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對皇室的恨意


    大明的體係製度就注定了很難有官員放棄貪汙,不貪汙我們都活不下來,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麽。


    所以後麵的皇帝們都是放寬了這個界限,變成了默許的事情,隻要不是太過分,隻要沒有人捅到我的麵前,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隻能說是大明最開始的製度上都有一定的問題,但是當年立下製度朱元璋其實本來都是一番好意,結果釀成了不好的後果。


    雖然朱元璋懲治了很多的貪官,但是因為明朝時期的官員工資很低,當時明朝時期的官員一年的工資隻不過是商人之家一個月的口糧錢,因此當時的官員在吃喝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隻好貪汙了。


    雖然貪汙會有風險但是為了一家老少的生活,官員也任命了。隻不過當時的朱元璋光顧著抓貪官了,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且,朱元璋還忘了一個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雖然貪官是要懲治的,但是如果想要保證一個貪官都沒有的話,那麽是不可能的。而且凡事不能做得太過了,一旦太過的話就會造成反麵效果。


    朱元璋從小便在一個農民家庭長大,生活非常貧困,並且還品嚐了貪官帶來的災難。所以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是非常痛恨貪官的,因此在自己登基之後,朱元璋便想要通過自己的改革將朝廷中的貪官都抓盡。


    隻不過,朱元璋在對待貪官這個事情上,過於極致了。雖說朝廷中是不允許有貪官的,但是隻要不太過火的話,大多數的皇帝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的,並且還讓貪官為百姓做好事。


    而朱元璋在懲治貪官之後,卻對官員的工資極盡的克扣。這就像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如果長此以往下去的話,隻會適得其反。


    所以朱元璋在對待貪官這件事上,是不明智的。


    觀唐朝,在懲治貪官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一棒子打死,將所有的貪官都抓起來。而是提供好的福利,並且將個別的比較貪的官員進行懲治,然後給予警告,這樣官員在貪汙的時候,其實也會有個度。而且還會努力的為朝廷辦事。


    其實對於很多官員來說並不想貪汙的,畢竟一旦被抓的話,這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所以一般官員在貪汙的時候都會考慮到自己的家人,而明朝時期的貪汙則是為了生存。


    不過官員的貪汙肯定是不對的,其實官員光靠俸祿當然也能活得下去,但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封建主義奢華的生活,當然也是得剝削一下百姓。


    至於剝削百姓的罵名,也不能他們來擔。畢竟這群泥腿子給他們錢不是應該的嗎?


    至於那些讀書讀傻了的人,他們隻想說:“讀聖賢書不是用來治世的!”


    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誰會真的將自己所讀的聖賢書用來救世?不過是為了上位的工具罷了。如果科舉不是考聖賢書,而是考誰吃得多,那麽可定一群吃得多的人也就脫穎而出了。


    古代如同和珅這種辦事情的貪官還算是好的,但是更多的其實都是不辦事情還貪汙。還有一大部分是幫助皇帝斂財的那種。


    這種人就算的上的比較離譜的了,也可以說是皇帝養的白手套,皇帝需要你給他撈錢,還要你給他承擔罵名,然後結果就是你收到罵名,但是得到皇帝的寵幸,自己還能從裏麵貪一些錢。


    但是壞處就是,不知道皇帝會什麽時候拿你開刀,還有一個問題是不知道皇帝什麽時候想要取代你。


    這樣也就陷入了一種恐慌之中,我們並還不知道這種壞處是什麽,但是現在可知東西就是皇帝是不可靠的,就像張居正,當年小萬曆皇帝將他捧到天上去,皇上太後都是敬他三分。


    而他死後被清算的可是不少的啊。所以對於這些東西。犯賤都知道是非常虛擬的,皇帝的友誼。嗬嗬。


    就說現在的小嘉靖,難道萬曆皇帝和張居正這一對組合不比他和小嘉靖關係好?張居正可是隆慶的師傅,也是萬曆皇帝的師傅,這層關係比犯賤這邊強一些吧?結果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照樣。。。


