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碰上敵人了——就是我們自己。
——漫畫人物“波狗”
給自己時間,別害怕重新開始
一名年輕的修道士加入一個要求謹守靜默戒律的教團,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長同意之下才能發言。將近五年之後,院長終於去找這位見習修士,對他說:“你可以講兩個字。”修士字斟句酌,說了:“床硬。”院長慎重考量之後,答道:“很遺憾你的床不舒服。我們會看看能否幫你換張床。”
入院第十年,院長又來找這位年輕修士,說:“你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腳冷。”院長說:“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麽處理。”
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時,院長又說了:“你現在可以再講兩個字。”
修士說:“我走。”院長迴答:“這樣說不定最好。自從你來之後,除了發牢騷,什麽事也沒做。”
就像這位年輕的修士,你可能不覺得自己常在抱怨,但現在你已經覺醒了,知道自己的確常在抱怨。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把身體重心擺在某隻手臂或腿上,維持不動地坐著、靠著或躺著一段時間,一旦我們轉移重心,血液再沖迴這處肢體時,便會麻掉而覺得刺痛。有時候這種刺痛很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當你開始察覺到自己抱怨的天性,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那麽你察覺到自己抱怨的頻率之後,可能會很吃驚。沒關係,繼續移動手環,然後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請記住:我們關心的,隻是我們講出來的怨言。為了完成二十一天的挑戰,我們隻要努力杜絕說出口的怨言。如果你是在心裏想倒無妨,那樣不算數。不過你會發現,當你說出的怨言愈來愈少,心裏製造的怨言也會同樣減少。稍後我們會談到這一點,現在隻要把焦點放在說溜嘴的牢騷上。
讓善心傳出去
最近我去旅行時,惡劣的天氣困住了好幾個目的地機場,使得許多班機取消或延誤。已經換搭其他班機的我,坐在登機門旁,看到櫃檯處那位不幸的航空公司代表正被眾人炮轟。大家似乎認定天氣不好、班機取消、還有他們遇到的各種衰事都是她的錯,每個人輪流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到她身上,我看得出來她快崩潰了。
這時,一個小燈泡在我腦海中亮了起來:“有了!”我向來慣於順從直覺,於是便站起身來,走到那排想給她難看的人龍中占了一個位子。我耐心等候著,終於站到她麵前,她抬起疲憊的眼神看著我,額頭因壓力侵逼而皺了起來,她問:“先生,我能為您服務嗎?”
我說:“能。”然後我請她在跟我說話時裝出忙碌的樣子。我告訴她,我來排隊是要給她五分鍾的休息時間!在她打字時(我不知道她在打什麽),我提醒她,當這些人都打算毀了她這一天,她的生命中還有其他真正關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熱愛的事物,能賦予她生命的意義,這些都遠比今天在這裏發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沒什麽大不了,也不該讓她心煩。我們來來迴迴聊了幾分鍾,她則繼續看似忙碌。
看她重新恢復冷靜後,我知道她得迴去工作了,我祝福她有很棒的一天,告訴她該服務下位客戶了。 她抬頭看我,我看出她雙眼中泛著微微的淚光。她說:“非常感謝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謝你。” 我微笑著告訴她,感謝我的最佳方式就是:當她一有機會,就再將這份善心傳遞給另一個人。
——紐約州紐約市,哈利?塔克
請當心:“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是我見過最多人放棄而故態復萌的階段。波浪舞傳到這裏便停下來了,漣漪再也擴散不出去。我之前曾提過,我小時候嚴重肥胖,高三時終於甩掉一百多磅。當朋友問我,是什麽飲食發揮這麽強大的減肥功效,我都告訴他們:“就是我持之以恆沿用的那種。”我試過幾十種飲食法,最後終於固定採用其中一種,結果也很理想。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有多常抱怨,而覺得吃驚或發窘,也一樣要堅持到底。我把手環拿下來,又重新開始。隻需要這麽做——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移動你的手環。套用邱吉爾的說法:“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我是個拋接雜耍的表演者——我不是在形容自己聰明絕頂,每天都這麽忙,身兼數職還能應付自如,我真的是拋接雜耍表演者,這是我的嗜好。我是從一本書上學會怎麽玩拋接雜耍的,這本書還附贈了三個方形沙包,裏麵裝了壓碎的胡桃殼,沙包形狀與填充物的設計隻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讓它掉下來時不會滾動。而這些沙包隱含的重要訊息就是——它們是要被丟在地上的。
我會在女兒的學校集會和教會活動上表演拋接雜耍,卻一向婉拒才藝表演的邀約。拋接雜耍不是才藝表演,而是技能。才藝要經由陶冶栽培才能臻於純熟精湛,但技能是大多數人隻要願意投注時間,就能學會的事。我曾經教人玩拋接雜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會滾的沙包給他們試,叫他們把沙包丟在地上。他們雖然摸不著頭緒,還是照做了。我告訴他們:“現在撿起來。”他們便撿起來。“現在再放掉。”“撿起來。”“放掉。”“撿起來。”我們會這樣來來迴迴做很多次,直到他們開始厭倦這整個練習為止。這時我會問:“你真的想學嗎?”如果他們說:“想。”我會要他們習慣掉球和撿球,因為他們要先掉掉撿撿幾千次,才會變得熟練。即使你已經累到不想再丟了,又氣又惱、快要沒輒了,還是要撿起來。繼續撿球就對了。
每當我新學一種拋接招數,就會重迴掉掉撿撿的狀態。我第一次學耍棒子時,我把一根棒子丟向空中,棒子的木頭把手卻重重敲到我的鎖骨,打出了一道紅腫的痕跡。我於是把棒子丟進衣櫃,決定再也不學了。大約一年以後,我又把那些棒子挖出來再試一次。現在我不隻會耍棒子、還能耍刀子,連燃燒的火把也照耍不誤。
隻要願意反覆不斷地撿球、撿棒子、撿刀子、撿火把——任何人都能學會拋接雜耍。要成為不抱怨的人,也是隻有移動手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開始……
你是在陳述事實,還是在抱怨?
