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會試結束
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 作者:夏洛克莫裏亞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3章 會試結束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這次會試完了之後,範進沒有多做些什麽,而是自顧自的待在自己的家裏,門都沒有出。
以前是格局太低了,然後身份也不到位,在京城沒有房子,就天天和一些人吹牛打屁,然後想著自己中了之後的生活。
而現在他不說年紀,及時格局和他們比起來也差的太多了,能經常入宮的人,自然是和現在外麵這些小舉人不一樣。
而年誼這些也並不是太重要,如果真要去涉足這些對他以後官場可能還沒有好處。
他以後注定和清流還有之後的一些黨派無關,他應該算得上的黨派也就是皇帝黨了,因為是皇帝老師的原因。
到了出成績的時候,範進的心中可以說是毫無波瀾。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範進隻是平淡的讓仆人將賞錢準備好,然後也就不管其他的事情,悠哉悠哉的在書房看書了。
府中的人本來早就想要出去打聽一下的,但是看到範進如此的淡定也都是感覺奇了怪了。
他看到其他的同年的考生都是一直在緊張的等著成績,也就他家老爺了,能如此的淡定。
範進心中本來已經注定的事情,自然是沒有生出什麽樣的波瀾。
待到人來通報的時候,範進甚至自己都沒有出來。
這次考試成績比上一次差一點,上一次是第一,這一次勉勉強強得了一個第三,估計還是低調一點吧,待到殿試的時候拿一個狀元也還可以。
而其他的榜上有名的人大都是聚集在一處,然後設了一個宴會,目的自然是聯絡感情,想要獲取政治資源了。
前麵說過,中了,自然也就是穩中進士了,聽到有一個第三名他們這群人竟然都沒有見過,都是想著要了解一下。
這還是以前有一個與範進一起考的那個人,甚至還幫範進出了賞錢的那個人才給這群人解釋道:
“這個範進我認識,此人乃是上次會試中了會元,然後殿試的時候還收到了先帝的召見,先帝好像還要提他為狀元,但是此人寄情於山水,卻也沒要這個!”
這個自然也是引來了上次沒有中,這次繼續來考的人的讚同,畢竟他們可是看到範進中的會元,如果不是這樣那範進為何不留下當官?
此刻就有人發出疑問了:“那麽這個人現在為什麽要出來繼續科考了?”
剛剛那個人還沒有迴答,另外的人卻是迴答了:“這你就不懂了吧!上次其實乃是先帝有些。。。。”
“而如今明君在世,前翻年關的時候,內閣等人發不出來俸祿,遭到京官們圍堵,整個大明各處災難,而內閣自然是難辭其咎。”
“而百官們集合在禁門,還是皇上最後仁慈,降下了罪己詔,然後才擺平了這件事情!當今聖上英明啊!”
聽到這些話眾人也不得不感歎聖上英明。
這個當然是錦衣衛在各處散播的,畢竟要為皇帝造勢嘛。
這些天楊廷和逐漸的放鬆了對小嘉靖的控製,好像是真要放權給小嘉靖了,至少現在看起來形勢大好,可能是上次的罪己詔給他老人家整懵了?