    古代家天下的本質就決定了封建性的問題一直是一個弊端,王朝的末期人口的膨脹膨脹得更多的其實是皇室中人。


    就以明朝為例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嗎?所以對他們朱家自然是非常高的標準。


    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可朱元璋在短短兩年後開始正式分封藩王共25人,還允許部分藩王掌握軍權甚至擁有軍隊,這一番操作簡直不要太優秀。


    為什麽秀?遠一點請參照朱棣,近一點請參照寧王。


    難道朱元璋不知道分封製的弊端嗎?他就不擔心擁有軍隊的藩王造反威脅朝廷統治?相比起這些,其實朱元璋更在乎的是鞏固大明江山,維護朱氏王朝的統治。


    朱元璋曾經說過“天下之大,必設藩屏,上衛國家,下安民生”,他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覆滅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實行分封製。


    從一個低賤如泥的乞丐一步步登上帝王寶座,朱元璋非常希望大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朱家子孫永世坐擁這一片大好河山,所以即使藩王起兵謀反,即使爭來奪去,這江山始終在朱家人手裏。


    明朝建立之初,全國各地仍然有不少蠢蠢欲動的反對勢力難以徹底消滅,朱元璋需要兒子們替自己分憂,那麽將朱氏子孫分封各地,讓他們領兵鎮守一方也就勢在必行。


    在朱元璋看來,藩王的責任除了護衛國家、安定民生以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削弱貴族功勳。朱元璋忌憚功臣們卻深知不可操之過急,於是扶持藩王,再逐步奪取功臣們手中的權力。


    不諱言地說,藩王就是朱元璋手裏不可或缺的棋子。何況又是自己的子孫,朱元璋非常願意給予後代子孫們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同時也親手為明朝的最終滅亡埋下其中一個隱患。


    厚待宗室子孫,終禍國殃民


    朱元璋規定朱氏子孫不受律例約束,地方官府無權管製皇族。朱氏子孫哪怕不事生產,也可以從10歲起每年領取一筆固定俸祿,婚喪嫁娶皆由朝廷操辦。


    洪武二十八年,親王的俸祿定為每年領一萬石,是宰相的七倍之多。親王嫡長子以外的兒子均為郡王,郡王每年可領二千石,而郡王下一代非嫡長子的都封為鎮國將軍,每年可領一千石。


    所有宗室子孫世代享受國家俸祿,即使謀逆受罰被降為庶民,俸祿仍是不減,如此已然超出法理。


    後來,本是藩王的朱棣起兵造反並順利奪取了皇位,但他也害怕曆史會在自己身上重演,唯有提高經濟特權來安撫各路藩王,同時下令未經召見,藩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和進京。


    隨著特權的提升,皇帝賞賜給藩王的土地往往一次就是幾千甚至上萬頃,藩王無需為此承擔賦稅。百姓手裏的土地越來越少,肩上沉重的賦稅卻未減半分。


    如同豬一樣被圈養起來的藩王失去自由,養尊處優慣了的他們不可能從事任何生產勞動,想要進一步增加收入就多生兒子,於是藩王們廣納妻妾,生兒子便成了另一種便捷的生財之道。


    慶成王朱鍾鎰的一名嫡係後代承襲爵位,而他所生育的子女就達一百多人,光兒子的數量就破百,出色的生育能力遠超擁有九十多名子女的朱鍾鎰。


    每逢家宴,這位慶成王的兒子們相互寒暄時還需要引薦,同胞兄弟之多令他們根本認不全對方。正德初年,慶成王甚至向朝廷上奏請求協助統計家庭成員的數量。


    洪武時期的山西隻有一個晉王,到嘉靖時期被封爵的宗室後裔就有1851人,河南的宗室後裔到萬曆時期也是多達5000多人。截至萬曆時期,皇族宗室人口從洪武初年的58人猛增至人。


