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舍得”的意思,就是“舍不掉”則“得不到”。所以敢於,甚至善於“吃虧”的人,才是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

    俗話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說的就是關於“得失觀”的道理。

    在企業管理當中,管理者經常會遇到一個令人撓頭的難題—“責權”不清吧,“事兒”誰也不管;“責權”分清了吧,又變得“各顧各”,誰也不管誰。

    就拿我公司來講,“衛生區”不分,則根本沒人管打掃衛生的事兒;分了衛生區,又變得“各掃門前雪”,各自幹完自己那點活兒完事兒,哪怕有人在別人的衛生區大小便也不管—那不是我的衛生區,不歸我負責。

    這真是件令人頭痛的事。實際上,任何一種高質量的管理,都是講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卻會經常出現“分工”與“合作”不能兩立,“互為水火”的尷尬局麵。

    我曾試圖針對這個問題與員工溝通—為什麽不可以“合作”呢?

    盡管我得到的迴答形形色色,甚至有員工理直氣壯地擺出“不想慣別人的壞毛病”的“高姿態”,但“個中緣由”已經“了然於心”。

    很顯然,“無人願意幫助他人”的理由還是在於“怕吃虧”的心理—今天我幫了他,萬一明天他不幫我怎麽辦?我不是虧了?

    誠然,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是會經常遇到一些“知恩不報”之輩,即使我們幫助了別人,確實未必會得到那個人的“迴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確實我們會經常“吃虧”。

    但我要說,其實“吃虧”絕對不是什麽壞事。恰恰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吃虧是福。

    中國人常說“舍得”,就是說“有舍才有得”,或者說得再極端一點—要想“得”必須先“舍”才行。“舍”不掉,就“得”不到。

    所以說,吃了虧的人,就一定有“好事兒”在前邊等著他。反之,一個人要是總想著“占便宜”,老不讓自己“吃虧”,那麽在前邊等待他的就不會是什麽“好事兒”了。

    這可不是我“瞎忽悠”。自古以來,印證了這個道理的事件不勝枚舉。

    就拿眼前的事兒來說,如果有人幫了你,即便你沒想著“報答”人家,甚至說得極端點兒,即便你覺得這人“很傻”,有一點我可以肯定—至少你不會“煩”這個人,要是部門裏有個什麽“小選舉”之類的活動,或是其他什麽“好事兒”的話,十有八九你會想起這個人。因為你總不至於選那些從來沒幫過你,或天天占你便宜的人吧?或者再說得簡單、直觀點兒—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都不傻。那麽“群眾”是喜歡經常吃點虧的人呢,還是喜歡從不吃虧,專愛占“小便宜”的人?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經常吃虧的人在“群眾”那裏並沒得到什麽好處,但領導也不是“吃幹飯”的“瞎子”—沒有任何一個領導會“虧待”常吃虧的員工。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占便宜”、“不肯吃虧”就像“芝麻”,“利益”就像“西瓜”,到底哪個該“丟”,哪個該“撿”,不言自明。

    這麽一說就很清楚了,“吃虧”並不可怕。真正的聰明人,應該主動上門“尋找”吃虧的機會,傻子才會躲得遠遠的。

    請相信一句話“能讓別人欠你人情是你的本事”。肯吃虧、擅吃虧的人,才是真正能夠“笑到最後”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勇並收藏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最新章節