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偷襲珍珠港前的365天 作者:[日]實鬆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警察出於不得已才開槍射擊。在你的汽車上一定有彈痕,難道你想佯裝不知嗎?你到外麵修理汽車恐怕就是為了消除車上的彈痕吧!”對此,司城這個規規矩矩的人再也忍耐不住了,他猛然反駁道:“請你不要裝模作樣了。美國方麵想要在我汽車上的彈痕問題找碴子來處罰我嗎?我是一個兵工廠的士官,是造炮專家。一目了然,那些彈痕是在停車時射過來的。你有什麽根據說我有違法行為,說我不聽從警察的警告就逃之夭夭,因而才遭到警察開槍射擊的?希望你當場把證據拿出來。”
司城理直氣壯地反駁說,他的汽車右後車輪的軸蓋上所留下的彈痕是直線的,這就清楚地證明它是在停車時開槍打上去的,倘若汽車正在行駛的話,那麽彈痕就隨著車輪轉動的速度必然成為曲線。
司城這番咄咄逼人的話,駁得企圖找碴子的美國方麵啞口無言。結果,這個問題就這樣了結了。
在這次訊問司城時,好象有一個身穿西裝的美國海軍情報局的上尉在場。這是什麽道理?我們斷定:在司城事件的背後一定有美國海軍在進行活動。
《日美諒解方案》的背後
四月十一日,夏威夷方麵的陸軍司令肖特中將和第十四海軍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製訂了一個陸海軍在夏威夷《沿岸海域聯合防禦計劃》。這個防禦計劃已成為平時和戰時的聯防計劃和動員計劃的基礎。這樣一來,以珍珠港為中心的夏威夷防禦計劃,便一步一步落實下來。
這時,鬆岡外相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正在莫斯科就締結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問題舉行會談,但依然沒有達成協議。就在認為談判快要破裂時,雙方商定隔天再舉行一次會談。十二日,史達林也參加了會談,於是會談急轉直下,雙方很快就無條件締結中立條約問題達成了協議,第二天——十三日便在條約文本上簽了字。
鬆岡外相一行結束了匆忙舉行的宴會,旋即驅車前往白俄羅斯車站。他們走進車廂不久,便發生了一起非同尋常的大事。原來是史達林前來送行了。車站上的外國使節和蘇聯要人都大為震驚。鬆岡和史達林這兩位主要人物先是握手,接著彼此麵對麵地把手搭在對方的肩上,隨後互相擁抱。他們那種緊緊擁抱的樣子簡直象在搏鬥。站在旁邊的人們麵對這種史無前例的情景隻是緊張地屏住了氣。他們各有各的想法,並且都想在自己的頭腦中理出一個答案來。的確,史達林的這番表演,對鬆岡來說真是終生難逢。
鑑於日德意三國同盟和諾門坎事件(指一九三九年五月日蘇兩國軍隊在外蒙古和滿洲邊境的諾門坎地方發生衝突的事件),鬆岡沒想到,會這樣容易地與蘇聯締結中立條約。他對蘇聯的行動又驚又喜,簽字結束後,他在莫斯科車站和史達林相互擁抱,此後,他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喜氣洋洋地坐西伯利亞火車迴國。
當時,蘇聯最關心的一件大事是擔憂日本會不會同德國遙相唿應,從背後進攻蘇聯。蘇聯把“當代大間諜”裏夏德·佐爾格派往日本,可以說,其最大目的也在於此。
一九四一年四月初,佐爾格與克裏姆林宮進行聯繫:
“日本有同蘇聯締結中立條約的意向,希望作好準備。”
佐爾格的這種聯繫,當時的背景是,因為他的得力助手尾崎秀實已經洞悉日本政府(特別是近衛首相)想派鬆岡外相出訪的心情。克裏姆林宮對佐爾格的這份電報欣喜若狂,那是不言而喻的。
正當鬆岡猶如凱旋將軍般地乘坐“紅矢號”專車匆匆迴國時,克裏姆林宮給佐爾格拍來一份謝電,內雲:“對你所作的巨大努力深表感謝。”
鬆岡本來就很健談,素有“萬語就寢居士”之稱,如今由於締結了日蘇中立條約,他更加喋喋不休了。四月十七日,當他乘坐的專車在西伯利亞遼闊的原野上向東奔馳時,日本國內已通過了大本營陸海軍部的一項方案——《對南方的對策綱要》。
該綱要規定:“在建設大東亞共榮圈過程中,帝國對南方所採取的對策,其目的就在於為了帝國的自存自衛,迅速擴充綜合國力。”為此:
一、在日本和法屬印度支那以及泰國之間,確立軍事、政治、經濟方麵的密切關係;
二、在日本和荷屬印尼之間確立密切的經濟關係。
並規定,在對南方採取對策過程中,如發生下列兩種情況而又無法打開局麵時,日本為了自存自衛,就得使用武力:
一、由於英、美、荷等國的對日禁運而使日本的自存受到威脅時;
二、美國單獨或與英國、荷蘭、中國等進行合作,逐步加緊對日本包圍,使日本在國防上難以容忍時。
於一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在大本營和政府聯絡會議上極為秘密地通過的、以“抓住大好時機對南方使用武力”這一思想為主導的《時局處理綱要》,就這樣完全失效了。現在不妨略舉一例來對照一下上述兩種《綱要》。《時局處理綱要》的設想是,通過同英國的武力衝突一舉建成大東亞共榮圈:而《對南方的對策綱要》的設想,則在分階段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基本方針下,眼前暫將其範圍定在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另外,前者打算用武力占領荷屬印尼;與此相反,後者則停留於用和平手段來強化經濟關係。