要問楊廷和現在是怎麽想的,其實楊廷和現在也沒有多想什麽了,他現在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蒼老,而且另一個原因是禁宮門前的那一跪,讓他整個人的精氣神都衰落了下來。
而是小嘉靖下罪己詔的手段也是讓他意識到他輕視的這個小皇帝可能真的長大了吧,更主要的是,他老了。
當然,這也不代表著他要立刻退出政治舞台。
正如同周進一樣,退休之前想要看到範進這個弟子考上進士,楊廷和也想著的是自己現在留下還能幫一下自己的兒子。
楊廷和的兒子和楊廷和一樣,也是一個神童,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虎父無犬子了。
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歲的楊慎與雲南永昌張誌淳之子張含訂為金石之交。楊慎此年已經開始創作近體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楊慎第一次出京,隨其父楊廷和迴蜀守製,奉祖母葉氏柩葬於新都城西門外祖塋。楊慎還模仿名賢作《吊古戰場文》,叔父兵部侍郎楊廷儀見文中“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數語,不禁擊節稱讚。祖父楊春閱後建議楊慎擬作賈誼的《過秦論》,楊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擬作,議論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滅亡的教訓,與賈誼的很多觀點都相契合。祖父楊春讀後又驚又喜,稱楊慎有賈誼之才。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父親楊廷和守喪期滿,楊慎隨父經漢中、西安、邯鄲等地入京,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馬嵬坡》等詩記錄這些事情。同年秋天,楊慎跟隨進士魏浚學習,創作的《黃葉詩》轟動京師。
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詩後大為讚賞,遂收楊慎為門生,並稱楊慎為“小友”。,大學士李東陽又命楊慎仿作諸葛亮《出師表》和傅奕《請汰僧尼表》,李東陽閱覽後稱讚其韻味“不減唐宋詞人”。
當然,這些可能是因為楊廷和的身份,這群人有些商業互吹,就比如現在的jia淺淺一樣,但是楊慎可比jia淺淺好多了。
畢竟楊慎人家是有真才實學的,這個在古代很難造假。
而且古代那些文人也是要臉的,不會像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將個小學生水平的詩寫得很好。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時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疑其刻深,沒有被錄取。
楊慎看到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便提拔崔銑為《詩經》魁。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唿楊慎,二人結為知己。
要是楊廷和再放飛自我一點,估計小閣老都不是嚴世蕃的專屬名稱了,而提前變成楊慎了。
這也表示了楊慎的才學其實不弱,畢竟嚴世蕃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
楊廷和是朱厚照的師父,也是編撰《武宗實錄》的負責人,不過作為內閣首輔,日理萬機,自然是不可能每天都待著寫《武宗實錄》,所以這一項工作也就落在了楊慎的身上。
還是以前的那個觀點,用自己熟悉的人隻能說算得上比較穩妥的方式,而中國人喜歡這種穩妥。
雖然現在的楊慎看起來如魚得水,但是以後的下場不是太好。
楊慎可以說是大禮儀事件的先鋒兵,及時是他的父親楊廷和退休了之後,他還在為這些人衝鋒,少年意氣沒有受過什麽折磨。
所以也就敢於人先,但是這個人先沒有那麽好當的。
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佑杬),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楊廷和辭官歸裏,大禮議再度興起。
六月,楊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辭職,不願與張璁、桂萼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時,張璁斥責廷臣欺君,吏部尚書何孟春責難張璁,群情洶洶。罷朝後,何孟春率百官力爭,楊慎激動地說:“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並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人在金水橋南,稱要共同抨擊不和張璁據理力爭的人。何孟春、金獻民等人奔走相告,於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將帶頭八人下詔獄。楊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
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員如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加以廷杖。
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複蘇;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當然,這其實也是楊慎的運氣好,這次廷杖死了十多個人,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死亡率了,楊慎沒有死,這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堅強。
但是比起他的前半生,後半生也就開始漂泊不定了。
主要還是由於這個時代理學的傳播,讓這群人總有一些為天地立心的想法,但是又不結合實際,而且自己的父親,保護傘退休了,沒有人敢保他了,別人甚至利用他的身份,然後試探嘉靖的態度。
不能說他蠢,隻能說他不懂人情世故。
之後楊慎也就開始了他曲折的迴家路,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迴到自己的老家。
整個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楊慎最終還是沒能迴到家鄉,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的幫助下,舉家遷往四川,寄寓江陽(瀘州)。但因被人檢舉揭發,楊慎又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押迴永昌。
隻能在嘉靖當時已經掌權的時候做這些事情確實有些作死了,自己的父親都退了自己還要繼續上。
現在的楊慎自然是沒有遭受到這些磨難,隻能說是少年一貫策馬揚帆。
而之後也就不知道會不會再作這個死了。
範進這邊的意見其實是收攏楊慎,雖然這個人情商比較低,但是身份好用啊!