你可能會納悶:“我所說的話,什麽時候算是抱怨,什麽時候又隻是陳述事實呢?”
根據羅賓?柯瓦斯基博士的說法:“一項特定的陳述是否反映出怨氣……取決於說話者的內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滿。”抱怨與非抱怨陳述的用語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其間的區別則在於——你在話裏傳達的用意以及隱含的能量。在“有意識的無能”這個階段,你就是要察覺自己所說的話;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覺這些話背後所隱含的能量。
在開始進行二十一天挑戰,並且歷經無數次重來之後的兩個多月,我終於連續二十天沒有抱怨——再一天就成功了!我已經看到終點線,就快逼近了。和家人吃晚飯時,我分享著當天發生的事,突然逮到自己說的話,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啊,糟糕,剛剛那樣算是抱怨嗎?”桂兒微笑著說:“老公,你如果覺得該問,那八成就是抱怨了。”我於是移動手環。我迴到第一天了——再來一次。
</br>
——漫畫人物“波狗”
給自己時間,別害怕重新開始
一名年輕的修道士加入一個要求謹守靜默戒律的教團,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長同意之下才能發言。將近五年之後,院長終於去找這位見習修士,對他說:“你可以講兩個字。”修士字斟句酌,說了:“床硬。”院長慎重考量之後,答道:“很遺憾你的床不舒服。我們會看看能否幫你換張床。”
入院第十年,院長又來找這位年輕修士,說:“你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腳冷。”院長說:“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麽處理。”
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時,院長又說了:“你現在可以再講兩個字。”
修士說:“我走。”院長迴答:“這樣說不定最好。自從你來之後,除了發牢騷,什麽事也沒做。”
就像這位年輕的修士,你可能不覺得自己常在抱怨,但現在你已經覺醒了,知道自己的確常在抱怨。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把身體重心擺在某隻手臂或腿上,維持不動地坐著、靠著或躺著一段時間,一旦我們轉移重心,血液再沖迴這處肢體時,便會麻掉而覺得刺痛。有時候這種刺痛很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當你開始察覺到自己抱怨的天性,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那麽你察覺到自己抱怨的頻率之後,可能會很吃驚。沒關係,繼續移動手環,然後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請記住:我們關心的,隻是我們講出來的怨言。為了完成二十一天的挑戰,我們隻要努力杜絕說出口的怨言。如果你是在心裏想倒無妨,那樣不算數。不過你會發現,當你說出的怨言愈來愈少,心裏製造的怨言也會同樣減少。稍後我們會談到這一點,現在隻要把焦點放在說溜嘴的牢騷上。
讓善心傳出去
最近我去旅行時,惡劣的天氣困住了好幾個目的地機場,使得許多班機取消或延誤。已經換搭其他班機的我,坐在登機門旁,看到櫃檯處那位不幸的航空公司代表正被眾人炮轟。大家似乎認定天氣不好、班機取消、還有他們遇到的各種衰事都是她的錯,每個人輪流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到她身上,我看得出來她快崩潰了。
這時,一個小燈泡在我腦海中亮了起來:“有了!”我向來慣於順從直覺,於是便站起身來,走到那排想給她難看的人龍中占了一個位子。我耐心等候著,終於站到她麵前,她抬起疲憊的眼神看著我,額頭因壓力侵逼而皺了起來,她問:“先生,我能為您服務嗎?”