</br>
司城理直氣壯地反駁說,他的汽車右後車輪的軸蓋上所留下的彈痕是直線的,這就清楚地證明它是在停車時開槍打上去的,倘若汽車正在行駛的話,那麽彈痕就隨著車輪轉動的速度必然成為曲線。
司城這番咄咄逼人的話,駁得企圖找碴子的美國方麵啞口無言。結果,這個問題就這樣了結了。
在這次訊問司城時,好象有一個身穿西裝的美國海軍情報局的上尉在場。這是什麽道理?我們斷定:在司城事件的背後一定有美國海軍在進行活動。
《日美諒解方案》的背後
四月十一日,夏威夷方麵的陸軍司令肖特中將和第十四海軍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製訂了一個陸海軍在夏威夷《沿岸海域聯合防禦計劃》。這個防禦計劃已成為平時和戰時的聯防計劃和動員計劃的基礎。這樣一來,以珍珠港為中心的夏威夷防禦計劃,便一步一步落實下來。
這時,鬆岡外相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正在莫斯科就締結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問題舉行會談,但依然沒有達成協議。就在認為談判快要破裂時,雙方商定隔天再舉行一次會談。十二日,史達林也參加了會談,於是會談急轉直下,雙方很快就無條件締結中立條約問題達成了協議,第二天——十三日便在條約文本上簽了字。
鬆岡外相一行結束了匆忙舉行的宴會,旋即驅車前往白俄羅斯車站。他們走進車廂不久,便發生了一起非同尋常的大事。原來是史達林前來送行了。車站上的外國使節和蘇聯要人都大為震驚。鬆岡和史達林這兩位主要人物先是握手,接著彼此麵對麵地把手搭在對方的肩上,隨後互相擁抱。他們那種緊緊擁抱的樣子簡直象在搏鬥。站在旁邊的人們麵對這種史無前例的情景隻是緊張地屏住了氣。他們各有各的想法,並且都想在自己的頭腦中理出一個答案來。的確,史達林的這番表演,對鬆岡來說真是終生難逢。
鑑於日德意三國同盟和諾門坎事件(指一九三九年五月日蘇兩國軍隊在外蒙古和滿洲邊境的諾門坎地方發生衝突的事件),鬆岡沒想到,會這樣容易地與蘇聯締結中立條約。他對蘇聯的行動又驚又喜,簽字結束後,他在莫斯科車站和史達林相互擁抱,此後,他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喜氣洋洋地坐西伯利亞火車迴國。
當時,蘇聯最關心的一件大事是擔憂日本會不會同德國遙相唿應,從背後進攻蘇聯。蘇聯把“當代大間諜”裏夏德·佐爾格派往日本,可以說,其最大目的也在於此。
一九四一年四月初,佐爾格與克裏姆林宮進行聯繫:
“日本有同蘇聯締結中立條約的意向,希望作好準備。”
佐爾格的這種聯繫,當時的背景是,因為他的得力助手尾崎秀實已經洞悉日本政府(特別是近衛首相)想派鬆岡外相出訪的心情。克裏姆林宮對佐爾格的這份電報欣喜若狂,那是不言而喻的。
正當鬆岡猶如凱旋將軍般地乘坐“紅矢號”專車匆匆迴國時,克裏姆林宮給佐爾格拍來一份謝電,內雲:“對你所作的巨大努力深表感謝。”
鬆岡本來就很健談,素有“萬語就寢居士”之稱,如今由於締結了日蘇中立條約,他更加喋喋不休了。四月十七日,當他乘坐的專車在西伯利亞遼闊的原野上向東奔馳時,日本國內已通過了大本營陸海軍部的一項方案——《對南方的對策綱要》。
該綱要規定:“在建設大東亞共榮圈過程中,帝國對南方所採取的對策,其目的就在於為了帝國的自存自衛,迅速擴充綜合國力。”為此:
一、在日本和法屬印度支那以及泰國之間,確立軍事、政治、經濟方麵的密切關係;
二、在日本和荷屬印尼之間確立密切的經濟關係。
並規定,在對南方採取對策過程中,如發生下列兩種情況而又無法打開局麵時,日本為了自存自衛,就得使用武力:
一、由於英、美、荷等國的對日禁運而使日本的自存受到威脅時;
二、美國單獨或與英國、荷蘭、中國等進行合作,逐步加緊對日本包圍,使日本在國防上難以容忍時。
於一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在大本營和政府聯絡會議上極為秘密地通過的、以“抓住大好時機對南方使用武力”這一思想為主導的《時局處理綱要》,就這樣完全失效了。現在不妨略舉一例來對照一下上述兩種《綱要》。《時局處理綱要》的設想是,通過同英國的武力衝突一舉建成大東亞共榮圈:而《對南方的對策綱要》的設想,則在分階段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基本方針下,眼前暫將其範圍定在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另外,前者打算用武力占領荷屬印尼;與此相反,後者則停留於用和平手段來強化經濟關係。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