就像嘉靖後期的時候,首輔的兒子總是管工部的,無他,工部的人要給嘉靖修宮殿,而用首輔的兒子就是非常巧妙的事情。
所以說這也是範進想拉攏住楊慎的原因,但是楊慎估計是書讀多了,用來為人處事了,所以比較難相處。
用書中的道理來做事的人,必然沒有什麽好的結果。
這次會試之後,也就要等到下個月參加殿試了,參加了殿試完了之後,範進也算是正式進入明朝的官場了。
隻能說前方的路途遙遠,還在等著他呢!
範進第二天的時候就去了自己的老師周進府上,範進考進士這件事情其實早就成了這個老人家的一塊心病。
隻能說二人的經曆太過相似了。
周進本來早就想退休了的,現在硬生生的挨到了範進的會試考了之後,如今已經高中了,卻還是應該前往周進處拜見一下。
範進敲了敲門,這次守門的人並不認識範進,範進按照一般的流程遞交了拜貼,等了一會兒之後,仆人就出來請他進去了。
範進進去之後也就看到了正高興著的周進,範進想了想,國子監的渠道可是比他更流通,估計周進昨天都是知道了。
範進先是拜見了周進,周進連忙招唿他入座,然後讓人上茶來。
周進笑著對範進說到:“中了好!中了好啊!如今卻是天高任鳥飛了!”
範進想了想,然後對周進行了一禮,說到:“全靠老師提攜!”範進說這個話可是實打實的,畢竟當年如果不是周進反複看他的卷子,他現在可能連秀才都不是。
周進也是一臉感歎的看著範進,他也是看到範進想起了他自己當年。
周進當年六十多歲,卻依然還是個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隻好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惠的冷嘲熱諷。
也是之後有幾個商人幫助,湊了些銀子給他捐了個監生,他這才如魚得水,發達了起來。
等他做考官的時候,當時看到同樣是白發蒼蒼的範進,他如何不心生憐憫?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這次會試完了之後,範進沒有多做些什麽,而是自顧自的待在自己的家裏,門都沒有出。
以前是格局太低了,然後身份也不到位,在京城沒有房子,就天天和一些人吹牛打屁,然後想著自己中了之後的生活。
而現在他不說年紀,及時格局和他們比起來也差的太多了,能經常入宮的人,自然是和現在外麵這些小舉人不一樣。
而年誼這些也並不是太重要,如果真要去涉足這些對他以後官場可能還沒有好處。
他以後注定和清流還有之後的一些黨派無關,他應該算得上的黨派也就是皇帝黨了,因為是皇帝老師的原因。
到了出成績的時候,範進的心中可以說是毫無波瀾。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範進隻是平淡的讓仆人將賞錢準備好,然後也就不管其他的事情,悠哉悠哉的在書房看書了。
府中的人本來早就想要出去打聽一下的,但是看到範進如此的淡定也都是感覺奇了怪了。
他看到其他的同年的考生都是一直在緊張的等著成績,也就他家老爺了,能如此的淡定。
範進心中本來已經注定的事情,自然是沒有生出什麽樣的波瀾。
待到人來通報的時候,範進甚至自己都沒有出來。
這次考試成績比上一次差一點,上一次是第一,這一次勉勉強強得了一個第三,估計還是低調一點吧,待到殿試的時候拿一個狀元也還可以。
而其他的榜上有名的人大都是聚集在一處,然後設了一個宴會,目的自然是聯絡感情,想要獲取政治資源了。
前麵說過,中了,自然也就是穩中進士了,聽到有一個第三名他們這群人竟然都沒有見過,都是想著要了解一下。
這還是以前有一個與範進一起考的那個人,甚至還幫範進出了賞錢的那個人才給這群人解釋道:
“這個範進我認識,此人乃是上次會試中了會元,然後殿試的時候還收到了先帝的召見,先帝好像還要提他為狀元,但是此人寄情於山水,卻也沒要這個!”
