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篇辦法多還是困難多?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 作者:南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界上之所以會有“困難”這個詞,就是因為還有一個詞叫做“辦法”。但“辦法”不會自己從地底下“冒”出來,它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去尋找,去發現,去創造。
做領導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你交代給下屬一件事,他往往“不過大腦”“張口就來”—這事兒搞不定,因為1、2、3。就是說對他而言,1、2、3的存在就會讓這件事兒成為“死棋”,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當你對他說—那你為什麽不想想4、5、6呢,這事兒不就解決了?他或者恍然大悟,認同你的說法,或者又會迅速地開動腦筋,尋找出7、8、9否定掉你的4、5、6,令你哭笑不得。實際上你還可以找出10、11、12否定掉他的7、8、9,但明顯問題的本質已經不在這兒,而是他一開始就沒打算“想辦法”,他的主要注意力都用在“想困難”或“找困難”上麵了。因此你們這樣的對話,其實最後隻能成為“車軲轆話”,無限循環,根本不可能找到交叉點。
所以,更為實際的問題就是:到底是“困難”多,還是“辦法”多?
世人之所以發明了“辦法”這個詞,就是因為世界上還有一個詞叫做“困難”。這就是說,理論上每一個“困難”背後,都必然會藏著一個“辦法”與其匹配。這就像世界上每一個男人都命中注定會遇到一個女人做他的妻子,這是上帝的安排,常人無可抗拒,所以世上才會有所謂“緣分”一說。隻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就算一個男人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女人,“美好姻緣”也不會“唾手可得”,通常這個女人是需要這個男人拿出很大的精力與資源去“追求”的。
所以,“‘緣分’“可遇不可求”這樣的說法我是極為反對的。因為這種說法堪稱“反動”。“什麽都不做,幹等”這種價值觀沒有任何建設性與生產性,因此是“不革命”的,甚至可以說是“反革命”的。也許這個“帽子”有點大,但是,即便是命中注定的“緣分”,也是需要你去“尋找”、去“追求”的,簡單點說,是需要你付出“行動”的。反之,沒有任何“付出”而“唾手可得”的東西是不牢固的,也不值得珍惜。
同樣的道理,“困難”與“辦法”這對“夫妻”也不會天生就走到一塊兒。就算是對於每個“困難”來講,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裏都藏著一個與其匹配的“辦法”,這個“辦法”也不會自己從地底下冒出來,是需要我們付出艱辛而紮實的“行動”(思考、尋找、實驗等)去獲得的。
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一個“困難”,感到“沒轍”、沮喪而想放棄的時候,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且慢!讓我再想想。真的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嗎?
相信我,隻要你能做到這一點,養成一個在即將“放棄”的瞬間“叫停”自己十秒鍾,讓自己冷靜一下的習慣,很多事情都會迎來重大的“轉機”。
或者,請你養成這樣一種習慣:當你的“困難”(條件不具備、領導不支持、群眾不理解、沒東西、沒人、沒錢、沒權等等)鋪天蓋地而來,讓你感到已經“死路一條”的時候,請你在“放棄”前的一秒鍾再動一下這樣的念頭:“我”還有什麽可以做的?
之所以讓你這樣想,是因為我們許多人在對“困難”這個概念進行理解的時候,都往往容易過於強調“外部因素”,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內部因素”。我們往往容易誇大“外部因素”的“製約”,而不自覺地忽略了“內部因素”的“能動性”。就拿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經典困難”舉例來說:
“領導不支持”—“你自己”是否想過爭取得到領導支持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條件不具備”—“你自己”是否想過得到這些條件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群眾不理解”—“你自己”是否想過得到群眾理解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
如果你從來沒這樣想過,更別提曾經“嚐試”過,隻是憑借所謂的“經驗”拍拍腦門兒就“一廂情願”地下了“這事兒搞不定”的結論的話,你就是一個天大的廢物。因為,永遠不要對一件尚未發生的事情說“不行”。世界上有許多“必然”因素,也會有大量的“偶然”因素,哪怕是一件你曾經做過而失敗的事情,隨著時間、地點、人物及其他環境因素的改變,也許依然會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曾經這樣想過,並“嚐試”過,但經曆了小小的“挫折”後就“迅速”放棄了,你雖說比“廢物”稍好,但也隻能落一個“略強於廢物”的“封號”。
真正的聰明人應該是這樣的—與其埋怨“別人”如何如何,不如想想“自己”還能幹點什麽。因為“事兒”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是“活”人,不是“死”人,所以我們就有主觀能動性:我們有頭腦就可以“思考”,我們有嘴巴就可以“溝通”,我們有手有腳就可以“行動”!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控製”的,而且也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掌控”。
勤思考、善實行、百折不撓。“聰明人”都明白,“挫折”並不可怕,因為它能帶給你的不隻有“沮喪”的心情,還有更為寶貴的“經驗”與“人生曆練”,放棄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這樣的人才能夠“駕馭”自己的人生而不“受製”於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終成大器!
記住,你本來隻屬於你“自己”,小看“自己”、放棄“自己”就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犯罪!
