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惹毛的豬不會報名參加你開設的歌唱班。要激勵其他人改變,富蘭克林的結論是:“最好的訓誡就是以身作則。”而甘地是這麽說的:“我們必須活出想要讓其他人效法的樣子。”如果你想要其他人改變,你自己就必須先改變。我相信你有著最崇高的理由,才希望他們改變,但既然你也是這段關係裏的參與者,就代表從某種程度而言,你在這沸沸揚揚的抱怨中也摻了一腳。
當老闆、父母、牧師、教練或家庭裏的長者來索取紫手環,想要改變他們所帶領、照顧的人們,我經常忍不住放了張小紙條進去,寫著:“注意,除非你先開始,否則不會有效。”我確信,如果我沒有堅持下去,證明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這手環就會真像瑪西雅所說的,又隻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兒了。你若想引導某人改變,就要記得:領袖應該站在最前線,迎向邊界、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身後。
俄國有一句老俗諺:“想打掃全世界,就從打掃你家的門前階開始。”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
你也加入抱怨比賽了嗎?
你可曾注意,當人們聚在一起,對話是怎麽進行的嗎?有人可能提到一本他們最近看的書,話題就轉到書本上一陣子;如果提到的那本書是以露營為主題,對話可能就朝著交談者喜愛或覺得刺激的露營旅行經驗來發展。對話從一個主題晃到另一個主題,就像一九八○年代流行的電動玩具“青蛙過街”,裏麵的青蛙要越過溪流,會先跳上一塊浮木,然後來到烏龜背上,接著再到另一塊浮木。對話也沿著相似的路線移動,就像偉大的交響曲,會重複演奏特定的旋律,直到其中一種樂器發出微妙的轉換,一整段新的旋律也隨之開展。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學寫著:“我們的疾病是與日俱進的。”抱怨也是。下次當你跟一群人在講話,而有人開始抱怨時,就要特別注意了。當較勁的態勢出現,抱怨就會變成一場競技運動。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還不算什麽,我告訴你……”話題就這麽開始了。沒有人故意要引導大家發牢騷,但是當每個人都想贏過其他人,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最倒黴,這場討論就會逐漸變成比賽。
關於這樣的現象,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英國喜劇表演團體“巨蟒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一九七四年發行的專輯《皇家劇院現場演出》(live at druryne),其中有一個段子〈四個約克夏人〉就諷刺過這樣的情形。
在這段短劇裏,四位嚴謹優雅的約克夏紳士坐在一起,品嚐著昂貴的紅酒。他們的對話起初是積極而正麵的,然後就微妙地轉為消極而負麵;隨著時間進展,他們開始以抱怨來互相較勁,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有一個人表示,幾年前他能買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運了。第二個人想拚過第一個人,便說他喝得到一杯冰茶就算慶幸了。
抱怨的聲浪加速蔓延,他們的論調迅即演變得荒唐可笑,每個人都試圖證明,自己過的才是最艱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紳士一度談到自己成長時所住的房子有多麽破爛,第二個約克夏人則轉動著眼珠子說道: “房子!有房子住還算好運呢!我們以前隻住一個房間,一共有二十六個人,什麽家具都沒有,地板有一半不見了,我們怕掉下去,還擠成一團窩在角落裏。”
哀鳴和抱怨就這樣你來我往、持續不斷……
“噢!你真幸運還有房間住呢,我們以前都住走廊!”
“喔,我們以前還夢想能住走廊裏!我們是住在垃圾場的舊水箱裏。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堆臭魚倒在我們身上。”
“呃,我說的‘房子’隻是地上的一個洞,用防水布蓋住,這對我們來說就算是房子了。”
“我們還從地上的洞裏被趕出來,隻好住在湖裏。”
“你有湖算幸運了,我們有一百五十個人住在馬路中央的鞋櫃裏。”
最後,有一個角色在這場競賽裏勝出,他聲稱:“我得在晚上十點鍾起床——就是睡覺前半小時,然後喝一杯硫酸,在磨坊裏每天工作二十九個小時,還要付錢給磨坊老闆,請他準許我來上班。我們到家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把我們殺了,在我們的墳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亞’。”
這是你想要贏得的抱怨比賽嗎?那好,去吧,繼續發牢騷,直到每個人都放棄,宣布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抱怨鬼。勝利的獎品則是不快樂的人際關係,充斥著大驚小怪的情緒、健康的挑戰、金錢的焦慮,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問題。如果你對這些沒興趣,當你聽到牢騷時,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語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們。當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們的對話開始移轉成負麵內容時,隻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就行。不要躍躍欲試或想去改變他人。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麽不抱怨,隻要把紫手環給他們看,告訴他們你正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觀念
長年抱怨的人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幹了。
你覺得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嗎?我們都會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互異之人,這代表你可能經常在抱怨,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人類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會調整成與周遭相同的模式。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你會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時排斥不協調的事物;而你的言語將指明、強化自己的想法。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就是在排斥、推開、驅逐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不會直接在那個人麵前說,而且能讓他感覺受到恭維,這些話就是閑話和抱怨。
我們說閑話或抱怨,可能是要讓自己顯得更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喜歡愛吹牛的人。
不抱怨行動
你會說自己最常相處的人們都在抱怨嗎?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環怎麽樣了呢?你是否發現,自己表露的不悅也超出了正常程度?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你也能做得更好,一起來努力吧。
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隻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習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指出某個人的負麵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察覺這個缺點、並進行療愈。
如果你要其他人改變,自己就必須先開始改變。領袖要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
如果你和人們的對話開始移轉成負麵內容,隻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不要躍躍欲試或想去改變他人。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麽不抱怨,隻要秀出紫手環,告訴他們你正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br>
當老闆、父母、牧師、教練或家庭裏的長者來索取紫手環,想要改變他們所帶領、照顧的人們,我經常忍不住放了張小紙條進去,寫著:“注意,除非你先開始,否則不會有效。”我確信,如果我沒有堅持下去,證明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是可能做到的,這手環就會真像瑪西雅所說的,又隻是星期天的小玩意兒了。你若想引導某人改變,就要記得:領袖應該站在最前線,迎向邊界、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身後。
俄國有一句老俗諺:“想打掃全世界,就從打掃你家的門前階開始。”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
你也加入抱怨比賽了嗎?