這個自然也是引來了上次沒有中,這次繼續來考的人的讚同,畢竟他們可是看到範進中的會元,如果不是這樣那範進為何不留下當官?
此刻就有人發出疑問了:“那麽這個人現在為什麽要出來繼續科考了?”
剛剛那個人還沒有迴答,另外的人卻是迴答了:“這你就不懂了吧!上次其實乃是先帝有些。。。。”
“而如今明君在世,前翻年關的時候,內閣等人發不出來俸祿,遭到京官們圍堵,整個大明各處災難,而內閣自然是難辭其咎。”
“而百官們集合在禁門,還是皇上最後仁慈,降下了罪己詔,然後才擺平了這件事情!當今聖上英明啊!”
聽到這些話眾人也不得不感歎聖上英明。
這個當然是錦衣衛在各處散播的,畢竟要為皇帝造勢嘛。
這些天楊廷和逐漸的放鬆了對小嘉靖的控製,好像是真要放權給小嘉靖了,至少現在看起來形勢大好,可能是上次的罪己詔給他老人家整懵了?
要問楊廷和現在是怎麽想的,其實楊廷和現在也沒有多想什麽了,他現在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蒼老,而且另一個原因是禁宮門前的那一跪,讓他整個人的精氣神都衰落了下來。
而是小嘉靖下罪己詔的手段也是讓他意識到他輕視的這個小皇帝可能真的長大了吧,更主要的是,他老了。
當然,這也不代表著他要立刻退出政治舞台。
正如同周進一樣,退休之前想要看到範進這個弟子考上進士,楊廷和也想著的是自己現在留下還能幫一下自己的兒子。
楊廷和的兒子和楊廷和一樣,也是一個神童,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虎父無犬子了。
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歲的楊慎與雲南永昌張誌淳之子張含訂為金石之交。楊慎此年已經開始創作近體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楊慎第一次出京,隨其父楊廷和迴蜀守製,奉祖母葉氏柩葬於新都城西門外祖塋。楊慎還模仿名賢作《吊古戰場文》,叔父兵部侍郎楊廷儀見文中“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數語,不禁擊節稱讚。祖父楊春閱後建議楊慎擬作賈誼的《過秦論》,楊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擬作,議論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滅亡的教訓,與賈誼的很多觀點都相契合。祖父楊春讀後又驚又喜,稱楊慎有賈誼之才。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父親楊廷和守喪期滿,楊慎隨父經漢中、西安、邯鄲等地入京,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馬嵬坡》等詩記錄這些事情。同年秋天,楊慎跟隨進士魏浚學習,創作的《黃葉詩》轟動京師。
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詩後大為讚賞,遂收楊慎為門生,並稱楊慎為“小友”。,大學士李東陽又命楊慎仿作諸葛亮《出師表》和傅奕《請汰僧尼表》,李東陽閱覽後稱讚其韻味“不減唐宋詞人”。
當然,這些可能是因為楊廷和的身份,這群人有些商業互吹,就比如現在的jia淺淺一樣,但是楊慎可比jia淺淺好多了。
畢竟楊慎人家是有真才實學的,這個在古代很難造假。
而且古代那些文人也是要臉的,不會像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將個小學生水平的詩寫得很好。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時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疑其刻深,沒有被錄取。
楊慎看到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便提拔崔銑為《詩經》魁。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唿楊慎,二人結為知己。
要是楊廷和再放飛自我一點,估計小閣老都不是嚴世蕃的專屬名稱了,而提前變成楊慎了。
這也表示了楊慎的才學其實不弱,畢竟嚴世蕃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
楊廷和是朱厚照的師父,也是編撰《武宗實錄》的負責人,不過作為內閣首輔,日理萬機,自然是不可能每天都待著寫《武宗實錄》,所以這一項工作也就落在了楊慎的身上。
還是以前的那個觀點,用自己熟悉的人隻能說算得上比較穩妥的方式,而中國人喜歡這種穩妥。
雖然現在的楊慎看起來如魚得水,但是以後的下場不是太好。
楊慎可以說是大禮儀事件的先鋒兵,及時是他的父親楊廷和退休了之後,他還在為這些人衝鋒,少年意氣沒有受過什麽折磨。
所以也就敢於人先,但是這個人先沒有那麽好當的。
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佑杬),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楊廷和辭官歸裏,大禮議再度興起。