世界上本沒有“死棋”,隻有“不會下棋”之人。
做領導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你交代給下屬一件事,他往往“不過大腦”“張口就來”—這事兒搞不定,因為1、2、3。就是說對他而言,1、2、3的存在就會讓這件事兒成為“死棋”,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當你對他說—那你為什麽不想想4、5、6呢,這事兒不就解決了?他或者恍然大悟,認同你的說法,或者又會迅速地開動腦筋,尋找出7、8、9否定掉你的4、5、6,令你哭笑不得。實際上你還可以找出10、11、12否定掉他的7、8、9,但明顯問題的本質已經不在這兒,而是他一開始就沒打算“想辦法”,他的主要注意力都用在“想困難”或“找困難”上麵了。因此你們這樣的對話,其實最後隻能成為“車軲轆話”,無限循環,根本不可能找到交叉點。
所以,更為實際的問題就是:到底是“困難”多,還是“辦法”多?
世人之所以發明了“辦法”這個詞,就是因為世界上還有一個詞叫做“困難”。這就是說,理論上每一個“困難”背後,都必然會藏著一個“辦法”與其匹配。這就像世界上每一個男人都命中注定會遇到一個女人做他的妻子,這是上帝的安排,常人無可抗拒,所以世上才會有所謂“緣分”一說。隻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就算一個男人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女人,“美好姻緣”也不會“唾手可得”,通常這個女人是需要這個男人拿出很大的精力與資源去“追求”的。
所以,“‘緣分’“可遇不可求”這樣的說法我是極為反對的。因為這種說法堪稱“反動”。“什麽都不做,幹等”這種價值觀沒有任何建設性與生產性,因此是“不革命”的,甚至可以說是“反革命”的。也許這個“帽子”有點大,但是,即便是命中注定的“緣分”,也是需要你去“尋找”、去“追求”的,簡單點說,是需要你付出“行動”的。反之,沒有任何“付出”而“唾手可得”的東西是不牢固的,也不值得珍惜。
同樣的道理,“困難”與“辦法”這對“夫妻”也不會天生就走到一塊兒。就算是對於每個“困難”來講,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裏都藏著一個與其匹配的“辦法”,這個“辦法”也不會自己從地底下冒出來,是需要我們付出艱辛而紮實的“行動”(思考、尋找、實驗等)去獲得的。
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一個“困難”,感到“沒轍”、沮喪而想放棄的時候,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且慢!讓我再想想。真的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嗎?
相信我,隻要你能做到這一點,養成一個在即將“放棄”的瞬間“叫停”自己十秒鍾,讓自己冷靜一下的習慣,很多事情都會迎來重大的“轉機”。
或者,請你養成這樣一種習慣:當你的“困難”(條件不具備、領導不支持、群眾不理解、沒東西、沒人、沒錢、沒權等等)鋪天蓋地而來,讓你感到已經“死路一條”的時候,請你在“放棄”前的一秒鍾再動一下這樣的念頭:“我”還有什麽可以做的?
之所以讓你這樣想,是因為我們許多人在對“困難”這個概念進行理解的時候,都往往容易過於強調“外部因素”,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內部因素”。我們往往容易誇大“外部因素”的“製約”,而不自覺地忽略了“內部因素”的“能動性”。就拿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經典困難”舉例來說:
“領導不支持”—“你自己”是否想過爭取得到領導支持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條件不具備”—“你自己”是否想過得到這些條件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群眾不理解”—“你自己”是否想過得到群眾理解的方法,並拿出實際行動“嚐試”過?
……
如果你從來沒這樣想過,更別提曾經“嚐試”過,隻是憑借所謂的“經驗”拍拍腦門兒就“一廂情願”地下了“這事兒搞不定”的結論的話,你就是一個天大的廢物。因為,永遠不要對一件尚未發生的事情說“不行”。世界上有許多“必然”因素,也會有大量的“偶然”因素,哪怕是一件你曾經做過而失敗的事情,隨著時間、地點、人物及其他環境因素的改變,也許依然會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曾經這樣想過,並“嚐試”過,但經曆了小小的“挫折”後就“迅速”放棄了,你雖說比“廢物”稍好,但也隻能落一個“略強於廢物”的“封號”。
真正的聰明人應該是這樣的—與其埋怨“別人”如何如何,不如想想“自己”還能幹點什麽。因為“事兒”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是“活”人,不是“死”人,所以我們就有主觀能動性:我們有頭腦就可以“思考”,我們有嘴巴就可以“溝通”,我們有手有腳就可以“行動”!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控製”的,而且也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掌控”。
勤思考、善實行、百折不撓。“聰明人”都明白,“挫折”並不可怕,因為它能帶給你的不隻有“沮喪”的心情,還有更為寶貴的“經驗”與“人生曆練”,放棄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這樣的人才能夠“駕馭”自己的人生而不“受製”於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終成大器!
記住,你本來隻屬於你“自己”,小看“自己”、放棄“自己”就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犯罪!
世界上本沒有“死棋”,隻有“不會下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