你可曾注意,當人們聚在一起,對話是怎麽進行的嗎?有人可能提到一本他們最近看的書,話題就轉到書本上一陣子;如果提到的那本書是以露營為主題,對話可能就朝著交談者喜愛或覺得刺激的露營旅行經驗來發展。對話從一個主題晃到另一個主題,就像一九八○年代流行的電動玩具“青蛙過街”,裏麵的青蛙要越過溪流,會先跳上一塊浮木,然後來到烏龜背上,接著再到另一塊浮木。對話也沿著相似的路線移動,就像偉大的交響曲,會重複演奏特定的旋律,直到其中一種樂器發出微妙的轉換,一整段新的旋律也隨之開展。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學寫著:“我們的疾病是與日俱進的。”抱怨也是。下次當你跟一群人在講話,而有人開始抱怨時,就要特別注意了。當較勁的態勢出現,抱怨就會變成一場競技運動。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還不算什麽,我告訴你……”話題就這麽開始了。沒有人故意要引導大家發牢騷,但是當每個人都想贏過其他人,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最倒黴,這場討論就會逐漸變成比賽。
關於這樣的現象,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英國喜劇表演團體“巨蟒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一九七四年發行的專輯《皇家劇院現場演出》(live at druryne),其中有一個段子〈四個約克夏人〉就諷刺過這樣的情形。
在這段短劇裏,四位嚴謹優雅的約克夏紳士坐在一起,品嚐著昂貴的紅酒。他們的對話起初是積極而正麵的,然後就微妙地轉為消極而負麵;隨著時間進展,他們開始以抱怨來互相較勁,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有一個人表示,幾年前他能買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運了。第二個人想拚過第一個人,便說他喝得到一杯冰茶就算慶幸了。
抱怨的聲浪加速蔓延,他們的論調迅即演變得荒唐可笑,每個人都試圖證明,自己過的才是最艱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紳士一度談到自己成長時所住的房子有多麽破爛,第二個約克夏人則轉動著眼珠子說道: “房子!有房子住還算好運呢!我們以前隻住一個房間,一共有二十六個人,什麽家具都沒有,地板有一半不見了,我們怕掉下去,還擠成一團窩在角落裏。”
哀鳴和抱怨就這樣你來我往、持續不斷……
“噢!你真幸運還有房間住呢,我們以前都住走廊!”
“喔,我們以前還夢想能住走廊裏!我們是住在垃圾場的舊水箱裏。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堆臭魚倒在我們身上。”
“呃,我說的‘房子’隻是地上的一個洞,用防水布蓋住,這對我們來說就算是房子了。”
“我們還從地上的洞裏被趕出來,隻好住在湖裏。”
“你有湖算幸運了,我們有一百五十個人住在馬路中央的鞋櫃裏。”
最後,有一個角色在這場競賽裏勝出,他聲稱:“我得在晚上十點鍾起床——就是睡覺前半小時,然後喝一杯硫酸,在磨坊裏每天工作二十九個小時,還要付錢給磨坊老闆,請他準許我來上班。我們到家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把我們殺了,在我們的墳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亞’。”
這是你想要贏得的抱怨比賽嗎?那好,去吧,繼續發牢騷,直到每個人都放棄,宣布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抱怨鬼。勝利的獎品則是不快樂的人際關係,充斥著大驚小怪的情緒、健康的挑戰、金錢的焦慮,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問題。如果你對這些沒興趣,當你聽到牢騷時,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語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們。當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們的對話開始移轉成負麵內容時,隻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就行。不要躍躍欲試或想去改變他人。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麽不抱怨,隻要把紫手環給他們看,告訴他們你正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不抱怨觀念
長年抱怨的人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幹了。
你覺得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嗎?我們都會去接近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走避互異之人,這代表你可能經常在抱怨,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人類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會調整成與周遭相同的模式。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你會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時排斥不協調的事物;而你的言語將指明、強化自己的想法。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就是在排斥、推開、驅逐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不會直接在那個人麵前說,而且能讓他感覺受到恭維,這些話就是閑話和抱怨。
我們說閑話或抱怨,可能是要讓自己顯得更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喜歡愛吹牛的人。
不抱怨行動
你會說自己最常相處的人們都在抱怨嗎?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環怎麽樣了呢?你是否發現,自己表露的不悅也超出了正常程度?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你也能做得更好,一起來努力吧。
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隻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習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指出某個人的負麵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察覺這個缺點、並進行療愈。
如果你要其他人改變,自己就必須先開始改變。領袖要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
如果你和人們的對話開始移轉成負麵內容,隻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不要躍躍欲試或想去改變他人。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麽不抱怨,隻要秀出紫手環,告訴他們你正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