六月,楊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辭職,不願與張璁、桂萼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時,張璁斥責廷臣欺君,吏部尚書何孟春責難張璁,群情洶洶。罷朝後,何孟春率百官力爭,楊慎激動地說:“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並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人在金水橋南,稱要共同抨擊不和張璁據理力爭的人。何孟春、金獻民等人奔走相告,於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將帶頭八人下詔獄。楊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
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員如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加以廷杖。
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複蘇;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當然,這其實也是楊慎的運氣好,這次廷杖死了十多個人,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死亡率了,楊慎沒有死,這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堅強。
但是比起他的前半生,後半生也就開始漂泊不定了。
主要還是由於這個時代理學的傳播,讓這群人總有一些為天地立心的想法,但是又不結合實際,而且自己的父親,保護傘退休了,沒有人敢保他了,別人甚至利用他的身份,然後試探嘉靖的態度。
不能說他蠢,隻能說他不懂人情世故。
之後楊慎也就開始了他曲折的迴家路,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迴到自己的老家。
整個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楊慎最終還是沒能迴到家鄉,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的幫助下,舉家遷往四川,寄寓江陽(瀘州)。但因被人檢舉揭發,楊慎又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押迴永昌。
隻能在嘉靖當時已經掌權的時候做這些事情確實有些作死了,自己的父親都退了自己還要繼續上。
現在的楊慎自然是沒有遭受到這些磨難,隻能說是少年一貫策馬揚帆。
而之後也就不知道會不會再作這個死了。
範進這邊的意見其實是收攏楊慎,雖然這個人情商比較低,但是身份好用啊!
就像嘉靖後期的時候,首輔的兒子總是管工部的,無他,工部的人要給嘉靖修宮殿,而用首輔的兒子就是非常巧妙的事情。
所以說這也是範進想拉攏住楊慎的原因,但是楊慎估計是書讀多了,用來為人處事了,所以比較難相處。
用書中的道理來做事的人,必然沒有什麽好的結果。
這次會試之後,也就要等到下個月參加殿試了,參加了殿試完了之後,範進也算是正式進入明朝的官場了。
隻能說前方的路途遙遠,還在等著他呢!
範進第二天的時候就去了自己的老師周進府上,範進考進士這件事情其實早就成了這個老人家的一塊心病。
隻能說二人的經曆太過相似了。
周進本來早就想退休了的,現在硬生生的挨到了範進的會試考了之後,如今已經高中了,卻還是應該前往周進處拜見一下。
範進敲了敲門,這次守門的人並不認識範進,範進按照一般的流程遞交了拜貼,等了一會兒之後,仆人就出來請他進去了。
範進進去之後也就看到了正高興著的周進,範進想了想,國子監的渠道可是比他更流通,估計周進昨天都是知道了。
範進先是拜見了周進,周進連忙招唿他入座,然後讓人上茶來。
周進笑著對範進說到:“中了好!中了好啊!如今卻是天高任鳥飛了!”
範進想了想,然後對周進行了一禮,說到:“全靠老師提攜!”範進說這個話可是實打實的,畢竟當年如果不是周進反複看他的卷子,他現在可能連秀才都不是。
周進也是一臉感歎的看著範進,他也是看到範進想起了他自己當年。
周進當年六十多歲,卻依然還是個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隻好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惠的冷嘲熱諷。
也是之後有幾個商人幫助,湊了些銀子給他捐了個監生,他這才如魚得水,發達了起來。
等他做考官的時候,當時看到同樣是白發蒼蒼的範進,他如何不心生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