我說:“能。”然後我請她在跟我說話時裝出忙碌的樣子。我告訴她,我來排隊是要給她五分鍾的休息時間!在她打字時(我不知道她在打什麽),我提醒她,當這些人都打算毀了她這一天,她的生命中還有其他真正關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熱愛的事物,能賦予她生命的意義,這些都遠比今天在這裏發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沒什麽大不了,也不該讓她心煩。我們來來迴迴聊了幾分鍾,她則繼續看似忙碌。
看她重新恢復冷靜後,我知道她得迴去工作了,我祝福她有很棒的一天,告訴她該服務下位客戶了。 她抬頭看我,我看出她雙眼中泛著微微的淚光。她說:“非常感謝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謝你。” 我微笑著告訴她,感謝我的最佳方式就是:當她一有機會,就再將這份善心傳遞給另一個人。
——紐約州紐約市,哈利?塔克
請當心:“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是我見過最多人放棄而故態復萌的階段。波浪舞傳到這裏便停下來了,漣漪再也擴散不出去。我之前曾提過,我小時候嚴重肥胖,高三時終於甩掉一百多磅。當朋友問我,是什麽飲食發揮這麽強大的減肥功效,我都告訴他們:“就是我持之以恆沿用的那種。”我試過幾十種飲食法,最後終於固定採用其中一種,結果也很理想。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有多常抱怨,而覺得吃驚或發窘,也一樣要堅持到底。我把手環拿下來,又重新開始。隻需要這麽做——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移動你的手環。套用邱吉爾的說法:“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我是個拋接雜耍的表演者——我不是在形容自己聰明絕頂,每天都這麽忙,身兼數職還能應付自如,我真的是拋接雜耍表演者,這是我的嗜好。我是從一本書上學會怎麽玩拋接雜耍的,這本書還附贈了三個方形沙包,裏麵裝了壓碎的胡桃殼,沙包形狀與填充物的設計隻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讓它掉下來時不會滾動。而這些沙包隱含的重要訊息就是——它們是要被丟在地上的。
我會在女兒的學校集會和教會活動上表演拋接雜耍,卻一向婉拒才藝表演的邀約。拋接雜耍不是才藝表演,而是技能。才藝要經由陶冶栽培才能臻於純熟精湛,但技能是大多數人隻要願意投注時間,就能學會的事。我曾經教人玩拋接雜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會滾的沙包給他們試,叫他們把沙包丟在地上。他們雖然摸不著頭緒,還是照做了。我告訴他們:“現在撿起來。”他們便撿起來。“現在再放掉。”“撿起來。”“放掉。”“撿起來。”我們會這樣來來迴迴做很多次,直到他們開始厭倦這整個練習為止。這時我會問:“你真的想學嗎?”如果他們說:“想。”我會要他們習慣掉球和撿球,因為他們要先掉掉撿撿幾千次,才會變得熟練。即使你已經累到不想再丟了,又氣又惱、快要沒輒了,還是要撿起來。繼續撿球就對了。
每當我新學一種拋接招數,就會重迴掉掉撿撿的狀態。我第一次學耍棒子時,我把一根棒子丟向空中,棒子的木頭把手卻重重敲到我的鎖骨,打出了一道紅腫的痕跡。我於是把棒子丟進衣櫃,決定再也不學了。大約一年以後,我又把那些棒子挖出來再試一次。現在我不隻會耍棒子、還能耍刀子,連燃燒的火把也照耍不誤。
隻要願意反覆不斷地撿球、撿棒子、撿刀子、撿火把——任何人都能學會拋接雜耍。要成為不抱怨的人,也是隻有移動手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開始……
你是在陳述事實,還是在抱怨?
你可能會納悶:“我所說的話,什麽時候算是抱怨,什麽時候又隻是陳述事實呢?”
根據羅賓?柯瓦斯基博士的說法:“一項特定的陳述是否反映出怨氣……取決於說話者的內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滿。”抱怨與非抱怨陳述的用語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其間的區別則在於——你在話裏傳達的用意以及隱含的能量。在“有意識的無能”這個階段,你就是要察覺自己所說的話;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覺這些話背後所隱含的能量。
在開始進行二十一天挑戰,並且歷經無數次重來之後的兩個多月,我終於連續二十天沒有抱怨——再一天就成功了!我已經看到終點線,就快逼近了。和家人吃晚飯時,我分享著當天發生的事,突然逮到自己說的話,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啊,糟糕,剛剛那樣算是抱怨嗎?”桂兒微笑著說:“老公,你如果覺得該問,那八成就是抱怨了。”我於是移動手環。我迴到第一天了——再來一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