    據統計,明朝皇族宗室人口每逢30年翻一倍,其增長速度十倍於當時的全國人口,導致皇室族譜玉牒從洪武時期的58件,變成萬曆三十二年的8萬多件。


    當時全國各地每年供應給京城的米是400萬石,供給宗室的就要853萬石。明朝中後期,許多地方官也開始發現財政收入已經無法供養居住在本地的這些皇族寄生蟲。


    這些皇族寄生蟲享受特權,不事生產,不勞而獲,肆意剝削百姓,以致民間怨聲載道,皇室卻置之不理,民憤日積月累,終於匯聚成覆滅明朝的驚濤駭浪。


    明朝皇族宗室人口的爆炸令人瞠目,但其可怕之處就在於給國家及百姓帶來的不堪重負。他們一如吸附在身上的血蛭,貪婪且不遺餘力地吸食著百姓體內的每一滴血。


    其實曆朝曆代都是會有這個問題,不過都是想了什麽辦法來壓製的,就比如漢朝。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生了一百多個子嗣,所以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是非常聰明的,畢竟一百多個子嗣的下一代又是多少個誰也不知道了。


    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所以自然漢朝沒有出現明朝這種極端的情況。


    到了後期,崇禎帝這個皇帝連錢都沒什麽了,但是地方那些皇室一直都是有錢的。


    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圍攻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洛陽,大感不妙的朱常洵自城牆懸繩而下,逃到迎恩寺藏身其中,可第二天還是被起義軍擒獲。


    麵對氣勢洶洶的起義軍,向來養尊處優的朱常洵驚恐萬分,跪地連連求饒。李自成見狀十分不屑,冷嘲朱常洵既然以“福”自居,那就幹脆讓朱常洵福祿兼收。


    李自成一聲令下,起義軍牽來一頭鹿,然後將這個深受萬曆皇帝和鄭貴妃偏寵的福王朱常洵剁成肉塊,與鹿肉攪拌到一起,讓一眾士兵分食殆盡,甚至還給這道菜起名為“福祿湯”。


    官方正史明確記載,朱常洵死後由兩名侍奉向起義軍乞得一副棺木將屍體收埋,並非死無全屍,可如此駭人聽聞的血腥故事卻在民間流傳極廣。


    故事裏不僅將李自成和起義軍描繪得極其殘忍嗜血,還完美切合了那一句:福王肥而天下瘦。一道“福祿湯”也恰恰反映出當時的百姓對福王有多麽恨之入骨,更願意相信他被烹食入腹。


    公元1614年,無緣皇位的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為彌補愛子,萬曆皇帝將無數奇珍異寶賞賜給朱常洵,又賜良田四萬頃,還從山東、湖廣劃地並入福王藩下。


    已然生活在金山銀山裏的朱常洵貪得無厭,他還向萬曆索要張居正被抄沒的家產以及沿江各州縣的稅收,甚至盯上了淮河地區的鹽業,


    一邊大量索取鹽引轉賣牟利,一邊用淮鹽替代河東鹽。


    朱常洵大肆斂財,名下財富之巨遠超朝廷,但他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崇禎末年,河南發生嚴重的旱災,饑民遍地,甚至已經出現了人與人相食的慘事。


    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際,朱常洵依然熟視無睹,日夜笙歌,每天大魚大肉,沉迷酒色,絲毫不願救濟災民,連官兵都恨歎王府富可敵國,卻讓他們餓著肚子迎敵,這教百姓如何不恨?


    然而,朱常洵隻不過是冰山一角,令百姓痛恨的根源是朱常洵背後的宗藩製度。


    所以王朝的末期,你前期看到可能是無比正確的東西到了後期可能就成為了禍端,因為不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更新。


    但是古代中國的文化屬性之中當然是拒絕你變法的,至少大多數都態度都是這樣,因為你變法就意味著你想要推翻你祖宗立下來的東西,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倒是沒什麽。


    但是在古代被儒家文化主導的時候,祖宗之法不能變這個思想一直流竄在腦子裏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洛克莫裏亞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洛克莫裏亞蒂並收藏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