不一樣。
提綱挈領的辯經,才是真正契合道統之爭的命題。
一個道字,是真正的見仁見智。放民間可論,放士林可辯,放朝堂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