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習題在一些教會裏也很盛行。最近我聽說,有位牧師向一位牧師說起另一位牧師帶領教會的方式。滔滔不絕講了幾分鍾之後,那位傾聽的牧師(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電話的擴音器,打給被毀謗的牧師:“吉姆,我是傑瑞。我和麥克坐在這裏,他正在分享他對你和你們教會的觀感。我不想變成這三角習題裏的一角,而我知道你一定很高興聽到他想分享的內容。所以,麥克,傑瑞在聽囉。”麥克目瞪口呆地坐著,滿臉通紅。那一刻,麥克清楚地收到了這個訊息:在背後議論別人是不正直的事;而傑瑞也設定了明確、嚴正的界線,確保自己不會再被捲入麥克的閑言閑語裏。


    這個故事解釋了我為什麽把閑話和抱怨放在一起談論。我反對閑話嗎?絕對沒有。隻要:


    1.你說的話是恭維那個不在場的人。


    2.那個不在場的人如果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說的話。


    如果你能遵守這兩項簡單的規則,就盡量說閑話吧!試試看吧——坦然不諱地說出:“她穿得那麽醜,不是很棒嗎?”把這句話說得很正麵,即使你知道它背後潛藏的訊息是批評。這都是同一迴事。南方有句俗諺說:“在堆肥上鋪滿糖衣也不能把它變成蛋糕。”如果你不會直接在那個人麵前說,而且能讓他感覺受到恭維,這些話就是閑話和抱怨。你的母親說得對:如果你說不出什麽好聽話,就幹脆閉上嘴巴。你不需要讓這種能量散發出來,進入你的世界。


    如果你是個平常就會說閑話的人,那你會發現,隻說好聽話讚美那些不在場的人,一點都不好玩。在今天的社會裏,說閑話就像是在“挑虱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謂的“挑虱卵”,就是要從頭皮裏挑出頭虱的幼卵,而頭虱最愛從一個人身上傳給另一個人,所以不要隨便亂挑,不然你可能會被傳染。


    覺得別人常在抱怨,是因為你也一樣


    我們說閑話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讓自己在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麽糟。”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


    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會喜歡愛吹牛的人。


    還有一個事實你也必須認清:你會注意到另一個人有這些缺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覺得“身邊的人都滿腹牢騷”而來索取紫手環的人,通常也都有慣性抱怨的傾向,你會發現自己對其他人的厭惡之處,就是你和他們的共同點,隻是你對自己個性中的這一部分,還處於“無意識的無能”階段。在另一個人身上注意到這個缺點,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認出它,並且加以修正的一種方式。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負麵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能察覺這個缺點、並進行療愈。


    還有,請好好牢記這項推論,因為別人的優點(亦即你讚賞別人之處)會吸引你,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你會在別人身上看到這些優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這也是你的特質。這些正麵的特點可能潛伏著,但如果你聚焦於此,在自己身上認真尋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會憑藉著專注力,讓這些優點浮現出來。


    你不隻是通過思想和言語創造了自己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在影響著周遭的人。下次坐在觀眾席裏,當大家開始鼓掌時,請注意一件事:如果掌聲夠長,每個人就會漸漸開始以同樣的韻律拍起手來。他們會保持同步的節奏。這稱之為“曳引”作用(entrainment)——人類在振動中會趨向和諧,若是無法達到和諧,振動就會消散。人們在鼓掌時能夠“曳引”,掌聲便有延長的傾向,反之則會停止。


    這樣的現象,在我對大批群眾演講時,已經證明過好幾次。我沒有告訴觀眾理由,隻是要他們繼續鼓掌,直到我請他們停下來為止。有時候,同步的現象頃刻就發生了;有時候則要等一兩分鍾,但最後一定會出現。掌聲成為一種拍子、一種節奏:這一群人開始有韻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類節拍器——這就是曳引作用。


    我母親家裏有四個女兒,而她告訴我,她和阿姨的經期都是在每個月的同一時間。她們隻是因為住在一起,生理上便有曳引的現象。當大阿姨離家上大學時,她的經期很快地就轉而與室友契合;暑假返家時,又重新變得和姊妹們一樣。人類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會調整成與周遭相同的模式。


    曳引正如地心引力,它也是一種原理。它不好也不壞,隻是存在著;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隨時都在運行。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曳引著他們,他們也曳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察覺出你周遭有多少抱怨,有助於讓你明白,你可能正藉由自身的參與而引來抱怨,然後發出抱怨。這都是你要轉化人生必經的一部分過程。有時候,在你改變之際,你也會擺脫掉一些舊關係。當我進行二十一天的挑戰時,我發現大部分時間自己都做得不錯,唯獨每次和一個老友說話,最後總是會口出怨言。有一次講了十五分鍾電話,我的手環換了四次,我於是對自己說:“如果史考特不要那麽消極,我就不會在我們交談時,受到慫恿而抱怨。”下次我們說話時,我刻意努力地要讓對話朝積極、正麵的方向進行,卻發現非常困難。我們之間其實沒什麽話好說。我發現我們的關係是建立在抱怨之上,而且我們都很好勝,想要“贏過”對方的牢騷。如果有“抱怨奧運會”,我們兩個誰會得金牌還很難說呢。 為了完成挑戰,我不再接他的電話。我懷著優越感,對自己說道:“都是史考特的錯。”然而其他認識史考特的人,和他相處時都沒有這種經驗,他總是表現得歡欣、樂觀和開朗。


    好痛啊。


    我必須承認是我的問題。是我的負麵想法在餵養我們關係之中的怨言,所以在離開他的空檔裏,我努力讓自己擺脫抱怨,而不是把錯怪到他頭上。


    所以,檢視現實的時刻到了。你會說自己最常相處的那些人,都經常在抱怨嗎?如果是,那你的紫手環(或其他自我監控裝置)怎麽樣了呢?你是否發現,自己表露不悅的次數,也超出了正常程度?你會習慣性地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嗎?沒關係,如果是,那你很正常。但是,你可以比正常更好。你的內心想要變得更傑出,而我們可以一起達到這個目標。


    想要別人改變,你得先以身作則


    常有人問我:“要怎麽樣才能讓老闆(或朋友、情人、配偶、孩子、員工等)不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但我不是在前一章裏說過你能嗎?是的。改變就是這樣複雜而矛盾。你不能讓另一個人改變。人們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想改變,而想要設法改變一個人,隻會讓他更緊守住現有的行為,不肯放棄。和大家分享我們南方的另一句傳統俗諺:“不要試圖教豬唱歌,那隻是浪費時間、還會惹豬很生氣。”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抱怨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德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德芬並收藏不抱怨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